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律疏議

    丁汝昌作出作戰決定的戰略並沒有錯,因為就在北洋艦隊邊上,清軍的陸軍正在港口下船。此時海軍的任務就是掩護陸軍行動,因此北洋艦隊此時必須衝上去和聯合艦隊對抗。不然後面的陸軍就全暴露給聯合艦隊了。

    艦首對敵的戰術也沒有錯。因為北洋艦隊的主力定遠號和鎮遠號的軍艦設計,決定了艦艏對敵反而能發揮兩側主炮的威力。如果像日軍聯合艦隊那樣用側舷迎敵的話,反而有一半火力發揮不出來。

    北洋艦隊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彈藥不夠充足。只一個小時,軍艦上裝備的爆炸彈就打完了,剩下幾個小時都只能用實心彈和日艦的開花彈對抗,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隻能扛著捱揍。戰鬥實踐也證明了,被北洋艦隊開花彈命中的日艦,下場非常慘。日軍旗艦松島號被鎮遠的榴彈擊中,引發船上彈藥殉爆,連炮管都被燒彎,喪失戰鬥力。比睿號的全艦官兵幾乎傷亡殆盡。再考慮到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命中率要高於聯合艦隊,可以試想,如果大東溝海戰的幾個小時,北洋艦隊使用的全都是開花彈,日本聯合艦隊的命運會大不相同。

  • 2 # 北洋海軍炮手

    華人對北洋海軍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認為北洋海軍裝備優勢卻在戰鬥中失敗,諸如北洋海軍官兵軍事素質低,還有炮彈裡裝沙子使得炮彈無法爆炸,等等。

    實際上,我覺得甲午海戰中,包括丁汝昌在內的北洋海軍將士們已經盡力了,只不過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他們已經盡了力,但是他們英勇的戰鬥卻無法彌補裝備上的劣勢,而且由於陸軍的拖後腿以及威海衛防禦的缺陷,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戰鬥去表明對國家的忠誠,對海軍的忠誠,並未自己爭取榮譽投降的機會。

    實際上,丁汝昌作為海軍提督,但是他並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海軍司令官,丁汝昌的主要工作是海軍的行政工作,海軍的具體戰鬥指揮以及訓練安排都是由海軍左右翼總兵劉步蟾、林泰曾來負責。不過丁汝昌並不白給,他是通過當船長逐步成長起來的。因為丁汝昌早年投身銘軍水師營,對於李鴻章來說,丁汝昌的出身並不是最好的人選,但是絕對是最不壞的人選。而且丁汝昌最開始進入海軍,先是在蚊子船上當督操,期間自學海軍和英語,經過考核後才成為提督。根據丁汝昌帶隊去紐卡斯爾接收超勇、揚威兩艦期間,英方記錄丁汝昌和他的官兵們彬彬有禮的紳士,丁汝昌本人能用流利的英語和英華人交流,並能繪製海圖制定航線,這就表明丁汝昌絕非海軍的門外漢。

    而且,丁汝昌和日本海軍之父勝海舟是摯友,私交甚好,互贈佩劍以示惺惺相惜。如果丁汝昌是個二百五,勝海舟絕不會和他成為摯友。當勝海舟得知丁汝昌自盡殉國之後,他為丁汝昌寫了一首輓詩,詩句中有一句對丁汝昌的讚美,心血濺渤海,雙美照青史。雙美是武士道對武士的最高的評價,是武士最高的榮譽,可見日本人對丁汝昌的讚美。反而華人倒是有一堆腦殘汙衊、抹黑自己的民族英雄,真是羞煞他們的先人,還不如鬼子有涵養。

    至於北洋海軍的夾縫雁形陣,可以這麼說,第一,北洋海軍的艦船都是按照橫隊的標準設計建造的;第二,由於裝備限制,北洋海軍只能排橫隊。

    橫隊隊形主要受利薩海戰的影響。利薩海戰奧匈帝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的隊形,排橫隊的奧匈帝國海軍打敗了排縱隊的義大利海軍,所以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之前,利薩海戰的思路影響了全世界各國的海軍戰術,這一時間內,世界各國艦船設計都是在船頭佈置大口徑火炮,且全部指向前方,炮位較少,射速較慢,同時在船頭安置撞角。

