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焱鑫晗旭
-
2 # 大通A666
易經是以什麼為依據?
仰觀天象,俯查地理,鳥獸皮毛,山川河流,日月更迭,男女老幼,生老病死,風雷雨雪,陰陽五行。
-
3 # 紫薇傳道
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週的形式,闡明瞭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裡的這個完美的“周”字。無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大自然萬物的變化,是易的根本現象。恆之無休而無不果,說明了易,就是物的變化而成事,物每一點變化都有一定的結果,這就是易象。“簡之周”和“周之易”說明了周是簡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簡周易”。“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說明了“簡易圖”是判斷推理的一種測探工具。《周易》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象、數、理、佔。理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哲學原理。這部分內容可參見“《易》之為書”部分。《周易》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尤其是它的宇宙生成觀,後來成為中國諸子百家世界觀的基礎。要揭示《易經》的內容,必須有較為深厚的哲學基礎。 天文學原理。《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可見八卦是根據天象、地宜等制定出來的。天象指的就是天體的運動現象。漢代人講《易》,經常要聯絡到天象,把當時的天文學當成《周易》的基本原理之一。天體的執行,除日月外,最明顯的是星辰運動。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用現代的天文學知識說,在北緯36度這條線附近。北極星在北極的正上方(稍有偏斜)。站在北緯36度觀察北極星,它高出北方地平線36度,相對穩定不動。以36度為半徑在天體上劃個圓圈,這就是可見的天空。在可見的天空裡,因地球的轉動,在不同的季節可觀測到周天的恆星圈。這個恆星圈就是古人說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繞北極迴環不停地轉動,形成天體的一個座標,這個座標對今人的觀察依然具有作用,它以北極星為中心。北極星就是古人說的北辰,人們認為它在中央不動,是天帝,有時稱太乙、太一等。如果把它比作一個鐘錶的中心點,它的指標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中的天樞、天漩、天風、天權四星象一個勺子頭,稱斗魁或漩硯,玉衡、開陽、搖光三星象一個勺子把,稱作斗柄。斗魁的前二星與北極在一條直線上不變,整個北斗星則是圍著北極旋轉。二十八宿猶如鐘盤上的刻度,在天體這個大圓周上排開。東方七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象蒼龍。北方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象龜蛇。西方七宿是奎、婁、胃、昂、畢、微參,象白虎。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象朱雀。斗柄是順時針方向轉,而按座標觀察到的太陽月亮則是逆時針方向轉。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執行,這就是天體執行的一個大致輪廓。我們習慣於一個圓周為360度,而《周易》的圓周取象於天盤的運轉,按天地日月的運動,精確地說,一個圓周是365 V4度。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情況制定出曆法。見於文獻的,最古的是《夏小正》,其次是《堯典》。春秋時的《管子》裡有些記載,再後是《禮記•月令》。秦朝時的《呂氏春秋》也有《月令》。漢武帝時,巴郡落下閡運算轉歷,推步晷刻,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冬至而名節令,察寒暑,制定出有名的太初曆。但這些記載都是堯以後的事情,伏羲氏時代是個什麼樣子,沒有文獻可證,我們只能按傳承去推論。大致說來,春秋時的歷法是古四分曆。四分曆規定一個迴歸年長度為3651/4日,在十九個太陽年中插入七個閏月。因為歲餘1/4日,故名四分曆。這種曆法就是在春秋末年,已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 依據漢人的說法,《周易》中的另一個原理是納甲。