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談國史

    若論治國之才,恭親王奕訢何止強過慈禧百倍?可是若論帝王心術,慈禧就強過恭王百倍了。

    於是,一生謀事的恭王,當然鬥不過一生謀人的慈禧。

    謀事與謀人,是兩種不同型別的才能,用到的是兩種智慧。如果能將這兩種才能合二為一,那就是雄才大略。即便只擁有其一,也算是人中龍鳳了。

    謀事之人,若碰上謀人之人,那就只好自認倒黴了。因為謀事之人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所以必定鬥不過善於琢磨人的謀人之人。

    恭王碰上慈禧,就算倒黴。

    恭王自小聰慧。少年時,曾經與咸豐共同作為諸君的備選。道光猶豫不決,但最終捨棄了鋒芒畢露的恭王,而選擇了貌似忠厚的咸豐。

    辛酉之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王站在前面,主持朝政。這段時光,是他人生的巔峰。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治國之才,領著李鴻章等能臣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愣是在沒落的晚清搞出了一個“同光中興”。

    只可惜,他慢慢受到了慈禧的猜忌,結果被一擼到底,從此英雄無用武之地。

    慈禧這個人,雖是女流,卻有不讓鬚眉的彪悍。

    據袁世凱所說,他在接受慈禧召見時,戰戰兢兢,十分緊張。出來之後,滿脊樑的冷汗。

    袁世凱何許人也?能讓他冒冷汗,足見慈禧的彪悍。

    據說,慈禧很善於御下。她召見大臣時,剛開始總是說一些不疼不癢的家常話。可等大臣放鬆下來後,她忽然就會說到正題,而且言辭犀利,一針見血,讓大臣瞬間緊張起來,不敢對她有所欺瞞。

    沒有這點本事,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些人中之龍怎麼會甘心受她驅使呢?

    所以,恭親王鬥不過慈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2 # 歷史神秘人

    慈禧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自身的權謀也比恭親王要強,同治和慈禧是清朝的正統統治者,他們是得到滿清貴族和朝廷官員支援的,你恭親王怎麼鬥得過慈禧啊!在辛酉政變中,慈禧和恭親王是互相利用,事情過後,恭親王是議政王,慈禧鞏固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權利。要知道在清朝後期,親王是沒有權利的閒王,不能參於朝政的,能參加朝政的都是滿漢軍機大臣和皇帝太后,你恭親王做到議政王和軍機領班大臣朋友因為慈禧的支援,同時慈禧用恭親王也是用來打壓其它反對她干政的官員的,可見慈禧是具有主動權的。

    慈禧在同治的幾年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後,她覺得恭親王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啦,就免了他的議政王職位,讓他回家養老去,沒想到那些洋人卻支援恭親王,因為恭親王搞洋務運動嘛,洋人都喜歡他。洋人要求慈禧必須讓恭親王復職,慈禧妥協了恢復恭親王的職位。恭親王到此時也知道必須做出反擊,最好能搬倒慈禧。所以恭親王抓住了慈禧身邊的太監安德海,想以此為藉口搬倒慈禧。慈禧是什麼人啊,一個奴才不可能威脅到她,慈禧當機立斷斬了安德海,穩定了自己的權威,恭親王無可奈何了。

    慈禧認識到洋人支援恭親王就因為恭親王進行洋務運動給洋人帶來好處,既然這樣,慈禧就培養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一些自己的人,李鴻章等人也是洋務運動的幹才,隨著時間的發展,洋人反而和李鴻章等人親近,遠離了恭親王。到這時候,恭親王最後的依靠都沒有了,因此慈禧下手免掉了恭親王的所有職務,徹底讓恭親王做一個閒王。那恭親王能發動兵變幹掉慈禧嗎,沒有這個可能性,恭親王有沒有兵力不說,他反動就是叛逆謀反,再者慈禧的心腹李鴻章的北洋軍是清朝最大的軍事力量,恭親王一旦兵變,他的生命都保不住,因此恭親王只好黯然離開了清朝統治階層,回家養老去,慈禧不殺他就不錯了,還想和慈禧鬥,想想就好啦!

