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外國的家庭教育是怎麼樣的?
8
回覆列表
  • 1 # 歸來如松123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這僅僅是英國家庭中紳士教育的一個側面。言談舉止符合標準,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華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華人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負責,現實原則是第一位的,而親情是第二位的。所謂“子不教,父之過”,這也是英華人的觀點。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愧疚,向社會檢討。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會悉心照料他們,但不應嬌寵、溺愛他們。所以,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裡,而是讓他們隨便地爬,隨意地玩。總之,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教師,而不是孩子的保護神。

    家長應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所以當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時,英國的父母絕不會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使他們明白,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國的家庭裡,孩子永遠不是中心。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國家的觀念是一致的。

    在外華人眼裡,中國有很多奇怪的現象。

    比如到家裡做客,看到爺爺奶奶端著飯碗,滿屋子追著孩子餵飯。比如沙灘上玩遊戲堆城堡,孩子堆不好哭鬧,爸媽就會趕緊幫忙堆好。

    不只是餵飯、玩耍這些小事,幾乎所有事,長輩們都要幫孩子完成,生怕委屈了自己家“小皇帝”“小公主”。

    於是,有些人上了大學住宿舍,不會洗衣服不會換床單被套,一遇到需要動手完成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打退堂鼓。

    相比之下,外華人簡直就是心靈手巧。

    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可能只是上中學上大學外國孩子,就會修汽車、搭建房子、組裝傢俱,需要動手的活樣樣信手拈來。

    美國家長通常會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期待,積極鼓勵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實現“心靈手巧”。

    家長從和孩子一起做,到看著孩子做,最後到讓孩子獨立做,循序漸進地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過程中,美國父母更注重孩子獲得的學習和成長,不會苛求結果的完美。如果孩子做的不好,他們不會責備孩子,也不會瞞著孩子偷偷修正,而是親自示範如何做更好,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和發揮。

    讓孩子懂得無論嘗試成功或是失敗,都是一種經歷和成長。

    在德國,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是明明白白地將孩子的勞動義務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

    德華人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小工廠”,或是獨立的一間屋子,或是地下室,擺放著各種規格的螺絲、墊圈、釘子等,還有各種工具,簡易的、現代的、木工、瓦工、鉗工等應有盡有。

    平時自己家房屋裝修,汽車、家電的維修,都是一家人一起分工協作,自己動手完成。

    國外的童書也會很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書中穿插動手環節,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時就可以和孩子互動,也會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做好後有所獎勵。

    而中國,在多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爺爺奶奶過度溺愛,父母也無微不至的關心,使得孩子逐漸被培養成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動手能力越來越差,生活經驗也少之又少。

    中國的父母讓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多半是急功近利的。平時給孩子看的書,要麼是功能性很強的,要麼就是故事書,孩子讀完了印象不深,不久就忘記了。

    培養孩子的互動能力

    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應該有一些互動性很強的書,父母陪孩子一起,一邊閱讀,一邊動手操作,獲取精緻內容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不論條件如何,都不會對小孩嬌寵,人們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以磨練他們的意志,以便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堅強的意志,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有些公學舉世聞名。在這些名牌公學裡上學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學學費昂貴,強調品學兼優。

    然而,在公學裡讀書的富家子弟卻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校方故意將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裝置。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裡穿短褲出現在操場上、課堂上,堅持冷水浴,不準蓋過暖的被子,冬天也要開窗就寢。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養成堅強的意志,提高其身體的精神素質。

    在公學裡,人們以吃苦為榮,以意志堅定為高尚,樹立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在英華人的眼裡,這是一種模擬的生活環境,目的是讓學生透過這一環境的磨練,準備許多實際生活的本領,以增強在艱難的環境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鍾愛,這種愛強於對孩子的過分的呵護,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一種真愛。 傳統是無所不在的,一旦形成傳統,習慣就會不問理由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為不問其所以然則然的自覺。傳統的人文思想作為一種傳統深深地植根於英華人的頭腦中,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準和價值所在,也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那樣的統一,以至於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按傳統辦事,按傳統的標準去評定孩子的行為。

    幾乎所有的英華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現實的成人社會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紳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學會忍耐,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這樣,日子久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境當中,不管是哪種痛苦,都不必求助別人,要自己去忍耐。時間一長,孩子的堅忍性格會自然養成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於成就偉大的事業,這是英華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長大後會受益匪淺,一些人在後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在其成人後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這樣便形成了傳統,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

