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
2 # 簷雨階苔
確有其事。不過當時張遼一方有七千多人,分別由樂進、李典等四五位將軍統領,張遼不可能全部調動,況且守城還需要大量計程車兵,所以張遼又招募了八百死士,突擊吳軍,目的在於挫傷敵軍士氣,沒想到結果超出預期。
此事詳情如下:
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遼,樂進、李典等人領兵7千多人駐紮在合肥,曹操征討張魯,讓護軍薛悌去合肥送信,並讓他們等敵人來進犯時再開啟看。
不久,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於是眾人開啟信封,信上說:“如果孫權來了,張遼、李典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參戰。”
諸將都對此疑惑不解,區區幾千人怎麼能迎戰孫權十萬大軍,不是找死麼?張遼解釋說:“曹公在外遠征,等他來支援我們時,孫權一定已經攻破了我們。所以曹公讓我們趁孫權沒有完全包圍這裡時,出戰殺殺他們的銳氣,以安定我們的軍心,然後就可以守城了。成敗的機會,在此一戰,各位還有什麼疑慮的?”李典也贊同張遼。
於是張遼連夜招募勇士,得到8百人,為了明日大戰,殺牛犒賞將士。
第二天早上,張遼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連殺幾十人,斬殺兩名孫權的大將。張遼大呼自己的姓名,衝入孫權10萬軍中,如切菜一般,所過之處,碎肉橫飛,一直殺到孫權面前。
孫權大驚,肝膽欲碎,東吳眾將士驚懼慌亂,也不知道怎麼辦。孫權和眾將士急忙逃到高地,握住長戟自守。
張遼無法再前進,便勒馬徘徊,高聲大叫挑釁,讓孫權下來應戰,而孫權不敢動。
過了一會兒,孫權望見張遼兵士極少,想到自己竟然被嚇到,惱羞成怒,於是派士兵將張遼層層包圍。
張遼左右衝擊,猛然前衝,突圍成功,和身邊幾十人脫身而出。但是也有不少人仍然被吳兵圍困,他們大呼:“將軍要拋棄我們嗎!”張遼聽到後,又折返回去,再次衝進東吳軍中,帶其餘人突圍出去。
孫權的人馬遇到張遼紛紛後退,無人敢抵擋。
戰鬥從早上持續到中午,東吳士氣大衰。張遼回去守城備戰,軍心大安,諸將都對張遼表示佩服。
孫權圍攻合肥十幾天,無法攻破城池,於是撤軍。張遼率軍追擊吳軍,差一點捉到孫權。
此次張遼一戰封神,從此威震江東。東吳有兒童啼哭不止,其父母說:“張遼來了”,兒童便不敢再哭。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
3 # 歷史碎沫
張遼,曹操的愛將,三國的英雄人物之一,當時孫權 攻打合肥,廖定 曹操無力分兵,於是率領10萬大軍攻打合肥,當時守城的就是張遼,孫權率10萬大軍 攻打合肥,在未站穩 腳跟之前,張遼 率800 勇士,殺進孫權 大營,孫權 不知道 敵方來了多少兵力,就望風而逃,等孫權慢慢緩醒過來,才知道上了當,組織兵力反擊,張遼卻殺出了重圍,使的 大軍 人心渙散,當時又有瘟疫的蔓延,導致了孫權的大敗,就有了 張遼800破 吳十萬大軍的故事。
-
4 # 君山話史
這件事發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戰,說八百破吳軍十萬是誇張了,具體詳述於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大舉西征張魯。中央軍都調往漢中,東部守備力量自然不足。孫權覷準機會,以十萬之眾,氣勢洶洶直殺奔合肥城下。此時合肥守軍僅有七千人,不到吳軍的十分之一,合肥能守得住嗎?
