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世堺

    中國古代也有,但是要說是經濟危機的話,還得是以資本主義國家來衡量比較客觀全面一點。下面9張圖就是歷史上的世界經濟危機一覽。

  • 2 # 蕭立誌

    經濟危機,通常是指人類進入商品社會後,因生產和消費平衡被打破,出現大規模生產相對於勞動者有效需求的過剩,從而導致經濟體系崩潰的現象。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導致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一戰前接連三次爆發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導致歐洲各強國間矛盾激化,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是迄今破壞力最大的經濟危機。二戰後,隨著產業升級換代,經濟危機出現週期性不明顯的現象,1973年因石油危機而引發的經濟危機一度被稱作“最後的經濟危機”。但在“後工業時代”,1971年到1973年間,美元與黃金脫鉤,主要發達國家採取了貨幣浮動匯率制,由此開始了金融全球化的現代化程序。“金融危機週期”悄無聲息地殺出,美國“黑色星期一”、拉美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之後迅速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南韓等國家,股市匯市一路下跌,許多大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陷入蕭條。;從2008年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由於投資失利,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佈申請破產保護,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開始算起,世界經濟危機和低迷已持續近十年。雖然這十年間某些國家經濟有所恢復,最大經濟體美國也經歷過一段小陽春,但總體上世界經濟依然處於危機後續影響之中,遠未復甦,更不用說重新進入繁榮軌道。此次經濟金融危機是戰後以來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新中國成立後,因種種原因與外部經濟圈隔絕,並未受到上世紀80年代前歷次全球性危機明顯波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中國雖遇到坎坷波折,但多表現為“內生性”,遊離於全球性危機之外。像亞洲金融危機,中國被公認“受影響不大”。後來的“次貸風暴”,中國僅在危機之初受到一定衝擊。中國在最近200年多災多難,也因此從國內外歷史中吸取教訓。中國政治穩定,內部有強大凝聚力,外部影響能夠控制。尤其是政府層面措施有效,打造了一道防範危機的“經濟長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國家崇信“華盛頓共識”,推行“休克療法”,把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一概取消,結果經濟崩塌、停滯。而中國沒有完全放任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另一方面,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這是改革開放前經濟長期滯後所致,卻讓中國擁有更大的經濟緩衝餘地,從而令“危機週期原理”難以起到明顯作用。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打造經濟奇蹟的同時,沒有“獨善其身”。當東南亞國家因亞洲金融危機而幾乎全軍覆沒時,當時的亞洲第一大經濟體日本順勢大幅貶值日元,使得東南亞國家雪上加霜,而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還堅定地表示中國金融和國企改革的程序將繼續。中國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中國不僅沒有出現過危機,而且當其他國家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對它們的穩定和復甦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1997年和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當時普遍認為東亞經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實際上到2000年以後,東亞經濟又開始恢復蓬勃發展,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當時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且在危機發生後,我們還維持了8%的經濟增長,拉動了周邊經濟體的經濟復甦。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發生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很快推出四萬億經濟計劃,並且在2009年第一季度就恢復了經濟增長,並且拉動了世界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長。

    中國不斷髮展、完善、形成的“中國底氣”“中國能力”和“中國經驗”,共同構成了中國幾十年來未發生過經濟危機的關鍵密碼。

    中國為什麼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作個類比:一個人為什麼從來沒有生過大病?

    沒錯,首先他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中國,正是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練就出一副硬朗的身子骨。

    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中國底氣”。

    這份底氣,首先來源於現實中取得的發展成就。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穩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進入騰飛期,2012年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實際增長38.2倍。2013—2018年,中國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1.7%和9.5%。

    觀察這幾組關鍵資料,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和綜合競爭力獲得大幅提升,中國建立了基本穩定的金融體系和充足的外匯儲備。同時,工業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以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動能空間和潛力依然廣闊。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廣闊的市場和充足的潛力,確保了當外部風險和危機來臨時,我們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這正是中國經濟的韌性。”

    可以說,正是這份仍在不斷孕育增長著的現實底氣,成為了中國在一定時間內不發生經濟危機的重要支撐。

    而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中國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一定有其根本的原因,這個根本底氣又在哪兒?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週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克服歐美市場經濟體系的所有制缺陷。同時,中國擁有強大的國家協調能力,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達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

