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透過閱讀增進理解力?
6
回覆列表
  • 1 # 麥冬讀書育兒

    有目的,有計劃的讀!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還是要寫讀書筆記。

    但是不要邊讀邊抄寫筆記,讀書的時候,腦子裡就有要記讀書筆記的思維!

    一本讀完再記太難,就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記,讀完一個章節,摘抄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等一本書看完,再重新看讀書筆記,更好的理解書中內容!

    如何摘抄,記錄自己的想法呢?還是一章一章的走。

    讀書的時候,把自己認為有重要內容的,折一角;讀完一章,重新閱讀折角的那頁內容,還認為重要的,折另一角;第二遍讀完,翻看折兩個角的,認為重要的,書上標記,劃線。三遍看完之後,開始寫讀書筆記!

    最後整本書讀完,基本也都理解,內化於心了。

  • 2 # 尋飯

    大致分為五個步驟 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知識

    1,選書,有時候大家選書因為看到網上,書店介紹,朋友推薦來決定要看的書。 這樣會有個問題,是自己不一定喜歡看,或者這本書對自己沒用。 所以需要選書,要想一想,這本書對我有用嗎,我會喜歡看嗎……選書就是要選好書,對自己有用,喜歡的書

    2,購書,自己平時透過一些渠道遇到自己想買的書,可以列一張書單, 書單上可以註上書名,作者,出版社 這幾項平時列上,等到去書店就可以直接購買,不需要去了書店不知道買什麼好

    3,讀書

    4,記錄,這個記錄就是做讀書筆記。讀書要很好的理解一本書的內容,讀書筆記是少不了的。筆記要怎麼做?

    寫上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自己覺得非常好,有價值記錄下來的要點摘抄下來

    5,活用這一點。看完一本書,並且按照上述方法做些筆記,能夠有效的理解書本。這個時候再自己鞏固一下看完以後的情況,可以根據讀書筆記,寫個讀後感,或者書評,這樣不是在讀完後鞏固,印象加深。

  • 3 # 伍鋅

    很多小夥伴的答案中都提到《如何閱讀一本書》,這裡就不再贅述啦。

    我想補充的是兩個方法,運用這兩個方法閱讀能幫助你增進理解力:

    1.找到知識盲點,藉助工具書解決

    比如下面這段話:

    一般認為猶太人在中世紀時曾受到嚴重迫害,但並不能如此一言以蔽之。

    因為在紐倫堡、法蘭克福等地,部分的猶太人依然擁有市民權,甚至有些猶太人的地位與市議會成員同等。

    確實,猶太人受到迫害是從十一世紀末開始的,但猶太人族群整體被逼進貧民窟、逼迫踏上苦難之道,則是進入近代以後才發生的事。

    在閱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或許你不認為存在什麼看不懂的詞句。但是,你真的讀懂了這段話了嗎?

    如何檢驗你真的讀懂?

    第一步,看看文中有沒有你認識模糊的、或者根本沒有概念的實詞。如果有,就說明你沒有讀懂。

    比如,

    中世紀是指什麼時候?

    紐倫堡、法蘭克福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猶太人是哪個民族?他們生活在哪裡?猶太人有什麼樣的歷史?為什麼他們會被迫害?

    ……

    第二步,用工具書解決這些問題。

    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很多人會習慣上網搜尋。參考網上的答案不是不好,只是答案質量參差不齊,容易被誤導,當作輔助參考就好了。

    所以,建議用工具書作為查閱的物件。這裡的工具書,不只是指紙質書或者電子書,而是有質量、有權威保證的參考資料。這些資料是:

    地圖

    權威機構釋出的統計資料

    百科全書

    字典詞典

    初中高中教科書

    學術權威的研究成果

    完成上面兩步後,你就算是讀懂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拓展你的知識的過程。

    2.進行主題閱讀

    胡適先生說過: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其書。

    也就是,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如果只是讀完這本書,是不足以完全讀懂這本書的。

    這個時候,可以從這本書出發,把它作為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來讀一系列的書。你可以找的其他書有:

