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編劇演繹法

    結束觀影后,面對這部如此隱晦的電影,不讀懂個一二實在難解心頭之納悶,於是就翻了許多的影評和分析。事後,我後悔了。因為把這個困惑解決之後,之前的觀影體驗馬上變得索然無味了。

    直到看到李滄東導演的Q&A中,導演說的一句話“電影沒有解讀的必要。我覺得感受和體驗就是全部,並不需要接受其他人的意見。《燃燒》正是透過這種過程被人們所接受的。所以有趣也有意思。”我深有體會。

    回想起自己的觀影期間,在一切還沒有道清說明的時候,正是全憑自己的感受、體驗、以及思考。比如68分鐘開始那個長鏡頭,惠美脫下上衣,赤裸上身面對夕陽下的田園跳著她在非洲旅遊學到的 “GREAT HUNGER”(指的是精神上的飢餓)。配合悠揚的管絃樂、赤裸的軀體、萬里無雲的傍晚,無不象徵著一種無拘無束、一種惠美一直嚮往的自由。但是也因為這個赤裸的軀體、無雲的天空、轉瞬即逝的黃昏,還有落後的邊境村莊,同樣象徵了惠美內心的空虛與不安。隨著音樂淡然消失,惠美后知後覺的落寞與哀傷,緩慢搖離的空鏡頭,這個長鏡頭把惠美這個角色的渴求自由而又虛無不安的矛盾內心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也是這個屬於全片中間點、情緒轉折點的長鏡頭,把電影的主題即將從前半段的設定鋪墊轉變到慢慢實現。

    李滄東導演的原話,“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自身慾望的產物。想聽自己想要的故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當然希望觀眾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找到自己認為的主題。”

    是的,當我看到導演這個對《燃燒》這部電影主題的闡釋,頓然恍然大悟。

    所有的事情就像開端部惠美向鍾秀表演啞劇“剝橘子”的要點一樣,有與無、事實與幻想主要依靠的正是自身的慾望是否足夠強烈,你自己是否相信。

    那麼關於惠美到底去哪了;她口中的那口井是否真的存在,鍾秀是否救過掉下井中的她;Ben是否真的殺了惠美;那通無聲的電話到底是誰的;被Ben撿回家的貓是否真的是惠美原來的貓Boil等等這些疑點將不再重要。因為每一個觀影者都會從中理解出不一樣的答案。比如鍾秀看到的每一個指向Ben殺了惠美的疑點,都被導演相對明顯地放大,暗示著這一切的嫌疑都是建立在鍾秀自身慾望之上,而這些成為了點燃他內心憤怒的火苗。

    所以一部電影如何,最終還得問自己,他人的觀點與解讀只是一種情況,倘若過於著迷這種看法,那無疑等同於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樣事物,沒了自己的東西,反倒容易先入為主。這部電影更像是導演丟擲的一個問題,如何解答,得看我們自己了。

  • 2 # 四味毒叔

    果然刷屏!

    戛納史上的最高分電影------

    《燃燒》

    影迷都知道,前段時間的戛納,除了國內的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和畢贛的《地球上最後的夜晚》,要說風頭最勁的,還有兩部: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滄東的《燃燒》。

    一日一韓,兩個大導。

    前者成功奪得金棕櫚,後者重新整理了戛納電影的評分記錄。

    這樣的電影,誰不想看?

    本來以為片源要等很久,沒想到幸福來得太突然,還沒幾天,《燃燒》就率先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效果咋樣呢?

    ......非議很大,一言難盡。

    有人說它好,也有說不好,有人說詩意,更多的人說是裝*。

    豆瓣得分也是一度從戛納電影節期間峰值的9.2分,降到了現在的8.0分。

    這部影評人打出罕見高分的電影,觀眾不買賬?

    為啥?其實很正常。

    角度問題。

    比如現在比較集中的反對評價是:懸疑沒有解答清楚,導演立場含糊不清。

    反正就是,“看不懂,故弄玄虛!”

    普通觀眾看電影看的是故事,“看懂”是剛需。

    影評人看的除了故事,可能還有意境、形式、結構、有無創新、觸發的思考......

    當然,這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但如果一部電影故事好像沒看懂,但是看完震得你頭皮發麻,它是不是好電影呢?

