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1、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諫諍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t太宗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徵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啊??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t太宗恍然大悟,此後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徵倍加敬重。魏徵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於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魏徵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徵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徵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君臨天下的皇帝,對一個老臣竟倚重、傾心如此,這在歷史上的確並不多見。

    2、魏徵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心眼裡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儘量採納。

    3、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

  • 2 # 唐風宋月

    李世民既不怕魏徵,也不敬魏徵,兩人只是演雙簧而已。

    魏徵最早在瓦崗混,跟著李密幹。李密被王世充打敗,他跟著李密去了長安,投奔了李淵。李密脫離李淵控制被殺,魏徵受了李淵命令招安了徐茂公,受到李淵器重。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李密成為李建成的嫡系。

    李世民回到長安跟李建成爭奪皇位,魏徵多次慫恿李建成殺死李世民,但是李建成顧念兄弟之情,下不了手。隨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建成元吉,也想把魏徵等建成元吉的嫡系也殺了,但是被尉遲恭攔住了。

    李世民於是改變了策略,不念舊惡,把魏徵收了。魏徵於是去河北安撫了李建成的嫡系,羅藝逼迫造反,被殺。其實對於魏徵這種三姓家奴,李世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給魏徵安排的職務是諫官。

    魏徵在李建成身邊是房玄齡一樣的謀臣,但是在李世民這裡卻只是個諫官,很顯然不是重用。魏徵為了博得自己貞臣的名聲,經常給李世民提一些不鹹不淡的問題,就這樣李世民還差點殺了他,要不是長孫皇后求情,他就死定了。李世民為了樹立自己明君的形象,也需要魏徵這樣的諫官。

    魏徵在後期的角色是關隴集團山東集團河北集團三股勢力的中間人,三隻雞蛋跳舞,非常危險。後來他推薦關隴集團的候君集當宰相,結果候君集勾結太子造反,事發後,魏徵剛剛死掉,李世民怒不可遏,把他的墳墓都掘了。如果魏徵沒死,他的下場比候君集都慘。

    以上結論來自陳寅恪先生的《論唐初山東豪傑和軍功集團》,不接受反駁。

  • 3 # 滄浪水清纓濁足

    魏徵,字玄成,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同年入凌煙閣。

    李世民和魏徵他們倆的君相關係一直以來為人民津津樂道,前者是善於納諫,後者是敢於強諫,這兩個人演繹出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李世民對魏徵又敬又怕,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李世民對魏徵的人格比較欽佩。玄武門之變魏徵因為一直輔佐李建成而被李世民抓,面對李世民的質問,毫不畏懼,從容自若,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李世民很欣賞。

    2、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李世民清楚他的每一次直諫都是為了大唐富強,為了他們李家的天下。

    3、魏徵的諫言比較有說服力,觀點鮮明,文辭犀利,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

    4、李世民需要有魏徵這樣一個耿直敢批評皇帝,不留絲毫情面的丞相,以顯示自己的度量和胸襟。

    5、魏徵的直諫也很有技巧的,寓貶於褒,有理有節,善於因勢利導,常常運用表揚的方式達到幫助皇帝改正缺點、錯誤的目的。

    李世民和魏徵之間,可以說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在李世民一朝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了。

  • 4 # 琛雷巨人文化

    唐太宗李世民懼怕魏徵,在歷史資訊當中有著記載的。在史書上面曾經有這樣的記載,一次唐太宗特別氣憤的跟皇后說,有一天自己一定要殺了魏徵,而這段話也成為了唐太宗的座右銘,並且要所有的大臣們都以魏徵為榜樣,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魏徵這個人在早年唐高祖的時候就十分受器重,由於自身的才華特別出眾,同時也很受唐太祖的賞識,所以說在李世民發動政變之後,當時還比較年輕的唐太宗,知道魏徵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說想要將魏徵拉到自己的這邊。當時的李世民在召見了魏徵之後,第一時間質問魏徵,問他為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這個時候的魏徵神態自若,用非常平常的語氣告訴唐太宗,如果皇太子當時能夠聽自己的話,今天也不會有這樣的下場了。

    當時周圍的大臣們都十分的恐懼,認為這次的魏徵絕對是必死無疑了。不過,唐太宗李世民在聽到這番話之後,認為魏徵這個人十分的正直,而且也不畏強權,這種精神確實非常的打動人,由於李世民特別欽佩魏徵的性格,所以說不但沒有處罰魏徵,反而還重用了魏徵,這件事情也在後來成為了一段佳話。

