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治85744078
-
2 # 秋名山老柯基
這說的是晚年曾國藩,其實年輕時也一樣,中儒家的毒太深了,滿腦子都是君臣父子。就衝他和皇帝說話那股子衝勁就能知道,這是一個在道德上極其苛刻自己的人。
而晚年曾國潘在接觸過人生低谷後,悟出來的不是什麼聖賢之道,而是儒家為人處世的更高境界。食君祿為軍分憂,這是他拉團練的首要準則。
其實說曾國藩,不如聊聊鰲拜更有意思,一樣大權在手,一樣有機會把皇帝拉下馬,但鰲拜這人很有趣,忠君不侍君,因此才成了康熙的眼中釘。
-
3 # 淺憶
一,曾國藩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內心深處一直以忠君愛國為底線,因此,才會出現在他擁有了湘軍,特別是在擊敗了太平天國後主動的裁剪兵員,以消除清朝統治者對自己的懷疑
二,如果曾國藩開始準備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王朝的話,他必須依靠一些得力的部下,而曾國藩手下最厲害的無非是左宗棠和李鴻章,而左宗棠與他素來不和,而李鴻章又是清朝鐵桿的忠臣,曾家內部也缺少能人,因此無法真正的做到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三,清王朝背後有洋人的支援,太平天國之所以被清政府剿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洋人對清朝的支援,這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就能看出來,除了給清政府貸款以外,還有華爾的“洋槍隊”。因此,如果曾國藩想反清政府,洋人這一關就難以過去。
四,曾國藩之所以能拉起湘軍這一隻隊伍,其原因就是清政府為了剿滅太平天國而讓各地組織團練,因此,曾國藩實際就是一隻地主武裝,並且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其在階級上與清政府是一致的,因此,其缺少推翻清政府的必要的階層的支援,而清政府還是很重視維護地主階層的利益的。
五,如果曾國藩想要推翻清政府,其隊伍自身的思想問題就難以解決,湘軍在經歷苦戰多年以後,終於剿滅了天平天國,將士們都是盼望功成名就,榮歸故里,每個人都被冠以了忠臣良將的美名,因此,如果這時曾國藩提出推翻清政府的提議的話,很容易湘軍內部就出現動亂…
-
4 # user9314716795833
曾國藩不去推翻清庭,不能用儒家思想去衡量,儒家思想提出的忠君愛國,應該是指漢人統治自己的國家時,為臣者必須忠君愛國,如果異族來統治漢人天下,而且又採取非常慘忍的統治,騁用漢人為臣時,漢人臣子也用忠君愛國去服務異族統治,那麼漢人不永遠在黑暗中度曰嗎!曾國藩的行為本身就是漢奸走狗的行為,他剿滅漢人舉旗起義推翻異族清庭的太平天國,殺了幾百萬漢人起義將士,致使大清仍然在漢人頭上撒尿受辱,除掉漢奸走狗以外,其他的漢人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曾國藩之流本身就是中國的罪人!這樣的一個異教徒,雖然手握軍權,他怎會去推翻主子清庭呢!所有漢人應以他為恥!如果我們認可他,今日中國的漢人不還在清人的鐵蹄下被奴隸統治嗎,我們不還是最低等的四等踐民!他日在有外國入侵,也向滿族一樣統治我們幾百年後,也認可他的統治的正確性,中華兒女還有民族英雄,民族誌士嗎!
