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神翼龍12
-
2 #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確實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機會最大的一次,也是他失敗最慘的一次。京劇“失空斬”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諸葛亮一面平定各地叛亂,一方面和東吳重新和好,再一方面組織訓練新軍。在一切都準備停當後,他上了《出師表》,開始北伐。
這一次成功機會最大指的是外部環境最好。首先,魏國沒有防備。魏國認為劉備死後,蜀漢元氣大傷,已經沒有能力伐魏。所以關中沒有防禦的準備。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策就是基於這個情況。
第二,關隴一帶還有很多同情心向漢朝的人,他們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積極響應諸葛亮,諸葛亮不戰而下三郡,聲威大振。
第三,魏國為了救援,只得派張郃千里赴援,勞師襲遠,困難重重。而諸葛亮以逸待勞,主客異勢。
可惜有這樣好的形勢,諸葛亮還是失敗了,被迫退回了西蜀。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成功機會最大的一次北伐,這次北伐曹魏幾乎沒有任何防備,諸葛亮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險些就佔領了整個涼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夠取代這麼好的成績,主要有三個原因:曹魏準備不足、諸葛亮軍隊精銳、曹魏四面受敵。
曹魏準備不足
諸葛亮平定孟獲後,魏文帝曹丕因病去世,諸葛亮帶兵北上駐紮在漢中,準備對曹魏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為了應對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將謀士召集在一起商議對策,魏國的謀士都認為蜀漢是一個小國,根本不足以成為隱患。只要曹魏守住涼州地區,堵住蜀漢出來的道路,就能夠拖垮蜀漢。諸葛亮聽到這個訊息非常恐懼,在經過兩年的準備後,諸葛亮毅然發動了對曹魏的第一次北伐。由於曹魏的謀士集團普遍輕視蜀漢,諸葛亮的軍隊進入曹魏後,曹魏涼州地區的幾個郡幾乎沒有任何防備,看到諸葛亮的十萬大軍殺到,紛紛望風而降。一時間諸葛亮佔領了大半個涼州,將進攻矛頭直指曹魏的西部重鎮長安。
曹魏的謀士聽說諸葛亮進攻的訊息後,非常的震驚,他們無論如何也沒能想到,蜀漢竟然會發動對曹魏的主動進攻。當時曹魏的精銳部隊都在南方準備進攻東吳,北方的部隊並不多,涼州地區甚至都沒有一個機動兵團可以調動。在這種情況下,魏明帝只能帶領著中原地區的留守部隊親征諸葛亮。
諸葛亮軍隊精銳
諸葛亮一直治軍嚴明,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就一直在不停地練兵。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蜀漢的軍隊剛剛參加了平定南中的戰役,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而曹魏的精銳兵團都駐紮在南方地區防禦孫權,涼州地區的軍隊長期沒有戰爭經驗,訓練強度也遠不如諸葛亮。在諸葛亮北伐軍剛剛進入涼州的時候,涼州地區的駐防軍隊一觸即潰,而諸葛亮軍隊紀律嚴明循序漸進,即使在第一次北伐戰敗後,依然能夠有秩序的退回蜀漢。