    其他作者對這本書的評價、解讀

    這個作者寫過的其他書

    這個主題下其他作者的書

    比如,我想讀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我將主題定為證券投資,那麼,我就去找這方面相關的書籍作為補充參考,如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博迪的《投資學》、索羅斯的《金融鍊金術》、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等等。此外,還去找一下格雷厄姆的其他書,作為了解他思想的參考,如《聰明的投資者》。

  • 4 # 爬行的蝸牛0321

    《一個人的朝聖》中,60歲的哈羅德·弗萊為了去看二十年未見的老友,踏上了越走越遠的旅程,一直從英國的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這場漫長艱難而有趣的歷程中,哈羅德感受到走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並非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這麼簡單。人們原本以為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都要困難的多,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其實讀書也是,你以為讀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是,就連最基本的走路、說話我們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本能的狀態,自然而然的開始走,開始說。更何況讀書呢?不經過任何形式的學習,又怎有理由確信自己會讀書呢?如果你只是單純的用眼睛看過,卻不曾理解,不曾記住,更不用談實際運用了,那就不是真正的讀書。因為你即時讀了很多書,書中的內容也不會融入你的身心或變成你的財富。那真正的讀書應該是怎樣呢?我們應該怎樣讓自己度過的書物盡其用,透過讀書塑造自我呢?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將有效回答以上問題。它透過利用一本隨處可見的筆記本就可以完成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檢索以備重讀的全過程,使你每讀完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不是一味的記憶書中的內容,而是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智慧”並得心應手地運用。這個方法簡單有效,只要你堅持下去,你的讀書生活會因它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從而更有意義。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作者奧野宣之,一個日本學習方法論的培訓師,在日本專門有教人學習的培訓師。奧野宣之就是這種“學習方法的推廣人”,他獨創的資訊整理書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很受歡迎,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奧野宣之認為閱讀不僅是讀書,還要掌握有效率、有主見地選書和購書的方法,更要多閱讀、多參考那些記錄自己無數感觸的讀書筆記,並且能夠靈活運用其中的內容。為此,他將讀書過程結構化,分為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步驟並將筆記本貫穿讀書的整個過程,從而促進自己對書的理解,形成個人獨到的見解。

    一、用筆記收集和整理資訊,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與想讀的書來一場命中註定的邂逅,也需要平時的積累,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夠真正瞭解自己的讀書需求。奧野宣之認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一本最普通的筆記本,完成資訊的收集和整理,找到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首先,筆記可以來記錄日常生活的靈感,而這些靈感就和日後的選書息息相關。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隱藏著書籍的資訊,可能是和朋友隨意的聊天,也可能是在電影中的某個情節,又或者是逛街途中的某句廣告語,所有這些不經意的想法,都可能成為我們選書的依據。

      

    其次,筆記可以幫我們掌握選書的主動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想要讀書,卻又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於是就會去書店逛逛,但很多時候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包裝過渡的廣告詞迷惑,衝動的買下流行書或暢銷書。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利用筆記本製作屬於自己的購書清單,不管是電視廣告、書評報道還是朋友推薦而得知的書名,你都可以記錄在筆記本里,有了這份清單,去書店購書的時候你就擁有了主動權,而不會衝動性購書。

    最後,筆記還可以收錄感興趣的內容。不管是報紙上、雜誌上的書評,還是出版社和書店釋出的資訊以及與書有關的作家或名人的專訪,都有可能藏著好書,只要你感興趣,都可以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當你選書、買書的時候,這些剪報都會成為你選擇的參考。

    二、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曾在隨筆中這樣闡述讀書筆記的作用:“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讀到尾。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境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某種程度上來說,讀書筆記其實是一種倒逼機制。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你輸入的質量也自然就會有所提升。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看你對一件事情是否掌握清楚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是否能為別人講解清楚。讀書也是一樣,當你想著要講解給別人聽時,閱讀就會格外專注,會不斷的思考,就從被動的吸收轉為主動的理解,不知不覺間對你書裡的內容就理解的越來越深刻了。