-
5 # 清史茗香
曾國藩不想造反,除了內心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不願意造反以外,當時湘軍內部林立的派系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湘軍其實是一個鬆散的軍事同盟集團,其中最早的當屬江忠源系,湘軍的鼻祖江忠源,為人極講義氣,曾國藩相人有術,曾預言江忠源後將名滿天下,最後當以節烈死。後太平軍進軍湖南,江忠源在全州蓑衣渡伐木作堰,橫腰攔斷,伏擊太平軍,南王馮雲山中炮犧牲,戰船幾乎全部被毀,太平軍遭遇重挫,清廷取得了太平軍起義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一時有南江北勝之說。江忠源帶領所部楚勇南征北戰,後官至安徽巡撫,最後在廬州兵敗投水自殺,應驗了當初曾國藩的預言。
江忠源陣亡後,所部由劉長佑,劉坤一率領繼續對發逆作戰,這一部湘軍和曾國藩部湘軍互不統屬,屬平行關係,故唐皓明的曾國藩三部曲中很少提及。劉長佑後曾官至直隸總督,劉坤一曾官至兩江總督。
胡林翼系。
湘軍教父羅澤南早期在保衛桑梓時,曾訓練出一支一千多人的團練,他比曾國藩早一年在湖南湘鄉創辦團練,成軍之後接受朝廷名臣曾國藩的節制,不久開赴湖北獨立作戰,成為巡撫胡林翼經營湖北的本錢,1856年羅澤南武昌戰役時,額頭中炮,後在營中去世,後這支部隊由羅澤南的弟子李續賓統領,三河兵敗,李續賓兵敗自盡,後則由胡林翼直接排程,1860年胡林翼去世前把這支部隊又交回給了摯友曾國藩。
曾國藩嫡系
1.吉字營
這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曾國藩九弟曾國荃所部吉字大營,兵力五萬之多,裝備精良,戰果輝煌,當時上諭這樣描述:咸豐十年由湘募勇,克復安慶省城,同治元、二年連克巢縣、含山、和州等處,率水陸各營進逼金陵,駐紮雨花臺,攻拔偽城,賊眾圍營,苦守數月,奮力擊退。本年正月克復鐘山石壘,遂合江寧之圍。督率將士廖戰,開挖地道,躬冒矢石半月之久未經撤隊,克復全城,殲除首惡,實屬堅忍耐勞,公忠體國,可謂居功至偉。
2.湘軍水師
由彭玉麟、楊嶽斌於1854年按照曾國藩的部署建立的湘軍水師也自成系統,是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之一,始終唯曾國藩馬首是瞻,當時就有媒體驚呼“3000里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掛曾字旗”。人數多達兩萬,控制長江水路,經常和陸師聯動作戰,在戰場上能夠形成強盛的戰鬥力,是湘軍最後戰勝太平軍的重要輔翼。楊嶽斌後曾官至陝甘總督,彭玉麟後曾官至兩江總督。後期,水師改製為清廷經制之師,是湘軍中唯一成建制保留的部隊。
左宗棠系
左宗棠之楚軍,可參閱我曾釋出的系列文章
當時還有李鴻章之淮軍,大量裝備洋槍洋炮,採用西式教練。號稱天下第一勁旅,雖然李鴻章為曾國藩之衣缽傳人,但曾若想指揮淮軍,非得李鴻章點頭。
以上幾支湘軍力量,除劉長佑部之外,其他都歸曾國藩節制,清廷也意識到曾國藩的力量及影響,想法設法打壓曾部,比如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將左宗棠由從屬於曾國藩的地位提高到平等的地位,按照當時曾國藩幕僚趙烈文的說法,左宗棠的才和功,朝廷最多也就是封個巡撫,說遠一點,當年潤帥(胡林翼,字潤芝)的才和功還不夠大?也就是個巡撫,再說遠一點,岷帥(江忠源,字岷樵)的才和功呢?也只是個巡撫。清廷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利用其他的力量來制衡曾,後期提拔李鴻章為總督,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所以,即使曾想起兵造反,當時的左,李會從權利考量,不會隨曾一起,還會打著忠君為國的旗號合兵圍剿曾所部。而曾國藩不愧是一個老辣睿智的集裝箱式的人物,對於自己的處境洞若觀火,所以裁撤湘軍也就是必然的了!