    因此,正是現實底氣和根本底氣的日益夯實,讓中國在自身的發展變革中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蹄疾而步穩地走到今天。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類比:一個人從來沒有生過大病,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更要有及時治癒感冒、發燒這樣小病的能力。中國,亦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不是沒有過經濟波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同樣多次受到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衝擊。例如,1988年和1994年前後出現過的較大規模通脹;1991至1994 年伴隨人民幣匯率的劇烈波動而呈現的資本外逃風險;同時,1997年和2008年的外部金融危機也對中國貿易、金融等領域造成了一定衝擊。不同的是,中國總是能夠化危為機,實現自身的結構改革和轉型發展。中國經濟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創造了令全球驚歎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

    在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確保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和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等方面,中國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宏觀調控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體系與西方政府採取的宏觀調控有本質差別。首先,中國的宏觀調控具有計劃性,與中長期的戰略規劃相結合;同時,中國的宏觀調控不是單純的就經濟談經濟,而是與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社會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綜合治理機制,有效避免了整體失衡。

    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歷程,正是在一次次防範風險、應對挑戰的磨礪中,中國能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日益顯現。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主旨演講中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有句諺語這樣說:好的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和在防範應對經濟危機過程中的主動作為,為世界各國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更為全球經濟治理積累了一些好經驗。

    在防範和化解危機的過程中,“中國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要練好內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快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其次,要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同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夯實應對風險的發展基礎。

    最後,要堅持改革開放,繼續融入世界。在競爭與合作的歷練中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提升防範風險的能力。

    當然,中國經驗還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和拓展。

    第一個視角叫“望遠鏡”。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這不是一個短週期,一定伴隨著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的整個歷史發展週期,所以中國要有長期的發展戰略眼光,保持好戰略定力。

    第二個視角叫“透視鏡”。全球格局風雲變幻、錯綜複雜,多重利益糾葛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撥開雲霧見天日,透過改革和開放深度洞察真偽命題,以敢於創新、勇於變革的姿態迎接挑戰。

    第三個視角叫“顯微鏡”。在危機處於萌芽狀態時,要善於見微知著和化危為機,抓住恰當時機遏制風險蔓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講了這樣一句話:“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中國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這是中國之福,也是世界之幸。

  • 3 # 宋都御史

    如題,基本上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過經濟混亂的危機時刻,每一個朝代的崩潰,必然帶來的是經濟的紊亂。下面我門來聊聊比較有代表性的古時朝代不同時期的經濟危機:

    一是三國時期的貨幣危機,此時是中國古代最嚴重的貨幣危機之一。董卓時期漢末桓、靈帝時買官鬻爵,錢貨流通混亂不堪。董卓執政時,不僅搶掠皇室珠寶、百姓財物,而且為了迅速斂財聚物,乾脆廢掉了以前漢武帝時的五銖錢原形,並搗毀秦時國家貯藏的十二銅人,用於鑄造小錢。小錢直徑1.2~1.5釐米,重0.5~1克,同樣也刻有“五銖”字樣,後人因為它字型模糊,嘲笑這種錢為無文錢。

    據史記載:《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故貨賤物貴,谷石數萬。又錢無輪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價飛漲,谷一斛數十萬,很多百姓一生積蓄不夠買一石糧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狀慘不忍睹。

    2、曹丕時期

    曹操擔任丞相時,為了平抑物價,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銖錢,並廣開屯田,建設水利,恢復了穩定局面。

    曹丕登基後,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但他大刀闊斧的金融改革。

    黃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貴罷五銖錢。以谷、帛為“貨幣”,這種復古的“貨幣”讓百姓一時無所適從,於是奸商們開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來替代指定帛,騙取中間利差,市場混亂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騙。儘管朝廷的獎勵、糧餉還是谷、帛,但是老百姓乾脆不用這種特殊的貨幣,直接回去原始社會那種以幾隻羊兌換幾頭牛的等價交換的日子。

    3、東吳時期

    在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強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貨幣值五百枚五銖錢。據《通典食貨志》記載,孫權所鑄的大泉五百,直徑約3釐米,重約7.8克,而隨後,孫權覺得這種貨幣面值還是太小,在赤烏元年(238年),相繼發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貨幣,據《通典》記載,大泉一千,直徑約3.2釐米,重約10.4克。即實際上只等於3.2個五銖錢的大泉一千,被強制實行兌換1000個五銖錢。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而且由於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看那時候就有貨幣戰爭了)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後吞食惡果的必然是自己,人民苦不堪言。這也是最終被魏國吞併的一部分原因吧。