    最開始寫讀書筆記,我們可能都有困惑,就是無話可說。這個時候,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一句話”原則。不要追求完美,強求自己去寫出邏輯清晰、文筆優美的長篇文章,我們只需要寫出自己的內心想法就好,哪怕只有一句話。比如,我在讀餘華的《活著》的時候,就會想到在讀書筆記裡寫上這個人真的是太悲慘了。但是真正動筆的時候,又會想到這個人為什麼悲慘?因為他一生坎坷,親人先後離去,最後只能和一頭牛相依為命。寫著寫著又想到,他最終悲慘的生活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時代的悲劇還是個人的命運?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嗎?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本來也沒什麼話可說,但是當你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的同時,你又會不斷的思考,就這樣更多的想法就湧現出來了,讀書筆記就這樣充實起來了。事實上,書寫的過程,就是你整理自己想法的過程。所以即使你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沒有什麼可說的,也要提起筆寫一寫,說不定有驚喜在等著你。

    通常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因此讀書應該有重點,找出其中最核心的內容進行重點閱讀,而這一部分也是做筆記的重點。我們要在**閱讀時就要做好重要內容的篩選**。奧野宣之建議實施如下篩選程式,分階段把最重要的內容篩選出來:

    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重讀: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可以用直線、波浪線、圓圈等方式對標記的內容進行區分。

    普通直線一般用於“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

    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的情況;

    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字、關鍵詞、關鍵句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

    ○自殺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為抑鬱。

    ☆作者說,世界上的自殺者比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多。人類在戰爭年代會死亡,和平年代也會死亡,真是不容易。

    很多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那如果摘抄的文章太多了怎麼辦?首先要明確一點,摘抄是有側重的,要摘抄讓自己感到心動的句子或者能夠帶給你啟發的內容。同時要嚴選文章來減少摘抄量,如果文章實在太長,那就選擇段落、關鍵句或者關鍵詞。

    三、透過重讀筆記提高自我

    讀完書,做完筆記,就想要徹底領悟書中的精髓,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我們再次回顧書中的內容,進行重讀。重讀的效果不僅僅是加深記憶,還可以譜寫自己與書之間特別的故事。正如奧野宣之所說“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個場所,那麼讀書筆記就是在這個場所拍攝的照片。在不同的時間去同一個場所拍照,拍出來的照片都會有所不同,而過一段時間再去看這些照片,對那個場所的印象也會發生變化。” 但是閱讀原書花費的時間又會很久,一般沒有幾個人會花費同樣的精力再去讀一遍。這時候,讀書筆記就派上了大用場,閱讀讀書筆記我們只需要花很少的時間就可以達到重讀一遍原書的效果。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充分的利用讀書筆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比如,我前一階段一直在糾結買保險的問題,諮詢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推薦的產品要麼保費太高,要麼保額太低。身邊的很多朋友也大多都不瞭解。我就以“保險”為主題,閱讀了幾本書,並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搞明白了消費型保險、儲蓄型保險、投資型保險的特點,綜合保額、保費、保障年限等多種因素的考慮,最終為自己和家人選擇了合適的保險。

    奧野宣之更是以“工作和結婚”作為研究主題,閱讀相同主題的三本書,運用“蔥魷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透過不斷論證和思考,反覆修正假說,最終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讀書筆記在頭腦風暴時也能派上用場。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說:“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我們兒時的體驗、上過的學、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朋友說過的話等等這些資訊都能組合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寫文章時,我們總是覺得缺乏素材,這種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找出過去的讀書筆記重讀一遍,通常會有不少收穫。

    奧野宣之還提出讀書筆記可以為新型企業的工作增添動力。他舉例說到,讀過《別以為自己永遠是胖子》以後,很多人都喜歡透過逐一記錄自己的活動來減肥,把這種減肥方法寫在筆記本里,日後重讀的時候加上另一個創意,比如網路服務、筆記本、空白日曆,就能發明可以記錄每天活動內容的新商品或新服務。

    使用筆記本以後,書中的資訊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會以各種方式幫助我們。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真正會讀書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希望你也可以利用一本普通的筆記本開始真正的閱讀生活,堅持下去,你的收穫將會超出你的想象。

