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活蹦亂跳小松噓

    01

    “愛哭的孩子都是爸媽教出來的。”

    “孩子不能一哭就抱,把孩子慣壞了。”

    “孩子要哭就讓他哭,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

    聽著多熟悉的話,這正是無數中國家長信奉的“哭聲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這個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的,核心觀點是“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要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儘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個說法曾經廣泛流傳,甚至被許多家長當成獨家秘笈,堅定認為懦弱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心軟的母親,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只有父母狠心踏出第一步,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究竟哭聲免疫法是否科學?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02

    明星馬伊琍的女兒愛馬晚上睡覺特別愛哭,馬伊琍採取了哭聲免疫法,兩天糾正成功,女兒不再哭鬧,乖乖自己睡覺。但她之後卻又發了一條微博。 “只用兩晚解決女兒夜間哭鬧後,我一度認為哭聲免疫法太神奇了。但半年後反覆時,我發現這時的孩子雖不說話卻已經懂事,看她哭著拍手要抱的樣子我很難過,所以改成大小床挨著睡。從此女兒一直睡眠奇好,一睡就12個小時不起夜。”

    有些方法當時好用,但影響是要到幾年後才能顯現的,育兒,因人而異。哭聲免疫法,說到底就是一種冷暴力處理,方便了父母,卻傷害了孩子。

    馬伊琍的狠心,帶給孩子的不是成長,而是深深的不安全感,為了討好媽媽,孩子只能變得懂事,迫不得已按照大人喜歡的樣子生活。而被當成小動物機械化地馴養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心理問題。

    同事美亞姐那天就跟我聊到:以前她生大寶時候,因為孩子愛哭,總要抱著哄才能睡,她嫌煩,為了省事,再加上家裡老人說孩子不能慣,抱得越多孩子越難帶,於是,她經常把孩子晾著,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才去抱。

    後來,生了二寶,決心要當個溫柔體貼的媽媽,孩子哭得再頻繁,也立馬放下手下的活,衝到孩子面前抱起他,輕聲細語地哄著。

    結果,兩個孩子長大後性格完全不同。老大話越來越少,經常自己躲在房間玩,見到長輩也很少打招呼。老二則是大方活潑,滿屋亂跑,見到誰都笑,逢人就喊叔叔阿姨,嘴可甜了。

    不管同事怎麼苦心教導老大,老大也依舊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可把她愁死了。這也讓她從哭聲免疫法的支持者變成反對者,反而是四處宣傳,孩子該寵就寵,能讓你抱懷裡寵溺的就那麼幾個月,再辛苦也值。

    03

    我們都知道,孩子來到世界上第一個象徵就是清脆響亮的哭聲,在寶寶還未能用言語表達喜怒哀樂,哭就是孩子和世界最簡單直接的交流。

    所以說,家長抱起哭泣的寶寶,動作看似簡單,實則是給孩子內心莫大的安全感,能讓孩子知道,我害怕哭泣了,會有爸爸媽媽來保護我。

    心理學家哈洛有個著名的實驗叫“代母實驗”。他把剛出生的幼猴放進籠中,然後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比較柔軟。

    實驗發現,所有幼猴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幾乎所有時間,小猴都靠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有非常飢餓時,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吃奶,但只要一吃飽,就會迅速回到“絨布媽媽”身邊,甚至有的小猴餓了也不願意離開“絨布媽媽”,依舊把身子掛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探頭到“鐵絲媽媽”那吃奶。

    接著,哈洛又進行更深一步的實驗。他把蜘蛛玩具放進籠子裡,小猴非常害怕,立馬奔去找“絨布媽媽”,趴在媽媽身上,慢慢安靜下來。哈洛又把“絨布媽媽”移到另一個放進,繼續用蜘蛛玩具恐嚇,小猴更害怕了,但即使害怕,小猴也不去找“鐵絲媽媽”,而是眼巴巴地望向另一邊的“絨布媽媽”。如果完全看不到“絨布媽媽”,小猴就蹲在地上,縮成一團,發抖、尖叫,看著特別可憐。

    對此,哈洛得出了一個結論,“愛源於接觸,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親暱。”

    所以說,不用擔心你的心軟會讓寶寶恃寵生嬌,只要跟隨本能,寶寶哭了,想抱就抱,不用忍,多抱抱寶寶,反而能讓他的心智健康成長。

    04

    那麼,面對哭鬧的寶寶,我們除了抱抱他,還能做些什麼才能讓寶寶恢復平靜呢?

