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什麼直接導致了安祿山造反?
12
回覆列表
  • 1 # 洞庭一葦1188

    由於安祿山的哄騙,和李林甫的奸謀,唐玄宗李隆基逐漸的給予安祿山權力,從最初的范陽節度使到後來的同領范陽、平盧、河東三處節度使,安祿山已經具備反叛的能力。

    早期,由於宰相李林甫具有察言觀色的本領,安祿山攝於李林甫的威嚴,一直不敢造反。楊國忠取代李林甫為相後,安祿山更加驕橫跋扈,楊國忠已經無法節制,為此,楊國忠多次向唐玄宗報告安祿山將反,可昏聵的唐玄宗一直不信,楊國忠無法,只得與唐玄宗打賭,要求唐玄宗召見安祿山,並肯定地說安祿山心裡有鬼,肯定不會應詔,唐玄宗也是被楊國忠惹煩了,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下詔召見安祿山,結果安祿山竟然來了,而唐玄宗卻沒有什麼重要事情,只好賞賜安祿山一些財物,安祿山也察覺這次召見的不尋常,本來他打算等唐玄宗死後造反,現在被召見,透過在京城的心腹得知:本次召見是唐玄宗與楊國忠打賭他是否會反而為,安祿山驚出一身冷汗,回到駐地後反思,認為自己已經與楊國忠不共戴天,遂以奉唐玄宗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安史之亂爆發的深層級原因是經濟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藩鎮崛起、玄宗怠政、楊國忠無能、將相不和等問題,歸根結底地說,安祿山終究是要造反的,只是由於楊國忠的原因,導致他提前行動了而已。

  • 2 # 秉燭讀春秋

    安祿山造反不是一時的性起,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偶然事情引起的,而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只不過是早與晚的問題。

    到了後期,由於唐玄宗的寵信,使安祿山羽翼漸豐,權勢大增,加之能夠制衡他的宰相李林甫的死去,替代宰相李林甫的楊國忠是個無能之輩,唐玄宗年事已高,沉迷酒色無心管理政事,朝政日益敗壞,造成京城武備廢弛。朝外土地兼併的劇烈,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被破壞,大量的部隊集結在西北和東北一帶,形成內部空虛,安祿山抓住時機,於公元755年末在范陽起兵,隨後,他的鐵哥們史思明響應造反,這就是歷史上“安史之亂”。

    說起安祿山為什麼造反,我認為是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造成的。首先說說內因。安祿山是個胡人,有突厥人的血統,從小生活在少數民族部落裡,他的母親是個巫師,他的父親是個牧羊的漢人,安祿山從小沒有接受忠君的儒家思想教育,長大後變得殘忍奸詐,詭計多端,這就是所謂的“環境造就人”。他實際是少數民族中的黑惡分子。這是內因決定的,安本人無力改變這些。

    然而有個牛逼人物能改變他的命運,這個人就是唐朝戍邊名將張守珪。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空城計吧?其實那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真正歷史上張守珪就用空城計嚇退了突厥10萬大軍,所以說張守珪是個牛逼人物。

    張守珪是在做幽州節度使時遇到了安祿山,不過是在懲治偷羊賊現場,安祿山偷羊被捉住了,張守珪命令士兵亂棍打死安祿山。就在臨刑前,安祿山大呼:“大人不是要滅奚、契丹兩藩嗎?為何要殺壯士?”張守珪見他豪爽有膽氣,生出愛才之心,便放了他。(是不是這場景面熟,唐朝名將李靖曾這樣做過)

    要不說人生的轉折點都有貴人相助。安祿山經過自己的努力,戰功不斷,官職也越做越大。張守珪很重用他,經常派他進宮奏事,安祿山是個聰明人,腦瓜靈活,會來事,經常用金錢賄賂朝中的大臣,這些官員投桃報李,在唐玄宗面前極力推薦安祿山。時間一長,唐玄宗也想拉攏一個邊將,於是提撥安祿山為第一任平盧節度使。