    二、王莽新朝:貨幣改革導致危機而亡國1、第一次幣制改革

    “屆攝二年,王莽加鑄錯刀、契刀、大錢等三種錢幣,規定錯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錢一值50,與原有的五銖錢共為四品,同時流通。”

    一枚契刀五百重約16-17克,幣值摺合五銖錢500枚,五銖錢等於貶值1/120。一刀平五千俗稱“金錯刀”,含嵌在陰刻一刀錢文內黃金,幣重29克,卻值五銖錢5000枚,五銖錢等於貶值1/710,傳說中莽幣甚至還有國寶金匱直萬,幣值虛高令人咋舌。王莽以驚人的低成本掠奪人民鉅額財富。

    2、第二次幣制改革

    “始建國元年,王莽廢錯刀、契刀與五殊錢,另作小錢,與大錢1值50者並行,並且頒令禁挾銅炭,以防盜鑄。”

    3、第三次幣制改革

    “始建國二年,王莽改作金、銀、龜、貝、錢、布,名曰寶貨,凡五物(錢、布皆用銅,共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

    人民對王莽錢幣毫無信任,都私用五銖錢,王莽又嚴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於民憤,暫廢龜、貝等物,只行大、小錢,同時加重盜鑄的禁令,一家鑄錢,五家連坐,沒入為奴婢。

    他濫行五家連坐的盜鑄法,恢復了殘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沒為官奴婢,鐵索繫頸,傳詣鍾官,以十萬數。到達鍾官以後,還要易其夫婦,以至愁昔死者十之六七。這項法令增加了漢末以來奴隸問題的嚴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憤恨最大。

    4、第四次幣制改革

    “地皇元年(公元20),王莽又盡廢舊幣,改行貨布、貨泉二品。”

    雖然較前三次幣制通貨膨脹有所下降,但由於王莽政權倒行逆施,人民拒用新朝幣,商貿流通倒退到以物易物原始交換方式,引起了經濟混亂,加速了王莽財政的崩潰和人民的破產。最終王莽的貨幣政策導致他的政權走向垮臺。

    三、宋朝: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紙幣貶值

    宋朝社會經濟較為發達, 但軍事上長期處於防禦捱打局面,軍隊龐大而積弱,官吏眾多而低效,政府開銷名目繁多又無節制,“冗官”“冗兵”“冗費”使得宋朝從立國不久,就陷入財政危機的深淵中,直到亡國而不能自拔。

    1、交子

    透過發行交子(中國的第一張紙幣,自行百度腦補),政府不但在瞬間擁有了數倍於本金的貨幣購買力,而且還可以獲得“紙墨費”的利潤。宋神宗時,規定每屆發行的交子可以使用兩屆。這意味著市面上流行的交子總額增大了一倍。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貨幣貶值。

    2、錢引

    到宋徽宗時期,國家財政缺口進一步擴大,於是進行了紙幣改革。從 1107 年到 1109 年,短短三年時間,停止了原先流行的交子,改用稱為“錢引”的新紙幣。朝廷拿著“錢引”代替銅錢給老百姓,老百姓卻不能用錢引從朝廷兌換銅錢。換言之,朝廷的錢引是隻出不進。由此造成社會上錢引越來越多,貶值得比交子還要厲害。

    3、會子

    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入侵,國土糜爛。南宋渡江後,賦稅來源減少,財政能力進一步下降。於是宋朝又發行了稱為“會子”的紙幣。從理論上,宋朝政府為“會子”建立的發行體系是比較完善的,但隨著與金國戰爭的持續,很快這些體制都被政府自己打破。濫發鈔票、鈔票貶值的鬧劇又一次上演。

    在此期間,政府為了穩定金融,也曾多次拿出庫存的金銀銅鐵,將貶值的舊會子以一定比率收回。透過這種方式,政府勉強規避紙幣全盤崩潰的風險。不過到了南宋嘉定年間,“會子”已經貶損得被大多數老百姓拒絕接受了。國家法定貨幣成為廢紙。

  • 4 # 你好我是肖老師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整理下來共7次

    01.1637年荷蘭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6世紀中期,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這種總是期望有人會願意出價更高的想法,長期以來被稱為投資的博傻理論)。