    第一,觀察寶寶的需求。

    新手父母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寶寶為什麼哭?其實,1歲以內的寶寶對世界認知很模糊,他們哭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很可能是因為餓、累或者不舒服,多加嘗試,總會培養出和寶寶的默契。

    南韓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中,李輝才單獨帶雙胞胎兒子書言書俊。兩兒子輪番大哭時,他很不知所措,完全不懂為什麼哭。

    衝奶粉?不喝。唱歌?哭得更厲害了。逗寶寶笑?依舊哭。使出各種絕招後,李輝才想到,該不會是便便了吧,脫下寶寶褲子一看,果然是!當重新換上清爽的尿布後,寶寶又變成安靜可愛的小天使了!

    第二,寶寶哭鬧時,可以抱著走走。

    研究表明,當母親抱著嬰兒走來走去時候,嬰兒的心跳會立刻減緩,哭聲也會變小。因為嬰兒是在透過身體接觸和媽媽進行交流,他知道,媽媽的懷抱很溫暖,很安心。

    這個方法應該有不少家長實踐過,應急效果不錯,就是比較累,因為很多寶寶在家長停下腳步一會兒就會接著嚎叫,又得抱著繼續來回走。只能長嘆,養兒道路艱辛,家長仍需努力。第三,給孩子聽聽外國歌曲。

    多倫多大學曾經進行了一場實驗,將一群8個多月大的寶寶分成兩組,在他們情緒焦躁時候,一組播放音樂來哄他們,一組播放有音樂的兒歌,結果發現,音樂兒歌讓寶寶安靜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外國歌曲比母語歌曲效果更好。

    主要是因為音樂有節奏感,寶寶聽著音樂時候大腦會情不自禁地得跟隨旋律走,忙著打拍子,猜曲調,自然就沒空哭鬧了。

    所以,如果孩子哭鬧,不妨試試聽聽外國兒童歌曲,說不定在哄寶寶之餘,還能培養寶寶獨特的語感呢。

    你家寶寶再大一些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家閨女三歲就開始認字了,用了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原來的淘氣寶寶現在都乖乖的學習了。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2 # 久隱290

    新生寶寶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哭鬧,有的媽媽認為寶寶哭了就要馬上去抱起來安撫;並及時給寶寶餵奶。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卻有不少家長仍在犯這樣的錯誤!

    寶寶一哭就抱,好嗎?

    許多父母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孩子嚎啕大哭時,有人會嚴肅地“告誡”你,這個時候不要去抱小孩,因為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此時媽媽心裡無比糾結,要不要去抱抱他、安撫一下他不安的情緒,還是不理會他呢?

    當將哭啼的寶寶抱起後哭聲就停止了,說明寶寶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研究表明,寶寶出生後是需要適當摟抱的,尤其是已發生哭泣的寶寶。這種慾望是先天的,本能的。出生不久的嬰兒他們的視聽等感覺器官還不十分完善。

    因此,他們滿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母親的擁抱和親吻。

    這有利於寶寶早期大腦的發育和嬰兒調適情緒,建立安全感與依賴感,促進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其日後的綜合發展更具有深遠的意義。當孩子有了一些自主運動後,如:翻身.主動抓握,家長要注意提供適宜的撫育環境,與他多做遊戲和交流,而不要總抱著,以免束縛了孩子早期的發展。

    其實適當的多抱寶寶不僅可以給他安全感,還能透過感受到父母的溫暖而使其的情商比別的孩子高,但是抱姿一定要正確,否則容易影響寶寶骨骼的生長。

    提醒:但是有一些孩子本身不需要抱,自己就能睡得很好,如果家裡人過度疼愛,無論醒著睡著白天晚上都抱著孩子,那麼孩子獨自睡覺的能力就會慢慢萎縮,就會適應總讓大人抱著。

    寶寶一哭就喂,好嗎?