    當然是。

    所以我覺得這其中有一些誤區,就是很多人以“看懂”為目的去看一部藝術片,很可能就跟導演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非把電影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而扼殺了電影本身的朦朧美感。

    道理很簡單,就像“水至清則無魚”,“猶抱琵琶半遮面”永遠要比“袒胸露乳”要美。

    這兩天很多自媒體都對《燃燒》紛紛跪拜,都誇神作、牛*、年度好片!

    但不是我說,一個都沒誇到點子上去(放心,我可能也誇不到點子上去)。

    他們的問題是覺得觀眾沒看懂,又覺得自己看懂了,於是開始一條條的去解釋。

    比如惠美託付給鍾秀照顧的那隻貓,是否真的存在?

    惠美口中的井,到底有沒有?

    到底是誰在不停的給鍾秀家裡打電話?

    惠美死了嗎?是不是Ben殺的?鍾秀又為什麼殺了Ben?

    說實話,這些問題有標準答案嗎?

    並沒有。

    導演費盡心思營造這些疑惑,也並不是為了尋求一個標準答案。

    所以對於《燃燒》來說,其實所有的解釋都是偏見。

    只有在看完之後,你的迷惑你的思考,才是導演的表達訴求,這些才是沉甸甸的真實存在。

    李滄東是作家出身,43歲才開始拍電影,至今為止也只拍了六部。

    而這部《燃燒》,距離上一部作品《詩》,也是時隔了長達八年之久。

    雖然作品不多,出活又慢,但這似乎不影響他國際大導的地位。

    對染只有六部作品,一出手就是好貨,金棕櫚大獎提名了三次,金獅獎提名了一次。

    憑什麼?

    我覺得這和李滄東電影中的“詩意”分不開關係。

    “詩意”是我眼中電影的最高境界,一部有“詩意”的電影宛如神蹟。

    那“詩意”是什麼?

    一種對自我感受的表達,一種無用之美。

    你開心了會笑,難過了會哭,憤怒會罵人,這些都是對自我感受的表達。

    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本能式的表達,人的情緒中總會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時候,總有你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該沉思還是該暴躁的時候。

    你有時候會被夕陽、露水、晚風、霧靄所震撼,有時候會被火焰、舞蹈、身體、音樂所感動。

    是這些在本能之上的情緒,才匯聚成了“詩意”的表達。

    這些是那些爆米花電影帶來不了的。

    電影的本質上都是要刺激你的情緒,但商業片的片邏輯是刺激你的感官。

    但像《燃燒》這一類的藝術片,則是想激發出一些不可名狀的情緒,帶你尋找遺忘在某個內心角落裡的東西。

    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惠美的那一段舞蹈很美。

    夕陽西下,夏日晚風襲來,田野就在眼前,她在兩個男人的面前脫掉上衣,迎著餘暉忘情起舞。

    你可能不知道導演為什麼會來這麼一段,但就是覺得心裡好像震了一下。

    在這一下中,你可能感受到了自由、釋放、孤獨......

    這就是一種很私人的很不可名狀的情緒,但它讓你遇見了美。

    如果看完之後再回想的話,你會發現:

    原來這是惠美最後一場戲,所以也可能是她生命的最後一天。

    還有,她是社會底層,是一個不甘於現狀還老被生活打擊的女孩。

    她以飛蛾撲火的姿態撲向Ben,又屢屢跟底層的鐘秀保持著聯絡。

    她在高檔派對跳著令人尷尬的舞,又向別人傾訴“精神飢餓”和“身體飢餓”。

    她到底愛著誰?她到底想要什麼?這些估計連她自己都不知道。

    她就這樣被生活推著往前走,她在電影中是壓抑和掙扎的。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段舞是指惠美內心的情緒一次釋放,還是惠美只為自己而跳的生命之舞?

    至於它到底代表了什麼,這重要嗎?

    不重要。

    你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

    像這樣的片段,它跟真正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正是因為這些額外的無用之美,才給電影真正帶來了“可遇而不可求”的詩意。

    而這些詩意,和詩意給你帶來的思考,才是《燃燒》的牛逼之處。

    所以像“懸疑沒有解答清楚,導演立場含糊不清”這樣的問題,你不覺得是導演刻意為之嗎?

    都說清楚了,還有什麼魅力可言呢?

