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野生的坦克

    並不能完全說是中型坦克淘汰重型坦克,準確的說重型坦克是被MBT(主戰坦克)淘汰的

    淘汰了

    為什麼會有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之分?從一戰結束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坦克之所以分為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原因在於——動力技術和彈藥技術不夠,不得已的做法。中型坦克為了保證一定的機動性只能靠降低坦克的防護和火力,而重型坦克為了保證防護能力和火力只能犧牲一定的機動效能。形成了重型坦克用於中央突破,中型坦克用於撕破兩翼的戰術組成;但是這種坦克的中、重型之分無論是從採購成本、後勤維護成本還是從作戰成本來說都很高,而且軍隊使用上也很麻煩;於是乎,無論哪國軍隊都希望有一種“萬能坦克”來代替中、重兩型坦克!

    主戰坦克(MBT)

    主戰坦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一個技術積累的結果,是漸進式的突破。所以,主戰坦克代替重型坦克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首先,獲得突破的是火力,六十年代蘇聯開始裝備使用115毫米滑膛炮和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T-62主戰坦克,其火力已經遠遠超過當時蘇聯裝備的各型重坦,且防護能力和機動性達到或超過了T-54/55中型坦克,而採購成本和維護、使用成本遠低於重坦!在T-62的刺激下,蘇聯決定放棄發展重坦,潛心發展主戰坦克。釘上了重型坦克棺材板上的第一顆釘子。與此同時,英國也研製出了“西方二代坦克的標配”——L7型105毫米線膛炮和滑動彈帶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火力上也超越了前代所有的西方坦克炮。

    其次是發動機技術的突破;在六十年代中期,蘇聯人突破了大功率柴油機技術,T-64所裝備的B-36二衝程柴油機的重量和體積都小於T-54/55/62所裝備的B-55系列柴油機,但是輸出功率確達到了750馬力!與此同時,西方各國的四衝程渦輪增壓柴油機也開始大量裝備!坦克發動機的功率密度得到了“飛躍性”的提高!這時重型坦克棺材板上的第二顆釘子也釘死了!

    重型坦克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是“複合裝甲”。重型坦克在戰場上最大的優勢就是那“堅不可摧”的防護能力,翻閱二戰“虎”式坦克的傳奇戰史,會發現虎式坦克那堅固的裝甲才是這些傳奇的基礎!但是,有一個道理我們都董——裝甲越厚重量越大,在保證機動性的限制下,各國坦克使用勻質鋼裝甲的厚度無法超過300毫米(甚至出現過“豹1”和“AXM-30”這種直接把裝甲“放棄治療”的怪胎)!但是,複合裝甲的出現打破了這個“魔咒”;複合裝甲可以在保證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的同時還能保持較低的重量,六十年代末蘇聯以T-64採用整體式陶瓷複合裝甲為開端,七十年代初西方以英國“喬巴姆”非約束陶瓷複合裝甲為始祖!輕量化的複合裝甲迅速成為世界坦克裝甲的主流!這時,主戰坦克正式以完整的狀態站上了世界舞臺!而重型坦克這時就徹底可以燒香了!

    所以,是輕量化了的重型坦克——主戰坦克(MBT)淘汰了重型坦克。

  • 2 # 水鏡曉先生

    事實上,早在發展IS-1重型坦克時,蘇聯內部就有設計師提出發展通用坦克(主戰坦克的雛形)。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直至IS-3重型坦克的出現,才在火力、機動、防護等方面達到均衡。IS-3也是歷史上裝甲比例最高的坦克,同時,IS-3火力強大、機動性好。當二戰結束之時,當西方看到防護火力俱佳的IS-3編隊駛來,大為吃驚,IS-3頓時成為整個西方心腹大患,IS-3也大大影響了西方的坦克設計與研發。

