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HuiNanHistory
清朝吸取前明的經驗教訓,極力防範太監干政的現象,故而對太監做了很多的限制和約束。
早在入關之初,清朝就對如何懲處太監干政的問題有所規定,據史載:
各衙門官員雖有高下,寺人不過四品,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事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結交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字置買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擾害人民。其在外官員亦不許與內官互相交結,如有內外交結者,同官覺舉,院部察奏,科道糾參,審實一併正法。
這是順治十年(1653)皇帝親自下達的諭旨。從內容來看,清朝已對太監的品級及干政、交結官員、魚肉鄉里等舊有之弊作出限制,違者將予以嚴懲。順治十二年(1655)六月,又鑄十三衙門鐵牌,再次強調“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
到了乾隆年間,清朝對太監的約束也就更嚴格了,當時宮中制定了《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對太監的等級、職權、待遇和處分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自此以後,太監如有違規之處,都要按照規章予以相應的處罰。
當然,規定雖然如此,但並不意味著太監干政的現象就徹底滅絕。例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當時內奏事處有一位名叫高雲從的太監,竟然對外洩漏了皇帝對官員評價的硃批。此案發生後,大學士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尚書蔡新、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人都受到訓斥,左都御史觀保、侍郎吳壇受到革職的處分,涉事太監高雲從則被立即處斬。
-
3 # 待我施為地煞變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上吊,身邊只有一個太監陪著,臨死前他說:〖諸臣誤我〗。
當年明月就評價崇禎身邊的文臣發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陝西的災民都吃不上飯了,東林黨還一味給江南富商減稅,給陝西災民加稅。賑災國庫裡沒錢,跟滿洲打仗拿不出軍費,崇禎要求大家拿出點家財來,救濟一下國家,文臣們一個比一個哭窮。結果李自成打進來,搜出如山的金銀財寶。
之前不要說讓他們捐款了,就是讓他們少貪點國家的錢,都不可以。崇禎狠心殺了倆貪官,抄了他們的家,籌集賑災的糧食與東北的軍費。結果,皇五子莫名其妙地死了,嚇得崇禎再也不敢這麼玩了。畢竟,你皇帝要這樣玩法,大家都沒安全感,國家與百姓的存亡跟自己喝花酒養小妾比起來,算不了什麼。
偏偏就這一群xxx,掌握著筆桿子,話語權都握在他們手裡。雖然他們只知道爭權奪利,花天酒地,不為國家為百姓做點事實,只是一味地壓榨百姓,蛀空國家,但在他們嘴裡,他們一個個成了兩袖清風,忠君愛國的典範。與他們不對付的武將、外戚、宦官一執政,的一個比一個無能,一個比一個變態。
想要制約這群xxx,必須有個他們體系外的群體,比如,太監。
與大家想象的不同,每個王朝啟用太監製度的君主並非昏庸無能的君主,而都是一些英明神武的君主。
比如,東漢的劉秀創立太監製度制約大族,唐朝的唐玄宗啟用宦官制約藩鎮,明朝的朱棣培訓宦官制約文官。
自宋朝起,再也沒有世家大族,藩鎮割據;文官開始一家獨大起來,所以皇權的主要對手成了文官。宋朝沒有哪個群體能有效地制約文官,所以皇權弱小,想改革積弊,一旦觸犯到文官利益,都很難實行。所以宋朝一直被詬病積貧積弱,立國160多年被攻破國都。明朝有太監製約文官,所以皇權強大,國力也強盛,一直對四夷佔優,立國160多年的時候,啥事沒有。
那清朝不重用太監呢?因為,皇帝已經有了自己的親信,那就是八旗,可以有效地制約文官,沒必要再多分出一份勸去給太監。只要皇帝不想依賴太監,太監就專不了權。
-
4 # 集賢院居士
在前面的歷史中,尤其是前朝的明代,宦官專政的例子多的數不清了。清代統治者充分吸取了歷史經驗教訓,從一開始就給太監規定了各種限制。第一降低了太監的官階,太監的權利和待遇大大下降。第二斷絕了太監和宮外的聯絡,乾隆曾下令嚴禁太監在宮內傳言政事。太監違反了這個禁令,是要掉腦袋的。第三嚴禁太監到外朝為官。第四還嚴格控制太監數量。有了這些措施,清代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的現象。
-
5 # 靜夜史
很簡單,清楚的太監已經徹底被剝奪了干政的所有可能性!
