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立山阿
    清明其詩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所寫。可以說杜牧的這首詩是清明詩歌的代表。杜牧,字牧之,生於唐代晚期,人稱“小杜”。杜牧是唐朝詩人的代表之一,這首詩寫的婉約秀麗,餘味邈然,令人思索。清明時節,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感覺,但是詩人在路上走著,卻下起了紛紛小雨,使人黯然傷魂。衣衫盡溼,詩人不得不冒雨前行, 詩人觸景傷懷,奠定了全文的感傷基調。愁緒不斷的積累,只能“斷魂”。詩人的愁緒無處宣洩,想要借酒澆愁,無奈在荒郊野地,人煙虛無,不知道到哪裡去尋找酒,去澆愁。突然面前。看到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驚喜萬分,便問他哪裡有酒家,牧童指向杏花村。哥,到此戛然而止,給人思索的餘地。

    詩人是因何而愁?愁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問酒家的所在?在疾風甚雨中,詩人又為何獨自一人?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

    也有人將這首詩歌每句的前兩字刪去,又形成了一首新的五言絕句。“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不得不感慨詩人語言技術的高超。

    清明其詩的思考

    1.清明是來幹什麼

    清明在大家眼中,可能都是祭祖掃墓的時節。用來緬懷先人,踏青賞春的。2008年以來,國家規定將清明節作為法定的傳統節日,已經度過了十個年頭。每年的清明節,大概都有三天的假期,但是之間家庭團聚,共同去掃墓祭拜祖先。

    我覺得清明節更像是一種歸宿,一種家的歸宿,使我們有徜徉,有所思憶,有所休憩。往往有些人就喜歡走極端,比如說豪華的墓葬,豪華的殯禮,講排場,講氣場。使清明不在清明,使傳統不再傳統。

    2.清明節流於形式

    其實不僅僅是清明節這一個節日存在這個情況,比如說春節、重陽節、端午節等等。現在過這種傳統節日,往往都流於形式,甚至有人調侃春節說“春節最後的尊嚴就是放鞭炮”。

    雖然現在與古時不同,古時的很多傳統習俗不適應於現代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再去繼承,就意味著這種傳統習俗的淡忘。而我的觀點是,雖然現在的生活節奏,方式等等,與古時大相徑庭,但是更應該站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行融合。不能就讓這種傳統的東西被淡忘,被遺失。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讓這種傳統銘記。這種傳統的不僅僅要留在記憶中,更要留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模式,新的方式去創新這些傳統的習俗和傳統的慶祝方式。這些故事的傳統習俗煥發新的面貌。

    3.“杏花村”之爭

    數十年來,天南地北有十多個地方都宣稱自己才是正宗的杏花村。這其中,以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競爭最為激烈。他們絞盡腦汁引經據典、創作歌曲,甚至對簿公堂。他們都知道,這能給它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杏花村之爭”反映的是一個,文化帶動經濟,但沒有受到合理有序管理的文化亂象。歷史千年,真正的杏花村,也許只有杜牧和牧童知道在哪裡了吧?

    當代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現在文化價值對經濟的影響力,可謂是空前的。文化經濟是一種沒有汙染,綠色的,利益巨大的發展。很多地方,為了爭取一個文化的冠名商標,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對薄公堂。其實這種現象不止杏花村一個,還有許多古地名,古文化,還有名人故里的爭端。本質是。希望當地的經濟更好,更快更綠色的發展是沒有錯的,但是我認為是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窄渠道,道錯誤的範圍。如果能得到一個文化的冠名商標,是很好的。但是有了一個虛名,就真的能夠推動文化的發展嗎?我覺得這是一種假清高。其背後的經濟的泡沫,也是巨大的,是很危險的,是來之快去之也快。可以,我覺得政府應該務實其作風,端正態度,沉下心來,更好地發展。

  • 2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唐代詩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寫的。池州古時是安徽八府之一,又叫秋浦縣,後改為貴池縣,現在是安徽地級市,管轄三縣一區:青陽,石臺,東至三縣,貴池區。池州位於長江中下游屬江南地區。每年到了清明時節,路上有許多祭祀的人路過池州杏花村,詩人看了行人,和放牛的牧童,就觸景生情寫了下這首清明詩。這首詩意義深遠,流傳全國各地。在全國每當到了清明時節,四月四日至五日,人們就想起了這首清明詩,就是杜牧這首清明詩,把古代清明祭祀的習俗延續到現在和將來。

  • 3 # 夢想146595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首先清明節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祭奠先輩回家祭祖這是恆古不變的及時颳風下雨也不會停所以杜牧這首清明詩寫出了清明節這天人們的行情和祭祀先輩的信念不論是現在或是以後都有現實義意。

