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
2 # 小小呆蘿蔔
戰國時的秦國能夠“掃六合,定天下”離不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自然也離不開他
手下那些傑出的人才。如“以法治國,機敏多智”的李斯、“殺伐果斷,屠軍百萬”的
白起、“修築長城,抵禦外辱”的蒙恬。正是因為這些功臣宿將,秦始皇才能開創出雄偉的基業。
當然,除了他們,秦國還有一名英雄,他的出現也極大的推動的秦國一統天下的步
伐。他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但是,也不禁會有人問,為何統一天下之後,王
翦似乎就沒了音訊,難道是“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臣子亡”接下來,就讓我們來
探討一下吧。
王翦: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自幼喜好軍事,並且天賦極高,後來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王翦也開始走上以戰止戰之路。若是論起功績來,就連那位“人屠”白起
也不一定能與他比肩。不信?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1.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闕與,領兵十八天,將軍隊十去其二,盡留其精銳,一戰大破闕與,攻下趙九座城池。
2.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從郡上發兵攻趙,遇上了另一位名將“李牧”,兩軍相持一年多,王翦利用反間計除李牧,李牧死後,王翦揮軍直指趙國,擊殺趙軍主將,攻下都城邯鄲,擒獲趙王,將趙地化為秦地。
3.秦始皇十九年,荊軻刺秦失敗之後,秦王震怒,另王翦揮軍攻伐燕國,燕代聯軍與秦軍戰於易水河畔。結果慘敗。王翦趁勢攻取燕都。燕王喜逃至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
4.秦始皇二十三年,李信因為輕敵冒進,導致秦軍大敗,秦王不得已親赴王翦家中,請求王翦再次掛帥。而老將王翦率領著60萬秦軍避開楚軍鋒芒,待楚軍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
而且不關是王翦,他的兒子王賁亦是一員虎將,在攻滅六國的過程中,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王家一門可謂是一門將星。再談到王翦此人,雖立功無數,但卻行事謹
慎,從不居功自傲。縱觀他的一生,經歷了范雎、蔡澤、呂不韋三任相國,但卻並未受到他們的猜度與暗害,可想而知王翦不僅會打戰,更會做人。否則,他的下場就與白起
無異了。
對外功勳卓著,對內也是國之柱石,像王翦這種會做人的重臣,秦始皇根本沒理由殺他。再說了,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他並沒有殺過任何一個功臣宿將。且在王翦伐楚成
功之後,早已臨近古稀之年,這時的他已垂垂老矣,對於整個大秦,已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歷史上的他銷聲匿跡可能是他已歸隱田園,頤養天年去了。
王翦作為一個執掌秦國兵權的大將,能夠做到善終,的確是一個知進退的人。因為他知道,居功不自傲,功成而身退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銷聲匿跡可能是他最好的做
法。
-
3 #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我們確實得分開說,王翦在秦滅六國之後確實是交出兵權,告老還鄉了,王翦的兒子王賁還是繼續在朝廷的,秦始皇東巡到琅琊的時候,王賁是有一起跟隨的,所以並不是完全的銷聲匿跡的。
那為什麼王翦為什麼後來退出歷史舞臺呢?因為在秦朝的歷史上有過這樣的例子。
我們舉三個人為例,首先是白起。
我們知道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整個戰國時期殲滅兩百萬,其中一半就是白起的手筆,而白起不知道功高震主,所以後來就被範睢所嫉妒,秦昭襄王所忌憚,最後被賜死於杜郵。