    電影主要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同時也借鑑了福克納的《燒馬棚》。

    對於村上春樹,很多人的態度曖昧,儘管近年都是諾獎的種子選手,但還是有很多人把他當成暢銷書作家。

    這部《燒倉房》原著字數很短,故事也極為簡單,結尾更是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

    比起《燃燒》,它更加虛無怪誕,更具有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氣息。

    原著中“我”的淡淡的困惑與憂愁,在《燃燒》中,變成了鍾秀的精神崩潰和一場謀殺。

    這麼看來,李滄東比較村上春樹來說,把故事和人更加落到了實處,讓這個故事有了根。

    相比村上春樹,福克納在文學上的地位則要高得多,這位大師中的大師,是許多著名作家心中的偶像。

    電影中對《燒馬棚》的借鑑,主要用了對鍾秀的人物塑造上。

    前面說的“故事有了根”,這個“根”就是福克納式的憤怒。

    在階級鴻溝之下,暴力成了唯一的出口。

    當然,電影的不好之處,也在於這個階級鴻溝。

    原著中的“我”、“她”、“他”,被李滄東有意的拉大了階級之間的差距,變成了簡單的“窮富之爭”、上流階級和底層屁民的故事。

    而這個Ben“燒塑膠棚”,這個極具儀式感、表現主義美感的行為,本來是對傳統道德的一種不屑和摧毀。

    在《燃燒》中,則多少被他的富人身份所影響,變成了一個有錢人向世界宣告主權。

    這種對於階層的控訴,若放在一般的電影中,是很好的批判元素。

    但對於《燃燒》這樣的大師之作而言,這種明顯的階層意識,會讓則電影滑入侷限和狹隘了。

    不過好在階級之爭只是佐料,導演並沒有在此停留太久。

    電影的最後,是鍾秀一把火燒了Ben和他的保時捷。

    是一個窮人燒死了一個富人嗎?

    是一個不公湮滅了另一個不公嗎?

    不止如此,是一個年輕人殺死了另一個年輕人。

    一個虛無吞併了另一個虛無。

    鍾秀點燃保時捷後,踉蹌地把破卡車開向了遠方,身後大火逐漸熹微,前方霧靄朦朧一片。

    路不知往何處縱。

    這才是一個大師乾的活嘛。

  • 3 # 毒藥君

    這部在戛納電影節拿到場刊的3.8評分,史上最高。

    然而,這部前無來者的戛納系高分電影,似乎並沒有到了人人叫好的地步。

    主要是影片強大的文藝氣質,然很多看慣商業片的觀眾有些不適應。

    但就以惠美的消失來說,很難說惠美是被殺掉還是失蹤的。

    這位影片營造一種迷離氣質。

    然而,影片似乎也提供了自己的答案,惠美被高富帥殺掉了。

    證據是水井,貓,手錶,這些證據證明惠美的消失和高富帥有關。 另外,影片叫燃燒,因為瘋狂的迷戀,才會給自己加戲,奔跑,去做沒頭沒腦的調查,甚至順應自己的想象殺了人。所以才叫燃燒吧。 但是它似乎不算高明。那種刻意拖長放慢的臺詞和動作,灰暗的畫面,無不在營造一種臭烘烘的文青氣息。

  • 4 # 潮汐電影

    你有沒有一天早上醒來

    感覺身邊的一切都彷彿是虛妄的

    恍恍惚惚的腦袋裡,暫時還不能確定自己在哪裡,不能確定自己存在的真實性,不知道自己是在一場夢裡,或只是因為神經末梢沒有被喚醒的片刻放空。

    但至少我們都經歷過那種朦朧的,沒來由的抽離感。

    潮汐私以為,這種朦朧的,沒來由的抽離感和《燃燒》的觀影體驗極度相似、

    電影其實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但是真要直白的表達,就是屌絲男愛著屌絲女,而屌絲女最後被高富帥殺害,最後屌絲男為屌絲女報仇的故事。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會讓人覺得電影有些虛張聲勢,因為這個劇情還真不新鮮,甚至是俗套。

    這種上層階級對於下層階級的抹殺和公然調戲已經不夠新鮮,前段時間忻鈺坤的《暴裂無聲》表達依然是同一個主題,區別在於一個是親情,一個是類似愛情。

    潮汐並不是不知道這是根據村上村樹的《燒倉房》改編而成的電影,也並非是不知道這還和威廉·福克納的《燒馬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潮汐依然願意略帶偏執的理解為,這只是一場夢,一個作家混亂的腦袋裡的一場春秋大夢,一種不屈服於自身的命運的精神燃燒。