縱觀中國古代史,東漢、唐朝和明朝後期,是太監干政的三個高峰時期,其中唐朝後期的宦官更是可以廢立皇帝,呼風喚雨。明朝雖然沒有出現廢立皇帝的事件,但是也出現了諸如王振、劉瑾、王直、魏忠賢等大太監,他們權傾朝野,讓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但是有意思的是,太監干政在清朝徹底絕跡了,除了同治年間的安德海以及光緒期間的李蓮英,清朝幾乎沒有名太監,太監群體始終默默無聞,和明朝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是為什麼呢?“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
漢朝、唐朝以及明朝的太監之所以可以干政,禍亂朝綱,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他們有文化,甚至可以吟詩作對。而為了培養太監,從明宣宗開始,宮中專門有教太監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機構,這掃除了太監干政的最後一道障礙。從此,明朝大太監輩出。
而到了清朝,在充分汲取了明朝教訓後,清朝絕對,不再教授太監知識,就連招收太監,也要文盲優先錄取。一個幹活的,要那麼多文化作甚,所以縱觀清朝的太監,包括辮子戲裡,太監也就是傳個話,招呼一下大臣而已,並沒有多少實際本事。而唐朝和明朝的太監,卻是可以掌軍帶兵,明朝的鄭和甚至七下西洋,創造了偉大的航海奇蹟。
可以說,有文化知識這個卡脖子的橡木,清朝太監想要出頭,真的很難!
2、縮減太監編制
漢朝、唐朝以及明朝太監能成大氣候,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勢力足夠龐大,在宮中隨便一招呼,就有成百上千的小弟應聲而來。明朝的太監群體更大,因為皇帝需要太監監軍,需要太監到民間收稅,以及經營產業。《大明王朝1566》中的楊得水就是幹這些的。
但是清朝不需要太監掌軍了和收稅了。因為清朝有個非常嚴密強大的組織,也就是八旗制度。八旗在清朝,充當著安保、間諜、軍隊等作用,已經完全可以取代明朝時期太監的位置。
所以清朝對太監編制進行了大規模縮減,同樣是紫禁城,明朝需要數千太監,而清朝就需要數百即可。即使清朝後來修了圓明三園、避暑山莊。清朝的太監規模也始終沒有超過明朝。
可以說,正是由於清朝嚴格限制太監規模,才讓太監沒有成為威脅社稷的重要勢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6 # 歷史課課代表
宦官是中國古代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身份雖然是皇家的奴僕,但是由於其最接近皇帝和皇權,所以其地位在很多時候變得非常重要。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也出現了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歷史上宦官為禍最為嚴重的時期就是東漢和唐朝,東漢宦官不僅撻伐群臣還掌皇帝廢立,唐朝宦官不僅廢立皇帝還統領禁軍,唐朝好幾位皇帝都被宦官害死。而另一個官宦亂政的活躍時期就是明朝,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上屢出宦官亂政的事件,但是與東漢和唐朝的宦官相比,明朝的宦官就弱小的多了,不論他們看起來多麼強大,只要皇帝翻翻手,他們就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鑑於明朝宦官屢屢為禍的前車之鑑,清王朝的歷代統治者們對宦官亂政專權方面做了嚴格的防範。
一、清初對宦官苛刻限制:清朝入關之前的太祖和太宗時期,清宮之內是沒有宦官的存在的,順治帝入關以後,依照明朝的舊例在宮中使用太監,當時的宮中很多服役的太監都是明宮遺留下來的太監,順治皇帝雖然保留了太監製度,但是鑑於歷朝歷代的宦官專權亂政的慘痛教訓,在使用宦官的初期,對宦官群體是持有很強的提防之心的,並且在太監的人數上也做了很大的限制。明朝宦官勢力最盛時,宮中宦官數量達到了在兩萬以上,順治皇帝崇尚節儉,入關後不久也裁減了用度,清宮之內當時只使用了1000名宦官。不僅使用數量少,順治皇帝還對宦官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平時宦官們只准幹些粗重的雜事。同時,順治帝還效仿明太祖,在宮中設立了警示鐵牌嚴防宦官弄權。
