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丁仗劍決雲霓
-
2 # 木易子幹
最近學到中國文學史,看到了司馬遷寫作《史記》的艱難之路,在下實屬欽佩。這次我來介紹他的事蹟吧。
1.家庭背景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有爭議),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慄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慄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對諸子百家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司馬遷有直接影響。而且司馬遷還轉益多師,向儒學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
2.本人事蹟
司馬遷後來擔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閱由國家收藏的各種文獻資料。司馬遷 20 歲時的漫遊經歷,使司馬遷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風習俗的差異,加深了對某些歷史記載的理解,為《史記》的寫作蒐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並豐富了《史記》的材料來源,加深了對某些歷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從而使入傳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氣息。
3.《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後就開始了《太史公書》(《史記》) 的寫作。 在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他造成極大的創傷。出獄後,司馬遷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至徵和二年(前 91), 《史記》一書的寫作至此已經基本完成。 從太初元年(前 104)正式開始寫作算起,前後經歷了 14 年。在經歷李陵之禍以後,司馬遷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充實。在經歷磨難之後,他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頌讚,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絡在一起,融入了較重的怨刺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
4.文學成就
《史記》以“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為宗旨, 在綜合前代史書各種體例的基礎上,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十二本紀是綱領,統攝上自黃帝、下至西漢武帝時代三千年的興衰沿革,按帝王世代順序記敘各朝興衰終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八書是有關經濟、文化、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世家主要是貴族之家的歷史,列傳是不同階層、不同型別的人物傳記。《史記》在體例上衝破了以往歷史散文的侷限,把更多的內容納入其中,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總體風貌。
《史記》一書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司馬遷在編排人物傳記時顯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動地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
( 1) 本紀、世家的傳主基本上都是傳說或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據政治地位決定他們入本紀還是入世家,同時也有一些例外。司馬遷的安排獨具慧眼,既充分尊重歷史,也是合乎邏輯。
( 2)《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基本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絡,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司馬遷對人物傳記次序的巧妙編排,造成了《史記》一書婉轉多變的敘事脈絡,在明滅起伏中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 3)《史記》的人物傳記有分傳,有合傳。分傳即人各一傳,合傳是把幾個人的傳記合在一起,寫成一篇傳記。合傳都是以類相從,把某些相同型別的人物放在一起,其敘事手法非常高超,透過敘述某一型別人物的所作所為,描繪出特定領域的總體風貌。人物合傳以這種方式集中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5.後人評價
班固是漢代系統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讚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後人皆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魯迅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
3 # 左說春秋
謝邀!這應該是個開放題目。勵志文人很多,我選一個既勵志又為民為國有貢獻的人。就是宋代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進士笫一的呂蒙正。他不僅自己勵志,還因為寫下著名的《寒窯賦》激勵過無數貧寒士子,鼓勵了無數年輕人立志進學。呂蒙正出身不錯,但卻倍受飢寒。
