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曉來青鏡添白髮

    會毀掉自己。

    世界上哪有完美?白玉尤有瑕,契訶夫說:“世界上沒有完美,允許你有十二次修改,也會有遺憾。”

    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是個理想主義者。持這種想法的人,是唐吉坷德式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是無法生存的。

    對待任何事物,應當用一分為二的哲學觀看待。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去想。

  • 2 # 阿振談心裡

    一、事事追求完美,說明你是一個辦事很認真的人,同時也是對自己要求 比較苛刻的人,雖然你會很辛苦,但是你卻不會認為是辛苦,相反的你會認為那是你的成就,如果成功了一件事,你會很開心。

    二、事事追求完美,也說明你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如果哪件事做不好,你就會感覺很沒面子,會很不開心,這樣的你有時候會感覺很累。

    三、事事追求完美只是一個幻想,根本不可能達到,古語有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聖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我們只是平凡的人類,所以你想做到事事追求完美,只會給你自己增加壓力。

    四、事事追求完美,一旦你達不到,會讓你的精神受到傷害,你會經常唸叨,那件事沒做好,哎怎麼沒做好呢,久而久之會讓你產生憂鬱症,你會變得脾氣暴躁,越是這樣越容易犯錯。

    五、如果做不到你想要的完美,你會失望,你會懷疑,變得不再自信,明明能做好的,你卻做不好了,然後會形成惡性迴圈,最後有可能厭惡人生,感覺你的人生毫無意義,你會想我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還能幹什麼?

    六、如果你能把事事追求完美,改成事事儘量完美,那麼你的人生會很充實,無論對於你的婚姻、事業、人際交流等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做什麼都會很認真,很細緻,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七、追求完美的路上,會讓你的人生很有意義,但同時也會給你帶來很大的精神困擾,會讓你有一種成就感,也會讓你有一種失落感,患得患失,最後帶來的後果,我想你應該知道吧。

    八、建議你學會讓步,既然不能追求完美,那就儘量做到完美,心態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平和的心態,才會讓你做的更加完美。

  • 3 # 默者Zou

    01

    首先得肯定追求完美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老話說的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究竟完美是個什麼定義?任何事情有沒有完美一說呢?

    小黃是個工作狂人,做事細心,追求完美。因為表現優異,得到領導認可,並讓他擔任了更重要的崗位。之後小黃就給自己設立了更高的目標,可是幾個月過後,他的團隊成績並不如意,與下屬之間的關係也不好,下屬們也頗多怨言。原來,小黃在提拔後,將自己的高標準要求到自己的下屬身上,要求他們做事也追求完美、不能有絲毫差錯。在幾次發現下屬達不到她的要求之後,他就事必躬親,甚至自己做了原本下屬該做的工作,下屬的積極性也大受影響,時間一長,小黃也不堪重負,做的很多事情也達不到他心中的完美,於是強烈的不安全感產生了。他越來越想控制所有的工作,卻越來越事與願違,不斷的惡行迴圈之後,他漸漸失去了往常的快樂。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可能不止有小黃,還會有小張小李,總是有部分人事事追求完美,卻將自己掉進無盡的疲憊和煩惱的深淵。

    02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Hewitt曾經把完美主義性格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要求自己型。給自己設定高標準,而且追求完美的動力完全是出於自己。二是要求他人型。為別人設下高標準,不允許別人犯錯誤。三是被人要求型。追求完美的動力是滿足其他人的期望,總是感覺自己被期待著,時刻都要保持完美。

    03

    事事追求完美其實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一是 它可以讓人不斷有向上的動力。

    二是 對完美的追求也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尤其是當今社會,社會關係複雜,壓力來自四面八方,它讓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更舉步維艱,從而導致性格產生變化,會變得急躁、自卑、多疑。

    這種情緒的變化,不僅影響了自己,還會影響自己周圍的人。

    04

    勇於接受生活當中的不完美,憑藉自己的能力,做到讓自己問心無愧,有點遺憾也是美。

    別讓事事追求完美影響了你本該有的幸福生活。

  • 4 # 帥八叔

    追求完美本身不是什麼問題,尤其作為搞藝術,搞純技術活時是非常好的個性,但是如果缺乏絕對資本又必須需要團隊合作時,或者搞偏管理的職業,追求完美的個性是會讓自己很難受的。

