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65度小知識
-
2 # 皓說史
在三國裡,赤壁之戰可謂是精彩故事中的一個。整個事件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從曹軍開始奪取荊州時,然後曹軍一直勝利,戰爭形勢將孫權從江東地區直接拉到了歷史的舞臺。最後在孫劉兩家抗曹的政策之下,終於在赤壁一地大敗曹操。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根本就沒有發生呢?赤壁之戰五大疑點
第一:在赤壁之戰中各家將領根本就是沒有損失的,不管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也好,都對赤壁之戰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但是不管怎麼看,劉備、曹操、孫權各自的國家裡沒有損失一員大將,這難道不奇怪嗎?第二:一般來說,不管中國歷史上發生什麼戰爭,勝利的一方都會給自己的將軍和參與戰爭的有功人員進行獎賞。在赤壁之戰中,沒有任何一個領袖對自己有功人員進行一定到獎賞。這個孫權在呂蒙大敗關羽後,就封了呂蒙為太守,什麼賜錢幾億啊,賜黃金啊。可是在赤壁大戰後孫權方的將領並沒有什麼獎賞。第三:在當時火藥還沒有用於軍事上的年代,要將具有一定防護的船和在水中浸泡的船燒壞並非容易之事。第四:在《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中曾記載:“太祖徵荊州還 ,於巴丘遇疾疫。”這句話意思是說曹操南征,在巴丘部隊遇到疾病,然後把船燒了。特別是在“燒船”兩字上,運用主動句式,證明是曹操主動燒了船。第五:其實曹操並不承認遭到火攻的,根據《江表傳》中記載,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曾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意思就是,告訴孫權,我是因為部隊有病 才自己主動撤退的,撤退之前為避免船隻落下來,才自己主動燒了船的。當時的雙方當事人最清楚事實的真相,一方對另一方扯謊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那為什麼有這麼多史料記載赤壁之戰呢?一定是由於戰爭參與者來決定的,如果在戰爭中誇大自己勝利的戰績,縮小自己的損失,就可以鼓舞士氣或者給對方帶來心理上的打擊。
-
3 # 史無止境
首先,我覺得題目的答案是肯定的。請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所填寫的這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歌頌了周瑜火燒赤壁的輝煌成功。這還有假嗎?周瑜(公元175~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強敵袁紹,統一了北方,已經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勢。於是,他揮師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集團,統一中國。公元208年,曹操率領20餘萬大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荊州重鎮江陵。因而產生了麻痺輕敵思想,認為憑著自己的軍事優勢,順流東下,有把握打敗孫權。此時,孫權召集眾臣商議對付曹操之策。眾說不一。大都督周瑜力主抗曹,他指出曹操揮師南下有四大弱點:一是北方沒有完全平服,有後患;二是北方兵善陸戰不善水戰;三是時值寒冬,缺少糧草;四是兵將遠涉江湖,水土不服。曹兵號稱80萬,實際只有10多萬,若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必將勝曹。孫權聽了周瑜的分析,堅定了抗曹決心。即給周瑜3萬兵馬去迎戰曹軍,任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周瑜籌劃策略。此時,劉備也因被曹操打敗,遂派諸葛亮到東吳來求援,經商談達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協議。周瑜率軍與劉備軍聯合作戰,合力抗擊曹軍。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初次交戰,曹軍因流行疫病而失利,退守長江北岸。為減輕戰船在水上顛簸,使北方兵士不暈船,曹操令工匠把幾艘或幾十艘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結成“連環戰船”。吳將黃蓋向周瑜獻計說:敵眾我寡,不能長久相持;今曹軍把船隻連在一起,首尾銜接,擠在一起,如用火攻,不怕曹軍不敗走。火燒戰船要藉助風力周瑜和諸葛亮進行了周密研究,同意了黃蓋的計劃,決定東南風一起就立刻發動火攻。於是,準備了數十艘快速戰船,船上裝滿草,草裡灌滿油脂,外面用布幕捆包偽裝,並在船上插上主將的戰旗。為了使火攻的戰船能夠接近曹軍的水寨,黃蓋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說要投降。曹操信以為真。黃蓋即藉著東南風颳得正緊的時候,帶領火攻船隊出發。曹軍將士以為黃蓋來降,毫無戒備。當船隊距曹軍只有一里遠的時候,黃蓋命令點燃各船的乾草。火被大風一吹,迅速燃燒,大船像箭一樣向曹軍水師大營駛去,曹軍戰船頓時火焰瀰漫,大火很快蔓延到岸上的營寨,“連環戰船”和營寨剎那變成一片火海。曹軍大亂,被燒死和淹死的甚多。周瑜乘機率軍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這一決定性戰役以後,曹操再也無力揮師南下,孫權在江東的統治也日趨鞏固,劉備乘機佔有荊州和益州(今四川省),隨後,各霸一方;曹操死後其長子曹丕及劉備、孫權相繼稱帝,分別取國號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形成。 -