    一個朋友,帶著她6歲的女兒去德國定居,孩子進入當地小學裡讀書。第一個黃面板、黑頭髮的女孩子的出現,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居然有個7歲的德國男孩宣稱愛上了她。 那個德國男孩坦然地尋找機會對她表示親密。有一天,小女孩病了,沒去上學,德國男孩居然大哭起來,說沒有這個中國女孩子,他就不能繼續上課了,他要回家。 老師既沒批評他,也沒有阻擋他。 德國男孩真的回了家。他哭著對母親說,他要和那個中國女孩子結婚。他母親笑了:“好啊—但結婚要有禮服、婚紗、戒指,還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園,要花很多的錢。你現在什麼也沒有,要和可愛的中國女孩結婚,從現在起就得努力學習,將來才有希望得到這一切。” 德國男孩居然擦乾眼淚,從此就十分用功地學習了。 朋友向我聊起這件事時,她女兒就在旁邊,她一直緊張地阻止母親講述這個故事。 聽完故事,我問這個小女孩,對那個德國男孩有什麼感覺?她把嘴一撇:“神經病!”我並不覺得掃興,接著問她:“那男孩子的母親呢,她不是很開朗嗎?”她更加不屑一顧地說:“更是個神經病!”

    布什:母親巴巴拉·布什的“秘訣”

    美國前總統布什的夫人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兒童方面有一套獨特的“祖傳秘訣”。布什夫人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經常給她讀書。後來,她也給她自己未上學的兒女,孫兒孫女們進行家庭朗讀,效果不錯。布什夫人將家庭朗讀的經驗歸納為如下幾點:

    (1)宜早不宜遲。

    選擇給孩子讀書的年齡,原則是越早越好。早接觸早聽讀,有益於孩子“天慧”早啟。

    (2)養成朗讀的習慣。

    布什夫人常常在孩子們睡前讀書給他們聽。母子幾人一起啃著幾本心愛的書,度過了無數難忘的夜晚。布什家的孩子們漸漸迷上了這個特殊的時間,晚上讀的書很快就耳熟能詳。

    布什夫人說家長給孩子什麼時候讀書無關緊要。但在每天同一時間,至少讀上十五分鐘,孩子會收穫很大。七十年代前,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員對20名學齡前開始閱讀的兒童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在父母的幫助下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3)讓書籍伸手可及。

    研究表明,在一間擺滿書籍的房間裡長大的孩子,容易很早就成為這些書的熱心讀者。

    (4)選擇好書。

    教育學家認為,孩子們需要同他們的興趣、年齡和能力相適應的書籍,同時也需要多種類的圖書。所以一些專家建議:給孩子讀各種各樣的文字材料——報紙、雜誌、街牌名、甚至食品盒背後的說明。這樣,就向孩子們展示了各種文字的重要性。

    (5)唸的生動有趣。

    布什夫人念故事給孩子們聽時,儘量不讓他們光坐在那裡聽。有時布什夫人會特意不念出句中一兩個字,讓他們補上來。布什夫人也問一些問題,有時會故意說:“現在,你們猜又會發生些什麼事呢?”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字眼,布什夫人就會一一解釋清楚。要把故事念得生動活潑,首先,必須引起孩子的興趣,開始念新書之前,讓孩子們看圖書的封面,問他們看到了什麼,讓他們猜想這本書裡是說什麼的。下一步是讓他們看書中的插圖,問他們:“你猜他們在幹什麼?”唸的時候要特別指出有趣的圖畫和人物。故事唸完了,要問問孩子們最喜歡書中哪一部分,或者他們想怎樣更改故事的結尾。

    (6)孩子自己會念書之後,仍繼續唸書給他們聽。

    許多專家建議,父母一直唸書給子女聽,直到升入中學為止。大部分孩子在12歲以前聆聽能力比閱讀能力高,所以他們“聽”書的收益會更大。給大一點的孩子念故事,你可以藉機會把他們自己可能不會拿來看的書介紹給他們。

    讓孩子們迷上閱讀,會使他們一生都感到閱讀的樂趣。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寫作能力,還可以增加記憶力、想象力等。從小布什就是如此,他於2001年當選為美國第54任總統,這跟傑出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想讓自己孩子早日成才的家長們,抓住孩子們的小學階段,讓他們學會閱讀,將會使你們的子女一輩子受用無窮!孩子聽家長讀書的獲益,不僅僅是學習技巧,家庭朗讀還教給他們分擔參與的意識和責任。讀書使全家人歡聚一堂,讓孩子們感受到愛的溫馨。

