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漏斷人初靜40297110

    首先,前秦只是號稱有十萬兵力,實際並沒有。其次,前秦兵力中有很多是攻滅其他地方收編過來的,有些是投靠來的,人心不穩,很多都有背叛之意。三是,前秦的實力並不足以吞滅東晉。其實再假以時日,東晉自己都能把自己搞死。

  • 2 # 鳶飛九天2018

    首先,說晉軍戰鬥力不強是錯誤的,淝水之戰時,謝玄所統率的8萬大軍,是由北方流民組成的北府兵,戰鬥力強大,曾在淝水之戰前一戰殲滅符堅的前鋒五萬大軍,此時的晉軍戰鬥力並不弱。雖然如此,但兩軍人數對比懸殊,為何淝水之戰時,晉軍能以8萬兵力大勝前秦的80萬大軍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淝水之戰的情景:公元383年,氐族苻堅所建立的前秦政權,已統一北方數年。志得意滿的符堅在全國蒐羅了80萬大軍,開始進攻東晉,意圖統一全國。符堅的80萬大軍在淝水與東晉的8萬大軍對峙。

    符堅認為在晉軍半渡而擊,可掌握主動權,因此他率大軍主動後撤,但在大軍後撤之時,突然有人在苻堅大軍之中大喊:“秦軍敗了”,頓時在大軍中引起騷亂,本就各懷鬼胎的軍中各個勢力趁機作亂,符堅80萬大軍頓時潰散,此時謝玄所率領的北府軍趁機大舉進攻,徹底擊敗了苻堅號稱的百萬大軍。而前秦短暫統一北方的局面也徹底崩潰,北方重新陷入了各族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

    為什麼前秦80萬大軍會被8萬晉軍擊敗呢?

    第一,所謂80萬大軍,各懷鬼胎,屬於烏合之眾。從淝水之戰發生的情景可以看出,前秦80萬大軍失敗,完全是由於自亂陣腳。苻堅統一北方之前,北方正處於五胡亂華階段,數個胡人部族在北方中原地區廝殺混戰,彼此之間有很深的仇怨。符堅強行捏合各族的80萬大軍,完全屬於烏合之眾。

    第二,終處於混戰的北方,經濟尚未恢復,人民普遍厭戰。淝水之戰前,符堅的前秦剛剛統一北方數年。飽經戰亂的北方人民,普遍厭戰,而經過上百年的混戰,北方經濟十分凋敝,人口十不存一。強行徵發80萬大軍,極大的增加了北方人們的負擔,也加重了人們的厭戰心理。

    第三,前秦內部居心叵測的勢力從中作亂。符堅為人過於寬厚,幾近迂腐。對於各方居心叵測的勢力,往往寬恕其罪行,使這些作亂的勢力有恃無恐,最終釀成了淝水之戰的失敗。

    第四,統一北方後的符堅開始被勝利衝昏頭腦。符堅統帥80萬烏合之眾時,曾驕傲的宣稱:大軍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統一北方時前秦大軍的百戰百勝,使符堅被勝利衝昏頭腦,他不考慮連年征戰之下,軍隊疲乏,民力不堪使用,執意進行戰爭。

    第五,東晉的團結一心。此時,桓溫已死,桓氏家族退往長江中上游地區。東晉的各個世家,為了維繫其統治,開始摒棄前嫌,團結一致,共同支援朝廷抵抗前秦大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前秦淝水之戰的失敗,有其必然因素,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各種因素之下的巧合。而淝水之戰的失敗,使前秦統一全國的努力徹底失敗,北方重新陷入了五胡亂華。而始終偏安江南的東晉朝廷,醉生夢死的世家們,既無實力,更也無意願北伐。淝水之戰後,遭遇苦難最多的始終是北方的漢人。

  • 3 # 大眼睛164554753

    晉軍戰鬥力不強?你真能聊。晉軍是當時世界最強的軍隊,北府兵發明了馬蹬。有了馬蹬,戰鬥力那是一個質的飛躍。北方遊牧民族直到一百年後才使用馬蹬。

    那個時候,北府兵那是天神般存在。

  • 4 # 這些歷史要讀

    晉軍並不弱,當時與前秦對戰的,可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府軍!