呂為官後,三作相。一生知人善任、秉公敢言、清廉為官。《宋史》給予很高評價。
呂蒙正《寒窯賦》不修文飾,頃滿腔熱情而為,實為最樸實、最適用的好文章。此起單純成個人的純文人好得多。
此人大眾耳熟能詳,甚至連背誦過《寒窯賦》的人也很多。就簡答些許,喜歡的人查詢一下脫脫著《宋史》會更受益。
-
4 # 綺閣書生
古代的寒門學子不少,我以為北宋的歐陽修算是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一位吧。
歐陽修(1007年至1072年),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的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家中獨子,三歲喪父,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之後投奔叔叔。母親用蘆杆在沙地上教子寫字,叔叔也不時關懷,慢慢的度過童年。稍大一點,歐陽修便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有時書未抄完,已能成誦叔叔大加讚許。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天聖元年(1023)和天聖四(1026)年兩次落第。天聖七年(1029)秋,歐陽修在國子學校的廣文館試、國子解試中均獲第一,成為“省元”。
歐陽修一生著述頗豐,文章有《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豐樂亭記》,《祭石曼卿文》,《賣油翁》等。詩有《戲答元珍》,《題滁州醉翁亭》,《憶滁州幽谷》,《畫眉鳥》等。詞有《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
-
5 # 帝國的臉譜
古代文人?最勵志?我想每個人心目中的物件恐怕不會截然相同,我心目中最勵志的人物有不少,比如王勃、李白、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等等都是。但如果說最勵志的,則非辛棄疾莫屬。
辛棄疾讓人最激動人心的是,他既能寫傳世的詩詞,又能帶兵打仗,還深懂軍事,有文韜武略,即古語所謂:“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
確實,辛棄疾的豪邁、英武、勇敢,豪爽俠義,渾身是膽,刀劍之術和馬上功夫皆為了得,是那個烽火年代一道異樣的風景。想當年,他作為淪陷區的宋朝遺民,不甘為奴,以22歲的風華正茂之年,拉起一支2000人的隊伍,與兇悍的金兵侵略者較上了勁,後毅然加入耿京的河北忠義軍,誓與金兵抗擊到底。
他的朋友僧人義端叛變,辛棄疾飛身上馬,沿路狂追,三天後便提著義端的人頭而回,何等英豪!張安國、邵進等叛將殺死耿京,投降金國,辛棄疾勃然大怒,率五十輕騎奔襲金營,於集結五萬之眾的金營鋤奸,將正與金將喝酒慶賀的張安國從酒桌上生擒而歸,何等勇猛!洪邁在《稼軒記》中由衷讚歎:“(辛棄疾)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真是: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辛棄疾還是一個有著深厚理論基礎的軍事家,歸宋後,他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軍事專著,從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等十個方面,詳述了南宋對金是否可戰、如何戰勝的戰略,觀點精當、準確、全面、深遠,是最適合當時抗金斗爭的一部專著。最重要的一點,以前北伐都是以恢復汴京為主要方向,而辛棄疾則主張先復山東,說:“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比他人更深遠而務實。
辛棄疾是歸正人,即淪陷區歸於南宋正統的人,淪陷區來的人,大都不得重用,你再有本事,也不會給你高位,你再有戰略,也不會給你軍隊,南宋朝廷對於辛棄疾也是如此。辛棄疾最勵志的是,你不讓我幹這個,我就幹那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去山水間流連,我去天地間沉醉,雖然不能“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但我可以“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寫詩填詞,在背運中,竟然成為了一個聞名千古的大詞人。
-
6 # 磨史作鏡
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國度,文人雅士每個朝代都有,勵志故事很多,下面列舉一些人和代表詩文。
1.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作者,他在《報任安書》中說自己為什麼身受宮刑堅持寫作史記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漢末三國政治家文學家曹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志向遠大吧!
4.蜀漢丞相、政治家文學家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5.盛唐詩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後來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6.詩聖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7.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南宋詞人辛棄疾,他也是一位抗金英雄,豪放派代表人物,他寫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對於自己懷才不遇,他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生前身後名!
