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江帆影491

    出自巜論語、憲問》,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通常譯為:原壤左右伸腿叉開兩隻肺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見了說:"你年幼時不講孝悌,長大了沒有作為,老了還不死,簡直是個害人精。”說著就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膸,意思收回去。據說,原壤為孔子多年老朋友,原壤母親死了,孔子幫助治喪,他卻站在棺材上大聲唱歌,孔子假裝沒聽見,照樣照常幫他辦理喪事,不過孔子認為其是不禮不敬不近人情的,。所以,這句話是孔子對原壤一人而發,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後人有的斷章取義,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成:″老而不死是為賊",誤以為是孔子對老年人一種辱罵,這不符合孔子原意。

  • 2 # 君子蘭168411877

    我認識一個老頭八十多歲,向我報怨四個兒子不養他。我說.當初你養你爹了嗎?老頭不言。我說種上高梁永遠出不來玉米。

  • 3 # 老蛇正宗

    這句話的原文是《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解釋:有一天孔子去看望老友原壤,結果發現他叉開雙腿在等孔子。而且這個人曾經在亡故母親的棺材前面唱過歌,對死者是大為不敬。再加上這次“叉著腿等他,這是對孔子的大為不敬!因此孔子大為光火,指出原壤從小就不講孝悌,長大了也沒做出值得稱道的事情,像你這種人,到老了還不死,真是浪費糧食!和偷吃的賊是一樣的。

    孔子說這話是針對那些為老不尊,到老了也不能為後輩做出為人的榜樣,這種老人還不如早點死了更好!我們在閱讀該文時,千萬不可誤解孔子的原意!

  • 4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如果直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肯定是錯誤的。像這樣的話,至少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這就是這句話的出處。

    其中:

    原壤:孔子的故人

    夷俟:蹲踞著等待。

    這裡的“俟”就是等待的意思。

    孔子那時候的人們都是膝蓋著地屁股坐於足上,看上去就像是跪著。而此處的“夷”是“夷坐”的意思,小腿豎起的一種方式,類似於今天的“蹲”,在那個時候這是東方夷族的坐法,換言之在儒家看來,這是不合於禮的坐姿。

    孫弟:孝悌

    脛: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

    聯絡全文來解釋一下這段話:

    故事的開頭,原壤蹲著坐在那裡,等待孔子的到來,見到了孔子,原壤也沒有起身去相迎,就是那樣蹲著,看著孔子走近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個場景。

    孔子看到原壤對待自己如此輕慢的態度,心裡自然是不高興了。

    但是有文化的人,不會直接斥責原壤坐姿難看,態度不禮貌。

    於是孔子就說了:你這個人幼年時候不懂得孝悌,成年後也沒什麼可以稱述的成就(無述),年紀一大把活到現在(老而不死),你的人生時光就是偷來的。

    說完,孔子還用手中的木杖輕輕叩擊了原壤的小腿。

    這段話就是描述了這樣的一場見面開場白。

    “老而不死”很多人翻譯為年紀大了還不死,我覺得這樣翻譯不好,孔子不大可能當著人的面說人“老不死”,這樣太沒涵養,不符合孔子的身份。聯絡到孔子前面說“幼”,說“長”,我認為此處“老而不死”應該是指從年老到離世之間的這段時間,孔子在這裡將人的一生分成了三個階段。

    “賊”我在文中已經直接解釋了,孔子意思原壤的人生沒有任何作為,他的時間都浪費了,就相當於他偷了那麼多時間,暗諷原壤活的不正當。

    其實孔子這段話是罵的非常厲害的,語言非常的毒。我個人感覺孔子有點過分了。

    於是乎,孔子說完後那個敲擊原壤小腿的動作就很自然形象了。話說的有點兇狠了,這時候輕輕的敲打一下,這裡不是杖打,而是帶點親近意味的,相當於拍拍肩膀那種感覺,而孔子輕叩原壤的小腿,實則在暗示原壤的坐姿不合禮數,暗示自己受到了原壤的輕慢。

    那個原壤據記載是個喜歡研究延年益壽,養生之術的人,我估計應該是不同於儒家的某個學說派別,有點偏近道家,卻不是道家。孔子見原壤,並記錄於《論語》中,可見這個原壤不會是個普通人,也是有一定身份,一定知識的人,這點基本上可以肯定。