    史料記載,北府軍是由謝玄組建。北府軍將士不僅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且由於士兵當中有許多是北方僑民子弟,這些人本來就對北方胡人軍隊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因此每次與北軍作戰,皆勇猛無比。自太元二年(377)組建以來,常常擊敗來犯之敵,威名遠播。因此,從戰鬥力上來看,北府軍絲毫不要與前秦軍隊。

    此外,淝水之戰其實晉軍的兵力和形勢並不處於下風。

    首先,當時前秦南征東晉時,國內局勢尚不穩定,當年王猛尚在時就曾極力反對對晉用兵。苻堅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了北方數年的紛亂割據局面,但是內部並沒有形成足夠的向心力。過去各國勢力隨時都有復辟的可能存在。然而,苻堅還是不聽王猛臨終前的勸告,還是執意向東晉用兵。

    於是從全國各地徵集大軍,拼湊起一支八十多萬人的大軍,據說先頭部隊都走了好幾天了,後續部隊都還沒出發,一路浩浩蕩蕩的像東晉殺來。前秦部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缺乏統一的指揮,加上還是一支多民族的部隊。簡單來說,就是一支聯盟部隊而已。

    此外,淝水之戰晉軍贏得相當的詭異。當時,雙方淝水。後來不知道哪個天煞的(個人認為這人是東晉臥底)居然向苻堅建議率軍後退,在合適位置與晉軍決戰。當時,前秦諸將都認為阻敵於淝水畔比較安全,反對後退。然而,苻堅卻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出擊,消滅晉軍。

    就這樣,下令後退。當秦軍後移時,晉軍馬上渡水突擊。這時,原來的晉軍降將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前秦軍的後隊都是各族部隊,本來就不是一條心,一聽前隊敗了立馬陣腳大亂,然後四處潰散。隨後晉軍全力出擊,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在混亂中擊敗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苻堅倉皇北撤,途中因過於恐懼晉軍而造成“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錯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前秦軍正真與晉軍交戰的,其實從頭到尾都只是苻堅本部的十幾萬人馬而已,其餘絕大部分軍隊,都四處逃散了。因此,晉軍根本不是出於絕對的劣勢。

    而且,現在文獻研究已表明,八萬晉軍其實是增援肥水一線的北府軍而已,如果加上原來固有的防守部隊,那麼晉軍兵力應該有十來二十萬人。所以,正真接戰的部隊,相方其實沒多少差距!

  • 5 # 一之橋

    淝水之戰是一個大題目。這位朋友一定很喜歡歷史,也喜歡思考問題。在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中,淝水之戰的爭議還是蠻多的,但很少有關北府兵孱弱的論斷。

    背景:

    西晉末年,時局動盪,軍閥混戰。

    武帝、惠帝、懷帝驕奢淫逸、荒淫無度,又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導致西晉的統治已千瘡百孔。不僅百姓是怨聲載道,而且一些部落蠢蠢欲動,意圖順勢而起。

    316年,北方匈奴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

    南方,317年,晉琅琊王司馬睿健康(今南京)稱帝,建東晉。東晉佔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人口、力量,成為南方最強大軍事集團。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粉末登場。東晉建國時,北方依然處於混戰,各民族紛紛立國不斷有國立國滅。北方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加上冉閔建立的魏等五個政權,總計二十一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

    北方民族的紛戰,不僅帶來了混亂,也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在借鑑吸收漢人制度和文化後,苻氏氐族建立的前秦,因苻堅勵精圖治,成為北方強大的一個部落。

    此時,東晉王朝和前秦王朝成為南北方兩支最強大的力量。

    前秦統一黃河流域後,又將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因此前秦皇帝躊躇滿志,欲以“疾風之掃落葉”之勢,蕩平東晉,一統南北。

    北府兵的強弱:

    王夫之:“謝安任桓衝於荊、江,而別使謝玄監江北軍事,晉於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權,以圖中原,一舉而兩得矣”。

    謝安創立北府兵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平衡謝桓兩大家族的平衡,保持東晉政權穩定,第二個是謝安認為世兵制軍隊腐敗不堪,無法抵禦前秦的軍隊,於是針對北方強大的前秦組建一支軍事力量。

    《晉書劉牢之傳》:“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桓溫說:“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

    謝安的侄子謝玄具有“有經國才略”,劉牢之也是“壯勇”“沈毅多計畫”。謝玄在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招募勁勇,這樣北府兵種除了原北府的鎮江,還有一些遊蕩的武裝力量、北方流民。