10.南宋大詩人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他堅決主張抗金,臨近去世寫下了傳頌不衰的示兒一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1.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2.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寫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3.明代大才子楊慎,因為大禮議被嘉靖皇帝發配雲南,寫下了那首有名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14.清代文學家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5.民族英雄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7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我心目中最勵志的古代文人是王陽明老先生,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五百年間出過一個半的聖人,半個是曾國藩,一個是王陽明。我少時學習老先生幾乎魔障了,少年時期王陽明就顯現出不同尋常,如塾師提出讀書登第是第一等事,他卻不以為然,而立志要做個聖賢。不久卻因嘗試宋儒格物之法,格竹七日病倒,感嘆做不得聖賢。此後他流連騎射、文章、佛老,甚至新婚之夜與一老道徹夜交談。
後來,他因觸怒當權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途中還幾次遭人追殺。面對荒蠻險惡的環境,他自制石棺告誡自己超脫榮辱(神鵰情節或出於此),最終因此悟道。而他晚年平亂除匪,更是每每臨時帶著老弱病殘之兵,卻都能夠化險為夷。立德立功立言,他的一生波瀾壯闊,而他的心學更是用生命加以演繹的結果。正如錢穆先生所指出,他既沉溺,又灑脫,既有熱烈的追求,又有強固的抵抗。而有些人現在提起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往往草率看過,以為不過尋常話,甚至當做道德八股。
可在他,卻是百死千難裡來。如他的學生請教他屢次軍事勝利有何秘訣,他說常人智商相去不多,他只是能不動心而已,而他之所以能不動心,就在於對良知的存養。因此當平叛寧王后遭猜忌,他卻不掛於心,只道“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罷。”
狂者胸次是王陽明屢次提到的一個境界,而在宋朝理學那裡,更多提及的是聖人氣象。他的心學也正是對理學的一次內部突破。理學從天地生生之道出發,指出了萬物無不有理,仁義禮智是天賦本性,之所以有善有惡,是因為被不同的氣質之性所遮蔽,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慾;而王陽明則從心與理的這個缺口入手,從內心體認出發,提出心即理也,良知不需外求,本就在各人心中。
而這種“成為你本來的自己”,或是說“收拾吾心,自作主宰”的主張,無疑具有強大的道德號召力。潛臺詞就是,你不是壞人,對不起你做不到,盜賊也知道不該做賊,喚他做賊他還忸怩。王陽明有個振奮人心的譬喻,即以黃金比人,凡人雖無聖人斤兩,成色上卻能夠與之無異。
因此從心上功夫來說,就是要時時“良心發現”,做到存心養性。然而與佛老不同之處在於,王陽明強調舉起而非放下,不是歸於心靈的靜寂,而是事上去練,是知行合一。在這裡他反覆申明立言宗旨,即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導致世風日下,遍地利祿之徒,處處蠅營狗苟,人們知而不行。
因此知行合一首先是為了“吃緊救弊”,其次也不乏真理性的一面,心上功夫和事上功夫是一體的、統一的,用孟子批判揠苗助長的宋人的話說,就是“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追隨良知本體去行,光明磊落無愧於心,事了拂塵去,但求自然而然,多了點沾沾自喜或是後悔不滿都不對。
這樣久而久之,你就能夠感受到浩然正氣毫無虧欠,於是“無入而不自得”。對這種神秘體驗/精神境界的重視,也是陽明不同於程朱的一大特點。《論語》中曾點在少有的出場中,抒發了個人志向:和眾人在沂水裡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然後唱著歌兒回家,由此得到了孔子“吾與點也”的讚歎。而朱熹最不喜他人提曾點氣象,恐怕他人不經修習,就要憑空去找個高邈境界。
而陽明有詩云,“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著重突出敬畏之外的灑落情懷,這種生命體驗是入世的儒學所不缺少的,從前往往為“唯心主義”等概念所遮蔽。其實,唯物主義只是提供一個第一性的基本立場,而心靈價值的追求,則需每個人自得於心。
心外無物不是離開心則物不在,而是物離開心對於“我”無意義,正如馬克思說“任何一個物件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陽明心學強調不離事,但是也不滯於事,透過內在的道德直覺、現實的道德實踐,下學而上達地觸及良知本體,感受雲開月明、鏡無纖塵的精神境界,它是立根於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