  • 5 # 月餅團兒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可以擴充套件思維,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同時,讀書還可以提升工作技能,寫作靈感。讀書,為我們走向成功開闢了一條便捷之路。 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本書讀的太慢,閱讀時間過長,讀完之後不知所云,無法掌握書中重點,讀書效果差,收穫太少等。 其實,這都是不會讀書導致的結果。 莫提默•J.艾德勒著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些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了解不同閱讀層次,學會運用不同的閱讀速度進行有效閱讀,透過主動閱讀,實現自己的閱讀目標。 莫提默•J.艾德勒是美國學界和出版界的傳奇人物。除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還參與了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 《如何閱讀一本書》在1940年第一次出版後,好評如潮,得到廣泛印刷,一度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版一年多。 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幫我們解決了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 閱讀的四個層次是什麼?如何透過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現在社會,快速閱讀成為一種風潮,人人都在比誰讀的書更多,更快。網際網路上一年讀幾百本的讀者大有人在,那提高閱讀速度是不是一味的求快就可以? 艾德勒在序言部分告訴我們,答案是"NO"!要想實現閱讀的目的,就要學會用不同的速度閱讀不同的書籍。法國學者帕斯卡爾說:“讀的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這就告訴我們,真正提高閱讀速度的關鍵是要做到用不同的速度閱讀不同的書籍。 那如何用不同的速度閱讀不同的書籍呢? 艾德勒提出了閱讀的四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1 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是最簡單的一種閱讀層次,只要認字,能夠明白字的意思就能進行,基礎閱讀一般在小學階段就已完成。 2 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又稱為系統化的略讀。當我們拿到一本書時,並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也不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自己仔細閱讀,這個時候檢視閱讀就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透過略讀或粗讀的方式快速瀏覽書的內容,瞭解作者主張,決定是否值得自己進行詳細閱讀。 A 略讀 在進行略讀的時候,可以先看書名頁,瞭解作者及書的相關資訊。書中有序的要看看序。接著去看書的目錄或索引,對整本書的結構進行初步瞭解,然後從書中找幾個和主題息息相關的文章看一看,仔細的讀讀摘要,最後,將書開啟,隨便找幾段讀一讀,可以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不要忽略掉最後兩三頁的閱讀,一般作者在文章的最後都會寫後記,後記中有作者的觀點和對主題的看法,雖然作者的觀點不一定正確,但對於自己瞭解作者思想是非常有幫助的。 B 粗讀 對於第一次接觸較難理解的書,可以選擇從頭到尾讀一遍,在讀第一遍時,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者思考,只關注理解的部分,忽略掉不懂的地方。這樣通讀過一遍,在進行第二遍閱讀時,理解就會比第一次好很多。 3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是理解一本書最好的閱讀方式,也是相對複雜和難操作的一種閱讀形式。 如何進行分析閱讀呢?艾德勒指出了幾條分析閱讀需要遵循的規則。 A瞭解書籍類別 ,檢視閱讀知結構。 當我們進行分析閱讀前,要明白自己閱讀的書屬於哪一類書?是小說戲劇詩歌這樣虛構類的作品,還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非虛構型別的書。確定型別後,按照檢視閱讀的方式,讀讀書名,目錄,序,或者後記,瞭解一下整本書的結構。 B 概括大意,列提綱。 閱讀書中的前言部分,用幾個簡短的句子敘述整本書的主要內容。就像小時候做閱讀題時出現的概括文中大意一樣,抓住幾個關鍵性的詞句瞭解這篇文章主要是幹什麼的,找出文章的主題。 然後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瞭解是按照什麼順序構成文章的主旨,給書列提綱。透過列提綱,瞭解這本書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寫了哪些內容?在列提綱時,可以參考書中的章節進行排列,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自己對書的理解進行提綱的擬定。 C 提問題 找出書中作者要提的問題,如這本書在談什麼?作者要提出什麼的觀點?他是透過什麼例子來驗證他的觀點等。 D 抓關鍵句理解主旨 艾德勒指出,在尋找關鍵句時要注意那些詞句下劃橫線的,用不同字型凸顯的,或者文章最前面比較明顯位置的部分,這些部分中可能含有作者認為非常重要的資訊。 同時艾德勒還提供了一條快速總結文章主旨的方法,選擇“其中一部分內容,用自己的話或者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來說一說”,如果讀者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或者透過自己的相關經驗進行解釋,那麼,讀者已經領悟到文章主旨了。 E公正的評價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當我們在讀完一本書後,要給與書籍 公正的評價,可以是批評,也可以是褒獎,但前提是自己真正讀懂這本書。 4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是最系統的閱讀。在主題閱讀中,閱讀重點是主題,而不是書。 首先利用檢視閱讀法選取適合主題的書籍,在書籍中選擇合適的章節,接著透過尋找關鍵詞句瞭解文章主旨,將多本書中的觀點取其精華,形成自己的認識,最後透過查閱資料,工具書來充實自己的觀點完成整個主題閱讀。 二 如何有效閱讀,做一個嚴格要求的讀者? 1 學會提問並解決問題。 哈佛大學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的提出問題,思索問題”。提問題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思考力、洞察力,能夠反映一個人快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閱讀中不斷提問,可以有效提高理解力。 當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主動提出問題,如:這本書在談什麼,作者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讀了這本書對我有什麼意義? 2 做筆記俗話說:當你能夠讀出書的言外之意時,你才會更有收穫。而讓我們擁有更大收穫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筆記。 艾德勒提供了幾種常用的記筆記的方式: a在書上劃橫線,表示重要的知識點;b在空白處做星號,強調書中十分重要的段落;c將書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圈畫;d在書中空白處增加自己的讀書批註。 3 將閱讀變成一種習慣。 要想做到有效閱讀,除了會提問題和記筆記之外,艾德勒提出還要將閱讀變成一種習慣。 很多人覺得閱讀太困難,無法有效領悟,其實這都是因為自己閱讀習慣還沒有養成,閱讀太少,大腦不適應這種主動思考的模式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每天日復一日的閱讀並將其變成一種習慣,就會發現曾經視為困難的地方現在已是一件手到擒來的事情。 三 如何運用以上的閱讀方法閱讀不同型別的書籍? 1 實用性的書籍 艾德勒說,所有的實用性的書籍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它所關心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靠實際行動。如《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實用性的書籍,它的目的是解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然而,當我們讀完這本書後,只是學到了一些閱讀的技巧,如果這些技巧沒有在閱讀中進行運用,那其實相當於我們沒有讀過這本書,所以,要想讓實用性的書籍發揮價值,那就得讓知識付諸實踐。 當我們在閱讀故事書時,則做到儘量減少閱讀時間,如果能夠一次性讀完就更好了,我們在快讀的基礎上全身心的投入,讓自己的整個心靈都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故事帶來的情感薰陶。 當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要做到:讀第一遍時不要停頓,一口氣讀下來。讀第二遍的時候,大聲的進行朗讀,透過朗讀可以讓我們更輕鬆的瞭解詩歌的意思。最後,在兩次閱讀中,感受詩歌帶來的情懷及對自己的感動。 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書可以讓我們明事理,懂禮儀,學習良好的讀書方法,可以讓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是否也開始蠢蠢欲動,去修正你的讀書方法了呢?

