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睿讀西遊
-
2 # 閩漂眼鏡仔
不管司馬懿能不能勝諸葛亮。司馬懿都知道諸葛亮不在了他也就可以歸天了。所以他很聰明既不能贏諸葛亮讓曹操對自己下手。又不能讓諸葛亮給滅了讓曹操認為自己無能。無利用價值。。。他只能在中間取一個平衡點。這是他的聰明之處。他的生存之道。因為他知道只要活著就還有希望。。。。個人觀點。。歡迎辯論。。。
-
3 # 肉郎阿漆
記住,當時不是司馬懿是皇帝,他不打,皇帝不可能給你金錢兵源讓你玩,打仗不是鬧著玩的,既然皇帝沒下令,就是沒有七八成把握,別一天到晚的馬後炮,噁心
-
4 # 真正鱷魚不哭
誰說司馬懿佔盡優勢,如果魏蜀兵力相當進行會戰的話,魏軍是打不過蜀軍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曰: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司馬懿對陣諸葛亮屢戰不利,以致於只能祭出烏龜法,堅壁不戰,熬到蜀軍糧盡撤退。可見到丞相後期,他已經有把握在兵力相當情況下野戰擊破任何一部魏軍。
有人說,司馬懿不是打不過諸葛亮,而是他更高明,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是不要忘了,蜀軍是在魏國疆域內作戰,蹂躪的是魏國民生!即便諸葛亮軍紀嚴明不搞擄掠,戰事綿延必然要嚴重破壞國民經濟;不禦敵於國門之外,就是沒把握在戰場上直接打敗敵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好比抗戰正面戰場,只有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原因無他,打不過鬼子不敢主動出擊而已。所謂“空間換時間”,是及其無奈的選擇。
為了對付司馬懿的烏龜法,諸葛亮精心準備了三年,終於用木牛流馬緩解了運糧問題。建興十二年春,蜀軍主力出斜谷,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直至當年八月長達前後百餘日,可見此時軍糧已經不再嚴重困擾蜀軍了。蜀軍此次北伐還分兵進行屯田,以優惠政策招流民屯田,到八月時第一茬新糧業已收穫,雖然還不能自給自足,但無疑大大減輕了後勤負擔。
有理由相信,如果諸葛亮身體不出問題,蜀軍一定能堅持更長時間,甚至在關中修築城垣長期駐紮。到那個時候,雙方主客易位,魏軍進退兩難,主動出擊凶多吉少,繼續消耗下去只能眼睜睜看著蜀軍坐大。如果呼叫外部支援,殘破的關中無法供養大軍,後勤壓力就落到了曹魏一邊。接下來的劇本將變成,諸葛亮實踐“烏龜法”持重不戰,而魏明帝著急上火,畢竟戰爭是在曹家地盤進行,消耗錢糧是在虧他曹睿的棺材本。
甚至說蜀軍只需要分兵在此與司馬懿相持,主力可以再攻隴右,因為主動權在手,丞相完全可以指東打西,充分疲憊魏軍。
無奈天不假年,正當丞相準備重啟隴右攻略時,一病不起,從此失去了絕好機會。
-
5 # 歷史笑春風
關於這一點,我們首先要看曹魏早就制訂的國策。曹魏在曹睿的時候,就定下了對外防禦,對內發展的國策。在史書中記載曹睿和孫資計議形勢的時候,孫資建議裡說道:
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曹睿採納了孫資的建議,他控制三個戰略據點合肥,襄陽和關中為手段。只要守住這三個據點,阻止蜀吳兩國進攻就行了。等待自己國內的經濟發展後,再圖取蜀吳兩國。
因此,在戰略上,司馬懿按照曹魏既定的國策,當諸葛亮進犯的時候,他以防禦為主。只要保證諸葛亮不突破關中防線就行了。
在戰術上,司馬懿採取防禦的策略,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曹魏的戰役方針是採取防禦為主的策略。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對陣諸葛亮之時,曹睿就親自對戰役採取的戰術方針指示司馬懿:
