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雅集

    隸變丨隸書的誕生過程

    傳說隸書是一個叫程邈的人發明的,有書為證: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意思是,傳說程邈擅長寫大篆,最開始在一個縣公安局當獄警,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在監獄的十年間,他苦思漢字的改善工作,終於把篆字圓的筆畫改成方的,於是就成了隸書。秦始皇看到了程邈發明的這3000隸書字,龍顏大悅,於是把程邈釋放出來並破格提拔為御史,因為這種字方便基層公務員“隸”的使用,於是這種字型被命名為“隸書”。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靠譜。

    先不說一個縣的獄警得罪最高統治者,又能在監獄裡發明新字型取悅最高統治者的可能性,單就一個字型的變化來說,並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漢字從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叫做“隸變”。

    漢字具有傳遞資訊的最基本的工具屬性,作為工具,肯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方便使用的,那麼篆字因為它特有的樣式,線條迴環彎曲太多,不太方便書寫。

    戰國後期,各國變法,各種文書的日常書寫比較多,尤其是秦國,大量的基層公務員需要書寫大量的檔案,那麼篆書無疑是比較不便於書寫的,於是這些基層公務員在日常書寫中就慢慢地把一些彎曲的筆畫做了簡化,圓的改成方的,長的壓成扁的,漸漸的隸書這種書體形成,因為最初這種寫法流行在基層公務員“徒隸”之中,所以這種新出現的字型被命名為“隸書”。

    裡邊的過程持續了幾百年,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一直到漢朝成熟隸書出現,過程很漫長,參與的人也非常多,絕不是某一個人能完成的,所以說如果非要說隸書是誰發明的,那就是——徒隸。

  • 2 # 老帥4288

    近年來,由於大量的古代文物的出土,這些新的文物的史料,推翻了程邈創造隸書的說法。

    關於隸書的產生,歷來認為是秦始皇時程邈所造。但近年來出土的文物,足以推翻這一說法。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隸書作品,是戰國時的秦武王二年的,這個時間節點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八十八年,這幅作品,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隸書墨跡。

    這幅最早的隸書作品,證明了程邈至多隻屬於隸書體的整理者,決不是隸書的創始人。

  • 3 # 李行子

    近期出土秦簡和戰國不牘,推翻了陣邈所創。史料記載,隸書出現,不是在秦小篆統一六國文字之後,而是之前,說明程邈是隸書的整理者,而隸書的發明人創造者,應是廣大民眾在生活的實錢活動中所創造所發明!

  • 4 # 素里布衣楊半

    一個老哥他生陝西,

    當個白領還管監獄,

    某天喝酒說錯了話,

    打入大牢判了無期。

    監獄裡邊沒啥事幹,

    琢磨篆字他入了迷,

    大篆小篆就一塊改,

    一不小心發明了“隸”。照片作品選自楊半

    (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 5 # 存希齋書法

    謝謝邀請。對於這個說法,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說法,再來做分析。

    歷史記載,程邈首先將篆書改為隸書,他是秦代書求家,蔡邕稱他為“刪古立隸文”唐人張懷瓘也說他是因為發明了隸書而被秦始皇免罪的。由此看來,程邈發明隸書是有歷史根據的。

    我們先拋開這個不談,我們來客觀分析一下,我認為不應該說是誰發明了某種書體,我們很難想象某一個人就發明了一種書體,或者獨創一種書體,這就跟張懷瓘發明了行書一樣。

    實際上,我認為一種書體不可能是某個人就能發明的,一種書體的出現,成熟需要歷代人的努力,經過漫長的歷史檢驗才能成形,我們只能說程邈和張懷瓘在隸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突出性的貢獻,或者首先倡導了這一書體。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同行指出,共同探討。

  • 6 # 鴻鵠迎罡

    隸書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隸書究竟由誰發朋,目前還爭論不休。唐代書法家兼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有這樣一段話:

    案隸書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

    這段話從唐代到現、當代,被大多數學者所推崇,可以認為是隸書產生的背景和根源。

    由於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的文字不盡相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多種文字並存,給各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帶來了許多不便。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建立中央集權性國家,對各行各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文字、貨幣、度量衡、律法等,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秦朝通用文字——小篆雖然比起大篆簡化了一些,書寫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相當複雜,不好辨認,學習起來也困難。

