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歪嘴說歷史
-
2 # 小民學歷史
當然想恢復漢唐故土,但是能力有限,實力不允許,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原因
一:燕雲十六州落入敵手,從開國皇帝趙匡胤就一直謀劃著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中道,突發疾病,病逝,接下來趙光義更是兩次北伐,奈何全軍覆沒,坐著驢車回來的狼狽樣子,有多悽慘,自己也因此而亡,為了恢復故土,做得努力不是不多二:周邊少數名族政權過多,漢唐只有匈奴和突厥,而宋朝時期,西北有西夏,北有遼國,邊疆不穩,無法大舉興兵三:重文輕武,宋朝最主要的策略就是限制武將,避免五代時期的禍端,但也造成了宋朝文強武弱,這個影響一直到今天,導致中華民族不尚武宋朝後期對少數民族政權是從心底的害怕,不敢正面交峰
-
3 # 喲文化
漢朝疆土廣大,而唐朝很像現在的聯邦,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地盤盛行府兵制也屬於變相的軍閥割據,說到宋朝就可憐了,只有小小一塊南方地盤,以杭州為國都,可以說一直是四面楚歌。
-
4 # 百勝軍節度使
自然是想的,北宋從建立到滅亡一直都在想著恢復漢唐故土,只是實力有限,沒辦法做到。
典型的漢唐故土,就是幽雲十六州,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就致力於積累財富,為的就是向遼國贖買幽雲十六州。宋太宗時期也數次北伐,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但都無功而返,尤其是高粱河一戰,宋太宗大敗,幾十年國內征戰的宋軍精銳大損,從此宋軍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開拓了的實力,且後繼的君主大多是守成之主,無開拓之心,所以對幽雲只能轉向被動防守。但北宋末年遼國衰敗,宋徽宗又重新燃起了收復幽雲的野心,聯金滅遼就是為了收復故土。至於失敗,那就是後話了。
還有一塊漢唐故土就是越南,北宋也是想收復的。自從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被越南吳權大敗,越南就正式獨立於中國之外了。
宋太宗時期,越南內亂不止,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宋太宗,請求趁丁朝內亂之機南下討伐。宋太宗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伺機進攻丁朝。
但白藤江之戰,北宋又失敗於越南手上,越南統治者黎桓在宋軍退兵之後,試圖與宋朝重新修好外交關係。983年,黎桓遣使向宋朝朝貢,遣還俘虜,上表謝罪。 986年,又遣牙校張紹馮、阮伯簪等朝貢,並要求宋朝承認其在越南的統治地位。 宋朝最終於987年承認了黎桓的統治地位。
西南的雲貴高原也是漢唐故土,但唐朝時期,雲南的南詔國政權多次騷擾大唐,給大唐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大唐也對此沒有辦法。宋朝為了避免這樣的麻煩,於是用玉斧在大渡河劃了分界線,禁止攻打雲南的大理國,也儘量不要和大理交流,免得後患無窮。從965年1116年,在整個北宋期間,大理至少十一次申請讓宋朝對其進行冊封,想當宋朝的藩屬國。但是,除了宋太宗曾冊封大理國王為“雲南八國都王”,宋徽宗冊封大理國王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習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外,其他時候,基本上都是不予理睬,不接納。這樣做雖然笨了一點,但宋朝三百多年,大理和宋朝卻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紛爭。
還有位於西北的靈夏之地也是屬於漢唐故土,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西北軍閥李繼捧獻出了西北靈夏故土五州,投降北宋。但李繼捧弟弟李繼遷不願意歸宋,乃投降遼國,多次騷擾北宋西北五州。宋太宗去世後,他相繼攻陷西北五州,西北之地又從北宋失去了。