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出於這種戰役指導,司馬懿當然會採取防禦的策略。
二、在雙方的實力對比上。
雙方的實力並不是題主說的,司馬懿佔盡優勢。實際上在當時,諸葛亮的實力與司馬懿的實力相差無幾,雙方各有所長。在兵力上,諸葛亮兵力在十萬左右,司馬懿也差不多。
在將領素質上,司馬懿和諸葛亮棋逢對手。在這種情況下,誰先動手,先露出破綻,誰就先敗。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採取守勢,尋找對方的破綻,後發制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三、在客觀的條件上。
諸葛亮是在敵人的地區作戰,雖然有屯田的方法,但是後勤壓力是諸葛亮無法解決的。運糧要越過秦川,而屯田要分散疲憊兵力。
而司馬懿來到關中後,廣開水利,進行大規模的開墾建設,糧食補給方面沒有困難。而且在自己的地區作戰,沒有遠途運輸的勞頓。在這一方面,司馬懿遠遠佔了上風。有這樣的優勢,司馬懿當然要利用了。
因此,司馬懿發揮自己的優勢,採取守勢,諸葛亮無法和司馬懿決戰,又有後勤巨大的壓力,終究只有失敗一途。
四、諸葛亮戰術上的缺陷,使得司馬懿能夠採取守勢。
兵法雲,善戰者攻於九天之上。如果諸葛亮是一個善戰者,他有制敵的能力,那麼司馬懿就算想採取防禦也不會成功。正是諸葛亮本身的缺陷,才使得戰爭陷入僵局。
諸葛亮本身性格是謹慎小心,不敢弄險。因此,他的進攻的策略很容易就被曹魏方面識破。在曹魏預先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他進無所得。
而且,諸葛亮訓練的軍隊,雖然歷史傳說練成了八陣圖,可是,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這個八陣圖的評價,是不擔心再打敗仗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訓練的軍隊,是一個以防禦為主的軍隊。
他的軍隊和宋朝的軍隊差不多,是因為確實訓練有素的騎兵造成的。他的軍隊面對司馬懿的鐵騎,就如同宋軍面對北伐遊牧民族的騎兵一樣。如果沒有布好陣,再不得地利,那麼必敗無疑。
這就是諸葛亮始終是在丘陵山嶽地帶活動的原因。司馬懿說諸葛亮不是勇者,不敢深入關中平原,那是調侃諸葛亮。如果兩個人對調一下,司馬懿率領那樣一支蜀軍,他也不會深入平原地帶與曹魏鐵騎決戰的。
因此,諸葛亮就一直幻想,自己選好戰場,做好準備,讓司馬懿來到他的騎兵無法發揮作用的丘陵地帶決戰。這樣一舉給司馬懿以重創,就可以開啟關中的大門。
可惜,諸葛亮面對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他面對諸葛亮送的巾幗都毫不在乎。他才不會上諸葛亮的當呢。這樣諸葛亮既不能進入關中平原,又不能和司馬懿決戰。那雙方對峙下去,諸葛亮只有一死而已了。
正是諸葛亮是以防守反擊戰術作為自己軍隊的主要戰術,所以司馬懿才敢於放心大膽的進行防禦。而且和諸葛亮交戰,面對諸葛亮那訓練好的,如同大烏龜一樣的蜀軍,不但無處下口,反而可能被反咬一口,又何必去招惹他呢?
基於以上的各種因素,才使得司馬懿採取了最穩妥的防禦策略。諸葛亮一死,蜀漢沒有了主政之人,也就日薄西山了。
-
6 # 司馬武侯
我是司馬。
三國時代,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瞭解,受到民間傳說和一些雜文的影響,司馬懿往往被認為是天生腦後有反骨謀略家,諸葛亮都被是他玩弄在股掌之中的棋子,但故事雖然新奇卻只是故事,因為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邏輯。
一、司馬懿是為了蜀漢而生?
