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君
-
2 # 釣魚倌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這是李鴻章的自詡,但李鴻章終其一生也沒有能挽救搖搖欲墜的晚清王朝,更沒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的願望和目標。
有學者認為李鴻章身為漢人卻官居朝廷要職,特別受統治者的倚重,乃掌兵握政、左右朝堂的實權者。
其實,並非如此,李鴻章一生都未脫離大清高層的猜忌和防範,李鴻章雖手握強軍、掌控海軍,但從沒有躋身於直接和統治者打交道、替統治者對軍隊發號施令的軍機大臣的行列中;他的北洋海軍也因為清廷的防範而在6年裡沒有撥給他一文軍費;他在頤和園維護和改造期間進入頤和園散心卻被慈禧以擅闖之罪罰沒一年的俸祿;他的三眼花翎和黃馬褂被統治者高興了就賞,不開心了就扒,不需要你鞠躬盡瘁了就讓你交出來,需要你出生入死了就又給你穿戴上。
在統治者的眼裡,李鴻章實則一個既聽話又能幹的裱糊匠而已。替到處是破破爛爛、滿是窟窿眼的大清王朝“縫縫補補”貫穿了李鴻章悲催的一生。
李鴻章替清廷興西學、辦洋務、創軍工、建新軍、挽內政、救外交,然而到頭來,他為清政府不辭辛勞所做的這一切均以失敗而告終,還背上了漢奸和國賊的罵名。因為,在封建帝王之下他就是一個小人物,他根本就撼動不了根深蒂固的封建體制,清政府始終都沒有信任過他,在統治者眼裡他不過就是一個忠實的粉絲和替罪羊而已。
所以,當李鴻章為腐朽的大清國耗盡精力躺在病榻上快嚥氣時才吐露出了那首悲憤交加的臨終詩。
-
3 # 硯田劍影
謝邀請。對於晚清重臣李鴻章是非常有爭議的人,有的說李鴻章手握重權營私舞弊,合肥天下瘦,搜刮無數銀兩。也有的說隨著晚清墜落,朝廷腐敗,中央政權的衰弱,漢人官僚李鴻章在危難時,開展洋務運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辦實業,建廠開辦銀行吸引外資,興建新軍大辦北洋水師,建造船舶修造廠,乾的轟轟烈烈,在那些清朝權貴們的眼裡,這些舉措無疑都是李鴻章功勞,尤其是北洋水師更是李鴻章的私人資本,李鴻章兵權日盛,如日中天,那些滿清權貴們開始打壓李鴻章,典型的例子,所有對外簽訂的賣國條約非李莫屬,理由是軍機大臣總理大臣應當應份,清朝的權貴們的目的達到了,賣國賊的帽子永遠的戴在李鴻章的頭上,打壓李鴻章最好的辦法就是削弱北洋水師的軍費,從1888年北洋水師興辦開始,逐年減少對北洋水師的軍費開支,北洋水師又成了權貴們的明爭暗鬥法碼,在日本有意將侵略戰火的弰煙瀰漫引向大清時,任由軍紀渙散,艦隊管帶和兵勇在大戰在即時上岸尋花問柳,或辦私事,艦上值班競不足一半人,這是權貴們樂意看到的,甲午海戰,散兵遊勇倉促應戰,“一字燕行陣“正中日艦下懷,後來又變成了“椅角魚貫之陣”此陣更是犯了兵家大忌,海戰開始後,日艦尚在射程之外,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劉步蟾就開炮射擊,炮彈炸起沖天柱,日艦又搞不懂這是什麼戰法,怯巧有一顆炮彈落在旗艦的飛橋上爆炸,當即把丁汝昌和英國顧問泰萊從橋上重重摔下未戰先受傷,這一炮就讓北洋水師失去了總指揮,不戰自亂,海戰進行到激烈時,攜艇集體逃循的,跳船逃生的,無疑打擊了北洋水師計程車氣,等到日艦靠近距離開炮時,彈藥己發射過大半,又發現炮彈盡是沙子,丁汝昌命沉艦撞艦與敵艦同歸於盡,然而有的管帶不服從命令不肯沉船,致使鎮遠,濟遠,平遠等十餘艘戰艦被日本俘獲,顯赫一時的亞洲第一鐵甲艦隊就此全軍覆滅,到底是清朝權貴葬送了北洋水師?還是李鴻章葬送了北洋水師?不能無端地把歸結到某一人的身土。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從李鴻章的臨終詩句上品味其中,不難看出壯志未酬的夙願也隨甲午海戰的硝煙散盡,認歷史去評說李鴻章是什麼樣的人吧。
-
4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這就是李鴻章的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熄,請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中,讓我最心疼的一位沒有之一!
