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輝102780091
-
2 # 陳夫子讀史
你視人為寇,人亦視你為寇。漢武帝劉徹犧牲幾十萬將士的生命,耗盡國庫和民脂民膏,雖然暫時趕跑了匈奴人,揚大漢國威於漠外,但是那又如何?幾十年後匈奴人捲土重來,依然在邊境騷擾不斷。除了滿足虛幻的大國自豪感和劉徹本人作為帝王開疆拓土的征服欲,其實際意義大可懷疑。
也就是劉徹運氣好,重用的兩個外戚衛青和霍去病恰巧都是軍事奇才,匈奴人又是內訌不斷,有點狗屎運的味道。如果不幸在
幾次重大戰爭中敗給了匈奴人,送幾個公主去和親,匈奴人也未必滿足。
-
3 # 放大鏡43084
寇可往,吾亦可往這句話是誰說的?從哪來的呢?
可以肯定的講,漢武帝劉徹本人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根據是,史記孝武本紀、漢書武帝紀、資治通鑑等所有的正史材料,通篇都沒有提到過一個寇字!這句話當中的寇字,指的是匈奴,匈奴是什麼?是漢朝北部一個強大的民族,想想看,用寇來形容合適嗎?如果這樣用詞,史學家豈不犯了低階的錯誤!
那麼這句話從哪來的呢?其實這句話來自於2005年由胡玫執導的電視劇漢武大帝!是導演杜撰的一句話,把它安到了漢武帝身上,用以突出和彰顯漢武帝擊敗匈奴的雄才大略!
題主肯定也以為這句話是漢武帝說的,才問出了漢武帝是一種怎樣的霸氣?歷史就是歷史,是誰說的,就是誰說的,沒說過的話,不要亂編,以免鬧出笑話!
漢武帝本人,雖然沒說過這樣霸氣的話,但作為封建帝王的他,做過的事情的確很霸氣。他活在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享年69歲。他主政期間,創制了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壟斷鹽鐵酒的經營,抑制富商大賈,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對外方面,採取擴張政策,在北方,常年與匈奴交戰,並擊敗之,開闢了絲綢之路,在南方破閩粵、南越,東部滅衛氏北韓。但他崇信方術,又窮兵黷武,引發了朝政危機,發生了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頒佈了檢討自己的輪臺詔,罪己態度可嘉!
總之,漢武帝雖然霸氣,但寇可往,吾亦可往,這句話並非出自於劉徹之口。作為現代人,我們也不要憑空發出千古之感嘆!請不要搞錯了啊!
-
4 # 狼煙一九三一
“寇可往,吾亦可往”是《漢武大帝》中的一句臺詞。
《漢武大帝》是依據《史記》《漢書》《後漢書》史料,基夲實錄了自漢景帝,和親開始,圍繞著削藩,驅逐匈奴展開的,直至武帝謝世,描寫了近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描寫了景帝的大度,沉穩,睿智,處亂不驚的一代燦然文治,武帝積四代之功,鼎新革制,推行推恩令,一舉徹底解決長期積累,痼疾難治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制,漢朝由一盤散沙,變成一個拳頭。匈奴軍師,漢奸中行悅說:“我為匈奴制定的戰略是,如沙漠裡的眼鏡蛇,將自身盤緊,頭看澎大數倍,以恐嚇對手,當對手麻痺之時。看準其要害處,一招至對方於死地,現在匈奴無端屠殺血洗漢邊境,引起民眾不滿,給漢朝皇帝發動人民,進行反抗的藉口,由於漢朝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取之不盡的財富兵源,一旦漢朝這個龐然大物覺醒,所釋放的戰爭威力,是天下無敵的。如果漢朝深入匈奴境內,將我們截成數段,使我們首尾不能相顧,我不禁為單于擔心”。可以說,中行悅雖說是漢奸,又是匈奴軍師,但他的見解,確有可圈點之處。
漢武帝正是抓住匈奴戰線太長,首尾不相顧特點,長驅直入,以大天畏的精神,積四世之力,大舉進攻匈奴,不僅是戰略高明,更主要的是漢武大帝進行內政改革收到了巨大成功,整頓軍事,大膽起用不見經傳的騎奴衛青為三軍總帥,又起用二十多歲的霍去病為大將軍,長驅二千里,大獲全勝,在中國歷史上這種雄才大略無有出其古者。真乃一座豐碑!
-
5 # 秀才說歷史
漢武帝這句千古名言,出在匈奴突襲擊我大漢☁️中地區,採用一人雙馬,相互換剩一晝夜六百里的出擊速度,對漢邊境造成極大的威協!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起用因政見不同,被大單于迫害,而投漢的匈奴名將,訓練了一支精銳鐵騎兵,採用與匈奴一樣的戰法,一人雙騎,用極短的時間,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攻擊!給匈奴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恐慌!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漢武帝說出了這句雄壯千秋的豪近之言!武帝雄才大略,功彪千秋,就是在他的整合下,中原地區生活的人們,產生了一種極強的聚合力!認為國極是家,家就是國!最終促成了大漢民族的形成。武帝乃大漢英主,千古一帝!