    隨著戰後各國在坦克技術上的不斷研究,各國發現影響坦克使用的不在是裝甲和火力,關鍵是機動能力的強弱。慢吞吞的重型坦克在戰場上是沒有活路的,只有在增加坦克機動性的前提下,提升火力與防禦才有意義。於是戰後首批的中型坦克被研發出來,如T-55、M-46、百夫長等等。隨著坦克發動機的研究以及在裝甲防護上下的功夫,最終大馬力的發動機與高效能的防護裝甲被研發出來,配合新型的大口徑火炮,新一代的中型坦克(主戰坦克)誕生了,如蘇聯的T-64、美國M-60。這時主戰坦克的發展思路以及十分明確,徹底拋棄了二戰時期的思維模式,不過總體上蘇聯更強調機動效能和大集團的突襲能力,而西方這時採取守勢,所以多強調火力和防護能力。

    進入90年代,由於美軍大批坦克投入非對稱的“治安戰”之中,所以全向披甲的重型坦克再次出現了,相對於以往只在正面披甲的M1A1,此時全向披甲的M1A1更像是一個陸地碉堡,不過這只是在非典型戰場上的防護增強,並不是重型坦克的迴歸。

  • 3 # 肥豆蟲4587

    很簡單的問題,工業積累到一定程度後,軍事作品的等級就會提高,二戰讓很多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軍工業經驗,以此為基礎各國都開始瘋了似得發展,坦克作為一款陸上稱霸的武器,其發展的軌跡很明顯,大殺傷力的炮彈,打的更遠更準的火炮,更硬的裝甲和更快的速度,所以有人提出來,節約工業成本,再不浪費資源生產各種型號的坦克,而以現有的技術研發一種防護力很強,火炮威力巨大,同時又擁有很高速度的坦克主導戰場走勢,於是主戰坦克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是,更硬更輕的裝甲,更小卻出力更大的發動機和在不降低殺傷力和準確度的情況下將大口徑火炮小型化車載化,最終主戰坦克應運而生,其工業要求就是,火炮小型化,動力小型化,最後是裝甲材質和基於實戰而研製的座艙內部。

  • 4 # 葦說歷史

    在二戰結束前湧現出了不少著名的重型坦克,比如美國的T1、德國的虎王、蘇聯的IS-2等等。作為西歐大國,法國直到二戰結束時仍不曾擁有一輛中國產的重型坦克。

    雖然法國在二戰結束前在努力研製設計ARL-44重型坦克,但其糟糕的懸掛系統難稱現代意義上的重坦。如今的法系車算是底盤懸掛調教中的佼佼者,但將時間退回到二戰時期,哪怕是戰爭結束之後,都差得相當離譜。

    因此,即便是早在1945年3月已經確定設計ARL-44坦克的計劃下,法國仍要求AMX公司設計一款現代意義的重型坦克,以捍衛歐洲大國法蘭西的尊嚴。

    在這樣的背景下,AMX系列的現代重型坦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起初AMX公司設計了一款名為AMX-M4型重坦,尷尬的是連樣車都沒造出來的時候,陸軍就表示不會使用這樣的坦克。

    首先,裝甲太薄了。其30毫米的正面裝甲簡直是搞笑了,要知道二戰時期的美國中坦“謝饅頭”都有50毫米厚的正面裝甲。即便是“謝饅頭”,在二戰時期還會披上各種另類的護甲,如沙袋、木樁等。二戰結束後,各國工業水平都大幅提高,30毫米的正面裝甲肯定是不成的。

    其次,機動性差。AMX工廠也是聽人勸吃飽飯型別的,後來將30毫米的裝甲增加到40毫米,換來的資料卻是全重50噸,極限速度只有35公里/小時。

    可能法國陸軍部也覺得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決定在某些指標做些讓步,讓AMX公司重新設計重坦。

    也是因為有了AMX-M4的教訓,法華人開始設計AMX-50。這臺坦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除了鐵桿軍事迷,愛玩遊戲的朋友們也應該知道它。

    AMX-50中的“50”代表的是坦克全重50噸,準確的重量應該是57.8噸。其分為兩個型號,即AMX-50-100和AMX-50-120,裝甲為80-120毫米。兩個型號配備100毫米和120毫米口徑的主炮,法華人的目的是對抗蘇聯的IS-3和T-10重型坦克。

