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公兵法白學了嗎?為啥不見領兵打仗的記錄?
20
回覆列表
  • 1 # 一丹流青

    為什麼這麼說呢?

    張良年輕的時候,渾身充斥著豪氣,曾經重金招募一個大力士當刺客,居然敢去刺殺雄霸天下的秦始皇。

    在博浪沙,張良命令埋伏好的大力士,往秦始皇車駕投擲了一個120多斤的大鐵椎。

    要不是秦始皇換了車駕,導致大鐵椎誤中副車,那麼張良等人就可能擊殺了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所以說,從刺殺秦始皇的角度來講,張良不缺乏血勇之氣,更不存在說害怕領兵打仗之說。

    那他又為什麼不領兵打仗呢?

    刺殺秦始皇失敗過後,張良逃亡到下邳時,遇到了一個高人黃石公。

    後來,張良跟隨黃石公學習了《太公兵法》,又稱《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共六卷,近2萬多字。

    注意了,因為古人沒有輕便的紙張,寫作多用竹簡。竹簡又很笨重,所以寫書儘可能的簡明扼要。

    現在看來,2萬多字並不多,但是由於古書行文言簡意賅、蘊含深意,這2萬多字所蘊含的內容非常龐大。

    如果用現代的白話文來寫的話,可能要用幾十萬字都很難寫完。

    可以想象,張良要把這2萬多字的深奧兵法要學會悟透,要花相當多的功夫。

    其中,文韜主要是講的是如何充實國力,在國家層面上如何做好戰爭準備;

    武韜則講究的是如何取得政權以及如何開展對敵鬥爭;

    龍韜則講具體的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藝術;

    虎韜則主要是講了在寬闊地域如何進行作戰的戰術問題;

    豹韜則主要是講了在各種特殊地形下如何作戰的戰術問題;

    犬韜則主要是講如何練兵以及軍兵種配合的問題。

    因為整本書貫徹的都是黃老思想,講究以柔克剛,韜光養晦,其核心思想更強呼叫陰謀手段來獲勝。

    可以想象,張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必然更喜歡用陰謀詭計來謀求勝利。關注了謀略,可能就較少關心指揮作戰。

    最後,張良可能對熱血的正面對敵也沒有多大的興趣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六韜的內容又浩瀚磅礴,估計張良更多的精力只能放在研究了文韜上面,也就是放在國家戰略層面。

    後來的歷史,我們也會發現,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就充分肯定了張良精於戰略謀劃。

    二是張良的身體不太好,難以領兵進行高強度的作戰。

    《史記》裡面記載:“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張良的身體不太好,不能夠作為大將統兵作戰,所以說經常待在後方,為漢王出謀劃策,做一個軍事參謀,或者說是當一個軍師。

    在漢高祖一統天下過後,張良也因為身體多病,開始閉門不出,煉丹修道。

    所以說身體不好,也影響了張良統兵打仗。

    可見,一是張良更擅長兵法之道的戰略謀劃;二是張良身體多病,無法承受高強度的統兵作戰要求。所以,張良只留在後面做了一個偉大的軍師。

  • 2 # 劉一千五

    張良帶過兵。

    在博浪沙就和和倉海君輩行刺秦始皇。沒成功,但也不能說沒帶過兵。陳涉等起兵,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他自己就是這隻隊伍的頭領。景駒自立為楚王,代理楚王一職,駐在陳留縣,張良想去投奔他。在半路上碰到劉邦去找項粱。張良就不去陳留縣了,他就把兵交給劉邦,自己接受劉邦給的"廄將"。

    由於張良有知識有文化有謀略,他就給劉邦說計謀說佈局出計劃,劉邦偏又聽得進,所以,二人都以為找到共同目標,共同語言。張良就不去帶兵打仗,只留在大營給劉邦策劃計謀。而且屢有奇效,成了不可缺少的謀士。深得劉邦親信。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下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張良知退讓。不要肥沃的齊地三萬戶,只要有個地方吃飯睡覺就夠了。再說。韓信因為齊王這些破事,就是張良平息下去的。韓信此時回故鄉顯擺去了,他當的是楚王。劉邦是不希望有外人染指肥肉齊國的,張良看得清,早推早好。於是,張良封留,叫留侯。

    張良揣摩的《太公兵法》的運用,全部體現在出謀劃策上,從大局全域性整體利益出發,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時時有挽狂瀾於將傾的效果。為劉邦爭強定鼎立下大功。與蕭何同一天受封。這就是沒有白學得到的酬勞。

    張良身體不好,不能攻城野戰;劉邦也不允許重要謀士去冒險。所以,張良少有帶兵。有記載的是他作韓申徒時,與韓王成一塊兒帶兵在南韓同秦兵打游擊戰。除此倒還真的不多見有其他記載。

  • 3 # 妖鬼雜談錄

    張良為什麼不帶兵打仗,個人認為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張良的戰略能力更為重要,超出了一個將帥的地位;第二張良多病,不太適合帶兵打仗;

    張良的戰略規劃能力遠超一般將領,劉邦不缺優秀的大將,但是能“運籌帷幄”全域性的只有張良

    張良師從黃太公,學習《太公兵法》,領兵打仗應該不是問題。

    但是張良的才能不至於此。劉邦曾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在大將方面,劉邦有韓信、灌嬰等,後期又加入英布、彭越等人,劉邦不缺大將,缺的是能謀全域性者。

    所以從這方面說,張良並不是不領兵打仗,只不過張良打的是戰略仗。戰爭不是隻有軍事還有政治,韓信在軍事上無敵,但是政治上如同幼兒,而指揮全域性,連橫合縱的是張良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張良既然多病,自然不太適合領兵打仗尤其是在劉邦有很多優秀將領使用的時候,把張良擺放到戰略規劃的謀臣位置上,更能有效的發揮張良的才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有什麼新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