-
6 # 蘇綻
漢武帝“寇可往,吾亦可往”的豪言壯語,出現在漢武帝唯一的一次親征匈奴之中。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10年,漢朝在平定了南越,又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大規模成功以後。漢武帝從長安出發,率領18萬鐵騎親征匈奴。
漢武帝是歷史上少有的敢於親征外地,並大獲全勝的皇帝,也是歷史上第一個遠涉漠北的皇帝。其親征深入塞外,到達了匈奴的核心之地單于臺,並登上單于臺,向匈奴親下戰書。
武帝親征,18萬鐵騎來勢洶湧,匈奴不敢與之爭鋒,而選擇舉族逃遁。漢武帝在對匈奴的戰書中說到:南越國王已經伏誅,西域已經盡入漢土,天下已然安定,唯有匈奴還沒有徹底平定,如今朕親征漠北,你(單于)能戰就出來應戰,不戰就趕緊投降。
在武帝親征以前,匈奴的勢力其實已經被漢朝打擊得差不多了。武帝親征,更多的只是對匈奴的一種威懾。從此以後,匈奴不再具備有對漢朝絕對的威脅性了。
漢武帝對匈奴的強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窮兵黷武的嫌隙,但是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來看,漢武帝的這種魄力,恰恰是中華得以長存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在歷史上,中華曾經多次受到異族威脅,也不乏異族入據中原的時候。但是秦漢傳承下來的尚武精神,以及歷史上終究還是有漢武帝式的人物,最終使中華能夠絕處逢生,在最危險的時候還能夠再次崛起,並延續千年以來的民族榮光。
反觀歷史上那些畏敵如鼠之輩,雖然沒有受到諸如窮兵黷武之類的指責,但是他們對中華的貽害,卻是更深遠的。
-
7 # 融融118
這句話是說,敵人軍隊能夠去的地方,我的軍隊也可以到達。漢武帝旨在告誡群臣:我們大漢國庫充足,兵強馬壯,有足夠的實力反擊匈奴,不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漢武帝雄才大略,有橫掃一切的氣勢。對內,頒佈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安撫少數民族,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西亞——歐洲(大秦),組織對匈奴大規模的戰爭。
從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軍與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決定性的戰役有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規模最大,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匈奴開始走向衰落。
霍去病少年天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下一生沒有敗績的神話。武帝封他為冠軍侯,給他造了豪華府第,他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話語間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
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寧,為經濟的強大與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寇可往,吾亦可往”表現漢武帝不可一世的霸氣,對守護自己國土的決心與信心,傳達出民族自信。他開闢絲綢之路,開拓漢朝最大版圖,保家衛國,功業輝煌,不愧為千古一帝!
我們華夏民族稱為“漢人”,我們語言稱為“漢語”,漢朝服裝為“漢服”,漢朝代表文體為“漢賦”,應該都始於漢朝,這說明漢朝強盛,經濟強大,軍備充足……大漢朝擁有實力,所以擁有自信心!
新世紀,新使命,中國夢,我的夢。我們民族以五千年文明為根基,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將會越來越繁榮,富強!
-
8 # 鷹x眼
"寇可往、吾亦可往″,是否出自漢武帝劉徹之口無從查考,但漢武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繼秦始皇之後又一個非常霸氣的傑出統治。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死後,十六歲的劉徹(漢武帝)即位,由於漢武帝當時年紀輕,即位以後,面臨幾大難題,首先一個就是朝中大權被丞相竇嬰、御史大夫趙綰和太尉田蚡控制。第二一個就是他的老祖宗劉邦在位時分封的十一個同姓諸侯王,這十一位同姓諸候王之後不是漢武帝的爺爺輩就是叔父輩,他們各霸一方,興風作浪,不聽號令,就象是埋在漢武帝身邊的定時炸彈。第三一個頭痛問題就是漠北的匈奴入侵和南越的割據。但漢武帝還是憑藉自己的雄才大略,逐步把朝廷大權掌握到了自己手中。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除了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還採納了郎中主父偃的建議,下令"推恩"、"酎金″,把諸侯王的勢力範圍由大化小,逐步削弱了諸侯王勢力。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不論是鞏固中央集權,還是抵禦外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漢武帝在位時最霸氣的功績就是北征匈奴,南平吳越,西通西域各國。
由於西漢初期,漢王朝的中央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統一,面對強大的匈奴侵擾,西漢政權迫不得已採取了"和親"的辦法,把皇家女兒嫁給匈奴單于,並且每年還要送去許多繒帛、絲棉、糧食和酒作暫時的權宜妥協之計。漢武帝即位後多次發動了抗擊匈奴的戰爭,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發動了收復河南地的戰役,他派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戰河套,一舉殲滅了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河南地,並且大敗匈奴右賢王,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鞏固了西漢北方。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發動了對匈奴的第二次戰爭,他出兵河西,大敗匈奴,切斷了匈奴同青海羌族的聯絡,打通了西漢通往西城的咽喉要道。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為了徹底剷除叛將趙信和匈奴構結,發動了第三次對匈奴的戰爭,這一戰,漢軍俘獲了匈奴小王、相國、將軍等大小頭目八十三人,匈奴騎兵幾乎全部被殲,徹底解除了匃奴對北方的侵擾。公元前112年至130年漢武帝又數次運兵,消滅了南越、閩越等東南割據勢力,收復了東南,並且平定了西南。縱觀歷史,漢武帝的確有一種無往而不勝的霸氣!
回覆列表
這是一種豪氣和膽氣,做為千古一帝的劉徹,用他的兩隻拳頭(衛霍)打的匈奴狼狽逃竄,備受欺凌的大漢民族終於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