    一哭就喂 易致餵養過度:寶寶各個器官都處於一個稚嫩的階段,它們的活動能力很有限,如消化系統器官所分泌的消化酶的活動比較低,量也比較小。

    在這種生理條件下,如果過度餵養,就會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負擔,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父母一定要有計劃的供給食品,使寶寶能始終保持一個正常的食慾。

    過度餵養易腦疲勞。為消化過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擴張,有限的血液和氧氣從頭部轉移到消化道,腦細胞會因而暫時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腸需要血液越多,腦供血越少,對大腦危害越大。

    過度餵養還會促進寶寶大腦早衰。 研究發現,早衰物質會因飲食過飽於飯後增加數萬倍,易致肥胖症,甚至影響大腦的發育,智力偏低。

    我們提倡按需餵哺寶寶,但這並不是說寶寶一哭就得喂。

    因為寶寶啼哭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尿溼了,也許是想要人抱了,也許是受到驚嚇了等。媽媽應該做比分析判斷。如果把寶寶抱起來走一走,或是給他換掉髒尿布,他就能安靜產來,停止啼哭,那麼就可以不必餵奶。

    餵奶過於頻繁,一方面會影響媽媽體息,造成奶水來不及充分分泌,造成寶寶每次部吃不飽,過不了多久就又要吃的惡性迴圈;另—方面頻繁吸吮也會使媽媽的乳頭負擔過重,容易破裂,疼痛難忍,無法哺乳。

    寶寶的哭泣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分別表達三類不同的含義:生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以及生病的訊號。不同情況寶寶的哭聲是不一樣的,仔細觀察就能讀懂寶寶的哭泣。

    生理需要是小寶寶最常見的哭泣原因:

    我餓了:這時的哭聲很洪亮,而且哭的時候頭來回轉動,小嘴一碰到東西就會有吸吮的動作。

    我熱了or冷了:寶寶感覺熱的時候,往往會哭得滿臉通紅,頭上身上都溼乎乎的;寶寶感覺冷的時候,哭聲會相對低弱些,手腳冰涼、身體蜷縮,甚至臉色蒼白。

    我沒睡好:這種哭鬧可能是睡姿不舒服、做夢、睡眠習慣不好或睡眠環境不佳等原因造成的,需要及時給寶寶安慰,比如讓寶寶吸吮媽媽的乳頭,或者輕輕拍一拍寶寶。

    在排除生理因素後,如果小寶寶還哭,可能就屬於心理方面的需要了:

    我要撒嬌:當寶寶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時,就會發出聲調比較高的哭聲,但一般不會流眼淚。

    我生氣了:如果撒嬌沒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有什麼事情讓寶寶感到憤怒,此時的哭聲與撒嬌時相比,聲音更高,甚至有些尖厲刺耳。

    我很難過:寶寶感到難過的時候,哭泣的聲音聽起來也是比較低沉的,有點像嗚咽聲。

    寶寶哭了,父母4步巧應對

    第一步:及時應答。

    寶寶哭的時候,如果父母忙走不到寶寶跟前,首先要從語言上應答,可能寶寶就不哭了,或者哭得不是那麼厲害了。要讓寶寶知道“我是有人呵護的”,至少寶寶會有安全感。

    第二步:趕緊到寶寶跟前。

    如果應答後,寶寶還是哭,就需要趕快到寶寶跟前,觀察他的反應,除了哭還有什麼表現。如果是尿了、拉了,可以趕快是給寶寶處理一下,如果是餓了,可以給寶寶餵奶。

    第三步:逗孩子玩。

    排除以上原因後,可以逗一逗寶寶,跟他說說話,可以把被子、衣服理一理,跟他玩一玩,這些刺激,讓寶寶得到安撫,他就不覺得那麼孤獨無聊了。可以幫寶寶在床上翻來滾去玩一玩。

    第四步:抱抱孩子。

    如果這樣玩還不能讓他開心的話,可以進一步抱抱孩子,讓孩子處於比較舒服的環境和體位。

    教大家怎樣從哭聲判斷寶寶的需求

    1.無聊、寂寞的哭聲不是很著急,好像是叫人的感覺,會是“啊,啊……”好像在有節奏的、頻率相對慢地哭。

    2.身體不舒服的哭,一定是聲嘶力竭,而且哭得非常急,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等不及了。