-
6 # 孤葉徐飛
皇帝不是想坐就坐的,也不是有軍隊就能爭的。
否則,兩千多年年年換皇帝,年年有戰爭。
百姓還活不活了,想當然。
-
7 # 懿行3
一個人做出的行為往往受內因和外因兩部分的影響。
首先曾國藩從小從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愛國思想觀念及其根深蒂固,這種信念有時候不是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動搖。其次不得不承認曾國藩當時清朝少數幾個有有縱向橫想思維眼光的人才,縱向對比中華民族的歷史,他一定知道造反的失敗成本非常高,一旦失敗自己一生的努力將功虧一簣,誅滅九族,遺臭萬年自不必說了。再橫向對比當時的世界列強,已經虎視中國已久,國家已經經不起折騰了,曾其實從心底裡還是對國家抱有希望的,要不然如果不是受他的思想影響,他的學生李鴻章也不會在當權以後苦心孤詣的要把洋務運動進行到底,相比當時朝廷內只關心自己眼前利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曾的格局跟他們不是同一境界的,不然如果只是擁有一點做人帶兵的小技巧,我們的毛主席也不會對他有:“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麼高的評價。
說完了內因再說一下當時的外因。
一、來自軍隊內部的壓力
1、底層兵勇
思想覺悟的沒有那麼高,當時組建湘軍的時候一些窮苦老闆姓都差不多是無產階級,其實一開始就是為了參軍吃飯,然後大家覺得在這裡待遇也好,獎賞又多,所以大家訓練吃苦打仗出力,戰鬥力十分強悍,但是到了後期軍士們都積累了軍功軍餉,實現了從無產到有產的轉換了,大家知道沒有偉大理想的支援物質生活一旦有轉換思想意識上也有轉換了好不容易打了這麼些年大家就等著戰爭介紹各自解甲歸田過的安逸生活。一些湘軍的軍官自不必再說了,這一點就連曾國藩本人都嘆息過,但他知道這就是人性。
2、湘軍內部的派系
1864年7月19日,清軍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曾國藩的聲望到了頂峰。當時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將領都寫信希望曾國藩出來帶頭造反,我們都跟著大哥你,就算拿不下整個江山佔據東南的半壁江山也挺好呀!曾國藩當時居然把彭玉麟的勸反信直接吃了下去,他心裡明白這些將領跟他之間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後期可以說派系林立,他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沈葆楨都敢跟自己撕破臉皮剋扣湘軍的厘金,更別說其他人了。當時如果造反他能調動的也就他弟弟手下那點兵,保不齊一旦造反,將來這些人會反過來跟著清廷對付自己。
二、來自朝廷的不信任
1、不下放核心權力。曾雖然手握重兵,但是皇帝以遵守祖宗之法為由,不肯將地方督撫王權放給曾國藩,後勤補給這種軍隊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朝廷自己手上。
2、分化人才形成掣肘。破格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扶持李鴻章,讓自己也有軍權的左、李二人牽制曾國藩,破壞上下級以及師徒關係,光是這兩人的實力和本領就能讓曾國藩知道沉重了,像這種一石二鳥的事情還有很多。
3、當時天京陷落前,早就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欽差大臣官文率兵駐紮在武昌,僧格林沁在湖北、安徽一帶佈防。明著是來幫助圍堵太平軍實際上就是來監視他的。
曾國藩對自己當時的處境肯定是洞若觀火,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曾就選擇了根本沒有任何風險的功成身退。先讓弟弟曾國荃回老家,然後自己主動上書朝廷進行裁剪湘軍,以釋朝廷對自己的懷疑,也保住了自己生前身後名。
-
8 # 使用者81515925527