    時南方東晉穩定,北方身處戰亂,逃離戰火的百姓,來到南方成為流民。北方來的流民當中,除了百姓,還有一些武裝力量。與前秦軍隊的抽丁不同,這些流民“移淮北流人於淮南”,拖家帶口的需要軍餉養家餬口,孑然一身的需要在軍功謀求前程。而且這些流民與北方異族的搏殺中九死一生,其戰鬥力自然不容小覷。

    洛澗之戰——讓前秦見識下東晉北府兵的厲害

    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冬十月,符融攻打東晉重鎮壽陽。前秦號稱百萬大軍,在兵力上是優於東晉,小心謹慎的符融率領先鋒部隊到達壽陽時,準備先在城外安營紮寨,等匯齊大軍後再予以進攻。但此時的苻堅求勝心切,要求符融搶佔壽陽。

    東晉方面,壽陽守軍沒有料到前秦的進攻會來的如此之快。謝玄、謝石的八萬部隊還在後方,只派出胡彬領五千援兵先行救援壽陽。胡彬兵馬未到,已聞訊壽陽失陷,無奈撤退與謝玄大軍匯合,結果被前秦軍困於硤石。

    符融攻打硤石,令梁成領兵五萬於後方攻打洛澗,並在淮水中設立水障,一來截斷胡彬退路,二來阻謝玄主力部隊於洛澗二十五里處。

    此時,前秦一路破敵,克壽陽、拔鄖城、困硤石、阻洛澗,一路順風順水,故融馳使白秦王堅曰:“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堅乃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前秦自詡百萬兵力,又屢戰屢勝,苻堅收到符融的戰報,認為東晉不堪一擊,故準備一股作氣統一南北。

    那麼在東晉方面,在面對前秦時,同樣是畏懼其強大。謝石、謝玄的打算原本是固守城池,以待戰機。但收到朱旭的情報和分析後,謝玄認為應該主動出擊,於是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里,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

    梁成領五萬大軍阻其水路,謝玄只派給劉牢之五千精兵,而且梁成不是繡花枕頭,而是名將,劉牢之之前的夜襲試探,均被前秦識破。所以劉牢之這次破洛澗,遠在十里之外,梁成已令大軍嚴陣以待。但劉牢之帶著這五千不要命的北府兵在夜幕的掩蓋,渡過淮水、橫衝直撞。慌亂中,前秦軍不知北府兵深淺,直被殺得丟盔棄甲、潰敗而逃。劉牢之又分兵斷其退路,前秦軍落荒中奔入淮水之中。

    洛澗之戰,劉牢之斬梁成、梁雲、王詠等,活捉王顯,五萬前秦軍陣亡一萬五

    淝水之戰——苻堅,我們正面戰場上一決高下

    洛澗之戰勝利後,於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洛澗之戰中,東晉五千北府兵殺得前秦五萬大軍落荒而逃,斬殺主帥、繳獲軍械,極大的鼓舞了東晉士氣。前秦方面,符融雖一開始反對苻堅伐晉,但對苻堅絕對忠誠。只是苻堅、符融這兩兄弟,在軍事上並無大才,而真正有大才的慕容垂,苻堅雖恩寵有加,又不敢委以重託。作為前秦天王的苻堅,奔赴前線本是欠考慮,而且性格多疑,沒有軍事大才,於是在洛澗之戰後,苻堅在躊躇滿志後始有懼色。

    前秦、東晉在淝水隔河對峙。前秦軍來自北方,不擅水戰,東晉北府兵雖驍勇、拼命也不敢輕易渡河。在講洛澗之戰的時候,朱旭曾向謝玄透露情報,這個朱旭在淝水之戰中發揮了及其關鍵的作用。

    苻堅是氐族人,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漢族文化教育。氐族人少,苻堅不可能只依靠族人的力量,同時苻堅為了顯示自己的包容四海的胸懷,也為贏取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支援,對其恩寵勝於族人。特別是對於降將,不加分析反而在朝中委以官職。比如前燕慕容日韋。前秦強大時,慕容日韋自然不敢作亂,前秦大勢已去時,慕容日韋就開始忙著復燕。