在風雨飄零,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李鴻章拼命的要支撐,他不是不知道,去和談,籤賣國條約會什麼下場,但他還是去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似乎能看見一個老人的背影在悽風淒雨中,慢慢的走向祭臺!
李鴻章的一生,偏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 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什麼黑鍋 ,總是讓他背。
李鴻章懂得中國應該利用現代國家之間的重要規則一一國際法維護國家利益,沒有必要動輒開戰,將國家與民族置於窮兵贖武,戰則必敗的困境中。
他隱忍和談的目的"為國家籌久遠之計",變法圖強,"百年或與洋制爭勝之日"。求和忍辱及手段,最終目的是與洋人爭勝。當年漢朝的和親也是如此,侍以後再圖!
平心而論,不論是中日淡判,還是與聯軍簽約,整個滿清朝延,不會有人比李鴻章辦得更加圓滿了,只能是更其糟糕。
他在那種內外環璄下已盡最大的力量,使利益最大化了。
李鴻章就像個"裱糊匠",哪出了漏洞,都要他去糊去補。而狂風暴雨一旦襲來,表面的華飾被揭破,舊屋變得更加千孔百瘡,"裱糊匠"自然也成了眾矢之的!
李鴻章一直在為這個國家努力著!
雖然,興洋務,受制於封建官僚體制。虎頭蛇尾難收大功
改革軍事,因甲午一戰敗於日本,二十多年苦經營付諸東流
辦外交,屢遭欺凌,謗滿天下
開創近代教育,也因多方受阻舉步維堅
他的悲劇並非他個人的悲劇,而是國家悲劇,民族悲劇,時代悲劇的縮影!
但在他的倡導或引導下,滿清帝國總算掙脫了幾千年的傳統束縛,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邁著艱難而蹣跚的步履緩緩前行。
西方一致公認"無疑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始終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維持他的國家利益,但遺憾的是,他手中的籌碼太少。
評價李鴻章,都不應將"漢奸","賣國賊"之類的大帽子扣在他身上,他是個做實事的愛國者,為清廷做了一輩子的替罪羊,與秦檜,汪精衛等人有本質的區別。
李鴻章是一位值得被公正評價的老人!
-
5 # 陽城導航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是李鴻章的臨終詩。今天讀來還挺傷感。
在我的印象中,李鴻章就是個漢奸賣國賊,簽訂賣國條約無數。可是等我得知就在李鴻章嚥氣前幾小時,沙俄還在逼迫李鴻章籤賣國條約時,突然對這個人有了一點同情心。這沙俄使者也是,人家都到棺材板上了,死也不讓人家好好死!據說,李鴻章眼睛睜得挺大,直鉤鉤地望著屋頂,眼裡吟著淚花。這叫“秋風寶劍孤臣淚”啊!
李鴻章很明白,今天他一簽字,國家又失去一大片權利。本來,他就頂著【賣國賊】的罵名活著,沙俄使者這樣一逼,李鴻章倒要頂著一世罵名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人將死了,還要賣國,你說誰願意啊?這真是“臨事方知一死難”。李鴻章內心的煎熬,全寫在臨終詩裡。
“弱國無外交”。有人說李鴻章攤上這麼一個倒黴的滿清政府,也夠難的。比如說,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日方指名要李鴻章到馬關談判,並且指著早己擬定好的談判條文,讓李鴻章做選擇題,李鴻章內心受到的傷害是可想而知的。辛丑條約簽訂,更是如此。將近八旬的老人,風蝕殘年,還要忍受洋人的溪落,哄嚇,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受不了的。《馬關條約》賠款二億,《辛丑條約》賠款四億,這兩筆天文般的數字,都是李鴻章討價還價的結果。但他卻頂著了賣國賊的罵名。
有人說,賣國條約能拒絕簽字。李鴻章不能啊,“臨事方知一死難”,他只有一個選擇。你想想,辛丑條約時,八國聯軍就佔著北京,慈禧太后還遠在西安,你不簽字八國聯軍能退出北京嗎?清政府能遷回來嗎?