自曹丕時代開始,司馬懿很受信任,曹丕曾把司馬懿比做自己的蕭何。在曹丕的短暫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和東吳作戰,每次曹丕出征必然留司馬懿鎮守中樞,假節代天子駐守京師,足見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程度。
曹丕臨死託孤時,司馬懿為是和曹真、曹休並列的託孤大臣,在魏明帝時代依然受到重用。司馬懿擊敗諸葛瑾和孫權,升任驃騎將軍,這是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官。太和元年六月,司馬懿進駐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此時司馬懿已經是實權在握的封疆大吏。也就是說,司馬懿的軍功都是在與東吳有關的軍事行動中刷出來的,截止到新城之戰以前,司馬懿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和蜀漢有過實質性的接觸。
所以,司馬懿並不只在西線戰場有飯吃,人家在東線和南線一直做的不錯,西線也並沒有因為沒有司馬懿而崩盤,司馬懿在文帝和明帝兩朝也備受榮寵,司馬懿不需要養寇自重,而且諸葛亮比曹睿死的早,狡兔已經死了,司馬懿卻活的滋潤,所以養寇自重論根本不合邏輯。
二、西線無戰事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魏國,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曹叡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挺進喻麋,對戰諸葛亮。這是司馬懿首次對位諸葛亮,這對所謂的“宿命之敵”,直到諸葛亮的生命餘暉才真正的短兵相接。
此次戰役的結果,不同的史書有不同記載。《晉書·宣帝紀》中,司馬懿大勝蜀軍;但在《漢晉春秋》中,諸葛亮力挫魏軍。另外,這時期魏將張郃之死也有不同的說法,《張郃傳》中,張郃不聽司馬懿勸告,主動出擊,“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而在《魏略》中卻記載是司馬懿指揮失當,“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尚不能下定論。但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司馬懿在此戰之後改變了對諸葛亮軍的策略。
眾所周知,司馬懿用兵並無常勢,縱觀其軍事生涯,司馬懿進攻如火,己方有優勢時,非常善於使用閃電戰擊潰對手。但是對抗蜀漢時,雖然魏國並不是傾全國之力對抗諸葛亮,但魏軍無論是兵員數量還是糧草運輸都佔優勢,加上主場作戰。
所以司馬懿優勢開局,用了自己最擅長的進攻,我們不討論臥龍和塚虎的勝敗,只看戰後形勢,司馬懿改變了進攻的策略改用防守,為了壓制武將求戰,一個假黃鉞的封疆大吏居然玩起了請示皇帝的把戲,這至少證明司馬懿覺得諸葛亮是難以戰勝的對手,甚至是打不贏的對手。
三、皇室猜忌
可能是這些年的電視劇或者小說總是把皇帝描寫的異常腹黑,大家習慣性認為曹睿就是個老陰逼,一直在提防司馬懿。但很奇怪的是這個所謂腹黑男卻把兒子託付給一個自己生前特別不信任的大灰狼司馬懿?大家覺得這個合理嗎?
從曹丕和曹睿的兩代託孤來看,司馬懿是被倚仗的國家棟梁。但是後來曹爽要搞司馬懿,司馬懿只好先下手為強,後來的事兒已經不是司馬家族可以控制的了,形勢已經不允許自己回頭,刀已經握在手中,司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已經是大勢所趨。
綜上所述,司馬懿優勢而不戰,一是打不過,二是算準諸葛亮糧草不濟,與任何陰謀詭計都沒關係。沒事兒瞎編的陰謀論作者,有時候真的看不下去!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在整個三國中,其實只有兩次,一次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稱為滷城之戰,另一次就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稱為五丈原之戰。
在這兩次戰爭中,司馬懿都是佔盡了優勢,無論是兵員,還是糧食及武器裝備等硬實力,還是天時、地利等軟因素,都是司馬懿佔盡了優勢。
其實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採取防守消耗戰略,也就是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採用的,如果簡單的解釋司馬懿為何如此?
