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我們在看驢得水時,我們到底在看什麼?之前聽朋友說是喜劇,很搞笑,推薦我看看,我以為是純粹的喜劇套路,再加上我本來對喜劇並不感興趣,一直沒有看,昨晚失眠,就想著反正睡不著,看一下,沒想到這劇情越看越荒誕,最終演變成一場鬧劇,以悲劇收場。
34
回覆列表
  • 1 # 田田飛的光影世界

    《驢得水》的精神核心還是在說人性本惡,這不符合我們傳統的儒家精神,因此我們看上去這部片子荒誕無厘頭。性本惡貫穿的片子,給我們最大的衝擊就是失落感,看不到希望和未來。

  • 2 # 錢淮

    《驢得水》的話劇痕跡太過明顯,開篇一段呂老師的花銷就使整個電影在小品的方向越跑越遠。同樣是話劇改編電影,《雷雨》也是三幕劇,《驢得水》也是三幕劇,兩者差距太遠太遠。

    《驢得水》的三幕劇痕跡過於明顯,不夠連貫,有人說他是諷刺教育,諷刺吃空餉,說的都沒錯。但是,一篇文章好與壞,不完全看他的立意是否正確,還要看錶達。一部電影的好與壞同樣如此。同樣的話劇變電影,《12怒漢》巧妙的運用了一個場景,卻使整個故事充滿張力(其實12怒漢是電影,本身沒有話劇)。

    總體印象,驢得水的鬧劇有些刻意,他適應當代的話劇舞臺,但拍成電影,總覺得鬧的過分了。故事的梗概是一味的重複。學校為了騙經費,吃空餉,教育部為了騙經費,合夥騙美華人。最後的裝死也是敗筆,如果追去荒唐,何不更加魔幻一點?找個神醫,吃個“英語丸”之類的東西,不是更顯荒誕?

    驢得水最大的弊端在於,他怎麼看都是話劇,而不是電影。導演完全沒有從鏡頭上找靈感,他把鏡頭對焦給演員,但電影鏡頭是畫面語言,不是隻有演員,因此,很多可以表現的細節,驢得水完全沒有。小說裡的借景抒情,電影也常有,但話劇因為題材限制,很少有類似表達,驢得水顯然也是如此。所以,驢得水並不是一部好電影,因為他不算電影。就好像爸爸去哪大電影,那叫電影麼?驢得水就是個電影版話劇,是話劇,但不是電影。

  • 3 # 使用者94515733823

    這部電影描寫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他們沒錢時能保持良好的節操,維持著高尚的品德,當有機會能掙到財富時,面臨對人性的考驗,他們摒棄了人生宏偉的目標和道德,最後雖然一切都真相大白結束了,大家重振旗鼓準備從頭再來,卻以一曼的死為結局,發人深省。電影以黑色幽默為主旋律,卻讓觀眾忍不住的想哭。

    一曼是一個風流的女性,但是除此之外,她是一個內心善良的女孩,為了所謂的大家利益,她犧牲自己去向銅匠的老婆認罪,讓他們罵自己,甚至自己打自己,最後接受剪頭髮,她一步步的委曲求全,最終在剪頭髮的過程中,回憶著幾個人曾經相處的美好,點點滴滴,落下了眼淚,自己看到鏡子的那一刻,她終於崩潰了,經過婚禮鬧劇之後選擇了用槍結束自己的生命,她的人生是悲劇的代名詞。

    裴魁山喜歡一曼,卻也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而加以報復,從開始的重義到最後的中錢。當他得知一曼要“睡服”鐵匠時,他憤怒了,那一刻他拼命的衝過去想阻攔,沒想到最後是消失了一夜,在金錢和女人面前,他最終選擇了金錢,直至成為一個唯金錢是重的錢奴,幹了一系列的荒唐事。

    周鐵男看似正直,開始極力維護一曼,當面臨金錢的誘惑,生命的插肩而過時,他彷彿換了一個人。逼著孫佳配合演出,開始連僅有的自尊也捨去,變化之大令人咋舌。他內心是喜歡孫佳的,最後的跳球也證明了對孫佳的愛,周鐵男的貪生怕死和孫佳的剛正不阿註定他倆不會走在一起。