曹魏四面受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曹魏的兵力分散,在戰略上處於四面受敵的尷尬境地。曹魏在南方地區同東吳對峙,大司馬曹休帶領的精銳部隊全都被牽制在南方。在遼東地區需要防備公孫淵反叛,同樣浪費了數萬兵力。在中部地區孟達起兵造反,司馬懿帶兵平叛,無暇參與抵抗諸葛亮北伐的作戰行動。在這種局勢下,曹魏一半以上的兵力都被牽制住,能夠對付諸葛亮的軍隊十分有限。
第一次北伐失敗的原因
雖然諸葛亮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第一次北伐仍然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同曹魏和蜀漢的國力差距有很大的關係。諸葛亮的軍隊固然精銳,但是在曹魏的人海戰術下,仍然節節敗退。在第一次北伐最後階段,魏明帝集合了曹真和張郃的十多萬軍隊,並且親自帶領十萬大軍坐鎮長安。蜀國的總兵力只有10萬人左右,參與北伐的軍隊號稱10萬,實際上只有7、8萬人。而曹魏國內總兵力超過50萬,即使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魏明帝仍然集合了數倍於諸葛亮的軍隊。
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第一次北伐結束後,曹魏在涼州地區設定了機動軍團,派遣大將駐守涼州,諸葛亮後面的幾次北伐再也沒能取得像第一次北伐時期奪取半個涼州的戰果。
-
4 # 烏金衝
是的,感覺上是,但無論國力,財力,人源,都是不可能,何況有個司馬懿在。諸葛亮只是為了遺願而伐,不伐也要伐,
-
5 # 華夏問長安
首先說一下第一次北伐蜀軍和魏軍的軍力對比,諸葛亮的部隊大約在7萬人左右,而魏國的西線兵團大約有十二萬人到十五萬人之間。
一、諸葛亮北伐的優勢所在
1.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準備是最充分的一次,經過多年勵精圖治,蜀漢總算從夷陵之戰的陰影當中走了出來,正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之時。
2.魏國西線總指揮官張郃被魏明帝曹睿抽調到了荊州抵擋吳國的進攻,實際主帥是郭淮,此人雖強,但較之上將張郃卻還是差點意思。
二、開局良好
很多黑諸葛亮的說他不善於用兵,實際上大家看看圖,就能發現老丞相用兵是很老道的。
選擇從隴右開始進攻,一方面道路狀況良好,另一方面把戰線拉長,從而有利於對魏軍進行分割包圍。如果按照魏延直接走子午谷的路線,魏軍完全可以在長安周邊抱成團,那樣在絕對實力面前是肯定打不贏的。
老丞相用趙雲在箕谷郿縣牽制住了魏國的主力部隊,自己則率領大軍突然插入隴西,南安、安定、天水三郡順勢而克。
曹睿這個時候才知道關中危險了,連忙將張郃從荊州調回來與曹真一起重新組織西線防禦。
三、魏國強勢反應
面對危局曹魏迅速反應。西線兵團曹真率軍7萬正面迎擊蜀軍,而張郃則引兵5萬前往攻取街亭,一方面截斷蜀軍糧道,一方面從側翼夾擊蜀軍。
另外,魏明帝曹睿調動關中精銳軍團直接前往長安坐鎮,也就是御駕親征!所以說這一次魏國是真的急了!他們甚至做好了丟失涼州和祁山防線,直接在長安與蜀軍作戰的準備了!
其實這個時候吳國如果給力一點,能夠在東面更大程度的牽制住魏軍,老丞相也不會面臨如此大的壓力!
四、形勢急轉直下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諸葛老丞相的贏面還是很大的。曹魏西線兵團被迫分兵,實際上也為蜀軍分割殲滅創造了可能。前提是,守住街亭!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熟知了,馬謖在街亭慘敗!