可以這麼說:因為司馬懿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因為採取了主動出擊諸葛亮而導致大敗,所以司馬懿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按兵不動,不與諸葛亮主動交戰,只以時間換空間,以防守消耗諸葛亮的糧食與補給,最終把諸葛亮給耗死了。
如果用一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司馬懿在手握優勢的情況下,仍然覺得自已看不透諸葛亮的部署,說的明白點,就是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
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就是滷城之戰時,司馬懿是因為曹魏雍涼軍區主帥曹真去世,才把司馬懿空運到雍涼前線成為主帥,兩人平生第一次對戰就是滷城之戰,戰爭結果是司馬懿被斬首三千魏軍,武器裝備被蜀漢繳獲三千張玄鎧和三千一張角弩。
問題的關鍵是司馬懿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輸給諸葛亮?
看看司馬懿一生的戰績,就會明白司馬懿是一個相當果敢、心狠手辣、雷厲風行、頗有謀略的人,看看司馬懿平孟達的戰役,兩手準備,一面忽悠安撫孟達,一面八天急行軍1200裡從宛城趕到新城,這就是典型的快、狠、冷,沒有一絲脫泥帶水,甚至都不向皇帝報告軍情而自作主張,也要一心解決問題,這種魄力不是般人有的。
平遼東,三個月去,三個月戰爭,三個月回,當年就完成任務,之後但是築京城、顯功績、彰恩威、遷邊民,一舉解決禍亂曹魏數十年的遼東邊境問題,這種果斷不是一般人具備的。
包括司馬懿後來發動的高平陵政變,欺騙曹爽,逼曹爽投降,果斷又違背誓言,誅殺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司馬懿可是雙手沾滿鮮血的政治劊子手,在處理這類政治問題,毫不拖泥帶水,從不顧忌道德與世俗,只為一個目的,就是達到自已的目的。
這就司馬懿行事的風格,狠、快、冷,不拖泥帶水,心狠手辣,辦事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司馬懿之所以能很快平定孟達、遼東公孫淵、曹爽以及淮南一叛的王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能看透這些人的思想和目的,能對自已的對手作出準確的判斷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處理手段是司馬懿取勝的不二法寶。
面對不同的對手,司馬懿採取不同的策略,靈活應對,當年的韓信在幫劉邦平定天下時,也是如此,但司馬懿之所以不敢與諸葛亮對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居然看不透諸葛亮。
一個無法看透的對手是可怕,一場沒有把握的仗是沒法打的。這也是司馬懿在滷城之戰中戰敗的原因所在。
滷城之戰中,諸葛亮是用了誘敵深入之計,為了達到誘亂深入的計謀,諸葛亮不惜陷蜀軍於險境,要知道諸葛亮是攻的一方,而且是在魏軍的主場作戰,糧食補給不是很及時,而諸葛亮居然故意讓魏軍官了糧道。
諸葛亮據守滷城南北兩山,南邊的祁山堡還在魏軍手中,這也是諸葛亮的糧道所在,北邊又是司馬懿率領的魏軍主力,諸葛亮收縮全軍在滷城這一座孤城,糧道被斷,司馬懿無法看透諸葛亮的意圖。
一個身經百戰的獵人,想要對獵物發動致命一擊,就必須考慮所有的後果,同樣,司馬懿與諸葛亮第一次對戰,認為諸葛亮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不會輕易被斷糧道,可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司馬懿居然看不透諸葛亮想要幹什麼?戰略目的是什麼?