既包括“仁者以天地為一體”的大吾之境,也包括“情順萬物而無情”的無滯之情,陳來先生指出,在儒家注重道德價值的有之境基礎上,吸收佛道無的境界,是陽明心學的一大貢獻。有無之間不是躲進小樓自我安慰,而是勇往直前狂者胸次,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能切身感受王陽明死前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一境界的背後是大樂、是活潑潑、是廓然大公,如他解釋逝者如斯,良知過處如川水一般活潑潑地,如他講當哭則哭,雖哭此心仍是樂,只要本於大公之心,喜怒哀樂未嘗不可,如此才是靜亦定,動亦定。
正因如此,陽明講學無絲毫學究氣,亦不排斥佛老的手段。倒是他的弟子有時不免端著架子,某次陽明為此生氣,“你們拿一個聖人去與人講學,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如何講得行!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
聖賢之學也講究群眾路線,王陽明本人教學風格即能低處著手,切中要害。弟子蕭惠坦言私慾難克,陽明卻道“將汝己私來,替汝克”,一番話說得蕭惠恍然大悟。
弟子陸澄收到家信得知兒子病危,煩悶不堪之時老師陽明卻要他此時用功,傷心過度過猶不及,“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
又弟子薛侃生性多悔,陽明告其悔悟雖是去病之藥,留滯心中不免因藥發病。
更為傳奇的是,王陽明曾憑三言兩語點化僧人。那僧當時閉目修禪,傳聞已三年口不曾語。而陽明劈頭便問他,“你這個和尚,一天到晚口巴巴地說些什麼?眼睜睜地看些什麼?”和尚登時睜眼說話,陽明與他說些家長裡短,說得該僧淚流滿面,次日還俗回家。
反思陽明學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在於許多人已經壓根不相信良知,他們寧願屈從世俗和功利的眼光,寧願去尋求未知彼岸的庇護,寧願去透過五行八卦前知改命。可是心有虧欠如何彌補?求仁得仁的事情,何必“沿門托缽效貧兒”?
而在成功成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時代,他更是以個人經歷告訴我們,自作主宰的道德氣象是成功的前提,要學會大其心、立其志、行其知,在良知引領,知行一體中通向昇華和救贖的高峰體驗。
當然,陽明熱中也不乏放縱自我,而美其名曰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情況,就像王陽明後學左派那樣,忽視了自我修養和事上磨鍊,那就去王學遠矣,王學的精華也將被封閉在個別概念之中。
-
8 # 經世致用小百科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上是北宋張載著名的《橫渠四句》,堪稱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們的精神絕句,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在很多重大的場合經常被人引用。近代著名的哲學大師馮友蘭老先生晚年在書寫到張載的四句偈時,在後面又加了一句看似很無奈的話:“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而馮老先生加的這句話其實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張載(公元1020年~公元1077年),宇子厚。北宋陝西鳳翔酈縣(今陝西盾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張橫渠、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世稱“北宋五子”。
張載是理學家,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也關學的開創者。理學分濂、洛、關、閩四派。濂即指周濂溪;洛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亦稱二程;關指張橫渠;此四人皆在北宋。下及南宋,有朱晦巷。因其生長在福建,故稱閩學。此濂、洛、關、閩四派,又稱宋五子。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農學等自然科學和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
明代沈自彰曾經把橫渠的著作編為《張子全書》。共十五卷(內附錄-卷)。內容包括《西銘》、《正蒙》、《經學理窟》、《易說》、《語錄鈔》等哲學論著。題名《全書》實與《宋書·藝文志》所載卷數不合,已多失傳,今天流行的也並非全本。
張載欲在為天地之間,建立一套以人“仁”為道德核心的價值系統,促進人群和諧。無論試圖改變天下蒼生的命運,還是造福和增進百姓們的生活,則應該透過仁政實現。為往昔歷史上的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傳承延績卓絕的道統,為千秋萬世,開啟太平盛世,實現周公、孔子以來,追求的大同政治理想。