    學校裡的人物都經歷過從善良,重義氣,在金錢的誘惑下轉向貪婪,泯滅人性。電影最後當一切風平浪靜的時候,校長、周鐵男、裴魁山滿以為所有的事情都告一段落,讓過去都成為過去的時候,卻以一曼的開槍自殺為結局,讓人性再次驚起波瀾。人生經不起考驗,人性更經不起推敲。電影由話劇改編,宣傳詞“講個笑話,你可別哭”發人深省,值得一看。

  • 4 # 電影零零一

    這部電影是我最鍾愛的型別:寫實、批判、諷刺社會、黑色幽默、悲情。

    就這個型別,十年內,我認為最棒的電影是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然後就是這部《驢得水》。看完《驢》後我的心情不僅是滿足,還有激動,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我儘量不去劇透的寫下我的感受,並向你強烈推薦。接下來的內容充滿主觀思想,可信度請自行分辨。

    由淺入深的說吧,看電影之前我就認可他,因為商業化程度低。

    商業化是什麼呢,就是賺錢。一部電影,是為了賺錢而拍,還是為了拍電影順便賺錢,這是兩個概念,也是兩種結果。

    這些也就算了,關鍵是影片是垃圾中的戰鬥機,這就是商業化程度重的電影。

    而《驢得水》呢,講真,我是今天才聽說的。他可能打過廣告,但絕沒有鋪天蓋地的打軟廣。

    沒有明星陣容,裡邊我一個人都叫不上名字來。最拿得出手的應該是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夏洛特煩惱》的公司),並且這部電影比《夏洛》還要優秀、經典的多。(而且《驢》是少有的不以顏值論女主的電影,一反常態)

    這樣一部沒廣告、沒明星的電影,在三天斬獲6000萬票房,豆瓣8.4評分,夠嗎?(前一陣子震撼上映的《爵跡》3.7分。)

    得出結論,《驢得水》是一部重藝術,輕商業的電影。電影人很用心,這樣的作品一般不會太差。

    說完營銷說下表演

    首先《驢得水》的內容很真,不浮誇。角色的每一個表現就是我們正常人應有的動作,而不是像其他影視劇蠢到哭。

    比如某《時代》,周崇光整容後,全影院的人都看出來這就是周崇光,楊冪還在那兒大喊“崇光你在哪裡?”把觀眾的智商都看欠費了。

    這種把角色塑造的比正常人蠢來取悅觀眾的電影,我都不能買賬。《驢》在這裡算優秀,裡邊正常智力的角色不僅不蠢,而且聰明人反應之快,我都想要鼓掌了。

    表演之後是劇情

    市面上絕大部分電影,基本上看開頭5分鐘,中間5分鐘,結尾5分鐘就猜到劇情了。對他們來講壓根就沒有劇情,照搬照抄。

    愛情片就是戀愛、分手、墮胎,不墮胎不青春。

    槍戰片就是臥底、臥底被發現、臥底沒死,死了的是《無間道》

    動作片就是葉問一挑2,葉問一打3,葉問拿5殺。《師父》是好電影。

    恐怖片就是沒鬼,全是人嚇人。

    以上電影,開場看10分鐘,你就會有一種預知的能力,持續到影片結束。

    《驢》和上述又不同。大部分時間裡,我真的猜不到下一幀會是什麼畫面,裡邊有無限種可能。

    因為生活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觀眾如果感受不到真實,那和看耍猴差不多。

    最後提一下拍攝

    我不是很懂拍攝,只能用《讓子彈飛》和他做對比。

    《驢得水》很多拍攝方法應該是借鑑了《讓子彈飛》,或者是借鑑了《讓子彈飛》的拍攝方法(因為我叫不來拍攝方法的名字)

    這種手法讓年代感和代入感很強。影片主要拍攝是小山村裡的學校,雖然一個學生都沒有出現,但這所學校、這裡的環境和文化都非常真切。

    《讓子彈飛》很多人看後說不懂,因為它隱射的非常文藝,內心戲、勾心鬥角非常多,得琢磨琢磨才能想明白,但影院裡沒那麼多時間讓你思考。

    《驢》相對簡單的多,演員的內心戲相比《子彈》非常少。也許因為《驢》是話劇改編的,所以特別注重語言和戲劇性。它的故事和情感非常飽滿,用最簡單、平滑的方式將他敘述出來,絲毫不覺燒腦。