我覺得很重要一點就是當時的情況跟以前的中國狀況完全不同。
在此以前中國屬於封建社會,你的對手就是一個封建王朝,只要天時地利人和佔住了你起兵造反就有很大勝算。
可曾國藩當時就不是那樣了,當時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除了滿清政府以外,還有外國列強勢力虎視眈眈,它們肯定不希望有人取代能被它們操縱利用的清政府,所以如果曾國藩造反,帝國主義列強肯定會大力協助滿清對付曾國藩,就像對付太平天國那樣去不遺餘力地鎮壓。這樣曾國藩肯定是毫無勝算可言,其下場比洪秀全可能還慘。
所以曾國藩選擇急流勇退是完全正確的。
-
9 # 史海撲通
應該說曾國藩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要做皇帝,在平定太平天國接近尾聲的時候,曾國藩就察覺到朝廷對他的忌憚,那時就已經和兒子談到功成身退的問題,後來直接裁撤湘軍,自剪羽翼以消除朝廷的顧慮。
作為一個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忠臣,他一生的目標都是經世致用,為國為民,站在那樣一個列強環伺的時代背景下,他無時無刻不希望整個國家在這個幾千年不遇的危機中能夠脫胎換骨,欣欣向榮。只是曇花一現的“同治中興”讓他認識到清政府已是無力迴天,深感絕望而已。
另外,消滅太平天國不只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也是維護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文化禮教,如此鮮明忠義之名旗幟,才能吸引眾多像左宗棠、彭玉麟這樣的將領追隨。一旦打起造反的大旗,湘軍集團很可能馬上四分五裂。當時西方列強的態度也是維護清政府的,多次派兵提供軍事器械鎮壓太平天國,所以造反還有可能遭到西方列強的鎮壓與反對,甚至還有可能西方列強趁國內內亂之際,直接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導致亡國滅族。這些都是曾國藩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必須非常堅定的維持清政府的統治。
-
10 # 喬治85744078
擁有重兵不等於擁有人心,不等於擁有天時,自古以來擁兵造反的人很多,但是,不見得都能得天下,想得天下必須要擁有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即使曾國藩當時擁兵30萬,在沒有獲得大量人心的前提下,最好不要造反。
-
11 # 秋名山老柯基
這說的是晚年曾國藩,其實年輕時也一樣,中儒家的毒太深了,滿腦子都是君臣父子。就衝他和皇帝說話那股子衝勁就能知道,這是一個在道德上極其苛刻自己的人。
而晚年曾國潘在接觸過人生低谷後,悟出來的不是什麼聖賢之道,而是儒家為人處世的更高境界。食君祿為軍分憂,這是他拉團練的首要準則。
其實說曾國藩,不如聊聊鰲拜更有意思,一樣大權在手,一樣有機會把皇帝拉下馬,但鰲拜這人很有趣,忠君不侍君,因此才成了康熙的眼中釘。
-
12 # 淺憶
一,曾國藩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內心深處一直以忠君愛國為底線,因此,才會出現在他擁有了湘軍,特別是在擊敗了太平天國後主動的裁剪兵員,以消除清朝統治者對自己的懷疑
二,如果曾國藩開始準備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王朝的話,他必須依靠一些得力的部下,而曾國藩手下最厲害的無非是左宗棠和李鴻章,而左宗棠與他素來不和,而李鴻章又是清朝鐵桿的忠臣,曾家內部也缺少能人,因此無法真正的做到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三,清王朝背後有洋人的支援,太平天國之所以被清政府剿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洋人對清朝的支援,這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就能看出來,除了給清政府貸款以外,還有華爾的“洋槍隊”。因此,如果曾國藩想反清政府,洋人這一關就難以過去。