    橫隊戰術的核心就是排成橫隊衝鋒,分割敵軍隊形,各船、各小隊互相配合,各自為戰,用大口徑主炮、魚雷甚至撞角來消滅敵軍。同時各船還編制有拿著步槍、長矛的海軍陸戰隊的戰士,隨時準備接舷跳幫作戰,你也可以理解為海上拼刺刀。北洋海軍就是成軍於這個時代,所有的戰艦都是按照橫隊的思路設計建造,所以北洋海軍只能玩橫隊建造。同時,由於停購船械的限制,北洋海軍無法獲得新式裝備,甚至連艦船上的裝置更換都無法做到,很多艦船水密門的橡膠破損無法更換,甚至戰前很多戰艦的鍋爐都即將報廢。但是令人扼腕的是,這一時間卻是海軍變革時期,隨著中口徑(4.7英寸至6英寸)速射炮的出現,使得縱隊戰術重新出現在海軍的隊形當中,因為海軍已經因為裝備的革命使得海軍戰術開始追求密集的火力輸出。所以北洋海軍成功的錯過了這次海軍變革,而日本海軍則抓住了這個機遇,可以說當時北洋海軍只有人員的軍事素質強於日本海軍,在裝備上早就被日本甩開了。同時,在航速、艦船數量、炮位尤其是速射炮炮位,北洋海軍完全落後於日軍。而且,北洋海軍有兩種炮彈,一種是裝填黑火藥的開花彈,另一種是裝填砂石配重的穿甲彈。穿甲彈主要是透過擊中敵軍水線以及要害部位來殺傷敵艦;開花彈由於黑火藥的限制也很難發揮出威力。而日本海軍則是大量裝備裝填苦味酸火藥的開花彈,苦味酸火藥極為活躍,一碰就著,對北洋海軍殺傷極大。

    同時,北洋海軍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後勤制度,比如說煤炭這方面,負責提供煤炭的開平礦務局將優質煤炭出口賺外匯,將劣質煤炭提供給海軍。劣質煤炭燃燒不充分,會嚴重影響鍋爐的效能以及艦船的速度,對北洋海軍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說句不好聽的,北洋海軍的將士們是駕駛著即將報廢的戰艦、使用者劣勢裝備去和優勢敵軍作戰。他們只能用他們精湛的軍事素質以及對國家的忠誠,用自己的血肉去為這個國家、去為海軍爭取尊嚴。

    最後也正是那句話,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他們根本無法彌補裝備上的劣勢。最後丁汝昌犧牲個人名節簽署降約,讓部下榮譽投降,保全生命。

    我覺得北洋海軍的將士們雖敗猶榮!

    全文完

  • 3 # 明月松間照968

    除了定鎮二艦抗揍能力超群,再無一絲優勢反觀日艦,艦艇新,速度快,射速更快。要不是三景艦鬧了笑話,定鎮都未必回得來。

  • 4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甲午海戰的時候,北洋海軍的陣型為夾縫魚貫陣,即北洋海軍的十艘軍艦每兩艘軍艦組成一個小隊(定遠、鎮遠;致遠、靖遠;來遠、經遠;濟遠、廣甲;超勇、揚威)。當北洋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開戰時,由夾縫魚貫陣變為了一字雁行陣,由於北洋海軍各軍艦的航速不一,一字雁行陣變成了“人”字型。相反,日本聯合艦隊根據軍艦航速的不同,將航速最快的四艘軍艦作為第一遊擊隊,航速次之的六艘軍艦作為本隊;而航速最慢的西京丸等兩艘軍艦則緊跟在本隊之後。

