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穀鳥講歷史
-
2 # 狼的影子319
李邈說的是事實,劉禪心知肚明,從他不準百官為諸葛亮奔喪以及撤銷丞相職務,不準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並不準繼任者再使用“益州牧”的官爵,而代之以“益州刺史”的情況來看,劉禪是在有限度的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但是李邈錯就錯在扎錯了苗頭,他深知劉禪在諸葛亮的淫威之下過著非常屈辱的日子,在劉禪繼位的這12年中,蜀漢政權“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就是一個被供起來的牌位,國家所有的一切都是丞相在處理,丞相的手甚至都伸到皇宮裡來了,他還大言不慚的要求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把自己的相府跟皇宮相提並論,諸葛亮的鐵桿狗腿子郭悠之,費禕,董允,代表諸葛亮牢牢的控制著劉禪,諸葛亮甚至要求劉禪“宮中之事悉以諮之(就是要得到郭悠之,費禕,董允等人的同意),然後施行”,不僅如此,諸葛亮把長期負責皇帝警衛的趙雲派到前線,陳到派到永安,把成都和皇宮的警衛安排給自己的親信向寵,並且要求劉禪“營中之事,悉以諮之,然後施行”。這是從裡到外,徹頭徹尾的把劉禪置於嚴格的控制之下,一舉一動都要徵求這幾個狗腿子的意見,到了29歲還不能親政,諸葛亮長期把持軍權,駐節漢中,國家的政務都要長途跋涉送到漢中去處理,劉禪在成都基本上就是無事可做,諸葛亮偶爾回一次成都,上殿面君都是帶甲士百人,持兵器上殿,真正是威壓百僚,藐視皇帝,劉禪在這樣的淫威之下,屈辱的生活了12年,如今,老天保佑讓諸葛亮死了,劉禪還不得好好的清算一下諸葛亮的罪行嗎?
李邈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才敢於向劉禪提出那樣的奏摺,但是他還是因為政治上的不成熟,才扎錯了苗頭,他實在是低估了劉禪的政治智慧,低估了劉禪對於諸葛亮之後蜀漢政權的掌控能力,和劉禪力求蜀漢政權內部穩定的心情,因為他深知,蜀漢政權依賴的核心力量是荊州士族,對於益州士族即要使用,又要防範。荊州,益州兩股勢力必須互相制約,不能讓一家獨大,諸葛亮時期,益州士族長期被壓制,他們的怨氣很重,一直都在等待一個藉口,一旦李邈的奏摺成為益州士族向荊州士族發難的藉口,以聲討諸葛亮為藉口要求清算荊州幫,那時候劉禪也無法控制局面,如果不懲辦荊州幫,難平益州幫的怨氣,如果懲辦了荊州幫,則益州士族就會一家獨大,對於蜀漢這樣一個外來政權,這就是非常危險了,所以,他必須堵住眾人的嘴,一則讓益州士族不能借此興風作浪,二來穩定荊州士族的人心,讓他們看到皇帝對荊州幫依然重用的態度,不會因為對諸葛亮的怨氣而遷怒於其他人,使得荊州幫能夠安心。對於劉禪來說,出氣事小,穩定事大,這才是劉禪內心深處的帝王心術。
-
3 # 一步之姚
李邈在諸葛亮病亡後向劉禪作了個《丞相亮卒上疏》的奏文,此奏文記載在《華陽國志》卷十中。文獻中除了記載李邈向劉禪上書指責諸葛亮這個事外,還記載兩件關於李邈的事。我們可以先從這兩件事看下李邈是個什麼樣的人,再從他這個人談下他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被劉禪誅殺的下場。
其一就是劉備入主益州前,李邈在劉璋手下做事任牛鞞長(當時一個叫牛鞞縣的地方的長官),劉備入主益州後又封他為益州從事,也就是他從地方到中央了,算是高升了。既然劉備給你升了官,照說你即使不感恩戴德,也應該對劉備這個領導保持必要的尊重吧,但後面一次酒會,他卻當著眾大臣的面搞的劉備差點下不來臺。公元214年劉備奪取益州領益州牧後,在正月初一這天舉行酒會慶祝新年,在酒會進行到正熱烈的時候,李邈不曉得是酒喝多了腦子犯抽,還是受人指使,突然在酒會上指責劉備,指責的內容大致就是:我原來的領導劉璋本來是委任你去討伐敵人的,結果敵人沒消滅到,劉璋倒先被你消滅了,我認為你做的這個事有些不厚道。劉備生氣嗎?