    電影的開頭,鍾秀遇到了曾經的發小惠美,兩人相談甚歡,一起相約喝了酒,最後到了惠美的住處交歡。在那種激情緊張的時刻,鍾秀的目光依然是牆面的一束斑駁的光,還有窗外窗外聳立的塔。

    這讓潮汐開始思考這一切都真的發生過嗎?還是出於鍾秀這個作家混亂的大腦,比如那隻貓和那口井,它們存在嗎?還是底層作家的憤怒和燃燒的出口。

    這是一部真實與虛幻的界限十分模糊的電影。

    “燃燒”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更是一切的線索,很多人會認為,喜歡燒塑膠棚的人是ben,那個great hunger也是ben,看上去殺人兇手也是ben,他是南韓的現代蓋茨比,做了不知道什麼的工作,開著保時捷911,住著擁有私人停車場的豪宅,男主角好像都是ben一樣。

    他去燒“塑膠棚”,去尋求生命的意義,不管是惠美還是其他類似於惠美的女孩,在ben那裡都是一文不值的,假裝的紳士,刻意禮貌的談吐,他會在女孩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打哈欠,顯得毫不在意,而鏡頭到了鍾秀的臉上顯示出來的卻是滿臉的手足無措與不安,那個ben覺得無聊打哈欠的女人,卻是鍾秀夢寐以求的伴侶。

    原來表面上是ben不斷的在使“塑膠棚”燃燒,但真正燃燒的人卻是鍾秀。

    那ben真的殺死了惠美了嗎?ben又真的死去了嗎?誰才是真的兇手?

    記得惠美和鍾秀相遇時候在一個類似於大排檔的地方喝酒,微醺的惠美在表演啞劇,她在表演吃橘子。

    她說:“別想著這裡有橘子,忘掉這裡沒有橘子就可以了”。

    她表演得那麼認真,讓人覺得她好像真的是在吃橘子一般。橘子是否存在在於你是否相信它存在,或者忘記它不存在,若果你能做到,那麼橘子就存在。

    如果吃橘子可以沒有橘子

    那麼殺人為什麼一定要有人死去?

    ben真的殺了惠美嗎?潮汐並不敢下定論。

    潮汐更偏向於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殺死,而非肉體上的。

    惠美的貓出現在了ben的家中,也能擁有合理的解釋,即是惠美故意將其放在其家中(當時鍾秀已經惹怒了惠美),對於惠美來講,即使去了非洲,唯一不能丟棄的也只是這隻貓而已。至於手錶,暫且不說同款,一個精神飢餓的南韓現代蓋茨比擁有一點收藏別人私人物品的癖好不足為奇,以此來判斷殺人,未免太過於武斷。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束,ben並未作出任何一點過激的行為,他總是那麼的儒雅,謙虛,笑容還出奇的迷人,絲毫沒有沾染血跡。

    真正內心動盪的是鍾秀

    鍾秀為什麼再也聯絡不到惠美?他自己其實心知肚明,他沒有像惠美那樣的勇敢,惠美其實愛著鍾秀,鍾秀是那個在童年陰暗時光裡唯一給過惠美光亮的人,可這個叫做鍾秀的男人,她唯一可以相信,唯一覺得會毫不猶豫站在她身邊的男人,說她像個“妓女”。所以就是那麼巧,第二天他便打不通惠美的電話,惠美的房子的密碼也更換了,如果惠美只是單純被殺害,用不著把密碼鎖也換了,這是一個女人想要和一個男人徹底撇清關係。

    於是她像一陣煙一樣消失了,因為絕望,因為再無留戀,對於惠美來說,那束曾經的光,消逝了。

    鍾秀真正憎恨的也並非是ben殺死了惠美,而是ben帶給他的精神世界的從衝擊

    在ben到來之後,他的一切都變了,他愛著惠美,他甚至告訴ben,他愛惠美,當惠美從屋子裡走出來後,他沉默了。

    他的愛在階級的對立面前發生了自我矛盾和衝突。在幾乎不可逾越的階級鴻溝面前,他的愛脆弱、卑微而又怯懦。於是ben的出現殺死了惠美對於鍾秀僅存的美好愛情的嚮往,ben也殺死了鍾秀那懦弱又倔強的勇敢。