    3.尿了、拉了或者餓了的哭聲介於不舒服和無聊兩個中間,開始不是頻率很高,哭聲很低,但如果沒有人應答的話,就會從比較緩慢的節奏,很快就變成快節奏的哭。

    有的時候像發脾氣一樣,發脾的哭和生病痛苦的哭也不一樣。首先應該觀察分析寶寶哭鬧的原因。

    寶寶哭的原因有很多,餓了,尿了,拉了,寂寞無聊了等等,媽媽一定要分辨出寶寶為什麼哭泣,對症下藥最為妥當!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錢錢。(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學漢字】,不說別的,就完全無收費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 3 # 久隱517

    孩子哭泣需要立即抱起來哄麼?首先媽媽要知道寶寶哭泣所表達的意義。不少家長認為寶寶哭鬧,無非就是餓了尿了不舒服了,其實除了這些外,寶寶哭鬧還有許多種。有時是自娛自樂,覺得無聊了就哭兩聲,發洩發洩,這個時候抱著哄一下就好了。

    有時寶寶可能是想睡卻睡不著,心裡急需安慰,就像人們在黃昏時經常產生的情緒一樣。寶寶剛開始哭聲可能不大,如果如果哭了一會兒後沒人理睬,哭聲會驟增,尖銳且高亢,甚至眼淚都能哭出來。這個時候媽媽就不要猶豫了,趕緊把寶寶抱在懷裡,她馬上就會安靜下來。

    有些媽媽或許會問:寶寶晚上睡覺必須要抱著,一放下就哭,需要如何處理呢?這種情況如果寶寶身體沒有異常,他想讓你抱著,那你就多抱一會兒唄,等到孩子進入深度睡眠,四肢都軟下來後再將他輕輕放到床上就好。

    之前國外推崇的“哭聲免疫法”,即孩子哭鬧不要立即去哄,而是等待幾分鐘後再去抱,之後再慢慢延長時間,直到寶寶能自己安靜下來。雖然看起來可行,但卻存在許多弊端。因為小寶寶安全感還未建立,當他需要擁抱時周圍卻沒有人迴應,會讓他喪失對世界的信任。以後性格也會表現出不自信、不信任他人,甚至出現自閉症。

    寶寶是沒有太多心眼了,餓了就鬧,吃飽了安靜下來。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家長給予孩子充足的擁抱和安撫後,孩子安全感得到了滿足,自然會慢慢正常起來。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很多寶媽都遇到了是否該讓寶寶識字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我覺得應該尊重寶寶的意願,不能強迫他識字。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遊戲和故事來接觸文字,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同時與寶寶多互動,呵護孩子的興趣,讓他真正喜歡上識字。

    有些寶媽應該和我一樣平常工作忙,陪伴寶寶的時間少,爺爺奶奶帶孩子可能會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識字的情況,購買讀物沒人陪寶寶互動,寶寶的興致也不高。面對這種情況,給寶媽們推薦一個APP【貓小帥學漢字】,同類型的產品有很多,但是為什麼我就推薦這款呢?因為它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哦!

    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課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

    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小朋友的用眼習慣哦。

  • 4 # 俏媽育兒心經

    傳統觀念裡,嬰兒哭鬧,一般人都說,等會再去哄,讓他哭哭就好了,你這麼快去理他,他就會得寸進尺。這就是所謂的延遲滿足法,行為訓練法。

    每次聽到這樣的理論,看著寶寶因此而哭紅的眼睛,聲斯力絕的模樣,就覺得好可憐。為了反對這樣的育兒方法,曾經有人做過相關的實驗。

    約翰·華生用自己一家人的事實證明了,父母針對嬰兒進行的各種行為訓練,不但最終的結果不盡人意,到最後造成了他的兒子們,都沒有正常的人格。

    敢於面對自己錯誤方法的約翰·華生,最後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來一一推翻這個方法的錯誤的行為。

    延遲滿足法,人為訓練孩子睡眠方法等,可能一時幫助媽媽解決了問題,可是這樣的結果,就是造就了孩子人格上的缺失。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著名女星孫儷曾說過,生第一個孩子時,也是按照別人給的經驗,讓孩子延遲哄抱,還按照方法訓練孩子的睡眠。

    這樣的方法實行下來,她發現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甚至有一段時間,都害怕自己的媽媽。後來她看到了約翰華生的那本書,才恍然大悟。

    幸虧她發現得及時,積極地改變了育兒方法,很快孩子就又恢復了天性,和媽媽親近了起來。後來生妹妹的時候,用的都是最新的方法了。

    曾經風靡一時的方法,竟然是以毀掉孩子為代價的教訓,不應該再繼續下去了。舊的方法已然過時了,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接受全新的方法呢?