我想肯定是氣到都要罵人了,但作為領導不可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跟你李邈像潑婦一樣對罵啊,就只反問了一句,“你認為我不厚道,那你當時怎麼不敢去幫助劉璋抵抗我呢”。李邈牛皮地回答道:“不是我不敢,而是我實力不足。”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要是我實力足夠早都幹你了。他這些話一說完,整個酒會大廳裡靜得是落針可聞,接著就是群情激憤,到處都是要處死他的呼聲,要不是諸葛亮求情,李邈怕是早就交代在那個時候了。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邈這個人呢,說好聽點叫“狂”,不好聽的就叫“二”,而一個很二的人是最容易被別人拿去當槍使的。
第二個事就是諸葛亮因為馬謖打了敗仗要斬馬謖的時候,李邈跑來求情的事。馬謖是諸葛亮的愛將,這許多人都知道,李邈肯定也是其中一個,因此他自以為諸葛亮要殺馬謖只是做做樣子實際上是想讓下面眾人趕緊給遞個梯子求個情就順勢把這個事揭過去了,所以他為馬謖求情是有拍馬屁的嫌疑。但是馬謖打的這個敗仗可不是個小敗仗,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全域性崩盤直接使得諸葛亮的這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如果因為馬謖是自己的愛將而不殺他,諸葛亮以後如何服眾,諸葛亮還是那個史書上記載的賞罰有度,公正嚴明的諸葛亮嗎?所以李邈的拍得這次馬屁是直接拍拍在馬蹄上了,使得諸葛亮看清了他是一個不知輕重,是非不分的人,諸葛亮從此是看不上李邈了。
第三件事便是他向劉禪上疏指責諸葛亮的事,內容的大致意思是把諸葛亮比作西漢時的兩大權臣,一個是呂氏集團呂祿,一個是霍光的兒子霍禹,說的這兩人其實未必有反叛之心,皇帝呢,也未必有想做一個殺害大臣的君主,但是正是由於他們全是太大,所以造成兩方互相猜忌,互相畏懼,致使最後呂祿和霍禹造反,最後被君主所殺。當諸葛亮這樣的權臣在死,我是日思夜念著國家的安危,對陛下您的性命的擔憂更是讓我寢食難安啊,現在他死了,所以陛下您的宗族得以保全,邊疆戰爭又得以停止,大小百姓無不拍手歡笑。這文章中比喻初聽很有道理,其實細想便能發現李邈說的這些話有些強詞奪理了。先說他提的祿祿和霍禹,這兩個人在生前那個不是飛揚跋扈,目中無人,呂祿的呂氏集團在漢初殺了多少劉氏宗親,霍禹的霍氏集團在霍光還在的時候同樣毒殺了漢宣帝的老婆,甚至差點把漢宣帝的兒子也毒殺,這兩個或者兩家人已經行了造反之實,卻被他硬生生的說成未必有造反之心,以便用來數落諸葛亮的罪狀。然後我們再來說說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史書上記載,劉備在死前把劉禪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在這兩人中又讓劉禪以諸葛亮為亞父視之,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劉備最信任諸葛亮。同樣劉備死後,劉禪確確實實的視諸葛亮為亞父,可以說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或者說感情,已經完全超越平常的君主之情,上升至父子之情高度,一部《出師表》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一個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詔書中對諸葛亮生前所取得的成就給予肯定與高度讚賞,對失去諸葛亮這樣一個長輩而肝心若裂,直接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忠武這個謚號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大臣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了。引《逸周書·諡法解》雲: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在諸葛亮之前只有一個人得過這個謚號,所以這片詔策中又體現了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因而,李邈這次拍的馬屁又拍到馬蹄上了。