    安祿山的上位,得益於張守珪的慧眼識珠,當然離不開自己的“聰明才智。”安祿山在人際交往上堪稱“溜鬚怕馬”的教科書。他為了討好唐玄宗,什麼肉麻的話都會說。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讓他拜見太子李亨,其實他早就瞭解了宮中規矩,但是此時裝傻充愣站著不拜,說:“我是外族人,我眼中只有皇帝,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唐玄宗聽了內心很高興,然後給他解釋,安祿山這才拜見。想想看,皇帝心裡能不待見“愚忠”這樣的人嗎?

    皇帝一高興,於是就讓楊貴妃收了安祿山為乾兒,說是乾兒子,安祿山此時48歲,楊貴妃徐娘半老32歲。收了乾兒按照胡人的禮節,楊貴妃百日洗兒,也就是過了一百天,楊貴妃用綢緞把安祿山裹起來,然後用水為他洗禮。年老昏庸的唐玄宗在旁邊嘿嘿傻笑,全然不知是他為二人產生姦情而牽線搭橋。

    從此以後,安祿山假借是楊貴妃的乾兒自由出入楊貴妃的寢宮,乾柴烈火相遇不燃燒沒人相信。安祿山最後造反有楊貴妃的原因。畢竟大唐江山富裕而遼闊,楊貴妃美麗多情,江山美人刺激著安祿山那顆不安分的心,所有這一切激活了曾經野蠻的狼子野心。

    ▲楊貴妃

    本來安祿山想在唐玄宗死後再造反,范陽起兵時,安祿山52歲,楊貴妃36歲,而唐玄宗已是耄耋之年70歲,在古代,民間有60不死就活埋的說法,唐玄宗早該死了。安祿山估計唐玄宗活不多久了,然而他遲遲不死,怎麼辦?恰好一個能制衡安祿山的人死了,造反的機會來了。

    安祿山由於得寵於皇上和貴妃,在朝中不免得意忘形,就連楊貴妃的表哥楊國忠都對他恭敬有加,每逢上下臺階,楊國忠都親自攙扶安祿山。但是安祿山很忌憚宰相李林甫,這就應了那句話“惡人自有惡人磨”,“小人不怕君子怕小人”李林甫比安祿山還要狡猾。

    李林甫有一次接見使臣,別人都恭敬有加,而安祿山立而不拜,李林甫不動聲色,旁敲側擊,畢竟李是宰相,身份在哪的,經李林甫旁敲側擊的敲打,安祿山這才嚇得直喘粗氣,腰漸漸地彎下去了。每當同李林甫交談,李林甫總摸準了安祿山的心思並先說了出來,安祿山認為他像神仙一樣無所不知,每次見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氣也惶恐得汗流浹背。

    每次他的手下去宮中彙報工作,他先問:“十郎(李林甫)說了些什麼?”有好話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說“大夫必須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撐著床說:“哎呀,我死定了!

    公元752年11月,對安祿山來說是喜訊,因為處處制肘他的宰相李林甫死了,接替他的是楊貴妃的表哥楊國忠,楊國忠的陰險手段遠不如李林甫高明,平時安祿山就看不起他。楊國忠當了宰相後,一反平時對安祿山的恭敬,二人時常為爭寵而發生矛盾,互相攻擊。安祿山在老皇帝面是紅人,但是太子李亨和楊國忠結成了同盟,二人設法打擊安祿山的勢力。唐玄宗想提撥安祿山做宰相,楊國忠和太子提出反對,理由是安祿山大字不識,讓他做了宰相還不讓番邦笑掉大牙嗎?