    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文字出現,來順應社會發展。

    程邈生活在秦始皇時期,本身是一位小官兼書法家。當了階下囚後,在10年的監獄生活中,因為無聊,他就寫寫畫畫,在小篆和民間各種字型的基礎上,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新的字型——隸書。

    這種字型被秦始皇看到後,只見這種字型把曲、圓的筆畫變成了直、方的筆畫,整個字型看著方正厚實,凝重古樸,筆畫簡潔舒展,很容易辨認和書寫。這不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文字嗎?秦始皇相當高興和滿意,於是,下令釋放了程邈,並給他升了官加了薪。

    程邈的這種文字改革,書法史上稱“隸變”,是古代文字和書法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

  • 7 # 2不2二哥

    大家普遍性的認為隸書是由秦程邈所創,其實不是,充其量他最多也就是個整理者,而非創造者,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道來:

    話說,在1980年,於四川青川縣城郊郝家坪,曾發現一處戰國時期土坑墓葬群,大家都知道這種墓葬群一般都會有很多陪葬品得,同樣這個也是,而在這眾多陪葬品中有兩片木牘,其中一千基本損毀,字跡毀滅,但另一片卻是十分完好,字跡清晰可認。正面有三行墨書文字,背面有四行墨跡,拒考其年代是在戰國時期秦武王二年,也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前88年,該書體是民間流行的俗書體,是早期的隸書,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隸書。

    另根據1975年湖北雲夢縣十一號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枚竹簡,根據其上隸書所記事實,以及其字型統一,熟練程度來看,可知它存在並發展了很長一段時期。

    而青川墓和湖北秦墓的文字非常相似,共同特點都是對篆書進行了簡化,化圓為方,結構上一部分還有篆書的面貌,一部分已經變為正方形或扁形,整體看來“亦篆亦隸”,由此可知這是早期的隸書。

    透過這些出土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隸書的出現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從而也證明了程邈不是隸書創造者的事實,他只是一個整理者。

    隸書的出現和發展不是一個人的成果,是在時代發展過程中逐漸的形成,並最終經整理而成型,所以關於隸書是誰發明的這一問題,我想答案應該是:隸書是春秋戰國時期所有人民共同發明的。

  • 8 # 翰墨書道

    中國古代有種說法、認為秦朝下邽人程邈創制隸書。

    程邈字元岑,起先做縣裡的小官,後來犯了罪,秦始皇把他關在雲陽的監獄裡。他在監獄裡潛心研究10年、把小篆書削繁就簡,化圓為方、而後變成隸書3000字。後來,他把這種字型上奏,秦始皇認為很好、便起用他為御史。因為秦朝奏事繁多、書寫費時難寫,於是便用隸字。

    因為他是地位低微的官吏,用這種字型有助於書寫,所以稱為隸書。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唐代張懷瓘《書斷》:“相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蔡邕也稱是程邈“刪古立隸文”。

    從出土實物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隸書出現了,想來程邈創制隸書,也和上古倉頡造字一樣、大致是總結前人對於隸書的開創成果,加以整理改進,規範統一,並在變化小篆書的基礎上,增添隸書的數量為3000字。

    由於戰國秦朝,隸書的使用並不廣泛,基本使用於社會底層,故而隸書在秦王朝的地位,遠在官方應用文字小篆書之下。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真正崛起,當數兩漢時期。其時由於政治的統一,經濟的上升,文化的發展,人事的繁複,人們對於書寫的速度,便有了進一步的要求,由此,往來回環的篆書寫起來實在太費時間,於是,簡單易行的隸書,便理所當然地從草莽中崛起,並無情地取代了篆書、成為兩漢時期的官方文書並大行於天下了。

    在中國書法史上,隸書的崛起並取代篆書,可以講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轉折。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中國各體書法所用字型,向有篆隸楷草的說法,其中草書一體,本是在篆、隸、楷三體的基礎上為著急用而產生的,因此便有了草篆、草隸,以及由楷書而演化出來的今草、狂草等等。為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草書很難稱得上是一種獨立的字型。再回過頭來,在篆隸楷三體中,就時間來說,篆書在前,楷書在後,而隸書居其中。