再從季漢政權當時的政局出發,自劉備建立季漢起,季漢內部便有兩大派,一個以諸葛亮為代表為主的組成的荊州派,一個以益州當地士人組成的益州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荊州派壓制益州派,所以益州派這邊有些人肯定是心懷不滿的,諸葛亮在時他們還不敢跳出來,所有的操作都只能在桌面下進行。既然現在諸葛亮死了,那還不趕緊跳出來從荊州派中把權利爭些過來。可是呢?諸葛亮雖然死了,但他的接班人還在,荊州派的勢力還是太大,益州派這邊也擔心跳得太明顯了怕是權利沒爭到自己手中這點權利要先保不住,所以不如先推個二貨出來試下水。開頭也說了李邈便是這樣一個二貨,因此李邈自然而然的被推出來了。而後主劉禪聰明談不上,但也不蠢,經過諸葛亮那麼多年的細心培養,對於李邈或者說李邈背後哪波人按的什麼心思是非常清楚的,無怪乎想以上疏的名義搞清算,掀起黨爭,爭權奪利而已。大家都知道黨爭對國家的危害,後世的唐,宋,元,明無不是因為無顧忌,無節操,無休止的黨爭而亡,所以對於黨爭稍微清醒的君主都有什麼的認識。因此對李邈及其背後的勢力,劉禪於感情上和國事上都會毫不猶豫的將其誅殺。這便是李邈死的原因。
-
4 # 也無風雨40
雖然諸葛死了,但是他的殘存勢力還在。諸葛雖有專權之嫌,卻無跋扈之實,對阿斗還是有擁立之功,還除掉了劉封,阿斗對他也是又愛又恨,所以諸葛死了,先封殺了非議的人,到後面慢慢算賬。
-
5 # 愛歷史的小蝸牛
其實這是李邈拍馬屁拍到了劉禪的傷口上了,再加上劉禪當時不能在諸葛亮剛死就否定他,為了安撫荊州集團官員,所以才殺李邈的。
李邈用西漢霍光的例子來比喻劉禪,企圖讓劉禪發動宮廷政變,殺掉荊州集團的官員,而李邈代表的是西蜀集團,本來這個建議劉禪不採納也會應該心懷感恩之心,可李邈正好拍在了馬腿上。
李邈沒有眼色,看不清局勢,諸葛亮雖死,但荊州集團依然掌控蜀國的軍政大權,劉禪本身依然也沒有什麼實權。蔣琬、費褘、楊儀、姜維,這些都是荊州集團的代表,把控蜀國軍政,劉禪要安這些人的心,所以李邈作死!
-
6 # 海鏡清
因為他詆譭的不是諸葛亮,是劉禪啊。
李邈這個人是益州士族裡有名的嘴上反劉備派、反北伐派,而且說話不過腦子。他本來是劉璋時代犍為郡的一個縣長,劉備打劉璋的時候他也沒有抵抗,劉備勝利後提拔他為益州從事。
結果大年初一的時候,劉備請大家喝酒,李邈大概是多喝了兩杯,就開始作妖了。
李邈:劉備,你不是個東西!
李邈:我覺得左將軍(劉備)取益州做得不對。
先主:既然不對,你為何不幫季玉(劉璋)反抗我呢?
李邈:我不是不敢,但左將軍派趙翊軍(趙雲)定犍為,我哪打得過?
有司:此人可斬。
趙雲:都怪我咯。
諸葛亮:看在此人還有些自知之明的份上放過他吧。
劉備:吃碗麵反碗底,什麼東西?!
你說這人是不是典型的吃肉罵娘,你要麼反抗,要麼辭官,又要端劉備的碗,又要罵劉備,這擱誰身上不覺得噁心?諸葛亮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提拔他為犍為郡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結果諸葛亮一死他又開始作妖了。
李邈:諸葛亮死了,不用打仗了
李邈:諸葛亮死得好啊,他是西漢呂祿、霍禹那樣的權臣,他不死皇上你早晚也得殺他全家,現在好了,他的家人不用死了,也不用北伐打仗了,值得慶賀啊。
你讓劉禪怎麼想?
大家看看李邈的原話:“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漢文帝)宣(漢宣帝)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尤其是“故奸萌生”。這段話明顯是說:大臣沒有反心,皇上起了“噁心”而殺了無罪之臣。“
“現在孔明死了,他的宗族得以保全,西邊又清淨了,大家都很高興”這段話在劉禪耳裡,就能演變成“你故意提孔明宗族得以保全,大家很高興是什麼意思?難道你認為我會殺孔明宗族?前面還有皇帝殺無罪之人的影射,還用了個奸字,你認為我也會做這種昏君做的事?還是你認為我是昏君,只是湊巧沒做這種事,所以大家很高興?”