    安祿山知道之前得罪過太子,老皇帝70多了,能活多久呢?一但太子掌權,自己肯定靠邊站。加上楊國忠處處和他作對,安祿山感到了危機,果斷在公元755年末,於范陽起兵造反,這就是歷史上的“安史之變。”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是早晚要發生的事,由於楊國忠和太子的威逼,安祿山沒有等到唐玄宗死後提前造反了。這也是為什麼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士兵發生譁變,射殺了宰相楊國忠,士兵和將領認為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這一切。隨後逼著唐玄宗殺了楊貴妃,目的就是害怕楊貴妃秋後算賬——為表哥報仇,楊貴妃在馬嵬驛自縊而亡。楊貴妃死後沒一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所有一切雲消煙滅。

  • 3 # 布夫舟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代歷史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關於安祿山為什麼造反,通常的說法是這樣的當時唐玄宗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色,不理朝政,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這才導致了安史之亂。比如司馬光自己的《資治通鑑》上就是這麼寫的:唐太宗晚年以後由於天下太平,自認為沒有什麼好擔憂的,因此就縱情聲色、把政務交給宰相李林甫。李林甫當了19年的宰相,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正史上說得比較模糊,實際上安史之亂爆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朝廷權力失衡,楊國忠上臺以後大肆鎮壓異己才導致的。雖然安祿山軍事力量很強,但是以他的實力是不可能取代大唐的。當時的大唐有9個節度使,兵馬50萬人。安祿山當時有著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人馬,共計20萬人,實力最為強大。但是哥舒翰統帥河西、隴右二鎮,兵馬15萬人,僅次於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統帥朔方、北庭二鎮,兵馬5萬,人數最少。這些人互相牽制,所以安祿山是有顧忌的。正常情況下安祿山起兵勝算真的不大。

    唐玄宗晚年的時候朝廷有兩股強大的實力。第一便是李林甫的黨羽。李林甫在的時候還是能夠完全控制安祿山的,因為安祿山也是李林甫的勢力。第二便是楊國忠自己也是自成一派的。為什麼楊國忠自己能夠有自己的力量呢?一方面是他和楊玉環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唐玄宗也有意培養他,讓他能夠牽制李林甫,防止李林甫一人獨大。李林甫和楊國忠可以說是有著激烈的衝突的,雙方為了爭權奪利而發生了激烈的鬥爭。所以在當時從朝廷到地方就形成了兩股強大的勢力。

    李林甫去世以後,只可以楊國忠上臺以後就權力失衡了。楊國忠大肆打擊李林甫的黨羽,朝中李林甫的舊部紛紛遭到清洗。不用想就知道楊國忠下一步的動作就是清除李林甫在地方上是勢力。其中,重要的人物便是安祿山。楊國忠一味的激發矛盾使得安祿山只能鋌而走險。正好當時有幾個主將不在任上,給了安祿山千載難逢的機會。安祿山起兵的原因也是誅殺楊國忠。

    實際上安史之亂中無論是唐玄宗,還是唐肅宗,表現都是非常差的。當然,這也好理解。安祿山造反使得唐玄宗不信任將領。這使得官軍損失慘重,花了很久才平定了叛亂。

  • 4 # 穆青談歷史

    歷史,是一段故事,我是松頭土豆,為你講述一段歷史故事,感謝你花費3分鐘閱讀。

    先天元年,也就是七一二年,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古時候稱為李三郎的李隆基登基,在唐朝那會兒稱為唐玄宗,李隆基做事很果斷,做出的決策也比較英明,才藝方面也很有特色,能夠演奏一手好音律。不只是這些方面,他還是一個帥男子,具有雄偉俊麗的外表。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時,可謂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唐玄宗這個富豪過上了奢侈的生活,當然身邊也是不缺美人的,貴妃玉環就是其中的一位,有美人的陪伴,享受著榮華富貴,日子過的太平,產生了落後的思想,樂極生悲啊,唐朝開始走下坡路了,盛世大唐已經不存在了,衰退的小火苗已經點燃了。