    在淝水戰場上,苻堅又犯了這個錯誤,只是這個錯誤更致命,更直接。

    苻堅面對淝水對岸的東晉,想到了用東晉降將朱旭勸降,一來是想凸顯自己明君形象,二來苻堅對拿下東晉、統一南北已是急不可耐。此時苻堅派朱旭去勸降,正中朱旭下懷,朱旭迫不得已投降,此時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朱旭面對謝石時,向他分析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朱旭認為現在前秦來的只是先鋒部隊,應該在他們百萬大軍未集齊時,主動出擊,挫其銳氣。謝石考慮良久,終於定下主動出擊之計,並與朱旭約好,東晉進攻之時,朱旭在前秦軍中配合。

    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小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

    前秦在洛澗之戰中見識了東晉北府兵的厲害,本來北方征戰中,他們已厭惡和害怕打仗,此時不明就裡的被安排撤退,導致前秦大軍一發撤退不可收拾。同時訓練有素的東晉北府兵,在前秦軍撤退當中,就已一鼓作氣渡過淝水,符融想組織撤退的前秦軍發起反擊的時候,但前秦軍已潰敗如山倒,自己也被衝鋒的東晉軍斬於馬下。主將被斬、前鋒潰敗導致整個秦軍驚慌,但面對前秦大軍的混亂,東晉軍乘勝出擊,朱旭等東晉降將此也在前秦軍中大呼“秦兵敗矣!”此時前秦軍陷入恐慌,他們見到驍勇的北府兵如見天神下凡一般,四處逃奔,踩踏死傷無數。

    南北兵力分析和“半渡而擊之”

    前秦的兵力按《資治通鑑》中有法: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但三十萬前鋒中,梁成五萬兵力在洛澗潰敗、慕容垂三萬兵力在中部戰場深入東晉、加上苻堅帶來的八千輕騎,加上慕容日韋在鄖城丟失的兵力(未找到出處,不計算)此時前秦在淝水的兵力應該是二十二萬左右。

    針對淝水戰場,東晉佈置了八萬兵力,其中五千分於胡彬,所以東晉在淝水的兵力應該是七萬五左右。所以淝水之戰依然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只是該戰場上實際的兵力懸殊沒有有傳說中那麼大。

    我見過一篇計算雙方兵力的文章,前秦的先鋒部隊的總兵力時引用“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蠔、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然後算上樑成在洛澗的五萬,慕容垂的三萬,然後引用了“初,慕容暐屯鄖城,姜成等守漳口,晉隨郡太守夏侯澄攻姜成,斬之,暐棄其眾奔還。”一句,然後說,慕容暐全軍失敗,其軍不下三萬。這三萬的數量實在是沒有找到出處。在他的計算下,前秦的兵力只在十四萬。東晉的兵力,他是在謝玄率領的八萬的基礎上,加上桓衝入衛京師的三千、劉牢之洛澗之戰的五千,梁成在洛澗三萬五的俘虜,這樣將東晉的兵力算為十三萬。按照他的演算法,前秦和東晉在淝水之間的兵力相當。這樣的演算法還是有疑問的,苻堅派遣二十五步騎這個數字沒有問題,但如果計算,我傾向於“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意思就算派遣的先鋒是二十五萬,但最後再穎口這個地方集結時,先鋒部隊的隊伍已經到了三十萬。慕容暐和姜成這兩個地方的資料實在是沒有找到。在東晉方面桓衝的三千,謝安推辭了,他說“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闕,西籓宜留以為防”謝玄領的八萬兵力當中,胡彬帶五千水兵救援壽陽,被困硤石,胡彬部隊已經糧盡,在符融的攻打下,生死未知,在劉牢之的五千也是從謝玄主力當中分出去的,最後再回歸主力。而且東晉自己就安排了俘虜在敵方中進行反戈,應該是不放心這些俘虜放入關鍵的正面戰場當中,作為掠陣還是可以的。

    洛澗之戰給了苻堅當頭一棒,讓他意識到東晉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而且在戰場上,北府兵雖然英勇,但苻堅還是佔據人數上的優勢。前秦東晉兩方對峙下,前秦守著淝水,東晉不管貿然過河,淝水也是東晉的天然屏障,苻堅這個“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的想法沒有問題,東晉北府軍渡過淝水就失去了這個天然屏障,而且後面就是淝水斷其退路,他們不得不面對前秦軍隊的衝殺。前秦將領“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的方案更沒有問題,“使不得上”已使前秦立於了不敗之地。 前秦守住淝水,東晉也不敢渡之,在彙集後續部隊和糧草後,北府兵再英勇,面對前秦幾十萬大軍時也是無力迴天。東晉北府軍的渡河策略也並非就是明智的決策,東晉的兵力並非只有八萬,而且這八萬北府兵是東晉的絕對主力。渡過淮水與前秦大軍進行正面搏殺,是一招險棋,如若處置不當,東晉八萬北府兵被前秦拼完,東晉簡直就是門戶大開,只不過歷史都是獻給勝利者的花朵。