    對於慈禧來說,恭親王是她走向權利巔峰的踏腳石,能成為她對手的只有時間和死亡!

  • 3 # 小司馬說

    在中國古代封建帝制時代,皇帝作為國家最高權利擁有者,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同治皇帝作為慈禧太后的親兒子自然享有一切生殺大權。

    ——封建君臣倫理

    在古代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皇權時代,君臣不只是簡單的上下級關係,它還包含著封建宗法制所確立的君臣倫理,即君君臣臣。孟子曾有有一段形容君臣的名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娶寇仇”。這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從某個層面來理解也有人把他看做是一種“愚忠”。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作為正統思想正式確立為治國安民之後,對君臣關係也做了特殊規範。要求大臣必須對當朝皇帝克勤職守,忠君愛國。而犯上作亂,大逆不道則被看作是一個人最惡劣的品行,是要受到當朝及後世的嚴厲譴責!恭親王奕欣作為道光皇帝之子從小便接受過儒家正統思想教育,倫理綱常早已在他心中植下。且同治皇帝作為恭親王奕欣的親侄,於宗法,倫理及道德,他也不會輕易覬覦自己親侄的皇帝大位。而同治皇帝又是慈禧親兒子,藉助兒子皇權,在這點上,恭親王奕欣已經是在慈禧之下。只能聽任慈禧擺佈。

    (慈禧太后)

    ——能力

    縱觀整個晚清都離不開一個人,她就是大清朝的最高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所處的晚清已然好比一艘行駛在汪洋大海中的一艘破船,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慈禧太后能夠駕馭這艘破船風雨飄搖中熬過四十多年,實屬不易!其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古代男權社會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了不起。她老謀幹練,深諳權利馭人之術,善於平衡各種利益集團,慈禧毫無疑問是一位十分精明的政治家。而關於恭親王奕欣,清末名臣曾國藩對他有一段評價:“恭邸(恭親王)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人稱恭親王奕欣為“鬼子六”。曾國藩的意思是說恭親王奕欣雖然聰明但也只是小聰明,且為人晃盪不持重,難堪大任!奕欣雖然有才華抱負,但是他謀權水平一般,和慈禧相比,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同曾國藩、李鴻章等這種起於鄉野的大臣相比,奕欣作為從政者而言,身上也缺少一種韌性。這樣在恭親王在朝中鋒芒畢露時,果斷受到慈禧打壓,最終賦閒在家,了卻此生。

    (影視劇中恭親王奕欣)

    結語:恭親王奕欣在清末也算的上是一位英雄,只可惜光芒未能持久,我們常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恭親王奕欣生逢清末亂世,國家處在外憂內患之中,他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上面還有一位比他精明能幹的嫂子,其註定是一個悲劇!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封建君臣倫理出發,還是權謀能力都註定了奕欣在慈禧太后之下,註定是鬥不過慈禧太后!

  • 4 # 有得觀史

    權利背後有很多看不見的力量,這力量雖無形但很強大,不可小視。

    漢獻帝是個傀儡皇帝,受曹操控制。傀儡皇帝也是皇帝,一些程式還是要有的。曹操徵張繡,臨行前給漢獻帝打個招呼。隊伍集結完畢,曹操一個人去見漢獻帝。

    剛進宮門,就見道路兩側站著兩排士兵,手拿寒光閃閃的兵器,肅然站立。兩名拿戢計程車兵雙戢交叉架在曹操前面,兩名拿刀計程車兵分立曹操左右,四個人把曹操圍在中間,夾持著一路走到大殿之上。

    這是漢制,武將見皇帝就這待遇。但是漢獻帝自當皇帝以來也沒機會落實,突然給曹操來這麼一下子,把曹操嚇得脊背發涼,從此再也不和漢獻帝見面。

    傀儡皇帝竟然有這麼大力量,何況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慈溪太后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她代表皇帝,有皇帝的實權,她下令下面就得執行,不執行她就可以撤職,可以殺人。對比慈溪,恭親王只有被撤職和被殺的份。這就是權利的力量,也是權利的優勢。