在司馬懿經過無數次思考和部下嘲笑般的催促,思考過諸葛亮所有可能出現的行動和後果,實在想不出諸葛亮被魏軍重重包圍之下,還有什麼辦法能破解,於是一心謹慎的司馬懿終於開始攻打盤踞滷城的諸葛亮南北二軍。
司馬懿率主力攻諸葛亮主力,張郃率偏師攻王平率領的偏師,最終的戰爭結果是張郃無法攻下王平據守的南營,而北營的諸葛亮則大破司馬懿,斬首三千,戰利品包括三千一百張角弩和三千副玄鎧。
司馬懿平生第一次與諸葛亮交手,居然輸了,這在司馬懿的生涯中,是唯一的一次失敗,可就是這次失敗,讓司馬懿對諸葛亮產生了恐懼,普天之下,能讓司馬懿看不透的人,除了諸葛亮,真的沒有別人了。
所以當諸葛亮三年之後開始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再也不與諸葛亮交戰了,而是當起了縮減烏龜,如同當年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一樣,司馬懿以防守和消耗諸葛亮,來換取戰爭最後的勝利。
正是因為司馬懿看不透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所以戰無不勝的司馬懿,變得和諸葛亮一樣的小心謹慎,都說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其實司馬遇諸葛更謹慎。
從戰爭上來說,司馬懿所代表的魏國實力,無論從哪一個方面都數倍於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這個無需再作比較,相信我,如果司馬懿認為自已有贏的機會,他一定會像斬孟達、平遼東一樣風捲殘雲、雷厲風行的解決了諸葛亮問題,但問題就在於諸葛亮既不是孟達,也不是公孫淵,而是三國時期獨一無二的諸葛亮。
比個人才能,司馬懿是比不過諸葛亮的,懂得軍事的人就會明白,在戰爭中,如果以弱勢實力,能發動主動進攻,這絕對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主動進攻意味著在戰爭中佔有優勢,諸葛亮軍隊實力又不佔優勢,只能以強大的個人能力去彌補軍事實力的不足。
無論你比較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或者是熱兵器時代的戰爭,永遠是實力強的一方,佔盡優勢的一方在戰爭中發動進攻,而實力弱的一方作為防守方,看看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袁紹強曹操弱,所以袁紹進攻,曹操防守,赤壁之戰,曹操強,孫劉弱,所以曹操進攻,孫劉防守。
你再看看韓信發動的戰爭,韓信作為實力弱的一方卻主動發動戰爭,憑藉的是什麼?依靠的又是什麼?就是強大的個人能力,以強大的個人能力彌補軍事實力的不足,才能創造奇蹟般的軍事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也是如此。
這也就是司馬懿放著強大實力,卻不敢出戰,寧願受諸葛亮侮辱,哪怕演戲千里請戰,也要防守消耗的主要原因。
-
8 # 不花錢降溫
打仗就是打國力。這個觀點大家都理解了。
那麼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怎麼打仗?先算經濟仗。當然以最少的代價殺傷敵人。
所有優秀的統帥,很少硬拼。
司馬懿是優秀的統帥。懂得其中的關鍵。閉關自守,拖死諸葛亮。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死在征途中。
你看,司馬懿花了多少成本?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策略高明不?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司馬懿對陣諸葛亮的時候從來沒有佔盡優勢,雙方只是勢均力敵。
司馬懿的難處題主分析的很恰當,蜀國的總人口才94萬左右,魏國總人口在430萬左右,蜀國的總兵力達到了10萬,而魏國的總兵力達到了50萬。
但是僅僅是資料的對比就可以了嗎?我們看一下蜀國有哪些得天獨到的好處呢?
