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ikaei2cnBeta
-
2 # 宇宙V往事
NASA曾做過對比試驗,讓宇航員斯科特·凱利連續在太空生活了340天,他的同卵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則留在地球。
研究發現,極度惡劣的太空環境對人體造成很多不良影響:簡單的說就是臉皮更厚、骨頭更脆、腦子進水、肌肉萎縮和睡眠不足。
因為你的體液在太空分佈更為均勻,因此你的臉會變得有些腫脹(就是說臉皮顯得更厚了)。
微重力環境中,你體內的骨質將脫鈣並排出體外,使骨骼密度降低12%,如同一個患了骨質疏鬆的老年人。
另外,你的腦部壓力發生變化,腦脊髓液逐漸堆積(通俗點說就是腦子進水了),視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你的視力下降。
你的肌肉因長時間“無所事事”,將出現肌萎縮或退化現象。
白天大部分時間裡,你會打不起精神,感覺昏昏欲睡。因為你晚上被綁在牆上睡覺,裝置的噪音、頻繁的交接班和精神高度緊張,導致你只睡5、6個小時就醒了,這叫“睡眠剝奪”。
失去了地球磁場的保護,你將直面危害巨大的宇宙輻射和太陽耀斑,患癌症的機率大大增加。
當然,太空生活也不是沒有好處,你的脊柱在失重環境下會伸展,身高會增加3%,但是,一旦你回到地面,地球引力就會將你“打回原形”!
實際上,斯科特·凱利“回到人間”後,大部分基因都恢復正常,只是7%的染色體端粒發生了變化,換句話說,是他的基因表達發生了改變。
太空生活對人類的心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在長時間的微重力作用下,該器官的形狀會發生變化。在地球,因為重力作用心臟掛在胸腔內並呈橢圓狀,但在沒有了重力作用的太空,心臟無法做出正常的掛垂動作。
來自德克薩斯州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專家Michael Bungo指出,因為無法掛在那裡,心臟開始變得更加圓潤。
在太空,心臟可以毫不費力地改變形狀,它不需要花力氣來獲得血液供應,而這樣則會讓心臟失去關鍵的肌肉量。貝勒醫學院太空健康科技轉化研究所主管Dorit Donoviel表示:“如果你不充分鍛鍊的話--特別是做心血管運動--那麼你將會開始對心臟進行重新調節。所以當你返回地球的時候,它將可能無法輸送血液。”
而讓這個問題更加複雜的是,在太空環境下,宇航員的血量也會損失,這意味著心臟能得到的血液量變得更少。這是為微重力的副作用之一,它會引發體液在體內的變化。由於人類在地球的時候基本都是直立狀態,所以血液更趨向於流下下肢。但到了太空之後血液則會得到重新分配,此時,心臟將會獲得比地面更多的血液,為此宇航員需要在剛進入太空環境的頭幾天去除掉體液來消除心臟內的多於血量。
換句話說,宇航員要經常小便,特別是在他們第一次進入太空的時候。這也是我們每天晚上平躺休息過後總是想要尿尿的原因。在太空,這種體液的排放將會讓宇航員損失掉近15%的血量。
而當宇航員返回地球之後,由於血量損失,當重新進入重力環境並恢復到直立狀態後,其心臟能獲得的血量則會減少,這也是他們返回地面後可能會出現暈倒的原因。
不過幸運的是,宇航員已經有了一些應對該問題的策略,他們會在返回地球之後補充體液。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身體鍛鍊來保持心臟的健康。此外,這種影響在返回地球一段時候後將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儘管如此,這一研究結果還是表明了太空對人類心臟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