    在不久之後,李世民就讓魏徵擔任諫言大夫,這個官職在古代主要是提意見的,而且在後來又提拔魏徵做了當時的宰相。在剛剛建國的時候,由於唐太宗特別的賞識魏徵,同時也想要改變國家的狀態,所以經常與魏徵討論國家的大事。魏徵也不負唐太宗的期望,由於過人的膽識,所以每次都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唐太宗。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當中,他的思想更多的就是為了唐朝的百姓們謀福利,並且也希望唐朝能夠更加的富強。

    按照史書上面的記載,在唐太宗時期,魏徵共向李世民諫言了上百次,每一次的李世民,都會慎重的考慮魏徵的意見,而且儘量都是全部採納。由於魏徵這個人總是喜歡直言說話,即使在唐太宗大怒的時候依然敢據理力爭,所以說唐太宗對於魏徵也有著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山中打獵,這個時候的魏徵瞭解到事情之後,很快就直接諫言,認為唐太宗此時不易去,而唐太宗也聽了魏徵的意見,可見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 5 # 中孚鑑

    魏徵,字玄成,他是唐朝重臣,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在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過程中,魏徵是做出貢獻的,其本人已被後事臣為是一代名相,他去世後,諡號為文貞,其因功得以位列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如此魏徵受到李世民的敬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至於為什麼作為九五之尊的李世民亦對他敬重的魏徵有些“怕”,這是個魏徵、李世民的性格有關的。

    魏徵能輔佐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為一代名相,說明他的才能。李世民想提高國力、開創盛世,想成為一個明君,當然會對忠於國事的能臣敬重。

    而魏徵還以直言進諫著稱,他受到李世民的重用,當然盡心盡力的輔佐,他以國事、以忠君為先,只要他看到李世民有不對的地方,也不顧皇帝的威脅,就直言進諫。有時李世民還可以接受,有時卻讓李世民下不了臺,如此李世民是不高興。但是他也知道魏徵是忠於大唐的,如此也不好懲罰魏徵,不然就有拒賢之名,是有損名聲的。

    所以李世民有時還是“怕”魏徵的,不過李世民終究是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他對魏徵的怕也並非是真正的怕,而是有時不想魏徵指責自己的過錯。畢竟李世民是擁有實權的皇帝,他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之所以又敬又怕,就是李世民想成為一位名君、開創盛世的原因。

    魏徵,從小家境貧寒,不過他卻讀書刻苦,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魏徵幾經流轉,後來歸順大唐,併為太子李建成的屬下,頗受太子的器重。因為秦王李世民戰功赫赫,太子功業不如李世民但卻是太子,如此李世民就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

    後來李世民和李建成矛盾加重,雖然魏徵曾為李建成提出不少建議,但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魏徵雖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因他有才能,李世民還是赦免了魏徵,並且還重用了魏徵。

    李世民想開創盛世,魏徵有感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於是肝腦塗地。為輔佐李世明開創盛世,他直言犯諫。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魏徵的去世讓李世民很痛心,李世民為他廢朝五天,還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號為文貞。後來李世民常對身邊的人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可見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 6 # 紅嘴鷗

    說到李世民與魏徵,我們不免就要想到明君與賢臣,確實,這對好基友給人留下的印象都是籠罩在明事理的光環下,但事實上二人相愛相殺的背後還有著略顯微妙的關係。貞觀17年,魏徵生病去世,李世民便以5天不上班的方式表示悼念,並且親自為魏賢臣寫了墓碑,並誕生了那句流傳至今的你是我的鏡子的名言。魏徵走了,太宗皇帝失去了一面明鏡很是難過。但後來他卻發現,自己的這面鏡子人雖然不在了卻給自己留了些事添堵。

    魏徵光榮不久,他生前提拔的人杜正倫與侯君集先後犯事。另外不知魏徵怎麼想的,他曾多次把自己向太宗進諫的內容再貼上複製列印一份給史官諸遂良,迷之費解,這操作真的太敗好感度了。李世民知道後震怒非常,表示好你個魏徵,朕耐著性子天天聽你嘚吧嘚的教育,不僅不給你小鞋穿還十分開明大度地把你比作朕的鏡子,你倒好,居然敢把主意打到我的子孫後代裡去,打算崩了老子辛苦立在史書裡的人設!所謂皇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李世民便氣沖沖的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且黃了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至此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終於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隋末唐初時期,有三大暴力團,分別是以楊隋、李唐為扛把子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為首的山東士族集團,起義軍組成的庶族地主和武人為首的山東豪傑集團。魏徵算是山東士族集團的邊緣人物,雖然夠不上組織裡的一份子,但卻能說上話。三大暴力團雖互為四對頭,而魏徵卻憑著自己交際花的天賦遊刃有餘地活動在各大集團之間。

