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時媒
-
2 # 隴之語
曹操常自比周文王,足以見其有意追隨周文王的事業,建立起自家的王朝。
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周文王是怎麼回事?曹操為什麼如此崇拜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是商紂王時的西伯候,他在位時,“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子牙為軍師,問于軍國大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虞國、芮國,攻滅黎等國,為周武王滅商奠定基礎。後來,周武王滅商,正式稱王,追尊姬昌為周文王。
看得出來,曹操其實也是想像周文王姬昌一樣,給兒子曹丕打下良好的基礎,好讓曹丕篡漢,然後追尊他為開國皇帝。果然,曹丕就篡漢了,自稱為魏文帝,而追封曹操為魏武帝。後人在說起曹操的這個事時,常譏笑為“兒子產生老子”。
其實,以曹操的實力,早就可以篡奪漢朝的天下,但他就是不背這個鍋,而說什麼“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是明明白白地讓兒子篡權,這是給身邊的大臣們的政治遺言。
曹操不愧為一代奸雄。漢朝落入曹家,實乃水到渠成的事情。勝敗皆有據,興衰豈無憑?!歷史的輪迴總是相似的,常常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曹操便是漢末的周文王,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就漢末朝廷的情況,既是不落入曹操家,也會落入其他人家,而相對於歷史功績來講,曹操更該繼承漢之大統。
-
3 # 心向青山
如果天命真的在我,我還是做周文王吧!
周文王在世的時候一直都是西伯侯,滅商的是其子周武王。
所以,曹操的意思是如果曹家有天命,我做周文王,至於稱帝還是留給子孫吧,事實也正是這樣,曹丕在曹操去世後就稱帝了。
曹操有帝王之志,說他沒有篡漢之心肯定不是事實,但曹操確實至死都是漢臣,這卻是事實。
曹操曾說,若非孤,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世受漢恩,一生信誓旦旦表示不篡漢,且曾經嘲笑袁術稱帝,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更符合曹操的性格。
劉備和孫權其實更希望曹操早點篡漢,如此以來,曹操漢賊的身份就坐實了,其實曹操不稱帝,劉備更不能稱帝,因為漢獻帝還在,劉備號稱興復漢室,其稱帝在曹丕篡漢的第二年。
曹操說,稱帝是孫權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
只要漢室還在,孫權和劉備就還是臣。
-
4 # 知常容
這句話是一句很無奈的話,曹操大權在握,魏國實際上已經取代了漢朝,曹操是魏王,加九錫,而且魏國的百姓只知道有她不知道有漢,人心思為不知漢也。按道理說完全都已經符合條件了,但是就差臨門一腳沒有辦法稱帝,所以曹操長嘆我當週文王,這是一句很無奈的話。
參照周文王的典故,文王不稱王,忠於當時的商朝,而武王伐紂,取代了商朝,成立了周朝,成了開國之君。所以曹操希望他的繼承人能夠也像武王一樣,最後建立魏國稱帝。
很多人都很好奇曹操為什麼稱不了帝,那是因為曹操侵犯了所有世家大族的利益,要知道,當時決定力量是世家大族,曹操他提出來的是唯才是舉,不要小看這四個字,這是寒門崛起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後來科舉制思想的萌芽,但這樣做了之後,直接導致的是世家大族做官的名額少了。
原來透過唯才是舉上來的寒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奮鬥,他們也成長為新的世家,當新世家和舊世家,站在同一利益的時候。形成的絞力是非常厲害的,這個就是直接阻礙曹操稱帝的原因。後來曹丕跟陳群設定了九品中正制,他是察舉制之後的一個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完全的照顧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大家看利益分配好了就不反對曹丕稱帝了。
-
5 # 豫鄉文旅
如何理解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用意?“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話留下不少把柄啊,曹操那時候可是自比周公的,曾說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為何又要說自己有天命,要做周文王呢?其用意是什麼呢?
一代梟雄,說話怎麼會沒有深刻涵義的呢?
曹操的意思是,如果是天意讓我當週文王,那我就當吧!其實曹操話裡有話,還有下半句話沒有明說,就是周文王沒有篡位,但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可以啊!