從《周易》的卦爻辭中看,當時人們已經用天干記日,這是一個事實。但天干怎樣與八卦搭配在一起,比較起來,納甲說較為合理。關於納甲的原理,現在能見到的典籍,始見於京房的積演算法,但京房沒有作出說明。他的作法是把十天干配在八卦上,乾卦配甲壬,坤卦配乙癸,震卦配庚,兌卦配了,巽卦配辛,民卦配丙,離卦配已,坎卦配戊。魏伯陽在《參同契》裡用月象說明這樣搭配的原理。他說:“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贍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贍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曲折低下降。十六轉就統撰辛見平明。民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二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他把一個月內月亮的變化分出六個步驟,初三是月芽初吐為“爽”;初八是上弦月,稱作“上弦平如繩”;十五是滿月,稱作“盛滿”;十六是滿月開始消退;二十三是下弦月;三十是月晦;初一是月朔。按天干的方位與八卦的卦畫之象一搭配,震卦猶如月芽初吐,月亮晚上在庚(西)方出現,所以震配庚。兌卦猶如上弦月,月亮在初八晚上出現在丁(南)方,故兌配丁。乾卦三畫皆實,猶如滿月,月亮十五晚上出現在甲(東)方,故乾卦配甲。巽卦下爻變虛,猶如十六開始消退的月亮月亮在十六日早晨從辛(西)方退去,故巽卦配辛。艮卦猶如下弦的月芽,相當於二十三的月亮,月亮於二十三早晨在丙(南)方消退,故民配丙。坤卦三爻皆虛,猶如月晦,月亮是三十日光明在乙(東)方消盡,故坤配乙。上半月據月出之方取象,下半月據月消之方取象,取陽順陰道月亮消長盈虛之理。至於壬癸,因為是在北方,每月之內日月在北方相會一次,所以壬配乾,癸配坤。戊己在中央為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坎得乾卦中爻(坎三),故坎配戊;離得坤卦中爻(離三),故離配己。所謂“七八道已訖”是說七八一十五,十五之後月亮滿極,上長之道已到盡頭。“曲折低下降”是說月亮西垂開始消退下降。“十六轉就統”是說十六又開始走上向下消退的軌道。 關於納甲的學說,還須說明的一點,是魏伯陽認為“坎離”是乾坤之用,就是說乾坤是陰陽的本體,坎與離是陰陽的作用,乾是太陽,表現在離上;坤是太陰,表現在坎上。所以以離為日,因為離是太陽;以坎為月,因為坎是太陰。按大自然運動的秩序,是太陽每年一個終始(實際是地球繞太陽一週);月亮是每月一個終始(實際是月亮繞地球一週),所以每月太陽與月亮會合一次。古人把這種對於天象觀察所得到的結論運用到《周易》中來,並不是生造出來的。 《周易》裡還可以見到五行學說的原理,雖然不如漢代人說的那樣濃重,但五行的屬性還是有的,比如地為土,黃色,土愛稼稿,味甘等等。這部分內容與交辰、十二律呂等原理因為卦爻辭中顯現的不多,不作詳細介紹。想了解可參考朱震《漢上易傳•卦圖》部分。
-
4 # 揮手人生幾多秋
個人認為周易的基礎理論是太極。
太極大可以無限大,小可以無限小,是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觀點,故孔子用“大”(代表可以無限大)和“·”(代表可以無限小)的組合給這個觀點命名為“太極”。
太極觀點在具體分析世界萬事萬物時用陰陽的方法,陰陽能“拆分”萬物,也能“組合”萬物,拆分即由外而內窮盡,組合即由內而外窮盡。拆分例項可參考人類不斷探索發現的微觀世界,組合例項可參考計算機(以二進位制為突破口,即0和1)的誕生,應用,計算機技術呈現的虛擬現實等。
有句俗語:太極生兩儀(陰和陽),兩儀生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生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象及卦(陰陽爻和爻的組合),古人發現萬事萬物一直在變化,故用象及卦(八卦及六十四重卦)代表變化的各個階段,變化中各種有利不利因素。然後結合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再透過對各種有利不利因素的整合、分析,最後做出判斷,或得出結論,或進行預測。這個過程就是透過現象尋求本質的過程。
由於古人認知只能透過法地法天來實現,故卦名才離不開自然界的現象:天、水、山、雷、風、火、地、澤。雖然由於受當時社會發展的侷限,過去的象已不能完全詮釋現代社會的有些現象,但認知世界的方法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太極的觀點)的。
運用易經,記住它的三個核心觀點即可:不易,變易,簡易。
下面是個人以詞的形式初略介紹易經,請大家斧正!