    甲午海戰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命令“北洋海軍艦型同一諸艦,須協同動作,互相援助;始終以艦首對敵,借得保持其位置而為基本戰術;諸艦務於可能範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之”丁汝昌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當時北洋海軍軍艦的主炮都在艦首;而日本聯合艦隊則採用艦側對敵的戰術,主要是因為日本聯合艦隊軍艦的主炮在側弦。從這一點上來說丁汝昌的做法似乎沒有錯誤,但是丁汝昌是陸軍出身,根本不懂當時世界海戰流行的“T”字戰術。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官伊東祐亨就充分利用了“T”型戰法,從而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加之將日本聯合艦隊一分為三,充分發揮了自己軍艦的效能。

    北洋海軍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單從軍事方面來說。甲午海戰,從軍艦總噸位、軍艦效能、航速、後勤運輸、人員素質等方面北洋海軍均不及日本聯合艦隊。北洋海軍英勇迎戰,最終還是失敗了。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甲午海戰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大影響。遺憾的是,關於這場海戰,即使權威的史學家,也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大約因為此戰華人充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以至於或極端貶低北洋水師,或高度頌揚,即使少數客觀分析者,也常常在各種被情感扭曲的史料中困擾不已。

    我個人認為王鼎傑先生的看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按照他的觀點,北洋水師在學習洋務時,對軍事學說和軍事理論體系始終未加以重視,對於海戰戰術理解較為機械,以致出現了若干問題。

    機械照搬利奧海戰經驗

    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北洋水師在大東溝海戰中採取的橫隊陣型並無過錯,並列舉了利薩海戰的例子。

    事實上,單就陣型而言,並無絕對優劣之分,主要看在實際情況何種方式各位有利。如果不顧實際情況,輕率地把利薩海戰歸結為:橫隊擊敗縱隊,則顯得機械照搬了。

    發生在30多年前的利薩海戰,成為各國海軍界研究的物件。但因30年間海軍技術的巨大變化,大東溝海戰時,情況早已截然不同,再照搬經驗,不合時宜。

    在拿破崙戰爭後,西方列強之間進入了較長時間的和平,極少發生大規模海戰。

    因此,關於鐵甲艦時代的海戰,各方可參照經驗極少。

    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的利薩海戰是少有的蒸汽鐵甲艦海戰,因此,得到了各國海軍,當然也包括北洋海軍的研究。

    可是,發生在1861年的利薩海戰,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已經過去三十多年,兩場海戰的環境、形勢差別巨大,難以直接參照。

    1、軍艦技術大幅度改進。

    火炮技術改進

    19世紀60年代時,火炮的技術遠遠落後於裝甲技術。以致於,當時鐵甲艦之間的炮戰效果非常差。以致往往最終要依靠古老的撞角戰術摧毀對手。

    在利薩海戰中,鐵甲艦之間炮火互攻效果很差。無論如何命中對方,都無法擊沉對手,最終,奧地利海軍採取了古老的撞角戰術,撞沉了“義大利號”,才奠定了勝局。

    同樣的,在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漢普敦錨地之戰中,情況也差不多,雙方無論火炮如何攻擊對方都擊沉不了對方對方,最後依然依靠古老的撞角戰術撞沉對手。

    這就不難理解,在大東溝,北洋水師中出現了超勇、揚威這樣的撞擊巡洋艦。而致遠艦也試圖“撞沉吉野”。因為貌似古老,沉寂多年的撞角戰術在19世紀中期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曾經重新抬頭。

    在19世紀中期特殊的技術條件下,像揚威這樣的撞擊巡洋艦一度重新成為主流。

    而到了8、90年代,軍艦火炮的技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除了巨炮威力增加,可以擊沉鐵甲艦裝甲之外,還有一項變化對大東溝海戰影響極大!