    追求完美會怎麼樣,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結果肯定是不一樣了,宏觀地分析,分幾個類別吧,

    第一類,本身個人智商超群的天才,又有絕對的權力等資源,比如像喬布斯這種追求完美還脾氣暴躁的天才,他的完美追求就造就了蘋果對手機的顛覆,不是那種偏執的完美主義追求,也許蘋果手機裡很多技術都很難被突破了。如果你只是個普通技術員,即使你是天才,沒有遇到伯樂前,最好別事事都追求完美,能在某些方面適當允許瑕疵,畢竟這世界大多數還是普通人,有些完美的要求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而不被理解,如果又缺乏開闊的胸懷,有時候真的會挺難受的。

    第二類,獨立藝術家們,這些人沒有點追求完美的性格,也難有大成就了。但是呢,是否必要在事事上都追去完美?比如成家選物件,人可是沒有完美的人,世界更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生活也不會有完美的生活。因此呢,作為獨立藝術人,對自己工作方面追求完美沒問題,至於其他方面,應該把認知放開一點。

    第三類,普通人,追求完美的本質意思,就是想按自己認知的意願得到一個自己想要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輸入與輸出都要按個人認可的意願發生,這也即是資源的投入與產出問題了,那投入的資源是自己能決定掌控的,當然可以按自己認知輸入,如果這種輸出是純物理化的(也就是沒有其他社會因素可以干涉到,比如以上藝術家創作作品就屬於物理性輸出),但是如果輸入資源不是自己能絕對掌控,輸出是會被社會因素干擾,那事事追求完美的個性,痛苦可能多過快樂吧。

    尤其在講究團隊智慧的當今社會環境裡,各門類技術的合作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如果凡事都希望按自己的意願追求完美,可能真的很難做成一件事情,或者效率會很低,這年頭的市場競爭,晚一點可能就意味著未生已死的境地了。

    總結:

    人類世界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完美,只存在某個個體認知裡的完美,你的完美在別人的世界不一定是完美,甚至可能還是缺陷。

    追求完美本身是一個好的個性,尤其對於技術職業,所謂工匠精神,其本質就是需要一個追求完美的個性,但是不應該把這種完美主義過度地融入日常生活裡,尤其對於缺乏資源的人來說。

    人應該有一點追求完美的精神,然後把這種完美主義轉化成勤奮、真誠與認真。其實日常生活裡,大多數人都更習慣混,這就是典型缺乏完美主義意識的人。

    個人建議: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能學學易經,瞭解易經關於陰陽關於圓的思維理念,這有利於自己在技術上追求完美,但是在與人與社會的交流上又能懂得靈活掌控。

  • 5 # 丘丘3507

    事事追求完美會產生兩個方面的結果:

    一方面,追求完美會產生好的結果。

    因追求完美而對自己要求很高,如此會不斷提升並完善自己。人以事為依託而修煉。特別在細節之處,追求完美之人會較真並精益求精。我曾有一個同事,在家庭保潔方面屬於追求完美之人,每次到她家,都給人特別整潔之感。當然她的家庭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也都用在打掃和整理上了。如此而為,也造就了她認真細心的做派。

    因追求完美而具有匠人精神,所做之事本身產生了一個附加的價值。匠人精神是當下非常熱門的一個詞彙。這種精神也可以稱為追求卓越。卓越是一種習慣,其根基在於追求完美。我見過這樣一對老人。老兩口每天早晨在小區附近做煎餅果子。我從第一次吃他們的煎餅果子開始,就喜歡上他們的作品,至今差不多有五年了。在與他們斷斷續續的聊天中我瞭解到,他們的煎餅果子所用原料都是自制。做煎餅的面、果子、醬及調料全是自家生產,這樣就確保了獨家口味,他人無法複製,只要吃一次他們家的煎餅果子,保證你會惦記下次再來。煎餅果子的價格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也始終保持穩定。有一次我問他們:“你們的煎餅果子這麼緊俏,為什麼不加價,這樣可以多掙點錢。”老大爺說:“我們做的是良心活,大家喜歡吃,我們也高興。”老兩口話不多,但你可以從他們的一道道工作程式中,看出他們的用心。一對老人用他們對煎餅果子品質的堅守,用心親手操作出獨家、可口、令人難忘的作品,每一道工序都不大意,每一張煎餅都圓滿完成,憑良心不抬價,這大概就叫匠人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真實寫照吧。