曹操早就預料到孫權會藉此時機攻取合肥,故而留了一封給合肥護軍薛悌,信封上寫了幾個字:“賊至乃發。”就是說,等敵人到了再拆開來看。現在吳軍殺至城下,薛悌趕緊拆信,只見上面寫道:“倘若孫權前來,由張遼、李典領兵出戰,樂進守城,護軍不要出戰。”想必護軍薛悌只是長於行政,攻城野戰非其所長,故而曹操留下囑咐,把作戰任務交給久經沙場的張遼、李典、樂進等將領。
這就是曹操的識人、用人之道。沒有戰事時,管理合肥軍政,薛悌是好手,倘若臨陣殺敵,非得張遼、李典、樂進這些沙場悍將不可。
這封信很快交給諸將領過目,不過大家仍心有疑慮。曹公雖有錦囊妙策,只是孫權帶了這麼多軍隊前來,這恐怕也是他沒料到的。怎麼辦?是遵從曹操的指示,由張遼、李典出戰呢?還是另做打算?諸將多認為寡不敵眾,以區區七千人如何對抗十萬大軍?
張遼慨然道:“曹公遠征張魯,若我們坐等援兵,恐怕援兵未至,已被敵人擊破了。曹公的指示是讓我們在敵人立足未穩之際主動出擊,挫敵鋒銳,以固人心,如此才能堅守城池。”張遼本是呂布部將,呂布死後曹操非但沒殺他,反而頗為器重,心懷感激,有效死之心。
他說完後,掃一眼諸位將領,只見樂進等人一聲不吭,大怒道:“成敗在此一戰,各位倘若心有疑慮,我張遼自個出戰,與敵人一決勝負。”
這一番慷慨陳辭打動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李典。此前李典沒吭聲,不是怕死,而是與張遼有矛盾,關係不好,不想附和他。現在他內心慚愧,張遼把生死置之度外,自己卻小肚雞腸,未免有失英雄磊落情懷。想到此,李典站出來力挺張遼:“此乃國家大事,我豈可因私人恩怨而置大義於不顧呢?請讓我隨您出戰。”
張遼連夜招募一支敢死隊,共計八百人。第二天一大早,合肥城門開啟,一支騎兵如同黑色閃電,直衝向東吳兵營。孫權固然是一代明主,不過他的才能在於治理,而不在於行軍作戰,這點其兄孫策早就看出來的。面對張遼突如其來的進攻,孫權竟有點手足無措。
只見張遼親自披甲上陣,手持長戟,衝鋒陷陣,勇踏敵營,長戟左右翻飛,鮮血四濺,一口氣殺了數十人,包括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面衝殺,一面大喝:“我乃張遼,誰敢來受死。”聞者莫不膽寒。張遼一口氣竟然殺到孫權的帳營,孫權大驚失色,一時間竟慌了手腳,只得匆匆向一座高丘逃去,手裡也拎著一把長戟當自衛的武器。
看到孫權那窘相,張遼大喝道:“孫權,下來與我交手。”孫權嚇得一動都不敢動。幸得東吳人多勢眾,很快左右趕來相救。孫權見得張遼只有幾百人馬,稍稍心安,便命令手下將其團團圍困。張遼果然驍勇,他左衝右突,殺開一條血路,闖出重圍。不過當他回頭一看,只有數十騎兵突出包圍圈,其餘數百人還沒脫離危險,被包圍的兵士們大呼道:“將軍要拋棄我們嗎?”聽到這裡,張遼二話沒說,調轉馬頭,再次殺入重圍。東吳將士看呆了,幾曾見過如此剽悍之戰將,沒有敢攔張遼,紛紛後撤。張遼勇冠三軍,救出餘眾,撤回城去了。
這一戰,從早晨戰到中午,直把城頭上觀察的人看得目瞪口呆,無不對張遼心服口服。人多勢眾的東吳軍被張遼此番出擊殺得自信全無,士氣凋零,而曹軍則精神抖擻,士氣百倍。返回城池後,張遼關閉城門,加強戒備,鞏固城防,合肥驚慌的氛圍才得以平息下來。
孫權一方畢竟優勢在手,很快便投入反攻。攻城十餘日,沒能取得進展,孫權有些心灰意冷,便撤軍而還。當吳軍撤到逍遙津北岸,正渡河時,張遼率步騎兵尾隨而至,發起猛攻。當時吳軍大部隊已過了河,孫權親自斷後,被張遼打個措手不及。幸呂蒙與甘寧奮力抵擋,且戰且退,淩統帶領親兵護送孫權突圍,而後又回來與張遼死戰。淩統手下的親兵全部戰死,他自己也多處受傷,估摸著孫權已經過了河,便主動撤離戰場。
不料孫權過河時卻發生了意外。