    現在我們大膽假設一下,讓奕忻當太后,讓慈溪當親王,兩個人互換角色,這時的勝者還能是慈溪嗎?恐怕奕忻勝算要大得多。

    恭親王鬥不過慈溪,不是慈溪比奕忻更厲害,實在是慈溪佔據了位置優勢。

  • 5 # 歷史大學堂

    恭親王奕訢和慈禧太后這兩個人,是晚清史上舉足輕重之人物。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個人書寫了中國晚清歷史,他們二人或缺一,中國歷史之走向極可能會發生大變更。正因為二人決定著當時國家之命運,所以二人之間的關係也伴隨著國家命運之走向而發生很多微妙之變化。

    論及二人的關係是極複雜的,從家庭倫理而論,他們是叔嫂關係;從國家等級制度而論,他們二人是實際上的君臣關係;從政治利益而論,他們時而是同盟戰友,時而是權力爭奪的勁敵,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而且,由於奕訢的兄長咸豐皇帝早逝,慈禧年富力強之時就成了寡婦,而她又和奕訢之間這種“糾纏不清”的關係,再加之宮闈事件的神秘性,這在當時不少野史記載他們叔嫂之間大有突破倫理之道的關係。同時,現代文學作品基於這些稗官野史,再融入個人發揮,慈禧與奕訢之間就更“亂”了。那麼,真實歷史上他們二人究竟是怎樣之關係呢?我們就歷史事件來理一下他們二人的關係。

    圖1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咱們先從二人出身說起。奕訢不用多說,皇子貴胄出身,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奕訢少年之時,便嶄露頭角,成為眾兄弟之中能力最為出眾之人,也很受道光皇帝器重。可惜在最後的帝位之爭中,輸給了其兄奕詝而抱憾終身,這是後話,暫且不論。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出身在一箇中下階層的滿洲貴族家庭,雖非顯赫,但是京城旗人家庭,溫飽應該不是問題。

    奕訢和慈禧二人人生產生交集的開始就是咸豐元年的選秀,這是咸豐皇帝第一次選秀。而咸豐皇帝為皇子之時的結髮妻子薩克達氏在道光二十九年病逝,所以咸豐皇帝這次選秀是要選出皇后的,因此這次選秀朝廷十分重視,直到咸豐二年才結束。選秀的結果是選出了咸豐皇帝未來的兩位皇后,一位是鈕祜祿氏,咸豐二年二月初封貞嬪,同年五月晉皇后,這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孝貞顯皇后),另一位就是初封貴人的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未來的慈禧太后(孝欽顯皇后)。也就是說,這時候奕訢和慈禧的所謂交集,也就是慈禧成了他的嫂子之一,而此時的奕訢正因為爭儲問題,被他的皇兄排擠賦閒在家,就連父皇遺詔中的親王爵位,他的皇兄都還沒有頒佈正式詔令。

    圖2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我認為慈禧正式聽聞奕訢政治能力應該是在咸豐三年到五年,奕訢破例以親王身份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在南方太平天國如火如荼,清政府政權搖搖欲墜之時,咸豐皇帝突破祖制,恭親王奕訢挺身而出,殫精竭慮,總算是緩和了清政府危機,這是兄弟二人成為君臣的第一次合作,結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好景不長,素有芥蒂的咸豐皇帝還是找個理由罷免了奕訢的政治職務,奕訢再次賦閒。然而,這次奕訢在危機之時展現出來的能力,應該會讓關心國家大事的慈禧有所知聞。

    而慈禧正式領略奕訢政治風采應該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外華人攻佔了北京城,咸豐皇帝協同家眷倉皇逃到熱河行宮避難去了。臨走之時留下一道諭旨,將奕訢任命為欽差大臣,留在北京城和外華人周璇。要知道,當時朝廷上下,根本沒人真正瞭解洋人到底想幹什麼?是要錢還是要推翻清王朝統治?就在這種大夥心裡都沒底的情況下,奕訢絞盡腦汁,想盡辦法,總是暫時穩住了來者不善的洋人。按理說洋人也離開了京城,皇帝也該回來主持大局,奕訢幾次遞交摺子恭請皇帝回京,但是咸豐皇帝就是不回。就處理京城危機一事,朝廷大臣都瞭解了奕訢的能力,雖說屈辱,但在“腰桿子不硬”的前提下,這就不錯了,所以在北京順理成章地形成了一個奕訢集團。