李鴻章的賣國是與滿清政府戰敗有關。而滿清的割地賠款,不但加重了華人民的負擔,而且使它更加貧弱,無力。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戰爭,短短六年時間,列強發動兩次戰爭,再加上中間的瓜分勢力範圍,使滿清政府如待宰的豬羊,遭受千刀萬刮,極其殘烈。因此,李鴻章在他的臨終詩裡說,“ 三百年來傷國步”。
李鴻章的悲劇同樣也是滿清政府的悲劇,他們如同一艘破船,在大洋上風吹雨打,一同沉沒。
在那個悲慘的年代,國家要振興,民族要獨立,唯有選擇革命。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的東鄰,日本發生了明治維新,西南諸蕃,聯合天皇發動了倒幕運動,然後維新改革。西方的普魯士發動了統一德國的王朝戰爭,一個強大的中歐帝國在槍炮聲中呼之欲出。而在古老的東方,也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如同一根火柴劃破了黑沉沉的夜空。又是李鴻章他們用血腥的手段熄滅了它。李鴻章選擇了老佛爺,維護了老佛爺的統治與專制,也為滿清政府續了命,讓它在十九世紀慘遭列強的凌遲與活刮。
有人將李鴻章比作東方的卑斯麥。我們姑且把他比作卑斯麥。那作為普魯士王國的首相,卑斯麥充分運用了普魯士的武力與手段,幫助普王實現了國家統一,發展了德國,李鴻章呢?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李鴻章倒有一個機會,那就是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湘淮軍勢力日鼎,李鴻章有機會聯合曾國藩發動象日本那樣的維新運動,逼迫滿清政府改革自新,再次實現民族獨立,社會進步。
可是李鴻章呢?他選擇了完全的投降,甘作慈禧的鷹犬。雖然他也倡導了洋務運動,引進與興辦了一些近代企業與工廠,創辦了北洋海軍。但是不打破“中體西用”的思想禁錮,依靠腐敗落後的滿清舊有體制去執行,怎麼能不落後捱打呢?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本來,李鴻章還有一個機會,利用當時的地位與淮軍的武力支援,支援光緒皇帝的維新運動,他還有一次當卑斯麥的機會。可是李鴻章又一次選擇了老佛爺。這樣真把大清的命要了,導致了“三百年來傷國步”的結局發生。
當然,我們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古人,歷史沒有如果。結果我們看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了,同治中興了。緊接著又看到洋務運動興起了,國家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建起了近代化的北洋水師。接著我們又看到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了,帝國暴露出極其虛弱的本質,列強開始瓜分中國。為救亡,李鴻章在百日維新中退縮,帝國錯過了最後自救的機會,只剩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鉅額賠款。今天我們又看到了李鴻章的臨終詩。
李鴻章有抱負嗎?有!李鴻章有才能嗎?有!李鴻章做事了嗎?做了!李鴻章貪腐嗎?貪!就這樣,李鴻章與腐朽的滿清政府捆綁走進了歷史的墳墓,給後人留了一個“漢奸賣國賊”的一世罵名。
這的確是李鴻章的悲劇!