    朝政開始走下坡路了,就會有人想在朝政上出人頭地。

    這時候有一個胡人安祿山走進朝野,人們都稱讚他機靈聰明,在朝廷中如日中天,平步青雲。他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要求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唐玄宗更加信任喜愛他,這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李林甫也是幫助安祿山取得唐玄宗信任的人之一,安祿山認楊貴妃做乾孃這件事,李林甫也是功臣,他極力撮合了這件事情,李林甫將楊貴妃作為一顆棋子,在朝堂上穩固自己的地位。奢華的生活,美女在懷,磨滅了唐玄宗爭鬥的天性,他的心思幾乎不在朝政上了,紅顏禍水楊貴妃就是這麼來的,其實楊貴妃並沒有直接的參與朝政,也沒有進讒言誤導皇上的決定。其實她就是丞相李林甫的一個棋子罷了,李林甫才是幕後大老闆。李林甫做人不太厚道,表裡不一,明面上是一套,背後是一套,暗中培養自己的黨羽,還在朝堂之上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剷除異己。楊貴妃還有個兄弟,楊國忠,更是一個淫穢相,公開行賄不說,還屢屢的殘骸忠臣。著實可惡的很啊。

    這些人就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這場戰爭。

    安史之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

    這種行為不是一個巴掌更夠拍響的,主要還是李隆基的問題,朝政才是自己的本質工作,把朝政工作丟了,整日過著奢華的生活,美女在懷,朝政自然荒廢了,別人不反你,咋能說的過去呢,也給當時的朝政敲響了一次警鐘,不然唐朝就要改換名諱了。我是松頭土豆,為您解讀歷史事件,呈現歷史故事。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愚見,若有正解,請關注留言,謝謝!

  • 5 # 歷史總探長

    唐朝,安祿山作為戍邊重臣,他的身上或有或無都能折射出一絲絲普通人的心理。

    ---當走無可走,退出可退的時候,更多的人都會選擇孤注一擲。

    而我們的主人公也一樣,安祿山作為統軍十五萬的戍邊重臣,他有一定的資格和唐王朝叫板。

    可是,這卻不是安祿山內心真正想做的。

    作為曾經玄宗皇帝作為新任的戍邊重臣,安祿山的身上折射出了太多權臣的無奈。

    ---當擁有15萬大軍後,安祿山即便沒有當朝宰相楊國珍在玄宗皇帝嚼舌根,他自己的心裡也一定是害怕的,畢竟真正的王朝是李唐皇族主導的,自己擁有如此多的兵馬,玄宗皇帝就是不介意他,但是朝堂大臣怎麼說?

    那些楊國忠的幕僚又會如何抨擊手握重兵的安祿山???

    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不僅僅是玄宗皇帝和楊國忠引發的,還有一點是安祿山自己的所思所想,還有更為重要的便是自己的身家性命。

    如果用一個合適的現象來形容安祿山的狀況:

    那“溫水煮青蛙”最為合適不過了!!!

    所謂的溫水便是“玄宗皇帝”,而能夠燃燒溫水的灶火便是“宰相楊國忠和他手下的幕僚”,久在溫水裡面的安祿山十分愜意這樣的生活,但是他的內心又是十分恐懼的,因為他害怕那一天以楊國忠為首的那股“灶火”在猛然之間越燒越旺,而溫水裡的自己再也沒有能力跳出來。

    上楊國忠試圖將火力調大的時候,突然發現溫水裡面的安祿山瞬間受不了刺激,直接從溫水裡面跳了出來。

    這一點,恐怕玄宗皇帝沒有想到,楊國忠也沒有想到。

    楊國忠所能想到的是:

    安祿山有可能反,可是他的能力也僅僅是那麼一點,斷斷不可能有掀翻大唐的資本和能力。

    可是,楊國忠還是小看了安祿山,也高看了唐王朝的平叛的能力。

    所以,安祿山造反的導火索絕對不僅僅是楊國忠的身上,要解釋安祿山造反的導火索玄宗皇帝、楊國忠、安祿山這三個人是必須緊緊綁在一塊的。

    而對於如何評價安祿山的這場造反行為,歷史上其實早就有了“蓋棺定論”。

    無非不過是動搖了唐朝之根基,李唐之社稷。

    可是,這一點是針對於唐王朝來說的。

    對於安祿山而言,這場造反實在是太值得了。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安祿山能夠留在史書上或許都是一個問題,但是有了這場戰亂,我們看到在史書中看到了一個對於命運掙扎和不肯屈服的勵志形象。

    一個從蠻夷之地出生的小孩,他能夠成為唐王朝的邊疆重臣,實在是難得可貴。

    這種事情不要說在古代,就是放在現在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如果用一個給發動這場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一個定性的而評價:

    我只想說太值得了!