4 # 口水雜談
當然有呀。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裴松注:
注[二]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
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
,吳志為是。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
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荊州牧劉表死,魯肅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觀變。肅未到,而曹公已臨其境,表子琮舉眾以降。劉備欲南濟江,肅與相見,因傳權旨,為陳成敗。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
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
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樂安平定,(程普)代太史慈備海昬,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
(黃)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
結論:
1、從魏蜀吳三書各自的記載都可看出,將赤壁之戰功勞全歸於周瑜是明顯錯誤的
2、魏蜀吳三書均記載了劉備在赤壁破曹公,可見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功不可沒
3、根據資料可推算,劉備當時總兵力2萬多(關羽1萬+劉琦1萬多),可見劉備並不窮酸,派出1萬參戰應該不是問題;孫權家底不知道,但能遣出3萬水軍出陣,周瑜程普分任左右督各領1萬人,其
餘人零散加起來大約1萬人。
4、詐降燒船之計由黃蓋提出、由黃蓋執行,與周瑜、諸葛亮均無關係。不過做為黃蓋的上司,周瑜沒有否決他的計策也算一功罷
5、曹操的損失,“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時又疾疫,北軍多死”,呃,相當的慘重
-
5 # 老孔談歷史
最早的記載是西晉史書三國志,大概就是曹軍擊敗劉備後,荊州劉表這個時候死了,曹操就順勢吞併了荊州軍,然後南下,但這時軍中瘟疫,只能退回烏林,從地圖看,赤壁是已經過河了,可見燒船並非曹操退兵的原因。
退到烏林後,周瑜才燒的船,烏林是已經過了河,那些船已經沒用的,最多就是殿後的荊州兵,並非曹軍。這時曹操直接北歸,留下曹仁在江陵殿後,也就是說周瑜燒船然後在烏林頂多就是追擊曹軍殿後的部隊。最後曹仁也北歸了,於是周瑜佔了江陵,劉備也佔了附近幾個城池。
這一戰曹軍損失不大,病死的就沒記載了,但荊州兵由於殿後或留守的原因就死的死,降的降了。古代的軍隊都由於很強的地域性,曹操也不可能帶著大量的荊州兵回北方,堅守又怕瘟疫,所以只能放棄荊州兵了。
結論就是燒船並不是曹軍失敗的原因,但卻是讓曹軍真正北歸的原因,如果那些船沒燒,曹軍可能再次南下。
-
6 # 搖滾九天
赤壁之戰是真實的,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7 # 兔牙傳說
當然有呀。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裴松注:
注[二]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
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
,吳志為是。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
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荊州牧劉表死,魯肅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觀變。肅未到,而曹公已臨其境,表子琮舉眾以降。劉備欲南濟江,肅與相見,因傳權旨,為陳成敗。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
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
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樂安平定,(程普)代太史慈備海昬,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
(黃)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
結論:
1、從魏蜀吳三書各自的記載都可看出,將赤壁之戰功勞全歸於周瑜是明顯錯誤的
2、魏蜀吳三書均記載了劉備在赤壁破曹公,可見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功不可沒
3、根據資料可推算,劉備當時總兵力2萬多(關羽1萬+劉琦1萬多),可見劉備並不窮酸,派出1萬參戰應該不是問題;孫權家底不知道,但能遣出3萬水軍出陣,周瑜程普分任左右督各領1萬人,其
餘人零散加起來大約1萬人。
4、詐降燒船之計由黃蓋提出、由黃蓋執行,與周瑜、諸葛亮均無關係。不過做為黃蓋的上司,周瑜沒有否決他的計策也算一功罷
5、曹操的損失,“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時又疾疫,北軍多死”,呃,相當的慘重