另外還有青海的河湟之地,甘肅的河西走廊,西域等地,也都是屬於漢唐故土,但唐中期以來,吐蕃國力強大,唐朝衰弱。河湟之地包括河西走廊還有西域都被吐蕃佔領,一直沒能被中國收復。到宋朝時期,河湟之地被吐蕃角斯羅(音)政權控制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為了對付西夏,採用了江西人王韶的平戎三策,說“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援下,王韶等宋將先後收復了宕、疊、洮、岷、河、臨(熙)6州,將宋朝西界擴充套件至蘭州,史稱“熙河開邊”。宋徽宗親政之後,也有收復河湟之意,1103 年6月,王厚、童貫率軍從熙州出發向湟州進發。宋軍一路勢如破竹,全部收復了河湟地區,新疆且末若羌地區的黃頭回鶻也望風而降,宋朝西部邊界由此達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東南邊緣。
隨後宋朝在河湟之地設立“隴西都護府”,改青唐城(漢西平郡,唐鄯州)為“西寧州”,這也是西寧的由來。
總的來說,宋朝是一直想收復漢唐故土的,但奈何自身實力有限,沒辦法完成這一事業。但宋朝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在軍事方面百無用處,他也成功的收復了漢唐的河湟地區和西域的一部分,這也是宋朝的頂峰了。
-
5 # 小馬A歷史
何止是想,都有實際行動,只是北宋實在打不過當時的遼國和金,後來又多了個西夏,南宋那就更想了,一直謀求恢復北方國土,結果北伐一次不如一次。
一、北宋
宋太宗的北伐
由於後晉的石敬塘把幽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導致中原地區無險可守,一直被遼國欺負著,後來宋太宗趙光義組織了北伐。
北伐一共分為兩次
第一次在滅亡北漢之後,宋太宗認為餘威還在,就發動了與遼國的戰爭又稱高粱河戰爭,由於兵力太集中導致戰敗。後來又發生了
第二次是在遼景宗去世,遼聖宗繼位,遼國政局不穩的時候,宋太宗認為北伐時機到了,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年號雍熙又稱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分為三路東路軍曹彬主帥,崔彥副帥;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西路軍由潘美主帥,楊業副帥。最後大敗,楊業自殺,後來遼國反攻,後宋遼簽訂檀淵之盟。
二、南宋
1、宋高宗北伐,岳飛和韓世忠抗金戰爭
2、宋孝宗北伐
3、宋寧宗北伐
4、宋理宗聯合蒙古滅金,最終導致蒙古兵臨城下,南宋滅亡
-
6 # 無涯煙水迷尋
宋朝當然想恢復舊土,開疆拓土、威加四海是每一個有志向的帝王夢寐以求的榮耀。宋朝的疆域有限,並不代表其沒有擴張的慾望。
我們來看一下宋朝在這方面曾做過哪些努力:
一,宋太祖平復南方諸國。
宋太祖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后,沒有繼承周世宗先北後南的策略,而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先後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多個南方政權。
二,宋太祖意圖贖回燕雲十六州。
南方諸國基本平定後,遼國也結束了混亂的政局,宋朝錯過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不過早在平定南方時,宋太祖就在開始攢錢了,打算贖回燕雲十六州,遼國不同意便用這些錢來作為北伐的資金。不過可惜的是太祖英年早逝,贖買燕雲諸州計劃沒有成功。
三,宋太宗收服漳泉、吳越,滅北漢。
宋太宗繼位後,首先使用政治壓力逼迫割據漳泉的陳洪進納土歸降,並強迫吳越也效仿漳泉獻土歸降,後又滅了北漢,五代十國後的混亂局面結束。
四,宋太宗北伐。
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發動了高梁河之戰,結果大敗,宋太宗被遼軍追至涿州。雍熙三年(即西元986年)宋太宗乘遼國新君初立,派三路大軍再次北伐,是為雍熙北伐。此戰初期順利,後則大敗,宋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此戰使得宋對遼的戰略由進攻轉向防守,此後宋朝再也無力北進。
五,岳飛北伐。