    這部電影幽默十足,是優秀的悲劇。所有海報上都寫著: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普通的悲劇,劇情是灰色的,結尾是難過的。

    優秀的悲劇,劇情是搞笑的,卻讓你笑著笑著就哭了,比如《大話西遊》。

    陳佩斯說: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讓角色產生“悲”,人們更容易笑出來。比如《卓別林》、《憨豆》、《貓和老鼠》,演員越痛苦越慘,觀眾越開心。

    好的悲劇,隱藏在喜劇之下。最悲的不是難過,而是狂喜後的難過。

    人們看《大話西遊》,笑著笑著發現自己和至尊寶、紫霞仙子的境遇一樣,就哭了。《驢得水》中,我被他的語言和劇情逗笑,也為赤裸裸的現實無奈、難過。

    好的電影不只是看過笑過、或者哭過就完了。它一定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學會些什麼。

    《驢得水》中,人性的貪婪、虛偽、懦弱、野蠻、政治強權都展露無遺。好人最終被折磨變壞,而壞人只有變得更壞。這不正是慘淡生活嗎?

  • 5 # 80後的青春歲月

    驢得水)是對那時中國社會一種批判,也是對人性的一種解讀,以一種喜劇的方式展現出人性的貪婪,自私的一面,喜劇中的悲劇。

  • 6 # 梅雪風

    《驢得水》裡起碼有三個東西。

    一是最淺層的,對官僚階級的尖刻諷剌,其中教育部特派員的不字無術與欺上瞞下被表現得活靈活現,他假裝博學,把銅匠的方言當作莎士比亞英語讀白,讓人捧腹。

    二是它對知識分子的深刻剖析。他們都特別擅長將自己的猥瑣與卑劣隱藏在宏大的目標裡。他們以鄉村教育為幌子,虛構出一個驢得水老師,騙取空餉,也藉著這個由頭改善自我的生活。這種虛幻和誇大的理想主義特別容易垮塌,當片中張一曼拒絕了裴魁山時,裴魁山撕下他所有的高尚偽裝,而校長則把理想主義當成自我存在感的救命稻草,為了這個所謂的理想, 他可以犧牲公義和私情,所以他才同意把女兒嫁給銅匠。而銅匠人性的異變,則是影片對人性所投出的不贊成票,一點點縫隙,都會使所有看似穩固的良善土崩瓦解。

    三則是它對理想主義的探討。理想主義並非只是那高空懸在空中的理念,而應是在生活中實踐的每一個細節。當手段不正義沾滿汙垢時,你也就很難想像最後這個理想將會導向何處。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人性的惡如白蟻,讓那道貌岸然的理想大廈轟然倒塌。

  • 7 # 意馬平巛

    《驢得水》這部據很有諷刺跟教育意義.此據背景是民國時期,地點是偏遠且缺水的山村學校.故事起因是這個叫"三民小學"的學校因為虛構了一名英語老師"呂得水"向教育局多領了一份薪水,而這份多領的薪水用來改善教學條件和老師們生活.但"呂得水"真實身份是一頭驢,是校長的女兒(孫佳)每天用來到很遠的地方去打水,用來解決學校日常生活用.本來也平靜的渡過一段時間,誰知道突然有一天,上級派來特派員要來學校視察,而且還指明要聽"呂得水"老師的課,情急之下老師們荒唐的用了一個滿口鄉音的銅匠來扮演英語老師"呂得水".從此,事情變的複雜了,每個人的人物形象在接下來的故事中通通體現出來,而且是淋漓盡致.喜劇開頭,悲劇收場,值得深思!與其說是一部喜劇,不如說是一部悲劇!

