回覆列表
  • 1 # 阿瓜一點也不瓜

    做事三分鐘熱度——這是一個關於執行力的話題。

    沒有執行力的根本問題

    我們既然提到了做事,不光是大家所認為我們平常的一些習慣和做事,是在生活中大家遇到的問題就會問: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原因在哪?

    缺乏執行力的核心點是在於我們不能夠把這個事情推進下去,不能得到反饋,然後不能夠激起自己新的興趣點,這才是核心問題。

    關於這個三分鐘熱度,各種地方都有介紹,但做下去你們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原因在於它們沒有抓住核心點,所以在這裡面我要說的關於三分鐘熱度核心點裡面最核心的道理是在於你根本沒有能力去完成這個事情,而這個事情又不能及時的給你反饋,因而無法激發你的興趣持續下去。

    如果出現這個狀況,對於你所做事情的持續熱度就會減低,這是年輕人的通病,為什麼?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我們本身的心理狀態和身體的構造以及大腦思維發育年齡階段,註定我們要不斷的對新鮮的事物保持新鮮感,去挑戰新鮮的東西,這樣會很快地轉移注意力和能力,但是你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狀態會趨於穩定呢?

    這是因為經過了很多事情的磨礪和困難之後,人慢慢在大腦和思維裡面會形成一套體系,知道我現在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我要怎麼去做,這才是一個人成長的歷練過程,那麼你們會問,一思老師說的這些我們都認可,那麼大家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提高自己,怎麼去做?

    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最容易的就是喊口號:不是立長志,而是常立志,好多人可能聽不懂,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常跟自己說我要幹什麼,幹什麼,自己喊一個口號,甚至有一些同學,行動力不錯,給自己設計一個計劃,甚至一些行動力很強的人給自己做很仔細的計劃,但是回過頭來看,為什麼你做不下去?

    第一個有很多同學說我要做什麼什麼,但是我只要追問下去,這些同學就答不上來了。為什麼?他們都做了計劃呀!現在我們把他們的計劃拿出來看看,“我今晚要背英語單詞”,“我今晚要做數學”,甚至我做的很仔細,“9點到10點背英語單詞,休息五分鐘,10點到11點,做數學習題”,都是做這樣的計劃,聽上去很不錯,但是根本無法執行下去

    那麼如果是我,會繼續往下問:

    背什麼單詞?

    要達到什麼效果?

    具體掌握到什麼程度?

    這裡面背英語單詞的關鍵點是什麼?

    數學題做哪些內容?

    哪幾個公式?

    掌握到什麼程度?

    這些大概你們基本不知道,所以你們的計劃通通不能用,接下來你們對於這些事情做的那些計劃根本沒法看,沒有一件事情能持續,因為事件的道理,原因和以及你的思維能力,都不具備,你根本沒有仔細分析過這個問題,最後陷入的結果是常立志,導致只會喊口號,你所定的所有計劃和所有行為方式,所以經常看到的關於三分鐘熱度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養成習慣,做好時間安排計劃去做這些事,所以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困難重重

    所以我們總結為:

    1、 喊口號,不去做。

    2、 遇到困難感到乏味就想退卻。

    3、 不去想為什麼。

    基本上我感覺到很多同學結果就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幹不下去,或者我為什麼三分鐘熱度了,有很多同學簡簡單單就給自己歸結成一個字:懶,之前我不斷的給你們說過,你們看問題只是看一些現象,懶是你們產生問題的現象,絕對不是本質,有很多時候你們面對這些問題,遇到困難你們感到乏味,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們自然就退卻了,不管是行為上你們說退卻,有人說不會,為什麼不會?因為有些制度,有些規則壓制他,但是他在他心裡面是不是就沉浸在那一種像打遊戲一樣的狀態,比如:我一定要把你幹下來!我一定要把你打死這種狀態裡面?

    讓你真正持續做一件事的驅動力究竟在哪裡?