    唐朝建立後,魏徵到此就職。由於沒有顯赫的家世與靚麗的相貌,一開始並沒有得到上司的垂青。不受重用的生活實在無趣,魏徵便自請前去忽悠徐世勣歸降,徐世勣禁不住忽悠馬上便降了,但卻被竇建德打敗,二人便都被俘虜。魏徵憑自己的本事被竇建德任為起居舍人,後來李世民打敗竇某人,魏徵便回來了,而魏徵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被太子李建成發現,封了他做太子洗馬。為防止李世民聲望過高,李建成採納魏徵的建議結交山東豪傑,並在魏徵幫助下擴充了自己陣營的實力。

    武德九年,李世民忍無可忍開整了玄武門之變,手刃了李建成跟李元吉。很有眼力見的魏徵立馬便追隨了新老大,跑到河北說服其餘人招降,順便發揮自己作為交際花的能力在山東獲得很多人望。整理好這份“投名狀”,魏徵便順利成為了李世民的“閨中密友”,李世民還經常與他相約臥室請教各種政治得失,魏徵經驗豐富且直言不諱的諫言很得李世民的欣賞。後來李世民開整突厥將山東交給魏徵盯著,魏徵表示陛下放心山東人保證不添亂。而君心難測,李世民又怎麼會放著山東這塊肥肉在眼前而不打主意呢,何況魏徵靠著龐大的山東豪傑集團好乘涼,李世民當時的根基並不不穩,只能每次都忍著他的犯言直諫,即便不爽也要保持微笑,何況他那時也需要魏徵時時的提醒

    貞觀十三年左右,李世民基本搞定西北問題,根基穩了之後便開始著手解決山東的問題,二人的關係也在此時出現一絲尷尬。李世民刀鋒的轉移使魏徵不得不採取自保措施,他開始整理自己的進諫語錄給史官,想著自己在史書上樹立了這等光輝形象皇上應該輕易不會對自己下手了。後來李世民想讓魏徵輔佐太子,可這種站隊問題我們精明清醒的魏大人怎麼會輕易觸碰,一旦站錯,後果之慘可沒人為他負責。於是便果斷的以感冒發燒流鼻涕為由力辭了。

    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過杜正倫、侯君集,杜是山東士族的文官,而候則是關隴集團的武將,魏徵光榮後,杜被罷黜,候則謀反伏誅,他的政治意圖才浮出水面。魏生前不僅經常維護山東豪傑集團,更是以自己出挑的交際能力在太宗皇帝眼皮底下完成了山東與關隴兩集團的文武大串聯,並且能夠為自己所用,這可是赤裸裸的結黨營私啊。李世民光顧著拿魏徵做鏡子照自己了,居然沒找面鏡子好好照清楚魏徵。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打高句麗沒有成功,國內人心不穩,為了安撫山東集團,只好重新立起魏徵的墓碑,並祭祀其墓。

  • 7 # sunjixiana

    魏徵有膽有識、剛直不阿,敢於當面直言,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錯誤。唐太宗李世民確實是對他又敬又怕。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通史》中,根據史書記載,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辦錯了一件事,魏徵據理力爭,惹得李世民龍顏大怒,拂袖轉身回到內室。餘怒未消地對長孫皇后說,魏徵這個老東西,太不識時務了,早晚我要殺了他。長孫皇后聽了以後,立刻對著李世民倒身便拜,長跪不起。李世民很詫異,忙問這是為何?長孫皇后說,恭喜皇上有這樣一位忠臣。魏徵敢於當面直諫,是因為皇上心胸寬廣、從善如流!