-
6 # 犀牛村夫
《臨終詩》
李鴻章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徵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紛未已,
諸君莫作等閒看。
該詩的頭一句是“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這一句的意思是道出他這一生為國家做事費心費力從來沒有得閒過,遇到一些棘手的事不想去辦卻又不得不辦,這種感覺還不如死了好,可是,想一死了之都難,自己死了,誰來收拾這搖搖欲墜的爛擔子。這就是李鴻章在每次忍辱簽下不平等條約的感慨。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這是詩中的對仗句,意思是國外一些先進國家在近三百年來已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中國這三百年間卻總是夜郎自大而固步自封不謀發展,使國家的進展步伐受到了羈絆,這就是三百年來傷國步之意也。在這因為落後而導致軟弱的國家裡,只能悲傷痛哭我中華大地受到外強欺凌的殘民。八千里外是用來暗指我中華大地也。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這也是詩中的對仗句,秋風和落日都是用來暗指作者的垂暮之年,寶劍和徵旗都是暗指作者的軍伍一生以及自已所執的利器和權力。孤臣是作者的自稱,孤臣淚是指作者的傷感。大將指是國之能臣,大將壇指一個將臣的形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者一生叱詫風雲到老來卻因自己的職責而傷感,但也要為自已的徵旗留下將臣的形象。
“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海外塵氛紛未已指的是外國列強謀圖霸佔我領土的氣氛還在紛亂之中沒有完了。諸君莫作等閒看是作者在告誡華人不要放鬆警惕把它不當回事。
李鴻章的這首臨終詩,道出了他對一些事情的無奈和傷感。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李鴻草,甘願受到後人的指責,多次與外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為的是我中華民族不至成為外國列強的亡國奴。真難為他了。
-
7 # 柏國漁溪
李鴻章臨終還不忘刻意標榜自己,讓質疑者也挺難為情的。難怪其後嗣人等透過各種手段和渠道,不遺餘力地為他歌功頌德。事實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李合肥所留下的物質財富,別說洗白自己,就是顛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也是綽綽有餘的。洗吧,反正中國歷史長河中有的是水。
-
8 # 一天往往一生
謝謝邀請。當一個人即將離開塵世時,總會對自己的一生作許多清晰或不清晰的閃回,一般人會叨叨絮絮地將人生一點一滴地抖個敞亮,而過去有知識的就會將一生的經歷,體會和對後人的希望用一首絕命詩濃縮式地表達出來,其中的名人們由此給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
特別當一位名人離去時如果正處在特殊的事件中或特殊的時代背景裡,就會給後人帶來或唏噓不已或爭論不休的話題。辛丑九月,清末著名權臣李鴻章嘔血死於燕都之賢良祠,據傳,臨死前惓念危局,老淚縱橫,留下了這首頗讓後人無比感慨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無論是否是李鴻章真實口述,確是好詩。該詩無例外地回顧了李鴻章的一生事業的艱辛,忙於國事的體會和對後人的期望。講述了自己一生為國操勞,四方奔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慨嘆幾百年來國勢衰微,民生多艱,個人竭盡孤忠卻難以力挽狂瀾;希望後繼者當心國外勢力以免國家局勢無法挽回。全詩蒼涼沉鬱,悲壯憂思,仔細閱讀,真彷彿有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一腔憂國憂民卻無奈時局無以向人述說的悲涼氣概。那麼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如何更深入理解這首詩呢?