此戰失敗導致整個局面出現了急劇的變化,張郃部可以隨時出現在諸葛亮主力部隊的側後方,與曹真夾擊蜀軍。
而魏明帝曹睿率領中央軍團親臨長安,這就使得諸葛亮的部隊處於一種極為危險的境地。
另一方面,由於魏軍此時兵力充足,此刻在箕谷郿縣方面的趙雲部隊已經難以支撐,開始向漢中方向撤退了。
五、被迫撤兵
面對危局,老丞相果斷下達了撤軍命令,幾路大軍交替掩護而退,使曹魏沒有找到可乘之機。總得來說,第一次北伐全過程中,諸葛老丞相都是料敵機先,尤其是局勢急轉直下之時,其主力平安返回漢中。無論是戰前準備,戰中策略的實施,處置不利局面的能力都顯示出老丞相極為高超的戰略水平(尤其是:沒有嘗試攻打街亭而是迅速後撤)。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第一次北伐對曹魏震動極大,從而曹魏西線兵團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此後老丞相再次揮師北上之時也沒能找到如第一次北伐時那樣好的機會,最終 ……星落秋風五丈原。
-
6 # 甘甜的純淨水
謝謝邀請:第一次北伐的確是諸葛亮成功機會最大,首先魏國沒有什麼防備,同北伐開始魏國曹真任大都督,曹真才能遠不及司馬懿,此時對諸葛亮最為有利。可是諸葛亮沒有把握好,用激將法氣死了曹真,這表面上看起來諸葛亮智慧過人,其實諸葛亮走了一步錯棋,要知道曹真與司馬懿是不和,曹真已死司馬必復出,這等於諸葛亮變相幫了司馬懿一把,可是司馬懿遠比曹真難對付,首先,司馬懿忍耐力強大,隱忍加上魏國國力遠強於蜀,這是諸葛亮對司馬最無奈的一面,如果魏曹真不死,在朝中制約司馬懿對諸葛亮是最好一步棋。在這點諸葛亮是耍了小聰明。第二就是街亭之敗,實屬用人不當,看人識人不準,劉備臨死以告誡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街亭這不重要的地理位置居然讓紙上談兵的馬謖去守,不過也不能全怪諸葛亮,因為蜀國當時以沒有大將可用,但是用馬謖真的是一大敗筆。所以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驚動魏國,是以後各個隘口都有重兵把手,而且光守不出戰,這樣拖死蜀國所以後來屢次北伐都無功而返。這樣分析第一成功機會最大,但沒把握住。
-
7 # 希望789456123
第一次還有點獲勝的希望,後來一次不如一次!最後是壯士未捷身先死!
本來蜀國就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應該韜光養晦,等實力強大後在做決定是否北伐,但諸葛亮卻不切實際地揮師北上。主流媒體都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正確的,但我認為完全錯誤!戰爭打的是錢糧,而北伐又沒有絕對的把握,那一定是比八年抗戰還要艱苦,蜀國有多大的實力去支撐七次戰爭?除了老百姓倒點黴,能看出有什麼好處嗎?
說點題外話,我們的八年抗戰是勝利了,原因除了黨的正確領導、華人民堅強不屈、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戰術得當之外,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是西安事變,另一個就是美國佬扔在日本本土的那兩顆原子彈,這兩個外部因素最終使得勝利的天平倒向了我們。但是,諸葛亮的北伐,卻註定是個失敗的結局:一是從自古大國吞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的歷史規律來看,蜀國無論是國力還是地盤都不如魏國。二是北伐戰爭沒有正義性可言。擁劉,那是小說家的立場,但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誰還對大廈將傾的漢王朝抱有幻想呢?你不是要匡扶漢室嗎?國號都變了,相信你的人還有多少?再說了,老百姓就是想踏踏實實過日子,父送子、妻送夫上戰場送死的有幾個?