    里根:家庭教育---讓他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

    美國有個小男孩,踢足球時踢破了鄰居的玻璃窗,鄰居索賠12.5美元。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父親說:“這12.5美元借給你,先拿去賠給人家,一年後還給我。”從此,這個男孩每逢週末、節假日,便外出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

    另一個故事也發生在美國。

    湯姆搬進新家不久,有一天,門鈴響了,湯姆開啟門,一個小男孩站在門前,他自我介紹叫亨利,並指著斜對面那棟漂亮的房子,告訴湯姆那是他家。然後問:“我可以幫你剪草坪嗎?”湯姆看著他那瘦小的身材,很難相信他能夠剪這前院、後院面積頗大的草坪,不過,既然是他主動要求做,就點點頭說:“好啊!”

    完成工作後湯姆付給他10美元,好奇地問他:“你掙的錢做什麼用?”男孩說:“上個星期我過生日,爸爸送我半輛腳踏車,我要賺另一半的錢。如果下個星期再讓我給你剪草坪,我就可以去買了。”

    從那以後,湯姆家剪草的工作就給男孩承包了。慢慢地,附近幾家的草地也都包給他去做……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只要家長掌握好“扶”與“放”的尺度,讓孩子承擔起他應負的責任,他就能在您的牽引下走向獨立的人生之路。

    奧巴馬:奧巴馬的成功對母愛和教育的啟示

    究竟是什麼樣的“魔力”把奧巴馬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黑人推向了總統寶座呢?有人說,網路營銷;也有人說,個人魅力;還有人說,麥凱恩的誤算;更有人說,美國夢。

    其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奧巴馬的成功跟他的母親息息相關。雖然奧巴馬只寫了《源自父親的夢想》,但相對父親老奧巴馬,母親蘇託洛對他的影響更大。奧巴馬遺傳了母親的笑容、樂觀、口才,他跟母親一樣是位夢想家。作為一位由單親媽媽和外祖父母撫養大的孩子,奧巴馬的成功離不開母親的激勵。英國《獨立報》將奧巴馬的母親與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母親相提並論,並不為過。這兩位母親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並且從小給他們灌輸了“領導國家”的理念。丘吉爾的母親曾寫信給丘吉爾,教育他必須努力工作,否則將一事無成。她在信中寫道:“對一個人來說,人生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努力工作。”蘇託洛也對奧巴馬有過類似教育,她經常對奧巴馬說:“你不能像那些只顧享樂的人一樣,總是坐等著機會送上門來。”正因為懂得抓住機會,才使得奧巴馬總是能在機會面前搶先一步。

    也許大凡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微軟的成功也得益於比爾蓋茨的母親。據說蓋茨的媽媽跟是原IBM董事長的同學(也有說是同事、初戀情人),正因為蓋茨母親的出面介紹,才促成了微軟的DOS作業系統捆綁IBM電腦——從此,微軟踏上軟體帝國之路。

    由此可見,母親對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象奧巴馬一樣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同樣可以取得巨大成功,只要他有一位好母親。他可能有一位對愛情、婚姻不負責任,甚至流氓、土匪的壞父親,但他不能有一位自甘墮落的壞母親:我們很少看到一位自甘墮落的女效能撫育出偉大的下一代。

    顯然,培養一個有良好素養的女性比培養一個有良好素養的男性更重要。近年來,關於女大學生的負面報道頻頻見諸報端,“在校學生吸毒”、“女大學生自甘墮落淪為大款們週末情人”、“女大學生坐檯”爭相闖入人們的視野,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高等院校的責任重大:培養出一位有良好素養的女大學生成就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反之,毀掉一個女大學生,毀掉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

    羅斯福:羅斯福母親怎樣培養孩子性格

    國第三十二屆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

    他出身於富豪家庭,父親學過法律,又經過商,很有錢。羅斯福的父親和母親相差26歲,當羅斯福出生時,父親年齡已經很大了。羅斯福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離家在外,羅斯福的降生給這個本來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帶來了無比的歡樂。幼小的羅斯福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然而,羅斯福的父母並不嬌慣他,而是嚴格地管束他。

      羅斯福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從父親那裡獲得的。從父親那裡,他得到了關於動物、土地和森林的知識,學會了一些體育運動;並且更為重要的是形成了勇敢、堅毅、不怕艱苦的良好品德。