    因為在這個混亂下,面對這些問題,面對這些挑戰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的退卻和這些行為方式,它產生原因的根本是在於我們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有一套方法去了解這件事情的運作方式,沒有能力去搞定這件事情。

    1、有積極反饋

    當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非常清楚地知道他會如何發展,就像打遊戲通關的時候,你們知道下一關有什麼,下一節點是什麼事情,應該按什麼邏輯來,按什麼時間去做,有幾個同學會把這個事情搞不定的?你為什麼在這個事情上面你非常清楚這個事情的完整的所有環節所有的步驟,所有的邏輯關係,在這裡絕大多數同學是知道可以去搞定它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存在這種狀況,你們會享受這個事情的樂趣,你們會覺得搞定這個事情有成就感,其實對於你來說已經胸有成竹,它的樂趣不光是克服它的樂趣,你還會有一種成就感,在這個上面你們為什麼不會三分鐘熱度呢?是因為你們真遇到困難的時候搞不定,有的人說沒興趣了,全想清楚搞清楚的東西早沒興趣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我舉個例子:魔術師,每天練魔術,他練出來為什麼要表演,他對於這中間的結果都清楚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反饋結果你的興趣點其實不在於事情本身,真的有誰的興趣點在這個事情本身上?很多時候你的興趣點像我們所說的最大的口號:人要有夢想,我們要有追求,但是這個夢想,這個追求中間的過程所有人都告訴你充滿了痛苦與孤獨,充滿了鬥爭和矛盾。那你為什麼去追求?你為什麼覺得有巨大崇高感和成就感?這個興趣點不是簡簡單單來源於過程,而是來源於完成這個事情做成的成就。

    所以在這裡面當你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之所以不能去支撐它,很多人說人要有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讓你有像追女孩一樣,不斷的分泌腎上腺激素產生性衝動,不斷的去追女孩的過程,這件事情只能告訴我們說用理想,用夢想不斷去點燃你心中的激情,那個腎上腺激素支援你往前去走,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透過那個看不見摸不到的,對幸福憧憬的興趣點來支撐自己往前走,而實際上我們三分鐘熱度的原因在於遇到困難與乏味時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沒有能力很多時候在於沒方法,處事無法的人很多時候的表現就在於沒有能力,而這個方法從哪裡來?從我們的思考當中得來,只有透過對事情本身的分析和把握,在頭腦中形成理性梳理,我們才能有方法去解決這類問題。

    2、有條理清晰的方法和步驟

    很多事情我們有目標,有計劃,但是堅持不下去,這個跟我們之前說的狀態是一樣的,我有了目標,計劃,但是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這個目標和計劃不是非常的清楚。

    我們只是喊一個口號,或者只是對自己下一個命令,但是實際上我應該達到什麼程度,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像背單詞,我到底用什麼方法,是不是背一個詞根我能記住多個意思,我可以透過一組詞列來尋求這一個單詞片語或者是這一列資訊量的收集,這才是我們要去搞定的核心內容,如果是純粹機械記憶,哪怕我給你四十分鐘,你也記不住什麼單詞和內容,這是我們在思維邏輯上無法透過重複和機械工作中去產生強制記憶的過程,你們小時候能背課文,我想問你,你三年級背的那些課文誰還記得?

    所以很多事情有目標有計劃, 但是我們堅持不下去和執行不下去的內容是在於我們真正的思維能力和體系上面沒有達到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往往有三分鐘熱度的人長期持續下去,他的能力一定高不到哪裡去,無論是他的關注度,集中度,耐力,他跟常人來比一定會差很多,說白了這種人註定是loser。

    然後我們再來看,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但是真正做起事來很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個大家有感觸吧?

    為什麼很多事情你只能停留在意淫的階段?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核心的關鍵點在於我們做很多事情感覺到輕鬆和我們說起來輕鬆,實際上是等於我們還沒做的時候,也就是說意淫階段,想的時候覺得挺好的,甚至有的時候還能想出很多的計劃,你還能想出很多的方案,但是真的你去做,為什麼搞不定?

    因為你所意淫,所誇誇其談的,所去想的問題的構築節點是構築在非常有把握的情況下嗎?不是吧,是因為你們從自身,自我出發的,就我們認識世界的東西都是從自我的狀態出發,在這情況下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從我的主觀意識來想問題,那麼在這情況下你想出來的問題不包括中間的變數,不包括很多的結果,所以在你做的過程中發現這個事情原來是這樣做的,原來是那樣想的,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去看待是屬於你根本處於不瞭解的狀態,你不瞭解必然會難。

    在這裡對於這個問題的節點和正解我們說過,這就陷入了眼高手低的狀況,在這一點我們也提過,不論是誰都會跟你去說,我們首先要去做,但是如何做?誰生下來都沒有積累,誰都會面臨第一次,誰做事都會出現這種狀況,關鍵問題是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去做,要解決問題,它是要方法的,我如何去做?我如果去搞定我沒了解過的事情,這個事情是怎麼搞定的?有人說不斷的實踐,是啊,不斷的實踐是一種方法,但是你要記住人有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是不會讓你去實踐的,有很多事情只有一次的機會。