所以,北伐打到最後,耗盡了國力,民不聊生,我想,如果諸葛先生即使不病死五丈原,這個仗也打不下去了。
-
8 # 我淡如菊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確實是成功機會最大的一次。
先來看一下圖
開啟衛星圖,可以看到關中平原向南,一條東西走向的深顏色凸起的一座山脈,這就是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秦嶺。成為了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
在古代,翻越秦嶺有六條古道。自東向西分別是:
武關道(白色,南陽盆地經武關,商洛至長安),由於關羽攻樊城被東吳抄了後路,不僅未能攻取樊城進而拿下南陽,反而失了荊州,腦袋也沒保住,孔明“隆中對”裡的右路被關羽斷送了,更別提從武關進軍長安。
庫穀道(灰色,長安翻越秦嶺至陝南安康),現在西安至重慶的高速就是走的此道。
子午道(紅色,據《長安志》載,谷長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漢中府洋縣東一百六十里。)這條穀道是連線漢中到長安最為險峻的一條。秦末,項羽封劉邦漢中王,劉邦正是由此道從關中進入漢中,一邊走一邊燒棧道的木板,明目張膽的搞破壞。後來韓信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修的就是此道。到了唐代,這條道被擴成了“高速公路”,起因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愛吃四川涪陵產的荔枝(怎麼不是榨菜),唐明皇為了美人就整修了此道,換馬不換人,三日內荔枝送到,還新鮮著呢,直可比現在的順豐速運。現代,由西安環城高速向南,幾乎與此道平行,經漢中、劍門、廣元,進入天府之國。
駱穀道(橙色。這條道相比子午古道,路程稍短,由南往北出穀道之後到達周至縣。)駱穀道中有駱水和儻水流過,因此也被稱作駱儻道。此道當時只有商旅和山民行走,不適合大規模軍隊調動。
褒斜道(黃色。此條道的出口在郿縣,距離長安大約二百里。南口為褒谷口,北口為斜谷口,沿著褒水和斜水穿行)。戰國時,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伐蜀,途經此道。佔領了富饒的巴蜀後,軍糧源源不絕從此輸入關中,秦國國力日盛,最後秦始皇一統中原。因此,褒斜道也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讓天府之國的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流入關中三輔地區。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也是走的這條道,被司馬懿堵在了五丈原百餘日,司馬懿寧願被孔明送的女人衣裳羞辱,也堅決防守不出戰,諸葛亮無計可施,勞累而死。
陳倉道(綠色。此道又稱故道、嘉陵道,南起略陽縣,經兩當縣,最終到達陳倉(現寶雞市陳倉區)。此道歷史上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當年韓信正是利用這條穀道,奇襲陳倉,東入長安,繼而平定三輔地區,為成就漢王朝奠定了基礎。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走的此道,數萬大軍被魏將郝昭的一千兵馬擋在了陳倉城外二十餘日,還沒等到曹魏的援軍趕到,糧盡而退。因此,此道只可出其不意的偷襲。
最後,說完上述六條道,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所走的那條路線。(藍色,寬廣的岐山大道)。這條路西入涼州,經祁山西側,北上入甘肅天水。抵達關中門戶。
曹魏此時在關中、隴右駐軍不多,野戰機動部隊少,其餘多為地方軍,說的不好聽一點就類似國軍的民團,戰鬥力不強。主力主要在中原地區和對陣東吳前線。
曹魏此時在長安的主將,曹操女婿,公子哥夏侯楙。
北伐前,蜀軍有兩條路線之爭。一條是諸葛亮實施的走岐山大道攻擊隴右的路線,一條是大將魏延提出的自帶一萬精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然後諸葛亮率主力出斜谷,經略關中。此計被諸葛亮認為太過兇險而未採納。
223年,劉備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打敗,國力大損。特別是長期跟隨劉備征戰的數萬北方老兵,經關二爺和劉備的折騰,除少部分留守成都和漢中外,盡數折損。劉備在白帝城逝世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佐後主劉禪,蜀漢國力慢慢恢復。