二、雍正時期的曇花一現: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宮中的宦官人數一度減少至只有700多人,但是到了雍正時期增加到了2000多人,並且宦官在朝中的影響力開始抬頭。宦官勢力在雍正時期有所抬頭,實際上與雍正皇帝的縱容是分不開的,雍正皇帝還在做皇子的時候,就依靠宮裡的宦官為其傳遞訊息,以獲取父皇康熙皇帝的歡心和信任。後來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後,當初那些有功的宦官自然在地位和待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雍正在位時期,宦官們可以說比以前好過多了。
三、乾隆時期的再次打壓:乾隆皇帝即位後,隨即著手大力整頓了勢力有所抬頭的宦官群體們,他首先將雍正時期幾個受寵跋扈的太監全部處死,同時他還將秦、趙、高三字作為宮中宦官的姓氏。三字組合就是秦趙高。乾隆皇帝用這種方式來警示自己隨時防範宦官亂國的情況。乾隆皇帝對犯罪宦官的處罰是非常嚴厲的,最輕的也要罰俸三年,一般的都發配到東北或者伊犁為奴。不僅乾隆自己提防宦官,他還十分鼓勵外朝大臣對宦官進行監督。官員處罰宦官,乾隆都不問過程,直接賞賜官員。
四、清後期勢力有所抬頭:清朝的後期由於皇帝的執政水平下降嚴重和能力的有所不足,所以宦官的勢力再次抬頭。道光時期的大太監曹進喜曾先後伺候了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他在宮中影響力很大。各地的封疆大吏逢年過節都要給他送禮,曹進喜雖然受賄,但是並沒有弄權亂政,也沒有危害皇權。後來到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安德海和李蓮英先後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寵信,但是相比明朝的那些大太監,安德海和李蓮英的這點權力實在是微不足道。
清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太監專權亂政的局面,這既與歷朝歷代皇帝的嚴格防範有關,同時也與清朝皇帝的個人素質有關,清朝皇帝個人素質總體上強於明朝皇帝,清朝雖然也有昏君,但是像明朝那樣幾十年不理朝政的惡棍草包卻一個也沒有,清朝皇帝的勤政程度幾乎是歷朝歷代中最強的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效杜絕了太監為害朝政的現象。
-
7 # 歷史茶坊
太監又稱閹人、宦官,是專門為服侍皇族而特別定製的一種奴役。太監不具備男性功能,沒有繁衍子嗣的能力,皇帝可以放心大膽的讓他們服侍三宮六院的妃嬪,而不用擔心戴上綠頭巾。太監歷史悠久,自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秦朝的趙高是歷史上第一位當朝太監,曾擔任過丞相之職。東漢被稱為宦官最鼎盛的時代,唐朝的某些太監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明朝太監劉瑾、魏忠賢等把持朝政、禍國殃民。然而有清一代,太監始終沒成氣候,縱使晚清時期的大太監李蓮英深得信任,可最多也只能聚斂財物,絲毫不敢有把持朝政之心,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鑑於歷史教訓,實施高壓政策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政權,滿族原本是沒有太監的,清宮裡的太監最初都是從明朝接收過來的。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有鑑於明朝重用太監,導致太監干政、禍國殃民的歷史教訓,特意訂製了寫有“太監不得干政”鐵牌,立在交泰殿前。
實際上,明太祖朱元璋也立過同樣的鐵牌,只不過明成祖朱棣能夠“靖難”成功,登上皇位,太監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於是自明成祖開始,太監漸獲重用,最終導致閹黨亂政。順治帝對太監大加裁汰,明末原有太監3萬餘人,只保留了1000人左右。康熙帝對太監一向沒有好感,他曾說過“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雍正帝對太監的管理也非常嚴格。清朝前幾任皇帝對太監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後繼之君,乾隆帝曾對宮中太監統統改姓,只准姓“秦、趙、高”。
強化制度建設,防止太監參政清初對太監實施的嚴格管理僅僅是手段,要想徹底杜絕太監干政,最好的辦法是建立穩妥可行的制度,使太監沒有干政的基礎。
明朝太監之所以深得重用,與內閣權力過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皇帝鬥不過大臣,於是讓從小陪伴長大的太監加入進來,與大臣們較量。這是君權弱於相權的必然選擇之一。清朝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巔峰時期,皇帝把將所有權力統統掌握在手上,內閣名存實亡。因此根本就不需要太監來協助,反而皇帝更需要大臣們替他分憂。