  • 6 # 小丸子37655

    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一直認為自己讀書沒問題,甚至認為自己讀書還不錯。直到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才發現以前的自己根本不會讀書。以前自己拿到一本書,看看作者是誰,就會從第一頁開始看,看著看著就容易走神,有時候看了一個小時卻只看了幾頁。後來時間過了就做其他的事情去了,於是一本書很難看完。除非是情節生動的小說,會一口氣看完,而理論性很強的書幾乎沒有完整看完一本的。自己長期處於自責中,工作忙起來索性就不看書了,這樣會心安理得。可是內心有讀書的需要,於是讀書效率低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看了這本書後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以前的讀書方式是錯誤的。看完後決心改變以前的閱讀習慣和方法,重新建立新的閱讀方式。

    這本書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去讀書的指導書。包括如何對待一本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讀書?讀書是有層次之分的。以及不同體裁的書籍該如何去讀?讀書本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習慣,是需要培養和訓練的,並不是每個人按自己的方式把書上的字認完了,就是讀完了書,也不叫會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學者、教育家、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他們一起合作編輯指導了《大英百科全書》,並由此而出名。這本書第一版是在1940年初出版的,出版後立刻成為暢銷書,並被翻譯成法文、瑞典文、德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風靡全球,長久不衰。如此看來,閱讀教育的指導很受歡迎。