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戰亂,七擒孟獲(無史書記載,有人言是打下了七個山寨)
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操練三軍,準備伺機北伐。
228年春,上出師表,接到詔書後提兵北伐。
諸葛亮派趙雲、鄧芝領一支軍馬作為疑兵,擺出要從斜谷襲取郿城(眉縣)之勢,以吸引曹軍。諸葛亮則率領主力8萬人沿岐山大道向岐山發起了攻擊。
由於事起突然,魏國毫無防備,隴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安定被諸葛亮迅速佔領,天水守將姜維歸順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援,僅剩隴西、廣魏二郡拒不投降。
正當諸葛亮督率大軍高奏凱歌,將要兵過渭水軍臨長安之際,曹魏方面也迅速做出反應。魏明帝曹睿從洛陽率領大軍救援,親自坐鎮長安,派大將軍曹真率軍前往抵禦趙雲進攻,派大將張郃帶領五萬精兵前往抵抗諸葛亮。
諸葛亮知張郃乃魏軍名將,此次前來必定先取蜀軍咽喉街亭,預先在此做了佈置。張郃果然不出諸葛所料引軍前來。可惜的是守將馬謖沒有遵循諸葛亮出兵前安排的部署,也沒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不在當道險要處下寨,卻領軍上了附近的孤山,白白把大路讓了出來。以至張郃來後,即把蜀軍圍困,斷糧斷水,蜀軍大敗。
馬謖街亭一失,門戶大開,曹魏鐵騎如潮水般而來。
諸葛亮不得已唱了一出空城計(此為演義)以延緩曹軍。事實上是,此時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就兩個選擇,要麼在曹軍截斷退路前快速撤軍,要麼聚攏軍隊與源源不絕而來的曹魏大軍來一場兩敗俱傷的決戰。如勝,曹魏還能從中原繼續調兵前來,如敗,則蜀國再無軍力抵擋,只能亡國。諸葛亮選擇了退軍。
而且,此時的蜀軍和諸葛亮,除了經歷過南征這樣的戰鬥,其他戰爭經驗全無,一個只是在打南方反叛的少數民族時候才開始獨自領兵的諸葛亮,帶著一群和他一樣沒什麼戰鬥經驗的新兵蛋子,去面對強大的曹魏鐵騎並戰而勝之,估計諸葛亮自己也沒自信。這樣的自信是在二次北伐撤退時射殺了追擊的曹軍大將王雙之後,才逐漸建立起來。再之後在第四次北伐時大敗司馬懿,又射殺了曹魏名將張郃,蜀軍的信心爆棚,而大都督司馬懿卻沒了與諸葛亮在野戰中對決的勇氣。
如果,關羽不冒冒失失的去攻打樊城被東吳偷襲荊州,那麼,隆中對中的兩翼齊飛對曹魏實施打擊的策略就成為了現實。如果,劉皇叔聽從孔明的勸說不領兵討伐東吳,那麼三萬精銳的北方老兵就不會損失,有此精兵諸葛何懼與曹魏正面剛一場。如果,張飛、馬超、黃忠還活著,怎麼輪到馬謖去守街亭這個緊要之地。
如果,馬謖不丟失街亭,那麼蜀軍即可憑藉隴山阻擋曹魏援軍,將整個隴右收入囊中。再假以時日,利用隴右資源囤積糧草,訓練出一隻精銳騎兵,再從西向東進攻,在關中平原與曹魏主力決戰。由於曹魏既要抵抗西面的蜀軍鐵騎,又要防備南方几條古道蜀軍的騷擾,陷入兩面受敵境地,這場決戰蜀國的勝面大一些。
如果,諸葛亮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加以修改,兩萬精兵出子午谷,留一萬監視長安,一萬精兵越過長安直撲潼關,那麼,封閉了中原進入關中的大門,主力再由斜谷出,不緊不慢的經略關中,然後再兵出潼關,在中原與曹魏主力決戰。也許諸葛亮此時對蜀軍還缺乏自信,因此選擇了攻佔隴右的穩妥路線。
只可惜歷史選擇了馬謖失街亭。在這之後,曹魏方面加強了關中防備,調派了大軍加強防守,先後派大將軍曹真、司馬懿鎮守,諸葛亮的後續北伐失去了突然性。這之後的北伐,諸葛亮只能盡人事了。
蜀國的國力只及魏國的十分之一,太難為諸葛亮了。
-
9 # Lucky
一是,魏國沒有戰略預警。蜀國的北伐,這在北魏高層來看,準備並不是很充分。實力上不夠。蜀漢戰略攻擊方向只有一個了,荊州沒了。國家不穩,劉備去世不久,劉禪還太年輕,南蠻平定不久。
二是,蜀國做了一些準備。利用魏國內部問題,得到了大量地盤和人口。北魏對此是沒有察覺的。或者說應對不及時。
三是,北伐中人沒有負擔。第一次,所有人都卯足勁。沒有失敗後,二次崛起的負擔。
-
10 # 論古今多少事
諸葛亮北伐的動機
其實我們從劉備的託孤之言就能看出來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動機。一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言;二是為了保住蜀國;三是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所以才促成了諸葛亮北伐中原。因此諸葛亮的一生很好的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這位古之聖賢用自己的一生來詮釋了"忠義"二字。