    中口徑火炮的射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這種火炮雖然無法擊穿主力艦(如定遠、鎮遠)的裝甲,但對於巡洋艦綽綽有餘。

    因此,在甲午海戰中,日軍的速射炮雖然無法擊穿定遠、鎮遠的裝甲,但是北洋水師的其餘戰艦,往往難以招架日軍的火力打擊。

    戰艦驅動力技術變革,戰艦航速迅速提高

    這就使得後裝備的日本海軍,在航速上超過了北洋水師。同時,由於航速的提升,使得采取積極機動的一方,往往能夠以更短的時間,更小的代價形成區域性優勢。(如搶佔"T字頭")

    2、大東溝海戰與利薩海戰中,雙方形勢截然不同。

    除了技術裝備巨大不同,兩場海戰的背景、任務也截然不同。

    利薩海戰中,義大利海軍在進攻利薩島時,遭到了奧地利海軍背後的突襲。當時,義大利艦隊背靠海岸,又要掩護登陸場,機動空間十分有限,因此,以更易調整方向,更利於機動的縱隊隊形爭取有利位置實施反擊,是形勢所迫。而奧地利海軍,此戰的目的原本就是破壞敵軍的登陸行動,因此,以橫隊切入,割裂義大利海軍與登陸場聯絡後驅趕運輸船,至於撞沉“義大利號”,則偶然因素極大。

    而在大東溝海戰中,形勢正好反了過來。北洋水師是剛完成護航任務,背靠海岸線的一方。排開難以調整方向的橫隊,極易被對方快速機動的縱隊搶佔“T字頭”,讓對手形成區域性火力優勢。

    實際戰鬥中,日軍從一開始企圖機動規避定遠、鎮遠,包抄北洋水師右翼,先打弱艦,再打主力。整個過程中,日軍始終佔據著戰場主動權。未指定預備指揮

    在大東溝海戰開戰不久,旗艦定遠的指揮塔就被破壞,失去了指揮能力。

    可是,由於北洋水師沒有指定替代方案。接下來海戰的絕大多數時間,北洋水師都缺乏統一指揮。直到戰鬥快結束時,靖遠才掛起指揮旗,但為時已晚。

    由於前面說的縱隊與橫隊的特點,這點的影響可能被高估了。在橫隊陣型中,弱艦在兩側,機動力最弱,但如要保持橫隊轉向,這些弱隊需要航行的距離最長,實戰中很難始終保持陣型。

    可是,如果北洋水師能保持有效的統一指揮,戰果絕不至於0:5這麼慘。

    在實戰中,日軍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就多次暴露在多艘北洋水師戰艦圍攻中,只是,由於北洋水師缺乏統一指揮,各軍艦不但無法形成合力,反而由於射擊角度問題,擔心誤傷己艦,不敢採取火炮打擊。只能作罷,最後由尚不成熟的魚雷艇打擊,連發不中,最終錯失戰機。

    最後,有幾點普遍的誤解,提出不同觀點:

    1、艦首對敵,可以減少被擊中的機率和損傷。

    這是把軍艦當成坦克了。坦克的前後裝甲最厚,而側面的裝甲薄弱。但19世紀軍艦則相反,艦首,尤其艦尾最為脆弱。

    2、艦首對敵,有利於發揮艦首火力。

    這在艦隊戰鬥中,是一個偽命題。

    假如是一對一的軍艦對決,這個假設是成立的。對手機動到什麼角度,艦船就調整角度攻擊對手。

    可是,在佇列戰鬥中,由於橫隊調整難度大,當對手機動到側翼後,即使軍艦能調轉方向,艦首對敵,也因為同一方向上有多艘己方戰艦,各艦彼此阻礙火力發揮。

    至於到19世紀90年代以後,橫隊與縱隊的優劣之分,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此後20年的,列強大打出手若干海戰中。無論對馬海戰、多格爾沙洲海戰,甚至一戰中最強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日軍的縱隊戰法都被列強反覆使用。而北洋水師的橫隊,則徹底淹沒在歷史的硝煙中。

    甲午海戰中的戰役指揮,是洋務運動與明智維新差距的縮影

    以《北洋海軍章程》為例,其中規定的課程和訓練程式中,幾乎沒有關於軍事學和戰術史的部分。除了裝備的使用外,與一般的海事學校課程幾乎沒有差異。

    這一點,與當時對西洋海戰歷史爛熟於胸的日本海軍精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因為,洋務運動,始終未能系統地學習西方的精髓,主要停留在對“船堅炮利”的學習和機械模仿上。以致於臨戰時,錯漏百出。