唐朝的詩人李白曾經說我寫過一首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就意味著蜀道之難往往是易守難攻型的。
而易守難攻,就意味著諸葛亮只需要派遣出少量的部隊,留守在緊要的關頭,然後來拖延住敵人,敵人就打死也進攻不過來了。
同樣的道理,曹魏並不是沒有敵人,表面上看曹魏統一了大北方,但是在北方還有北方,北方的北方,北方的東方,北方的西方都有著敵人。
這就意味著曹魏絕對不可以把50萬部隊全都壓在蜀漢這一邊,他還需要分出至少一半的兵兵來防守整個曹魏的東西南北4個方向。
而這個時候蜀漢能夠真正作戰的人數恐怕有8萬左右,而曹為能夠作戰的也就僅僅是20萬。
也就是說這單純的資料比例是1:2。(除此之外,曹魏還需要提防東吳,就更沒多少部隊了)
資料比例在1:2的前提之下,人口已經沒有辦法形成絕對意義的碾壓之勢了,畢竟滿清末期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時候,人口傷亡比例達到了1:600。等等,這樣說好像有點跑題了。
司馬懿不敢亂動當時的司馬懿狀態非常的微妙,簡單來講,如果把他派到前線,既沒有戰功,也沒有敗績,頂多被罵一下,被皇帝指責一下。
但是一旦司馬懿做了一些錯誤的事情,吃了敗仗,那麼整個曹魏所有的臣子們將會口誅筆伐,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也將會直線下降。
換句話來說,司馬懿已經明白自己只有兩種可能來做,第1種可能是必須要打勝仗,而且要打大勝仗,第2種可能是絕對不可以輸。
有著這兩種小情緒左右的話,司馬懿根本不敢亂動,包括諸葛孔明的空城計,司馬懿也不敢亂動,如果真的行軍作戰真的輸了怎麼辦?他能承擔得起這種責任嗎?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命令自己手下計程車兵輪番的罵司馬懿的祖宗三代,並且給他送婦女的衣服來羞辱他,司馬懿依然是不為所動,因為一旦動,就必須贏,如果動了之後沒有贏,整個曹魏將會給他施加壓力。
-
10 # 赤旗插遍天下
其實我個人挺理解養寇自重的人的想法,畢竟司馬懿也是一時名將、人傑。為何擁有鐵騎加持,主場作戰,人數優勢的情況下還打的龜縮自守?
看起來只有養寇自重這種論調才能說的通是嗎?
其實司馬懿野戰打不過諸葛亮,只能耗。這不只是司馬懿個人選擇,也是魏國官方的對西線戰況的最高指示。
諸葛亮寇於郿,據渭水南原,詔使高祖拒之。亮善撫御,又戎政嚴明,且僑軍遠征,糧運艱澀,利在野戰。朝廷每聞其出,欲 以不戰屈之,高祖亦以為然。曹魏朝廷上下都認為野戰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只能靠蜀漢軍隊補給線的劣勢慢慢耗。司馬懿更是此戰略的擁護者。
在三年前司馬懿親自領教過了諸葛亮如何在被包夾情況如何打敗二倍於己自己率領的魏軍。
所以司馬懿明顯就是吃一塹長一智,諸葛亮送來女裝,底下人想要決戰,司馬懿沒辦法只能曹睿唱雙簧。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這出雙簧讓對面吐槽毒舌男諸葛村夫知道了,自然要diss一通。
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司馬懿別和你家曹睿演戲了,打不過就是打不過,裝什麼!
可能有人說司馬懿是執行最高指示,不然出去和諸葛亮決戰,不一定鹿死誰手呢!
打不打得過諸葛亮最有發言權還是司馬懿本尊,而且早在五丈原之戰後五年,答案已經揭曉。
帝謂演曰:“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連司馬懿本尊都說,打不過就守嘛!猥瑣發育嘛!還能繼續送?
所以連司馬懿本尊都說的明明白白,自己為何在五丈原龜縮不出,那些持有養寇自重的論調人們還想解釋自己那一套如何有道理,那真是夏蟲不可語冰。
多說一句諸葛亮是政治家,打仗是副業,畢竟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司馬懿本是將種,打仗是司馬家的傳統手藝,竟然打不過一個搞副業的村夫。
原來陳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司馬懿黑!
什麼是筆法?這就是筆法!什麼是黑的藝術,這才是黑的藝術!
回覆列表
簡單的說,諸葛亮如果被滅了,司馬懿離死也不遠了,司馬懿在魏國的政治存在就是因為有諸葛亮的存在!