    這些優秀的人,有經驗的人回過來言傳身教跟你們首先會跟你們說的是態度上的我們要去做,因為在這裡很多人就遇到困難就三分鐘熱度,我就縮了,但是實際上到最後還是要做,那麼很多人沒跟你講清楚的是,在這些人他們在做的過程中是用他們行為和思維上面的思考方式和之前積累的經驗,把它養成指導自己行為模式的一種思維方式的標準面對新事情的時候它會按照1是什麼,2是什麼,條理怎麼分析,對待這個事情我怎麼去處理,中間過程我會看一些方法和變數,然後我應該關注這中間過程有哪些指標,我應該最後去怎麼得到結果,每一天面對新的事情,都不可能做過,我們每天都是生活在新的世界裡,我們沒有能力學會處理每一件事情的原始的方法,但是我們可以學一些思維方法。

    最後一點:當你真正做事的時候,你基本上是幹看著,腦子空空的,你看到一些東西的時候你根本不去思考,你就是養成這種習慣,你就是眼巴巴的看著,不去做,為什麼?這種現象在年輕人身上絕對常見,你們這個時候是不是腦子裡就是空空的?你也沒想過應該如何做,我應該怎麼去做,沒想過這個事情從開始到發生這中間有哪些地方需要關注,應該去關注哪些點?你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然後我問你什麼,你就回答我三個字:不記得,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就是感覺根本什麼東西都想不出來,那麼在這裡面你想不出來你想想:當你處於這個狀態的時候,你怎麼可能會有熱情,會有方法去解決它。

    綜上所述,

    第一,不是立長志,而是常立志,根本就是喊口號,其實你根本搞不懂這些問題。

    第二,遇到困難感到乏味就退縮,不說行為上退縮,有時候壓著你,有些同學為什麼上課讀書一直被壓著,是根本你就沒有感覺到讀書的趣味,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過程,

    第三.很多事情的計劃和目標執行不下也是因為你對這件事情不瞭解,你制定的計劃根本不是有針對性的,你根本就不能收穫到反饋的興趣點和好處,然後真正做事的時候感覺到自己什麼都會,真正做起來好難,因為你根本不瞭解,不會做,你實際上是一個意淫的階段,然後是想減肥控制不住,想戒擼控制不了,這個戒斷的原因是一樣的道理,你面臨的時候,因為你總是處於誘惑的狀況下,其實這些東西對於有些人,你說能戒斷和不能戒斷的人大家去總結,都會去覺得意志力強,你們會得出形而上的,請問各位同學,你們說能戒斷和不能戒斷的同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各位同學說一下

    第一個沒有時間,就是充實和不充實,脫離那種環境,這是一種方式, 首先在你能夠做自我戒斷的時候,你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者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在這裡面你的思維體系能夠灌輸的東西是你非常清楚的知道,而不是說喊個口號說我要戒,我也不知道我的問題出在哪裡,所以透過這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裡面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所有的問題在這裡面的核心點首先我們要具備第一個能力是我能夠知道,我才知道我們如何去做,這才是我們最核心的點。

    不是說我們做一個計劃,就能去改變,為什麼你們做了這些東西還是改變不了?因為第一個前提你不具備這樣的思維意識和能力,你無法去做到我知道。

    我們面對一件事情從它的開始的原點,如何開始這件事情,人跟事都是一樣,我們要進行定位,要進行邏輯梳理,定位軸和邏輯網,我們對於這中間的過程和順序要能夠去把控,我們對時間管理和安排要能夠去制定計劃,然後中間的變數和資訊收集,我們應該如何去處理,透過這些內容我們最後才能制定方法與執行的條件,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最後怎樣跟人溝通,去表達與執行,這是我們灌輸思維體系的一套內容和核心的東西,我們想透過這個課程告訴大家,真正面對事情和問題的時候,起碼我要知道我應該如何去想,如何去做,哪怕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真正的實踐的能力和條件是什麼。

    我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找到什麼方向?

    我應該如何能夠去對這中間產生的問題去分析?

    每一次我是不是都要按照一些方法和套路?

    怎麼去找規律?

    我這些規律每一次都要用一些什麼方法去找?

    我們分析了那麼多,真正在思維體系上解決問題和麵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所具備的的能力究竟是什麼?強者與弱者所具備的能力區別就在於此。所以在面對困難時,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

    1、 能不能把這個問題想清楚?

