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包同學

    另外,什麼是“軍事才能”?明確的定義是什麼?包括哪些方面?其實每個人的理解各自不同。

    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摘自《三國志》

    什麼意思?官職很高,看起來負責全國軍事,可是鎮守東線邊疆的永安小城。而諸葛亮呢?在首都成都做丞相,最高國家主理人,兩個人身份上相差無幾,實際安排中天差地別。

    不得不說的第三個權力來源,夷陵之戰後,蜀漢政治崩潰。夷陵之戰劉備可不只是輸一場大敗仗,被一把燒了一番這麼簡單,蜀漢的人才在這一役脫節崩潰,政治上瀕臨破產,是諸葛亮把蜀漢的政治重新恢復,進入正常的運營軌道,諸葛亮在這個契機中,也獲得了極高的威嚴。

    而司馬懿方面如何呢?

    大家千萬不要被電視劇影響,覺得司馬懿一開始就牛氣沖天,其實,在諸葛亮活著的這段時間裡,司馬懿的地位也就相當於我們上面提到的的李嚴。231年之前,他的權力和影響力遠不及曹真。

    這有什麼影響?魏國的軍隊的招募、訓練、調動、人事安排各種權力上,司馬懿是沒有話語權的,只有執行權,曹睿說咬誰,司馬懿就撲上去,就這個概念。

    而諸葛亮呢?擁有對於蜀漢軍隊的絕對掌控,從最初計程車兵招募、綜合訓練、將領選拔任免、戰略安排、時機選擇,全部由諸葛亮和他的決策團說的算。

    尤其是對於統軍將領的掌控方面。

    就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交鋒,231年的諸葛北伐,由於大將軍曹真病倒了,司馬懿被臨時調往西線。臨陣換將,歷史上,最出名的是廉頗換成趙括,什麼結局?被秦軍坑殺四十萬。參考這個歷史,司馬懿不被諸葛打屁股就不容易。

    從零碎的歷史資料裡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張郃對於司馬懿的一些安排很不屑,老是跟司馬懿唱反調,還指責司馬懿膽子小,統軍將領當面指責統帥,戰場負責人。可見司馬懿的威望確實還不夠,對於將領的掌控也不到時候。

    而諸葛亮方面,即便魏延不相信、不確定、不支援、有想法,你敢說出來嗎?頂多和同事吃飯的時候偷偷抱怨幾句罷了。

    諸葛亮這邊是舉國體制,一草一木,一雞一狗都是為北伐服務,十幾年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機器,而司馬懿統領西線不過兩三年,他的各種對後勤、將略的佈置也都沒有太多紕漏。

    還是我開頭說的那番話,諸葛亮面對的情況和司馬懿完全不同,諸葛亮擁有一個強大且持續運作的軍事機器,但是可以真實利用的資源不足,司馬懿沒有足夠的許可權去建設國家機器,但是資源卻極為廣大。

    所以我們看到的局面是,諸葛亮佔盡優勢缺無法取勝,司馬懿看似艱難卻足以從容守禦。

    對於兩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獨裁者來說,只是比較軍事屬性,那已經是一種拉低身價了。

  • 2 # 恰似那山又一水

    縱觀歷史,諸葛亮被譽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有很多典故流傳下來。諸葛亮幫助劉備,三分天下,使西蜀國泰民安,劉備三顧茅廬,對他言聽計從,足見他的能力。在上方谷要不是天公不作美差點燒死司馬懿。四次北伐,率領數萬大軍讓數倍於自己的魏軍不敢出戰。

    要不是司馬懿拒不出戰,拖死了諸葛亮,擺平司馬懿應該不成問題。我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應略勝一籌。你們認為呢?

  • 3 # 紅色星河

    真實歷史上,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代偉大的戰略家、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既精於內政管理,又善於謀劃方略、統兵作戰,還精於書法、繪畫、音樂。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比《三國演義》中的“妖道”更厲害、更偉大,其軍事才能遠遠勝過歷史上的司馬懿。

    一、首先在戰略謀劃能力上,諸葛亮高出司馬懿不少。

    諸葛亮有千古名策《隆中對》,這是伐謀的典範,已經超越兵法中“運籌於帷幄之中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最高境界。劉備因此從沒有立足之地、四處逃命的境地逆襲為三分天下有其一;另外,諸葛亮憑一州之地,以弱擊強,不斷北伐。而蜀漢北伐最終促成曹魏內部生變,使得曹魏成為魏蜀吳當中實質上最先滅亡的政權。諸葛亮之北伐具有多重目標,最大目標是佔領隴右地區,進而控制整個庸涼之地;次一級目標是殲滅曹魏有生力量、大量消耗曹魏國力;最次目標是安然撤軍。