    中國兩漢隸書,其洋洋灑灑的卓犖大作,可謂是集中體現在豐碑大褐上面,而尤其以東漢諸碑為集其大成,後人所說“漢碑”的輝煌,指的就是東漢隸書諸碑。有名的如《封龍山頌》、《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鄭固碑》、《張景碑》、《孔廟碑》、《鮮于璜碑》、《西嶽華山廟碑》、《衡方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狹頌》、《郵閣須》、《楊淮表記》、《魯峻碑》、《熹平石經殘碑》、《婁壽碑》、《韓仁銘》、《尹宙碑》、《白石神君碑》、《曹全碑》、《張遷碑》、《朝侯小子殘碑》等等,只要隨便舉出一碑,都是垂範千古,值得後世當作楷模,進行學習取法。東漢以後,譬如唐朝的韓擇木、清朝的伊秉綬,縱使是奇軍突起,可卻已經是鶯聲斷續,難以形成氣候了。

  • 9 # 清揚有儀

    隸變是隸書產生過程。

    隸書繼小篆之後通行的漢字書體。漢許慎《說文解字序》:“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但隸書不是從小篆演化而來的,出土的秦簡和漢簡,存在著一條日常書寫的演化過程,隸書是日常書寫的發展過程的結果。

    大篆·石鼓文

    小篆嶧山碑:

    隸書筆畫由圓轉轉變為方折,結構刪繁就簡,便於書寫。

    晉衛恆《四體書勢》:“隸書者,篆之捷也。”隸書萌芽於古,趨用於秦。

    戰國楚簡:

    青川木牘:

    裡耶秦簡:

    雲夢睡虎地秦簡:

    漢隸碑刻,豐富多樣的漢隸書。

    這些碑刻流傳至今的約有一、二百種。

    朱彝尊把漢碑分為三類:方整、流麗、奇古。他在《西嶽華山廟碑跋》中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鴻都石經》、《尹宙》、《魯峻》、《武榮》、《鄭固》、《衡方》、《劉熊》、《白石神君》》諸碑屬此。一種流麗,《韓敕》、《曹全》、《史晨》、《乙瑛》、《張表》、《張遷》、《孔彪》、《孔宙》諸碑屬此。一種奇古,《夏承》、《戚伯著》諸碑屬此。”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本漢第七》中把漢碑隸書分為駿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豔、虛和、凝整、秀韻八類。   

    最能稱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景碑》、《華山碑》、《朝侯小子殘碑》、《曹全碑》、《熹平石經》、《韓仁銘》、《鮮于璜碑》、《張遷碑》、《幽州書佐秦君石闕》、《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武梁祠畫像題記》、《左表墓門題字》、《蒼山畫像石題字》等。從風格上講,或雄強,或秀美,或飄逸,或凝重,或古樸,或優雅……可謂千姿百態,朱彝尊和康有為的分類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說“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隸變是中國文字的一個巨大變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字型、新點劃比篆書大大豐富,並且都建立在“書寫”的基礎上,使“以簡馭繁”、“以靜寓動”、“書為心畫”等等藝術特徵獲得了全面實現的契機,也使“縱橫有象”擺脫了對物象的依賴而進入到自然的精神意蘊。

  • 10 # 李存章藝術園

    我是三品齋主李存章,書法愛好者與習練者。

    隸書是誰創造的?我的答案是一一勞動人民創造的!

    現在從出土的遠古資料已經推翻由程邈創制隸書的史料說法,程氏之前隸書早以在民間流行,充其量,程氏隸書之集大成者,把流行在民間的隸書字收集在一起,便於大眾學習識認及實用,相當於一部字典吧。就這一點,歷史也不會忘記他。

    隸書的產生流行與發展,與其他幾個書體一樣,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工作與生活實踐中,創造完善與發展的。相行文字甲骨文如此,篆書隸書如此,行書草書如此,最後產生的楷書也如此!哪一種書體,都不可能一下子創造出來,都是經過上百年上千年演變而成的。當然,每一種書體,最後由一位或幾位集大成者總結而成定型,並取得社會大眾認可。

    現在說說我之大姓“李“寫法。在我小的的候,我住的房是我們村我們第生產隊的辦公室,每到晚上,每家每戶都得到辦公室報一天的工,生產隊會計給每個勞動力記工分。因為我隊李姓是大戶,會計每天寫一大串李字,寫法與我學校學的不同,應該是七筆,其只寫二筆,橫上豎圈,豎下圈,再撇出去,一點。也就是點一筆,其餘一筆。這裡我寫一下:

    我父親及村裡人都這樣寫李字。後來我練書法,買來一本書法字典,查不到歷代書家這樣寫李字。也曾請教過書法家,也說這樣寫草書李是錯誤。可我們村,及周邊村都這樣寫,也都這樣認,約定俗成,我們這一片都認為是對的。這不是民間的發明創造嗎?經過長時間使用與傳播,很可能慢慢就被大家都認可了。

  • 11 # 鴻鵠迎罡

    隸書由秦代書法家程邈發明創造,這一說法基本可信。

    程邈是陝西渭南人氏,曾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獄吏,負責文書寫作之類的工作。由於他性格耿直,說話直來直去,尤其向秦始皇進諫時口無遮攔,因此得罪了秦始皇,被判了重刑,並打入了大牢。

    在監獄中,程邈無所事事,為了打發無聊時間,他就拿木棍在地上寫地。字寫得多了,寫得久了,他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當時通行的文字——小篆,寫起來過於繁索,不但筆畫多,並且有許多圓筆,不便於快速書寫。

    於是,程邈就思考著能不能把小篆簡化一下,方便以後的文職官員進行書寫。

    再一個,他還有另一個目的,是他得罪了秦始皇才被打入大牢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在極力推行度量衡的統一,而文字人人都用得上,如果他發明出筆畫簡單便於書寫的文字,豈不是立了一功。到時不但獲得免刑,還極有可能封官加爵,享受到榮華富貴。

    一想到這些美好願望,程邈創造文字的勁頭更大了。經過多次嘗試,他發現了小篆的一個缺陷,那就是字中圓轉的筆畫太多,無形中增加了書寫筆畫,減緩了書寫速度。

    程邈大膽變革,把圓筆改為方筆,把圓圈拉直變成直型線條,把長橫改為短橫,同時,把大部分中鋒用筆變為側鋒用筆,大大增加了書寫速度。

    並且,這種字型整體特徵為蠶頭雁尾,筆畫肥厚扁闊,比原來的小篆看起來多了一絲靈動活潑,也容易辨認。

    程邈用這種字型大概寫了一份三千餘字的文書,託人送到秦始皇面前,秦始皇看完大吃一驚,沒想到秦國還有這樣的人才。抱著惜才愛才的態度,秦始皇赦免了程邈的罪行,並且還把他提拔為“御史”,類似於在皇帝身邊記錄帝王生活的文官。

    當時,御史的官職較小,還不是正式官位,屬於“吏”,音同“隸”,於是,就把程邈發明的字型稱作隸書,也算是歷史對程邈的肯定。

    從文字發展史來看,隸書是中國漢字的分水嶺,從隸書後,漢字越來越容易書寫和辨認,是一種很大的進步,程邈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 12 # 墨海書童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

    白蕉在《書法十講》說:因程邈所作的字是方便於徒隸的,所以叫做“隸書”;它的寫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書所不及,因此又叫做“佐書”。

    《漢書·藝文志》說:“是時始建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清乾隆《延慶州志》載:“王次仲,效能窺測造化,變通無窮,隱上谷居庸山中,不為祿仕。上古倉頡觀鳥跡創出大篆書,歷代用之,然其文繁複,難以學習。次仲用其意更為隸書,簡略徑直,可速成奏章。時秦方焚書廢古訓,官獄事多,始皇得次仲書大喜,遣使三召次仲,皆辭不至。始皇怒,因令下杜(今陝西西安)程邈增損其書行之,名曰隸書。後世說隸書為程邈所作,其實本於次仲雲。

    從考古方面,大家認為在秦以前就已有隸的雛形,楊寬教授在所著《戰國史》一書中,根據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時期的刻有“冷賢”兩字的玉印和戰國後期秦國的“高奴禾石銅權”銘文的字樣,作出論斷說,“在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以前,實際上小篆和隸書兩種字型都早已存在”,並指出“草篆”也可稱為“古隸”。所以可以認為隸書是在篆書的母體中逐漸發育成長起來的。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秦始皇時期竹簡上的“秦隸”(又叫“古隸”)字型與四川青川木牘上的字跡大體近似。因此有人推測為:隸書,源於先秦戰國時期,由大篆發展演變而成。至秦代,在變大篆為小篆的同時,對戰國時初創的隸書進一步整理後才發展成為“秦隸”。