    另一方面,事事追求完美會產生壞的結果。

    追求完美可以,但不能事事追求完美。每個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如果事事追求完美,可能的結果就是事事不能達成完美。完美只能限定在一定的事上,否則人就會被事所奴役,搞得非常累。有些完美主義者也會時時產生焦慮,甚至因為追求完美而無法開始做事,或者因為追求完美而難以完成任務甚至造成拖延。

  • 6 # 奮鬥青春

    追求完美的人總是給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標。通常,一個完美主義者如果未能達成既定目標,他會制定一個更高的目標來補償。譬如一個體育鍛鍊者,本來計劃跑800米,但沒完成,第二天他就會努力跑1000作為補償。如果完美主義者學會制定現實的目標,學會偷懶,將會受很多。然而,要求完美主義者降低自我標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非常抵制這麼做,害怕這麼做沒有成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或者愛。他們並不知道,愛是不以成就為標準的;學會適當接受自己和別人的缺點,不但不會使自己平庸,卻可以使自己擁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完美主義者要學會偷懶,允許自己能有幾次未能按既定計劃完成工,看看自己會受到什麼處罰。你一定會驚訝地發現,一切照常運轉,所擔心的結局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糟糕。 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種錯誤和瑕疵,而不敢犯錯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弱點,允許自己犯錯。犯錯有什麼好怕的?天會塌下來嗎?害怕犯錯就不敢冒險,而一個人如果不敢冒險,他就永遠都長不大。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錯誤會帶來危險,比如說酒後駕車、打架鬥嘔等,但這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給大大小小的錯誤留有很大的餘地。過度追求完美就是吹毛求疵,不僅讓人心煩意亂,還會導致經濟上的損失。只有那些在犯錯和完美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簡單,也更經濟,正所謂“人無完人”。

  • 7 # 玫瑰花檸檬茶

    事事追求完美易得強迫症和焦慮症。因為現實一般都達不到理想中的完美,達不到心裡預期的效果時容易導致壓抑、失望和煩躁,會對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 8 # 手機使用者獨特視角

    事事追求完美是一道永遠做不完整的“數學題”。

    現代社會的人,尤其是涉及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諸關係,銜接各環節之間,苛求達到完美、精準統一的人不在少數。因為,你不追求完美,他(她)人就可能在追求完美中取勝;你不追求精準,他(她)人就可能在精準中贏得商機。

    顯然,如何在追求完美且不受完美情志所困是需面對的問題。比如,以經商服裝為例,每個人都在想某領域做大做強做出風格品牌來,這個想法沒有錯,應積極鼓勵給予肯定。但問題是,做品牌服裝,首先得了解國際國內有哪品牌、式樣、體裁、風格、價格、創牌環節、生產渠道、營銷網點、競爭思路及受眾面等。其次,你定位服裝品牌戰略,是面向國際還是國內,是一線品牌還是二線品牌,或是三類大眾化商品。再次,服裝公司的進料、設計、剪裁流程過程、分類,批營網點運作等環節佈局。

    如果是一公司的負責人(董事長、總經理(廠長))只需依照智囊團提供的科學評估方案,統攬全域性、謀篇佈局,科學決策就是完美的。公司的監督層既起著組織計劃實施,產品從材料到成品過程的動態監理,又涉及公司規章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情況的管理。若周延無瑕,其監督就是完美的。至於最基層的執行層,需將各類市場動態資訊,反饋給公司做決策依據。在服飾款樣、風格、潮流;生產、運輸、銷售及售後服務,網點管理等諸環節,保證其良性迴圈就是完美的。

    其實,所謂事事追求完美,並不是事事親躬,鉅細無分一杆子捅到底的完美。而是科學的分工,各司其職,各嚴其責,細緻嚴謹地銜接相互關係是其完美定義。

  • 9 # 夜蛾贏非

    以下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過度的追求完美無異於追求個人意志的毀滅。尤其是在這個聖母滿地走,道德綁架如鎖狗的時代!