還有就是商鞅,商鞅的變法讓秦國一下子成為戰國最強,趙良就勸商鞅及時退隱,免得有大禍,商鞅不聽,所以當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之後,就處死了商鞅。
還有一位是範睢,範睢的遠交近攻,是秦國後期的戰略思想,蔡澤就建議範睢早點退下來,避免被人忌恨,範睢就聽從了蔡澤的話,推薦蔡澤為相,就得到了善終。
而王翦深知道這一點,在李信的二十萬戰敗後,秦始皇把六十萬交給王翦之後,王翦知道秦始皇把全國的兵力都交給王翦,心裡還是有所疑心的,王翦就透過不斷向秦始皇求田求地求家業來賞剛子孫,表明自己沒有野心。
這樣秦始皇才能真正的放心王翦,認為王翦沒有其他的想法。而王翦打敗楚軍之後,就立馬告老還鄉,把滅其他國家的事情交給其他的將領。
不過,王賁的兒子王離還是一直活躍著,後來代替蒙恬統率了長城軍,後來在鉅鹿之戰的時候,被項羽所打敗。
其實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有一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情況的,叫做激流勇退,也就是在自己最得意,最風光的時候,知道要退下去,避免被猜忌,這樣就能善終。
-
4 # 歷史風雲天下
王翦父子是秦始皇一統六國的主要將領,王翦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大破楚國名將項燕從而導致了楚國的滅亡,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至於其子王賁也是赫赫有名的名將,在統一戰爭中也是戰功赫赫,他水淹大梁,破代滅齊。他們父子二人是秦始皇倚重的武將,且一門忠烈,因此不少後世之人都說,如果不是因為王翦父子早逝,相信秦朝未必就會一敗塗地。
王翦父子的生卒年不詳,不過王翦卻是歷經四代的老臣,從時間上算,以及從歷史的事件中可以推斷出,王翦在滅楚國時必定已經年過六旬,已是一個老將了。而其子王賁據說是在統一後不久就病逝了,不管如何,從統一六國之後,王翦父子銷聲匿跡來看,父子二人肯定是死在了秦始皇的前面了,否則以他們王家的忠烈而言,他們二人不會不管不顧帝國的生死危機。
鉅鹿之戰,是章邯的驪山軍團和王離的長城軍團的攜手合作,而王離則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可見這是祖孫三代一門三將帥啊,很明顯此時的王翦父子已經不在了,至少王賁是絕對逝世了,如果在的話,算年紀來看,也不會超過60歲,絕對還有一戰之力,而至於王翦就算是沒有逝去,至少也是一個耄耋老翁了,如何再征戰沙場?再者在古代能夠到70歲都算是高齡了,所以此時王翦活著的機率很低。
秦始皇不是一個擅殺功臣的人,反而是獎罰分明,雄才偉略,具有大胸襟的雄主。
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統六國之後,他們父子就銷聲匿跡了,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紛紛病逝了。
-
5 # 大秦鐵鷹劍士
王翦王賁父子為秦始皇嬴政消滅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父子二人先後滅趙國、魏國、燕國、齊國、楚國,東方六國僅南韓是內史騰一戰而滅的,其餘都是王翦父子消滅的。至於六國滅亡後,父子二人銷聲匿跡,並不是秦始皇將他父子倆殺了,而是他們都得病死了。
王翦是秦國宿將,歷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四朝,是秦國德高望重的武將,是秦始皇嬴政的老師。在滅楚大戰時,已經很老了,是秦始皇硬逼著他帶全國六十萬軍隊去滅楚的。三年的滅楚大戰消耗了王翦的身體,他的體能在不斷的下降,滅楚後秦始皇封王翦為武安君。
秦國統一後,嬴政南征百越,以王翦為帥,王賁副之,父子倆帶五十萬秦軍南下伐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百越地區多雨潮熱,王翦身體很快就不行了,臨死前王翦要求秦始皇繼續對百越用兵,要堅持化百越入華夏,以此給華夏族擴充套件生存空間。王翦死後,秦始皇親自扶棺下葬,王賁也為父守陵。王賁多年與父親征戰南北,也留下了一身傷病,不久也死了,其子王離進入蒙恬大軍歷練,其女王暇為扶蘇公子正妻。
-
6 # 文史經緯
王翦老謀深算,在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是特意銷聲匿跡的!