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背景在劉備病逝以後,魏國就開始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吳國。但是在攻打吳國失敗以後,魏國的統治者曹睿就聽從了大臣孫資的建議,開始派大將據守、各險要之地,開始大力發展國內的實力。
在不久以後,諸葛亮得知魏國這一策略後,就此推斷出,如果長久下去,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到時蜀國根本就抵擋不住魏國的進攻。在加上蜀軍經過兩年多的操練,軍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可以開始北伐。
諸葛亮北伐開始在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八萬大軍開始北伐中原。在大軍行進途中魏延提出自己帶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十日可達長安城下。還有馬謖失守街亭。後人說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這一建議或者是換一個將領來守街亭,就此認為是諸葛亮北伐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其實根本就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來分析一下:假設諸葛亮接受了魏延出兵子午谷的計策。魏延率領軍隊出子午谷(我們先不考慮子午谷有沒有魏軍),然後抵達長安城下,那麼這裡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一:魏延率領軍隊兵臨長安城下,可是以長安城牆的堅固來說,魏延能在短時間內把長安城攻下來嗎?何況魏延的軍隊還沒有重型攻城裝置?如果攻不下來,怎麼辦?二:魏延率領軍隊兵臨長安城下,如果一時攻不下來長安城,以魏延攜帶的軍用物資能在短時間內等到諸葛亮率領大軍趕到嗎?如果諸葛亮一時半會趕不到,魏延怎麼辦?可不要忘記了這可是在魏國的腹地!三:魏延率領軍隊兵臨長安城下,可是以長安城的守衛力量來說,同時魏延率領的還是疲憊之師,這個時候蜀軍是魏軍的對手嗎?四:魏延率領軍隊兵臨長安城下,就算魏軍一時半會沒有反應過來,可是等魏軍把這個驚喜消化完以後(不要忘記了這可是軍隊可不是平民),駐守長安城周圍的魏軍難道只會看蜀軍自己玩嗎?而不會過來合圍你嗎?那麼這個時候蜀軍該怎麼辦?因此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並不是因為諸葛亮沒有膽量,而是諸葛亮知道就算你魏延率領軍隊到達了長安城下,可是隻率領五千的軍隊能有什麼作用?只能是損兵折將而已!
街亭的失守諸葛亮到了漢中以後就開始派趙雲、鄧芝各率領一支軍隊來吸引魏軍的注意力。而諸葛亮自己率領大軍進攻祁山。因為這個時候魏國的援軍已經趕到邊疆,於是諸葛亮派馬謖守戰略要地街亭。
因此後人就說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要求把街亭守下來了或者是換個大將來守衛街亭,諸葛亮北伐就會成功?這顯然是考慮不周全的認知?
一:諸葛亮明知街亭是戰略要地,為什麼派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來守衛街亭?難道就因為馬謖立下了軍令狀嗎?如果是、哪這和兒戲有啥區別?二:就算街亭被馬謖守下來了,可是這個時候,其它各路蜀軍都被魏軍打敗,那麼街亭守住了又有什麼用?不怕魏軍趕到從四周合圍嗎?三:這個時候魏國大將張郃率領五萬軍隊來到了街亭,就算馬謖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來做的,可是以馬謖帶領一萬多點軍隊能是張合的對手嗎?就算是趙雲也不敢用一萬去硬抗對方五萬的軍隊。就算地理位置易守難攻,但是在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蜀軍失敗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何況還沒有援軍的到來?所以只留個街亭有啥用?守住街亭就能改變雙方的戰略態勢嗎?顯然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改變不了最終結果的,能改變最終結局的哪得靠綜合實力來說話!如果諸葛亮是帶領一百萬的軍隊,還需要考慮走那個路嗎?有這麼多的軍隊,就二個字"橫推"就可以。魏國能阻擋住嗎?