靖康之難後,趙構逃至江南建立南宋,宋朝失去北方領土。岳飛首先透過北伐奪取了金國扶植的偽齊所控制的土地,並且在後來與金國的戰爭中屢屢獲勝,一度攻至距離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正圖北進時卻被高宋召回,不久後岳飛被害,宋金和議,宋向金稱臣。
六,孝宗北伐。
宋孝宋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為岳飛平反,起用主戰派北伐。北伐起初順利,但各路將領輕敵、各自為政,北伐失敗,宋金和議。孝宗仍欲北伐,但北伐將領相繼離世,北伐大業不了了之。
七,聯蒙滅金,出兵北伐。
宋理宋時,為了得到蒙古口頭許諾的河南地區,宋與蒙古聯合夾擊金國,金國滅亡。金滅國之後,蒙軍北撤,河南地區防務空虛,宋出兵河南,進駐南京、開封后,在攻取洛陽途中被蒙軍伏擊,此後宋軍全線潰退,北伐失敗。
此戰後南宋精銳盡失,不僅無力北圖,防守尚且不足,蒙元步步南逼,崖山戰後,南宋覆滅。
縱觀兩宋,一直被北方遊牧政權壓制,但也數次北伐意圖開拓國土,解除威脅。然而宋朝開國以後崇文抑武,且沒有北方大片牧場,戰馬稀缺,使宋朝在軍事上始終處於被動局面。數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使得有志者心灰,小人得意,惜哉惜哉。
-
7 # 逐月的孤狼
當然想,北宋初期發動了好幾次大規模北伐,無奈宋高宗趙光義沒有軍事指揮才能,導致北宋徹底丟失燕雲十六州,從此以後在對遼國的戰爭中,敗多勝少。如果太祖趙匡胤還在,不至於此。
-
8 # 甘肅小君
當然有.換做是你也想恢復失地.只可惜不但沒有恢復.反而被被逼上了一條逃亡之路.最後被逼到海邊無路可走抱著皇帝跳海了.
-
9 # 宋濤ZS
何止是想,都有實際行動,只是北宋實在打不過當時的遼國和金,後來又多了個西夏,南宋那就更想了,一直謀求恢復北方國土,結果北伐一次不如一次。
一、北宋
宋太宗的北伐
由於後晉的石敬塘把幽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導致中原地區無險可守,一直被遼國欺負著,後來宋太宗趙光義組織了北伐。
北伐一共分為兩次
第一次在滅亡北漢之後,宋太宗認為餘威還在,就發動了與遼國的戰爭又稱高粱河戰爭,由於兵力太集中導致戰敗。後來又發生了
第二次是在遼景宗去世,遼聖宗繼位,遼國政局不穩的時候,宋太宗認為北伐時機到了,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年號雍熙又稱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分為三路東路軍曹彬主帥,崔彥副帥;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西路軍由潘美主帥,楊業副帥。最後大敗,楊業自殺,後來遼國反攻,後宋遼簽訂檀淵之盟。
二、南宋
1、宋高宗北伐,岳飛和韓世忠抗金戰爭
2、宋孝宗北伐
3、宋寧宗北伐
4、宋理宗聯合蒙古滅金,最終導致蒙古兵臨城下,南宋滅亡
-
10 # 最強大的我們
而是選擇了先解決南方的割據勢力。他收復了大量的失地,可惜南漢因為契丹人的支援。宋太祖趙匡胤屢攻擊未果。最後遺憾離世。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對收復失地是有規劃的。他甚至連收復北方的計策都想好。可惜沒有來得及實施。
隨著他弟弟趙光義的繼位,宋朝逐漸穩定下來。但是還是沒能收復北方。因為趙光義的決策失誤,導致大軍兩次大敗而歸。但是到宋徽宗依舊沒有忘記收復燕雲16州。
還有一個方面是從文人的角度看。相信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愛國詩人辛棄疾。他做夢都想收復失地。醉裡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宋朝的詩偏向於愛國主義。偏向於對祖國的統一。所以我認為宋朝是想收復失地的。只是時機未到,而對手又太強大。遼朝金朝就不用說了。 再到後面的蒙古,更是所向無敵。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關注,謝謝大家。
回覆列表