    2、 在這個想問題的時候我是不是能夠有一套成熟的思維方法?

    3、 我能否習慣性地用這些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

    因為這些東西是指導你以後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習慣和標準。

    最後你們問我有實際解決的方案,在我們做事的時候,三分鐘熱度是我們呈現的狀態,不是核心點,我們希望把事情做好,我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 面對所有的事情要對它進行認真的分析,中間的過程和各方面的需求和自己的定位,你首先要對這個事情進行完整的分析,不管你泡妞、學英語,還是上班,首先你要對一個事情有一個完整的分析。

    第二、 我們如果想把這個事情做好,在這個分析之後我們應該對這個事情去做一些邏輯思維的導圖,進行一些遞推和演繹。

    第三、 我們要對這個事情的過程進行反思,在中間我們要按同樣啟動的這樣的程式對它進行思考,最重要的事後,我們要進行相對應的總結,這裡面我要說一個研究的課題。

    分享前一段時間看到哈佛大學教授的一個演講:

    對於人的大腦皮層掃描,一共是做了1300多例子,發現人是在吃虧的時候學習,吃虧是什麼,按英語來說,它是一個過去式,你已經吃了虧才會去想,人學習的最大兩個過程:第一是事前,一個是事後,人在真正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學習能力,人只有在前期學習和後期的吃虧和總結的時候才有學習的過程,才會去積累思維體系上所構築的內容。

    所以我們古人已經有了兩個經典的說法:

    1、三思而後行

    2、一日三省吾身,省是反省,省視自己,它是讓自己對自己一些行為的過程去進行思考,學習的階段。所以在這裡你們可以看到思維體系對人成長的幫助有多大,為什麼叫吃一塹長一智。

    所以我們需要這些思維體系讓自己去構建,讓自己找到我們的思維能力,然後我們

    在這個中間清楚的找到我要做什麼,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真正的事,這些事逃得掉,躲得開嗎?所以我們實際上面對事情要進行思考,總結,像我們今天說的三分鐘熱度根本的問題是:

    1、 我對於這件事情沒有深刻的認識。

    2、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沒有方法去做,沒有能力去解決,

    3、 我們在這個事情上面沒有收穫,沒有好處,才會產生興趣的轉移,無論是對於做事的三分鐘熱度還是戒斷的執行,其實真的不難,因為優秀的人才他們身上沒有這些問題。

  • 2 # Dlzhi

    我們經常下定決心做某件事,比如打算考四六級,於是決定每天背兩百個單詞,或者想減肥,就決定每天跑一千米。

    然而大部分人都沒能堅持到最後,可以說三分鐘熱度是一個普遍現象。

    至於大部分人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對突發情況做出合理的應對。也就是說,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如果這一天我真的沒辦法完成任務,我該怎麼辦?就比如說,你決定每天晚上出門跑步,連續幾天你都堅持下來了,但是有一天晚上你很久不見的朋友要請你去吃飯,你不得不去,結果這天就沒有跑步。第二天,你的工作又特別忙,實在不想去跑步了。連續兩天沒有完成任務,設想一下,第三天你還會像剛開始那樣積極嗎?甚至說,你還會記得跑步這件事嗎?

    有句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候真的不能簡單地怪自己沒毅力,單純的自責只會讓自己喪失信心。那麼,針對這個原因,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答案是:設定例外規則。

    設定例外規則不是為了放縱自己,而是為了讓計劃保持彈性,避免因為一次失誤就放棄。

    具體方法:

    考慮例外狀況身體狀況(疲倦、發燒、感冒等)氣候(太冷、太熱、下雨、下雨等)突發事件(突然加班、聚餐等)考慮應對方法減少任務量(原本記兩百個單詞,今天只記五個)第二天加倍完成任務規定好某種情況下,可以中斷任務

    這個方法很簡單,也很實用,可以有效避免,因為突發情況而喪失信心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 3 # 江南西道位東北

    人吶,總是對擺在面前的誘惑難以抵擋,所謂幸福,就是慾望得到滿足,這是天性,改變不了的。

    可有時候,許多人並不知道一時的衝動其實是假象,喜歡的東西並沒有走入內心深處,一段時間以後,好感全無,到手的成了雞肋。

    要想控制三分鐘熱度其實也不是很難,只要看你會不會認知自己,控制自己。

    這裡教你一個小技巧。

    遇上喜歡的東西,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有什麼能替代的沒有,能不能過三天之後再得到。

    這樣一來,三天後也該回歸理性,到那時候再想要,那就是真愛了。

  • 4 # 用時間釀酒

    很多人說,三分鐘熱度都是因為毅力不足所導致的,其實不是的!!!

