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平淡淡才是真62753226
-
2 # 天邊の雲(⊙_⊙)
記得我小時候過元宵節,下午大人們忙碌的挖蘿蔔燈。先把胡蘿蔔洗淨,切成一段一段的,在上面挖一個坑,填上花生油 ,再把棉花捻成芯插在蘿蔔裡。這樣一個漂亮的蘿蔔燈就做成了。我們孩子會用紅蘿蔔做一個類似燈籠的燈,各種各樣,漂亮極了。到了晚上大人們就把胡蘿蔔燈擺在每個門前,孩子們就把各自的燈點著去串門,比比誰的燈好看。晚上媽媽會給我們下湯圓吃,還會放鞭炮。現在長大了,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
-
3 # 大腳解圍
晚上轉“九曲宮”,用彩燈或者燈帶佈置而成,類似迷宮一樣的,人們七拐八繞的進去到最中間的位置,再轉出來,北方好多地方應該都有,也不算什麼特別的吧。只記得老家還有個“蒸麵龍”的習俗,用面捏一個扁長條,上面用手指按十二個小坑兒,之後上鍋蒸,蒸好開鍋看小坑裡的水,那個坑有水就代表往後的哪個月份的雨水足,是一種比較迷信的氣象預測吧。
-
4 # 家1和9萬8事7興
十五挑燈籠,扭秧歌,踩高蹺,放煙花,十六早上轉井(田地裡澆地的那種)左三圈右三圈然後薅把草,迷信說可以生兒子,踩麥苗,
-
5 # 樂leba
醒獅鬧元宵。
我們村是過正月十三的,每逢這天,各兄弟村都會派醒獅過來鬧元宵,非常熱鬧。從白天到晚上,晚上七點鬧到十一點。各個村的醒獅都會有表演。爭相鬥技。非常精彩!
廣州每年也會有花燈看,在越秀公園和文化公園,每到元宵節都會有很多人吃完晚飯後出去賞燈,也是熱鬧非凡。
現在廣州還有一個廣府廟會巡遊,宣揚一些廣府文化和傳統文化。
-
6 # 西樓賞月
本人北方人,好多年沒在家裡過正月十五了,雖然名為元宵節,但是我家習俗是吃餃子,十五晚上吃。水煮好了,該下餃子的時候,就放一掛鞭炮。所以到了早飯前後鞭炮聲此起彼伏。
吃完飯,大人們或是看電視,或是喝喝酒,或是打撲克,玩麻將。小孩子們就拿出來父母給買的燈籠出去玩。記得十歲左右的樣子,我爸媽就不給我們買燈籠了。怎麼辦呢?自己做。過年家裡多的是酒盒子,在下面用剪子或刀開個小門,好放蠟燭。上面對邊繫個繩,找個小棍子,把兩根繩都綁在棍子上。就這樣,可以拎著玩了。大馬路上會有人放煙花,很多人都圍著看熱鬧。
這些都是小時候的回憶了。雖然物質上不豐富,但還是很開心。
-
7 # 獨一無二3102
我是甘肅平涼人,由於毗鄰陝西省,所以家鄉的民俗受秦人影響深遠。元宵節這天,“眼睛饃”是必不可少的。提前幾天,媽媽們就開始忙活了,發麵、蒐集各種豆子,準備蒸饃。大家用面蒸各種動物形狀的饃饃,家裡每個人的屬相動物是必須要蒸的。蒸“眼睛饃”,最能體現當地婦女的奇思妙想,大家按照自己的想像蒸出形態各異的動物,用顏色,形狀,大小各異豆子做出動物的眼睛,用手捏出動物的鼻子、耳朵,用大小,形狀各異的胡蘿蔔做動物的嘴巴,用剪刀剪出動物的皮毛,用頂針來做出動物身上的花紋……在那個沒有的iPhone的年代,“眼睛饃”是孩子們炫耀的重要東西。另外,正月十五的燈籠是無論貴賤都是要買的,一到晚上,西瓜燈籠,摺疊燈籠,大餅燈籠,自家手工坐的燈籠…但凡能獨立行走的孩子都會挑燈籠,大大小小的孩子組成一個燈籠隊,家家戶戶串門,不管到誰家,主人是十分高興的,都會拿出糖果,核桃來招呼孩子們,走時還會在孩子的衣兜賽滿各種乾果。十五晚上的火堆也是必定要點的,家家都會收拾柴火點火堆,“跳火堆”是孩子們的必演節目,鄰居們無論男女都是要跳的,以示來年好運道。等到火堆慢慢沉寂,大家還有打火堆,一個人拿著長掃帚打,其他眾人應聲喊著:“要麥子,要玉米,要高粱…”這火堆似乎有靈性,真的會蹦出類似眾人喊的糧食的樣子,於是一陣陣的歡呼聲響徹整個村莊。只是現在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上種植的幾乎全是蘋果樹,不知現在打火堆時,大家會不會喊:“要蘋果…”我也是許多年沒回過老家了,還真盼著能在老家過十五,和鄉鄰們一起跳火堆,打火堆…
-
8 # 在路上
謝謝邀請:(1)觀燈。每逢元宵節我們瀋陽各公園,街路樹旁都會掛上紅色各式各樣非常漂亮的燈籠供遊人觀賞, 格外喜慶 。 (2)習慣於 早吃元宵,晚吃餃子。(3)一般都是晚飯後去遊看觀燈。(4)自家動手自作,隨意獨有特色的燈籠。
-
9 # 泉深流長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故此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作為泰山腳下的一個古老城市,我們這裡關於元宵節的風俗與各地大致相同,如掛燈籠、舞獅子、扭秧歌、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蹺等傳統做法。
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兩個晚上,地方政府集中放煙花,組織彩燈、彩車遊覽活動,各單位、企業擺放絢麗多彩的花車,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盡情觀賞。
慶祝活動以前安排在市區主要街道,後來市裡從安全形度考量,將活動遷移至遠離市區的春秋古城,雖然遠了些,絲毫不影響群眾的觀賞熱情。
在我們這裡還有個風俗,正月十五太陽落山後,家家戶戶在院門、屋門、儲藏室門口兩側點上油燈,現在用蠟燭的比較多,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10 # 影視也搞笑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說起元宵,小時候的記憶最濃,感情也最深,別的不說,光是吃,就是兒時的一大樂趣,小時候不就是吃,玩麼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花燈
蒸燈,或者用蘿蔔雕刻一個,小時候最愛玩了。發展到現在,滿大街的花燈,看的你眼花繚亂
各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同,但是花燈大概都差不多吧,習俗都一樣,
回覆列表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習俗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 演變 中國古代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