    親密育兒法(0——3歲)重新整理你的觀念

    這個方法是著名育兒專家西爾斯夫婦在養育8個子女的經驗+40多年兒科醫生的從醫經歷+發展心理學“依戀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他們認為0到3歲的孩子,是培養孩子與父母關係的黃金週,而且他們的這個理論,不但沒有違背天倫之樂,更是從嬰兒幼小心靈出發。

    孩子餓了,就要立刻給予滿足,孩子哭了,就要去抱抱,給孩子戴去安全感。孩子尿了,趕緊去換掉,讓孩子更加舒服。

    這不都是人的正常需求嗎?別以為嬰兒小,對正常需求也是很敏感的。只有及時給予迴應,寶寶才能更加有安全感,才能更加依戀自己的家人。

    寶寶最終會斷奶,有一天他會徹夜睡覺,這種高需求的育兒階段很快就會過去。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的時間、吃奶的時間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短暫的,但是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會持續一生。——《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親密育兒法(3歲以後)掌握平衡尋求突破

    3歲以後的孩子,對一切有更好更高的需求,這個時候,要把握好親密育兒法的一個度。正常要求可以滿足。

    若是孩子大哭大鬧為目的,讓父母完成不可能的要求,這個時候的親密育兒法,就要重新規劃了。畢竟3歲以後的孩子,要學會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則了。

    親密育兒法一切都在平等交流下完成的,在整個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天性,更能夠建立完美的親子關係,而利用親密育兒法去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是對親密育兒的錯誤理解。

    結語: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都是以扼殺孩子天性為代價的,我們一定要把這樣的方法廢棄。

    親密育兒法,反而從孩子的天性出發,積極培養親子關係,我們對這樣的方法,一定要堅持下去。

  • 5 # 北漂寶媽打工記

    相信各位寶媽,也都遇到同樣的問題吧!

    月子裡家人掛嘴邊常說的就是嬰兒月子裡哭,媽媽立馬抱會容易讓寶寶慣壞,以後都會讓一直抱在懷裡,想脫都脫不開手。這說法不能說完全不對,但也不能說全對,且聽我慢慢道來!

    通常,寶寶因為沒有表述能力,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媽媽可透過不同的哭聲來幫助判斷寶寶的需求或是否生病了。

    當寶寶出現不明原因的啼哭時,媽媽應該先從生理性角度出發,看看寶寶是不是餓了、尿了、熱了等等,逐一排除後,再考慮病理性因素,必要時要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嬰兒哭的六個原因

    1: 餓了

    吮吸嘴唇或舌頭;把手指或拳頭伸進嘴裡;左右移動頭部;寶寶搖晃著小腦袋探著頭找吃的時候,稱為“吸吮反射”,至於小寶寶哭鬧,則表示已經是非常餓了。母乳餵養的寶寶要按需餵哺,奶粉餵養的寶寶出生一天要喂8—10次左右,基本上隔兩個小時就要喂一次。

    2: 拉了尿了

    嬰兒全身開始扭動,出現踢腿的動作,寶寶不時放屁,當發現嬰兒煩躁不安、怎麼去哄都不睡的時候,要去檢查一下寶寶是否拉了或者尿了。

    3: 困了

    沒幾分鐘就會打一個哈欠,打哈欠時會張大嘴巴,緊閉眼睛。不能控制好小手所以會揉一會就挪開了,但是不一會一定又會再揉眼睛。

    4: 冷了熱了

    寶寶感到太熱或太冷。寶寶在不睡覺的時候出汗了,或者表現的有些煩躁,一直亂動,說明衣服可能有點多。而寶寶開始蜷縮自己的身體了,整個人表現的比較緊張,握著拳頭不願意鬆開,則說明是冷了。