    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florins,荷蘭貨幣單位)。如果你想搞清楚這樣一筆錢在17世紀早期荷蘭的經濟中是什麼價值,你只需要知道4頭公牛(與一輛拖車等值),只要花480弗羅林,而1000磅(約454公斤)乳酪也只需120弗羅林。可是,鬱金香的價格還是繼續上漲,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當時的荷蘭全境只有兩株)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售出,除此以外,購買者還需要額外支付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具。

    但是,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名稱所喻示的一樣脆弱,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這個時候,鬱金香泡沫就該破滅了。在某個時刻,當某個無名小卒賣出鬱金香——或者更有勇氣些,賣空鬱金香時,其他人就會跟從,很快,賣出的狂熱將與此前購買的狂熱不相上下。於是,價格崩潰了,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萬劫不復的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02.1720年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在英國南海公司引發的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最終因股價暴跌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透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物件。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03.1837年大恐慌

    這是一場受總統干預而引發的災難!在1816年,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第二合眾國銀行,它的出現使得國家貨幣得以統一,並創立了單一匯率制度,其一度成為美國最具規模的貨幣發行機構。後來,伴隨著各州銀行業的發展,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美國進入到一個“自由銀行”時期。鑑於許多州銀行立法很倉促、經營不善、大多資本不足、受監管不嚴,而且對市場前景盲目樂觀,為維護自身穩定,第二合眾國銀行拒絕接受其認為經營不善的銀行的票據。受此影響,公眾對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心漸漸不足。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認為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貸相關問題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隨之決定打壓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打壓計劃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走了政府財政存款,轉而存放在一些州立銀行。由於獲得了大量存款,不嚴格落實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抵押發放了更多貸款,而房地產是最缺乏流動性的投資之一。

    在“自由銀行法”實施的第一年,僅僅密執根州就有四十家銀行開業。然而到了年底,則無一例外地全部瀕臨破產邊緣,就連當時最大的銀行之一賓西法尼亞美國銀行也未能倖免,類似情況也在其它各州大範圍蔓延開來。迫於形勢,銀行巨頭們紛紛東奔西走,尋求重組以渡過危機。與此同時,銀行欺詐活動猖獗,銀行信譽蕩然無存,這又進一步惡化了銀行業搖搖欲墜的處境。很快,民眾意識到繼續容忍銀行業為所欲為將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因此,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裡,數以百計的銀行處於倒閉、重組、再開業、再破產倒閉的亂象中,各州也被迫廢止、修訂、重新頒佈“自由銀行法令”。至此,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恐慌在全國範圍內爆發。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04.1907年金融危機

    1907年恐慌(又稱1907年大恐慌、1907年銀行危機、1907年金融危機),是指於1907年在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從前一年的高峰期,下跌了接近百分之五十。“1907年恐慌”在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發生,當時有很多銀行和信託公司被擠提。這次恐慌最終蔓延至美國全國各地,多家銀行和企業破產。擠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紐約銀行的市場流通性收縮、存戶對銀行失去信心和美國缺乏法定最後貸款人。

    1907年10月,一次操縱“美國銅業公司”的股票的行動失敗,並引發危機,貸款給這次縱市場行為的銀行被擠提。其後,擠提更蔓延到其他相關的銀行和信託公司;一個星期之後,紐約市的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投資公司”因此倒閉。“尼克伯克信託投資公司”的倒閉令恐懼蔓延整個紐約市的信託公司,因為區域銀行自紐約市的銀行提取儲備。由於大量存款人在區域銀行提款,恐慌擴大到全國各地。由於現金短缺,無法向排隊等待取錢的儲戶支付本金和利息,1907至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了300個,共負債3.56億美元,還有2.74萬家工商企業登記破產,共負債4.2億美元。1907年的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的百分比要高於在此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機,失業人數最多時估計為500萬-600萬人,這是以前各次危機中未曾有過的。

    如果沒有金融家J·P·摩根的干預,這次恐慌可能影響更深遠。摩根押上大筆自己的金錢,並說服其他紐約銀行家做同樣的事情,以加強銀行體系。當時,美國並沒有一家中央銀行向市場注入流動資金。到11月時,金融危機基本上已停止擴散,但一家大經紀公司使用 “田納西煤,鐵和鐵路公司”(TC&I)的股票作為抵押,借大筆債項使危機進一步出現。TC&I的股票價格,因反壟斷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批准緊急收購,才避免了大幅下瀉、崩潰。次年,美國參議員尼爾森 歐德里奇建立並親自主持一個委員會,來調查這一次的危機;並提出今後的解決方案,從而建立了聯邦儲備系統。而這次危機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傾銷商品。這樣一系列危機加劇了英德、法德之間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危機中孕育。