說起重文輕武的宋朝,人們都會覺得這個朝代除了有錢,其他的一無是處,皇帝只知道享樂,安於現狀,對外上,能何談,能用錢解決就解決,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文氣的朝代,還是能有一位不忘初心,立志恢復漢唐疆土的皇帝。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趙仲針,父親宋英宗是宋仁宗的養子,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後,這萬里江山落到了這個19歲少年頭上,面對此時內憂外患,國庫空虛的局面他沒有絲毫的退縮和慌亂,一繼位就開始嫻熟的處理政務,解決當下問題。宋神宗從小就有這一個雄心壯志的強國夢,堂堂華夏為何要屈服於北方蠻夷,要像漢唐那樣受到萬國來朝,開疆擴土,使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局面。
“攘外必先安內”,對內宋神宗想透過變法來解決民怨,所以他重用提出改革的王安石。一個是有這遠大抱負,實現富國強民的明君,一個是想要施展自己滿腔政治才華的賢臣,就這樣,君臣二人一拍即合,馬上就著手此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負責變法事宜,調整一批人事,組成了變法派。
新法剛一出朝堂,便找來一些人的反對和謾罵,於是宋神宗就罷免了這些人,安撫跟支援王安石,以保新法順利實施。王安石的變法內容重視農田,水利,減少賦稅,裁軍,整頓軍備,這些大多都是利國利民的,可是有些像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對貧苦百姓來說無異於是施加壓力,造成民怨,也正是如此被反對變法的人或因新法觸碰到自己利益的人為濠頭攻擊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以司馬光為首正直的大臣也開始反對起來,神宗也開始懷疑起來,這對王安石的打擊很大的,加上之後自己兒子壯年病故,無異於雪上加霜,隨後向神宗再三懇求辭官回鄉。
王安石的離去讓宋神宗非常傷心和無奈,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趙頊改年號為“元豐”,而此時宋朝與南方的越南李朝的戰爭已和談方式結束,但是沒有嚮往朝那樣繳納歲幣。雖然傷亡很大,但打出了氣勢,為後來的五路伐夏做出了鋪墊。
他決定要用強硬的手段來維持變法,嚴懲反對變法的官員,加大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北宋中期冗官成災,官僚機構十分混亂,貪汙風氣很大,大批官員懶政混日子,只知道吃喝玩樂,給國家財政造成很大負擔,於是趙頊採取了裁官裁員的方式削減一大批整天無所事事卻身居要職的官員。其次,趙頊統一了全國官員的薪金。使這些官“知使責任,而不失寵祿之實”,發揮官員的積極性。宋神宗這一系列的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對北宋內部起到一定的作用。
元豐四年 ( 1081)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李秉常導致國內政亂,宋神宗這是認為攻佔西夏的最好時機,趁此發動轟轟烈烈的五路伐夏大戰,大戰初期,其中的三路大軍都有所戰果,佔領了一些軍事要點,而其他兩路一路因為大雪天氣和後勤供應不及,一路因為指揮者的戰術錯誤,後又被西夏軍反打了一波,傷亡慘重。但對戰局來說沒啥太大影響。
雖然之前幾路大軍都有所收穫,可是佔領點都無法駐軍,所以北宋方面開始修築永樂城,準備以此為基地,進而準備一舉滅夏的戰爭!徐禧、種諤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西夏方面梁太后親率三十萬大軍攻永樂城。徐禧上來之後瞎指揮,導致兵敗,後來西夏軍三面包圍永樂城,並切斷水源由於怨恨徐禧,種諤未予援救。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二萬多士卒役夫陣亡。宋神宗的五路伐夏以此失敗而告終。
五路伐夏失敗後,面對如此代價的宋神宗,痛苦欲絕,心灰意冷。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有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過了幾年,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病情惡化,在交代完了國家大事以後的同年三月,一生都為了強盛國家,再造漢唐之盛世的一代明君宋神宗趙頊逝世,年僅38歲。宋神宗一生,目標再造漢唐盛世疆域,企圖透過變法改制強國,強軍,當他這些夢想都被現實擊敗時,人也跟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