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村釣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柴榮死後,趙匡胤欺負柴宗訓孤兒寡母,但數十年後,趙匡胤的兒子德芳德昭孤兒寡母又被趙光義欺負,又過了若干年,金兵來了,靖康之變中,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包括兩個皇帝在內,以及皇后、嬪妃、皇子、帝姬(公主)、族人和宮女等幾千人,又被金兵帶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蹂躪!

  • 2 # 使用者6205376837周豐收

    我在小時候看過楊家將連環畫,寫的趙匡胤是病死的。他把皇位傳給了趙匡義是因為兒子趙德芳歲數太小,難以勝任皇帝的處理事處,所以把皇位交給了趙匡義。

  • 3 # 綜百史話

    一、對於趙匡胤篡周沒什麼異議。

    首先,當時趙匡胤所處時代為五代十國時期末期,在那個時代,朝代更迭速度在歷朝歷代都是快的,篡個位,換個皇帝、年號什麼的,我感覺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所以那個時期也極少聽說有伯夷、叔齊、屈原、文天祥之類的忠於一朝的名人出現。倒是有馮可道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君,說換個人稱萬歲表忠心,就換換個人稱萬歲表忠心,沒一點兒心理負擔,而且不耽誤他當宰相。

    其次,趙匡胤篡周後,建立了大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紛爭、社會動盪不安的現實,為人民帶來了穩定、富足。而且大宋朝在中國在歷史上的份量,是後周的幾十倍幾百倍的吧?兩個朝代完全是兩個層次的存在,宋朝在制度、經濟、科技、農業、文化等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精彩、極具研究價值的朝代。所以我認為,趙匡胤篡周,在歷史上是種進步,對此沒有異議。

    二、對於趙光義兄終弟及有些不同看法。

    首先,關於古代帝位的繼承製度上來說,帝王家普遍採用的是“嫡長子制”:皇后所生的長子為“嫡長子”,是當然的皇太子,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這種制度到周朝的時候比較固定,帝王本人一般都不敢直接修改,若不想傳位老大,就旁敲側擊,希望嫡長子自覺退讓。比如周古公亶父想傳位給自己三兒子生的一個孫子,就說“我世當興者,其在昌乎”,讓老大老二知難而退,主動把皇位讓給老三,再讓老三傳位於昌。

    關於“兄終弟及制”,這種制度在夏朝就存在,主要是由於皇子幼小,為了防止大臣弄權篡位,當世皇帝就把自己弟弟立為儲君。但由於皇帝們私心都很重,都想讓自己的兒子即位,所以這種制度有,但是很少執行,而且大多數執行的情況都是被逼無奈了,才採取這種制度。比如同時代的北齊,文宣帝高洋當皇帝后立子為皇太子,但是自己的幾個弟弟太猛了,他為了替兒子除後患,連續找事殺死了兩個弟弟,但等他快死時,還有幾個弟弟沒殺,考慮到皇位可能要被長弟所奪,就跟長弟說:“奪但奪,慎勿殺也。”但是,他長弟高演奪位後,還是殺了高洋的兒子。結果等高演快死時,又怕自己的兒子重蹈高洋的兒子覆轍,雖然他立兒子作了皇太子,但在最後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弟弟,並說:“百年(他的兒子叫百年)無罪,汝可以樂處置之,勿學前人(指他自己)。”結果呢,他弟弟上當皇帝,還是殺了高演的兒子。

    再然後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了。他之所以搞兄終弟及,在上一個回答中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了,結果大家也知道,趙光義並沒有遵守他們的約定,趙匡胤的兒子們下場也並不好。所以,我認為趙匡胤傳位給三弟,並不是個好的作法。即便最後輪迴了一圈,皇位還是落到了他的後代手上,但是那時候的宋朝,基本上是一個爛攤子了。若開始時就傳位給自己兒子,說不定有不一樣的大宋。當然,這只是假設了。

  • 4 # 冷眸m

    對於趙匡胤篡周在那個時期很正常,五代十國那個時期,殺一帝立一帝屬於很正常的,更何況後周的江山也是搶來的,而且在那個時期柴榮死後,國主年幼,沒有趙匡胤的出現,也許會有張匡胤的出現,趙匡胤這只是順應時勢。