薑還是老的辣。曹操那麼聰明的人,他會在名存實亡的漢獻帝面前稱帝嗎?顯然不會,那樣就會坐實了自己的篡位之心了。曹操是表示過要效忠漢朝的,就像周文王一樣的忠於商紂王。
但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話裡還有一層意思。他也要像周文王一樣的作為一個被後世尊崇的開國明君,但不是現在。不能像孫權老兒一樣急於以吳代漢。那樣會犯了大忌,因為古代君君臣臣的觀念很重的,漢獻帝還在的漢朝是不能再有一帝的,屬於謀反大不孝的罪行。
但是曹操想稱帝的也行早已是昭然若揭的了,可以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事件就明白了。既然做不了大帝,就把大帝玩弄於鼓掌之中也好了。漢獻帝不得怪怪的聽命於我呢?事實也正是這樣,於是漢朝群臣中就有議論,說曹操要稱帝了。但是曹操又是何等聰慧之人?他不但不聽從大家意見,還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以孝治國,就是在從事政治活動了,漢獻帝夠可憐了,我還稱什麼帝呢?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老天要我當週文王,我就當吧。
可笑的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後來追封自己老爸為周文王,而曹操的兒子曹丕卻追封自己父親曹操為魏武帝,自己為魏文帝,恰恰和周朝相反,不得不說是曹操的悲哀了。
千算萬算,最後還是被自己兒子將了一軍。
-
6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且不論歷史上曹操是否真的說過,就當做當時電視劇中的情節來說。
此一時彼一時,以前是打天下需要人才,所以才自比周公,以吸引天下賢才為己用。現在曹操也沒有想到他會位極人臣到這一步,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勢,以魏最為強大,人的野心就是這麼一步步膨脹的,權利是很誘人的。
曹操也有稱帝的想法,但不敢為,因為時機不成熟。當今天下還是有多數人向漢的,他是漢臣,稱帝的話名義上過不了天下人悠悠之口,一旦稱帝內憂就是自己手下以荀彧為首的向漢計程車族集團會反對,其次會失去挾天子令諸侯的優勢,可能逼著外患孫劉聯盟共同伐魏。曹操心裡也清楚大漢已經名存實亡,取而代之是遲早的事,也無需急於一時。
之所以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是傳遞了一個訊號,算是試探眾人的反應,這事他不止做過一次了。之前曹操和天子在許田狩獵時,用天子的箭射中了一隻鹿,結果所有人都喊萬歲,大家都不知道是在喊曹操還是天子,這是一次試探;之後築銅雀臺慶賀,武官比射、文官比賦,築臺這一做法已經是位極人臣再進一步了,有些向漢的大臣直接稱病不來赴宴,又是一次試探。這層紙總是要捅破的,多次試探就是想在他有生之年為他的兒子除去路上的障礙,他此時不怕留什麼把柄,現在權利都集中在他的手上,試探出來向著曹氏的便留,向漢的便想辦法除去,畢竟跟著他一起打天下過來的人影響力還是蠻大的,若是他走了,他的後代未必會hold得住。所以曹操晚年把他手下影響力很大計程車族集團代表荀彧、崔琰、毛玠等都處死。
-
7 # 如切如磨
這話說的再清楚明白不過:即使天命選擇了我曹操,我依然會選擇做,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以臣子服事殷商紂王的周文王姬昌。意猶未盡的含義在我看來有兩個,一是曹操不做改朝換代的周武王,做忠臣周文王。二是要兒子做周武王,以曹魏代劉漢。
這話是有前因的。語出裴松之注《三國志》。裴引《魏略》說,孫權上書給曹操說天命稱臣,就是勸進的意思。曹操把書信展示給群臣,說孫權這龜兒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爐上烤呢。然後陳群等重臣也開始以天命之說歸德勸進。《魏氏春秋》也說夏侯惇更是直挺挺的說漢祚已盡,曹操大功於國於民,就該順天應命代漢而立。曹操說了,老子不圖那虛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話向來是曹操的把柄不假,儘管有諸多史家名人為曹操洗白翻案,比如呂思勉大師等人,力圖解釋圓轉甚至全盤否定曹操有篡漢自代的想法。但鄙人認為曹操這話出口就免不了是存有以曹代劉的野心和期望的。我們可以從曹操的《述志令》瞭解他的心路歷程。起初曹操志向“封侯為我意,但願國家平”,興義兵討董扶助天子、匡正國家。而後代天征伐不臣,討平群雄。不曾想一步步位極人臣,貴為丞相。這是曹操回顧半生髮出的感慨。
但到了這一步,自然有人因為曹操的權勢議論揣測他會有不臣之心,曹操因此也耿耿於懷。然後舉例齊桓公、晉文公雖為春秋霸主依然奉事周天子,周文王事殷商的先賢事蹟。樂毅投趙拒絕圖燕、蒙恬手握大軍甘心就戮的忠臣故事。自言深深被他們感動。思及自身,從祖父到兒子,都深受漢室朝廷的厚恩。所以他的作為是出於安定朝廷的公心,還有一點保全宗族家庭的私心,做丞相也是不得已為之的。
必須說這份自白書寫的很客觀也很有誠意。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的曹操還是以吐哺的周公自居的。可這份自白書寫於赤壁之戰後西征馬超之前,源於劉備孫權對他進行"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的政治攻擊。
權勢不斷澆灌滋長野心,野心逐步培育權勢慾望!隨著曹操平定關中,在寫出《述志令》的三年後,曹操被晉封為魏公,加九錫,正式建國。要知道漢制根本沒有公爵,上一位享受這待遇的就是篡漢的王莽。曹操從此一年一個腳印:位列諸侯王之上,女兒被立為皇后,進封為魏王,設天子旌旗、戴十二旒天子冠。到這步曹操規格已於天子無異。
《述志令》九年後,曹操再次提及自白書裡引用過的先賢周文王。不過變成了他自己要做周文王,屁股下的坐位最終升級了心裡的定位。
我們就此回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上來。現在看來這句話呼應了曹操立志的初心,延續了《述志令》中曹操對自己的剖白。是對權勢慾望的理智壓制,更是野心不甘的延續!天命在不在先不說,漢獻帝的小命,漢朝的命運可是完全攥在他曹操手裡的,“若”字也不過是自謙低調的虛偽罷了。他想是誰就是誰,為啥單挑周文王自比?