    玄幻小說中有一種說法叫做合道,也即是通俗意義上的被萬物之則所同化。

    比如追求道德的完美:世間有一種人被稱為君子,他們是儒家思想的理想化身,是俗世道德的直觀體現;但是,這類人終歸是少數,於是,就有了“偽”君子的出現。本人所說的“偽”君子,並非通俗意義上的偽君子;而是,指代行為達到君子的標準,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君子心境的人。

    這種人通常是被兩種情況成就的;其一:自己主動地迎合道德的標註,機械的遵守道德的標準,甚至就連自己的行事準則都由道德掌控。其二:被動的被道德標準綁架著,坐什麼都有一群聖母在你身邊哼哼唧唧的,最後不得不按照別人的道德標準來行事,最後,就連自己的自我意志都會被抹殺掉。

    世界奇妙物語2008春季SP的第一個故事,講述的就是被道德綁架者的故事。其中,主人公必須不停地做好事,不然就會時光倒流,不斷地血環在時間開始的時間,直到主人公完成了別人眼中完美道德才得以解脫。故事的最後,因為主人公一生被綁架的聖人行事,他得以上臺領獎;當他踩了別人一腳,時光倒流,一切重頭開始······

  • 10 # 漢周讀書

    先說一個搞笑的事情。在美國那會兒,我在一次冷餐會上,認識了一個在大公司做人力資源部門經理的朋友。這朋友特別健談,一頓飯說了許多他許多過的面試奇葩,包括一些不為人知的行業趣事。

    他提到其中某一次,面試時遇到一個印度裔的求職者,一開始的軟技巧問答都回答得不錯,直到後來他丟擲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最大的缺點是什麼?然後這印度哥們不假思索地說: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完美主義,上級佈置給我的任務,都要一絲不苟地完成,害怕出一點差錯……

    他還沒說完,這位人力資源經理直接來了句:不錯不錯,臺詞背得挺流利的嘛。

    後來從他口中我才知道,在美國的印度人開辦了不少專門針對印度應屆生找工作的培訓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美國職場,包括面試時的各種問題。

    所以類似於“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早就應對自如,用一個看似貶低自己,實則抬高自己的所謂缺點“過於追求完美”來“完美地”應對過去。

    然而,接下來這個經理又接著補充了一句:這幫年輕人根本不知道,其實完美主義在我們職場一丁點都不吃香。他如果真的有完美主義這樣的缺點,甚至比粗心大意、不拘小節這些缺點更令我們擔憂。

    當時我還有點不太理解,總覺得以我過去接受到的觀念和思想,會認為完美主義總體而言,應該算是一個偏向“利大於弊“的屬性吧,怎麼到你這兒就這麼可怕了呢?

    於是我直言不諱地把這個想法告知了他,這位HR經理沒有直接答覆我,而是說了他自己親歷的一件事:在他剛進公司那一年,有一個叫John的常青藤畢業的應屆生被招了進來,此人的能力的確很強,做任何事情都手腳麻利,幹勁十足,而且領會上級的意思也特別快。感覺上無論佈置什麼任務,他都能做得非常不錯。

    然而後來他注意到了John的一個細節:他總喜歡把自己的辦公桌弄得非常整潔,除了一個相框和幾個資料夾之外,幾乎不放任何其他東西。某次一個捧著咖啡的同事路過時,不小心濺出了一些在他桌上,John就表現得非常生氣,要那個同事不要再犯這樣的蠢。而這種小事情換了別人一般也就是開開玩笑就算了,所以出於HR的職業敏感,他覺得John很可能性格上有問題(事實上過度的自衛性,的確是完美主義者的特質之一)。

    果然,後來某次上級交給John一個很重要並且時間很迫切的任務,到了快要交接的時候,卻十分意外地發現John不僅沒有順利完成,甚至進度還差得很遠很遠,而且當時的John一反常態地非常暴躁……