    鍾秀不是因為覺得惠美被ben殺害而產生的,鍾秀最後殺死了ben也並非是因為惠美,而是源於ben讓鍾秀產生了全方面的打擊,這種來自於上層的蔑視,讓他舉起了屠刀,鍾秀在殺死了ben之後,把自己沾染了血跡的外套脫了,接著,他把褲子也脫了,準確說他把包含內褲在內的所有衣物都脫了,一絲不掛,澆上了汽油,讓自己的衣服和ben和那輛保時捷一起燃燒。

    如果是想為了脫罪,鍾秀犯不著把沒有沾染血跡的內衣和內褲都脫了,畢竟那是下著雪的冬天,他想脫掉的是自己的身份,是自己固化的階級,是自己心頭的燃燒的怒火,ben不一定有罪,而鍾秀心中一定有火。

    ben就一定死了嗎,不一定,別忘了,鍾秀是個作家,在電影的臨近末尾處,鍾秀開始寫小說,幾乎每天都寫,這是一幅全景的畫面,誰又敢說,ben的死不是作家的把玩和想象,是鍾秀操縱了觀眾。因為他是高高在上的創作者,可以殺死任何人,讓消失的人回來,甚至把謀殺的物件,指向自己。

    因為如果不這樣解釋,一切都說不通的,如果ben真的是殺人兇手,那麼鍾秀和和惠美一起見面的時候,無論這ben這個兇手如何的囂張,如何對鍾秀不屑,可說要和死者見面時候,他也不會一個人依然欣然赴約的。

    鍾秀是一個類似阿Q的存在,從精神上勝利,在他的筆下,壞人得到了嚴懲,而自己變成了被悲情的英雄。

    這是一部這是一部真實與虛幻的界限十分模糊的電影。也許先前的都是存在的,只有ben死亡是臆想的,也許這整個故事,從惠美和鍾秀的相遇開始就是虛妄的,這一切也許只是一場夢,當鍾秀醒過來,他依然是那個每天只知道在家裡看著高山的塔和美女的照片擼管,把自己搞得頭昏腦漲,也不知道怎麼開始創作小說的失敗青年。

  • 5 # 浪潮電影

    南韓電影《燃燒》是本年度最神秘的劇情片,備受國際電影節的認可,如今更是已經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最終提名。

    《燃燒》因為在戛納電影節上取得了有史以來最高的3.8分,電影在內地也取得了非常高的關注度。再加上豆瓣評分開始時直逼8.5的超高分,雖然如今有所回落至8.0分,也稱得上是一部優秀影片。

    《燃燒》的故事圍繞一名退役的南韓青年李鍾秀展開,李忠秀在大學研修的是小說專業,畢業後一直沒有合適工作,只能打打兼職養家餬口。李鍾秀再一次送貨的時候遇到了自己兒時的朋友申海美,兩人他鄉遇故知自然感覺非常親近,並在一來二去中建立了超越朋友的關係,但是兩人並沒有確認男女朋友關係。

    但是天不遂人願,申海美從非洲回來了,但是他身邊還有另一個男人——BEN。

    海美和BEN在非洲相識,海美是忍受不了寂寞的,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太過淒涼,於是和BEN走到了一起。自知自身條件有限的鐘秀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只能將自己對海美的愛掩藏,在心裡默默祝福他們。但是隨著鍾秀和BEN的相處時間增加,他發現這個謎一樣的男人有太多的秘密。

    比如BEN的工作不知道是什麼,卻擁有家產無數,不僅有著宮殿一樣的房子,還開著保時捷。再比如BEN親口對鍾秀說自己喜歡燒“塑膠大棚”,這種有點“變態的”愛好也讓鍾秀有點心中不安。最重要的是,在鍾秀看來,BEN並沒有多麼喜歡海美,不僅對海美的演講毫無興趣,甚至打起了哈欠。

    但是鍾秀面對自己喜歡的海美,還是無法表明心跡,因為他的破卡車是沒有保時捷的吸引力的。正當鍾秀以為海美要和BEN共度一生的時候,海美突然消失了。鍾秀找遍了家鄉和所有他知道的地方,都沒能找回海美。