我們先看看李鴻章在21歲考入京城躊躇滿志時寫的一首詩篇:
《入都·其一》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何等氣魄和目空一切的自信,有老師如曾國藩,有同僚如左宗棠,張之洞,中興四臣,手擁天下雄師淮軍,北洋水師,執洋務運動之牛耳,當時之世,有幾人哉?不料進入後半生,大半時間東奔西跑補鍋,心力交瘁,無人理解。國勢越補越漏,越想各方協調卻背下"賣國賊"罵名。雖然大權彷彿在握卻無法讓大船駛向正確航線,隨時有觸礁的危險。在此情況下,一個青年時誓要"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的人物,到老來不僅自己功成名就的基礎千瘡百孔奄奄一息,而自己死後會有什麼名聲留給後人,李鴻章也沒底。作為近代對世事有著相對清醒認識的李鴻章死時真有些死不瞑目,內心絕對是不甘的。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李鴻章,李鴻章對大清還是有深厚的忠君愛國感情的,所以詩裡充滿了不甘但無奈的情緒,還是想寄希望將即沉的船拯救。但無可奈何花落去,10年後,大清在內憂外患中滅亡,李鴻章的絕命詩到真成為了大清臨亡前的見證。
-
9 # 西嶽頑石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百年之後,讀之不免傷感悲嘆。李鴻章,是一個苦逼的填坑俠,又是一個悲催的背鍋俠。我發現很多人總是以黑白二元論的觀點看待歷史,有好的便一定有壞的,忠臣的對立面便是奸臣,這種單細胞的思維定勢是對歷史最大的侮辱。
李鴻章之所以臭名昭著,有很多誤國、賣國的稱號,多半拜他的頂頭上司慈禧所賜。當時的清廷搖搖欲墜,四處漏水,李鴻章猶如一個焦頭爛額的補鍋匠,縱然全力以赴,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好比義和團運動,起因就是一群神棍自詡可以上天入地,刀槍不入,抵擋洋槍洋炮云云,誓將洋人的一切牛鬼蛇神趕盡殺絕。慈禧此時也被列強欺負的夠嗆,就利用義和團民對抗列強,並且信誓旦旦的向十一國宣戰。
一向顧全大局的李鴻章也看不下去了,做出了人生當中第一次明目張膽的抗旨,此亂命也,粵不奉召。於是各省紛紛效仿,拒絕慈禧的宣戰詔書,南方各省報團取暖,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各省甚至秘議,一旦慈禧和光緒遭遇不測,由李鴻章擔任臨時大總統出面主持大局。
你看,李大人並非只是清廷的走狗吧,慈禧此舉無疑是頭腦短路的一次抽風而已。李鴻章拒不奉詔,其實完全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和利益的,他還是為中國,為百姓著想的,可即便如此,他依然被當時的國民罵為禍國殃民的賣國賊。
最終,義和團和清軍被列強摁住一頓暴揍,慈禧和光緒一看大事不妙,狼狽不堪的逃往西安,八國聯軍殺入北京,“庚子國難”爆發。誰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啊?只能李大人填這個坑了。
李鴻章在談判桌上全力與洋人斡旋,數次壓價,急的幾次口吐鮮血,還要忍受華人鋪天蓋地的指責和謾罵,因為歷來即使皇權有錯,華人也不敢多言,只能將所有的不滿和怒氣發洩在他的身上。
李鴻章頂著巨大的壓力,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不得不做了一件遺臭萬年的事情——在《辛丑條約》上代表清政府簽字。當時華人看待歷史的思維定勢,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就等於賣國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等於崇洋媚外,全然不顧形勢比人強,也不深究造成不平等條約的始作俑者和根本原因。
李鴻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這就是他一輩子幹的事情,支撐著一個將傾大廈半個世紀。”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鴻章在政治漩渦當中斡旋了大半輩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有些事情他真的無能為力。我們設身處地的站在他的立場考慮一下,如果你是李鴻章,上有皇命在身,下有百姓施壓,內有清廷派系林立,暗流洶湧,外有列強狼子野心,虎視眈眈,捫心自問,你做的會比他更好嗎?
當年,黃興曾求見過李鴻章,開門第一句就問:“你為什麼不幫我們趕走清廷,恢復漢人江山?”李鴻章沉默良久,說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吧。”
這句話透露出李鴻章對於時局深深的無奈,和對歷史深刻的感知。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們應當站在當時那個年代的時代背景看待歷史,而不是整天以愛國者的姿態對歷史橫加指責。在中國,愛國喊的兇的人往往最吃香,最受支援,當時康有為和翁同穌整天將愛國掛在嘴邊,可事實呢?他們的貢獻哪點比得上李鴻章?