    先給大家看一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在《稀缺》一書中分享的實驗。

    實驗的物件是一群糖尿病患者,在過去糖尿病屬於絕症,輕則致人昏迷、失明、嚴重者則會導致截肢、乃至死亡。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已在人類的控制範圍內,只要患者定期服藥,就能夠降低病灶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但讓人意外的是,每年竟有數百萬人因為沒能堅持服藥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這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資料就擺在這裡,即使面對死亡人類的惰性依然存在,只要危險不是立即發生的,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拖延。

    現在只要大家上網搜一下“糖尿病忘記吃藥”這個關鍵詞,就會出現一大堆患者諮詢醫生該怎麼辦的“求救貼”,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他們忘記吃藥?讓他們把生死置之度外?

    而答案就是人類的本性,人都是喜歡追求及時刺激的物種。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或許你很難理解這些患者的做法,但換個場景你就會明白,現實生活中的你我都會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學生時代,你明知道過不久就要考試,但還是忍不住玩遊戲;上班後,明知道第二天還得工作,睡前卻還是忍不住刷微博,這些行為在本質上就和忘記吃藥一樣,沉浸在追求及時的刺激當中。

    所以說,想要打破三分鐘熱度的魔咒,就是在和人類的本能作鬥爭,單純依靠毅力就想打破,實在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而與此同時,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值得大家關注,為什麼你刷手機總能一刷就幾個小時;而熱愛打遊戲的人,打一宿遊戲也不會覺得累;喜歡刷劇的姑娘,待家裡煲一天電視劇更是不在話下。

    認真思考後就不難發現,原因就兩點,

    第一:足夠的熱愛。

    第二:一套科學的反饋機制。

    換句話說,倘若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能夠同時滿足以上兩點,打破三分鐘熱度的魔咒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先來說足夠的熱愛。

    俗話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時,自然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

    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目標是我們不得不完成的,這時我們又該如何喚醒自己對目標的足夠熱愛呢?

    1)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

    保持樂觀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背後的原理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Allison Ledgerwood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她隨機挑選了兩組患者,告訴第一組人,如果一臺手術有70%的可能成功,你會選擇做嗎?大多數人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然後Allison對第二組人說,如果一臺手術有30%的機率失敗,你會選擇做嗎?這時,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拒絕。

    實驗沒有結束,緊接著Allison Ledgerwood跟第一組的人說,手術還有30%的可能失敗,你真的確定做嗎?這時候,人們開始猶豫了,部分人改變想法,不再認同手術方案。

    與此同時,Allison又對第二組的人說,其實這個手術是有70%的成功率的,你們不打算嘗試一下嗎?結果,第二組人依舊選擇了拒絕。

    同一件事,當我們一開始從負面角度去想時,就很難再關注好的一面,從而喪志鬥志,掉入三分鐘熱度的怪圈。

    所以,想要打破三分鐘熱度的魔咒,就得努力讓我們的思維模式始終落在正向思考裡,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它們。

    2)列出優勢表。

    如果你天生對一件事感興趣自然再好不過,但如果一開始有點牴觸,就不妨透過列優勢表的方式喚醒對行動的渴望。

    列出優勢表顧名思義,就是把一件事情可以帶給自己的好處統統寫出來,別看它簡單,但效果超好。

    比如我的興趣愛好是寫文,但大學專業是統計學,剛開學那會兒,我完全不明白學那些複雜的微積分、線性代數有什麼意義,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可越不感興趣越沒勁兒學,而越不學成績也就越差,最終形成沒興趣——不肯學——成績差——沒興趣的惡性迴圈。

    而改變就是優勢表,一次閒著沒事,我就把學習統計學可以帶給我的好處一一列了出來,比如可以鍛鍊邏輯思維能力、能拿獎學金、瞭解各大資料網站等等,當我列舉完,看著那一條條因為學習它而可以帶來的好處時,奇蹟般地感覺擁有了許多行動的力量,甚至到最後愛上統計學。