  • 6 # 我本落魄小書童

      

      安祿山為什麼要造反?如果我處在當時安祿山的處境,也有安祿山的實力,我也會造反。

      首先,安祿山自己兼任盧龍、范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二十多萬人,自己的三個節度使轄區內的軍事、行政和財政都能夠控制,說他是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節度使也沒問題。有這實力,自然會有野心,這是人之常情。

      第二,當時唐朝能夠控制的軍隊中,能夠抗衡安祿山的,實際上只有朔方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但朔方節度使並不完全被唐玄宗所信任,要說起來,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程度還超過對朔方的信任。

      第三,安祿山和朝廷的很多大臣關係密切,對朝廷的真實底細非常清楚,知道這時候朝廷實際上就是個花架子,並沒有多少實力,真正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都在各個節度使手裡,除了朔方軍和隴右軍近一點,其它的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四,唐玄宗對自己的帝王權術非常自信,覺得自己的佈置萬無一失,安祿山不敢造反,朔方軍也不敢造反,是把安祿山當作棋子玩兒,安祿山心裡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自己有實力,憑什麼要給別人當棋子?

      第五,唐玄宗中期任用李林甫為相,李林甫權術手腕高超,把安祿山玩弄於股掌之中,好幾次安祿山差點就要被李林甫搞死了。雖然後來換成楊國忠,安祿山把楊國忠哄得挺開心,但誰知道唐玄宗會不會哪天再找來一個李林甫。

      第六,唐玄宗老了,年齡大了,安祿山雖然一直討好、巴結唐玄宗、楊國忠、楊貴妃,還算是成功,但如果唐玄宗駕崩,安祿山就會是新上來的皇帝要拿來開刀樹立權威的最佳物件,所以他必須先下手為強。

      

      第七,從當時的形勢來說,如果安祿山的冒險比較順利,也就是從河北一帶起兵,長驅直入,直奔長安,就可以迅速控制華北和關中地區,同時切斷江淮財賦和朝廷之間的交通,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只是沒想到在河南就陷入了苦戰,被朝廷調集的軍隊纏住了。

      所以,綜合來說,以安祿山當時的處境來說,本身就已經比較危險了,要麼是被唐玄宗玩兒死,要麼是等著被新皇帝殺了立威,與其如此,不如鋌而走險,賭一把,贏了開基立業當皇帝,輸了大不了是個死,反正橫豎都是死,說不定還能有個活路。

  • 7 # 玄坤文史

    安史之亂爆發已現端倪,紅顏初入宮,君王不早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即便到了今天,大唐文化仍然影響著整個漢文化圈,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的一個時期,同時也是封建王朝時期最開放,文化最包容的王朝,然而一場叛變的爆發,導致大唐迅速的由盛轉衰,而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極為信任的河東節度使,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那麼安祿山為何要反唐呢?