    5: 想要抱了

    寶寶想要你抱。寶寶需要你經常抱他。如果寶寶已經吃飽了,拍了嗝,也換了尿布,他可能只是想讓你抱抱他。如果你的寶寶需要你的關注,那就抱抱他吧,把他放在前置式嬰兒揹帶裡,或讓他緊挨著你。

    6: 病了

    嬰兒抵抗力差,各系統器官尚在發育當中,其功能並不成熟,容易患上各種疾病,小寶寶無法用語言清楚表達有何不適,患病後症狀又不夠明顯,往往容易被家長忽略。突然間大哭大鬧,且哭聲高而尖,眼神呆滯,並無間歇哭鬧不安,觸及某一部位後哭鬧。

    嬰兒哭的6個解決辦法

    1: 餓了

    可以將手放在小寶寶的嘴邊,若會一直吸也表示寶寶肚子餓了。媽媽可以先喂一下寶寶,剛喂他時,可能不能馬上讓哭聲停止,但是如果寶寶想吃,就繼續喂他吧,吃飽了,他就不哭了。

    2: 拉了尿了

    家長們平常要1—2小時檢查一次尿不溼是否尿多、有大便的情況,寶寶需要換乾淨尿布。寶寶舒服了,也就不哭了。

    3: 困了

    有以上幾種情況同時發生,基本可以判斷寶寶困了,那偉大的母親,你需要用你溫柔的擁抱哄睡你的寶寶

    4: 冷了熱了

    判斷寶寶體溫,不能透過寶寶的額頭、雙手這些部位來判斷,這樣的出來的結論有時並不十分準確,而是要看寶寶的背部,如果寶寶的背後已經出汗了,那就說明寶寶是熱的,需要給少穿點,如果後背發涼,則寶寶一定冷了,需要儘快給寶寶添衣服了。

    5: 想要抱了

    如果你的寶寶需要你的關注,那就抱抱他吧,把他放在前置式嬰兒揹帶裡,或讓他緊挨著你。

    6: 病了

    首先要確定寶寶是否發燒,測量後如果體溫過高,寶寶的正常體溫是不應該超過37.5℃的。如果只是短時間地超過37.5℃,沒多久就降為正常值,那就沒必要驚慌。如果一直高燒,儘快去醫院就醫。

    其次要確定是否屬於面板方面有的問題。這時媽媽要細心檢視身體各部位有沒有異常,如臀部、頸下、腋下面板皺褶處是否發生面板糜爛,耳朵、臍帶處是否流膿等。

    最後,寶寶少動或不動、不哭鬧。精神狀況差,比較安靜,不哭不鬧,食慾不佳,那寶寶可能患有非常嚴重的疾病,應立即送往醫院進行就診。

  • 6 # IF枕邊育兒

    要看多大的寶寶,因為什麼事情哭了。但其實,不管因為什麼,寶寶哭了,都應該早些抱起來或及時安撫他的情緒。

    寶寶哭了就要馬上去抱嗎?

    孩子月齡比較小時,可能是因為身體原因哭鬧,藝人陳建州也曾對兩個孩子哭鬧束手無策,他覺得孩子愛演戲、喜歡裝哭,所以訓練寶寶,不能一哭馬上抱起來。但這其實是不對的。

    聽到寶寶的哭聲後,作為父母,可能下意識會把寶寶抱起來。但有些育兒經驗告訴我們,寶寶哭鬧不要抱起來,這樣會養成壞習慣。加拿大家庭醫生、育兒專家瓊恩.E. 杜郎特博士在《正面紀律:是什麼以及怎樣做》一書中介紹到:1歲以下的寶寶很容易感到害怕,啼哭是很常有的事,尤其是晚上,他們會哭很長一段時間。

    但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寶寶足夠的愛撫或擁抱,讓他有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寶寶抱起來。媽媽的懷抱是寶寶最熟悉的地方(爸爸也一樣,懷抱有溫度)。抱起寶寶對他進行安撫,這樣才能消除寶寶的不安,他在以後接觸新事物時,也不會常常感到害怕。

    寶寶哭鬧時,父母如何是好?