    看了這些我們可知"隸書"創造者是廣大人民群眾,程邈,王次衝是整理者。不管秦時的"古隸"還是漢代的"今隸",都是字型演化的必然。現在大家提到隸書就說漢代,是因為漢代隸書各方面得以完備。

  • 13 # 砭石5839582439

    隸書是怎樣產生的?文獻記載及地下考古等已有較靠譜的答案了。我要思考的是隸書起源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由於書寫要用尖硬的刀具刻畫,所以筆畫線條有力均勻,發展為篆書就不太困難。但如果用軟筆寫,如毛筆,寫成隸書更容易。且甲骨文字大多更易寫成隸書,而不易寫成篆書。所以說把隸書說成是篆書的草寫,這句話不一定全對。似乎隸書是甲骨文的軟筆草寫更靠譜一些。

    篆書隸書是同時產生的,大概都是先秦時。只是國家提倡篆書而已。民間交往有可能更多的是隸書,因為隸書易寫易讀。所以後世才發現隸書簡牘多,篆書崖石多。寫篆書的大官多,大文人多,如《說文解字》。寫隸書的無名氏多,如大量漢簡等。

  • 14 # 千千千里馬

    中國的書法演變史應該是從春秋時代才開始的。隸書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步的,學者稱之為“古隸”,古隸書的篆意還很明顯。戰國到秦代,實用書法基本是從古隸書去篆意化而走向隸書的,隸書相當於篆書的“行書”。

    著名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明顯的隸書傾向。

    中國的漢字,戰國時代以前,基本就篆書與隸書兩大書體,雖然書風不止兩樣。漢代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隸書,成為一般手寫稿書——即“漢隸”。隸書之中也形成了一種“鍾繇”式書體風格,後來王羲之他們發展了這一書體。但是,隸書總體上繼續按照隸書書法範疇的筆法美學發展,並形成“魏碑”。王羲之的書風還不足以掩蓋魏碑書風的盛行。魏碑雖然存在了數百年時間,但卻是隸書的延續與發展,後來也逐漸與王羲之書法體系不謀而合,形成隋唐代書風,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書法必須以又好又快的使用方法為準則,魏碑,王羲之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當然,這一過程中。王羲之顯然是走在超前歷史的道路上的。

    裡耶秦簡,這就是戰國末年日常的書法風格。一方面是篆書的體,一方面有比較自由。

    這時,中國的書法,除了篆書,隸書,還有漢末以來新創造的章草,草書,行書,楷書,魏碑,狂草,以及兼有數種書法特色的書法藝術形式。但楷書和行書,始終是最大眾化的漢字書寫形式,直至今天。

    中國的漢字很單純,但是中國的書法藝術卻是燦若星空的。

    為什麼,春秋時代以前,將近一千年中,中國的漢字沒有演變書寫形式?(雖然甲骨文中也有古字與新字,但還談不上是書法演變)。

    東漢時代的《禮器碑》,是十分典型的隸書,也是隸書鼎盛時期的書風。

    對此我在《我們忽視了王羲之的什麼》一文中提出一個假說:文字發明以後,其實有相當一段時間內,使用的範圍很小,使用的人也很少,因此,還不是很社會化的一種文化。大約周初,中國漢字才堪稱進 入社會化使用階段,眾多的漢字使用者,在使用文字時,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書寫差異和書寫效率問題,因此,也留下了漢字演變的實際可能。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一個時代,伴隨社會發展的需要,書法藝術也有一定的突破,這樣,就會產生書寫較快的隸書。

    這種書體一般是從下層文歷流行起來的,他們與皂隸一樣,所以,他們的書法被稱為隸書,意為皂隸之書。

    根據出土文物考證,不但秦朝以前就有隸書,而且,隸書也有一個發展過程。東漢是隸書的鼎盛時期,王公大臣都學會了隸書,例如蔡邕就是一位隸書大名仕。而秦代是基層流行的時期,也是隸書的草創時代。

  • 15 # 千年蘭亭

    篆書向隸書的演變過程,史稱“隸變”,它是中國文字史、中國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由李斯統一文字,小篆成為通用文字。但民間在書寫過程中,為書寫便捷,文字由圓變方,筆法中出現側鋒,由此產生隸書。隸書改變了漢字的“六義”,讓漢字由象形符號變成了文字。