清朝皇帝與大臣走得更近,雍正還設立了專門為皇帝服務的軍機處。太監只是清宮中的一介僕役,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朝政,自然也就無法進行干預。
皇帝素質較高,太監無從插手清朝皇帝的文化水平普遍較高,他們尊崇用儒家學說來治理天下。較高的文化修養一方面使他們在處理朝政時遊刃有餘,另一方面使他們更加自律,從而降低了太監干政的可能性。明武宗朱厚照,貪玩成性,荒廢朝政,重用宦官,於是太監劉瑾得以把持朝政,禍國殃民。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由於自幼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理政能力低下,一心致力於傢俱設計與製作,使得魏忠賢得以趁虛而入組建閹黨、殘害異己,誤國亂政。
-
8 # 炒米視角
清朝統治的200多年間,的確沒有出現過權監,甚至後宮干政也很少。這表面主要得益於清朝的祖制,吸取前朝的教訓,規定了“太監不得干政。”但實際在於清朝後來制度的發展避免了太監當朝的發生。
實際上清朝初期也差一丟丟出現了太監當朝的現象。這個著名的太監叫吳良輔,順治皇帝的大伴。可以說吳良輔和順治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為順治早期多爾袞當政,順治並無實權。所以早些時候順治和孝莊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實在憋屈。
而吳良輔則幾乎承擔著順治的精神寄託,以及對外聯絡的主要渠道。甚至連孝莊都會覺得,順治和吳良輔的感情有些過分了。
所以多爾袞死後,順治正式擁有的權力。吳良輔因為順治的寵幸,專權把持朝政,一時風頭無二。順治10年(1653年),順治採納了吳良輔的建議,將在關外管理皇室事務的內務府改為仿效明朝的內府24衙門的13衙門。此後內務府的權力就開始膨脹,甚至發生了內監勾結外官的事情。順治為了束縛內監的權力,於是立下鐵牌“太監不得干政”,置於交泰殿前。
然而順治15年(1658年)吳良輔勾結外臣案發,順治卻罔顧自己定下的禁令,予以袒護。甚至自己死前,還讓吳良輔到“憫忠寺”出家,以避死罪。
但是康熙元年(1662年),孝莊先下手為強,以違反“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的名義,將吳良輔殺了。
但實際上,如果下一代皇帝繼續寵幸權監,交泰殿前那塊鐵牌,一樣會被像朱祁鎮拔掉朱元璋鐵牌一樣拔掉。
要防止“權監當朝”的出現,必須在制度上徹底扼殺“權監”滋生的土壤。康熙在清朝政治制度的設定上,雖然恢復可內閣制度,但是缺並未將“硃批權”和“用印權”像明朝那樣交給太監。而是都是收歸到了自己手裡。
所以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皇帝要累的多,因為他一個人幹了三個部門的活,所以,清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怠政的,因為條件不允許。
然而掌握不到“硃批權”和“用印權”,原來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這兩個位置就沒有了,所以自然也不會存在“權監”的土壤。
康熙不但意識到太監不能幹淨,而且還意識到後宮不能幹政。所以在皇嗣的撫育問題上,有機會能接班的絕對不讓親生母親撫養。這個結局就導致了很多,清朝後來的皇帝母愛缺失嚴重。但的確也成功的避免了後宮干政以及外戚專權。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外總是會出現的。這個意外就在於咸豐皇帝,咸豐皇帝是一個勤於政事,廣開言路的人。也曾經想有一番作為。但是命運多舛,生逢多事之秋。也是在咸豐時期,清朝內憂外患一起襲來,大變局時期正式到來。
咸豐再臨終前,終於碰到了清朝此前沒有碰到過的問題。那就是自己只生一個兒子,而且年紀很小。把自己扶植起來銳意改革的肅順又非常強勢。對於身後的佈局,咸豐做了一點小小的改動。結果導致了慈禧“後宮干政”半個世紀。
咸豐死前,在政務上,嚴格隔絕自己的弟弟奕訢觸碰權力,形成了輔政八大臣的格局,但是把最終的決策權交給了慈安和慈禧。也就是那兩個印章,一個“御賞”,一個“同道堂”。
這兩個章的實際的性質就是將“硃批”和“用印權”交給了後宮。隨著一步步鬥爭,慈禧最終勝出,最後自己掌握國柄半個世紀。
而由於後宮干政,在傳統認為中,就是牝雞司晨。本身就是需要掩護。所以慈禧甚至刻意打破“太監不得干政”的禁令。過分寵幸太監,以為爪牙。但是由於沈葆楨殺了安德海,打擊了慈禧的囂張氣焰。太監當政的局面,未能出現。