四,曾國藩之所以能拉起湘軍這一隻隊伍,其原因就是清政府為了剿滅太平天國而讓各地組織團練,因此,曾國藩實際就是一隻地主武裝,並且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其在階級上與清政府是一致的,因此,其缺少推翻清政府的必要的階層的支援,而清政府還是很重視維護地主階層的利益的。
五,如果曾國藩想要推翻清政府,其隊伍自身的思想問題就難以解決,湘軍在經歷苦戰多年以後,終於剿滅了天平天國,將士們都是盼望功成名就,榮歸故里,每個人都被冠以了忠臣良將的美名,因此,如果這時曾國藩提出推翻清政府的提議的話,很容易湘軍內部就出現動亂…
-
13 # user9314716795833
曾國藩不去推翻清庭,不能用儒家思想去衡量,儒家思想提出的忠君愛國,應該是指漢人統治自己的國家時,為臣者必須忠君愛國,如果異族來統治漢人天下,而且又採取非常慘忍的統治,騁用漢人為臣時,漢人臣子也用忠君愛國去服務異族統治,那麼漢人不永遠在黑暗中度曰嗎!曾國藩的行為本身就是漢奸走狗的行為,他剿滅漢人舉旗起義推翻異族清庭的太平天國,殺了幾百萬漢人起義將士,致使大清仍然在漢人頭上撒尿受辱,除掉漢奸走狗以外,其他的漢人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曾國藩之流本身就是中國的罪人!這樣的一個異教徒,雖然手握軍權,他怎會去推翻主子清庭呢!所有漢人應以他為恥!如果我們認可他,今日中國的漢人不還在清人的鐵蹄下被奴隸統治嗎,我們不還是最低等的四等踐民!他日在有外國入侵,也向滿族一樣統治我們幾百年後,也認可他的統治的正確性,中華兒女還有民族英雄,民族誌士嗎!
-
14 # 清史茗香
曾國藩不想造反,除了內心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不願意造反以外,當時湘軍內部林立的派系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湘軍其實是一個鬆散的軍事同盟集團,其中最早的當屬江忠源系,湘軍的鼻祖江忠源,為人極講義氣,曾國藩相人有術,曾預言江忠源後將名滿天下,最後當以節烈死。後太平軍進軍湖南,江忠源在全州蓑衣渡伐木作堰,橫腰攔斷,伏擊太平軍,南王馮雲山中炮犧牲,戰船幾乎全部被毀,太平軍遭遇重挫,清廷取得了太平軍起義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一時有南江北勝之說。江忠源帶領所部楚勇南征北戰,後官至安徽巡撫,最後在廬州兵敗投水自殺,應驗了當初曾國藩的預言。
江忠源陣亡後,所部由劉長佑,劉坤一率領繼續對發逆作戰,這一部湘軍和曾國藩部湘軍互不統屬,屬平行關係,故唐皓明的曾國藩三部曲中很少提及。劉長佑後曾官至直隸總督,劉坤一曾官至兩江總督。
胡林翼系。
湘軍教父羅澤南早期在保衛桑梓時,曾訓練出一支一千多人的團練,他比曾國藩早一年在湖南湘鄉創辦團練,成軍之後接受朝廷名臣曾國藩的節制,不久開赴湖北獨立作戰,成為巡撫胡林翼經營湖北的本錢,1856年羅澤南武昌戰役時,額頭中炮,後在營中去世,後這支部隊由羅澤南的弟子李續賓統領,三河兵敗,李續賓兵敗自盡,後則由胡林翼直接排程,1860年胡林翼去世前把這支部隊又交回給了摯友曾國藩。
曾國藩嫡系
1.吉字營
這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曾國藩九弟曾國荃所部吉字大營,兵力五萬之多,裝備精良,戰果輝煌,當時上諭這樣描述:咸豐十年由湘募勇,克復安慶省城,同治元、二年連克巢縣、含山、和州等處,率水陸各營進逼金陵,駐紮雨花臺,攻拔偽城,賊眾圍營,苦守數月,奮力擊退。本年正月克復鐘山石壘,遂合江寧之圍。督率將士廖戰,開挖地道,躬冒矢石半月之久未經撤隊,克復全城,殲除首惡,實屬堅忍耐勞,公忠體國,可謂居功至偉。
2.湘軍水師
