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鑽石鼻子風谷秋糧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斯賓諾莎說:"無知的人不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擾亂,從未享受靈魂的真正和平,而且過著對上帝、對萬物似乎一概無知的生活,活著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範圍內,簡直可以不動心,而且由於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恆的必然性,他也就永遠存在,永遠享受靈魂的和平。"

    這是馮友蘭的譯介,思維的邏輯在此表達的異常明晰,對我而言,猶如最尖端的人工智慧在對我講授哲學,如機械般的嚴絲合縫,不只讀地通了,也想地通了,心裡固然一片敞亮,激悅那無所不在的光明,終極的智慧,理想沐浴著人生。可是一轉念,想到一切關於絕對的思考最終都難免歸於荒謬,於絕對的光明裡與絕對的黑暗中,能看見的事物可能都不多。因為我們在終極的否定中,強調著自己的擔憂。我們偏執地思考自己辦不到的,久而久之更墜入絕對的懷疑而不得安寧。

    而當我讀到"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時,我有了一剎那的寬慰,那是忘卻永恆的威脅所帶來的稍稍平靜,下意識中現世安穩的錯覺。僅僅是覺得有事可做便由衷的生出歡喜,得其情的人生該是有趣的,得人情,得世情,得無情之情,只覺得這永珍的世界裡,我們的朝生暮死有了依託,我們恬不知恥地活著並無礙這宇宙的美妙和諧。

    得其情是一個最簡單自然的事情,像睜開眼看到光一樣,這可也是明察秋毫,演世間幽微的樸素心境,它無深憂卻具遠意,有情的視野背後,沒有永遠享受和平的靈魂,那洽洽是無知者的Phantom。得其情而感則哀,哀而不傷且自持有餘為矜,而得其情卻不應盡之亦不能盡之,絕對的事物就是絕對的境地,那裡恐怕無情可得。

    此外若得不是必得,所謂平等的眾生,因果裡的圓通,也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誑語,有人得就有人不得,這殘酷的偶然性往往使不得者有了對彼岸的嚮往,這也是不得其情之後的癲狂與痴慢,和彼岸無關。

    得其情是人生中可求得的幸運,你看見了你所能看見的,也見識了你所視而不能見的,已知裡參差的種種,使你不能信仰,彼岸是痛苦的人生在鏡中歡喜的倒影,求之不得的怨懟。未知裡,人人都是待宰的牛羊,偶然的逃脫都是分外的奢望,想想都令人膽戰心驚,所以 "未知生, 焉知死" 的議論,倒像一道光,投入黑暗之中,使人生不再漆黑一團,就著那光柱裡紛飛的塵,人好奇著周遭,開始求生。

    斯賓諾莎靠打磨鏡片活到四十多歲,最終死於塵肺病,這也許是被哲學輕率簡化的人生,但是,永遠存在,永遠享受和平的靈魂要怎樣負擔人生的孤獨和怎樣承受病痛的折磨,我對此實在是不得其情,但我也絕對高興不起來,斯賓諾莎的一廂情願,可媲美大麻的快感,隨機錯置的時空裡,任何絕對的,確信的念頭,醒來後發現都是對不上號的,例如你只是想回房間睡覺,卻推開窗戶跳了出去。

  • 2 # 一聲佛號一聲心

    《論語》裡品質高的話太多了,可以說每一句都是經典。非要挑選的話,就列舉幾句有代表性的吧。

    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揭示的真理,兩千年來,都一直從未改變。凡是花言巧語、故弄玄虛的人,一般都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要避而遠之。

    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奕。做學問的目的,不是為了文化,為了知識,而是為了做人做事。如果人做好了,即使你沒上過學,我們也會認為他是個有學問的人。

    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做人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最怕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而一般人就怕別人不瞭解自己,而不去主動了解別人,所以才容易產生誤會。

    《論語》中名言警句實在太多,很值得我們學習和落實到生活當中,對我們為人處世都有很大幫助和意義,就簡單列舉這三個例子吧。

  • 3 # 知向無上

    《論語》是儒家經典,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品質高的話可以說數不勝數,如何非要從中說哪些品質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只說說我自己的看法。一、關於學習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二、關於修身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三、關於處世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諸位!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工作之餘,則可研習六藝之文。”等等。

  • 4 # 白sir讀書

    《論語》中有一句經典的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講在貧和富的狀態下,如何保持最好的狀態。

    後一部分,則以此為引子,說明做學問和修身都要有發散性思維,知此達彼,舉一反三。這和後面《公冶長篇》中子貢講與顏回的對比是一個邏輯。

    首先是子貢丟擲觀點:人在身處貧窮時不要有諂媚心,身處富貴時不要驕橫,是這樣嗎?