      母親為小羅斯福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吃飯,跟家庭教學習二三小時,休息,下午1點吃飯,午飯後又學到4點,休息(自由活動)。

      小羅斯福遊戲時總習慣於自己是贏家,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種棋類遊戲,母親故意不讓他,接連贏了兒子。小羅斯福生氣了,母親故意不去理化,並堅持讓兒子道歉。結果,小羅斯福認輸了。

      嚴格教育對生活在優裕環境中的兒童尤為重要。人生要經過許多磨難,特別是要成就大事業。如果只會享福,不能受苦,這樣的人將不能立足子社會,更不能為社會獻身,為他人造福了。因為這樣的人只能滿足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遠不去成熟。

      羅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羅斯福不滿意母親制定的嚴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議,要求母親給他“自由” 。母親認真地考慮了兒子的要求,允許他“自由” 一天。到了晚上,6歲的兒子滿身灰塵,一臉疲憊地回來了。這一天兒子去幹什麼了呢?母親沒有過問。

      羅斯福的母親知道尊重孩子,滿足他的合理要求。嚴管不等於束縛,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使孩子在無拘無束中鬆弛一下,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兒童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處的。

      奧利弗·萬德爾·赫爾姆斯認為,著名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智力水平中等,但是性格卻是上等的”。一個孩子,只要他具有正常的一般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養成才,關鍵是良好個性的培養。這裡的個性指的是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包括情感、性格、氣質、理想、信念、人際關係、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諸多因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風貌與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總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格,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內。這就啟示我們,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高度重視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同開發,突出做人的教育。

    林肯:成功背後的兩位母親

    林肯是美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深受人們的愛戴。從平民到總統,林肯經歷了常人不及的坎坷和曲折。

    林肯有兩位母親,一個是他的生母,一個是他的繼母,林肯不幸青少年失母,但又有幸得到一個深愛他,並支援他的繼母。林肯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兩位偉大的母親。

    第一個母親:品質的培養

    林肯母親南希是位個性善良,甚至有些羞澀的婦女。在決定事情時由於膽子小,通常是不採取主動,但林肯5歲時,她突然變得膽大起來。

    “孩子必須上學”她說。林肯父親托馬斯開始反對:“讀書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人家是不要緊的。另外,你需要他們在家幫忙,他很快就是個好幫手了。但在母親的堅持下,林肯和姐姐都進入了兩英里遠的一所學校。

    “你們今天學了什麼?”儘管很累,但南希還是常常的問。一次,林肯天真地問著他不知從哪兒聽來的名詞:“媽,什麼是解放?”南希屏住了氣,用目光注視著他:“解放,就是自由,就是一個屬於自己而不象奴隸一樣屬於別人。這是每個人應當有的權利,不管是什麼膚色,這一點一定不要忘了。”

    孩子嚴肅的點了點頭。南希心裡輕鬆了,雖然她無法確定這番話對這個幼稚的孩子所產生的興趣,後來歷史卻證明,她的這番話,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程序,這番話對孩子心靈的震動是無法形容的。

    就是這個令人尊敬的母親給予自己的孩子以崇高的品質。

    第二個母親:偉大的愛與幫助

    孩子的心靈嚮往愛,無私的愛。這愛對於他的成長有莫大的作用,促使他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但僅有愛還是不夠的,孩子的心靈渴望知識,渴望理解,渴望尊重。

    而林肯的繼母薩利確實體會到了這一點,也切實做到了這一點。

    自從薩利來後,家務事就不用林肯操心了。他又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了。看到他如此愛讀書,薩利就給他找來更多的書,生日時送給林肯一本他盼望很久的《英語綴字課本》。這些書可樂壞了林肯,他又可以重新徜徉在書的海洋中了。從這些書中他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能取得以後偉大的成就,他不能不感謝他的第二個母親---薩利。

    母子倆有了共同語言,孩子愛著繼母,而繼母也繼續用無私的愛來關心他,幫助他。1823年秋末的一天,他裝著一肚子新聞去見薩利:“媽,您猜怎麼啦?人家說,阿澤爾?多西要辦一所學校。我真希望也能去。”薩利很高興,她決定支援兒子。在她的堅持下,林肯的父親終於同意了。這對於他的影響是具有決定性的。