因此小編認為:北伐中原其實在諸葛亮心中早就有了結果了,以雙方各方面的實力來對比,蜀國不管哪方面都沒有佔據任何優勢,諸葛亮這樣做只是為了蜀國不至於那麼快的被滅亡。因此不管是成功出子午谷還是成功的守住了街亭,蜀軍最終還是會失敗。(謝謝各位的觀看,請各位點選"關注"一下小編,歡迎評論)
-
11 # 黛莉雪之源
諸葛亮六次北伐,最右希望成功的就是第一次。
蜀國無論是那一方面,對於魏國來說都是弱敵。兩國實力相差如此之大,蜀國想要贏得勝利,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以奇取勝。
劉邦當年自蜀北上,抵定中原,靠得也是奇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才最終取得了勝利。
蜀國第一次北伐,也完全出乎魏國的預料,所以是最有可能取勝的時機,但最終因為諸葛亮執意用自己的親信馬謖領命,而功敗垂成。
以後再次北伐,諸葛亮始終兵出祁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
12 # 泉景dXfQ
謝謝邀請;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要獲得成功也實屬不易,因為從魏蜀兩國的綜合國力來說,曹魏要比蜀漢強大的多,諸葛亮要徹底征服曹魏,一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場上不確定的因素很多,交戰雙方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物質保障、將領指揮的謀略、雙方計程車氣等等都會影響到戰爭的勝敗,諸葛亮僅憑一次戰役就獲取北伐的成功顯得十分的困難。
諸葛亮對北伐曹魏,應該是做好了長期的計劃,先攻佔曹魏的一部分土地,積小勝為大勝,逐步的削弱曹魏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奪取全面的勝利,就象羊祜消滅孫吳一樣,有計劃、有步驟的逐漸消耗孫皓的力量,等待瀕臨崩潰的時候,將其徹底擊垮,諸葛亮對蜀漢的力量是很瞭解的,他知道不能做到畢其功於一役,應該有一個通盤考慮的計劃,只是後來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諸葛亮最終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
13 # 小屋1968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並不在長安,實際是在西涼。諸葛亮是希望借馬岱的影響,在西涼培養一隻羌人騎兵,進而中原逐鹿。應該說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準備是非常充分的,選擇的時機也非常好。
227年曹丕病故,曹睿登基。拜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227年底,曹睿中諸葛亮離間計,免去了司馬懿主帥職務,改任曹真當值。曹軍上下主帥更迭,人心浮動,戰鬥力萎靡。而且隨著曹軍主要將領的紛紛離去,曹軍作戰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司馬懿還是曹真都無法和以往那些輝煌將星相比,都缺乏權威和統帥力,在軍中的威望普遍不高。特別是司馬懿因為屬於曹丕近臣出身,普遍被認為是溜鬚拍馬之輩,並無實際才華,受到曹軍老將輕視,比較有名的是張頜,作為一個投降將領,也敢於藐視司馬懿權威。正職曹軍混亂之際,228年諸葛亮突然發動北伐,因為保密工作出色,達成了突然和猛烈的效果。諸葛亮令趙雲鄧芝統帥一軍,大概萬人,大張旗鼓進攻長安,誘使夏侯楙屯集重兵與其在長安決戰,減輕了隴右兵力部署。自己率主力閃電出擊甘涼,蜀軍在短時間內切斷了甘肅與內地的聯絡,完成了對隴右的包圍,隴右三郡歸附,戰役目的已經接近完成。正值戰役關鍵之際,曹魏憑空出來跳一個猛人郭淮,他基本是靠個人力量組建了部隊,改寫了歷史。特別是他的情商還非常高,居然靠收攏殘兵敗將,設立了幾個堅固營寨,據險死守。諸葛亮急切之中只帶領了輕步兵,缺乏重型攻城裝置,急切間難以拿下,就形成了對峙,並導致蜀軍的補給線過長,進退唯谷。曹睿穩住陣腳以後,擊敗了來犯的趙雲軍,迅速認清形勢,恢復了司馬懿職務,穩定了防禦態勢。司馬懿指派張頜摔重騎兵五萬馳援甘肅。張頜穩準狠的把打擊目標確定為街亭,一來是要切斷蜀軍補給,二是要實施反包圍,全殲侵犯蜀軍。張頜的行軍速度非常快,目標鮮明,行動果斷,和諸葛亮的猶豫形成了鮮明對比,正是由於諸葛亮對形勢的判斷不足,張頜軍與馬謖軍打成了遭遇戰,馬謖沒有時間修築堅固營寨,倉促之間上山拒守。大概拖延了一個半月左右時間,同時高翔也損失了列柳城,兩關失陷,導致門戶大開,蜀國即使拿下了郭淮,也難以憑藉地形堅守,單靠蜀國薄弱的國力,是很難守住隴右的,因此不得不倉促撤兵,並導致了重大損失。
