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濟陽老哥

    宋明儒學走進死衚衕,先說宋朝社會動盪,人心晃晃。宋朝北方民族虎視環側,先是遼,後西夏。對宋正統政府發起挑戰,宋無瑕應對,最後歲幣了事,滿朝群臣無語應對,實在是華夏民族恥辱。後有金押宋朝皇帝父子囚於冰天雪地之中。再有蒙古騎兵,更是滅大宋馬蹄之下。把漢民族列入賤民之列,舉族上下,無言應對,民族悲哀。到了明朝專制更盛,宰相也對皇帝俯首而主。面對蒙古和女真挑戰,也是能應付則應付。土地和財富集中,才引發農民起義。在財富集中,下層人民生無活路。加速大明王朝滅亡,否則女真人是不可能從白山黑土,坐鎮北京,面北為君。而天下儒家,也只能唯唯諾喏。實在是對儒家莫大嘲諷,為什麼結局如此呢?因為帝王權術過於集中。在宋朝以前宰相權力,能對皇權應成制約。自趙匡胤對皇權昇華,也是對儒學踐踏。後期宋以後儒學,對皇帝唯誰喏喏。加速了儒學敗落。

  • 2 # 蔣興淮

    富庶安逸的生活讓北宋南宋更加不思進取,但統治者又需要在思想上加強統治,於是程朱理學的土壤誕生了,為了讓老百姓更加順從,統治者利用理學大儒做了一系列的洗腦運動,更是在科舉中完全採用理學的教義闡釋四書五經!所有生員必須按標準答案來考核,這樣就使得學術的活躍度被打壓遏制,任何不符合程朱理學概念的新事物都會受到打壓,而且程朱理學的門徒開始了愈演愈烈的結黨營私,明朝的東林黨實際就是程朱理學的遺禍,是一種變態的政治產物,為了對抗這種變態的政治怪物,皇權只能用更變態的東西來制衡他,那就是更變態的閹黨!所以明後期的烏煙瘴氣,在文化層面的禍首就是程朱理學!

  • 3 # 儒者讀書

    提問中三個問題:起因、發展和文明意義。如果詳細談,內容太多,幾本書也談不完,所以一切從簡。

    起因:

    說到起因就要說背景,在經歷了戰亂之後的宋朝,其文化背景主要有:

    1、儒學地位受到挑戰。很明顯的,從南北朝到宋朝,中間有過崇佛、崇道,儒學作為學派生存條件不太好。

    2、三教合流的趨勢。當時,儒釋道相互有鬥爭,也有融合,你吸收我的教義,我接受你的觀點,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適應本土和時代要求,活下來才是道理。

    3、禮崩樂壞的局面。可能很多人對這四個字沒什麼概念,但是換句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人民沒有信仰,社會風氣雜亂,這和五代十國脫不了關係。

    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也足夠成為推動儒學變革自己的動力,這個時期,儒學吸收佛學、道學,進行了思辨化的提升,所以必須要提的一點是,宋明理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而非一大後退,至少它解決了宋明時代的要求。

    發展:

    廣義上來說,宋明理學包括了四大派:氣學、數學、理學、心學。而其中發揮主要影響的是理學和心學。

    程朱理學:起自周敦頤,歷經二程,大成於朱熹,哲學體系是天理至高無上,與人慾是相互對立的,天理決定一切,故稱客觀唯心主義。翻翻理學的書,會發現其邏輯論證很嚴密,絕非所謂“死衚衕”之說,應該說周、程、朱完美的構建起了一套新的儒學體系,將傳統儒學進行了思辨化、系統化。但是它割裂了天理和人慾的關係,所以到後來退化成了以倫理綱常的教條為代表的禮教,著著實實的退步。

    陸王心學: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作為心學的開端,他也跟同時代的程朱辯論了很多,而心學的大成卻要等到幾百年後的王陽明的出現。王陽明,不需要過多介紹,因為他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人物,所以心學的觀點主要是指王學的觀點。王學認為,天理就是人慾,就是純粹化的人慾,“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講理學改造成了具有思想啟蒙意義的學問,迴歸到了人的本身。

    文明意義:

    1、中國哲學的新的高峰。理學是批判吸收了佛學、道學的思想的,並透過高度的思辨凝結出的古人的智慧結晶,它代表了華人的思想高度,這一點不讀過相關書是無法理解的。

    2、解決了當時時代的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程朱理學尤其適合作為統治思想,因為它滿足統治階層的需要,維護社會秩序,當然這一點在今天看來是需要進行批判的,但是在當時,程朱理學還沒有發展到鉗制思想、打壓一切的地步。

    3、思想啟蒙。這個作用主要是說陽明心學、氣學,心學因為其迴歸到人的本身,綻放出人性的光輝,成為聖賢不再是遙不可及,如同今天所提“為人民服務”,是具有人性的美好的光輝的,它的繼承者李贄等人的學術觀點對於反封建也有很大的作用。氣學以樸素的科學態度認識世界,對於禮教、君主專制都提出了批判。

    大致內容是這麼多吧,其實說心學閃爍著人性光輝也不是絕對的,看看人家徐階的鬥爭史就知道了。理學不等於鉗制思想,專制才是。

    以上內容均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贛西子路

    宋明儒學的起因是戰亂後,禮樂崩潰,於是興起一個新的分支理學。它由程頤開創。理學認為人生 理 應該嚴肅,除了訓練自己成為聖人外,不可有其他意念。四書五經定為唯一經典。認為沒有感情的道德才是最高道德。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理學在北宋沒發生大的作用。到了南宋他的門徒朱熹在政府取得權利後,得到了發展。朱熹重視教育對改變人性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它的文明意義是使人的行為有了一個規範。

  • 5 # 隔壁老周

    作為一名國學愛好者,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是腦袋決定屁股?還是屁股決定腦袋?不同人的回答是不一樣的。正統儒家學者的回答是,腦袋決定屁股。清代大儒顧炎武曾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在顧炎武看來,亡國與亡天下是有區別的。易姓改號,即改朝換代,叫做亡國;而當人們對仁義充耳不聞,變得如同禽獸一樣,這就叫亡天下。

    順著這個邏輯,咱們再說說宋明儒學的問題。宋明儒學發端於唐代的韓愈和李翱(韓學生),後經宋代張載、周敦頤、二程、邵雍等人努力,到朱熹和王陽明集大成。宋明儒學,集儒釋道三家於一爐,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宋明儒學的起因有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也有學術思想本身的原因。宋代創立者趙氏兄弟,為了防止唐末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再度發生,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根本國策。客觀上為學術思想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再一個宋代國家經濟的快速恢復,市民經濟的興起,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唐代佛教是事實上的官方意識形態。這裡面有很多故事,有興趣大家可以查查。唐代寺廟經濟對國家的損害是很大的。好多土豪劣紳打著寺廟的旗號偷稅漏稅。導致國家政令不暢。韓愈等人為救治時弊,也為奪回文化主導權,發起了古文運動,這為宋明儒學的興起,拉開了序幕。

    實事求是地講,從學術思想本身來講,宋明儒學的興盛還是可圈可點的。但這也導致了國家意識形態固化,人的腦袋被管的太死的毛病。蠻族蒙古和滿族的入侵,多多少少都和宋明儒學有點關係。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釣釣魚,線組粗細對浮漂靈敏度影響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