    不管是在以後的生活,還是在他走進社會,步入政壇,薩利始終是林肯身後最強有力的支援。

    從一位平民到總統,可以說,林肯經歷了許多令他難以忘懷的痛苦的過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倍受艱辛的人,改變了美國曆史的程序,不可否認,這與他勤奮刻苦的精神、不屈的鬥志及良好而珍貴的繼母家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林肯生活在一個拓荒者的家庭,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同時擁有兩個偉大的母親,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育與影響導致了他的成功。

    林肯說過一句話:“我的一切,都源於我天使般的母親。”有人問,你指的是哪一個母親?“兩個。”他肯定地回答。

    馬克思的家教藝術

    馬克思非常重視透過遊戲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他認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條件。

    儘管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總是擠出間隙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每當晚餐後,馬克思就給孩子們講故事,做紙剪的輪船,還和孩子們一起把“輪船”放在一個大盆裡航行。有一次,小女兒愛琳娜正起勁地玩“航海遊戲”。父親用手輕輕攪動盆水,水面頓時“波浪滾滾” ,小愛琳娜立即驚慌起來,擔心翻船。“別慌,用力吃氣,讓小船頂著風浪,努力向前!” 女兒在父親的熱情鼓勵下,鼓起小嘴,奮力吹氣,小船果真頂著“逆浪”搖搖晃晃地繼續向前航行。10歲的愛琳娜在家庭遊戲的表格中填寫道,她最喜歡的座右銘是:“努力向前!”

    馬克思夫婦十分注意在幼年時發展兒童的智力。他們不等孩子們學會閱讀就親自把自己喜愛的《唐·吉訶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劇本等古典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斷,富有表情地朗讀給孩子們聽。這麼做,不僅豐富了家庭生活,也培養了孩子從小對文學的強烈興趣,還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撒切爾夫人與父親

    在1979年5月,撤切爾夫人作為英國女首相搬進舉世矚目的唐寧街10號時說:“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我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培養。”

    羅伯茨是英國格蘭文森小城的一家雜貨店主。當撒切爾夫人才5歲時,他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羅伯茨著重培養女兒“嚴謹、準確、注重細節,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分”的獨立人格。

    當撒切爾夫人7歲時,羅伯茨帶女兒到圖書館去,只允許她看三類書:人物傳記、歷史和政治書籍。他有意引導女兒日後從事驚天動地的政治生涯。撒切爾夫人早年生活清淡艱苦,家裡沒有洗澡間、自來熱水和室內廁所,她沒有值錢的東西,難得看一次電影或戲劇。這並不是羅伯茨沒有錢,而是他執意為女兒創造一種節儉樸素、拼搏向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氛圍。他每個星期天都帶女兒到芳金大街的教堂去,讓她聽牧師的滔滔不絕的佈道。在家裡,羅伯茨有意與女兒就各種問題進行辯論,以造就她機智沉著、語言輝煌、充滿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辯藝術。11歲時,撒切爾夫人進入凱斯蒂女子學校。在凱斯蒂辯論俱樂部的辯論會上,她以思想敏捷、觀點獨到、講話準確、氣勢磅礴而使同學們甘拜下風。

    正是羅伯茨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才使撒切爾夫人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最終成為一位連任三屆英國首相、執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獨霸一方的政治家與“撒切爾主義”的創始人。

    馬克吐溫的家庭教育

    馬克·吐溫(l835-1910),美國作家。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馬克·吐溫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從事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他的作品充滿對資本主義社會各種醜惡現象的辛辣無情的嘲諷,似乎是一個很尖銳冷漠的人。其實,在生活中,他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對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寫的小說一樣充滿了幽默、輕鬆的情趣,卻沒有冷漠和尖銳。   

    馬克·吐溫有3個女兒,他是一個非常慈愛的父親,他把女兒們當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滿了笑聲,洋溢著溫馨。從女兒開始懂事時,每當他寫作累了,他就叫來女兒,讓她們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給她們講故事。故事的題目由女兒選擇,她們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畫冊,讓父親根據上面畫的人或動物即興編故事。馬克·吐溫雖然可以毫不費力地編出一段生動的故事來,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認真,從不敷衍。

    在這個家庭裡,父母和女兒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關係,洋溢著和睦融洽的氣氛。父親從來不擺出一副做長輩的架子,從不訓斥女兒。孩子有了過失,馬克·吐溫也決不姑息,讓她們記住教訓,不再重犯。只是,馬克·吐溫懲罰女兒的方式與眾不同。有一次,馬克·吐溫夫婦想帶著孩子到農莊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滿乾草的大車上,顫悠悠地向郊外駛去,一路上飽覽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女兒們嚮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們一路上唧唧喳喳說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車出發前,不知出了什麼差錯,大女兒蘇西動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