  • 4 # 風吹青松山稜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短短數句說明了詩人出門遊玩,正是清明時節人們為了祭祀親人的悲哀心情,逢時正敢上天下小雨,有襯托出人間悲傷感動上天同情之意,下雨來為去世之人來悲傷落淚之意。詩人漫步看到的一切也覺得自己心中哀愁,想到茶酒處歇息之意,路遇放牛郎回答他所問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明了清明祭祀人的悲哀心情。敢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說明詩人要去酒店問何處,牧童回答喝酒的地方

  • 5 # 隨手談詩

    要讀懂這首詩啊,重點在第二句。

    咱們先看全詩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

    這清明節啊,原本又叫踏青節。

    你既然要出去踏青,那肯定要春光明媚,可是杜牧運氣不好,偏偏遇上了雨紛紛。

    心裡可能有那麼些不爽。

    春雨嘛,肯定是細雨,毛毛雨。韓愈怎麼說來著:天街小雨潤如酥。這就是春雨的特色。

    這句說了時間和環境。

    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一句是重點。

    行人,不是遊客,不是路上走的人。而是“行旅之人”。這就是杜牧本人。

    斷魂,這個魂是指精神、情緒,那精神都斷了,自然是有些愁。

    為什麼杜牧會愁?

    在古代,清明節和端午、重陽、春節併為傳統四大節日。

    這種重要的節日,應該是和家人團聚、一起踏青、祭祖的日子,再不濟也應該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喝點小酒。

    但是杜牧呢,一個人。

    這句說明了心境。

    借問酒家何處有

    本來心中又愁,走路上看看風景吧,還偏偏下起了雨。

    所以前面說這場雨讓杜牧有點不爽,也是襯托了情緒。這就叫寓情於景。

    問題發生了,就要去解決嘛,怎麼解決?

    那就去喝點酒,一來避避雨,二來乾乾衣,三來澆澆愁。

    所以杜牧問了問旁邊騎著牛的小牧童。

    牧童遙指杏花村

    牧童沒說話,而是“遙指”。

    就是說您吶,順著我這手指的方向走過去,就可以看到酒家了。

    可比直接說:抵攏倒拐往左轉鮮活多了。

    這一指啊,沒有聲音,而是突現了畫面,所以讀來就給人很多想象。

    而整首詩到這裡也就戛然而止,杏花村到底遠不遠?杏花酒到底是個什麼酒?等等一連串問題,杜牧沒說。

    意思是你自己想去。

    現在不是都流行開放式結局麼?杜牧在千年前就玩過啦!

  • 6 # 半壁詩歌

    《清明》釋解:頭句詩道出了時間,節氣,以及實景,二句融入感情以及對世人的觀察深度。三四句是一種純粹的廣告詞,也許在唐朝時期,文人們早有經濟意識了。

  • 7 # 風西夜昨

    清明在即,愛好詩詞的朋友不約而同便會想到晚唐詩人杜牧的名詩《清明》。這樣的一首氤氳著濃郁的悽清氣氛,卻又自然蘊含著民間傳統習俗的好詩,我們改怎樣充分領略它的美妙呢?愚斗膽作一番解讀,懇請師友賜教!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這首詩之前,我們需要對“清明節”這一民間傳統節日作一番瞭解。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對應的是陽曆四月3日,四月4日,四月5日三天中的一天。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除了對應天氣時令指導農事活動,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祭祀節日。這一天,中國的千萬家庭通常要舉家外出踏青,併為仙故的親人墳墓舉行祭掃活動,以寄託哀思。杜牧《清明》詩便作於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時期。

    清明時節,因為連日的淫雨霏霏,空中便更增添了幾分朦朧迷離的氣息。淒雨伴著冷風的路途,詩人踽踽獨行,心中的落寞與孤寂就像這霧雨不開的天氣般令人惆悵而壓抑。此時,他多想尋一家小酒館,以歇歇腳,避避雨,且剛好借一壺濁酒來驅寒解愁啊!當偶遇一位牧童後,人生地疏的詩人忙上前打聽附近可有供人歇腳小酌的酒家,牧童指著遠處一杏花開得正盛的杏林深處說,那兒就有一家客官企盼的酒家。

