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點意思的事兒

    清明節上墳習俗應該是從春秋時候就開始了,原本是帝王將相祭祖的禮儀,後來普通老百姓也跟隨效仿,歷代流傳下來,成為了中國風俗習慣之一。

    起歷史起源,我比較相信介之推的說法。

    在春秋時期,公子重耳,就是那位後來赫赫有名的晉文公。年輕的時候,為了躲避迫害,逃亡在外,身邊還跟了一大幫隨臣。他們逃到了一個荒地,又累又餓。隨臣到處找吃的,都沒有找到。於是,隨臣之中有一叫介之推多的,自己一個人跑到一個隱蔽之處,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煮了湯給重耳喝,重耳才恢復了精神,表示將來會重賞介之推。

    十九年之後,重耳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獎賞了身邊所有人,唯獨介之推不得。介之推可能有點兒生氣,又不願意自己討賞,感覺丟面子,別人勸他去請賞,死活不去。後來,帶著老母親跑到深山老林去了。

    後來,也不知道是有人提醒,還是晉文公突然想起介之推。自己把這一號人忘記了,太慚愧了。於是帶著一幫大臣來到介之推家。可是,人都已經離開了。經過打聽得知,介之推進了深山老林。於是,晉文公派人尋找,找不到。也不知道哪個腦子有問題的,提出了一個建議,放火燒山,要把介之推逼出來。沒想到,人沒有逼出來,倒把人燒死了,死在一顆柳樹之下。後來,為了紀念介之推,我覺得晉文公太愧疚,就把發現介之推屍體的那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過了寒食節之後第一天帶著大臣到山上祭奠介之推,並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就是這麼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兒女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