原來吳軍在逍遙津搭設有浮橋,浮橋的橋板已撤去一部分。為什麼統帥還沒過河,東吳士兵會撤掉橋板呢?依我的看法,吳軍過河時,一部分是以船運,一部分走浮橋。估計孫權原本是要走水路過河的,只是被張遼殺得措手不及,只得臨時改走浮橋。他騎一匹馬,到了橋中央一看傻了眼,竟然有一丈多寬沒橋板。侍衛官谷利急中生智,要孫權抓緊馬鞍,放鬆韁繩,他用鞭子一抽馬屁股,馬一聲嘶叫,拔腿向前奔,藉著狂奔的慣性,躍起一丈多,穩穩落在對面的橋板上。這一幕,非但孫權嚇壞了,南岸的將士們也看得冷汗直流。所幸孫權的騎術不錯,總算有驚無險。
平東校尉賀齊趕緊帶著三千人前來迎接,給孫權壓壓驚。孫權在船上擺設酒宴,賀齊流著淚說:“主公以至尊之軀,應該小心持重,今天發生的事,差點釀成大禍。我等擔驚受怕,彷彿天塌地陷。希望主公以此為終身之戒。”
這回孫權總算明白了,他與哥哥孫策是有差距的,內心頗為羞愧,安慰賀齊說:“唉,真是慚愧啊,我會將此教訓銘記於心中。”
第二次合肥之役又以失敗而告終,孫權險遭不測,這證明東吳在陸上的實力,遠不能與曹操相比。
-
5 # 愛尚文史
在三國曆史上,確實有張遼八百人破吳十萬大軍的軍事奇蹟!但此“破”並非擊潰!!!
我也常看朋友們分析合肥之戰中的張遼,總感覺,他們的分析,有些過頭了;就比如說,很多人都認為,張遼在逍遙津擊敗孫權時,就單靠著他這八百個死士,就一舉擊潰了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得孫權的十萬大軍抱頭鼠竄,最後桃之夭夭,還差點捉住了孫權;其實!這個問題,用小趾頭都能想到,八百人究竟有沒有可能,將十萬大軍打的抱頭鼠竄,桃之夭夭,連主公都無法保護了?有這種可能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是八百個人,又不是八百個神;如果他這八百人,個個都能以一敵百,那麼!三國早就被張遼統一了,哪還有後面那些事;我說這些,並不是刻意貶低這八百人,也不是刻意貶低張遼,張遼此戰絕對堪稱以少勝多之經典,這八百死士之功,也絕對功不可沒;但是!既然是分析歷史問題,絕不能只憑空想象,或是利用演義說事;把歷史書籍擺出來,詳細分析,或許會更靠譜一點;
張遼此戰之所以大勝,曹操也有一定的功勞;曹操看透了孫權短時間內必定攻打合肥,所以他早就給張遼等人寫了一封密函,並囑咐眾將,等到孫權進兵時再開啟信封;不久後,孫權果然領十萬大軍來攻,眾將開啟信封看了,信的內容是“若孫權軍來到,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不可出戰”;當時合肥守將只有七千,而孫權是十萬大軍,守城兵將士氣低糜,連守都成問題,曹操居然讓張遼、李典進攻,眾人非常疑惑;只有張遼一人看透了丞相之意,他明白孫權此時立足為穩,是最好的突襲時機,若是等到孫權紮下根基,悔之晚矣;所以他決定要打孫權一個措手不及,第二天天還未明,張遼便領了八百將士,奔襲孫權大營,殺了數十人,並斬其二將,直奔孫權殺去;慌亂中的孫吳士兵,不清楚張遼有多少人,不清楚營內有幾處敵軍,他們根本就沒想到,合肥城內區區幾千人馬,居然敢主動偷襲;所以孫吳軍隊都亂了套,急護著孫權奔逃;直到孫權找到落腳點後,他才發現,原來張遼偷營帶的人很少,他馬上指揮士兵,將張遼團團圍住;張遼和這八百人,東奔西撞,終於撞破了一個缺口,突出了一個張遼以及數十名從人,但兄弟們都還在陣中,張遼只好又加入戰鬥,策應兄弟們突圍,之後回到合肥,閉門堅守;之後孫權連續攻城十日,張遼等人堅守不出,孫權不能久戰,只好撤退;張遼見孫權撤退,率軍追趕,差點將孫權捉住;
這一戰中,張遼那八百人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挫敵之銳氣,長我之士氣”;但正是這個士氣問題,才是曹魏以弱退強之關鍵;如果不是曹軍士氣高漲,吳軍士氣削減,他們這七千人守不住十日,孫權也不會因為不能久戰撤軍;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張遼八百人偷營,曹軍必敗,合肥必失!!!