①為子孫成功晉升讓位
王翦,王賁,王離爺孫三人可謂是戰國末期璀璨的三位戰將,俗話說,名將不兩代,文人無世家。這爺孫三人硬是打破了這個束縛。王賁,王離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公元前226年,王翦率軍攻燕,燕王喜被迫出逃遼東,王賁受命攻楚,大敗楚兵,次年攻魏,魏王假出降,魏亡。公元前222年,王賁率大軍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次年攻齊,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攻取了齊都臨淄,齊亡。可見王賁和他爹一樣也是一代戰神。
試想父子兩代軍功赫赫,秦始皇會怎麼看?天下可只容得下一個至尊之位,王翦,王賁是聰明人,肯定能明白秦始皇的心思,此時選擇急流勇退可謂明智之舉。
王翦,王賁父子這麼做,無非是想給孫子和兒子鋪一條康莊大道。王翦之孫王離,後來不但被封為武城侯,並且位列於秦始皇東巡高官的第一,不但在李斯等人之上,而且高於其父王賁。王離這一切的得來免不了受了他爹他爺爺的蔭封。
②怕功高震主招來殺身之禍
秦始皇即位之時,王翦已過中年,要想在虎將如雲的秦將之中脫穎而出,靠的可不僅僅是出色的軍事才能,還要有出色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王翦為將智勇兼備,老謀深算。從王翦將60萬大軍滅楚之戰就可見一斑,滅楚戰爭中,王翦時不時派人向始皇帝為兒孫求良田百畝之事,以此來消除秦始皇的戒心。由此可見,王翦是一個洞察力十分到位的人,明白皇權至上,任何對皇權構成威脅的都勢必不會有好下場。況且,王翦橫掃六國,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六國統一之後選擇功成身退再合適不過。
-
7 # 史論縱橫
秦國大將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不是銷聲匿跡了,而是因為沒有什麼大事,史官都不記了。
先秦時候用竹簡記事,只記大事以前關於讀書人有一句成語叫“學富五車”,這個意思就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記載文字主要是用竹簡,寫的字大,並且慢,能寫的內容特別少,五車的竹簡其實都趕不上一本現代出版的小說。
因此,古代不只是惜墨,更是惜竹簡啊,因此,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紙普及之前,文人墨客寫作都很惜字,基本是能一個字表達清楚的根本就不用兩個字,能一句話說清楚的事情,絕對不會用像我們這樣還要展開說,而且,看過竹簡的朋友都知道,連標點符號都沒有,識文斷句,全憑技術。
因此,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應該是放馬南山了,不然的話,功高震主,可不是開玩笑的。
梁啟超說,二十四史,帝王家譜不但是寫作材料有限,就是人物的重要性也有區別,梁啟超說過:“二十四史,不過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
而且就是帝王的家譜,也是從古到今,越來越全面,遠古先秦的時候,即使是帝王,也可能出現出生年月不可考的現象,到後來還出現了帝王起居注那些專門記錄皇帝一天干嘛的,就連皇帝拉稀都有可能被記載下來。
帝王之外,將相也是這樣的,越是後來的朝代,將相記載的也越全面,在先秦時期,關於將相生活中的記載都特別少,一般都是參與到某次戰爭,或者外交事件才能有記載。
在戰國時期,關於縱橫家和遊說家的資料比將相還要出名,比如,蘇秦和張儀,范雎都很詳細,主要就是《戰國策》很可能就是在《縱橫家書》的基礎上編纂的,自古名人都是寫書的。