    《如何閱讀一本書》看完後有三點對我的啟發很大:第一,主動閱讀才是會閱讀;第二閱讀是與讀者的對話;第三,閱讀有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如果想改變原有的閱讀方式,最先要改變的是最底層的閱讀觀念。因此,第一點,要意識到主動閱讀才是閱讀。一個飽受應試教育洗禮的人,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看書是為了考試,看書是為了獲得證書,看書是為了某些目的……雖然畢業後,自己看書是為了自身的需要,可是被動看書的習慣仍然會存在,比如是為了面子(表明自己看過這本書),為了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為了證明自己正在學習以此心安理得等等。殊不知我們本身都有學習的需要,有渴望探尋真理和智慧的需要,有對新事物好奇去了解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看書的原動力,嘗試把這個動力激發出來,就是主動閱讀。而做到主動閱讀就是做好閱讀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第一步。帶著渴望、好奇和需要去閱讀。

    第二個顛覆我認知的觀念是:閱讀是與讀者的對話。這本身蘊含一個關係:我們與作者是平等的,我們是在交流和相互學習。其實讀這本書以前直到現在,我潛意識中一直這樣認為:我讀書就是學習知識,這本書就是權威,如果我看不懂就是自己不夠好,我要儘可能去吸納、記憶和整理書中的觀點,從未想過去批判觀點,哪怕是一點點的質疑。特別是名著,尤其如此。《如何閱讀一本書》讓我明白,閱讀是交流和對話,我們與作者是平等的關係,因此先不要帶著批判的觀點去看,而是去了解作者到底想告訴讀者什麼?想表明自己的什麼觀點?用哪些論據來證明的?這個觀點全面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只有把自己擺放在平等的位置,才會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去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看完一本書,把細節弄清楚後,最後要去評價這本書,只有自己能夠講述出書的主題思想,能夠評價這本書,我們才算真正讀完了一本書,因為經過討論和辨析後的東西,才能夠真正成為自己的,被自己吸納,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以前看了很多書,根本沒有最後吸納這個環節,可能在讀的過程中有共鳴的會自動吸納了,但是絕對不是有意識去吸納,所以讀書的效率非常低下。不得感慨,要是早點讀這本書,是不是自己會好很多?

    第三個觀念是閱讀有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是從低到高,高層包含了下一個層次,如檢視閱讀包含了基礎閱讀。基礎閱讀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能夠把字認識,把句子讀清楚就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就是拿到一本書把目錄和介紹讀清楚,從整體上去把握這本書:主旨是什麼,結構框架是什麼?有沒有你想要的東西,是否需要詳細閱讀?哪些章節需要詳細閱讀,哪些章節略讀就好?就像去一個公園,首先把公園的地圖整理一下,然後確定自己去哪些地方玩一樣的道理。這個環節是我以前忽視的,但是確是很重要的,為我們節約了不少時間。

    分析閱讀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也是這本書的重點部分。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四個規則:(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

    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構架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八點是讀每一本書需要練習的,養成習慣後,相信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效率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最後關於主題閱讀,這個部分有點像做研究。比如想了解溝通,就可以把跟溝通有關的幾本書都拿過來一起看,獲取你想要的相關章節,然後這幾本書對比去閱讀,從而讓自己對這個領域有全面而不同的掌握。但是並不是每本書都要一字不落的讀完。每本書之間或許有衝突,也有相互補充。

    總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從深層的認知層面改變了我。我要帶著探討而平等的意識去讀一本書。這本書從技巧上也改變了我,不要把一本書從第一頁認真讀到尾,要有詳讀和略讀,要不斷去思考作者的主張和目的,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主張的。要從基礎閱讀、檢索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四個層面去閱讀。

  • 7 # 花花大宇宙

    你們看我用一句話總結說的對不對哈!

    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委內瑞拉是不是已經平穩的度過了4月6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