於是李邈悲劇了。
-
7 # 小鵬友學習
不過是自己找死+政治犧牲品。
諸葛亮作為長期劉蜀政權實際上的管理者,不管其願意不願意,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劉禪為了能夠平穩的接過政權,必須得到這個利益集團的支援,殺他就是為了安撫他們。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李邈是死有餘辜,別說劉禪處死他,換了誰都會這麼做。
先看看李邈上書說了啥?以下是李邈給後主劉禪的上書內容:
呂祿和霍禹並不是真心要造反,漢宣帝也不是想要當殺臣子的君主。因為臣子怕被君主逼迫,君主也害怕臣子的功高威望,雙方才會產生猜忌。諸葛亮手握強兵,野心極大,有帝王之志。有五種權力大的人是能守衛邊疆的,我對此常常為國家擔心,現在諸葛亮終於死了。因此劉家宗族得以保全,西邊的戰事停止,所以我們都應該慶賀啊!
李邈的上書有三個意思:
1、呂祿是呂后的侄子,霍禹是霍光的兒子,呂祿是外戚的親戚,霍禹是權臣的兒子,呂祿與霍禹早已在西漢定性為造反,這不是李邈能決定的。
2、李邈說君主與臣子都是互相猜忌的,難道就沒有和協相處的嗎?齊桓公與管仲呢?周武王與姜尚呢?
3、諸葛亮是權臣,居心不良,死的好,我們應該慶祝。
李邈的真正意思就是否定諸葛亮。
否定諸葛亮就是否定劉備、否定劉禪、否定蜀漢群臣。
諸葛亮是劉備託孤劉禪的首席輔政大臣,諸葛亮的權力來自劉備的賦予,諸葛亮的合法性是劉備認可的,況且還有劉備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李邈算什麼,有什麼資格否定劉備。
諸葛亮自劉備死後己經執政12年,這12年中劉禪作為皇帝,與諸葛亮的關係尚算融洽,並沒有太大的矛盾。李邈否定諸葛亮,那不就等於否定劉禪,因為劉禪是皇帝啊,如果諸葛亮真是野心家,那劉禪這個皇帝卻容忍了諸葛亮12年,那劉禪是什麼?難不成讓劉禪承認自已是傀儡?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群臣及百姓異常悲痛,就連譙周這樣跟諸葛亮政見完全不同的益州豪強,都因為諸葛亮的去世而奔喪,還有被諸葛亮貶為庶人的李嚴也為諸葛亮悲傷,群臣及百姓都準備為諸葛亮奔喪,也就證明了諸葛亮的執政深得人心,而李邈的上書卻恰恰相反,這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嗎?與蜀漢群臣及百姓相悖為敵,劉禪要是信了李邈的話,這個皇位是否穩定都不一定了。
劉禪不是傻子,對於李邈的上書還是分得清的。劉禪在某些方面與齊桓公非常類似,很容易受臣下的影響,陳壽也這麼評價過劉禪,諸葛亮執政時,對劉禪影響頗深。於是處死李邈就是眾望所歸、順理成章的事了。
-
9 # 今古大觀
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
先看看李邈其人,李邈本來是弟兄四個,有一弟早亡。那哥三個有才名,被稱為李氏三龍,李邈因為性格狂直,不在其列。
諸葛亮剛死,李邈就上疏詆譭,實在不應該。從私處講諸葛亮是李邈的恩人,因為李邈冒犯過先主劉備,執法官要殺李邈,諸葛亮為李邈求情才倖免於難。諸葛亮剛死李邈詆譭他,說李邈是個落井下石的小人都不為過!