戰國四名將都沒有詳細記載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名將,在司馬遷著作的《史記》當中,也只有兩個傳,一個是《白起王翦傳》和《廉頗藺相如傳》。
關於他們的記載,也只是記載他們的功績,連年齡考證都沒有,四名將何時出生,根本不知,白起被賜死這是有的,像王翦和廉頗這樣自然死的,連哪年死的都不會記載。
所以,白起的事蹟定格在長平,王翦的事蹟也是定格在統一六國之時,至於後來的事情,誰又去管呢?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王翦下場還不錯,至少是正常死亡。
-
8 # 看點兒歷史
那不是銷聲匿跡,人家那叫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基本來說死相都很慘。大秦王翦父子,算得上一個為數不多的幾個得以倖存之一。
秦國似乎有一個神秘的魔咒,前代有大功的人,到了下一代的時候,結局總是不那麼動聽。比如穆公時期的子車氏、孟西白三人;孝公時期的商鞅;惠文王時期的張儀;武王時期的甘茂;昭王時期的白起;還有呂不韋、蒙氏等等。
這些哪一個不是對秦國有大功之人,但是結局。唯獨王翦父子,知進退,所以能夠安享晚年生活。但是有一點,王翦家族並沒有完全退出秦朝的範圍,蒙恬死後,北方的長城兵團由王翦的孫子王離擔任。所以人家根本沒有消失好不好。
-
9 # 史學達人
王翦、王賁是秦始皇滅六國的主要將領,秦始皇滅掉的六個國家中,有五個是他們父子二人給滅掉的。
尤其是王翦的功勞,甚至能超越白起,畢竟當時可以和秦朝抗衡的趙國和楚國都是被他滅的。
可是,到了秦朝統一六國後,就沒有了王翦王賁的訊息,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王翦在秦朝中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他深知在秦朝功大蓋主的人,無論是將是相,沒有一個落的好下場的。
你看變法的那個商鞅是被五馬分屍的,還有張儀,破解了六國聯縱的張儀為秦國立下不朽之功勳,他還不是照樣被殺。名將白起,打了那麼多硬仗,屠殺了六國九十多萬人,最後還不是被賜死。
范雎、呂不韋,那個人的功勞都不小,可是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這些人這些事就是發生在王翦的身邊,他不想步他們的後塵,所以,他辦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
我們看看王翦這個將軍是如何做到明哲保身的?
這還要從他去滅楚國時開始說起,當時秦國只有六十萬大軍,這六十萬大軍嬴政都給了王翦讓他去滅楚國了。
因為去滅楚國,沒有六十萬大軍,王翦是不去的。所以,嬴政是被逼無奈,他不得不退步。
要知道六十萬大軍都在王翦手裡,萬一王翦臨陣倒戈,殺到秦國來,秦始皇不就死定了。
再說這種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即使嬴政不擔心發生這種情況,嬴政身邊的大臣,也會提醒嬴政。只要大臣們提及此事多了,嬴政就難免不會懷疑他。
為了打消嬴政的顧慮,王翦還是有辦法的。
在嬴政讓他出兵的時候,他給嬴政要土地,要財產,要房子,要官爵,不但自己要,還要給兒孫要。
嬴政就說他,你仗還沒打贏,就給我要這麼多東西,這合適嗎?
王翦說,這不是你正好用到我嗎?我現在不要一旦失去這個機會,以後恐怕在給你要就沒機會了。
秦王嬴政答應他,要什麼給什麼。
可是王翦還不放心,他在發兵的路上多次派人問嬴政,你答應給我的地落實的怎麼養了,官爵想好封我什麼了嗎?
王翦派人三番五次的去催促,這時候王翦的手下就不明白了,問他,你就這麼缺錢,缺房缺地嗎?