沁園春·易
太極之原,格物之宗,陰陽主張。兩儀相斥換,相成相輔,表為四象,老少陰陽。四象之來,日出日落,由表及裡尋所藏。象之限,拘束多之變,八卦擔當。卦雖法地與天,其象釋義無際無疆。夫八卦者也,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分立八方。八卦再組,六十四變,深諳此易可安邦。俱往矣,秀出班行者,還數天罡。
-
5 # 敬敏齋主
我想這個問題我可以簡單地回答一下。雖然觀點也不一定對。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絕不是浪得其名。以它為源頭,發展起來了中國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個人總結認為,周易的理論基礎就是中國的世界觀,就是華人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說白了,就是元氣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陰陽五行理論。古人用天干地支來描述時間和空間,也就是中國的宇宙時空。古人把陰陽五行屬性賦予了天干地支,也就是說把陰陽五行屬性賦予了時間和空間。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許多模型,譬如八字、六壬、奇門遁甲等,來模擬天地的運動,從而指導現實的生活和預測未來的事物發展趨勢。所以,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簡單點說,周易的基礎就是元氣論。即我們古人認為,世界的終極實在就是元氣,當然還有很多稱呼,譬如炁、道、無、太極等等,雖然定義不一定一樣,但都描述了事物的最初始階段的樣子。此元氣不停運轉,而分陰陽,成四象,造八卦,產生萬物。所以,萬物皆氣,氣分陰陽五行,萬物莫不秉承陰陽五行之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然後動靜主客,而變化乃成,吉凶以現。
那麼,元氣論是不是無稽之談呢?我只談兩點: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絕知此事要躬行。2、近代物理學的量子場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場,而實物粒子是量子場的激發。說白了,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見但真實存在的場,而所有的實物粒子不過是場的一種表現形式。你可以比較一下量子場論和元氣論,你就會發現其極端相似性。
最後引用一句話結尾:“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周易》的基礎理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數學、龍學的一位數以內乘法這一簡單的基礎理論,遇到問題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具體地說,《周易》是“宇宙代數”,即用代數一至九這一條龍數字相乘,得出人類生存利益最大化的真理結論、答案。如果不知這些代數所代的文化內容,就根本讀不懂。
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第一條說:“潛龍勿用”,意即不懂龍,就不要學用《周易》說的活,解釋不清楚龍的翻譯《周易》的書不要相信,不要用!
知道一至九這一條龍數字相乘的代數所代的文化內容,會九九乘法口訣的每一個人,就能像買日用的白菜口算價格那樣,簡單容易地讀懂《周易》了。
附:
文化的確切定義就是:應用數學的科學法則正確處理自己與對方的關係,和諧有序地發展的文明開化活動。
簡單地說,“文”就是應用數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一條龍,“化”就是制止壓制“文”這一條龍中的“六”,即制止壓制對方選擇不同目標、意見的行為,把“文”“化”二字合起來,就是以“文”“化”人和事物,制止壓制對方選擇不同目標、意見的行為的文明開化活動。
一條龍數字代數代表的內容:
1.“一”——自己要明確樹立整體目標,提出一個意見即“德”/乾;
2.“二”——對方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的目標、意見,自己要包容、愛護對方的不同的目標、意見,即“愛”/艮;
3.“三”——自己與對方從雙方討價還價的目標、意見中競爭出明白的創新共識目標、意見,即“新”/離;
4.“四”——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共同遵守人們選擇認同的法則、法紀、規矩,即“規”/巽;
5.“五”——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公正、公開,經過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即“公”/龍:虛擬一至九一條龍,無具體卦;
6.“六”——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出的目標、意見,交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即“民”/坤;
7.“七”——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要透過票決、交換,要大膽反映自己的意願,即“道”/兌;
8.“八”——對方全體人員在票決、交換中,要選擇能補自己不足的、最需要的目標、意見,投票、付款,即“善”/坎;
9.“九”——自己在看待、管理如上活動程式時,不能在私下反對,即“管”/震。
這正如俗話所說的:“一龍生九種,九種不相同。”中國漢字的影象象形字都是由它們組合或代出來的。