    這我們就要先說說唐玄宗李隆基了,唐玄宗這位皇帝,半世英明,半世昏庸,本來在他的治理之下,大唐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然而取得了卓越政績的唐玄宗,看著自己治下的國家,民富國強,他也漸漸的倦怠了下去,想要享受兩天清福,本來就風流的唐玄宗更加沒有節制了,而愛妃武惠妃的病逝,讓唐玄宗傷心欲絕,就在這時身邊的大臣告訴他,壽王李瑁的王妃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就把楊玉環詔進了宮。

    本來選個妃也沒什麼,但是女性長得太美,在特殊的時候就變成了紅顏禍水,而遇到晚年昏庸的唐玄宗,就是這個國家百姓的不幸,也是這個女人的不幸。有句古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很好的體現在了楊家身上。因為楊玉環深受唐玄宗的寵愛,楊家也跟著飛黃騰達,特別是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官至宰相,然而楊國忠不但沒有從政的本事,反而嫉賢妒能,貪汙腐敗,在朝中培植黨羽,楊國忠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唐玄宗也由他折騰,不理朝政,百姓更是怨聲載道,階級矛盾不斷的激化。

    安史之亂爆發的導火索,奸臣當道,各懷鬼胎

    安祿山本來是西域的胡人,在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就和母親生活在一個突厥部落,成年之後以經商為生,有幸被幽州節度張守珪收為義子,開始在軍隊中任職,安祿山為人機謹,行賄來往官員,在這樣不斷的打點之後,安祿山也被一路提拔,不久安祿山被唐玄宗任命為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他為人圓滑很受唐玄宗寵信,而朝中很多重臣都受過安祿山的賄賂,自然在唐玄宗面前都稱讚安祿山,這也增加了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

    後來楊玉環入宮之後,深得唐玄宗的寵幸,安祿山見狀就主動請求成為楊貴妃的養子,也就是說唐玄宗也成了他的義父,有了這層關係,安祿山辦起事來更加方便了,他後來求唐玄宗給他擔任河東節度使,唐玄宗也就順著他,讓他去擔任河東節度使,這也給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本來吧安祿山當自己的節度使,不招誰也不惹誰,楊國忠幹好自己的宰相,兩人享受一世榮華富貴,妥妥的沒問題,但是兩個人都是不安分的人。

    安祿山權勢日盛,在自己轄區修建防禦工事,囤積兵馬,征討周邊的少數民族,而楊國忠見安祿山權勢日盛,十分嫉妒,他得勢時間晚,安祿山也沒把他放在眼裡,而安祿山還和前任宰相李林甫關係不錯,這也讓楊國忠十分不爽,開始到處的打壓,排擠安祿山,而太子李亨對這兩個人都十分厭惡,楊國忠是個得勢的小人,而安祿山讓李亨十分憂慮他懷有異心,在唐玄宗那,兩人都比李亨得寵,而安祿山在此時,手上已經囤積了大量的兵馬,他掌握著唐朝三分之一的兵馬。

    在朝中,李亨不喜歡安祿山,楊國忠更是巴不得弄死安祿山,而唐玄宗年老昏庸,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安祿山悄悄的率軍造反了,安史之亂就此爆發,訊息直到六天後才傳回長安,而叛軍則勢如破竹,大唐軍隊一路潰敗,河南,滎陽相繼失守,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唐玄宗倉皇出逃。

    安史之亂的結束,大唐王朝的衰落。

    唐玄宗一行人逃至了馬嵬坡,太子李亨策劃了馬嵬坡之變,處死了楊國忠,賜死了楊玉環,李亨和唐玄宗兵分兩路,李亨到了朔方大營後,登基稱帝為唐肅宗,唐玄宗就此被架空,唐肅宗開始組織唐軍反擊叛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唐肅宗卻擔心節度使權利過大,反擊不了了之,安史之亂一直到了唐代宗繼位之後,才算是徹底的平定了,但是大唐卻也由此開始了藩鎮割據的時代,之後大唐滅亡,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也是因為受到這一時期的影響,像李嗣源,朱溫等人均為唐末的節度使,擁兵自重。

    我們回看一下安史之亂,這其實是一場完全可以徹底避免的叛亂,雖然晚年的唐玄宗有些倦政,但是從他出逃後的一系列表現來看,他並不昏庸,事實上在他執政前期是位非常不錯的君主,但是長久淫樂後宮也的確讓這位皇帝麻木了,自己的國家變成什麼樣他完全不瞭解,他還活在十多年前自己開創出的那個盛世之下,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後,百姓們早就過得痛不欲生了。