    如果你堅持不下去了,也不妨試試這個方法。

    除了熱愛,想要打破三分鐘熱度的魔咒,還需要一套科學的反饋機制。

    拿遊戲舉例。在遊戲中擊敗一個Boss,經驗條會有明確的數值提升,對應不同的等級、稱號,偶爾還會爆出一些稀缺的裝備。

    經驗條、等級、裝備等等這些都是遊戲裡的反饋機制,正是這樣的設定,給了操控遊戲的人及時的正向反饋,讓他們看到了進步,看到了希望,自然也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缺少反饋機制的遊戲註定難成爆款,同理,沒有反饋機制的人生也很容易掉入三分鐘熱度的怪圈。

    所以說,想要擺脫三分鐘熱度,不妨試著把人生當成一場遊戲來打,找到適合自己的反饋機制。

    而一套科學的反饋機制,一定會滿足以下五點。

    一:反饋機制的正向性

    有人說,“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看到希望”。但如果堅持某件事一直失敗,你還有勇氣堅持到底嗎?

    創造了風靡全球的《呆伯特》的作者亞當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激情是隨著成功而增加的,成功帶來的激情,多於激情帶來的成功。”

    你有沒有發現,上學那會兒,學霸們總是越學越有勁兒,學渣眼裡最令人頭疼的考試,在學霸眼裡卻成了又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考試本身就成了他們學習路上的正向反饋。

    而學習不好的同學則很難透過考試建立正向反饋,自然對學習不感興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學習不好的同學就沒希望了,考試帶不給自己正向反饋,可以創造其它的正向反饋吧。

    比如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如果考到一定分數,獎勵你去旅遊,獎勵你看場電影,這就是一種正向反饋,當目標達成後,就會激發他們更多行動的力量。

    思考一下,你計劃堅持的事情能否給你帶來持續的正向反饋?如果沒有,那就創造一個。

    二:反饋的合理性

    目標切勿過大,不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疇,太遠大的目標會讓人看不到希望,我們需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而具體的目標,在階段性的突破上給予適當獎勵。

    何為適當獎勵?

    一來獎勵程度適當。比如堅持背一個月單詞後,獎勵自己去電影看場電影的做法就是適當的,但獎勵自己一次馬爾地夫遊就過分了。

    二來獎勵內容適當,與所堅持的目標一致。比如有很多堅持減肥的朋友,總喜歡在堅持運動一定週期後獎勵自己吃一個冰激凌,這就與目標相違背,也是不可取的。

    三:反饋的及時性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的做法不僅可以使反饋機制更合理,還能讓反饋更加及時。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嗑瓜子效應,當我們嗑瓜子時,從嗑瓜子的行為到品嚐瓜子的美味,前後不過1、2秒鐘,這種短期的刺激很容易讓人們上癮,所以就會樂此不疲地磕下去。

    做事也一樣,只要能夠及時地帶給自己正向反饋,就會越幹越有動力。

    當然,我們堅持一件事不可能像嗑瓜子一樣每時每刻都有反饋,但有意識地縮短反饋週期很有必要。

    四:反饋的準確性

    反饋及時了,但是反饋不正確又有什麼用?所以,反饋的準確性也不能忽視。

    反饋機制很大程度上只是依賴我們自己去評判,整個系統也由自己打造的,這就很容易造成“黑幕”,因為我們既是遊戲的制定者,又是參與遊戲的選手,同時還是遊戲的裁判員。

    不低估我們的自制力,也別太高估我們的自制力,儘可能地拋開人為因素是我們獲取反饋資訊準確性的核心。

    比如,你喜歡演講,如果你想取得快速進步,你可以對著鏡子練習,及時且準確地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還可以拿一臺錄影機,拍下整個演講的過程,更加準確地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針對性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

    五:反饋的持續性

    193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發明出一個箱子,箱子中設有一個開關,只要飢餓的老鼠一按這個開關就能吃到一粒糧食,久而久之,箱子裡的老鼠便掌握了用開關進食的本領。

    和老鼠一樣,斯金納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都會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

    這一理論就是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就是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

    反饋的持續性,其主要目的就在於將行動轉換為習慣,從而依靠慣性的力量前進,減少刻意堅持所帶來的的意志損耗。

    最後,總結一下

    想要打破打破三分鐘熱度的魔咒,就必須喚醒起對事件的足夠熱愛,並建立起一套合格的反饋機制,分別滿足正向性、合理性、及時性、準確性、持續性五大要素。

    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你正在被三分鐘熱度困擾,不妨拿出紙筆,為你正在堅持做的事情列出一張優勢表,並制定出一套科學的反饋機制吧,相信我,它一定會給你帶來驚喜。

    如果喜歡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記得關注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京為何一直堅持不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