    苻堅其人以及苻堅伐晉的支援和反對者及其理由:

    雖然苻堅是淝水之戰的發起者,也是失敗的一方,但苻堅這個人還是可以的。

    苻堅是氐族人,從小就喜歡漢文化,並接受了正規的漢族文化教育。當時的前秦天王是他的堂兄弟苻生,但苻生是一個暴君,登基後的兩年就弄得天怒人怨。苻堅聯合他人,殺死苻生自立為帝。

    苻堅繼位後,殺死奸臣董龍、趙韶等人,為苻生殘殺的官員恢復名譽,並以禮法厚葬。重用王猛等有才能的人、實行恢復經濟的措施、政治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革。

    所以苻堅在繼位初期,還是比較能幹和開明的。在苻堅的治理下,前秦國力漸強大,苻堅也深得民心。

    只是隨著前秦軍隊的屢戰屢勝,國力強大,後期的苻堅開始變得驕傲自大、生活奢靡、喜歡聽溜鬚拍馬之音、再也無法虛心聽取忠言,而且的野心變大,急迫想一統天下,成一代霸主。

    前秦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而且苻堅作為前秦天王,統一南北對於他來講一定是下一步計劃。此次苻堅幾乎是以舉國之力進行伐晉,只是行動倉促,未周密計劃,徐徐圖之。那麼如此未經深思熟慮的伐晉想法,前秦王朝中有哪些人支援和反對了。

    反對者及其理由:

    王猛: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尚書左僕射權翼:昔紂為無道,三仁在朝,武王猶為之旋師。今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衝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內外同心。以臣觀之,未可圖也。

    太子左衛率石越:今歲鎮守鬥,福德在吳。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

    陽平公融:今伐晉有三難:天道不順,一也;晉國無釁,二也;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三也。群臣言晉不可伐者,皆忠臣也,願陛下聽之。

    陽平公融:晉未可滅,昭然甚明。今勞師大舉,恐無萬全之功。且臣之所憂,不止於此。陛下寵育鮮卑、羌、羯,佈滿畿甸,此屬皆我之深仇。太子獨與弱卒數萬留守京師,臣懼有不虞之變生於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頑愚,誠不足採;王景略一時英傑,陛下常比之諸葛武侯,獨不記其臨沒之言乎!

    陽平公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

    太子宏:今歲在吳分,又晉君無罪,若大舉不捷,恐威名外挫,財力內竭,此群下所以疑也!

    堅所幸張夫人曰:妾聞天地之生萬物,聖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順之,故功無不成。是以黃帝服牛乘馬,因其性也;禹浚九川,障九澤,因其勢也;后稷播殖百穀,因其時也;湯、武帥天下而攻桀、紂,因其心也。皆有因則成,無因則敗。今朝野之人皆言晉不可伐,陛下獨決意行之,妾不知陛下何所因也。《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猶因民,而況人乎!妾又聞王者出師,必上觀天道,下順人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請驗之天道。諺雲:‘雞夜鳴者不利行師,犬群嗥者宮室將空,兵動馬驚,軍敗不歸。’自秋、冬以來,眾雞夜鳴,群犬哀嗥,廄馬多驚,武庫兵器自動有聲,此皆非出師之祥也。

    堅幼子中山公詵曰:臣聞國之興亡,系賢人之用舍。今陽平公,國之謀主,而陛下違之;晉有謝安、桓衝,而陛下伐之,臣竊惑之。

    支持者及其理由:

    慕容垂曰:弱並於強,小並於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以陛下神武應期,威加海外,虎旅百萬,韓、白滿朝,而蕞爾江南,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詩》雲:‘謀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斷自聖心足矣,何必廣詢朝眾!晉武平吳,所仗者張、杜二三臣而已,若從朝眾之言,豈有混壹之功乎!

    秘書監硃肜曰:陛下返中國士民,使復其桑梓,然後回輿東巡,告成岱宗,此千載一時也!