王翦說,我這麼做只是為了我們打勝仗呀,只要秦王嬴政知道我的心想的都是錢,是財,而不是奪他的位,他就不會懷疑我。
他不懷疑我,我們就能打持久戰,就能把仗給打贏,結果不到兩年王翦就把楚國給滅了。
你看王翦是不是很會明哲保身,他是秦國為數不多的,立有大功而不被殺的人。在他滅掉六國之後,他就退出了秦廷的舞臺。
-
10 # 劉一千五
其實玉翦父子能得以善終,還是秦始皇不殺功臣的原因。這點秦始皇做得很值得稱道。在秦始皇之前,之後的君主少有不殺功臣的。為什麼他不殺?因為他鎮得住,壓得了,有那些殺功臣而不自信的人更有氣度和霸氣。
第一次滅楚,兩將軍是李信和蒙恬。敗師辱將,秦始皇大怒,但怒過之後只是換將,讓王翦去,讓李信,蒙恬靠邊站,並沒有為難他們。李信後來平燕,追得太子丹於絎水。而蒙恬照樣受重用。
由此可見,這主子實在對得住平定六國的功臣們。
王翦平荊六十餘,幾年後病逝。王賁,王離父子於秦始皇二十八年隨行巡視天下,至琅琊。"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等群臣奏請刻石。這是記載得非常明白的。王賁後來病死。王離隨蒙恬到北方擊匈奴後做蒙恬副手,後接替蒙恬帥領長城軍團。秦二世後,領兵平國內叛亂,在鉅鹿大戰中,遭項羽攻擊,被俘,後下落不明。
-
11 # 逗貨歷史會
關於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在秦國滅掉六國的過程當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王翦執意要告老還鄉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畢竟對於任何一個帝王來說,絕不容忍任何一個功高震主的人掌握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即便是秦始皇同樣如此。畢竟王翦跟他的兒子王賁在秦朝統一六國的眾多戰役當中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跟老將王翦相比,當時的秦王反而更加喜歡任用年輕的王賁,畢竟他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算是他的寵臣跟親信。
其實早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就已經對老將王翦不是特別滿意。特別是當他跟群臣商量滅楚大計時,王翦認為想要滅掉楚國必須要派六十萬大軍才行,李信則認為只要二十萬人馬足以,秦王當時就認為王翦老不堪用,選擇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
最後的結果卻出乎秦王意料,最後不得已只好親自向王翦致歉並答應他加兵的請求才滅掉楚國,這對秦王來說同樣是一個不小的恥辱。只不過那時候還要依靠王翦去攻打這些國家,自然不會有其他的想法,此時統一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等到王翦滅掉楚國的時候,他在軍中的威望基本達到頂峰。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煩,秦王直接讓王翦的兒子王賁繼續領兵攻打其他的國家,反而將王翦調去南征百越,以此來消除隱患。王賁畢竟是秦王一手提拔上來的,自然對秦王感恩戴德,不敢有異心。秦王同樣覺得直接自己能駕馭住王賁這樣的將領,所以才那麼放心將軍事大權交到王賁手中。
王翦其實很早就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場不會好,所以在得知秦王在他滅掉楚國之後讓他攻打百越並沒有一點的怨言,反而直接率領大軍前往,以此來表明自己忠君的決心。等到秦朝建立以後,王翦因功被封為武成侯卻選擇了告老還鄉,自然對秦始皇沒有一點的威脅。
回覆列表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強盛的秦國在秦始皇的統領下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史無前例的強大國家。而王翦、王奔父子就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主要軍事助手。
趙、魏、楚、燕、齊五國全是王翦、王奔父子率兵攻下的,可以說是功高蓋世。而位高權重、功高莫賞的武將從來都是受皇帝忌憚的,所以王翦急流勇退不在參與朝政,徹底隱退。王奔也退出一線部隊,不在帶兵打仗成為秦始皇身邊的大臣,對於他的最後記載是公元前219年跟隨秦始皇東巡。
王翦、王奔父子雖然不在帶兵,但王家作為大秦將門世家並沒有沒落。王奔的兒子王離繼承父親的職務,追隨蒙恬北擊匈奴、守衛邊疆,戰功卓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與秦始皇少子胡亥合謀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王離成為秦朝北疆軍團統帥。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中,王離被項羽擊敗俘虜,之後自殺殉國。秦朝雖然滅亡但王家的榮耀並沒散去,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被稱為“華夏首望”,是中國古代最頂級的門閥士族,在東晉時期號稱“王與馬,共天下”。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36個駙馬、186位文人名仕。
太原王氏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東漢末年大家熟知的王允王司徒就出身於太原王氏。到了隋唐時期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望,是中國最後的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