周文王對應的可是殘暴的亡國之君商紂王,西周對應的是氣數已盡的成湯,身為忠臣有這麼詆譭自己的君主和國家的嗎?周文王是忠臣不假,可他兒子周武王滅了商朝,逼死了紂王。以商紂王角度來講,周武王就是叛逆大惡,罪在族誅,文王一樣是叛逆。這樣的歷史誰人不知,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不是明示要兒子做周武王嗎?不臣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說如果曹操還是要做忠臣,沒有代漢的野望,他完全還可以以當初的周公自居呀。他要做周文王,意思再清楚不過,曹丕這聰明兒子自然順理成章的做周武王了。 -
8 # 阿慶還是阿慶
我們大部分人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堅定的認為曹操非漢室之功臣,實漢朝之篡權者。這樣認定的話,興盛的大唐、軟弱的北宋都符合這個說法,尤其是曹操做的只比宋太祖趙匡胤為多,而不比他們任何人少。
所以從曹操的生平來看,他一直是個忠心耿耿的漢室扶持者,包括他意圖行刺董卓,以為被發現了,當即掉頭出來就直接跑回老家,然後毅然組織起自己的隊伍。這支強大的隊伍有夏侯氏,有曹氏,一時間山東眾多謀士都投奔了他,實力擴充套件的很快。後來董卓被呂布殺掉。漢朝頃刻間土崩瓦解,袁術甚至敢於稱帝。在曹操努力下,北方地區得到一統,並且人口繁衍,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一片興盛。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有將士想要給他來個黃袍加身了。不過他並沒有那樣做。當然曹操心態上的變化在於,他很努力的在外面征戰,漢獻帝卻受了蠱惑或者挑撥,意圖用衣帶詔的方式找人殺掉曹操。曹操肯定不願意了,獻帝動不得,但是除了獻帝,其他的人都除掉了,還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獻帝。即便後來曹丕稱帝,對漢獻帝的待遇也絲毫不差——不用下跪受詔,可以自由在屬國活動。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大家都知道。假如殷商紂王已經殘暴不已了,周文王當時也是接受紂王的統治的,而且周當時還接受紂王安排平定叛亂,是商朝大功臣。但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反了紂王,並自己當了大王。
曹操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即便是天命在我身上,我也不會去當皇帝的。而我最多隻會考慮當一個周文王那樣的人,統領一方強大的勢力,接受紂王的統治。至於我的兒子會不會像周武王那樣的反了商紂王,然後自立為王,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很多人說,這句話更暴露了曹操有不臣之心。那麼當時的情況曹操能不能當皇帝呢?實際上在我看來已經完全具備了條件,真正忠於漢室的勢力已經完全不佔主導,而且沒有勢力了,曹操已經封王,並且是漢獻帝的老丈人,可謂皇親國戚,又是功勞巨大封無可封,屬下擁戴下來個黃袍加身也不無可能。但是終曹操一生都沒選擇這樣做。可也見證了他的忠誠。
-
9 # 趙志軍001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古文言文,我把它直譯成今天白話文,它的意思就是,若生命由我說了算,我就象周文王一樣。
從這句話足可以看出,曹操心高命短錯綜複雜的內心,和對現實的無可奈何,
那麼,周文王何許人也呢?