    再看看這據中各角色:

    一,張一曼,三民小學會計兼數學老師.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Sunny明媚的女人,因為總是一副笑盈盈的樣子,面對任何事情,還能打趣的說話,感覺很天真.特別是她回憶那段與校長在熒光燈下自由跳舞的美好以及旗袍跟高跟鞋的特寫,可以看出她內心的滿足感以及對生活的充滿期待的熱情.但好景不長,接下來的畫風一轉,由於特派員的前來視察,學校找了個銅匠想瞞天過海,為了說服銅匠,張一曼可是下了血本:用蒙古歌謠來抒發自己的內心之愛,還送了頭髮,接下來還發生了關係.這時候可以說張一曼感覺很是放蕩了,還記得她對裴魁山說的那句話"我就是這麼一個人",加上她本來就跟裴魁山有著不尋常關係.也可以說她對性的觀念看的很淡,有超前意識,也可以說放蕩不羈.而事情遠遠超出她的預期,銅匠自從迷戀張一曼後不想做事,被其老婆發現並找到學校了,從此開始她悲劇.老師們的鄙夷輕視,銅匠的報復,等讓她變的瘋癲了.還記得"張一曼剪了頭髮在田野採她心愛的油菜花"的時候是多麼心酸.可以說,從這刻起,張一曼形象又得到轉變,變成一個可憐但又覺得高大(相比其他人).直到校長無視她被大兵侵犯,終於看淡一切,最後選者了自殺.結束了這一場悲劇.

    二,周鐵男,三民小學自然老師.我開始看的時候,看到他對張一曼還有點維護的意思,於是期待他做最後的英雄,不得不承認,最後我失敗了.他穿著一身有板有眼(一套藍色中山裝),性格還算耿直,但脾氣暴躁,缺乏勇氣.看他:

    裴魁山為難張一曼的時候,他只向校長抱怨下"校長,你看他",甚至在裴魁山罵張一曼的時候,也只是說了句"差不多得了啊".

    銅匠為難張一曼的時候輕易被校長攔下來.特派員為難張一曼的時候也被校長輕易攔下來了.

    當大家要剪張一曼頭髮時候,他說了句"誰敢剪我弄死誰",本來還我滿懷期待他的爆發,誰知道畫風一轉,他在踢樹...

    當然,相對於其他老師,他至少沒落井下石,至少說過一句話,但著實也讓人瞧不起,不是男人.性格耿直吧,卻缺乏勇氣,懦弱的一個人.這點在接下來眾人要殺驢的時候,充分的展現的淋漓盡致.他擋住門口,說了句"我看誰敢從這過",在我們滿懷期待他的爆發,於是在一聲槍響後,被他的一跪驚醒了.

    或許是因為可憐張一曼,總希望有個英雄出現,而我一直希望的英雄恰巧這個偶爾說句人話的周鐵男,直到最後那一跪才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了.

    三,孫恆海,三民小學校長兼國文老師.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坐視張一曼睡服銅匠,放任老師們對張一曼態度,甚至最後還把自己女兒送給銅匠做老婆.本來起因就是他虛構一個"呂得水"老師,以至於撒了一個謊而要用另一個謊言來救.不過令我驚訝的是,這為校長從頭至尾,好像沒怎麼慌過,到底是見過風浪的人.尤其最後漠視大兵侵犯張一曼,無非還是想這件事能過去.感覺很有影射意義啊.

    四,裴魁山,三民小學教導主任兼歷史老師.一個由愛生恨的男人,好像也是一個招人恨的傢伙.因為得不到所以為難張一曼,因為保守,所以鄙夷張一曼.特別是他穿貂皮大衣的時候,更顯得卑微了.但這個角色確實很符合現在好多人的行為.這就不多說了.

    五,銅匠,當地的銅匠,本來呆頭呆腦的單純的年青人.被張一曼和老師們"玩壞"後變成一個追求名利且不擇手段的人,有點小人得志的感覺.一個被張一曼迷的五迷三道的人,開始不務正業,變的流氓起來了.當張一曼罵他"牲口"的時候,為什麼就沒想到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怎麼可能聽懂她的意思?雖然可恨,但也是他們造成的.

    六,特派員,一個假模假樣,目不識丁的留學教育局官員.他的目的與校長也算一丘之貉,也是為了騙支援款.打著視察的幌子,做著胡作非為的事情.