    唐太宗聽了長孫皇后的話以後,轉怒為喜,遂又回到正廳,與魏徵繼續議事。

    魏徵敢於直言進諫在中國歷史上是出名的,這是他心底無私、剛直不阿的性格所決定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從心理學方面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因。雖然人類社會已經發生滄桑鉅變,歷史長河從唐代到當代已經流淌一千四百多年,但是人的本性不會改變,七情六慾不會改變。

    魏徵最早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屬,曾勸說李建成殺掉李世民,玄武門兵變以後又歸屬李世民。李世民曾質問魏徵,為什麼挑撥他們兄弟的關係?魏徵硬硬的回了一句,如果當初太子聽我的話,哪會有今天的下場。李世民無言以對。

    在中國封建社會,忠臣不事二主是一種崇高風尚。魏徵歸屬李世民,是對太子李建成的不忠,違背了這種風尚。魏徵對這件事肯定難以釋懷,心裡有一個解不開的疙瘩。 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直言進諫是魏徵對李世民的報復,對太子李建成的一個交代,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種平衡和慰籍。

  • 8 # 歷史風物誌

    為什麼李世民會怕魏徵?首先就古代的人物來說,李世民是好皇帝,魏徵是個好臣子。其實我覺得用一個怕字顯得有些過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都敢發動,真的會怕一個諫官嗎?答案是否定的,李世民並不怕魏徵。那李世民對魏徵就全是敬嗎?也不然,李世民作為盛世之君,何其聰明。他對魏徵的忍讓只是為了大唐的利益而已。究竟是什麼讓李世民處處忍讓魏徵呢?

    第一、李世民重視名聲

    李世民登基有那麼一段不雅的經歷,所以李世民非常的注重經營自己明君的名聲,據統計魏徵有兩百多次在各種適合的不適合的場合直諫李世民,關鍵他諫的還都符合當時的禮、法、情,雖然掉了李世民的面子,但李世民也不敢真殺他,否則落個容不得忠言的罵名,一輩子苦心經營的明君的形象豈不崩塌了?

    第二、老皇帝還在看著

    李世民登基後李淵還當了七年的太上皇,由於李淵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導致玄武門事變,最終李淵無奈的將皇位交給已經握有實權的李世民,但以李淵多年起義,到唐代確立後在位八年,即使退位李淵無論是政治層面的影響還是軍事上的影響都還在的。如果真的以為李淵退位了就當了種花老頭,那就想錯了,李淵一定是時時刻刻跟李世民較著勁,時時刻刻盯著李世民,只要李世民有半點差錯,李淵都能無限放大,依託朝堂上的舊部隊給李世民添添堵還是可以做到的。魏徵在隋末投奔了瓦崗,後來魏徵歸了唐,歸的是誰?自然是李淵,之後又加入了太子李建成一脈,李世民留下他就足以說明他在李淵舊部的影響力,一旦動了魏徵,就是牽扯了李淵舊部,勢必又是一場打糾紛,再來個玄武門之變都說不定。再者動魏徵還落個容不了舊臣、弒殺的名聲。

    第三、魏徵的勢力

    許多人看魏徵傳就記得一句“徵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就被這句話迷惑,認為魏徵是個白丁,但是認真的看一下魏徵的生平,猜也能猜到魏徵的勢力是不差於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的,首先魏徵出自瓦崗,而且李密還很欣賞他,瓦崗自然有魏徵的朋黨,後來跟李淵、李建成,這二人禪位和敗軍之後,兩人的勢力李世民也不可能全部的幹掉,自然留一些,倖存的自然要抱團取暖,無論是他們抱團魏徵,還是魏徵抱他們,最終留下來的這波人要麼是極其的有影響力,要麼是李世民隨時可以捏的小螞蟻,但這股勢力凝聚起來足以在朝堂上站住腳了。後來李淵一死,魏徵自然也不需要再想二主的事了,李世民自然也不需要再怕魏徵站隊老皇帝了。

    魏徵的勢力除瓦崗、李淵、李建成的勢力,還有他夫人孃家是河東裴氏的,裴氏一聽沒什麼,裴寂知道吧,那可是李淵的宰相,也就是說魏徵的夫人和裴寂是一家子的,河東裴氏是魏晉時期的名門望族,河東裴氏在唐朝出了十七個宰相,雖然不是魏徵的直接勢力,但魏徵作為裴家的女婿,自然是兩相抱團的。