    北洋水師的官兵,無疑是英勇的,但在國家觀念層面的對抗中,雙方差距不可以道里計。中日曆史的命運在這個關口遭遇拐點,令人唏噓不已。

    由於甲午海戰涉及的歷史知識、海軍知識等十分廣泛,我所介紹的想法一定也存在許多盲點和誤區。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很多人都說丁汝昌是陸軍出身,根本不懂海軍戰術,可是人家1879年就開始幹海軍,到1894已經幹了15年海軍了,再次此期間他不僅出訪過英國、德國,受到英國女王、德國俾斯麥等海軍高階軍官的接見,眼界比當時的其他官員不知高多少,而且他在還從英國接回超勇、揚威並用這兩艘戰艦對日本進行過戰略威懾,對當時海軍的戰法運用可以說是非常熟練,而從甲午海戰中擺出的“雁行陣”就可以得出。所以還有人要質疑丁汝昌的出身嗎?同樣的李雲龍不也是泥腿子出身?

    所以丁汝昌的指揮是沒有問題。至於甲午為何會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這也成為百年來歷史研究的一大方向。大清建立的北洋水師是防護性質,而在當時各國的海軍建設是以對外擴張進攻性質的,所以北洋水師的最初定位是與當時的海軍理念是背道而馳。所以在近海防禦這樣的定位下面對海軍新技術的衝擊很容易被動,而且為了牽制漢人的勢力發展,滿清極力限制李鴻章北洋水師的發展,所以從1888年後滿清幾乎停止了對北洋水師的撥款建設,很多人都說什麼貪汙、建頤和園什麼的,但是從經費上遏制住漢人的勢力發展卻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回到海戰當中,北洋水師除了方伯謙以外其他北洋水師的官兵軍事素質都表現出比日軍高出很多,在艦隊配合、炮術射擊都比日本好,但是由於炮彈問題使得北洋水師的優勢完全喪失,在戰後的戰損統計發現,日軍的艦船很多重要部位都被擊中,但是由於使用的是不會爆炸的實心穿甲彈,所以很多日軍艦艇都逃過一命,而這些沒有爆炸的炮彈直到今天還留在“日本日清戰爭陣亡陵園”當中。而之後的陸上戰爭北洋陸軍表現的軍事也高於日本,但是由於沒有後援,北洋只能慢慢的消耗完,直到戰敗。

  • 7 # 宇澤歷史

    1894年甲午海戰中的黃海海戰,是中日兩國海軍主力之間的角逐,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次蒸汽鐵甲鉅艦的海上決鬥。

    現在網上有很多人質疑是否是因為丁汝昌的戰術指揮失誤從而導致了整個北洋艦隊的慘敗,但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未必如此。畢竟,一場近現代化海上戰爭的成敗與否,並不能片面的從雙方指揮官的戰術優劣來判斷,下面就我個人的看法來談談這個問題。

    1894年9月17日,中日雙方艦隊主力近30艘軍艦在黃海大東溝附近相遇,並展開了大規模海戰,也就是黃海海戰。早在9月17日上午10時50分左右,日本艦隊就在其東北方向隱約發現艦船煤煙。由於北洋艦隊大都使用的是劣質燃煤,軍艦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動力,反倒是由於濃厚的煤煙提前暴露了艦隊行駛的方向。

    上午11時40分,遠方的煤煙越加濃厚,交織在水跡相連的天邊,艦船竟有數十艘之多。如此龐大的軍艦編隊無疑就是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日本聯合艦隊各艦立即進入臨戰狀態。

    上午12時50分左右,兩國艦隊迎面接近,北洋艦隊採用的是英國海軍軍官朗威理指導的“鱗次橫隊”隊形來迎敵,該陣形也是海戰歷史上奧地利艦隊在麗薩海戰中使用的著名陣法(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的盟友與奧匈帝國在麗薩島附近發生的海戰,最終義大利海軍損失3艘鐵甲艦、1000餘名官兵慘敗。),而日本聯合艦隊採用的陣形則是由英國海軍軍官尹古魯斯提案和指導的,僅僅在桌面上推演過的“單縱隊”陣形迎戰北洋艦隊,該種陣形能有效發貨日本艦隊側面速射火炮的優勢來攻擊敵艦。

