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制與唐朝科舉制之比較。
⑴主要不同:
①具體目的不同:唐朝是為了選才納賢,而明朝是為了嚴厲控制士人思想。
②考試範圍不同:唐朝是經義、時務和讀經史,而明朝的出題範圍主要是四書、五經,沒有時務和歷史。
④結果不同:唐朝的科舉制選拔了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而明朝的科舉制則嚴重束縛了士人的思想,培養了皇帝的忠實奴僕。
⑵主要原因:
①唐朝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唐朝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選拔有用人才。
②明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統治者採用各種手段加強君主專制,所以明朝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士人的思想控制,科舉制成為加強君權的一種手段。
⑶評價: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和繁榮的基礎,唐朝的科舉制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儲備。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僅摧殘了人才,而且它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這說明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創時的積極意義,走到了窮途末路。
八股取士對文體有嚴格的限制,實際上是一種思想控制,極大的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對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有消極影響,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科舉則是一種合理公正的選撥官吏的方法,促進了官吏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平民也有可能參政,有利於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但它忽視了實用學問,在王安石變法裡明確提出科舉弊端,進行科舉改革,科舉始於隋朝,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誌科舉的形成,唐太宗用進士,明經兩科,武則天武舉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舉制,總之,科舉對極大促進中國的文化事業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科舉八股取士的弊端:
一篇八股文就700多字,先破題再承題;接著“代聖人立言”也就是模仿聖人的口氣寫文章,這叫起講,後中股、後股、束股,正文就是四段,每段又要分文字相互的對仗的兩股,因此成為八股文。
八股文中只考經書,評判優劣又只根據作文的技巧,並不允許考生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個人的發揮和見解。必須依據“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毅梁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
把讀書人的智力思維刻版化。作文字來沒有定法,一旦將技巧格式化,而且又杜絕了考生髮揮個性的任何可能,考生只要預先在肚子裡裝下各種題目的八股幾十篇,即使沒有什麼經史學問,也完全能夠金榜題名。
相反,老老實實讀書,讀白了頭也未必能寫出考官看中的文章。難怪范進中舉高興的發了瘋,現在真可以理解了。
明的科舉取士,給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條緊箍。八股取士是一種十分嚴酷的制度,封建統治階級收到了加強統治的一定效果,但卻給社會帶來了滿身瘡痍,給國家民族帶來了災難。當清軍入京時,城門上有人寫道:“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八股取士毒深如此!
但毒又何止如此,清軍入關後,一個文化落後的民族征服了一個文化先進的民族,但在文化上有很大的自卑感,滿人對漢文化什麼都學,連朱元璋發明的八股取士他們也學。這樣,對文化的限制、思想的制約更深,使八股取士的危害更甚。
到清末之時龔自珍發出了“我勸天公從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豪。龔自珍也對八股取士導致史學沒落深惡痛絕,“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的興起,確實給自宋元以來活躍的史學當頭一棒,明清的史學失去了宋元時候的活力,從而導致受教育者缺少歷史修養,思想麻木,思維僵化,固步自封。加之對事件的認識缺乏歷史的眼觀與謀略,也為中國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禍根。
明朝科舉制與唐朝科舉制之比較。
⑴主要不同:
①具體目的不同:唐朝是為了選才納賢,而明朝是為了嚴厲控制士人思想。
②考試範圍不同:唐朝是經義、時務和讀經史,而明朝的出題範圍主要是四書、五經,沒有時務和歷史。
④結果不同:唐朝的科舉制選拔了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而明朝的科舉制則嚴重束縛了士人的思想,培養了皇帝的忠實奴僕。
⑵主要原因:
①唐朝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唐朝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選拔有用人才。
②明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統治者採用各種手段加強君主專制,所以明朝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士人的思想控制,科舉制成為加強君權的一種手段。
⑶評價: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和繁榮的基礎,唐朝的科舉制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儲備。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僅摧殘了人才,而且它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這說明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創時的積極意義,走到了窮途末路。
八股取士對文體有嚴格的限制,實際上是一種思想控制,極大的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對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有消極影響,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科舉則是一種合理公正的選撥官吏的方法,促進了官吏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平民也有可能參政,有利於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但它忽視了實用學問,在王安石變法裡明確提出科舉弊端,進行科舉改革,科舉始於隋朝,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誌科舉的形成,唐太宗用進士,明經兩科,武則天武舉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舉制,總之,科舉對極大促進中國的文化事業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科舉八股取士的弊端:
一篇八股文就700多字,先破題再承題;接著“代聖人立言”也就是模仿聖人的口氣寫文章,這叫起講,後中股、後股、束股,正文就是四段,每段又要分文字相互的對仗的兩股,因此成為八股文。
八股文中只考經書,評判優劣又只根據作文的技巧,並不允許考生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個人的發揮和見解。必須依據“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毅梁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
把讀書人的智力思維刻版化。作文字來沒有定法,一旦將技巧格式化,而且又杜絕了考生髮揮個性的任何可能,考生只要預先在肚子裡裝下各種題目的八股幾十篇,即使沒有什麼經史學問,也完全能夠金榜題名。
相反,老老實實讀書,讀白了頭也未必能寫出考官看中的文章。難怪范進中舉高興的發了瘋,現在真可以理解了。
明的科舉取士,給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條緊箍。八股取士是一種十分嚴酷的制度,封建統治階級收到了加強統治的一定效果,但卻給社會帶來了滿身瘡痍,給國家民族帶來了災難。當清軍入京時,城門上有人寫道:“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八股取士毒深如此!
但毒又何止如此,清軍入關後,一個文化落後的民族征服了一個文化先進的民族,但在文化上有很大的自卑感,滿人對漢文化什麼都學,連朱元璋發明的八股取士他們也學。這樣,對文化的限制、思想的制約更深,使八股取士的危害更甚。
到清末之時龔自珍發出了“我勸天公從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豪。龔自珍也對八股取士導致史學沒落深惡痛絕,“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的興起,確實給自宋元以來活躍的史學當頭一棒,明清的史學失去了宋元時候的活力,從而導致受教育者缺少歷史修養,思想麻木,思維僵化,固步自封。加之對事件的認識缺乏歷史的眼觀與謀略,也為中國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