從國家大事講,諸葛亮是蜀國的依賴,才大權在握。諸葛亮雖死,蜀國的有能之士,大多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否定諸葛亮就是否定先帝的三顧茅廬,就是否定劉禪,因為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也是否定為蜀國賣命的忠良之士,因為諸葛亮為蜀國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邈詆譭諸葛亮,不知是怎麼想的,也許是想出名想瘋了!真是不知好歹,死有餘辜。也許李邈光想到皇帝都忌諱權臣,但沒想到諸葛亮是為國盡忠的權臣。
-
10 # 大飛熊騎士
李邈是誰?又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在劉禪面前“詆譭”他呢?先看一下李邈的背景,李邈是本土集團的人,李家在當地屬於世族大家,甚至可以類比大名鼎鼎的荊州集團的馬家。這兩個集團都出人才,馬家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即馬良,馬謖等兄弟,李家有“李氏三龍”,即李邵,李朝以及一個早亡的弟弟。所以,李邈不在此列,裴松之認為他是性格狂直導致,《三國志》注引《益部耆舊雜記》以及裴注。
諸葛亮曾經寫信給留守府中張裔,蔣琬裡說,“考姜維之所有,永南,季常不如也”。永南就是三龍之首李邵,季常是馬氏五常之首馬良,可見二人都是作為人才標準來對比的。而李邈連三龍都不得入,更別提和李邵,馬良比了,因此才能上也顯得不足。早在劉備入蜀不久,李邈就對劉備說,將軍本來是來討伐張魯的,現在卻取而代之,這樣不太好吧?劉備說,那你當時怎麼不幫劉璋呢?李邈趕緊說,不敢也能力不足呀。可是,劉備已經起了殺心,有司要把李邈下獄,多虧諸葛亮的請求,才救了他。只是,沒想到李邈這人,不捅了簍子不行呀。
當然,李邈也不是一點能力也沒有,後來還是擔任了犍為太守,丞相府參軍,安漢將軍。蜀漢人才稀少,諸葛亮還是想考察他的,讓他參與了北伐事務。但是,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要斬馬謖,李邈用戰國時秦國的孟明視,楚國的子玉(成得臣),兩個例子來請求諸葛亮手下留情,讓諸葛亮大失所望。當時,勸諸葛亮留下馬謖的人不少,為何就李邈讓諸葛亮失望?關鍵就是李邈舉例不當,因為諸葛亮斬馬謖,源於他違反軍制排程,斬了是為了明軍法。結果,李邈的請求,偏離了諸葛亮的初衷,此其一。第二,孟視明和成得臣的成敗都和當時的兩位君主有關,這不是間接把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嗎?但是,諸葛亮也沒有算李邈的帳,可能只是把他閒置一邊而已。
只是,李邈因此懷恨,諸葛亮剛去世,竟然就在劉禪面前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殆沒,蓋宗族保全……云云”這簡直是作死之言,第一,這不是鼓動劉禪,秋後算諸葛亮的帳嗎?離間君臣關係。第二,劉禪是昏聵,但不是傻子,如果肯定了李邈之言,輕則統治不穩,君臣失和,重則顛覆。第三,李邈如此對待諸葛亮,是恩將仇報,法理不容。有此三條,說得好聽點,李邈是狂直,說得難聽點,李邈就是小人一個,劉禪斬李邈,做得對,也做得好。
回覆列表
劉禪為何要將上書詆譭諸葛亮的李邈處死呢?我們先看看李邈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明白,他的死也是早晚的事兒。
李邈還有三個哥哥弟弟,那三個兄弟在當時被人們評為“李氏三龍”,評價很高,但李邈很光榮的不在其中。
李邈本是益州劉璋的牛鞭長,這個職位只在三國志見過,不太明白是個什麼角色,大家看名字猜猜看吧。劉備拿下益州後,李邈諷刺劉備,“振威將軍(劉璋)請你來是為了對付漢室的敵人的,敵人還好好的,將軍卻先死了,你入主益州不合適吧。”劉備就回他,“既然你覺得不合適,你為啥不幫助劉璋呢?”李邈回的也霸氣,“我沒那本事啊!”劉備氣的半死,執意要殺了這個傢伙,好在諸葛亮求情,才免於一死。
後來就跟著諸葛亮了,做了個參軍,街亭失守,諸葛亮要“揮淚斬馬謖”了,李邈又跳出來了,“秦國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餘國而稱伯;楚國誅殺子玉,不到兩代就衰落了。”諸葛亮懶得搭理這個看不清楚狀況,胡言亂語的傢伙,就讓他回後方當太守去了。
再後來,諸葛亮剛死,李邈就上書劉禪,詆譭諸葛亮“謀反”。首先、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扶不起的阿斗不是因為蠢,更多是不適合做個工作狂君主。其次、你這麼快跳出來,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公報私仇。最後、退一萬步講,這滿朝都是丞相的人,你要阿斗怎麼辦。縱觀李邈的一生,一直都在作死的路上,前有丞相好心容他,沒了丞相,那就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