    圖3 年輕時的慈禧畫像

    話說慈禧在幹嘛呢?慈禧現在已經是懿貴妃了,生下了咸豐皇帝膝下唯一在世的皇子,也就是未來的同治皇帝,所以慈禧地位驟升。有史料記載,此時慈禧經常跟咸豐皇帝進言,主張朝廷與洋人對決,並且力薦皇帝儘早返回京城,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北京有變,倘若果真如此,可以說此時的慈禧已經是一位政治警覺性很高的後宮女人了。當然,如此熱衷朝政國事的慈禧,自然會關注六爺奕訢的動態。

    在政治危機和共同利益化的大背景下,慈禧與奕訢的“糾纏”正式在歷史上上演,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的辛酉政變。這場政變以兩宮太后和奕訢共同合作,以迅雷之勢成功擊殺咸豐皇帝生前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咸豐皇帝生前精心佈置的政治格局,被輕鬆粉碎。這場政變充分體現出慈禧這個女人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意識。在咸豐皇帝嚥氣那一刻,她想到的就是,倘若她們孤兒寡母將來在“八大臣”的掌控之下,留給她的只有死路一條,她那皇帝兒子也救不了她。所以她以生死厲害關係,成功說服慈安站到自己這一邊,緊接著尋找強有力的政治同盟是當務之急。

    此時在北京主持工作的恭親王奕訢也心裡不甘,皇兄對於身後的人事安排引起奕訢極其不滿,朝政交給端華和載垣這樣的廢物那還能有好?於是奕訢也在積極尋找機會扳倒“八大臣”,因此在共同利益目標的驅使下,奕訢與慈禧、慈安一拍即合,成了一個Team。這場政變的主要謀劃人應該就是奕訢,此時的慈禧無論是政治能力還是影響力,都不具備導演這麼一場雲譎波詭的陰謀大戲,所以“鬼子六”不是白叫的。

    圖4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政變之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為議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幾乎與兩宮太后持平。這段時間是奕訢與慈禧在政治關係上的蜜月期。

    跟兩口子一樣,過了蜜月期往往就會因為生活瑣事,產生些小矛盾。只是這奕訢和慈禧是掌管的是朝廷、是權力,所以他們之間的矛盾一旦產生,那就是震動朝野。同治四年三月,慈禧太后率先發難。她借一位名叫蔡壽祺之人彈劾奕訢的奏摺發難奕訢,當時奕訢並沒有領會慈禧的真正用意,所以並沒有對這份莫須有罪名的彈劾之奏摺當回事,隨口對慈禧回答:“知道了,蔡壽祺不是好人。”這就有了恭親王輕視太后的嫌疑了,慈禧藉機繼續發難,召集軍機議政大臣討論奕訢罪過。這可難為了大臣們,大夥兒都知道,這奏摺裡的事兒都是胡說八道,但是太后懿旨就得辦,大家立刻組成審查組開始調查。既然奕訢成了嫌疑人那就不能在帶領軍機議政朝政,把奕訢暫時停職,慈禧這個女人手段厲害吧?厲害的還在後面。

    圖5 和碩醇親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調查組審查結果其實很明顯,彈劾奕訢的罪名都是胡編亂造,證明奕訢的清白。按理說,奕訢這就應該恢復職務了,但是慈禧怎肯就此罷休,她並未恢復奕訢職務,而是認為奕訢狂悖忤逆應該儀罪。太后指明方向,下面人就知道怎麼辦了,但是此事一經公佈,朝野上下馬上開鍋,惇親王奕誴率先上折為奕訢辯護,緊接著醇郡王奕譞等人繼續上折為奕訢辯護,最後朝野上下大討論,除了大學士倭仁,大部分人都支援奕訢,倭仁見此情形也不敢固執,最後集體上折“保”奕訢。慈禧太后以皇帝名義下了一道諭旨,大意就是奕訢罪名就算了,但是你要自省悔悟,明白自己的位置,軍機議政就先別幹了。相當於把奕訢擠出核心政治圈。