    而司馬懿在戰略謀劃上,沒有拿得出手的大謀略。在應對諸葛亮北伐時,初期是想憑藉絕對優勢軍力殲滅諸葛亮北伐軍,遭受慘敗後,被迫改為據城龜縮堅守,避免被諸葛亮殲滅。顯然其戰略目標的層次很低,在具有絕對軍力優勢的情況下僅是務求自保而已。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司馬懿擁有遠比諸葛亮強大方便的後勤供應能力,統帥比諸葛亮更多的軍隊,其軍隊人數基本都是諸葛亮的兩倍多,而且具有兵種優勢,其統帥的是步騎混合軍團,裡面有大批精銳騎兵,而諸葛亮基本都是步兵,並且司馬懿還具有主場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卻被諸葛亮多次擊敗,遭受戰略壓制,被迫採取守勢。在冷兵器時代,防守相對要比進攻容易的多。而諸葛亮卻能攻守異位,以弱攻強,並且能夠壓制住強大對手,這是相當不容易的,軍事才能若沒有高出對手很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司馬懿背靠強大的國力優勢、軍力優勢,最終只是務求保全自己不被殲滅而已,但依然免不了曹魏國力被諸葛亮嚴重消耗。若不是曹魏擁有遠比蜀漢強大的國力優勢、軍力優勢,司馬懿必然會被殲滅。

    此外在鎮壓叛亂方面,諸葛亮也遠遠優於司馬懿。諸葛亮前期平定南中時,眼光長遠,攻心為上,最終收服孟獲,並發展西南、教化西南。蜀漢不僅獲得了巨大資財,還招收西南少數民族組建了無當飛軍,使得少數民族成為蜀漢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司馬懿在攻打遼東公孫淵時,大肆屠殺,並且遷移十多萬人口進入關內,使得遼東空虛,導致高句麗等趁虛而入、趁虛坐大,遺禍無窮。

    二、其次在戰術謀劃與戰役指揮上,諸葛亮也比司馬懿強大太多。

    雙方直接有兩次戰役對抗,分別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1、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歷史上,公元231年陰曆二月,諸葛亮在漢中留下三萬軍隊給驃騎將軍、中都護李嚴,然後統帥五萬步兵向西出發,去進攻曹魏隴右之祁山,實施第四次北伐。

    訊息很快傳到洛陽,魏明帝曹睿鑑於大司馬曹真病重,只好任用大將軍司馬懿都督庸、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領至少十萬步騎對抗蜀漢軍隊。

    從關中出發時,張郃向司馬懿建議分一部分兵作為後軍以防守位於關中的重要後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馬懿拒絕。

    【郃欲分兵駐雍、郿。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先是,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大軍往祁山開來,遂留數千軍隊繼續進攻祁山堡,主力部隊則異道迂迴奔上邽而去。

    當時司馬懿率領大軍離開上邽,進至隃麋,正奔往祁山救援。但在即將到達祁山時,司馬懿得知諸葛亮軍隊突然出現在了後方,自己留在上邽的由郭淮、費耀率領的四千精兵遭遇伏擊,幾乎被全殲,上邽後勤基地被端掉,而且蜀漢軍隊開始搶割隴上的麥子。

    魏軍將領大感恐懼,司馬懿安慰道:“諸葛亮考慮的事情繁多,人又謹慎,他必然先設定營壘確保穩妥,然後再割麥。咱們有兩天時間足可以趕到。”於是司馬懿放棄對祁山堡的救援,往回趕,經兩晝夜緊急行軍後,大軍抵達上邽之東邊,與蜀漢軍隊隔渭水相遇,但諸葛亮遠遠地看見魏軍就迅即率軍撤走。

    司馬懿跟手下將領得意地說道:“我們來回長途緊急行軍,非常疲勞,懂軍事的人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但是諸葛亮卻不敢依據渭水趁機攻擊我們。這個諸葛亮很容易對付!”