    因此,孔子這裡既是諷刺原壤個人,也是在諷刺原壤所代表的那個學派。

    這是我的個人理解,我看書喜歡設身處地去體會和理解,結合方方面面,我認為孔子當時說出那樣一段話就是出於這樣的想法。

    現在一般將這段話理解為: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不然活到老就是偷生。這個解釋也挺好,有很積極的一面。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5 # 管子才是聖

    中國小文人始祖!一心想功名利祿。滿嘴仁義道德,實則男盜女娼。不如人家佛教人家悟功,自己清靜,比孔子當喪家犬要好。中國要是佛教早傳來.,以順和忍對佛徒要求,統治者也不會將孔子捧那麼高,人格分裂,害民族幾千年

  • 6 # 夜闌風涼

    人活到75就行了,如果身體健康生活能夠自理,繼續活,如果癱瘓在床生活要靠別人伺候,就不如絕食而死。有尊嚴地離開。

  • 7 # 積武145333984

    品讀古人之言,一怕斷章取義,二怕用今天漢字之義解釋。例如人不為己的“為”、視為賊的“賊”都不是字面上的含義。又如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若不讀下一句就會歪解胡批。這類事情比比皆是,不可不察而盲從。

  • 8 # 淡漠千里1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想要準確理解這句話,關鍵在於這個“死”字。

    “老而不死”與“幼而不孫弟”和“長而無述”的表述方式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幼、長、老”分別對應“孫弟、述、死”。

    “孫弟”即孝弟,意思是學習繼承先人之道;

    “述”是指轉述、傳承先人之道;

    因此,根據行文邏輯,“死”字在這裡不可以作死亡解,而應當作牢固、堅定解。所以“老而不死”的意思是:到老了依然不曉得堅定地尊奉先人之道。

    因此,孔子整段話的邏輯就是:某些人,小的時候不好學,成年了又沒有盡到傳承的責任,到老了都還沒個定數,這種人就叫敗家的玩意兒!

  • 9 # 與你奇思妙想

    “老而不死是為賊”把老子逼上了歸西的路。是正解,以後所有人辯解都是錯誤的,如同孔子的【禮】字,原義是人分成九個等級,(奴隸不算是人不在九等裡),天生有貴賤之分,等級賤的人必須遵從等級貴的人。後人辯解為人和人要有禮貌,禮貌待人,人人平等,不得不說,孔子並不高明,高明的是他的弟子們,強搶辯解,把一切好聽的話搶先入錄,佔為己有,把實在下賤的話避而不談,來愚弄百姓。

  • 10 # 寂語堂齋

    這段話出自《論語.憲問篇》,原文:

    14. 43 原壤夷俟。子日: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理解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我認為應該全面考慮其語言和背景。

    原壤,是孔子過去時的老朋友,以孔子的學識所能稱之為朋友的,應該決不是一般人,並且還是孔子去拜訪他。

    那麼這段話為什麼會出現在憲問篇裡,憲是原憲,原憲也是孔子的學生,憲問就是原憲提出的問題。即然是原憲所提出的問題,那麼這段話就應該理解成是孔子給原憲講的一個故事,就是以前發生的事,以教育原憲要懂禮節。

    夷,我發現很多人都把這個夷字翻譯成蹲著或跪著,以及叉開兩腿坐著等。我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這個夷有這樣的意思,那麼這個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4 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個夷是指邊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陋不僅是居住條件簡陋,還有民俗鄙陋,也就是說那裡的人們粗俗、粗陋,不懂禮節之意。

    願壤夷俟中的夷也應該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原壤象少數民族的人一樣粗俗、鄙陋在等待著孔子的拜訪。俟是等待之意。

    孫同遜,不孫弟就是不尊敬兄長之意,但決不是不孝弟之意,不孝弟那是不孝敬父母和不尊敬兄長兩個意思,若原壤是個不孝之人那又怎麼能成為孔子的朋友呢?所以原壤只是不尊敬兄長並沒有不孝敬父母。

    故此,這段話我們就應該這樣理解:孔子給原憲講了一個故事,孔子說有一回我去拜訪我的一老朋友、老熟人叫原壤,他象邊遠的少數民族那裡人一樣鄙俗的在屋裡等待我,並沒有出來迎接我。我就對原壤說:你小的時候就不尊敬兄長,長大了也沒有做出什麼令人稱道的事情,現在老了還象過去一樣賊心不死,說完就用手杖敲擊原壤的小腿骨。這裡的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指過去的習俗還沒有改掉的意思,即賊心不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MATLAB來驗證modelsim中的模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