    05.1929年大崩潰

    這是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歷史上著名的股災發生在1929年秋天。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持續數年的牛市突然改變了方向。9月5日,市場開始下跌,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跌幅達22%,創下了單日最大跌幅。華爾街持續下跌的勢頭直到11月才最終止住。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教1929年最高點下跌了89%。股災之後,美國進入了長達4年的經濟衰退,這一次空前絕後的衰退造就了“大蕭條”這樣一個專用名詞。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所前所未有的。甚至比中國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到1961年所謂的“三年大饑荒”還要嚴重。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1930年~1933年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發生了遍及全美國的大饑荒和普遍營養不良,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計,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佔當時美國的7%。

    1933年,羅斯福總統開始著手實施歷史上依他名字命名的“羅斯福新政”,大幅度的改革美國

    經濟政策,並著手對岌岌可危的華爾街進行改革,以恢復市場的信心。1933年,美國取消金本位制,頒佈《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4年,美國頒佈《證券交易法》;同年,根據該法成立了美國證監會;1940年,美國頒佈《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至此,美國資本市場在自我演進超過百年之後第一次出現了關於證券發行,交易和投資基金的法律,也第一次建立了監管機構,這一系列制度建設形成了現代金融體系監管的基本框架,也為隨後幾十年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06.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當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直線暴跌,造成了華爾街股市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在1987年夏季,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利率開始上漲,市場出現對經濟擴張質疑的聲音。美國貿易赤字的增加和美元貶值引發了人們對於通脹和加息必要性的擔憂。不確定性也在增加。

    10月14日,股市開始回落。下跌原因最初是由於取消企業併購稅收優惠的傳言以及政府宣佈8月貿易赤字高於預期。美元進一步下滑。週四,股市延續跌勢。機構投資者開始焦慮並將資金從股市轉移至債券。週五,股市下行開始加速,由於前兩天的價格變動使許多平值期權失效,導致投資者難以對沖自己的頭寸,因此他們透過做空期貨來實現避險。大量的期貨空頭頭寸使得股指期貨和現貨的價差擴大。截至收盤,標普500指數在當週下跌9%,為過去10年最大單週降幅之一。

    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開盤後。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約5000億美元)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蔓延,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週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資訊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

    07.2007年次貸危機

    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從2005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透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2007年3月13日,美國房地產市場引發道瓊斯指數下跌242.7點。經營次級房貸的新世紀金融公司於當日被紐交所緊急終止交易。當年8月9日爆發流動性危機,2007年10月道指見大頂(大跌近百分之60)到2008年,環球股災爆發,隨後華爾街一片風雨飄搖,貝爾斯登被接管、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華盛頓互惠宣佈破產。隨後危機蔓延,冰島瀕臨破產、英鎊大貶值,美國、英國、西班牙,包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創出歷史新高。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衝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順便提一下,這次的疫情已經蔓延全球,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而歐美經濟本身已經處在衰退的程序當中,如果疫情長期延續,導致新一輪的金融危機是必然的事情。

  • 5 # 多彩紀錄

    對於全世界影響較大的經濟危機包括

    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主要代表國家是英法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的經濟滯漲。由於高科技的發展導致經濟迅速過熱發展,產品生產出來,但消費能力未能跟上,導致國家赤字上升,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止發展。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代表為金融業,範圍波及日本,南韓,中國香港,東南亞諸國等。其問題出自於2方面:1方面是因為東南亞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引來過多國際熱錢,由於這些國家過分依賴這些熱錢而且沒有對應能力,在經濟出現問題時候,這些熱錢迅速撤離,導致經濟迅速崩塌。而另一個則是國際金融炒家惡意炒賣貨幣,人為搞亂匯率,導致這些國家貨幣迅速貶值,引起世界範圍內的貨幣拋售,導致這些國家經濟受損。除了中國香港外,其餘地方均受到嚴重影響,其中以南韓,泰國最為嚴重,甚至達到其貨幣幾成廢紙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貸危機:不用多說,現在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還在延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和合適(只能選一個)你選哪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