    單單從兩國艦隊交戰期間擺出的陣形來看,雙方指揮官都是利用了各自艦隊的優勢來擺出合適的交戰隊形。如果,以偏概全的說丁汝昌的指揮戰術錯誤是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失敗,我想這只是一種謬論。因為,北洋艦隊的各式艦船的艦齡都長於日本海軍的新式艦船,在火炮裝備方面上,北洋艦隊的各艦船都集中將火炮裝備在艦首、艦尾或是整個軍艦的中間位置。再優於麗薩海戰的影響,橫隊迎戰也是當時各國海軍作戰的一個主流趨勢,相反地是日本艦隊擺出的“單縱隊形”,也僅僅只是在桌面上推演過。

    此外日本聯合艦隊根據各艦航速的快慢,將整個聯合艦隊分設成航速較快的“第一遊擊隊”以及航速中等和舊式炮艦組成的“聯合艦隊本隊”,再加上日艦的艦齡較短,在造船技術與火炮裝備上均吸收了當時的先進的工業技術,這種“單縱隊”的陣形能快遞有效的發揮日本聯合艦隊側面速射炮的炮火優勢,“本隊”與“第一遊擊隊”的分別作戰能彌補日艦所裝備的速射炮射程短的弱點。

    作為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在戰術指揮方面自然是沒有錯誤的,整個艦隊的陣形也是有利於北洋艦隊,畢竟各艦多是火炮少、口徑大、射程遠的狀態。但優於北洋艦隊各軍艦年久失修且配備了劣質燃煤,航速也根本達不到預期設計的航速,再加之濟遠艦、廣甲艦管帶的膽怯畏敵竄逃,以及旗艦定遠訊號旗裝置被日艦火炮的摧毀。整個艦隊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應有的陣形,反倒是在交戰後處於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己方隊形被敵艦衝散分割,而敵艦隊始終能保持戰鬥隊形,並在有效射程之內繼續炮擊北洋艦隊,但北洋艦隊卻無法接近敵艦,損失慘重。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聯合艦隊中,陳舊破敗的老式軍艦扶桑、赤誠卻能在北洋艦隊攻擊下重傷仍能退出戰場,不是因為這兩艘軍艦運氣好,而是日本聯合艦隊隊形配合的天衣無縫,最大限度的發貨了其速射炮的優勢。

    最後,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清廷的昏庸腐敗是這場戰爭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其次丁汝昌的戰術指揮也沒有錯誤,各自艦隊的陣形也多是最大限度的發貨己方艦隊的優劣。但唯獨就是在戰前沒有到設立代理旗艦,從而導致了北洋海軍在混戰中群龍無首損失慘重的局面。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 8 # 怪蜀黍老囧曾

    橫隊戰術是北洋海軍所有艦艇設計時的主要思路,1866-1892年橫隊戰術都是各國海軍主導的戰術,定鎮二遠這種主炮非中線不對稱的設計就是非常典型橫隊的要求。換言之,恰恰是橫隊,才能發揮北洋艦隊最大的火力能力,而縱隊就只能發揮一半,在面對速射火力有壓倒性優勢的日本海軍,這恐怕會輸得更慘。

    上圖為日本人畫的參加對馬海戰時的鎮遠艦,可以看出,如果採用縱隊,那麼鎮遠至少有2門305毫米主炮無法發揮火力。

    至於為什麼要採用橫隊陣型?