    而安祿山造反,第一是他本身就有野心,他得勢時唐玄宗已經開始怠政,透過行賄安祿山一路平步青雲,這樣的江山誰坐不行呢?第二安祿山是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在這片地方一切安祿山說了算,長久以往沒有野心的人也會滋生野心,而在征討蠻夷的過程中,安祿山也意識到自己挺厲害的,手下更是兵多將廣,擁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馬,這給了安祿山底氣,第三被逼無奈,即便有了造反的條件,安祿山也明白,要對抗大唐並不容易,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反,而楊國忠對他的排擠,太子李亨對他的敵視,以及後來唐玄宗對他的猜疑,迫使安祿山不得不反。

    如果他就這樣忍著,結果無非是在唐玄宗之前死,自己到沒事,但是家人們肯定和李林甫的家人一樣,被楊國忠殘害,要麼自己有一天被楊國忠陷害,莫名其妙身首異處,而最後就是李亨上臺後,自己和楊國忠等人一併被清洗,既然都沒好下場,那麼為什麼不搏一把呢?安史之亂就在各類意外,巧合,縱容之下爆發了。

    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大唐的經濟發展嚴重倒退,國家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像較為穩定的南方轉移,很多地方因為戰亂,成為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百姓更是死傷無數,流離失所,唐王朝中央的統治被嚴重削弱了,至此之後,地方的藩鎮勢力一直存在,由於唐王從邊疆調兵清剿叛軍,使得大唐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嚴重的削弱了,失去了對西域的統治地位,最嚴重的是社會不同階級的矛盾,並沒有因為戰爭而減弱,反而更加激烈,這也給一百多年後大唐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 8 # 扎心君

    1安祿山本來是個胡人,父親早亡,母親是突厥族的一個巫師。安祿山通曉六國語言。安祿山以驍勇出名,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義子。安祿山秉性機靈聰慧,用厚禮賄賂官員。升為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又請求當楊貴妃的義子,這樣也就是唐玄宗的乾兒子。安祿山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還兼任馬牧(安祿山乘機把良馬調入自己部隊)。戰馬一萬五千匹,軍隊18萬。天下的邊防精兵共49萬,有三分之一強在安祿山手中。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國家木有多餘的土地,府兵制搞不下去了,唐玄宗喜歡征伐四方,設十大節度使,節度使採用募兵制,集軍,民,財三政於一體,常常一人兼統二鎮三鎮甚至四鎮。於是形成外重內輕的格局。

    2李林甫當宰相,維護自己的官位,為了杜絕開元年間張嘉貞,王晙,張說等文臣出將入相(從邊將升為宰相)的道路。奏道,文臣為將,怯於戰陣,不如用番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人木有什麼文化,以後不可能做宰相。使得高勾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哥舒翰,胡人安祿山成為獨當一面的節度使大將,安祿山長期控制河北,勢力逐漸尾大不掉。

    3唐玄宗年輕時,撥亂反正,開元盛世。後來年紀大了,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把兒媳楊玉環招進宮中,撒起狗糧。三千寵愛於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早年落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後來飛黃騰達當了宰相,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兩次發動徵南詔的戰爭均失敗,損失了朝廷的威信和有生力量,中央直屬部隊從13萬剩下6萬。楊國忠喜歡蒐羅天下奇才,比李林甫待人口蜜腹劍要好一點。安祿山害怕李林甫,瞧不起楊國忠,楊和安祿山不和。狗咬狗,一嘴毛,互相共擊詆譭。

    4安祿山與太子李亨關係也不好,有次安祿山為了表忠心,見了太子也不行禮,奴才只知道皇上,不知道太子是個什麼官。唐玄宗高興了,太子心裡五味雜陳,可不是滋味。

    5安祿山有實力造反,本來感於唐玄宗的恩德,準備等玄宗死後再反,但是楊國忠逼得太急,太緊,所以決心造反,於天寶十四年11月,以奉旨討伐逆賊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