-
6 # 七夜侃歷史
大家好,我是七夜說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關注!這一戰卻確有其事,但不是記錄在“三國志”中,而是出自曹丕的詔書:“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是幾次合肥之戰中最著名的一次,張遼直接一戰封神,而孫權一戰則被封“孫十萬”!
我們大概來看看當時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此時正在集結大軍。而曹操遠在漢中,戰士吃緊,無力救援!
當時,合肥曹操陣營中,主要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領軍,兵力加起來7000左右。兵力明顯不及,而這三人又互相不來氣,誰也不服誰。此時曹操發來急令:讓張遼、李典出現,樂進守城。張遼於是大怒:“敵軍都要打進來了,我們還要在此勾心鬥角麼?”李典於是像張遼道歉,三人終於同仇敵愾,共同抗吳!
前面我們說到,孫權十萬大軍,還未集結完畢,也就是還未紮好陣營,沒有統一口令,簡單說,當時還就是一盤散沙狀態。
張遼見此,馬上組織了800精英,半夜突擊孫權中軍大營。此戰張遼大發神威,孫權這邊毫無準備,被殺一個措手不及,東吳全軍陣勢大亂,張遼單殺數十人,斬殺二將,一舉殺到孫權中軍大營附近,孫權直接嚇壞,全軍頓時沒了士氣。古代打仗,最重士氣,士氣一洩,仗就打不成了!
此後,孫權再度集結兵力,再攻合肥,但士氣已失,戰鬥力大打折扣,久攻不下,於是退去!可以說,正是有了張遼這800人的突擊,才能換來孫權的退兵!直接大破十萬大軍,800人殺退十萬大軍說法是過於誇張了,但也不失為一次典型的戰例!
-
7 # 三哥210397042
當然是真的!
史書,各種演義,小說都相同記載。
就連日本也有此說,遼來,遼來!這是日本人嚇唬小孩說的話。
-
8 # 葦說歷史
刀叔觀點:曹魏的用人政策,宗親為上,張遼是個例外。
張遼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張遼少年通武,本系漢武帝時朔州人聶壹的後代,因避仇而改姓,幼時為郡吏,幷州刺史丁原以他武力過人,召以從事,讓他帶兵至京都,又從何進。何進派他到河北招募軍隊,何進敗,張遼以兵隨董卓。董卓被呂布殺死後,張遼又投呂布帳下為將,呂布佔領徐州,很倚重張遼。後呂布在下邳被曹消滅後,張遼隨歸曹操。由於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中郎將,賜爵關內候。
三國曹魏的大將中,張遼最為聞名。一生征戰沙場,戰功卓著,威震八方。以張遼的戰績,最後封為徵東大將軍,位列曹仁、夏侯淵、夏侯惇之下,在於曹魏的用人政策,宗親為上。其他將帥,雖有大功,很少有總督方面的權力。察張遼用兵經歷,選其幾件,就足顯其卓爾不凡。
說張遼,就離不開說他的“八百破十萬”。
當時曹操在西邊忙著打張魯,孫權瞅是個空子,急忙率十萬大軍殺奔合肥。孫權呢?也如當年的曹操面對張飛,死活“不敢動”。張遼畢竟只有八百人,定下神來的吳軍潮水般從後面一層層包圍上來,張遼腹背受敵,頓成“三明治”。
《張遼傳》是這麼寫的:“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大概應了“一人拼命萬人難敵”那句話,張遼真殺出了重圍,不過他只帶出了幾十人,其他幾百人還陷在包圍圈裡。張遼又接連兩次殺進殺出包圍圈,當時孫權的部隊就軟了手腳,嚇得沒有敢靠前的了。
這一戰打得吳軍丟了魂,曹軍信心爆棚。在隨後的守城戰中,張遼雖外無援軍、內僅兵士七千,但硬生生扛了十幾天,直到把孫權耗得沒脾氣,十萬大軍灰溜溜地撤走。