    但是對於趙光義的兄終弟及,在歷史上就有很多的說法,而且趙光義的繼位有很多的不合理的地方,有人認為是趙光義害死了趙匡胤,而且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理性,又搞出了“金匱之盟”,但是後面又害死趙匡胤長子,和其三弟趙光美,讓皇位只在太宗後人傳下去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趙匡胤篡奪了後周政權,那是民心所向。正如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的政權一樣。事實證明趙匡胤做得的確很不錯。雖然以後的宋朝非常羸弱,但最起碼在宋太祖與宋太宗當權的時期。宋朝還是完成了統一中原發展經濟的任務與使命。

    所以我是支援宋太祖的。因為連毛澤東主席,都把他與唐太宗相提並論,說是唐宗宋祖。可見他的文治武功還是不錯的。後周的皇帝並不一定會比宋太祖做的好。因為歷史都沒有給他表現的機會。

    至於說宋太宗趙匡義。透過斧聲燭影這一歷史故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他殺了宋太祖,篡奪了皇位呢?目前還是值得商榷考量的。就我個人來說,我感覺送太中也不錯。畢竟他比後代的那些宋朝皇帝好多了。他敢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雖然以失敗告終吧。

    但是他有個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理論。他說一個國家外患是可以透過金錢財帛來解決。但是內憂才是最根本的。這就造成了宋朝對外妥協。對內高壓的統治政策。

  • 6 # 夢迴伍千年

    我是安排,和大家分享。

    趙匡胤篡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分界點,結束了從唐朝滅國一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

    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沒有他,中華歷史上就不只是有“五代十國”,可能會有二十國或者更多。戰亂太久的話會使各個國家仇恨加深,也會導致人們對大一統遺忘,最終中華大地可能會淪落成和歐洲各國一樣,成為多個分散的小國家。所以從這裡來看,趙匡胤篡周,是一個偉大的舉措。

    更加讓人佩服的是,建立宋朝之後,總結了前朝種種的弊端,透過“杯酒釋兵權”廢除統兵大將的領兵權,杜絕再一次的“黃袍加身”。又進行了改制,最終讓宋朝成為當時最人文,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這些都是趙匡胤篡周之後給歷史造成的影響。

    而題主的第二個問題“趙光義兄終弟及”。趙匡胤976年去世,當時二子燕王趙德昭已經25歲,四子秦王趙德芳18歲,都已經到了可以親政的年紀。所以趙匡胤沒有理由不傳位自己的親生兒子。而趙光義也是從五代十國爾虞我詐的混亂局面過來的,有一些陰沉的想法也純屬正常。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所以我不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因為歷史上從來沒人找到過盟約的原文,即時真有,我以為也是被趙光義篡改了。並且還要加上“浮光燭影”這個典故的流傳,所以我認為趙光義是篡位謀權。

  • 7 # 身在情長在²⁰¹⁹

    對宋太祖的上位,沒什麼異議!畢竟他是“能者”,而且沒有太多流血事件!對後周的皇族也沒有迫害!

    但是宋太宗的上位就沒那麼“光明”了,並不是什麼“兄終弟及”,當然,他也不可能用斧頭,結合他上位後來的表現,可以發現他是個用毒高手!比如,著名的才子皇帝李煜就是被毒死的,而趙匡胤的兒子們,在宋太宗上位後,都在壯年時期離奇暴斃!這也說明宋太宗的上位不那麼“光彩”,他心虛!

    據史載,宋太祖快去世前,皇后命令太祖的貼身太監去通知太子,而負責傳話的這個太監,竟然半道去了“晉王府”,晉王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而迎接這名太監的是晉王的心腹手下,是一名晉王府的“醫生”(當然也可能是個用毒老手),接著晉王連夜和這名“醫生”去見趙匡胤,沒多久趙匡胤就掛了……

    大家看,首先太祖的貼身太監舉動反常(不去找太子,反而去晉王府邸),他很可能是晉王的眼線!再看,當時的晉王,他的心腹大臣竟然是個“醫生”,難道僅僅是因為“醫術高超”?

    所以,宋太宗的上位,真的是很“不光明”的!