由彭玉麟、楊嶽斌於1854年按照曾國藩的部署建立的湘軍水師也自成系統,是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之一,始終唯曾國藩馬首是瞻,當時就有媒體驚呼“3000里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掛曾字旗”。人數多達兩萬,控制長江水路,經常和陸師聯動作戰,在戰場上能夠形成強盛的戰鬥力,是湘軍最後戰勝太平軍的重要輔翼。楊嶽斌後曾官至陝甘總督,彭玉麟後曾官至兩江總督。後期,水師改製為清廷經制之師,是湘軍中唯一成建制保留的部隊。
左宗棠系
左宗棠之楚軍,可參閱我曾釋出的系列文章
當時還有李鴻章之淮軍,大量裝備洋槍洋炮,採用西式教練。號稱天下第一勁旅,雖然李鴻章為曾國藩之衣缽傳人,但曾若想指揮淮軍,非得李鴻章點頭。
以上幾支湘軍力量,除劉長佑部之外,其他都歸曾國藩節制,清廷也意識到曾國藩的力量及影響,想法設法打壓曾部,比如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將左宗棠由從屬於曾國藩的地位提高到平等的地位,按照當時曾國藩幕僚趙烈文的說法,左宗棠的才和功,朝廷最多也就是封個巡撫,說遠一點,當年潤帥(胡林翼,字潤芝)的才和功還不夠大?也就是個巡撫,再說遠一點,岷帥(江忠源,字岷樵)的才和功呢?也只是個巡撫。清廷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利用其他的力量來制衡曾,後期提拔李鴻章為總督,也是出於這個考量。
所以,即使曾想起兵造反,當時的左,李會從權利考量,不會隨曾一起,還會打著忠君為國的旗號合兵圍剿曾所部。而曾國藩不愧是一個老辣睿智的集裝箱式的人物,對於自己的處境洞若觀火,所以裁撤湘軍也就是必然的了!
-
15 # 孤葉徐飛
皇帝不是想坐就坐的,也不是有軍隊就能爭的。
否則,兩千多年年年換皇帝,年年有戰爭。
百姓還活不活了,想當然。
-
16 # 懿行3
一個人做出的行為往往受內因和外因兩部分的影響。
首先曾國藩從小從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愛國思想觀念及其根深蒂固,這種信念有時候不是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動搖。其次不得不承認曾國藩當時清朝少數幾個有有縱向橫想思維眼光的人才,縱向對比中華民族的歷史,他一定知道造反的失敗成本非常高,一旦失敗自己一生的努力將功虧一簣,誅滅九族,遺臭萬年自不必說了。再橫向對比當時的世界列強,已經虎視中國已久,國家已經經不起折騰了,曾其實從心底裡還是對國家抱有希望的,要不然如果不是受他的思想影響,他的學生李鴻章也不會在當權以後苦心孤詣的要把洋務運動進行到底,相比當時朝廷內只關心自己眼前利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曾的格局跟他們不是同一境界的,不然如果只是擁有一點做人帶兵的小技巧,我們的毛主席也不會對他有:“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麼高的評價。
說完了內因再說一下當時的外因。
一、來自軍隊內部的壓力
1、底層兵勇
思想覺悟的沒有那麼高,當時組建湘軍的時候一些窮苦老闆姓都差不多是無產階級,其實一開始就是為了參軍吃飯,然後大家覺得在這裡待遇也好,獎賞又多,所以大家訓練吃苦打仗出力,戰鬥力十分強悍,但是到了後期軍士們都積累了軍功軍餉,實現了從無產到有產的轉換了,大家知道沒有偉大理想的支援物質生活一旦有轉換思想意識上也有轉換了好不容易打了這麼些年大家就等著戰爭介紹各自解甲歸田過的安逸生活。一些湘軍的軍官自不必再說了,這一點就連曾國藩本人都嘆息過,但他知道這就是人性。
2、湘軍內部的派系
1864年7月19日,清軍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曾國藩的聲望到了頂峰。當時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將領都寫信希望曾國藩出來帶頭造反,我們都跟著大哥你,就算拿不下整個江山佔據東南的半壁江山也挺好呀!曾國藩當時居然把彭玉麟的勸反信直接吃了下去,他心裡明白這些將領跟他之間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後期可以說派系林立,他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沈葆楨都敢跟自己撕破臉皮剋扣湘軍的厘金,更別說其他人了。當時如果造反他能調動的也就他弟弟手下那點兵,保不齊一旦造反,將來這些人會反過來跟著清廷對付自己。