也正是因為合肥之戰,張遼升為徵東將軍,位列五子良將之首。五子之中,張遼來到曹操的身邊比較晚,經歷也比較複雜。於是在一直在掃平袁紹之時,張遼的排名依然在;樂進、于禁之後。等到平定荊州時,張遼征討陳蘭有功,名位漸漸超越樂進。於是,當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魯之時,把南方守衛邊疆的重任就交託給了張遼、樂進、李典三人。
然後,孫權抓住時機進攻曹魏要塞合肥,於是張遼於是人品爆發,以逍遙津之戰威震天下。
在張遼死後多年,魏文帝曹丕還感念張遼,特別下詔褒獎張遼:“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確實,張遼晚年多病,但是隻要張遼在合肥,孫權就不敢輕舉妄動,孫權還特別交代手下將領:“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一朝被蛇咬,多年之後孫權依然顫慄,可見逍遙津之戰張遼無敵情狀。
曹魏多大將,後人多推崇張遼為第一人。唐肅宗時,追封周朝姜太公為武成王。以歷代的名將六十四位配享姜太公。三國入選的將軍:蜀漢諸葛亮、關羽、張飛三人;東吳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四人;曹魏兩人,張遼和鄧艾。
曹魏將軍中,張遼智勇雙全,而又能顧全大局。實為不可多得之大將之才。一生征戰沙場,立功無數。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寫到:
唬殺江南眾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才聞乳母低聲說,夜靜更闌不敢啼。
張遼死後,魏帝曹丕嘆息不已,追封他為剛侯,這也算是對他一生戰功的肯定吧!
-
9 # 碧水青山0
陳壽的《三國志》,以文筆簡潔而著稱,使後人推崇備至。但張遼800將士挫孫權這個故事,記載的很詳細。
208年,赤壁之戰後,孫權清楚曹操會一雪前恥。在211年,將都城從京口“徒至秣陵”,改名建業,標誌東吳勢力開始向西面的長江中游發展。為防備曹操渡江伐吳,呂蒙在濡須山上築城立關,即濡須塢。
213年初,平定關中的曹操再次率揮軍南下,號稱四十萬,揚言“臨江飲馬”。為挫曹軍銳氣,《三國志·甘寧傳》記載:權特賜米酒眾殽,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寧色厲,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銀碗。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孫權特賜賞了許多米酒與菜餚,甘寧將這些酒菜賜賞給手下一百多人吃。吃完,甘寧先用銀碗斟酒,自飲兩碗,再給他的部下都督斟酒,都督伏下身子不肯接。甘寧抽出雪亮的短刀放在膝蓋上,厲聲呵斥:“你受主公恩遇,與甘寧相比如何?我甘寧尚且不怕一死,你怎麼怕死?)都督當即起身拜謝接酒,士兵也各自飲酒一碗。到二更時分,甘寧率100人,口銜防止出聲的竹枚,到曹營突然出擊砍殺。曹營驚懼而動搖,於是敗退。)
這就是《三國演義·甘寧百騎劫魏營》。吳魏第一次濡須之戰。兩軍相持月餘,未分勝負。曹操北撤。《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曹操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曹操徵張魯,料定孫權會進攻合肥,就給張遼等人寄密信:“賊至乃發”。果不出所料,不久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張遼開啟密信後,說出自己的作戰計劃,出現了與甘寧一樣的情況,諸將皆疑。遼曰“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這是指導我們,趁敵人還沒有完全包圍我們之時,在不利的情況下果斷出擊,挫敵人銳氣,以安定我們自己將士之心,然後才能能守住合肥。成敗的機會,就看這一戰,諸君為什麼猶豫不決?)