    6安祿山為了一己私利造反,放縱部下燒殺搶掠,致使天下生靈塗炭,是歷史的罪人。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安䘵山造反的導火索有三條:

    1.安祿山造反身為宰相的李林甫罪責難逃,正是他的嫉賢妒能,排除異己,埋下了災難的種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官位,他極力反對張嘉貞,張說,王晙等文臣從鎮守邊疆的官員升任為朝庭的宰相,並嚮明皇諫言,用番人替代文臣武將可以避免將士怯戰的缺點。眾所周知,番邦屬少數民族,沒有受到中原文化薰陶,做宰相是萬萬不能的,玄宗心有靈犀,就讓歌舒翰,安祿山等番將成為節度使,唐朝的節度使是封疆大吏,這樣安祿山就名正言順地長期控制了河北地區,勢力日益膨脹,最後才有了與中央叫板的實力。

    2.早年的唐玄宗不愧為奮發有為的人,發動“唐隆政變”奠定了自己的皇帝地位,登基後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尤其是他搶得了兒媳楊玉環後就變得不思進取、貪圖享樂起來,竟然“從此君王不早朝”。楊貴妃寵冠後宮,使得她的落魄堂兄楊國忠也粉墨登場了,後來走向了大唐的政治舞臺前沿,也當了宰相;志大才疏的楊國忠為彰顯文治武功兩次鼓搗了徵南詔的戰爭,最後均告失敗,嚴重削弱了國力,也讓安祿山有恃無恐了。

    3.在中央,安祿山害怕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知道這個人跟玄宗近,不能得罪;但瞧不起好大喜功的楊國忠,安惹不起奸佞李林甫,便經常找茬楊國忠。楊依仗堂妹妹的“枕頭風“並不退讓,這樣楊與安的間隙越來越大,經常互相詆譭,直到後來魚死網破、不共戴天,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

    二.如何評價這種行為?

    安祿山是缺德的人,本來大唐對他有再造之恩,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對他也疼愛有加,但他自己不顧道義,不守信用,一旦有了雄厚的實力,就圖謀不軌,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尋找理由造反;這是倒行逆施的行為,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安䘵山作為跳樑小醜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10 # 小編虎哥

    “盛唐”這個稱呼我們都很熟悉,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唐朝的盛世實在有太多不一般的地方。富有開放,兵力強盛,各個番邦都前來朝拜,一直比較安定。當然,唐朝也沒有逃過各個封建王朝被起兵造反的命運,比較著名的就是安史之亂。據史料記載,安史之亂開始於唐玄宗末年。那麼問題來了,唐玄宗時期的唐朝明明依然很強盛,在這種並沒有劇烈的君民矛盾的情況下,安史之亂的領導者安祿山為什麼感貿然發起這場叛亂呢?有這樣三個原因。

    首先第一個就是用人不當。唐玄宗在晚年任命李林甫做宰相,李林甫在任的時候可以說是獨掌大權,並且他還作惡多端,利用自己的權利做出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跟後來的安史之亂有很大的關係。並且,他還將楊玉環作為棋子,將害國家的罪名推到了她的頭上。

    第二,軍隊制度的改變,給了安祿山極為有利的條件。安祿山等少數民族的將領在自己的領地上逐漸發展出自己實力雄厚的軍隊,並且有能力跟朝廷抗衡。第三,民族的矛盾可以說是這場造反開始的直接原因。唐朝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是唐玄宗時期卻懶得對他們進行管制和開闊疆土。等待民族變多,糾紛變多,民族軍隊強大起來,叛亂的開始也就無法收拾了。

    最後,安祿山敢在盛唐時期揭竿而起,說明他對自己軍隊的實力是很有信心的。據史料記載,安祿山掌握的軍隊人數高達15萬人,自然也就為其提供了足夠的底氣。而當時中央當然又毫無作戰的準備,因此,這場戰爭最後成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免疫力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