    事後,蘇西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但是按照馬克·吐溫制定的家規,蘇西必須受到懲罰。懲罰的方式還要女兒自己提出來,母親同意後,就可以施行。蘇西提出幾種受懲的辦法,包括她最不情願受到的懲罰——不坐乾草車旅行。猶豫了老半天,蘇西終於下了決心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坐乾草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錯誤。”馬克·吐溫非常理解女兒為自己決定的受罰方式對她究竟有多大的份量,他後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並不是我讓蘇西做這件事的,可想起可憐的蘇西失去了坐乾草車的機會,至今仍讓我感到痛苦——在26年後的今天。”

      有這樣一個特別的父親,有這樣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環境,馬克·吐溫的女兒們幸福地長大了。

      馬克·吐溫是一個很特別的作家,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父親。他的懲罰方式非常新鮮有趣,同時也非常奏效。他給女兒編故事的時候,和千萬個父親一樣是慈愛的。但是,愛,也應該講究方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或者像故事中的女兒那樣哭哭啼啼、吵鬧不休的時候,你是不是會頭大一圈,束手無策呢?馬克·吐溫那種懲罰辦法或許可以借鑑。其實,稍稍留心,我們也能想出許多辦法,可能有的比馬克·吐溫還要高明呢。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小小的約法,或者共同協商一些什麼事情,其實其樂無窮,既能幫助他們改掉壞毛病,又不會讓孩子覺得枯燥無味,而樂於接受。

    愛因斯坦的成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直被奉為早期教育的理念,猶太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共性,可以說最重視早期教育的算是華人和猶太人。自古以來就有“子不教,父之過”;猶太父母則認為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孩子未來成長、成功的基礎。

    猶太人有這樣一句智語:“牙牙學語的孩子首先應該學會這樣的詩句——‘摩西將律法傳給我們作為雅各會眾的產業’‘嬰兒斷奶時就應該接受教育’。”猶太民族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正因為有如此縝密的早期教育理念,造就了愛因斯坦、洛克菲勒、哈默等偉大人物,他們的成就可以說都得益於父母進行的早期教育。

    愛因斯坦4歲還不會說話,周圍的人懷疑他是個“低能兒”。作為電機工程師的父親想方設法地讓愛因斯坦發展智力:為兒子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小愛因斯坦每搭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他一次。在這種激勵下,愛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層。愛因斯坦上學後依舊如此,學校的老師曾斷言他將一事無成!

    大家的諷刺和譏笑讓愛因斯坦灰心喪氣,因此不願去學校,在內心對老師和同學見面產生了極度恐懼。父親卻鼓勵他:“我覺得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並不比他們差多少,而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得沒有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親的鼓勵,讓愛因斯坦振作起來。愛因斯坦就是在父親不斷鼓勵的情感教育、母親的音樂薰陶及叔父的數學啟蒙下,培養起了非凡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猶太人除了注重早期對孩子的知識教育,還特別注重生活上的教育。比如猶太人對孩子時間觀念的培養,當孩子問現在幾點鐘的時候,猶太人總是告訴孩子幾點幾分幾秒,而不會說“幾點多了”這樣模糊的概念。猶太父母認為,透過這樣的回答可以讓孩子懂得時間觀念。猶太民族孩子到了3歲時,他們就會被帶到類似私塾的地方,學習希伯來語,等到他們會讀之後,就開始拿著有希伯來文的書本學習如何寫字。

    猶太民族之所以出現很多人物,與其特有的早期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在猶太人看來,早期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猶太人的早期教育從幼兒開始,目的是使兒童的教育有“先起步”的優勢,尤其是在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和語言發展方面。家教早期教育為猶太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達的學前教育,不僅使孩子從小接受了基本的知識教育,而且培養了他們在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使孩子從小養成熱愛學習、熱愛知識、懂得做人的良好習慣。因此,每一位父母都應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從而讓孩子在未來走上一條成功之路。

    這些國外的優秀家庭教育事例告訴我們,父母才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人。一個好的老師可能會影響孩子一陣子甚至幾年,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所以在為人父母的日子裡,請儘量做最好的自己,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榜樣和示範,成就他們美好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石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