例如:乾卦:一乘一得一,答案是按文化一條龍內容中的第一條內容辦。
詳見拙著《大眾龍學一一應用數學周易的破譯》。
-
7 # 使用者推推
周易就夠早了,
再往前確切的文獻估計是沒有了,
只能從內容推測,
陰陽和太極
-
8 # 江湖夜雨92
《周易》的基礎理論是什麼?一應該是陰陽之學。
周文王 肯定是繼承了前人的學說。在沒有文字之前,人們用什麼表達思想?那只有用符號了。周文王根據前人的知識,推演出了六十四卦。
他用每一長橫代表一陽爻,每兩短橫代表一陰爻。每三個陰陽爻合在一起,便形成一卦。每一卦分表了大自然中的一些事物或現象。
如下圖:六十四卦,就是依據上面六個單卦組合排列而成。用來表示大自然中萬物的變化規模。而人類也應根據自然的變化,去趨吉避凶,適應自然。
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易經》講變化之學,講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啟示。如乾卦,是六個長橫線,六個陽爻組成,代表天體的執行,具有無比剛健的特點,日月星辰的執行生生不息,啟示君子應該效法天道,要自強不息,終日乾乾。
當然,剛則易折,剛強之後就要柔和了,所以下面接下來就該坤卦了,往下一直到未濟卦。
其二,《易經》包含的基本原理為週而復始的變化規律。
你看,寒暑往來,四季更迭,不就呈現一種規律性的運動。一個家庭,興旺到極點,驕奢了,就會一步步敗落。一個單位,一個國家也如此。因為事物本身包含有對自己的否定因素,正所謂,道者反之動也。所以,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有人說,易字,上邊為‘日’,下邊為‘月’,說《易經》講的就是日月變化之學。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吧。
-
9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謝謝悟空。三千年時,《周易》基本理論是“革命”,2500年時《周易》基本理論是“陰陽”,100年時《周易》基本理論是“變化”。摘下理論帽子,看看周易的原貌如何。周易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是歷代先賢集思廣益,本著“用進廢退”精神,薪火相傳的經典。他的經歷雖然坎坷,可他經歷了焚書和文字獄等劫難能保持原狀,也算是一帆風順,善始永續的經典不倒翁了。一提到周易就讓人興奮不已,他的推演方式太深奧太有名了,蜚聲海內外。那麼對於周易基本理論的形成過程,今天來看至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推導。當然,相對於很多別的方面來說,這三個是基本的。一個是他的前身。一個是他的基本元素符號。一個是他的基本發展模式。此外,還有三個基本工具,一個是尺規,一個是筮珪,一個是“蓍龜”。
《周易》的前身是不是《連山》、《歸藏》?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周易與連山、歸藏一樣來自於古老的老祖宗那裡。都說伏羲做了貢獻,留下了歸功於他的幾幅卦圖和幾項發明權利。從那些發明權利看不出半點與易經推演有關的東西,那幾幅圖也有後來居上的痕跡,我看是設計河圖洛書的那位先賢的副產品。帛書尚且不能繪製圖表於帛面上,怎麼伏羲就能畫出來方形圓形圖版代代相傳。但並不是說沒有可信證據,畫像磚上伏羲女媧大神形象奇佳,手握尺規,開天畫地。至少到了漢代,尺規可以視為“易經”成數的基本工具。老祖宗對於數學的研究工具找到了,還差一個關鍵環節,易經流傳的關鍵字是什麼。只要把所見到的各個版本的易的符號排出來,與易經圖版一對比就可以判明那個字,看這個字在各個文本里是否有一致性或排他性。這裡要明確一個概念,“前身”。既然說前身,那麼兩者相比應含有相同的基本的元素符號。這樣,自然就過渡到第二個問題,他的基本元素符號有哪些,來自哪裡。
《周易》的基本符號是一個字,“爻”,這個字是易經獨有的漢字。之前也許很多個相似的概念或形狀,後來各自演化,形相近,習相遠,導致各奔東西了,另當別論。這個“爻”是由兩個“乂”上下疊合而成的。閱讀過卦畫的朋友就都知道,6爻卦畫是兩個3爻卦畫上下疊合而成的。那麼,“乂”就是爻的基本單位。就像三爻畫可以細分為一爻和二爻、三爻一樣,乂字亦可以細分為一二三四五。乂字形如甲骨文字五。這樣,就可以知道陶拍、周原甲骨、殷墟甲骨、連山、歸藏等一系列的數字卦畫裡為何先後出現“一”“六”“八”“九”等數字畫的緣由了,因為任何數字都有機會參與進來,但是不是每一個數字的形狀都適合運算。只要參與運算,相關的數字體系內,各個運算專案就必須有所損益,有所簡併,有所分合。為了進一步區分他們,選拔他們,標記他們,易經才選用了統一的“九六”形式,擯棄了容易產生人為混淆的一二三四五和七八。要知道,七形如十,等於十分之七,八形如別,是瓜分之貌。這也是《筮儀》裡只有從“大衍之數”到爻再到卦的單向操作,而沒有從卦到爻到太一到大衍之數的逆操作的緣故。所以,這自然匯出來第三個問題,他的發展趨勢有哪些,目標何在。
《焦氏易林》4096卦是他的方向嗎?從《焦氏易林》和《皇極經世書》的區別可以看出,4096卦似乎不是《周易》的必然趨勢,但可以算作是《周易》從64卦“生髮”成4096的一個成果。那麼12960年是《周易》的長週期嗎?從《皇極經世書》的運用來看,人們似乎象研究瑪雅曆法一樣,對129600年的來龍去脈還不是那麼清楚,難於幽明備著。
總而言之,三千年時,《周易》基本理論是“革命”,2500年時《周易》基本理論是“陰陽”,100年時《周易》基本理論是“變化”。面向21世紀,《周易》基本理論將是什麼,有待成書定案。
-
10 # 哈灬哈66096005
個人,認為,易經,沒有理論,全部的是,透過,易經,的,整個架構,說明,知過去,識未來,趨吉,避兇,的,工具,而已!!!!!!!!!!
回覆列表
周易的基礎理論是:以河圖、洛書、五行、陰陽、八卦等為基礎的。命理方面以四柱配合天干、地支,以五行、陰陽論生克而理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