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於是張遼當夜從軍中挑選出800敢死隊,並提供牛脊椎給他們享用,準備明日大戰)。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到了天亮,張遼披甲持戟,率先衝鋒陷陣,一路殺了幾十吳兵,斬兩員吳將,高喊:我張遼來也!衝入吳軍駐紮大營,直達孫權帥帳)。
張遼一路大聲高喊奮力拼殺,令孫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孫權左右的將士也不知所措,只得跑到山頭高丘之上,佔據有利地形,用長戟自衛。張遼點名叱喝孫權,要他下來對戰,孫權害怕而不敢動。吳軍發現張遼所領之兵很少,於是馬上聚集,將張遼重重圍困)。張遼在包圍圈中左衝右殺,帶將幾十人突出重圍。忽然背後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陣中還有部分將士沒有出來,不約而同高喊:“將軍是捨棄我們嗎!張遼有翻身再次殺入重圍,救出被困的將士。孫權手下將士紛紛後撤,沒有人敢阻擋張遼)。
張遼800將士驚孫權,直接結果有三:一、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重挫吳軍士氣,讓他們重新修工事防守。自己一方將士則眾心安定,也都服張遼。)
二、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孫權攻擊合肥十多日,因城不可破,沒有獲勝機會,而退軍。)
三、216年,第二次濡須之戰,曹操到合肥,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就增加了張遼手下守兵,多留了一些軍隊,張遼帥帳遷到居巢屯紮。)
主將率少數精兵踩敵營,大多發生在敵強我弱的大背景下,出其不意,先發制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挫其銳氣,使對方心有餘悸、不敢輕舉妄動,或直接敗退。在冷兵器時代,率少數精壯士兵衝擊敵方大營的戰例很多。
678年,唐軍出擊吐蕃失敗被圍堵,唐軍將領黑齒常之夜率敢死士五百人掩其營,殺掠數百人,賊酋跋地設棄軍走(乘著夜色,率500人的敢死隊襲擊吐蕃大營,一路砍殺了幾百個敵人,吐蕃將領跋地設嚇得顧不上大軍,自己單獨逃跑了)。
-
10 # 約定9521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人都知劉備有關,張,馬,趙,黃五虎上將,但是又有誰知道曹操也有五隻虎也就是他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但是由於曹操得罪了為學家羅老先生,以至於曹操的五子良將跟著他一塊倒黴,如果要是開廣告公司,劉備那絕對是笑到最後的贏家,因為百年來走紅的英雄人物都是出自劉備門下,劉備不用幹別的,單是廣告收成就可以傲世三國群雄了,曹操不服氣,我的五子良將並不比你劉備的五虎上將差,唉,全怪老夫名聲太差,以至於手下人跟的倒黴,唉,文遠,想當年,你八百破十萬,威震逍遙津,是老夫拖累了你。
張遼八百破十萬,有嗎、劉蘭芳評書岳飛傳裡倒是有岳飛八百破十萬,一節書目,但那畢竟是演義,當不得真。歷史上真有八百破十萬的事嗎、有,還是真有,那就是三國志所記載的張遼八百破十萬。赤壁之戰後,曹操班師還朝,留下張遼,樂進,李典鎮守合肥,而且只有七千人馬,孫權其人一向愛佔小便宜,他一看曹操就留下七千人馬守合肥而曹操正攻打漢中,根本無暇顧及合肥,孫權到手的肥肉,焉能不吃,於是親自率領十萬人嗎耀武揚威的來攻打合肥,在碧須小兒眼裡,拿下合肥,簡直就是小草一疊,自己將名存青史,誰知道,不但沒有拿下合肥,倒患上恐張症,合肥不但沒有拿下,自己還差點成為張遼的俘虜,要是這樣的話,恐怕以後就沒有三國演義了,南北朝將會提前幾百年,可惜,張遼不認識孫權,白白錯失了這大好的立功機會,好了,閒話休提,直接進入正題,看看張遼如何以過人的膽略和勇氣以寡勝多,名標青史的。