    本次最大的改進其實是在動力方面,均配備12缸邁巴赫發動機。1945年,法國軍隊就從德國腓特烈港俘虜了德國工程師約瑟夫·莫利納,在他的設計下成功繪製了邁巴赫HL-295引擎, 有12個缸,1200馬力安裝於車體後部。在強大的動力之下,AMX-50重型坦克每小時能達到51公里的極速狀態。雖然談不上快,但對於那個時候的重型坦克來講,也算是不錯了。

    然而,AMX-50卻有兩個硬傷,均來自彈藥。

    一是4發彈藥為一個單元,當時主流的是6發。二是彈藥的重量,手動裝填100毫米口徑彈藥對於裝填手來講是能接受的,但裝填120毫米口徑的彈藥,浪漫的法蘭西人紛紛叫苦。

    不過,因為伴隨著北約標準的實施,AMX-50系列重型坦克並未服役。同時各國陸軍也都向主戰坦克發展,法蘭西人看著美利堅的M47心有不甘,便開始設計AMX-30主戰坦克了。因此,AMX-50系列重型坦克停止生產,前後僅僅生產了5臺樣車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然AMX-50系列重型坦克沒能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但其擁有豹式坦克的機動性,IS-3坦克的火力,又像謝爾曼坦克般可靠,也算是一個經典之作了!

  • 5 # 利刃號

    重型坦克其實並沒有被淘汰,因為現代化主戰坦克的重量都在60噸左右,美軍最新版本的艾布拉姆斯已經超過66噸了;德國豹2坦克全重55.2噸;一向強調輕量化、高機動性的俄羅斯T90也有46.5噸的重量,這些主戰坦克都已經進入重型坦克的範疇,要知道虎式坦克的重量也才55噸而已!

    現代化的主戰坦克將大部分的重量集中到了電子裝置和火炮系統上,裝甲防禦主要依賴複合裝甲這種輕質量高效率的材料。主戰坦克的主炮很少有低於120mm的,這在二戰期間是很少有的坦克炮口徑,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122mm主炮是蘇德戰場上口徑最大的坦克火炮,但是由於彈藥工藝跟不上,它的穿甲效果還比不上虎王坦克的88毫米71倍徑主炮,實際作戰效率並不是很高。

    因此,二戰之後的坦克發展思路是儘可能使用輕裝甲節省重量,同時提高速度和火炮來火力滿足閃電戰的需要!戰後發展起來的M60巴頓坦克就裝備了126mm主炮,最大重量也超過了53噸,與早期型號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相差無幾!在大範圍使用凱夫拉裝甲之前這是它能承受的最大重量,換句話說正式複合裝甲的出現使得坦克的重量分配發生變化,開始出現火力和機動性較強的主戰坦克,但他們的重量並不比重型坦克少多少。

  • 6 # 浴火

    這個說法不準確吧,確切的說是,重型坦克的這個名稱消失了,中型坦克在發展有過得到中消失了。

    將坦克將輕型,中型,重型來分類的方法,屬於二戰及之前那種傳統的分類法,實際按照坦克重量進行劃分的,但是在進入二戰之後,這種劃分法越來越不適用,因為新一代坦克的重量越來越大了,中型坦克與重型坦克的界限實際上越來越模糊了。尤其是進入上世紀60年代之後,這種界限已經不清楚了,當時各國開發的新一代坦克在重量上實際上已經達到重型坦克的標準,中型坦克則實際不再發展了,中重型坦克理念實際合二為一,沒有什麼區別,只能說重型坦克被現代的主戰坦克所代替,中型坦克隨之消失了,形成了一種合流之勢。

    現代主戰坦克的重量已經比二戰時的重型坦克還要重了,許多主戰坦克的重量已經超過60噸級,既便輕一點,也達到了50多噸左右,這個水平其實還是限制現有的條件,比如:路道等因素,否則的話,可能還要更重一點。 這種變化屬於技術變化的結果,而不是什麼重型坦克被代替或者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曾經通宵熬夜苦讀的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