    總結

    所以不要把魏徵想的那麼簡單,要真是個痴人、一根筋,裴氏也不會嫁女兒給他,他也活不到唐朝,這其中的厲害李世民怎麼會看不懂呢?大家好好的和和氣氣的自然都好,一旦動起刀槍來,不說多嚴重,拔根頭髮還痛一下何況是拔顆牙,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名聲還是不給老皇帝添堵,或者說穩住別讓老皇帝的舊部給自己添堵,或者是考慮這剝絲抽繭都理不清的錯綜複雜的人脈關係,李世民都不能動魏徵,魏徵自然也懂的這根紅線在哪裡,這根紅線就是不能造反,魏徵諫官的名聲是當時唐代士子的偶像,魏徵自然要保持這一份直諫的偏執,這樣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動魏徵,那天下士子也會給李世民冠上罵名,因為古代的名聲很多時候是掌握在文人手裡的筆上。李世民對魏徵又敬又忌憚,不敬也得演的敬啊,要說李世民多喜歡魏徵,我覺得真沒有,誰會喜歡一個有事沒事不分場合不顧及面子的訓你兩句呢?一次兩次還就算了,魏徵是兩百多次,其中有多少次是在合適的時候說的呢?但畢竟魏徵的影響力那麼大,敬他還能落個好名聲,而魏徵背後的勢力和支援他的文人是足以讓李世民忌憚的了。

  • 9 # 老貓談史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這對聖臣直到今天仍讓人津津樂道,他們二人互相幫助,兩人之間那份千古難遇的君臣情誼一直為後世君臣所效仿,

    魏徵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經常犯顏直諫。李世民也從不因為魏徵頂撞自己而治罪於他,這也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常不給皇帝留面子的魏徵

    魏徵經常直諫,有時讓李世民覺得很沒面子。一次,太宗對魏徵說:“你當時稍微敷衍一下,等別的時候再來提意見不行嗎?”魏徵說:“以前舜告訴大臣,叫他們不要當面服從,背後卻有意見。假如臣當面答應了,以後又來提意見,這就是背後有意見。這可不是稷、契對待堯、舜的態度。”魏徵表現的是毫不畏懼。

    魏徵一向犯顏直諫,撞了南牆也不回,從不退讓,使得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有敬畏之心。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但太宗還要忍下去。

    李世民真的不怨恨魏徵嗎

    我個人覺得唐太宗並不是真心喜歡魏徵的。他對魏徵的許多諫言雖然表面上接受了並且實施,但有時候並非是發自心底的。

    因為李世民作為皇帝權益不得不任用魏徵,又不得不忍受魏徵諸多一針見血不講情面的進諫。他以對魏徵的寬容來樹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儘管他見解都是正確的,但是主子就是主子,臣子就是臣子,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挑戰天子的威嚴,這是李世民積怨曠久而導致魏徵死後受辱的深層原因。

    其實李世民對魏徵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幾次忿忿地說出“早晚有一天要將魏徵殺頭”、“我恨不得殺了這個鄉巴佬”等話來,多次有過置魏徵於死地的想法和殺機,但是嘴上只是說說,還沒有真正實施過。

  • 10 # 公元前

    一、魏徵敢於直諫

    李世民懼怕魏徵,主要是魏徵能夠直言進諫,無論唐太宗是否生氣,他都敢當面據理力爭,從不會退讓,所以,唐太宗對魏徵有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不止從哪裡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於是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正在得意時,這時魏徵向他走來,唐太宗趕緊把這隻鳥藏在了懷中。魏徵故意看了他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唐太宗的懷中,還有一次,唐太宗要去秦嶺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好了,但是後來卻沒有去成。魏徵得知此事以後,問唐太宗為什麼不去,唐太宗答道:“因為害怕你的直言進諫,所以才沒有去成。”魏徵從來不會給唐太宗留情面,不管在什麼場合,他都敢說出唐太宗的錯誤。

    二、李世民需要魏徵處理叛逆餘黨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怎樣處理東宮和齊府餘黨的問題一直很煩惱,剛剛登基的他,地位並不穩固,如果將齊府餘黨全部誅殺,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而且也會對李世民的地位造成一定的破壞;並且唐朝建立還不到九年,人民的生活並不幸福,一直受到外患襲擾,李建成的勢力影響也並沒有完全消除,如果此時再激化出一場內戰,那麼遭殃的肯定是百姓,最後獲利的只有突厥。所以魏徵被李世民重用,這也向外界傳遞了一個訊號,像魏徵這樣的人都能被重用,那其他叛逆餘黨,就更不用說了,李世民肯定會對他們網開一面。

    3、鞏固李世民的地位

    貞觀十一年,馬週上書李世民:“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當時的農業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李世民執政了十一年,貞觀初年的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玄武門之變不久,突厥的鐵騎就已經打到了渭水便橋,這給李世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個時候李世民重用魏徵完全是為了穩民治邊。

    結語

    李世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治國的需要才會懼怕魏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國企年薪十萬,在私企年薪一百萬,要怎麼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