    後來大家才知道,John這次接手任務後,在程序中的某個環節遇到了困難,完成得非常痛苦,還出了許多差錯,於是他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徹底推倒重來。這樣一來,原本就耽擱了時間,沒想到重新做到這步時,依然困難重重。這下好了,John就像一個被繩索絆住了腳的魯莽士兵,不顧一切地想要掙脫,但使出的全部是蠻力。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環節,竟然把這個業務高手摺磨得死去活來。

    接著HR經理跟我說:你看,這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典型的行為,平時你覺得他是個厲害的人物,但卻不會意識到,這樣的人在公司裡很可能是個潛在的定時炸彈。一個人粗心馬虎、不拘小節這些,都是習慣問題,可以在職業生涯早期透過訓練逐步解決,但是那些完美主義過頭的人,實際上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有問題,可是他們往往自己還意識不到。

    他說的其實沒錯,完美主義者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一個思維方式上的缺陷:看問題過分簡單粗暴化,非黑即白,沒有緩衝區也沒有過渡環節。

    並且我們得承認,很多完美主義者其實個人能力是很強的,往往是超出一個群體平均水準的。但是,這樣的思維習慣會讓個人能力很強的他覺得,一切都可以如他所願般理想化,包括每一個細小的步驟,每一個微小的環節,都是如此。

    可事實上呢,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現實裡總是會有許多無法完美解決的事情,這時候完美主義者就會覺得無法接受,並由此產生巨大的挫敗感,或是進入煩躁狀態。

    John就是這樣,從小事上,他的確可以把自己的辦公桌維護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但是當外界的某個擾動,比如同事的一次意外失手,讓他的這個理想狀態出現偏差時,John就會不自覺地覺得惱火。咖啡潑濺出來,清理一下就沒問題了,可是大事上呢?所以當遇到自己很難解決的問題時,John就會被一次次的失敗所產生的挫折感充滿,依舊一味想解決所有問題,卻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過於追求完美主義,其實是一種偏向低幼化的二元向心理狀態。就像小孩子總是認為世界上只有善惡兩面,東西只有好壞兩個屬性,看到好吃的零食要麼就想全部佔為己有,要麼就賭氣一個也不要一樣。

    這樣的思維方式往往會讓完美主義者很難接受微小的人生失敗,畢竟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當出現挫折時,他們會產生的挫敗感要比普通人強烈得多。

    這樣的例子其實在身邊就很多,可謂俯仰皆是:下棋時,走錯一步就懊惱無比吵著要悔棋,要麼就心灰意冷地草草結束一盤棋認負。打個MOBA遊戲,一個野怪被隊友搶了或者是自己一不小心失誤送了一血,就覺得這局不用繼續了輸定了,開始負面情緒爆炸。

    這種思維方式延伸下去,就會讓人變得極其狹隘,過分重視一些旁枝末節的事情,甚至產生強迫症的傾向。

    比如我認識某個姑娘,就有著非常明顯的完美主義者特質,據說她每次在各種正式社交場合之前,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挑選自己應該穿哪件衣服去赴約,還要仔細琢磨自己應該化怎樣的妝容。反過來,如果她出門後覺得自己身上的衣服沒挑對,妝沒化好,就會一整天都處於焦慮和煩躁狀態。

    還有另外一個朋友更好笑,每次寫論文之前都會用各種理由拖延症發作,遲遲不寫,然後一寫起來就要花費遠超別人的時間。為什麼?因為他每次快要寫完了,都會莫名其妙地覺得自己文中好像有哪裡語言不通暢,可以修改一下,哪裡用詞不準確,可以換一個說法等等諸如此類……而事實上,那都是一些非常旁枝末節的問題。

    這些其實都說明了,重度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具有潛在而不易察覺的弊端。那麼,該如何改變這樣的心態,或者說避免落入這樣的狀態呢?