    最後在奕訢一再請求慈禧接見的情況下,慈禧涼了奕訢20多天,接見了奕訢。奕訢自知自己錯誤,伏地痛哭承認錯誤。慈禧見到奕訢確實服了自己,於是也順水推舟,還給了奕訢總理軍機的位子,畢竟奕訢的能力還是明擺著的,但是議政王的頭銜被擼了。總之,初次小試慈禧完勝。

    慈禧利用這次突然對奕訢的發難,讓朝野上下再一次領會了自己的厲害之處,尤其是對奕訢的震懾就更具有實際意義,嶄露頭角的慈禧太后確實是在以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

    圖6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雖然奕訢之後也有聯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成功斬殺了慈禧太后極為寵信的太監安德海,為朝廷除了一害之同時,也算是還牙一下慈禧,但這也僅是曇花一現,而且無傷大雅。因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是主,而奕訢是親王是臣,奕訢只能扮演慈禧的“管家”角色。這過程中,奕訢時而也想反抗,但最終還是擰不過慈禧,這也就是奕訢幾經沉浮的主要原因。

    雖然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間時和時分,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說是“純潔的政治關係”,並非如一些野史所述的那種不堪關係,也沒有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故事。在等級制度森嚴,規定嚴苛體制之下的封建社會,以及在遍佈眼線的皇宮內外,身為“政治人物”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他們絕不會越這般雷池而自毀前途。

    文:王金百

  • 6 # 歷史課課代表

    在晚清的歷史上,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可以說是兩位重量級人物,這對叔嫂在同、光兩朝近四十年的時間裡既有合作又有鬥爭,既有患難與共的同舟共濟,也有分贓不勻的爾虞我詐。兩人在維護清朝統治方面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具體的權力分配上則是大打出手,互相過招。故事的開始要從公元1861年那場改變清王朝政局的政變說起: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駕崩,留給他兒子載淳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殘破王朝,朝廷外,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已經基本喪失,以英法聯軍為代表的西方列強將萬園之園付之一炬後仍然佔據京師,朝廷內顧命八大臣把持朝政,西太后慈禧虎視眈眈,覬覦朝政,六歲的小皇帝載淳對這一切都是茫然不知的。清王朝的高層表面上看似平靜的水面實際波譎雲詭,暗藏洶湧。

    辛酉政變的發生打破了這種所謂的權力平衡,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合作,鬥垮了八大臣,清朝出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政治格局,即: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醇親王輔政。兩宮太后中,母后皇太后慈安對朝政並無野心,她只負責重大問題的裁決,聖母皇太后慈禧負責日常朝政的處理,而兩位輔政的親王因為年齡、能力、資歷等原因,又以恭親王為尊,醇親王為次。

    恭親王與慈禧太后的關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來講:

    一、辛酉政變至同治四年:

    此時,由於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因羽翼未豐、經驗不足等原因不得不暫時依靠恭親王執政,自己則收斂大權獨裁的野心,她給恭親王的生母加尊號,系宣宗諡,升拊太廟,又將恭親王的女兒升為只有皇后女兒才有資格叫的“榮壽固倫公主”,可以說,同治四年之前,恭親王與慈禧度過了一段相對融洽的時期。二、同治四年至光緒七年;

    隨著慈禧太后透過垂簾聽政不斷積累政治經驗,她與恭親王因權力分配而經常發生摩擦,同治四年慈禧太后褫奪了恭親王奕訢的“議政王”稱號。據說奕訢曾因此事向慈禧咆哮“我乃先帝第六子,你罷我議政王,奪不掉我親王尊位!”恭親王因失去了議政王頭銜,地位開始下降,同時,因為恭親王主持開展洋務運動,所以聚集在恭親王身邊的一群人逐漸形成了朝中的洋務派,與洋務派興起的同時,頑固派也開始出現,慈禧太后在支援洋務派的同時,有時也利用頑固派作為打壓奕訢的工具。這一時期,因為咸豐帝中宮慈安太后健在,慈禧太后還不敢對恭親王大加撻伐,但二人的矛盾已經開始表面化。

    三、光緒七年至光緒十年:

    光緒七年,垂簾聽政二十年的慈安太后暴崩,清朝由兩宮聽政變為一宮獨裁,此時同治帝已駕崩,伴隨著恭親王在朝中最重要的強有力的兩位支持者的離世,恭親王在朝堂之上明顯勢單力孤。光緒帝繼位,醇親王作為皇帝生父,地位開始上升,慈禧太后在與恭親王的鬥爭中開始佔據是上峰,隱忍二十多年的慈禧太后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對恭親王開刀了。光緒十年,慈禧太后藉口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代之以已成為馴服工具的醇親王集團,這就是晚清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樞”。至此,慈禧太后終於使自己擁有了不受任何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四、光緒十年至光緒二十四年:

    被罷官解職的恭親王從此被逐出清朝權力核心,再不問政事,直到去世。

    從恭親王和慈禧太后的關係我們不難看出一點,那就是代表皇帝聽政的皇太后實際上是君,而所謂的“議政王”、恭親王都是臣子的職銜,皇太后是君,恭親王是臣,君有君道,臣有臣綱,封建社會,君臣之道永遠不能廢,恭親王說好聽了是皇親貴胄,說難聽點,就是皇家的奴才。主子對於奴才自然是招之即來呼之即去,這也就不難解釋慈禧對於恭親王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了,也不難解釋恭親王為何不是慈禧的對手了。

  • 7 # 紫藤講故事

    你好,我是紫藤,你的問題我來答。

    為什麼恭親王鬥不過慈禧?一個是皇子,一個是皇嫂,在歷史的事件中他們之間沒有正面的鬥過。硬加一個“鬥”字的話,那就是君臣之間的內鬥。

    除此外,恭親王與慈禧還是同盟關係,同盟關係就是意見相同時是友,反之,會產生誤會,但不至於為敵。

    那麼,恭親鬥與慈禧都有哪些較量呢?紫藤覺得他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慈禧擔心奕訢在高位太久,容易起異心,所以先下手為強。

    一、為利益而同盟,但都想佔權力的最高位

    《清史·諸王列傳》中評價奕訢:“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懟,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

    從中可見,如果慈禧太后對奕訢保持信任,未必不能給清朝增添些中興的希望。同理,如果慈禧過於信任他,有可能她的地位就不穩了。

    道光時,奕訢曾受道光皇帝器重,還在他與奕詝(咸豐)之間猶豫過讓誰得皇位。結果,咸豐繼位,奕訢抱憾終身。不但如此,咸豐還不斷排擠他,使他賦閒在家。

    咸豐駕崩,有著政治警覺性的慈禧嗅到機會,與奕訢才有了交集。慈禧一邊說服慈安太后,一邊尋找政治同盟。這對奕訢來說是個翻身的機會,所以一拍即合共謀大事,才有了震驚朝野的“辛酉政變”。

    之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為議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幾乎與兩宮太后持平。此時的奕訢難免想要的更多,或許皇位再回到他手中。

    而慈禧也是聰明的,怎會察覺不到。“我能重用你,也能發難於你。”因此,她對奕訢有所行動是遲早的事。

    二、慈禧太后示威,發難恭親王奕訢

    同治四年,慈禧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她借官員蔡壽祺的彈劾奕訢的奏摺,先試探他。奕訢不懂慈禧的真實用意,便回慈禧:“臣知曉,但這蔡壽祺不是好人。”

    按理說,查完了,就該恢復奕訢原職。可是,慈禧否決,不僅不恢復職務,而且給判了罪名:忤逆之罪。

    誰知此事一經公佈,皇叔、大臣們紛紛都來為奕訢辯護。慈禧見狀,以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諭旨,大意是罪名可免,但應當自省。隨後,給奕訢降一職,成功達成慈禧的目的。

    慈禧果然有手腕,這個一石二鳥的計策用的妙,不僅震懾了權高的奕訢,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望,讓朝野上下對她馬首是瞻。

    三、奕訢太弱,小反擊對慈禧來說無傷大雅

    之後,奕訢終於對慈禧反擊了。他聯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斬殺了她的貼身大太監安德海。這對於慈禧來說無傷大雅,接著李蓮英順利到位。而對奕訢來說,雖說是個小動作,但是已經盡最大力量來辦此事。