    鍾秀去問BEN關於海美的訊息,BEN似有所指的說“她就這麼消失了,像一縷煙一樣”。鍾秀似有所悟,想起了BEN喜歡燒塑膠大棚的言論,而且在BEN說已經燒完之後,鍾秀並沒有發現有任何一間塑膠大棚被毀。

    “看似美麗卻又毫無用處,在荒野中好像等著人去燒”,鍾秀意識到也許BEN燒掉的,不是真實的塑膠大棚,而是指海美。鍾秀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便開始跟蹤BEN蒐集證據,而後來的手錶、貓等線索再次讓鍾秀確認了自己的猜想——BEN殺了海美。

    鍾秀的父親因為傷害官員,被判刑期一年半。孑然一身的鐘秀只有海美這一個生存的依靠,他下定決心要為海美復仇。他約了BEN出來,在荒野之中見面。沒有額外的寒暄,乾淨利索的殺死了BEN,並一把火點燃了他,BEN開始在田野中燃燒。

    電影的三位主角: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鐘秀、錢財來源不明生活空虛的富公子BEN、生活嚮往高階情趣卻面臨生存壓力的海美。他們代表了整個南韓社會中的多種年輕人型別,他們也許生活環境不同,也許性別不同,但是他們無論貧富都在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生活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他們都很迷茫,面對生活的空虛全都不知所措。BEN選擇了用暴力來填滿內心的空虛,用不斷的殺人來證明自己仍然在“活著”。李鍾秀代表了絕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沒有追求。所以當他遇到海美的時候,以為可以為自己找到生活的意義,海美的死讓他徹底失去了希望。

    海美象徵著一部分文藝青年對自由的嚮往,她的內心像晚霞一樣明豔照人,卻不得不忍受來自生存的壓力。她明明喜歡鐘秀,卻不敢表白。她能反抗過生活嗎?海美小時候掉進過井底,在無人迴應的3個小時裡,我們很難想像她經歷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也許從那時起她就恨透了孤獨,所以她的床底放了很多安全套,代表著她的男友不斷。

    當本片最美長鏡頭以海美為主角徐徐展開時,她像小鳥一樣享受著片刻的自由。

    當牛叫聲將海美從幻想拉回了現實,她發現自己仍然無力改變什麼,她還是那個在社會上甚至都無法生存的“小飢餓”者。

    這個被稱為年度最美鏡頭的片段,以南韓國旗為指向,表現出青年們想要獲得生活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但是鏡頭尾端定格在了遠處的塑膠大棚,也暗示了電影角色的最終命運。

  • 6 # Amicoguai

    Ben說的“燒大棚”應該指的是殺人。Ben說大棚離鍾秀很近,而且是很容易燒掉的一個,應該指的是惠美。Ben說從那天三人抽大麻之後的一兩天燒的,跟惠美消失的時間也一樣。所以鍾秀髮現家周圍的大棚沒有一個被燒掉的。這部是2015年的作品,屬於劇情戰爭類的~

  • 7 # 想當貓的怪物

    第一遍看《燃燒》時,我有些疑惑,什麼是燃燒?是男二口中的把“帳篷”放火燒掉的熊熊火焰?還是男主心中一顆本來百無聊賴的心逐漸沸騰的溫度?有點難懂。

    第二次看,發現原來燃燒可能並不是動詞,而是時間詞彙,燃燒是個過程,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

    第三次看,震感。在極具壓抑的氛圍下,把男主從頭到尾的情緒和變化,詮釋的淋漓盡致。

    《燃燒》是一部震撼到我的電影,不從視覺,不從畫面,從思考,從氛圍,不折不扣的優秀電影。強烈推薦,要認真看下去,不要快進,你會發現你也在電影裡。

  • 8 # 遙望左岸

    《燃燒》這部電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次顛覆性的觀影經驗吧。真假、現實與幻想糅雜在一起了,它到底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大家真的看懂了嗎?這部電影內容在原著中即有寫到女主的消失,難道要讓村上春樹來背這個黑鍋嗎?原著和電影都不曾將女性作為男性角色生長和淨化的犧牲物件,電影中的海美比之原著反而更獨立,更具自我意識。李滄東這次的大膽嘗試不知道會不會冒犯到部分觀眾,因為它的曖昧與不確定性。就我而言,《燃燒》的觀影點正在於它的那份神秘與曖昧,在於那份語焉不詳,或許正是那份虛實飄渺的質感異常接近“電影”的本質。即使在當年戛納沒有獲得大獎,《燃燒》也是我心中的無冕之王。它以精湛的敘事,為我們重新定義了人性的多樣性,希望這部影片可以獲得更多人的喜愛,也希望用心去做電影的李滄東,終有一日可以獲得與他實力相匹配的獎項肯定吧。