    首先,還是要從作為根基的思維方式入手,不要覺得一件事只有好和壞兩個屬性,更不要覺得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一下做到最好,實現完美的,畢竟,只有廣告詞裡才敢那麼寫。

    而現實世界裡,並不存在這樣簡單粗暴的劃分,一件事情可以是“已經足夠好,但還有一些方面美中不足的”,也可以是“整體上還存在上升空間的”,更可以是“需要立刻改進提升的”。這樣多元化的定位,才能真正切中問題的要害,讓人更看清事物的本質。

    對於一個人的正常生活而言,也不存在做哪件事是“絕對成功”或者“絕對失敗”的,你可能在某個環節上做得很差,但是其他環節上的出色表現,並不會讓你在整個過程中一無所獲。像John那樣,在工作流程中的某個細節上遇到困難總是失敗,完全可以尋求在此方面有經驗,或是更有能力的人幫助處理解決,而不是以完美主義者的姿態,事必躬親鑽進牛角尖。

    第二點,在整個計劃中,不要被那些微小的細節所束縛,一旦某個細節受到干擾就全盤否定。

    比方說我以前有個朋友,生完孩子之後一直對自己身材走樣覺得不滿意,然後某次發下宏願,說一定要瘦身成功,計劃是一週六天,每天晚上飯後7:30到9:30,去一家很有名的健身中心練瑜伽,並堅持一年。為此,她還特意買了專用的運動服和鞋子。然後僅僅過了一週,她就再也沒提過這檔子事。

    原因很簡單,如果真的想要健身鍛鍊,根本沒必要在細節上制定得那麼周全詳細,追求完美。那家健身中心的確很優質,可是畢竟遠啊,小區裡的健身房難道就不能鍛鍊嗎?再者,瘦身難道一定要每天做瑜伽嗎?慢跑、跳繩、打打羽毛球,都有很不錯的效果,而且搭配起來執行更有靈活性。至於那些時間上的安排,非得穿某某品牌的運動服運動鞋,完全就是不必要的完美主義思想在作祟。

    因此,這樣大而全的計劃,看起來很美,實際上一個環節不能滿意,往往就是徹底廢棄的結局。同樣的,被種種教條束縛住自身的人,總是難以真正做好一件事,或者事倍功半。

    第三點,要接受缺憾,並儘快意識到自己無法面面俱到,做到完美,繼而學會取捨和放棄。

    我在華盛頓特區的時候,親歷過一堂當地幼兒園的情緒管理課:這堂課上有一個內容,就是老師先佈置一個任務,要孩子們用一套五顏六色的積木,搭建一個很漂亮的城堡。任務並不難,老師也先行演示了好幾遍,但是在小朋友們完成的過程中,老師把某個顏色的零件事先藏起來了。

    當小朋友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有許多孩子當場哇哇大哭,他們覺得缺乏那個零件,自己根本無法完成這個作品。但是隻有很少的幾個小孩,藉助其他顏色的相似零件,依然完成了這座小城堡,只是看起來沒有標準樣品那麼齊整順眼。然而,一個是帶有缺憾的完成品,一個是一堆棄置的積木,哪個更有意義不言自明。

    成年人的世界裡同樣不缺這樣的例子,我以前認識一個小區裡開包子鋪的小老闆,生意好到天天排長隊。老闆就給我說過,創業之初他發現這個小區竟然沒有一家早點攤,於是立刻租了店面經營,當時找不到好的麵點師傅,他就自己親自上,連著幾天琢磨了工藝流程就開張了。

    雖然剛開始口感不佳,但是搶佔了天時地利,經過改進和引進好師傅,很快就做大了。他坦言,如果當時他追求完美,過分考慮什麼口感、發麵的技巧、包子餡的搭配、店面的裝潢等等細節的話,很可能來不及開張,就被別人家給擠掉了。

    對於這種事情,有一句話總結得很到位:實用主義者的成功,總是在行動中完成;完美主義者的成功,永遠停留在腦海裡的構想。當你想得越多,顧慮得越多,越是想要做好,往往卻會淪為純粹的空想。

    最後,對於完美主義的思辨,一位偉大古人早就透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詞,給予了我們充滿哲學的觀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實裡有太多的不如意,我們無法掌控,也無法去苛求完美,能夠長長久久和和美美地生活下去,就是幸福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q紅包帶花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