    在前秦朝中反對苻堅伐晉的大有人在,但苻堅已被自己這個一統天下的偉大夢想感動到夜不能寐。慕容垂是一位名將,極具軍事指揮才能,伐晉先鋒當中,只有慕容垂一人隊伍得已保全,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苻堅伐晉的時機不成熟,慕容垂並非看不出來,但是他依然支援苻堅,前秦大勢已去,慕容垂果然起兵了,但他再伐晉過程中,不僅沒有從中作亂,反而十分賣力,哪怕在苻堅兵敗,只帶有一千人來投靠他時,果斷地將自己的兵力交給了苻堅。

    原因小結:

    淝水之戰作為經典的以少勝多案例,已經被被多次用來分析。

    拋開戰爭的偶然因素,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的評價: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魏文侯問李克,吳之所以亡,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何故亡?對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堅似之矣。這段評價用來分析淝水之戰中前秦和前秦軍隊應該是足夠的精煉了。

    我在高中時期接觸淝水之戰的時候,心裡也是充滿了疑惑,而且當時當苻堅極有好感,他作為人口極少的氐族人首領,在北方混戰當中,能駕馭異族和漢族人口,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我自己也比較贊同,前秦政權的隕落、分崩離析是必然的結果,但淝水之戰的失利,還是偶然的因素居多,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苻堅伐晉、統一南北的想法由來已久,不然也不會王猛在臨終之前,也要勸誡苻堅不要伐晉。前秦透過一次次戰爭,壓迫和收服北方異族和漢族政權,但氐族人自身的軍事和統治力量還是孱弱的。苻堅在在前期的征服和恢復當中,加快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和交流,但在兵荒馬亂當中,投降歸順的異族總歸代表著是本族的利益和恢復祖上的榮光。苻堅沒有能力將族群利益的矛盾解決。像慕容垂這樣的軍事能人,苻堅不加考察就賦予無上恩寵,但又不敢給以他過多軍事資本,王猛和權翼多次對苻堅提出,慕容垂能在困境中背叛前燕,遲早也會背叛前秦。苻堅並未採信,一方面是因為苻堅的性格問題,另一方面何曾不是氐族人的勢力太弱,苻堅不敢完全信任本族人(苻堅本身就是殺堂兄登帝),又不得不恩寵異族。

    苻堅最大的幸運是碰到了王猛,王猛是經緯之才,而且忠於苻堅。苻堅開業的初期,他也是一個有抱負、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所實施的政治、經濟上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這一切除了苻堅此時的抱負和進取心,就要感謝他願意聽取王猛的意見,只是王猛留給苻堅的時間不夠。但北方的連年戰亂,軍事上的力量可以征服其他政權,卻無法給文化、民生給予消化和融合的時間,所以看似統一的北方大地,其實各族利益之間暗流湧動,底層百姓身處水深火熱當中。底層的百姓並不在乎統治的是地族人、鮮卑人或是漢人,對於他們來講,更多在乎活著和生活。

    我們看前秦朝中大臣勸誡苻堅伐晉的說法當中,拋開所謂的漢族正統思想,不過是在東晉政局穩定,君臣一心,民眾有足夠的時間修養生息,前秦看似統一,但要時刻防備其他異族禍亂,多年征戰,兵疲畏敵,民眾生活生產破壞嚴重。但是後期的苻堅聽慣了阿諛奉承,生活奢靡似乎已經忘記了初登帝位的誓言。他不再關心民生的疾苦,不再考慮所謂的忠言逆耳,權力,虛榮讓曾深得民心的皇帝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民心。苻堅大手一揮,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先不說這十丁當中有多少人是家裡的經濟負擔者喪失民心,也不說這些招募中多少人剛丟到手中的鋤頭,毫無戰場廝殺經驗,就說這百萬人當中,大部分就是漢族人口,他們從親人當中被異族統治者拖帶入戰場去廝殺漢族同胞,如此組成的民兵如何能有戰鬥力,羽林郎更不要說,大多是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這百萬大軍不過是烏合之眾。苻堅天王的大手一揮,就這麼倉促組成他所謂的百萬大軍。相反,東晉從天子,士大夫階層,軍隊,百姓都是撇開前嫌,眾志成城,還有一直針對前秦訓練多年的北府軍。