-
9 # 風塵講歷史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有兩大問題存在著,一是宦官專權,二是外戚亂政。比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東漢宦官專權極為嚴重,還有唐朝、明朝也都有宦官專權的現象,相比下來宋朝和清朝的宦官權勢比較小,沒有出現很嚴重的宦官專權現象。清朝最著名的大太監李蓮英也只是貪些錢財,並沒有威脅到滿清的統治地位。為什麼別的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宦官專權現象,清朝立國兩百多年卻沒有宦官專權呢?
這與明朝的教訓有關。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王朝之一,雖然朱元璋早就立下“內臣不得干預政務,犯者斬”的規矩,但是朱棣在造反過程中受到宦官的幫助很大,於是宦官勢力從明永樂年間開始慢慢壯大。到明英宗時期出了一個大宦官王振,甚至能左右皇帝的想法,接著又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一個接著一個,把明朝的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清朝吸取教訓,入關以後對宦官的管理十分嚴格,康熙帝甚至還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可見在清朝宦官的地位是有多低下。
其次清朝也杜絕宦官觸及朝政大事。清朝入關以後建立了專門管理皇宮內務的內務府,而內務府總管一般都是不讓宦官擔任的,基本上都是由滿清的貴族擔任,既然是貴族自然看不起宦官,不會與宦官有勾結。而且雍正皇帝還設立了軍機處,將皇權進一步集中,使得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走向巔峰。什麼事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根本不用經過宦官,這也就導致了清朝的宦官少有機會參與朝政大事。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的宦官數量不多,與明朝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明朝前期大概還只有三萬的宦官,但是到了明末宦官人數已經達到八萬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對皇帝可是一個威脅。清朝入關以後則大大削減了宦官的數量,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宦官人數一直維持在千人左右。等到皇位傳到乾隆手上後,國家已經十分強盛,所以乾隆皇帝十分好大喜功,宦官的人數有所增加,但也是維持在三千人左右,加上行宮的宦官人數也不過五千。一直到清末都是這麼多人,宦官的團體小,力量就小,這也是清朝沒有宦官專政的一個客觀原因。
不過雖然清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但也沒有成為一個長壽王朝,畢竟清末內憂外患嚴重,又是慈禧當政,滅亡是遲早的。
-
10 # 戰厲浩
康熙皇帝對宦官的評價也是十分刻薄,稱他們是螻蟻一樣的人,而雍正對宦官們的管理更為嚴厲。無論宦官犯了打錯小錯都會受到十分嚴厲的處罰。到了乾隆時期把所有的宦官都成了秦、趙、高這三個姓氏。
在滿清太監,他們就是一幫下人,奴才,即便是後期的安德海,李蓮英這些個大太監,他們也只能對宮裡的宮女,下人有威懾力,朝政想都不要想。
-
11 # 囈語君
滿清王朝內務府的組建,將太監被牢牢束縛在內廷, 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家奴。這就是滿清王朝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的主要原因所在。
滿清王朝統治歷時276年。順治時期,清軍進入北京城後,開始組建內務府。順治五年被取締,康熙十六年再次組建,雖然經歷波折,但卻伴隨了滿清王朝大半歲月。
在此期間,內務府對於宦官的管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自再次內務府建立後,宮中管理太監的機構,就從原來的“十三衙門”,改為“敬事房”,成為了內務府轄內的一個管理機構,主管太監內部事物,人事、政治、財政、司法、管理等許可權全部被內務府包攬。太太監被牢牢束縛在內廷,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家奴。
那麼,內務府是如何管理運營以及管理太監呢?