  • 9 # 鄉里人搞味道

    “對於南韓電影《燃燒》有何見解?怎麼理解的?”我想每個人對於這兩個問題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就說說我的個人意見。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然後在談見解和理解。這部電影大概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在一次送貨的過程中,年輕的郵差鍾秀(劉亞仁飾)被正在人行道上做促銷活動的惠美(全鍾淑飾)所散發的魅力所吸引,這個年輕女孩之前曾住在與他相同的街區。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請求鍾秀照顧她的貓咪。旅行回來後,惠美向他介紹了本(史蒂文·元飾),一個她在旅途上認識的神秘男人......由此展開了的一個故事”。

    從上述故事簡介來看,這樣的故事情節平常又無奇,甚至連照顧貓咪也作為故事發展的必要因素。故事普通啊,真是普通。很多看故事簡介就會覺得這部電影不過如此,所謂電影成功是吹的。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我對南韓電影《燃燒》的個人見解是“南韓電影非常講究細節,非常講究微觀表現。《燃燒》有流暢的懸疑劇情、充滿了象徵和隱喻、不斷升級的危機和謎團”。使得電影《燃燒》的表現非常成功。而且《燃燒》在戛納電影節點燃了亞洲電影的火,可見這部電影情節把控是多麼成功,這是一部故事情節非常流暢的懸疑劇情片,不僅讓觀眾看到了令人窒息的表演,更是處處充滿著比什麼都更重要的創新性和耐人尋味的耐看性的。影片中貓叫聲是最令人毛骨悚然、這樣的細節表現都已經入木三分。還有影片處處充滿了象徵和隱喻,加上導演李滄東在這部作品中,用不斷升級的危機和謎團,探索了最難以言喻的人生無奈的話題。電影中演員劉亞仁和史蒂夫.元雙雙給出了事業中最傑出的表演,而新人演員全鍾淑儘管被夾在兩個如此經驗豐富的演員中間,仍然毫不失色。所以成功絕非偶然。

    如果問道是怎麼理解《燃燒》的,我想說我的理解是的是:“導演李滄東的《燃燒》是一部既有著村上春樹的文學性,也不乏福克納精神的作品,電影透過大量的隱喻將三個身處不同階級人物不同的痛苦與困境的展現淋漓盡致,電影中一段夕陽之下女主的脫衣而舞,面對現實的無奈困窘,更是將故事預想體現的孤寂之感推向了高潮。透過故事中孤寂和無奈來表達人生的痛苦和無奈。

  • 10 # 快樂寶媽娛劇人

    《燃燒》是由李滄東執導,根據日本小說短篇《燒倉房》和美國短篇小說《燒馬棚》相結合改篇的。

    講述的是三個經歷各不相同的年輕人:鍾秀、本、惠美相遇後,所展開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 因為片中隱喻很多,問題很不接地氣,所以有人可能看不懂。 但真正觸發故事的那根弦,我覺得是孤獨。

    《燃燒》裡的三位主角的孤獨各不相同,化解的方式也不一樣。 首先鍾秀的孤獨在於他卑微的出身,破碎的家庭和無處安放的作家夢想,所以他是缺愛的。而惠美的出現對他而言是拯救,讓他感受到了活著的樂趣。因此,他的孤單變成了慾望,他想佔有惠美的慾望。

    惠美的孤獨是無人理解和關注。她渴望見識新世界,但是卻擺脫不了自身的侷限,因此選擇了放縱,在認識鍾秀和Ben後,既想要鍾秀的善良淳樸又放不開Ben的富裕生活,因此惠美一樣被孤獨轉化的慾望吞噬。

    Ben的孤獨在於生活太優越,太有錢了,最後卻發現找不到存在的意義和目標了,因此產生了用"燒大棚"來滿足自己的癖好。

    最後惠美的消失,雖然在劇中沒有哪個證據直接證明兇手是Ben,但關於Ben對大棚的言論,可能是一種隱喻,暗示了眼中那些可有可無,又沒人關注的人是可以殺死的。 尤其當劇中鍾秀開啟抽屜,看著那滿滿一抽屜的首飾時,如果那些都是Ben殺了人後的戰利品,那就太心思慎密了。