    隸書發展到漢代完全成熟,此後沒有大的突破。直到清中期,隨著大量碑刻文物的出土,金石學崛起,書法中的碑學產生,大量碑學筆法觸入隸書,隸書重新煥發新春。這一時期的代表書家有鄧石如、金農、伊秉綬等。

    當代的隸書更加多元化,在世的隸書大家首推浙江沈定庵,江蘇華人德、天津張建會也極具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受中國書協所辦展覽的影響,以劉文華、張繼為代表的書寫風格開展大行其道,造成隸書作品千人一面,這有礙隸書的進一步發展。

  • 16 # 下雨了csl

    隸書是秦朝的程邈發明的。他先改造了一下原先複雜的篆書,將其圓形的字型調整簡化為橫長豎短的莊重字型。隸書比複雜難寫的篆書好寫多了,因此,後來盛行於漢朝,並且定型為漢朝的主要書寫體。隸書為其後出現的行書、草書和楷書打下了基礎。

  • 17 # 王煥林書法

    隸書相傳為秦始皇時程邈所作,但不能信以為真。

    隸書產生於戰國末年,它是篆書的一種比較草率的寫法。在當時可以稱作是一種俗體。由於當時的一些重要文獻使用篆書,而一些下級文職官吏平日書寫皆用俗體,故給了它一個“隸書”的卑稱。隸書既然不始於秦代,自然也絕非程邈所創。但程邈本為獄吏,秦始皇時亦曾獲罪入獄(時稱“徒隸”),說他對這種字型進行過整理,使之更為體系化,倒是很有可能的。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漢字從篆書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演進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幕,這種變化,學術界稱為“隸變”。

    隸書的產生過程,其核心在於“隸變”。具體而言,隸變即字形、筆畫、偏旁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解散篆體,化曲為直,便於書寫。

    初學者都熟悉的篆書女、日、弓、石、大、手等,皆可以說明問題。例如“女”字,篆書、隸書皆為三筆,但隸書把曲線削弱殆盡,書寫大為便利。

    將篆文相同的偏旁轉化為不同位置的不同寫法,便於書寫。

    例如,篆書偏旁“火”,在隸書“灼”“赤”“然”“尉”“光”中,寫法均不同形。

    將篆文不同的偏旁歸併為相同的偏旁,便於書寫。

    例如,隸書“秦”“春”“泰”“奉”“奏”五字的上部偏旁,在篆書中並不相同。

    將篆書部件、筆畫進行省並,便於書寫。

    例如,隸書“雷”字,下部只有一田,篆書則有三田。隸書“屈”字,篆書上部本從“尾”,隸書省略,竟至從“屍”。

    隸書又有“佐書”“史書”等別名。其實,“左”是“佐”的古字,古代低階文吏稱“佐”。比“佐”級別高一點的文吏則稱“史”( 史官亦稱“史”)。顯然,“隸書”“佐書”“史書”都是以使用者的身份來定名的。

    隸書可以分為秦隸和漢隸兩大類。秦隸又叫古隸,指秦代到漢武帝初年的隸書。這一時期的隸書尚未成熟,帶有篆書趣味,以秦簡為代表。漢隸指漢武帝到東漢晚期的隸書。這是成熟的隸書,筆畫呈波挑之勢,以漢碑為代表。就書法創新而言,秦簡古隸出土很晚,極具新意,藝術價值也很高,可資取法。

  • 18 # 千年蘭亭

    有人說,隸書是程邈發明的。如真有其人,那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三個人,依次應為:程邈丶王羲之、顏真卿。

    這是因為,隸書的出現太重要了,它打破了文字產生的六義,讓中國文字由圓轉的象形文字變成了方塊的漢字,併為草書、行書、楷書的產生打下的基礎。

    當然,隸書不太可能由某一個發明,它的出現是個漫長的過程,史稱隸變。隸書由篆書的快捷書寫演變而來,到漢代發展成熟。

  • 19 # 嶺南孤客

    這個問題很難追溯了。隸書始於秦,是地方上流行的正規字型,至漢代登峰造極。秦的官方文字是小篆,秦相李斯按始皇“書同文”的政令,斟酌創造的。若始皇採納了程邈的隸書,那為什麼還要李斯創造小篆呢。讀書,不應盡信書中的一家之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照這個趨勢下去,到了下個月中秋節,某些地方豬肉的價格會達到40元一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