二、來自朝廷的不信任
1、不下放核心權力。曾雖然手握重兵,但是皇帝以遵守祖宗之法為由,不肯將地方督撫王權放給曾國藩,後勤補給這種軍隊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朝廷自己手上。
2、分化人才形成掣肘。破格提拔左宗棠為閩浙總督,扶持李鴻章,讓自己也有軍權的左、李二人牽制曾國藩,破壞上下級以及師徒關係,光是這兩人的實力和本領就能讓曾國藩知道沉重了,像這種一石二鳥的事情還有很多。
3、當時天京陷落前,早就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欽差大臣官文率兵駐紮在武昌,僧格林沁在湖北、安徽一帶佈防。明著是來幫助圍堵太平軍實際上就是來監視他的。
曾國藩對自己當時的處境肯定是洞若觀火,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曾就選擇了根本沒有任何風險的功成身退。先讓弟弟曾國荃回老家,然後自己主動上書朝廷進行裁剪湘軍,以釋朝廷對自己的懷疑,也保住了自己生前身後名。
-
17 # 使用者81515925527
我覺得很重要一點就是當時的情況跟以前的中國狀況完全不同。
在此以前中國屬於封建社會,你的對手就是一個封建王朝,只要天時地利人和佔住了你起兵造反就有很大勝算。
可曾國藩當時就不是那樣了,當時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除了滿清政府以外,還有外國列強勢力虎視眈眈,它們肯定不希望有人取代能被它們操縱利用的清政府,所以如果曾國藩造反,帝國主義列強肯定會大力協助滿清對付曾國藩,就像對付太平天國那樣去不遺餘力地鎮壓。這樣曾國藩肯定是毫無勝算可言,其下場比洪秀全可能還慘。
所以曾國藩選擇急流勇退是完全正確的。
-
18 # 史海撲通
應該說曾國藩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要做皇帝,在平定太平天國接近尾聲的時候,曾國藩就察覺到朝廷對他的忌憚,那時就已經和兒子談到功成身退的問題,後來直接裁撤湘軍,自剪羽翼以消除朝廷的顧慮。
作為一個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忠臣,他一生的目標都是經世致用,為國為民,站在那樣一個列強環伺的時代背景下,他無時無刻不希望整個國家在這個幾千年不遇的危機中能夠脫胎換骨,欣欣向榮。只是曇花一現的“同治中興”讓他認識到清政府已是無力迴天,深感絕望而已。
另外,消滅太平天國不只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也是維護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文化禮教,如此鮮明忠義之名旗幟,才能吸引眾多像左宗棠、彭玉麟這樣的將領追隨。一旦打起造反的大旗,湘軍集團很可能馬上四分五裂。當時西方列強的態度也是維護清政府的,多次派兵提供軍事器械鎮壓太平天國,所以造反還有可能遭到西方列強的鎮壓與反對,甚至還有可能西方列強趁國內內亂之際,直接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導致亡國滅族。這些都是曾國藩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必須非常堅定的維持清政府的統治。
回覆列表
擁有重兵不等於擁有人心,不等於擁有天時,自古以來擁兵造反的人很多,但是,不見得都能得天下,想得天下必須要擁有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即使曾國藩當時擁兵30萬,在沒有獲得大量人心的前提下,最好不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