    雖然苻堅的伐晉想法由來多年,但他是一個無大才也無軍事才幹的人,所以被前秦屢戰屢勝衝昏了頭腦,倉促開始了伐晉的征程。符融雖然經歷過大戰取勝的經驗,但符融和苻堅一樣,並沒有學到任何的軍事機能和臨場指揮的本事。戰前沒有做過戰場勝敗成算分析,周密部署,戰術安排,評估對手的真實實力,戰時也沒有戰機把握,臨陣指揮、穩定軍心的能力。所以苻堅對於伐晉只是一件想當然的事情,存在的是僥倖心理。未開戰前,是躊躇滿志,叫囂投鞭可斷,洛澗之戰後,面對東晉軍又始有懼色,淝水之戰中更是表現武斷和膚淺。因此苻堅在戰前苻堅在在淝水之戰的表現出來的驕傲、武斷和軍事素養的欠缺是要負有主要責任的。

    洛澗之戰和朱旭的作用對正面戰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洛澗之戰,打出了北府兵的威名,也澆滅了前秦軍不可一世的氣焰,給正面戰場的勝利打下了基礎。很多地方將朱旭作為一個關鍵點,當時兩軍隔河相對,都無法掌握當對手的資訊。朱旭先於前秦的作戰,後再降於前秦,那麼他身處前秦軍中,作為一個職業軍人,朱旭有兩軍兵力優劣對比,勝算分析的能力,不然,他也不會像謝石、謝玄指出秦軍問題,告知東晉要抓住戰機。作為東晉降兵將領,身處前秦的朱旭必不孤獨,所以前秦軍中應該還有其他的東晉俘虜,單靠朱旭一人之口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只是這個歷史的榮耀落在朱旭的身上。

  • 6 # 妖鬼雜談錄

    關於淝水之戰東晉如何以八萬大勝八十萬,早有回答,東晉存亡之時,上下一心;前秦內部矛盾重重,屬下各有異志,士兵士氣不高;前秦有東晉臥底等原因。

    只反駁一下晉軍戰鬥力不強這一句。

    由於兩晉時期有八王之亂,又有門閥政治,北方淪陷為五胡十六國,南方還不斷有叛亂,導致兩晉在我們印象中似乎戰鬥力不咋地,果真如此麼?

    東晉王室雖弱但是自始至終北伐不斷。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東晉大部分時間對於北方來說保持相當的強勢。晉軍若是戰力不強,東晉恐怕早就被滅,更何況淝水之戰中東晉一方是鼎鼎大名的北府軍。

    東晉北伐開始——祖狄;若不是司馬睿不支援,恐怕東晉統一全國

    司馬睿與南北門閥士族正熱衷於建立東晉新朝廷,進行權力再分配時。

    祖逖不甘故國傾覆,主動請纓,要求領兵北伐。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糧餉和3千匹布外,未給一兵一卒和兵器鎧甲。

    祖狄率領自己家100多名私兵過獎,招募人馬,協調漢族塢堡實力,組建北代軍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打的石勒不敢南下,如果不是東晉朝廷內鬥,祖狄說不準已經收復北方領土。

    桓溫北伐

    桓溫帶領晉軍滅成漢,三次北伐,雖然有勝有敗,但是都是主帥謀略不足,以及桓溫個人問題,導致戰果無法鞏固,但是第一次北伐進逼長安,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不能不說晉軍戰鬥力還是挺強的。

    北府軍

    回到淝水之戰,8萬士兵打敗80萬,如此以弱勝強,固然有各種內外因素,大那是難道還不能說明晉軍戰鬥力並不弱?如果晉軍弱不禁風,即便外界因素再怎麼有利,也難化為自身的勝機。

    《晉書劉牢之傳》記載“領精銳為先鋒,百戰百勝,號位北府兵,敵人畏之”

    北府軍成立之後就成為東晉的支柱,打敗前秦、鎮壓國內孫恩、盧循叛亂,鎮壓桓玄叛亂。謝玄、劉牢之、劉裕都曾是北府軍的領導。

    如果說淝水之戰是謝玄領導下北府軍的成名戰,劉裕則將北府軍推到鼎盛,氣吞萬里如虎。北府軍是劉裕的軍事支柱,篡位後成為皇家軍隊主力

    劉裕篡晉前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劃入版圖,"七分天下,而有其四",還能說戰力不強。

    北魏滅北方諸多政權,反向進攻柔然,殺其可汗,掠奪幾十萬頭牛羊,兇悍不兇悍,依然被劉裕率領的軍隊打敗。

    最著名的當屬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戰力不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KPL春季賽RNGM電子競技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