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銅仁美妞
-
2 # 袁聰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性,而不是“養心”。所謂養心:中醫養生學說———是指人體生命層面存活沿續、繼續而論。不是指人體思想精神層面的境界而言。
所謂養性:分為兩種含義和意義———一是指人體的生理、機理、功能、身體本身、生存的性命。二是指國人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仁義道德、行為規範、理想信仰、人文精神層面,層次等一切做人、為人處世、處事的人性、本性、個性、品性、秉性、性格…………等。
第一種養性:中醫養生科學生命學說認為———是指人體的性命,如果人體沒有性,就等於沒有命,沒有命就等於人體死亡。性:是維持、維護人體生命存活的根本、靈魂…………
第二種養性:是指中華文化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佛家思想、佛家文化等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國人的人性、本性、個性、品性、秉性…………等做人、為人處世之道、處事之道的修為、修行、修養、素養、教養、涵養…………
所謂養心的最高境界不是絕對的慎獨。是對於自己養生的生命、性命、生理、身體、生活等私自個人而言,叫慎獨。
養心分為兩個方面:中醫養生科學生命學說———一是針對自己個人養心的生命、生活層面叫慎獨養心。二是針對社會福斯層面,自己如何在社會上養心做人、為人處世之道、處事之道,不能稱之為慎獨。每個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謀發展,必須、必要、必然、必定要與別人打交道、人際關係的交往,是指自己與別人勾通、變通的交流、交合、交情、交融、交道、交際…………等一切心態、心理、心情、心境、心性………稱之為養心…………
-
3 # 直又直
我認為在這方面的養心的理解是,人應該心地純正善良,掃掉塵世間的雜念垃圾,多點活動,交際於人,不能孤立,和平相處,勢利的爭奪不要參與,不管是利還是名,小事一樁,辦自己該辦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亊,最忌無聊,最忌利慾薰心,亨受凡塵之該得,不要過於苛求,力所能及,望青松而立志,知江河之東流,唯此而已矣!
-
4 # 文利wenli
一個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慎獨不完全對。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慎獨”,被認為是個人品格的最高境界。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而始終如一可謂是慎獨中的最高境界,因為它的背後是一個人處事的坦蕩之志。因為長久的慎獨,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裡如一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養生即修心,是心境,縱橫古今,凡能夠修成正果,登峰造極者,孰不首修其心?
心平意正,正心正念,心正則神通,神通則意明,意明則可洞察萬物,內觀其心,知其本真,了其本源。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應該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放下享受孤獨。
喜歡獨處的人是懂得享受的人,他們想問題比較多,喜歡和自己的靈魂接觸,更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是內向的人,因為他們不善於言辭,也不喜歡過多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彷彿有一扇門架在了獨處者與別人之間,別人走不進來,而自己又走不出去,久而久之,習慣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獨處,也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眼色,靜靜的一個人,找尋自己的平靜和舒服,一個人忙忙家務,一個人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一個人看看窗外的風景,甚至喜歡一個人去旅行,去到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享受自己的美好。
喜歡自己獨處,就是不喜歡和別人客套。這種人討厭虛偽。喜歡追求自我的精神自由。不善於交際,交朋友是隨心,談得來,合得來就做朋友,沒有一點利益關係在裡面。所以朋友不是很多,不喜歡爾虞我詐的氛圍,所以經常自己出門。生活很安靜,不喜歡外人打擾,也不用應對各種各樣的人情。
獨處是心靈的洗禮,紛繁複雜的社會染房,物慾橫飛的人間百態,雖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卻也在近墨者黑中潛移默化,選擇一回獨處,是自我心靈的淨化,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用獨處在提醒著,踐行著,讓思維迴歸人性的真善美,洗禮心靈,始終保持著自己是脫離低階趣味的人。
獨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享受,是自己對自己的缺陷改善,要耐得住寂寞,不隨波逐流,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就是你越長大,越能學會一個人適應一切,在獨處的時光中,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並培養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雖然獨處有時候確實會讓一個人感到寂寞,但是當你真正的沉下心來去學習、去看書、去思考很多問題、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你慢慢就會發現,其實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在乎別人的感受或刻意的去討好別人。當你明白了這些的時候,你就會活的更加明白,更加透徹。
-
5 # 情深深意濃濃
養生者養心,心老則力不足,心勞則神不寧,心牢則困身行。
養生之道在於養心,養心則身強。佛家打禪,道家運氣,儒家六藝。無不是養心以養身。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無論何時,心不止,則身不止,心靜則身止。說起古語治國平天下,離我們平常人太遠,但是道理可以借鑑,養生不養心,養出來也不過是一副皮囊而已。近年來,不斷有著名養生專家英年早逝,帶著遺憾,帶著多彩的光環,在一幫深為其然的追隨者的詫異之下含恨九泉。
咱微末小民不敢擅自說那些大師的養生之道有錯,也不敢說他們養生而隨心。但由此可見,自古養生大家,莫不是庭前種梅,園中養鶴,遠離喧囂的桃源之人。
當然了,現在生活好了,那種日子成了奢望,但是養生莫過於修心。心欲不止,身體更不知足。但是養心之難,勝過養身百倍,自古一個欲字,就足夠多少人挺身赴險了。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怎麼之前先說一下什麼是“境界”一詞。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上的廣義的名詞,境界即是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為人生感悟。
人接觸事物,當然有情感,但情感應完全順應事物的自然狀態。外物的影響和干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沒有必要避免,一個人由於自己的利害得失而產生的失望、不安、煩惱、苦悶、怨恨等不良心境都可以免除了。因為情感要順應於事物的來去。人的養心正是在於外物的接觸中順應萬物而隱沒了自身,這是一種“內外兩忘”的極高境界,如果強行的要在內心驅逐外物的影響,那不僅不合修養之道,反而增加自己內心的狂躁。
人們常說“慎獨”的最高境界是自律,顧名思義就是謹慎獨處,在任何場合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在沒有旁人的時候,能做到謹慎行事,能隨時保持頭腦清晰,不要認為一些隱藏的不良,就可以去為之,從而放鬆了自己的自律行為。
所以獨自一人時,要同樣嚴格要求自己,做到防微杜漸,自重自愛。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