    要理解“定遠”級的設計,我們需要看1850-1890年之間的海軍技術革命。首先自不必說是鐵甲艦開始大範圍取代木質戰艦,鐵甲艦在美國內戰中的表現已經證明了,當時的穿甲彈技術無法貫穿鐵甲。這並不是一個好訊息,因為對於艦艇而言無法殺傷對方艦艇海戰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因此,如何摧毀對手就成了一個難題。一種古老的裝備,撞角(ram)重出江湖,甚至引發了歐洲各個海軍強國的追捧(Ram craze)。由於預測穿甲彈技術無法迅速突破現有的鐵甲,撞角被安裝於1870-1880年代建造的鐵甲艦上,定遠號也不例外。

    這幅漫畫展示了“不屈”號的撞角(胸口)

    與撞角熱潮相對應,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穿甲彈將很快取得突破,在彈藥-裝甲的競賽中贏得勝利。如果這點屬實,那麼側舷面對對手無疑會造成被彈面積增大,艦艇側舷對敵很可能加快艦艇喪失戰鬥力。不論是撞角還是側舷被彈,他們都形成了1860-1880年之間的海軍常用戰術——橫隊戰術(line abreast)的出現。

    所以,黃海海戰在戰術上是適合北洋海軍艦艇的戰術,而戰敗在戰術上的主要原因恰恰在於,橫隊戰術落伍了。裝甲技術的提高,VC、KC標準鋼材的發明讓海軍艦艇重新擁有了全面防護的能力,可以在側舷而不是裝甲堡敷設更多裝甲而不至於影響航速和機動性。此外,水管鍋爐的出現則提高了艦艇的動力水平,這些讓側舷對敵的縱隊戰術重新成為主流,這樣可以在得到防護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火力。大量前無畏艦開始裝備中心線佈局的炮塔,1892年,英國皇家海軍重新將這類戰艦命名為“戰列艦”,就標誌著戰列線戰術的重新復活。

    在戰術上的失敗,其實依然是技術上的全面失敗,以及背後整個體制的問題。丁汝昌的選擇,有其理由,而且作用也沒那麼大。

  • 9 # 老夫有話說5

    甲午海戰實際是中方未敗,但覆於威海衛。黃海海戰,雙方各有損失。中方應該是撤退不是戰敗,戰後仍舊儲存了百分之八十的實力,仍然比日強大。但被全殲與威海衛,這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此役暴露了大清真實的面目,統帥無能,指揮不當,士兵無戰鬥力。就當時武器配置方面,清軍要比日軍強,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世界最先進的槍炮。日本只靠指揮技巧和所謂的武士道完勝清軍。當然這也是日本所表現的社會進步問題。最好的比方:同樣的武器,現代人和二戰時的人作戰。勝負已分

  • 10 # 大國曆史觀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的北洋水師曾是亞洲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僅僅從軍艦排水量來看,北洋水師雖然只排在世界第九,但也足以傲視全亞洲,令人困惑的是,如此強大的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面對臨時組建的日本聯合艦隊,卻輸得一敗塗地,全軍覆沒,水師提督丁汝昌更是自殺以謝華人,而北洋水師最終會走向覆滅,在我看來,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號

    先來說說北洋水師的成立過程,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7月,李鴻章創辦天津水師學堂,培訓新式水師相關人員,併購買西洋先進艦隊,組建新式水師,拱衛海疆;同年11月,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水師大沽船塢,不久,他又斥費巨資修建威海衛、旅順兩個軍港,其中威海衛軍港停泊戰艦、旅順軍港修理船隻,各設提督衙門,以圖日後艦隊到位後,可以立即修建起渤海海疆防線。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冬,經過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長久準備,清廷頒佈《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淮軍名將丁汝昌擔任北洋水師提督,水師提督駐地為威海衛,林泰曾、劉步蟾為北洋水師左右翼總兵,整個北洋艦隊,共有船艦25艘,官兵4000多人。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北洋水師雖是清政府動用國庫大量白銀建立起的首支新式海軍,但實際上卻由李鴻章一手控制。李鴻章利用多年經辦洋務經歷,聘用英華人琅威理、德華人式百齡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以西洋海軍訓練方法訓練北洋水師新兵。中法戰爭結束後,李鴻章又以海軍衙門整頓海防的名義,花費鉅款向英德兩國訂購新式艦船14艘,擴充北洋海軍。其中“定遠”、“鎮遠”兩隻鐵甲艦,修建工期長達四年,噸位均達7300多噸,用銀300萬兩,是當時最為先進的鐵甲艦。這兩艘“遠字級”戰艦歸國後,成為北洋水師主力艦,除此之外,新成立的北洋水師還有經遠、致遠、靖遠、來遠、洛遠、超勇、揚威等七艘巡洋艦,其餘則為蚊子炮船(炮艦)、魚雷艇、教練船、運輸船。