    《清明》全詩用語簡明而清淺,僅聊聊數字,便把清明時節細雨密織時的朦朧悽迷、杏林遠眺似淡粉堆煙的自然景緻,和詩人落寞冷寂幾致“斷魂”的內心活動,生動細緻地表現了出來。詩作起句以景開頭,一切景語皆情語:“雨紛紛”三個字是何其的傳神!它帶著朱自清眼中“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細,它更帶著秦少游眼中“無邊絲雨細如愁”中的愁,為下句詩人胸中蘊蓄的惆悵心緒做足了鋪墊;於是獨行的寂寞,思故的傷懷,和著這愁雲慘霧般化解不開、揮之不去的細雨,一經醞釀,滔滔奔突在心頭的重重憂愁便如浪潮般必得尋一個突破口方得解脫。

    此時何以解憂?唯有美酒!於是“借問牧童”的承接,答曰“杏花村”的指點,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按道理,詩人應接著往下把自己如何轉憂為喜,杏花村裡又有著怎樣迷人而美妙的景象,花費更重的筆墨予以詳描細繪才是。但是,筆法高明的詩人卻偏偏不按次俗套,而是就此讓正待暢流的筆墨戛然而止,於寂靜無聲的突然頓筆中,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巧妙地再造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神奇效果!此餘音繞樑、令人即使釋卷卻久久不能釋懷的結果不正是藝術創作所孜孜以求的臻高境界嗎?

    賞罷此詩,我想世人應對繆錢何以在《杜牧詩簡論》中給予杜牧“詩中俊爽的風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在晚唐是傑出的,在整個唐代詩壇中是獨創的。”如此高度評價有所理解了吧。

  • 8 # 龍井茶葉虎跑水

    在清明這天外出,逢下雨,使人心生愁緒,巧遇牧童便問何處賣酒,得到指示那兒有杏花村也。

    外出最擔心下雨等不良天氣,它幾乎能使遊旅中斷,因而徒增煩憂。怎麼辦呢?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古詩,或許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的另一註腳。

    清明值雨,踏青無望,心生愁緒,不妨找個酒家酌飲幾杯,借酒銷愁圖個開懷,也是不錯的選擇,況且酒家地處杏花村,景色無疑宜人,清明雖然下雨,但勿悲觀,畢競明媚的春天已經來臨,這樣看來,心理也就坦然了許多。

  • 9 # 素心流年

    臨近清明說《清明》,這首詩成了清明節的代言,在記憶中,凡清明這天,總是細雨濛濛,彷彿真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也正好契合了我們愐懷逝去的人悲傷的心境。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既有喜又有愁,“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正值春季盛,農耕始,踏青,插柳,祭租等習俗,逢清明,在外的人要回家了,不能忘本。

    1 何謂“雨紛紛”?

    既寫天氣又寫心境,不是冬季雪花紛飛的寒冷,不是夏天傾雨如盆的磅沱,也不是秋雨連綿的蕭瑟,而是春雨如絲,紛紛揚揚,是“天街小雨潤如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朦朧迷離,潤物無聲,花草溼潤,清新生機。多美好的季節,可心中的愁思也恰如這小雨,“無邊絲雨細如愁”,“風輕雨細更愁人”。2 何謂“行人”?

    行人,走在悽迷春雨中趕路的人,不能回家的人,如同杜牧這樣出仕不歸的人,春雨打溼衣服,也淋溼了行人的心情。本是清明節日,回家農耕,祭祖,團聚的日子,卻還在異鄉,焦急趕路,任春雨紛飛,辜負好年華,有家歸不得,怎能不憂傷,怎能不斷腸!

    3 何以解愁?

    彷徨苦悶,憂愁滿面,行走在路上,何以解憂,唯有美酒,酒能洗去疲累,化解憂傷。對面走來一牧童,黃髮垂髫,活潑可愛,上前一句何處有酒,牧童遙指遠處開滿杏花的地方,是在示意我杏花村裡有美酒嗎!

    牧童,也讓詩人想起家鄉的親人,“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待回家,是否也是“鬢毛衰”!

    杏花村,是村名還是開滿杏花的地方,不得而知,卻留給我們一個杏花微雨,籠罩著淡淡的憂傷的詩境。

    唐代詩人許渾也有一首這樣的詩,流落異鄉,有人可問,有酒可飲,也算有所慰藉。

    《下第歸蒲城墅居》

    失意歸三徑,傷春別九門。 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豎還呼犢,鄰翁亦抱孫。 不知餘正苦,迎馬問寒溫。

    清明節傳承到現在,除了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外,更有另一層深意,清明三天假,回家團聚,孝敬父母,珍視親情,祭祖緬懷,飲水思源,在外忙碌,別忘了常回家!

  • 10 # 14885143955

    清明節下小雨、路上去祭拜先祖上墳的人很多、心情緬懷先祖沉默而感到傷感的心情。後兩句掉念先祖後心情不愉快去喝酒解憂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在評論裡說髒話,你們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