    校長女兒和銅匠老婆就不說了.說實話,電影歸電影,一件為了應付上面的事情最後搞成這樣的鬧劇,雖然看起來很鬧心,但也太誇張了.張一曼非得睡服銅匠?還非得罵一個沒有文化的人"牲口"?這明顯自找麻煩吧...

  • 8 # 嘮點磕

    碼字不易,大家記得給個贊,耶!

    《驢得水》

    喜劇在最近有點火。

    不管是小螢幕上遍地開花、還在繼續擴大覆蓋面積的喜劇節目,還是大銀屏上各段位的導演、轉型做導演者的電影。這裡面可以列舉出一系列大咖的名字。但最近要上映的一部、沒有一個大咖,演員名字幾乎叫不上來的電影——《驢得水》,很可能能在十月影壇裡,添把不尷尬的真火。

    《驢得水》講了個啥?就是“我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啊”。

    這部電影的製作者是開心麻花。這個團隊去年國慶檔祭出的首部電影《夏洛特煩惱》收穫了14.4億票房,成為國慶檔當之無愧的一匹黑馬。

    今年,這一次,《驢得水》或許也能成。

    前半段笑聲不斷 後半段一片沉默 片尾曲放完還沒人走

    影片開始,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在1942年的中國農村。那個時期的作品,多以抗戰救國、家仇國恨為主。而《驢得水》卻以輕快異常的音樂,一個拉不響的鈴鐺開始了自己歡樂的喜劇氛圍。

    《驢得水》的喜劇節奏,把控精準,你知道下一個笑點就要來了,你期待著它的到來,然後你由衷的哈哈大笑。

    影片結束,片尾曲已放完,也只有零星的觀眾起身。直到字幕放到一半,觀眾們才開始陸續離開。如果你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幾個觀眾正在倉皇擦眼淚。

    配樂、節奏、故事、人物 都難得的被照顧到了

    影片從一段輕快的配樂引入,在每個關鍵的故事情節處,配樂都保持了高水準。尤其是這其中的兩段人聲清唱,完美且準確的表達出了人物的情感。

    表面上笑料十足,不湊合的讓你笑,核心裡找回喜劇的靈魂,看完還能啟發你點東西。

    再說回人物。每個人物都被賦予準確的個性特徵,以及情理皆通的人生轉變。每一個都沒馬虎,很豐滿。行為最放蕩的女人內心卻最乾淨,看起來最單純的男子心腸卻最投機,外表最清純的少女結果卻最堅定。

    影院裡觀眾小聲評價,“真諷刺啊”——這才是喜劇該有的樣子。

  • 9 # 千里fish

    驢得水每個角色代表了知識分子或說文人,或說我們人性的幾個面:

    孫校長代表了理想主義,國難之時,不願苟且佔領區,到了西部農村辦教育;

    張一曼代表了浪漫主義,在無人欣賞的蠻荒之地仍保持美麗的妝容,笑唱生活和理想,最後的結局是高壓使其反抗和英勇;

    裴魁山是代表了現實主義,每個人貪心,怯懦,附會,對愛情和穩定生活的渴望,乃至於好色;

    周鐵男代表了不穩定情緒,開始衝動,英勇,結局是對權力的依附,背叛和奴化;

    特派員當然就是權利的象徵,同時也代表著不學無術卻強勢的當權者;

    獎學金代表著利益;

    銅匠媳婦象徵暴力,禁慾,舊禮法;

    孫佳象徵著純真和希望,是每個人的學生時代,是我們的初心;

    銅匠和驢子都象徵著人的機遇,前者是撞來的大運,相當於一夜暴富,為了一夜暴富我們可能犧牲很多,包括誠信和色相;後者是積累的小幸運,相當於我們的工資積累,我們為之每日奔波(趕山路打水),耗費的是體力卻不失其他。

  • 10 # 榆林牛河

    我覺得,看電影不必過分去深思熟慮這部電影究竟在講什麼,某些片段的隱喻等等,相反,這些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我們全身心享受電影的樂趣,我們只要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了我們自己用心感覺到的東西,無論多麼微不足道,有的甚至還有點搞笑,但這就足夠寫入我們的平凡之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優秀的人都有哪些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