    慈禧是主,奕訢是臣,奕訢如果真心輔佐慈禧,或許他們會成為完美搭檔。但奕訢若有異心,權高的慈禧自然不會放過他。這該就是慈禧最高明的地方。不然,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人物怎肯為慈禧效力。

    說白了,地位的懸殊也是奕訢鬥不過慈禧的重要因素。他厲害,慈禧比他還厲害;他權力高,慈禧比他權力更高。就算是朝中大臣都偏向奕訢,但是面對最高權力就會識時務改變初心。

    恭親王奕訢不敗,誰敗呢?

  • 8 # 歷史寶藏

    恭親王鬥不過慈禧太后很正常,表面上看起來是臣服於慈禧太后個人,其實是臣服於皇權體制。

    恭親王奕訢像

    慈禧太后打壓恭親王的權力就是藉助的皇權體制。

    慈禧太后像

    綜觀恭親王的一生,其實他一開始並不是不能和慈禧太后扳手腕的。

    恭親王這個封號不是慈禧太后給的,而是道光皇帝給的。

    咸豐皇帝在位時,恭親王就是領班軍機大臣了,那個時候慈禧太后還不是太后,只不過是一個妃子罷了,恭親王的權勢和地位根本就不是那個時候的慈禧可以比擬的。

    恭親王奕訢像

    然而,為了除掉肅順等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聯合。肅順集團覆滅後,同治皇帝年幼,大權自然而然落入其親生母親而且政治能力較強的慈禧太后手上。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慈禧才真正走上了飛黃騰達,慢慢步入權力的巔峰。

    能阻擋她的人只有比慈禧太后地位高一些的慈安太后。

    但是,慈安太后對政事不太上心,其暴卒後,慈禧太后也就成了清政府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那個時候的奕訢已經成了老佛爺的臣子了,沒當上皇帝的奕訢最後還是得效忠另外一個皇帝,這是體制,也是他的宿命。

    奕訢依舊坐鎮軍機處,軍機大臣是輔佐皇帝的,服從皇權的,奕訢當然也就得聽皇權的實際行使者慈禧太后了,鬥不過慈禧太后也就在情理之中。

    中法戰爭期間,糟糕的戰局讓老佛爺非常生氣,一怒之下將軍機大臣全部罷免,自然也包括奕訢,這個時候奕訢也只能聽之任之,毫無還手之力。

  • 9 # 知北遊很酷

    慈禧離皇帝近,恭親王離皇帝遠。

    中國歷史就是誰控制了皇帝,誰就控制了政權,誰就有了大義名分,所以漢獻帝這樣的流浪天子,曹操也要當個寶貝,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像司馬家三代和楊堅這樣的野心家,直接獲得了擁有中央政權的皇帝在手,那篡位可太簡單了。

    就算有人舉兵造反,面對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也是九死一生,淮南三叛,北周三管之亂,都是自取滅亡。

    恭親王除非能跟清初多爾袞一樣獲得皇父攝政王的地位,不然是不可能在不破壞規則的情況下鬥過手握同治皇帝的兩宮太后的。

  • 10 # 錢君史話

    在封建皇權的社會里,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旦君臣位定,臣子對於皇帝只有服從的份。有一此在內殿裡,東西二後,小皇帝,軍機大臣都在場,作為議政王的恭親王奕訢,與西后產生爭執,兩人互不退讓,東太后不插言,小皇帝巴巴的望著,這恭王感覺燥渴,隨手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感覺不對,馬上放下,原來是他侄子,同治皇帝的水杯,東後立馬喊了一聲“六爺”,小皇帝倒是示意他六叔可以再喝,要是普通人家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在內殿如果都睜隻眼,閉隻眼也算不了大事。但是,這西后不是省油的燈,無孔不入,立馬把臉一翻,下聖旨,責恭王,欺君罔上,專橫跋扈。掀起了一場政治風暴,徹底打壓了恭親王。連老實巴交的慈安皇太后也說,六爺,這次我也救不了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特斯拉可以遠端刪掉汽車的一些功能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