周文王乃商紂的一個諸候,只因紂王昏庸無道,便聯合眾諸候共閥之,且建立一方勢力,對抗紂王。
在此其間,頒佈政令,實施政改,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給後來的武王滅商立周稱王打下基礎。
其時,文王反商時並末稱王,只是一個候,在後來才被周武王追封為周文王。曹操雖奸 詐,但還是個性惰穩重的人,自赤壁慘敗後,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面對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只能把統一大業繼託的下一代身上,更不幹廢帝自立的事。
曹操的話不無無道理,他的兒子曹丕在稱帝后,不但未能統一全國,而且連政權都被司馬懿篡奪 政權。
面對曹操的座右銘,司馬懿以沒敢做皇帝,他的兒子也沒敢,直到他的孫子滅了西蜀和東吳後,才大大方方地做起了晉朝的皇帝。
-
10 # 神遊五千年
曹操自比周公,只是表明自己同周公一樣,愛惜人才,希望人才都能為他所用。
真正做到周公那樣,輔佐漢獻帝 ,曹操肯定一百個不願。畢竟時代不同了。
周公時代,天下還是分封制 ,周公自有封地,奪天子之位用處不大,反而把自己置於眾矢之的,得不償失。
曹操時代不同,給自己選塊封地,好好輔佐皇帝治理漢家天下肯定行不通。因為曹操一旦放棄中央王朝權利,封地自然存亡難料,要麼曹家滅漢家,要麼漢家滅曹家,共存,不存在的。
曹操曾自述,最初他不過是想當一刺史,隨著官位,權利越來越大,已經不能放手了。放手不知幾人稱王稱帝,誰都想涿鹿中原,天下又四分五裂。
並且放手就等於自掘墳墓,不僅僅害自己還禍及子孫。
所以曹操要說天命有歸,他做周文王。周文王有天下大半,商對他來說構不成威脅。
曹操也要如此,讓漢家對自己構不成威脅,讓漢獻帝做個傀儡,等自己駕鶴西去,兒子愛怎麼做怎麼做。
當然曹操希望兒子做到自己沒做的事。曹操把自己比為周文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曹操自比周公,自比周文王其實不衝突,為求所需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曹操還是他曹操,沒變。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話留下不少把柄啊,曹操那時候可是自比周公的,曾說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為何又要說自己有天命,要做周文王呢?其用意是什麼呢?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凸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雄主的宏大志願.
縱觀曹操的一生,大權在握,帶劍入朝,廢漢皇帝漢後,可謂皇上的皇上,太上皇是也.但他始終沒有篡漢自立,直到後代才實施這個行為,但因為他的各種越權行為,自然引起了別人的非議,所以他心裡也會時常苦惱,難免會一吞真言,像這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是可謂其一句真言矣.
這句話有幾方面的資訊:
1.曹操自比周文王,可以顯示其志向雄心之遠大,周文王作為周朝開創人物,為千古流傳之明君,所建立的周朝流傳了八百年之久,創立了周易經典文化,手下更有姜太公周公召公等名人異士,可謂真正的千古一帝,曹操自董卓入朝招兵起家,東征西戰,南征北討,可謂勞心費力,功勳累累,足顯其軍政能力非凡.所以這句話顯示出其內心是比較自得的,對自己從一無所有到出將入相的能力很是肯定,也說明他認為以他的能力足以變成周文王一樣的名流千古的帝王.
2.顯示出其內心的不甘心,若天命在他,他就會成為周文王一樣的明君,反過來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無法完成這個心願了,所以發發感嘆來聊表心願.為什麼他會這麼認為?經過滅袁紹,討烏丸,敗馬騰馬超,破劉備,殺呂布,斬袁術,收劉表等大小戰役後,本以為可以順勢而下滅孫權劉璋統一全國,卻在赤壁戰場一敗糊塗,由攻擊態勢轉變為抗衡態勢,劉備再拿下了西蜀,變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由於孫權的長江阻隔地理優勢,劉備西蜀的山川阻隔,又有智謀無雙的孔明,勇武的五虎將,一時之間難以拿下,曹操認為可能在有生之年無法達到統一全國的目標,就更以稱帝變成周文王了,所以這句話可以顯示出他的不甘心的心理.
3.不但是三國鼎立的形勢讓他無奈,當時漢朝雖然有名無實,但仍然有很多忠於漢朝的人,就連他的手下苟彧追隨他那麼久,最終卻還是忠於漢朝而不是他,讓他很感無奈,所以雖然他自認為英明神武,智慧過人,能服眾,但終究抗不過天命,無法在有生之年稱帝,實現不了變周文王的心願,這句話足顯示出他的無奈.
曹操的這句話顯示出他內心的矛盾心情,既雄心萬丈,又限於逐漸年老時衰,既有心統一天下,又感到天下人心仍有歸漢難以完全收服,所以發出了這種感嘆,但他這個心願最終被他的後代所實現,又哪想到最後落入司馬家的手裡呢?天命果然是難以想像和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