-
10 # 冥蝶讀書
1901年,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後就死了。臨死前,他給遠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緒上了一道奏摺,奏摺內容很簡單: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此外,臨終之際,他做了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是李鴻章的內心寫照,道出了無盡的悲涼和無奈。秋風孤臣,說的當然是諸葛亮,諸葛亮一生為了復興漢室而奮鬥,然而最終卻落了個悲涼的結局。李鴻章估計認為自己臨終時的心境跟諸葛亮臨終時差不多,他們的境遇也一樣。
(甲午戰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李鴻章師承曾國藩,加上胡林翼和左宗棠,四人並稱為同治中興四名臣。他們四人都是出自湘軍系統,只是後來左宗棠和李鴻章脫離了湘軍,自成體系。胡林翼死得最早,太平天國還沒滅時他就死了。之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成了大清的重臣,鎮壓了太平軍、捻軍,又興辦洋務。三人雖然有分歧和衝突,但是他們的理想和抱負是一致的,就是傳統士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治的國是大清國,平的天下也是大清的天下。然而他們面臨的時代卻並非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大清朝已經不適合歷史的發展潮流,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彼時君主專制下的中華文明已經是一個殭屍,早該一把火燒了(當然了,黑格爾原話不是這樣的)。在殭屍片中,殭屍都穿清朝服飾,這證明了集體無意識層面,大家都把清朝當做殭屍。
李鴻章屬於體制內的人,他是既得利益者,他忠於已經是殭屍的大清,並且拼命給這個殭屍續命,他認為自己所做的跟諸葛亮一樣。他雖然辦洋務,但是在他眼中,那終究不過是一件器物而已,而傳統文化的觀念是“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是不會被器物所困住的,說白了,李鴻章辦的近代企業,跟古代的工匠沒什麼區別。他並沒有認識到近代工業背後隱藏著的更加先進的文明,他並不認可西方文明的優越性,他只承認西方文明在器物上的先進,所以洋務派一直堅持中體西用。
黑格爾說的其實也不對,中華文明本身具有內在的生機,只是在君主專制下,變成了一具殭屍,一旦打破君主專制,注入新鮮血液,就能重新煥發出生機。不過李鴻章並未看到這一點,不只是李鴻章,整個統治階層都看不到這一點。君主專制導致的保守和僵化如此強大,自鴉片戰爭到庚子事變,將近六十年的時間,統治階層都沒有能認識到問題所在。甲午戰爭算是打醒了一批年輕人,但是戊戌政變,又把這批年輕人趕了出去。戊戌政變剛剛過去,就發生了庚子事變,這一回,專制殭屍似乎被打醒了,然後十年後的皇族內閣證明了殭屍的腦袋依然沒有變,最終不得已,只能靠革命的一把火燒了這具殭屍。
回覆列表
前幾年閱讀梁任公先生的《李鴻章傳》,第一句話就被震驚了: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接著通宵看完了整本書,讀完感慨頗多。
一個人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是如何的渺小,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更加令人欽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他在曾的影響下和幫助下才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他曾經意氣風發,當年高唱著“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而在臨終的時候,只能夠寫下“秋風寶劍孤城淚”這樣的詩句,讓人為之動容。
1901年,這位晚清重臣,走完了他七十九歲的一生,也留下了無數的爭議。
他在臨終之際,寫下了一首詩,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全詩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
詩的名字就叫《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自從成為曾國藩的幕僚開始,他就沒有停歇過。早年應付內憂,中年之後應對外患,而且辦洋務,籌備新軍,更是在晚年簽訂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在他的彌留之際,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死真的難嗎?當然不難,但是國家前途未卜,自己撒手人寰,怎麼能夠放得下心來。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李鴻章有沒有見識,當然有,而且在他所處的時代,他完全可以領先那個時代,但是他知道,他的所有抱負和計劃還能夠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裡面實現,面對著眼前的這個國家,他只能哀痛國家的疲弱,表現出對百姓的同情,而這一切,他不甘心卻沒有辦法。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
秋風吹著寶劍,日落照著旗子和大將壇,這些場景不禁讓人落淚。這是他的感情所在,他深切明白自己能力的渺小,自己的無能為力。孤臣淚,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忠於這個朝廷,這個國家,可惜再也不能為它做事了。
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
他面對國家的困境悲傷,沉痛,外華人對中國的侵略還沒有停止。所以對後人給予了希望,他希望後來者不要袖手旁,努力去改造這個國家。
詩中表達了他的無奈與悲傷,讓人心碎,叫人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