  • 8 # 易水寒90792

    趙匡胤篡周,是值得肯定的。

    先說篡周,後周顯德六年,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趙匡胤預謀已久的時機終於來了,藉口大遼進犯帶兵外出,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天下!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回到開封,趙匡胤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是趙匡胤謀略的表現,是一種政治遠見!

    在當時,還有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建國後,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程序。北宋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開寶八年(975)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可是趙匡胤千算萬算,把當初擁戴他黃袍加身的一幫信眾全部解除了兵權,把他弟弟給漏掉了!皇權的誘惑,覬覦皇位的趙光義走上了篡位奪權的道路!雖然類似的篡位奪權的例子不少,比如李世民,朱棣……但做法依然讓人覺得不恥!

  • 9 # 可可潘琴

    沒什麼異義。

    不論這件事情後事對於他們的評價是什麼。都無法改變歷史的存在性。我們能夠形容當事人他的對與不對。不能夠左右歷史的發展。

    個人觀點

  • 10 # 靜語嫣兒

    一、趙匡胤篡周沒有什麼異議

    趙匡胤借契丹犯國之事,領兵駐紮陳橋,一夕兵變,進而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當上了宋太祖。北宋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

    這件事幾乎所有宋代像樣兒的史書,都用同樣的詞語記載了趙匡胤的這次兵變。大概的意思是說,趙匡胤事先毫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乾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周世宗駕崩後,幼子即位,符太后執政,但是符太后缺少主見,政治上軟弱。趙匡胤先是和軍中的兄弟商議好此事,忽然說遼兵來犯,符太后聽到遼兵南下的訊息時就慌了分寸。命趙匡胤出戰時,趙匡胤以兵少為由拒絕出征,符太后被迫把軍權給他。行到陳橋驛時城裡城外都散播著點檢為天子的訊息。而趙匡胤就曾用這個方式逼走前一任點檢。不出意外,行軍到陳橋驛時,士兵中也流傳此言,並覺得皇帝年幼,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帝。最後趁趙匡胤睡著之時,他的弟弟趙光義和部下為他黃袍加身高呼萬歲。兵變成功後,石守信等大將開門迎接。

    陳橋兵變肯定是個陰謀,而背後的主謀究竟是誰,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趙匡胤本人有著最大的嫌疑。大概宋朝的史家也覺得這種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取天下的手段不很光彩,因而為尊者諱、變著法兒要說得好聽點兒。其實,在奪取政權這種事情上,有幾次是不耍陰謀的?拋開道德的評判,陳橋兵變的歷史意義在於改變了政權的爭奪方式,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爭奪過程中,輕則擄掠,重則屠城,而這種透過多方政治手段,如此平和的兵變,在所有的朝代更迭中,黎民百姓受害最輕最少的,卻又是宋代。

    有幾處歷史疑點雖不能說出陳橋兵變主謀究竟是誰,可全部表明趙匡胤最起碼是知情的。

    首先,遼兵南下的訊息是真是假一直難有定論,因為這個訊息趙匡胤以兵少為由拒絕出征,符太后被迫授予趙匡胤最高軍權,在趙匡胤發動兵變坐上皇帝寶座後,遼兵自行退去了。

    其次,趙匡胤剛出城就在軍中和城中出現點檢為天子的謠言,而這個計量正是趙匡胤以前用來逼走前一任點檢的方法。

    第三,兵變成功後軍中大部分人表示支援,只有少數人反抗,最後皆被鎮壓或殺死。如果這是突發事情的話,各地造反,自立為王的局面會接連不斷,而陳橋兵變後國家出奇的平靜。

    以及從兵變成功後趙匡胤的母親就曾說過趙匡胤的志向不小,今天果然實現了這類話,其實都可以推測出兵變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

    二、趙光義兄終弟存在爭議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金匱之盟”之類的千古謎案。對此學術界目前尚有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近人對此多認為宋太宗是就兄篡位,而所謂“金匱之盟”是偽造的,偽造人不出趙普及宋太宗二人,其目的是為宋太宗兄終弟及入繼大統制造合法的依據。

    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深夜,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享年五十歲,據史料,太祖崩前,精力充沛,身體並無不適,駕崩當年,曾西巡洛陽。即在當年十月,崩前二十日,史書亦無太祖患病的記載。