司馬懿遇到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不攻?死前17個字道出了事實。說起三國的這些事,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三國少數幾個頂級軍事宗族中佔有了兩個位置。多年來,這兩個人一向在為才智和勇氣而戰,並且是相等的。有些人認為諸葛亮在智力競賽中比司馬懿略勝一籌。司馬懿拿命熬死了諸葛亮。在他們的許多競賽中,諸葛亮佔了優勢,所以諸葛亮在軍事上仍是略勝一籌,可是司馬懿的歸納才幹或許更強。咱們知道,有一個經典的故事,敘說了諸葛亮展現了一個空城計來躲藏單薄的防護,這使得司馬懿無功而返。 據估計,一切這些人都對此很熟悉,但這裡有一個細節:司馬懿也在打很多仗。你沒看到諸葛亮的戰略嗎?所以,這件事沒有咱們期望的那麼簡略。或許這暗示了司馬懿的一些不知道隱秘。傳聞他死前也說了真話。俗話說,一個人死了,他的話也是好的。這或許是在那些日子裡,為掩蓋單薄的防衛而展現出一個空城計的原因。接下來,讓咱們具體看看司馬懿躲藏的東西。為了徹底瞭解司馬懿的心裡,咱們有必要從展現出一個空城計開端,來掩蓋那個時代單薄的防護。 西蜀失去了街亭,因為諸葛亮濫用了馬謖。曹操派司馬懿抓住機遇,讓他去攻擊蜀軍。在不久的將來,諸葛亮很快想到了空城計來掩蓋單薄的防護。他在大門口悠閒地撫琴。在這個城市裡,只需十幾個人打掃過它。可是當司馬懿的戎行抵達的時分,司馬懿看到了這樣的情況,可是被嚴峻對待,所以他在派兵前就撤退了。或許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不禁獵奇。這個司馬懿也是一個聰明人。當他看到一座空城時,他怎樣敢不派一些兵士來監督他? 乃至他的兒子司馬昭也主張進攻這座城市。從網裡撈出一條魚是一件大事。可是司馬懿拒絕被他人勸阻,堅持撤軍。由此可見,司馬懿誤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司馬懿生性多疑,這也是諸葛亮運用司馬懿冒險並施行斗膽前沿以掩蓋單薄防護的條件。此外,傳聞“死諸葛嚇跑活著的司馬懿”的故事早年撒播,也就是說,木雕師諸葛亮俄然懼怕司馬懿撤軍。而這又是另一個原因,也是司馬懿不攻城的要害。 但也是在司馬懿臨終時,他告訴了他的後代17個字,並說了真話。原文說法是“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驚駭。“或許意味著”我跟從曹魏這麼多年,可是其他人認為我有同情心,我也常常懼怕。"咱們天然想到了曹操。眾所周知,曹操也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他告訴曹丕,司馬懿將來必定會幹與曹操的事務。後來,曹丕掌權時,他提防著司馬宗族。 因而,司馬懿在此展現了一個斗膽的戰線來躲藏單薄的防護,假定司馬懿硬闖進這座城市,諸葛亮或許會被消除。可是回到魏國之後呢?司馬懿瞭解毛拉死亡和草頭神烹飪的原因。他也知道韓信被無情殺害的原因。也就是說,當西蜀戰勝時,曹魏的鋒芒無疑會指向司馬遷的宗族。這時分,司馬懿現已用盡了他一切的手法,恐怕他無法回到天堂。因而,司馬懿並沒有像電影和電視作品中那樣在他手中捉弄諸葛亮。 相反,司馬懿的才智不亞於孔明,否則他怎樣會成為曹操陣營中的名人呢?他怎樣能更甘願讓西蜀戎行脫離,讓自己堅持沉著呢?就這樣,司馬懿在三國時期也是一個很有才調的人,所以後來司馬懿宗族代替了曹魏。可是話說回來,假定司馬懿識破了展現空城計來躲藏單薄的防護,並領導了對西城的進攻,恐怕司馬懿宗族的歷史會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