北宋理學家張載的治學宗旨亦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的學說出自《易傳》、《大學》、《中庸》。這既是他個人的抱負,也是儒家學者乃至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們的共同理想。這四句話,不能脫離宋初的建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道學,為需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
中國自孔子開始,主張向平民階層講學教育,此後墨翟繼起。戰國時代,乃有儒、墨、道、法、名、陰陽等九流十家諸子學。到了漢代儒學被“獨尊”。史記漢書以後,遂有儒林傳。魏晉以後,佛教逐漸興起,中國思想界主要分儒、釋、道三家。到了宋代,理學興起,宋史乃於儒林傳外增設道學傳。道學傳首周濂溪,後世稱為道學家。道學亦稱理學。儒林傳中人物重經籍研究,此後稱之為漢學。道學傳中人物重心性研究,後世稱之為宋學。故理學亦稱新儒學。
如果說張載的《橫渠四句》道盡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士大夫們的所追求的崇高的理想境界,那麼馮友蘭老先生所加上的那句“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表面看似一種“無奈”,實則更加令人讚歎,或許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沉澱才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底蘊。
-
9 # 南雷霆峰
要說中國最勵志的文人,還真的不易,必須瞭解他們的身世。
象杜甫就不是,杜甫的上代杜審言深得武則天器重,因為寫詩好,曾做過“侍郎”一類官職的,相當於省部級領導了。
杜甫是文化世家,有遺傳因子,不勵志。
李白雖然不是詩書世家,但是家境不錯,其兄弟是茶鹽鉅商,否則怎能支援他遊玩天下?也不勵志!
蘇軾和杜甫差不多,其父蘇洵名氣更大,當然他後來仕途不順倒也有些坎坷。
范仲淹的散文,文采好,境界更高。“居廟堂之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而又憂民!
范仲淹治理地方,興修水利,鼓勵農耕,政績突出。在中央任樞密使(相當於宰相),為君分憂。曾擔任封疆大吏,打得胡人聞風而逃,不敢入侵。
-
10 # 歷史小記者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南宋詞人文天祥的一首絕唱,是對大無畏精神的歌頌。
公元1256年,文天祥高中狀元,被朝廷委派刑部,江西提刑等職位。隨著個人才能不斷突出,受到南宋朝廷看重,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公元1275年,元朝大軍向南宋都城臨安進軍。文天祥當即變賣家產,組織義軍,護衛臨安。堅持抗元半年後,出使者與元軍議和,卻被無理扣押。後幸得義軍救援,流亡到通州。由海路往南,到達福建南宋小朝廷,堅持抗元鬥爭。
公元1276年入召福州後,任樞密使,都督各路兵馬,往南建州建立都督府,派人趕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
公元1277年夏天,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陸續收復許多州縣。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拾殘部,退往循州。秋季,元軍攻入福建,朝廷逃亡海上,在廣東一代乘船漂泊。
公元1278年夏天,文天祥得知南宋朝廷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困境,便要求率軍救援,與南宋朝廷會合。冬季,元軍大舉進攻,文天祥兵敗被俘虜。受俘期間,忽必烈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臨死不屈,被稱“宋末三傑”之一。
文天祥在監獄度過三年,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公元1283年1月9日,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文天祥壯烈殉國。
-
11 # 讀史坊
北宋范仲淹。范仲淹最勵志的是他年輕時斷齏劃粥的故事。
范仲淹年幼時家裡很窮,他在求學期間曾經把小米煮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然後早晚各吃兩塊,就著一些醃菜。有人看他生活太清貧,要給他送些肉,被他拒絕。他說,如果吃了好的,怕自己以後再吃不下粥和鹹菜。這是一個很真實的人。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范仲淹如此艱苦的生活,他從不叫苦,終於在1015年進士及第,並做到了宰相。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讓人佩服,他年輕時的勤學勵志故事也讓人欽佩。
回覆列表
謝首衎先生邀! 就兩個人,一是辛棄疾,二是范仲淹。這兩人的生平事蹟小學生都知道,沒必要重複。要寫理由和感想,起碼可寫幾千字,但,一是我現在沒時間,二是近來多篇長評稽核未過,失了興趣。非常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