話說孫權率領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向合肥殺來,眾將開啟曹操留下的錦囊,上面只有一句話若孫權來攻打合肥張遼,李典領兵出戰,樂進守城,眾人看完,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唉,我們當丞相有什麼妙計,原來是讓我們出站,這不是以卵擊石嗎,只有張遼讀懂了其中的深意,主公出此險招,實屬無奈之舉,主公知道,大軍遠在千里之外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等待援軍,我們就會被孫權包了餃子,主公的意思是趁孫權立足未穩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殺殺他的銳氣,然後就可以守城了。這叫以攻代守,眾人聽完都釋然了。
第二天,張遼挑選了八百勇士組成敢死隊,趁天還未亮時,開啟城門殺了出去,張遼身披鎧甲,手持鐵戟一馬當先衝鋒在隊伍的前頭,眨眼之間,張遼斬殺兩員大將,殺死士兵數十人他便殺邊喊,張遼在此,那個不復,前來作戰,老子管殺不管埋,,竟衝到孫權跟前,可把孫權嚇壞了越是著急越是不聽使喚,碧須小而精跌落馬下,所幸被擒並救起逃到高處,張燎也不認識孫權,否則憑文遠的智謀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早就畢其功於一役了張遼就是當年當陽橋上的張飛,,孫權就是縮頭烏龜,在親兵護衛下,一動也不敢動。但是韓寒難敵四手,惡虎架不住群狼,張遼畢竟只有八百人,被敵人層層包圍,腹背受敵,十萬人包圍八百人,為了活命,大家也只能玩命衝砂,張遼左砍右殺終於殺出重圍,但是隻帶出幾十人,剩下的幾百人還在包圍圈裡衝殺這些人衝著張遼喊,將軍難道不要我們了嗎,張遼愛兵如子,他也不打算活了,有一次衝進包圍圈帶出了一百多號人,如此反覆幾次,將八百人基本上都帶出來了,趙雲七進七出長坂坡那是羅老先生編排的,而張遼四進四出孫權的部隊,那是正史記載的,這一仗打的孫權的部隊掉了魂,也打出了張遼的赫赫威名,以至於吳華人嚇唬小孩,都說張遼來了。張遼就是靠著八百破十萬,硬生生的守住了合肥,耗著孫權沒了脾氣,灰溜溜的帶著十萬人馬撤軍。這一仗張遼嚇破了孫權的苦膽後來曹魏只要東路吃緊,就派張遼前去鎮守。孫吳只要一聽到張遼的名字就膽戰心驚就算張遼帶病守城,孫權也不敢造次。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回覆列表
曹操拿下漢中後,成都的劉備集團一片恐慌,他們以為曹操會趁勢殺來。但曹操卻退兵了,雖然歷史上留下了他有名的“即得隴,復望蜀”的說法,但根本原因估計還是擔心孫權,他怕自己深入蜀地一時又不能取勝,如果孫權出兵,就會背腹受敵。所以他留下張郃攻取巴郡,夏侯淵鎮守漢中,自己帶兵回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還沒回到鄴城,孫權已經開始進攻合肥了。當時合肥的守將是張遼,李典、樂進為副,守軍只有七千,而孫權的部隊有十萬人。張遼認為應當主動出擊,打擊孫權的銳氣。
於是張遼、李典挑選了八百精兵,組成敢死隊,主動殺出合肥城,直取孫權中軍。孫權率領大軍,他發現曹操的援軍沒有趕到,以為合肥已是囊中之物,正在洋洋得意,絕沒想到張遼敢主動殺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張遼手持兵器,大聲呼喊,衝入敵陣。孫權的部隊不知道敵人來了多少,毫無防備之下瞬間崩潰。張遼殺死兩員敵將,差一點就衝到了孫權面前,孫權嚇得趕緊後退,逃到一處高地才發現張遼的兵馬很少。他下令包圍張遼,想把這支敢死隊全部消滅。但東吳的兵馬已經被衝亂了,士氣低迷,張遼不但很輕易地突出了重圍,而且還救出了被困的部下。
這下,東吳兵將都被張遼給鎮住了,雖然孫權很快包圍了合肥城,但一連打了十幾天也沒有佔到便宜。孫權害怕曹操的援兵到來,只好撤兵了,而張遼還不罷休,在後面猛追,又將孫權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