可以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有聲有色,差點取得成功。若不是甘肅人心向背,支援曹魏集團統治,猛人郭淮也難以集結兵力形成對峙。那樣的話,諸葛亮就勝了。
-
14 # 公明淏
這個說法有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單純從諸葛的數次北伐來說,第一次北伐的成果是最大的,這麼說其實也有問題;如果說接近成功?只能是萬里長征剛剛抬起腿,連半步都沒邁出去。
《魏略》: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魏書曰: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一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
乾淨利索!是不是?諸葛剛抬腳,人家明帝就一針見血地看見了他失敗的軟肋!因此,從魏的角度看,諸葛北伐成功,半點希望都沒有。
諸葛自己說: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兩個戰場全部失利!都是諸葛的責任,街亭違命、箕谷不戒,遷徙了西縣1千餘戶入漢中,就算是成果了,損失沒有說?估計得幾萬人馬?!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復失,第一次北伐草草了事……且慢,還有損失!趙雲將赤崖以北的棧道燒燬了一百餘里,斷絕了諸葛北伐的一條路。
因此說第一次北伐得不償失、損兵折將、狼狽不堪一點都不過分。那麼我在前頭說過,第一次北伐獲三郡還不是成果最大的嗎?不是!因為,亮敗走,三郡平。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這是諸葛第三次北伐,獲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射傷張郃!都有不小的成果。
第一次北伐,真不算什麼了……,成功?成功我是沒看見,成功他媽比比皆是!
回覆列表
當然不是,六次北伐成功的機會都只有百分之三十,機會是均等的,蜀漢的機會只有曹魏集團犯重大戰略失誤或司馬懿父子嗝屁,否則,蜀漢集團北伐成功的機會真的不大。
第一次北伐,蜀軍挾平定南方的餘威,士氣可能更高一些。但是,曹魏集團同樣兵強馬壯,無論是司馬懿還是誰領兵,只要不犯戰略性錯誤,蜀軍就沒有機會。
蜀軍伐魏的最大機會是曹丕稱帝之時。既師出有名,又兵強馬壯。可惜,劉備短視,為私義而忘公敵,起兵伐吳而又兵敗夷陵。將蜀漢剛攢起來的家底敗光了。而曹魏集團雖然後期人才凋零,但是司馬集團異軍突起,司馬懿父子憑曹魏國力盡可以抵擋蜀軍北伐。
由此可以看出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對蜀漢實力影響之大。否則,盡起巴蜀與荊州勁旅,北伐曹魏,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可惜,只能遐想一下了。
當然,歷代皆不乏對隆中對戰略的質疑之聲。尤其是毛主席做過細緻點評,稱蜀漢的戰略失誤始於“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終於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主席根據自身的軍事實踐,始終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最重大的軍事原則。
對此,只能說是見仁見智。作為我等凡夫就只能遐想,不敢置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