    雖然我們贊成寶寶哭鬧要直接抱起來,但可能寶寶哭鬧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他為什麼哭,找到原因後才能更科學的安撫或幫助。

    寶寶餓了?想要吃奶?渴了?拉了?尿了?還是要睡覺了?這些都可能是寶寶哭鬧的原因。寶寶餓了要及時餵奶或喂水,或者更換尿不溼。其實通暢寶寶在想要睡覺時,哭鬧會比較厲害,儘快哄著寶寶睡覺,很有必要。

    室溫過高或周圍環境過於吵鬧也會引起寶寶哭鬧。排除生理需求以外,就要檢查”是不是環境因素“引起的。及時解決干擾或看看寶寶有沒有出汗,是不是穿太多了?

    可能是感染性疾病或腸胃不適引起的,這樣情況下的哭鬧會更嚴重些,而且持續時間長。寶寶如果同時還伴有發燒、咳嗽、流鼻涕或嘔吐的現象,建議及時諮詢醫生,不要私自處理。

    2~3歲的寶寶哭鬧,可能是因為情感沒有得到滿足,可以先抱起來安撫,再跟寶寶溝通,瞭解他哭鬧的真正原因。

    不管怎麼樣,寶寶哭鬧需要及時的安撫,即使不抱起來,也要跟寶寶有效溝通,瞭解他哭鬧的原因,不能放任或進行所謂的”延遲滿足“。育兒雖沒有一定完全適合的方式,但也一定要先照顧好寶寶的情緒。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高階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注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 7 # 七悅媽

    這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1.生理原因。如果寶寶是因為生理原因而哭鬧不止,媽媽必須馬上進行處理以及安撫。例如寶寶拉了臭臭感覺很難受大哭,媽媽需要馬上給寶寶清水清洗擦上防護油後再穿上舒適乾淨的尿不;寶寶如果餓了媽媽需要馬上給寶寶哺乳或者衝調奶粉解決寶寶的飢餓感。

    2.生病特殊時期。寶寶生病身體會有不舒服難受的感覺,此時會對媽媽非常的粘人,對媽媽的愛的需求更好,時刻想要媽媽懷抱。對於這種特殊時期的需求,媽媽要給予理解並充分的滿足孩子,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溫暖也能更有力量抵抗病魔。

    3.故意耍賴型。沒有任何理由及原因,單純的哭鬧尋求媽媽的關注和安慰,這種時候媽媽千萬不要立刻就抱。此時應該“延時滿足”孩子,即不要立刻滿足,稍微等幾分鐘看看。例如孩子想要繼續玩某個玩具,一直哭鬧,媽媽則認為到時間該睡覺了。此時媽媽可以跟孩子溝通如果孩子乖乖睡覺那麼媽媽則允許孩子再玩五分鐘。這個五分鐘是基於孩子準時睡覺的基礎上換來的。既讓孩子玩了也能讓孩子準點睡覺。

  • 8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是的,一定要抱起來。

    其一,寶寶年幼,來到這個世間的時日尚少,非常地信任、依賴媽媽,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愛與呵護。

    如果媽媽能夠對寶寶的需求及時地做出迴應,常常與寶寶進行身體接觸,撫觸、擁抱、親吻寶寶,寶寶就會形成穩固的安全感,進而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反之,就有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1928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哭聲免疫法”,倡導“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完整睡眠訓練法。

    這一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低需求、少哭鬧、讓媽媽省心省力的乖寶寶。

    但是,在“哭聲免疫法”中長大的孩子,有許多都出現了睡眠障礙、人格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等問題。

    華生本人也用這種方法養育自己的子女,而他的子女無一例外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他的大兒子甚至在30多歲時選擇了自殺。他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也一直生活的很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才能生存。

    “哭聲免疫法”付出的是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此方法最終被歐美國家摒棄。

    我們切不可讓悲劇重演。

    其二,任由寶寶哭,寶寶只會越哭越難受,越哭越傷心,聲音越來越大,時間久了就會緊張到抽泣,抽泣則會傷及孩子的內臟,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內臟就會本能地產生反應,情緒無法得到控制,成為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這一點是心理方面的專家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如果媽媽能夠把他抱起來,哄一鬨他,逗他開心,孩子的不良情緒就能得到及時緩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商隱有哪些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