1、嚴格的招聘制度
在清朝,為了維護皇宮大內的安全,對於太監的選用,要求極其嚴格。對於太監的招聘,也極其關注。清朝時,太監的招聘制度為投充招募制度。起初由禮部主持太監招聘的報名統計工作,並在禮部進行“初試”,待合格後,將名單轉交內務府,再由內務府大臣進行“複試”,所有條件符合者被任用,不符合者淘汰。
這個制度在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後,逐漸發現,內部流程比較繁瑣,而且存在營私舞弊問題。到乾隆時,鑑於諸多問題,就重新梳理了太監招聘規則,將原本為禮部、內務府共同完成招聘任務的工作,全部劃歸內務府管理。從此,太監的人事招聘權全部集中到了內務府大臣手中,斬斷了太監對外的溝通渠道。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主管人事招聘的內務府大臣,可以率性而為;其內部也存在著諸多的規章限制。
首先,所有新進招錄的太監,內務府大臣“必當兩三人同留心眼看”;
其次,太監招聘還存在年齡、貫籍等硬性條件。 皇宮大內之中,非京畿直隸人不要,年齡超十六歲不要;其他省份或者年齡超過十六歲的,其中優秀者撥給親王郡王府使用。
最後,在錄用之前,還要對太監進行詳細的背景調查,如家庭情況、品行、經歷等,並必須持有地方官員的“印結”,類似於推薦信。
而一旦發現不符合者,無論何種情況,均不得錄用;待正式任職後,由內務府大臣分派工作,十六歲以上者安排至親王郡王府使用,十六歲以下者留皇宮使用。
嘉慶十七年後,內務府大臣為維持皇宮內部太監素質及質量,將年邁力衰的太監,轉交親王郡王府使用,挑選年輕者補充。
在諸多工作安排過程中,內務府大臣還嚴密稽查招收太監過程中的勒索舞弊行為,這避免了太監首領勒索之事的發生。
這種制度的改善,一度提高了民間太監應聘者的積極性,內務府大臣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除了太監招聘之外,內務府大臣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太監的日常管理。
2、嚴格的內部日常管理
清朝統治者,吸取了明朝時期宦官篡權的經驗,對太監問題尤為忌諱。在清初建立內務府的目的之一,便將“嚴禁太監干政”的隱患關進‘牢籠’中;所以制定了嚴格的制度要求,如不準太監干政、 與朝臣勾結、不準違規越禮、縱容家人生事、不準私藏軍器等均屬於內務府監管內容。
內務府日常的工作便是宣導、監督管理相關的條例,如發現存在違法規定的行為,便會嚴格處理。比如,在乾隆時期,時任內務府大臣的和珅,在一次進宮面聖地時,聽到一名太監直呼當朝大員梁國治的名字。於是,勃然大怒,對那名太監訓斥道:“梁為朝廷輔臣, 汝輩安可輕之?” 最終將這名太監打了幾十大板,並 勒令其向梁國治叩頭認罪。
再比如,光緒年間,內務府大臣福錕,聽說首領太監賀進喜辱罵了內閣學士溥顧,於是立即安排人,將賀進喜抓起來,並不顧賀 “向我徒弟辱罵” 的辯解,最後,被“ 杖一百枷號一個月, 分撥下賤處當差”。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在清朝時期,內務府大臣對太監管教非常嚴格。直呼官員的名字都被視為不敬,這在之前歷代王朝,是少見的。而如果結交朝臣,其下場會更慘。
比如,在道光時期,昇平署太監苑長清,因故逃匿到了惇親王府,內務府大臣穆彰阿、禧恩等人,在查獲後,立即將其抓獲歸案。而惇親王因存在包庇嫌疑,第一時間便被罷免一切差使。
隨後在審理苑長清的過程中,確認惇親王私留太監、藏匿逃犯等罪名,被內務府大臣狀告到了道光處。最終道光帝看在其母親的份上,從輕發落,將其從親王降為郡王。
在面對太監勾結朝臣方面,滿清王朝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內務府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在清初之際,內務府成為了帝王與太監之間的橋樑,剝奪了人事招聘及管理許可權,這從根本上斷絕了太監“狐假虎威”的優勢,同時也斷絕了派系的產生。自此,太監成為了被關進牢籠的“怪獸”,再無干預朝政的機會。