    太祖駕崩前情景宋朝官修國史《太祖舊錄》均隻字不載、“從《長編》、《宋史》等書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時舉行過什麼儀式”、宋太宗即位之際沒有宣告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之疑、太祖臨終顧命及太宗即位,應為朝廷頭等大事,而國史、實錄竟無一字言及,足見此事甚為詭秘而不可外傳。如果光義確有太祖遺詔,確係按正常程式繼位,則為何不將其兄的遺囑光明正大地載之於史呢?而據宋代文獻,光義即位後,從未與人談及領受遺囑之事,相反對此事一直諱莫如深,種種跡象讓人甚為生疑。

    興國六年趙普所奏的“金匱之盟”:據司馬光《涑水記聞》:“昭憲太后聰明有智度,嘗與太祖參決大政。及疾篤,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救戒太祖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名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既定的大部分結論對這份“金匱之盟”普遍認為是偽造,否定宋太宗趙光義是兄終弟及繼承皇位,且“金匱之盟”本身亦漏洞百出,按杜太后死於建隆二年(961年),其時太祖年三十五,德昭年亦十一。昭憲怎知太祖壽命幾何?又怎知太祖崩時德昭尚幼?則所謂立長君之事當系無稽之談,還有幾個原因:

    1、如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開啟金匾,即使突然死亡,其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匾的宮人也應該知道此事,為什麼要等到太祖死後六年由趙普揭出呢?

    2、如有遺詔,太宗應該公佈全文,因為這是他繼位的合法的有力證據,而留下來的只是大概意思,而且內容還很不一致。

    3、宋太宗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及太祖之子,而是傳位於他自己的兒子。

    另外,太宗對廷美、德昭、德芳進行殘酷打擊,既見其心地之狠毒,亦不能不讓人懷疑其即位的合法性。設如太宗果系正常即位,即使有“金匱之盟”的約定,至其晚年,其子元佐、元侃(即真宗)皆早已成年,因此太宗可不受“金匱之盟”所謂不傳位幼君的制約,完全可以按照“父死子繼”的正統將皇位傳給嫡子,而不必對弟侄大開殺戒。正是由於自己以非法手段取得帝位,心內有鬼,惟恐弟侄亦仿效自己篡奪皇位,因此必置之死地而後快。

    以上這些就是被多數人認同的趙光義偽造“金匱之盟”,其目的是為宋太宗兄終弟及入繼大統制造合法的依據。

    另一部分認為,“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的。史載“後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在當時宋朝所處環境不穩定,她考慮的是趙光義繼位對宋朝更有利。由於五代亂世,為使政局穩定,舍幼立長,甚至舍親子立養子均有先例可循,如後晉高祖立已成年的侄子而不立幼子為皇儲;朱溫有六子,大都成年,卻立富有才幹的養子朱友文。

    當杜太后顧命時的建隆二年(961年),形勢對宋王朝並不十分有利,內部擁周派的叛亂剛剛平定,說明並非人人擁護大宋新王朝;外有契丹等強鄰的凱覷,周世宗未竟的統一大業也有待完成,不要說用幼子主天下,就是一個未有政治經驗的成年人主天下,也是危險的。而從當時來看,太祖最理想的接班人莫過於乃弟趙光義了。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可以說宋太祖之所以黃袍加身,趙光義其功是首屈一指的,這說明趙光義的政治經驗已相當豐富成熟了。

    杜太后之所以這樣安排,其目的無非是等到傳到光美(後改名廷美)、德昭時,一是到那時光美、德昭的政治經驗已經豐富多了。二是到那時,他們可以做守成之君了。

    據王禹偁《建隆遺事》記載,趙普實對“金匱之盟”持保留態度,而且還曾反對宋太祖遵循誓書之約定,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並由此而罷相。這也說明了“金匱之盟”確實存在。

    更有學者指出《宋會要輯稿》中載有宋太祖傳位遺詔和太宗宣遺詔而即位的事實,這對於學術界那些之前幾成定論的結論是根本性的動搖。所以關於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兩種相反聲音都各有依據,真實到底怎樣,還需要學術界專家學者們更進一步的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如果排行的話,武將裡面誰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