    子貢的境界已經很高了!因為很多人在處於貧窮時,會有自卑心理,為了追求利益,有可能會喪失了人格尊嚴,有諂媚心行諂媚事時常有之。這樣做,也許會讓自己處境會有所改善,但長此以往容易把自己的人格定位壓低,甚至是到達淪落的境地。

    關於子貢的疑問,孔子的回答是“你說的對,但是不如身處貧寒保持快樂的心態,富足有錢的,做個崇尚禮法的人。這才是好的人生態度。”

    是的,貧和富是沒有絕對界線的,即便有界線,也是相對模糊的。但自己處於什麼行列,有什麼樣的心境,人生做出怎樣的答卷,全看自己。因為物質上的貧窮,並不絕對導致精神上的痛苦。生活裡,經濟水平一般的人,如果能夠與人為善、心平氣和,在人際關係上家庭和睦、親朋融合,在精神層面有所行動和追求,那麼即便生活貧窮,也能享受到快樂的滋味。

    在如今經濟發達的時代,貧富差距明顯,孔子的貧而知樂、富而知禮的倡導,於今天也非常有價值。

    子貢不愧是孔子的優秀門徒,他由貧富話題,很快上升到發散思維,他又說:認識事物、學習思想,其實和詩經中所說的開料、打磨、拋光一樣,需要不斷挖掘,最後把粗糙的骨頭、牛角或者玉石胚料打造成精緻的工藝品。詩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聽了非常高興,對子貢說:端木賜啊,從現在起我已經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因為你已經達到了告訴你“往”,你就知道“來”的水平了!

    這裡的“往”和“來”,意味豐富,它可以是過去和未來,也可以是條件和結果,甚至是已有的舊知識,和由此引發的新知識等。這就是知識不斷創造和更新的過程,也是知識昇華到智慧的過程。

    《論語》的這話名言,有沒有讓你感覺到了不起?

  • 5 # 我的圖畫書

    《論語》是家喻戶曉的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裡面的經典語句有很多呢。每一句都值得深思。

    1.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是: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2.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態度,說明探求學問或瞭解事物,應採取極其誠實的態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裝懂。

    3. 【君子憂道,不憂貧】

    意思是:君子只憂愁自己的為人,不憂愁是否貧窮。

    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意思是:仁者,就是自己的腳要先站穩,才能夠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騰達,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才能去幫助和賙濟需要幫助的民眾。

    經典《論語》卡通表達更精彩~

    這些十二生肖卡通經典《論語》海報是由 常成卡通 hello cartoon 創意製作哦ヾ(◍°∇°◍)ノ゙

  • 6 # 霸氣正能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諡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諡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複習?”

  • 7 # 未能與時間和解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這一句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句,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在這個紛擾嘈雜的社會,如何保持自身的品位,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的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事情。

    面對各種挑戰與現實,你是同流合汙還是保持本真呢?這一句論語一直是鼓勵我前進的動力,分享給大家共勉。

  • 8 # 小山觀察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藉這一點做老師了。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4、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任用)。

    8、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 9 # 中醫生命科學

      1.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 巧言令色,鮮亦仁!

      6.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7.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0.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1.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4.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5.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6.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7.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8. 朝聞道,夕死可矣。

      19.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20. 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2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2.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3.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4.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5. 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6. 德不孤,必有鄰。

      27.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8.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9.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0. 君子周急不繼富。

    3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2.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4.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5.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7.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8.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9. 子不語:怪,力,亂,神。

      4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1.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2.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3.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5.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6.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7.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9.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50.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1.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2.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3.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4.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5.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56. 食不語,寢不言。

      57. 寢不屍,居不容。

      58.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9. 未知生,焉知死?

      60.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61.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2. 未知生,焉知死

      63. 小不忍,則亂大謀。

      64.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有教無類。

      65.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66. 言必信,行必果。

      67.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9.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0.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71.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72.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7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5.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願我的分享與你共勉!

  • 10 # 使用者言午澤群

    《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釋;這是孔子亦即儒學最基本的政治主張,意思是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就會像北極星那樣穩固地居於一定的位置,而使其它眾多的星辰都環繞著他。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徵且格。”

    譯釋;用法令和刑罰不是最好的辦法,治理人民用道德,禮義,百姓不但知道廉恥榮辱,而且能提高人格修養。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士。《論語-子張》。

    譯釋;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們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應該學習更多的知識,增強才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影《調音師》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