最後淺談三點:
1、內務府的成立,對於抑制宦官勢力,是具有絕對積極意義的,這一點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清朝內務府大臣的絕對作用。反觀清朝內務府大臣,幾乎全部都是位高權重的滿洲王公大臣,這對宦官有著極大的震懾作用。這是內務府能夠管控好宦官勢力重要的原因所在。
2、在清朝之前,太監很多時候,都成為了皇帝的代言人,這給予了他們極大的便利。而反觀清朝,帝王在太監與內務府之間,堅定地站在了內務府一邊,太監成為了內務府的附屬品。這種制度決定了滿清可能出權臣而不能出宦官專政的情形。
3、內務府的高度集權,是其對太監有效管理的根本原因。 內務府大臣綜理宮廷事務及上三旗包衣政令, “凡職員選除、 財用出入、 宴饗、 祭祀、 膳饈、 服御、 賞賚、 賜予、 刑罰工作、 教習訓導等事皆綜核焉。 ”他們事無鉅細, 無所不管, 太監的職掌幾乎被削減殆盡。 無論在政治、司法、財政等方面,權利被內務府全權掌控,這幾乎是剝奪了太監專權所依靠的所有資本,剩下的只有一個“人”,所以在清朝,太監被剝奪“權力光環”之後,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員”、奴才或者說是家奴。
4、在清朝,也並不是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跡象,雖然長時間內,都受到了內務府的管控,但在清末時期, 內務府大臣對太監的約束也開始鬆動。 以李蓮英、 張蘭德為代表的宦官勢力,相繼崛起,不僅突破了乾隆時期定下的“官不過四品”的限制,甚至開始干預朝政。內務府失去了管理地位,只不過此時的滿清王朝已經走到末路,如果還能堅持幾十年的話,結果也未可知。
5、再好的制度,最關鍵的還在於最高領導者的決心,還在乎於執行力;一旦二者缺失,一切都將是無根之木。
ENT
回覆列表
清朝不管是在入關前還是入關以後,雖然出現過權閹,比如清初的吳良輔和清末的李蓮英和安德海,但是他們和漢唐乃至明朝的那些權閹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清朝的最高權力自始至終都掌握在皇帝和皇室成員的手中,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的情況。
清王朝之所以沒有出現過王朝更替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清王朝的體制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朝,但是清朝統治者也在明朝的制度上面做出了許多損益,特別是一些飽受詬病的體制,到了清朝的時候就都被去除了。比如明朝的特務制度,清朝就沒有恢復過,只有一個傳說中的粘杆處,明朝的太監干政的制度也同時被廢除。清王朝為了反思明朝滅亡的教訓,修《明史》就花了40多年的時間。清王朝的統治者普遍有一種危機感,所以幾乎所有皇帝都是非常勤奮的,這就從體制上杜絕了需要太監干政的可能性。
明朝之所以在成祖之後重用太監,是因為明王朝需要用太監的力量來平衡和制約文官集團,而清王朝的文官集團因為本身內部就有滿漢互相牽制,所以不構成對皇權的挑戰,因此也就不需要另外再樹立一個宦官集團來平衡文官集團。清朝沒有設立固定的特務機構,但是清朝的統治者用了文字獄等更加隱秘的方式來限制和鉗制文官特別是漢族文官,所以清王朝不需要太監過多幹政,既然不能幹政,自然也就不太可能專權。
而清朝之所以會出現吳良輔、李蓮英、安德海、小德張等著名權閹,主要是與他們的主子有很大關係,吳良輔受到順治皇帝的器重,而後面三位則受到慈禧太后的重新,所以就在隱形之中給他們增加了很多權力。
綜上,清朝持續了將近三百年都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