    鎮遠號

    北洋水師剛成軍那會兒,實力極為強大,無論是裝備水平、訓練水平,還是補給水平、軍港建設都位於亞洲前列,說是東亞第一也毫不為過。但是隨著清廷西北兵亂的興起,海軍經費逐年減少,到甲午中日戰爭前海軍衙門辦公經費都拿不出,何況更新軍艦槍炮,在那個海軍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軍艦得不到更新的海軍,最後的命運只有被他人擊沉。北洋水師上下為了生存,甚至私下出售炮彈槍藥,變賣國之重器,曾經軍艦噸位“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榮耀,很快被人壓下,海軍整體綜合實力更是早已落後日本。極為諷刺的是,當時亞洲很多地區都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獨立主權國家沒幾個,更別提有像樣海軍的國家了,那時,只有中國和日本拿得出幾艘軍艦,所以亞洲排名沒有什麼意義。雖然定、鎮兩艦按照噸位來說,仍是東亞最強艦,但北洋水師還是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就是最嚴重的艦齡老化問題

    水師艦隊中,超勇、揚威二艦建成時間為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到黃海海戰時,服役時間已經長達14年之。曾經的世界一流戰艦,與當時最新銳戰艦相差了一個大時代,更方面效能落後太多。

    第二,北洋水師火力不足

    北洋水師各戰艦在修建時,雖然著重加大了主炮口徑,但忽略了速射炮數量,以致遠號為例,全艦共裝備13門機關炮,而日本吉野號的火炮數量則多達34門,吉野號火炮口徑雖無法與致遠號相比,但完全可以以射速優勢彌補火力不足缺點。實戰證明,射速效能落後與火炮數量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北洋水師黃海海戰失利。

    北洋水師軍艦第三,艦船設計缺陷

    這一問題,濟遠號最為嚴重,濟遠號是德國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艦,在這之前德華人從未建造過穹甲巡洋艦,可以說濟遠號是伏爾鏗造船廠的一個不成熟試驗品,具有諸多缺陷。經遠與來遠二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裝甲巡洋艦,德華人向清廷推薦時,完全是以做試驗的心態進行的,建造起來也極不嚴謹。經遠艦的鐵甲堡設計位置就過低,很難保護水線以上的艦體,另外,鐵甲堡由三段裝甲拼接而成,一旦接縫處中彈,全艦很容易發生解體漏水事故。

    北洋水師士兵第四,北洋水師士兵的訓練水平與戰術水平

    琅威理任職期間,其實北洋水師軍紀良好,訓練嚴格,戰力與士氣水平都很高,但自從琅威理卸任後,北洋水師一改往日優秀作風,全艦官兵逐漸沉淪。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乃陸軍出身,對於海戰一竅不通,絲毫沒有海戰軍略意識,黃海慘敗也就可想而知。

    黃海海戰實況

    雖然黃海海戰的失敗以及北洋水師的最終覆滅,原因由多方面組成,但這並不代表北洋水師在那時完全比不上日本聯合艦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中日兩國海軍的水平差距其實並不是很大。日本海軍能夠取得勝利除去戰艦速度快,火炮速射強大外,最重要的是指揮得,而北洋水師正是敗於此點,艦隊實際負責人李鴻章與清廷慈禧太后採取“保艦避敵”策略,葬送了整個北洋水師,曾經身為遠東第一大艦的“定遠號”,入伍不過十年,還未進行遠征,就從海上霸主變為海底廢鐵。

    富士級戰艦

    而北洋水師的殲滅與“富士級”戰列艦的服役,也造就了日本海軍的威名,特別是日俄戰爭後,日本海軍正式躋身世界前五,成為比肩英美德法等西方列強的存在,著實令人唏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花夕拾裡的四字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