    以上個人見解,《燃燒》還是值的觀看的

  • 11 # 職業影迷牛哄哄

    故事紮實,電影拍的也很好,就是人群講述的太過於邊緣。

    電影《燃燒》講述了夢想成為作家的鐘秀偶遇兒時的鄰居惠美,他愛上惠美,惠美卻被一位名為本的神秘男子掌控,惠美失蹤後,鍾秀得不到真相殺掉了本。 導演的功力是很厲害。既能夠看到導演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很多隱喻,來輔助理解並昇華故事。也能夠感受到在小說的改編上,導演很成功的將故事落地到南韓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在畸形的愛戀背後,這是一個女孩網貸後還不起錢,認識暗黑世界中的男子被販賣器官的故事。至於惠美究竟是死是活,其實是開放式的,也存在被賣到中國的可能性。本的朋友很明顯討論了一些關於中國的,類似會所場合才會討論的話題。 這部電影固然優秀,卻不可能成為經典,因為人物和故事,兩者都過於個例了。首先故事上就不大可能給出什麼共鳴,更接近犯罪型別片。而人物的處理也過於瘋狂,好像全都生活在完全沒有人情的環境中。作為電影來說,即使有些人的生活真的是這樣,它放到電影中也是不真實的,去除了觀眾期望看到的人性。

  • 12 # 迷開狼

    《燃燒》講的是現代社會人們的孤獨感,讓我們從片中的幾個懸疑點展開說去。

    1、海美提到的那口井是存在的,三人在一起的那天,她講起了井的故事,很明顯海美是在乎鍾秀的,甚至一直暗戀他。關於鍾秀的事情,海美都記得很清楚,包括初中時說海美長得醜(以致於海美整了容),而鍾秀卻完全不記得,可見鍾秀當時對海美沒有絲毫的好感。海美看上去話多活潑,其實比鍾秀更孤獨。這一點在鍾秀在尋找海美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驗證,當鍾秀提到那口井,海美的母親條件反射似的指責海美說假話,看來兒時長得很醜也不聰明的海美連最基本的家庭溫暖都沒有。一個童年孤獨的人,即使成年後的生活再豐富多彩,也很難擺脫小時候的陰影。

    2、Ben提到的燒塑膠大棚,就是殺人。Ben說南韓有很多無人問津的塑膠大棚,對社會無用,燒掉了警察也不會理睬。像海美這樣孤獨的人,被家人、社會遺忘,唯一的朋友鍾秀也是個膽小自卑的人,她正是Ben的最佳的獵物。Ben來到海美的家鄉做“燒倉房”前最後的確認,而離去時,他已經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這個女孩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家人和朋友。

    3、Ben是富二代,他不用工作卻開名車住豪宅,隨時出國旅遊,看上去光鮮令人羨慕,其實和鍾秀、海美一樣孤獨。每次聚會其他人興高采烈的聊著天時,他多半是不說話的做個旁觀者,影片還特意給了幾個他打哈欠的鏡頭。他不斷的結識新的女孩,並將其殺死,用尋求刺激的方式發洩和緩解內心的孤獨感,這是他的排解方法。

    4、鍾秀的家庭支離破碎,父親無法抑制的憤怒毀掉了這個家,母親在他年幼時就離家出走,作為原生家庭的孩子,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他只能以沉默抗議這個社會:自己喜歡的女孩被他人搶走時沉默,在目睹父親被判刑時沉默。但在影片的末尾,他累計已久的憤怒終於在沉默中爆發了……

    李滄東用了獨特的視角來表現孤獨,他把孤獨拍得神秘且富有美感,一些懸疑點的加入也給了影片足夠的解讀空間,使影片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氣質。

  • 13 # 九哥賢言

    這部電影是一部文藝的懸疑片,一開始影片節奏比較慢,後來隨著中間穿插著各種小的片段,用鏡頭的各種切換,和背景音樂節奏的逐漸加快,襯托出緊張的氣氛,整部電影蘊含著淡淡的憂傷,人物和情節也很簡單,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臺詞的運用,很多事情沒有直接的表達出來而是透過人物對話的暗示,透過景色的使用,細節的描寫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鳥的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