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禪道至簡一東方

    經濟中的“空間”和“時間”維度

    前言: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將物理世界和人類社會聯絡起來,進行比較分析,其比較分析講究有的放矢,即構建了一個邏輯框架,“圓”的框架。循著這樣子的分析框架,我們在一開始是模糊的,接著透過我們大量的文章和思考,我們逐漸將這種思考形式固定下來,然後慢慢的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利用這種思考形式,去解析、重塑我們的一些基本問題。

    正文:經濟社會使用於“圓”的框架,二維世界和一維秩序。今天的經濟是存在於“空間”和“時間”的二維世界之中,這裡所謂的“空間”指的是市場,而“時間”便是時間,其背後的本質是人的期望。然而在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過程之中,經濟的邏輯結構是不符合於“圓”的框架的,它被人們所構建,我們僅僅將其置於“空間”的維度之中,即市場之中。我們認為經濟客觀上存在於二維世界,但是我們卻刻意的逃避了“時間”的維度,實際上並不代表“時間”維度並不存在了,而是其賦值被無限的變小了,它便形成了如下所示的圖形:

    人們不將“時間”納入經濟邏輯之中,即市場在ti時刻和ti+1時刻,是彼此保持獨立的,人們便期望於經濟在每一個時期,都能夠保持其財政盈餘,最直接的便是嚴苛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經濟邏輯所轉化成的經濟意識形態,將深深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行為,在亞當·斯密到凱恩斯這一段時間之中,社會在根本上是避免政府的長期財政赤字,企業的運作同樣也是如此,儘可能的達到收入大於支出,或者支出平衡。與此同時,國家對於貨幣的控制也非常的嚴格,在英國所建立的“金本位”制度之後,許多國家延續了這樣的制度,其目的便是為了維持貨幣的價值,物價的穩定性。也因此,雖然李嘉圖所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鼓勵國家之間進行自由貿易,雖然在學界大受歡迎,但是回過頭來,我們發現,在那一段時間之中,大行其道的國家政策反而是重商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強國的競爭體現在期望更加充裕的資本積累。

    經濟的執行形式,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即創造物質(財富)與分配財富,即做大蛋糕和分蛋糕,而市場經濟下的分蛋糕,則意味著有些人有著盈餘,而有些人則(需求)不足。我們所講的“一維秩序”,在這裡便是資本的累積性。如果,我們將各個時刻的市場獨立開來,我們便會發現,各個時期的資本的累積性,在經過漫長的時期之後,會累積到一個很恐怖的地步。在這漫長的時期中,資本家為了追求每一個時期的利潤最大化,會做出很多殘忍的剝削行為,比如大量的僱傭童工,提供極其惡劣的工作環境,給工人微薄的薪水。工人的生存環境,透過馬克思的還原描述,變得慘不忍睹。而在歷經漫長時期之後則會出現,極端的貧富差距,財富大量掌握在某些財團的少數人手裡,結果便是普通人的微薄薪水,難以支撐其家庭的開銷,然後再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是產生市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凱恩斯),而在舊有的經濟邏輯框架之下,資本家在應對其經濟危機之時,依然是在保持資本累計的目標中,寧可倒掉賣不出去的牛奶,也不能賤賣。

    財富分配的不均難以得到有效的緩衝,結果便是社會上的工人對資本家無休止的抗爭,以及社會在經濟週期面前的束手無策。故而,強國便會透過戰爭擴張掠奪的方式,持續其資本的積累。而到了19世界末的時候,整個地球已經被列強們瓜分殆盡之後,他們怎麼辦呢?

    答案是戰爭。因為戰爭是資本累積性的延續,在強國已經受困於有限的地球(市場)之中,資本依然沒有停止其擴張的腳步,那麼便是帝國主義資本的互相傾軋。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家們發現戰爭非但沒有讓其資本進一步積累膨脹,反而還遭到了滅絕性打擊,歐洲許多國家的殖民地也不復存在了,真的是一朝回到解放前了。

    經濟邏輯出現的硬傷,所形成的意識形態對映到人們的行為上,使得人們的行為也出現了大的偏差,最後釀成大的災難!所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凱恩斯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即緩衝財富分配不均,以及維持資本累計的辦法。

    他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礎上,透過邏輯推理,最後提出了政府在應對經濟危機之時,應該採取靈活、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方法是極有遠見和智慧的,因為它讓經濟回到了“時間”的維度之中。

    怎樣認識經濟共同處在“空間”和“時間”之中呢!我舉一個例子,就像我們去認識(評價)一個人,傳統的認識是隻看這個人的當下狀態,而凱恩斯的方法是,要看這個人的過去、這個人的現在、這個人的將來。

    對啦!就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也是同理。我們應該採取緊縮或擴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我們應該貿易保護或者貿易自由,我們不應該僅僅看到當下,我們還應該看歷史,看未來。比如,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並未被完全的釋放出來,那麼緊縮性的政策,則可能扼殺本來有可能的經濟繁榮,再比如科學技術對於生產力的支撐已經達到了極限,我們卻依然採取寬鬆的政策,最後將會釀造巨大的市場泡沫。

    回過頭來,我們看待靈活的貨幣、財政、貿易政策。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在大的局勢判斷上是大體正確的。故而,我們的理性在經濟邏輯中是有著絕對的價值。所以,我們將經濟置於“時間”的維度下,我們實際上是將以前的橢圓,讓其向著圓的方向擴張,即:

    在“金本位”的制度之中,貨幣的價值以黃金為參照,而保持穩定。當實行靈活的貨幣政策之後,貨幣便不再以黃金為參照,更大程度上便是以政府和央行的信用為擔保。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其貨幣的價值,二戰後,國際上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黃金與美元脫鉤,各國的貨幣價值以黃金為參照,建立了美元匯率。最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以美元為參照的貨幣價值,實際上不僅束縛了美國,也束縛了其它國家的貨幣政策,它使得各個國家在貨幣、財政政策上有了約束。但是毫無疑問,相比於金本位邁出了一大步,因為貨幣的價值不再以冷冰冰的黃金為參照,而是以美國信用為參照。時至今日,佈雷頓森林體系雖然已經崩潰,但是它給世界帶來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我們在計算GDP,國際大宗商品結算之時,我們依然使用的是美元,等等!美元霸權的作用依然十分明顯,僅從美國迅速能從09年經濟危機中復甦過來,便可見一斑!

    資本的本質是累計,那麼我們透過構建完整的經濟邏輯,實際上是緩衝了其內在矛盾,並未從根本上的得到解決,即它依然是一個橢圓。故而,如果我們不能很快的在技術上需求突破,尋找、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話,其內在矛盾可能正在醞釀更大的危機。

    總結:經濟從“空間”維度走向“時間”維度,我們帶著歷史和邏輯推理方法,思考了一遍,我們較為欣慰的發現,我們構建的邏輯體系,還是很強的。

  • 2 # 冠毅精進

    時間壓縮和空間置換,我個人的視角是,我們日常三維空間的維度轉換!

    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方法,在天文學、物理學及地質學比較常見。在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也不乏應用!

    應用前提是透過時間和空間維度的轉化達成可以放在一個時間序列模型裡面,構建研究物件的完整演化史,否則僅憑人類有限的生命是無法完成許多研究學科的研究。

    對於經濟學中的應用,以實證研究最常運用到。比如要探究經濟政策或者週期的對未來影響,可以選擇不同國家同類的情況橫截面擷取(一定要同質和可比),去放在同一時間軸上,進行嫁接延長或後移,以達到完整的經濟政策走勢或經濟週期迴圈,以此構建的模型,去預估和推測未來經濟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還是工人養活了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