-
8 # 逗B的沙雕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重要戰役之一,正式的記載都不詳盡,流傳下來多種版本,這裡把我所接觸到的版本列舉出來,大家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補充。
三國赤壁之戰都有哪些不同版本?作戰情況怎麼樣
第一種,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劉備於當陽被擊潰後逃往江夏,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合孫權。孫權拒絕向曹操投降,派周瑜率三萬大軍在赤壁迎擊曹操南征的二十萬大軍。周瑜使用火攻之計,曹操的連環戰船被燒,軍隊大潰,曹操從華容道逃回襄陽,赤壁之戰結束。參戰雙方兵力為:曹軍20萬孫軍3萬劉軍2萬。這是最流行的版本,包括《三國演義》都以此為藍本。
第二種,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劉備於當陽被擊潰後逃往江夏,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合孫權。孫權拒絕向曹操投降,派周瑜率三萬大軍在赤壁迎擊曹操,這時曹操的兵力尚未集結,在赤壁的只有他追擊劉備用的5000人與部分原荊州水軍。周瑜火攻,曹軍大敗,曹操從華容道逃回襄陽,赤壁之戰結束。參戰雙方兵力:曹軍5000+?(荊州水軍數量沒有找到任何記載)孫軍3萬劉軍2萬。這種版本和第一種很相似,但在參戰兵力上有很大差別,使得赤壁之戰變成以眾擊寡,且是一場規模不大的小戰役了,唯一的變數在荊州水軍的數量上,如果荊州水軍在赤壁參戰的有5萬人,那雙方就是勢均力敵了。
第三種,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劉備於當陽被擊潰後逃往江夏,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合孫權。孫權拒絕向曹操投降,派兵攻打合肥。曹操追擊劉備至巴丘,分兵給張熹救合肥,自己領軍追到赤壁與劉備作戰,結果失利,加上軍中有了瘟疫,戰船被劉被燒燬,便從華容道撤軍回襄陽,赤壁之戰結束。參戰雙方兵力不明,但在赤壁沒有孫軍主動參戰,全是劉備的功勞,參照以後荊州歸屬問題,這種版本的說法極不可信。
第四種,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劉備於當陽被擊潰後逃往江夏,諸葛亮出使江東聯合孫權。孫權拒絕向曹操投降,派周瑜率三萬大軍在赤壁迎擊曹操。兩軍在赤壁相持,最後曹操因軍隊發生瘟疫,便燒掉戰船從華容道撤回襄陽,赤壁之戰根本沒開打就結束了。這種版本的說法可信度比第三種還低。
總結一下,曹操的南征是確實無誤的,劉琮的投降也沒什麼疑問;劉備在當陽打了敗戰,孫權不肯投降曹操;曹操到了赤壁;在赤壁是有火把曹操戰船燒掉了,曹操從華容道回到襄陽。這些就是我所得到的正史上沒有爭議的幾件事件,還有就是赤壁之戰中蔡瑁張允兩位原荊州水軍主將是倒在自己人的刀下,這一點雖然很多地方都沒記載,但也從來沒有被懷疑過
-
9 # 夢想啟航2019
當然是真的,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這樣描述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案例,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孫權和劉備聯合五萬大軍在赤壁相遇。孫權和劉備聯軍利用曹軍不熟悉水性的弱點,用火攻擊敗曹操水師,隨後水陸並進,大破曹軍。赤壁之戰後,孫權穩固了江東的統治,劉備則佔據荊州和益州,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10 # 張小生讀史
赤壁之戰當然是真實存在的。
只是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跟大眾所認知的可能有所出入。大家都知道的是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知道的是周瑜火燒赤壁,知道的是諸葛亮借東風等等,但這些大多都是小說,影視中的情節,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還是有些差異的。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士兵水土不服,導致的疾病蔓延,嚴重影響了作戰能力,所以剛一交戰曹操就敗退江北了。然後才利用火攻大敗曹操。
當時馬超、韓遂在北方虎視眈眈,這是曹操的後顧之憂,又趕上隆冬季節,糧草方面又接濟不上,天時地利人和無一是佔優勢的,曹操逆向而行,終至失敗。
而電視小說中的情節多是以火攻為主線,圍繞著這個目的展開的一系列陰謀陽謀,凸顯了周瑜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而相對貶低了曹操。無論怎樣,赤壁之戰是真實存在過的,這個毋庸置疑。
回覆列表
那要看說的是哪方面的真了,歷史上赤壁之戰這個戰役基本確定是存在的,但是演義裡的細節就不一樣了,比如諸葛亮的各種騷操作,草船借箭,借東風,那就屬於看看就行,不必當真,因為三國演義是明末的小說,你看宋朝的蘇軾寫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全寫的周瑜,壓根沒諸葛亮啥事所以在演義裡的情節很大程度上是羅先生虛構的,不過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的基礎,這也是沒毛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