    司馬懿率大軍跟蹤而進大約八十里路後,行軍在西漢水北岸,又遠遠地看見蜀漢軍隊。由於魏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魏軍將領紛紛請戰,要求直接揮兵攻打,但是司馬懿未輕舉妄動。

    【(宣王)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

    【(帝)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司馬懿先讓大軍列好陣勢,做好埋伏,然後派遣牛金帶領輕騎兵去挑戰漢軍,準備假裝敗退以引誘蜀漢軍隊追擊,但是蜀漢軍隊卻突然再次撤走。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

    張郃向司馬懿建議道:“蜀軍大老遠來進攻我們隴右,我們應該從長計議,不與他們作戰最為有利,況且我們祁山堡的守軍已經知道我們大軍已到,必然會繼續固守,不會投降蜀軍。如此,我們就駐守在這裡,然後分出一支奇兵,裝作繞道去截斷蜀軍後路的樣子。我們雖然不宜進攻他們,但也不能不逼迫他們,免得讓大家小看我們。現在,蜀軍糧食不多,堅持不了多久也將要退走了。”司馬懿沒有聽從,繼續率軍追趕諸葛亮。

    【(宣王)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曹魏大軍緊急行軍七十里左右,途中經過木門,又抵達祁山附近之滷城地區,發現蜀漢將領王平正帶領一部分軍隊在西漢水南岸依山駐守,而諸葛亮自己則隔河在北岸依山駐紮。司馬懿隨即登上河水之北的山上,安營紮寨,與諸葛亮再次對峙。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此時魏軍一幫將領依然請戰,並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很不愛聽。由於此前諸葛亮破壞了曹魏上邽後勤基地,並收割了隴上小麥,導致魏軍糧草不足,於是司馬懿決定在糧草斷絕之前發起進攻。

    【時宣王等糧亦盡】

    司馬懿命令張郃率領一部分軍隊渡河進攻南岸的王平,而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大舉進攻北岸的諸葛亮。諸葛亮軍隊抵擋不住,隨即往後逃跑,魏軍乘勝追擊。正在追擊時,突然兩翼衝出了魏延、高翔、吳班率領的大批蜀漢軍隊,箭如雨下。曹魏軍隊立刻損失了一萬五千多人,損失慘重,司馬懿往回狼狽逃跑了七十多里,躲入營壘中避戰。

    此時攻擊王平的張郃軍隊,攻不動南山,見狀也趕忙撤回,蜀漢軍隊則乘勢追殺了七十多里,最後與營壘中的司馬懿軍隊形成新的對峙。

    【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那個時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長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著“滷城之戰”曹魏大概損失一萬五千士兵。

    對於這一場戰鬥,陳壽《三國志》及《魏略》記載有所隱晦,只寫了一半,沒交代下文;《晉書》更是美化司馬懿,把諸葛亮滷城之戰中前面的“詐敗誘敵”當做諸葛亮真敗,也沒有交代下文。唯在《漢晉春秋》裡有所記載。再結合地圖,敵對兩軍從滷城之戰後,轉變到了木門以北,顯然司馬懿曾經往上邽方向逃跑至少七十里路,說明《漢晉春秋》的記載是可靠的。

    自陰曆五月中旬滷城之戰結束後,開始連續下雨,西漢水開始漲水,諸葛亮預感糧草運輸將會出問題,於是寫信給在漢中負責糧草的李嚴,提出了三個策略。上策要求李嚴率領駐守在漢中的軍隊前往關中雍、郿二城,截斷司馬懿魏軍後勤供應及其退路。

    這個上策正是先前曹魏大軍從關中出發時,張郃所擔心,故當時曾建議司馬懿分兵留守雍、郿二城。中策則是要求李嚴努力克服困難,繼續保障北伐軍隊的糧草供應。但是李嚴在回信中拒絕了上策和中策,採取了要求諸葛亮撤軍這一下策。

    【《華陽國志》記載: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

    “黃土”即如今陝西漢中勉縣的黃沙鎮,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就在那個叫黃土的地方練兵、屯田。

    當時隴右魏軍本來已經瀕臨斷糧,不過由於郭淮常年呆在隴右,具有主場優勢,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從少數民族手中強行搜刮了一批糧食,靠這些糧食一直苦苦堅持,直到從關中輾轉運來糧食。

    【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

    至陰曆六月底時,李嚴遲遲未能運來糧食,蜀漢北伐軍糧食將盡,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退兵。

    司馬懿認為機會來了,命令張郃帶兵追擊。張郃認為“歸兵勿追”,結果司馬懿不聽,強令張郃執行命令。結果一代名將張郃在木門道慘遭伏擊而隕落,數千魏軍被殲滅。  

    【《三國志 後主傳》: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華陽國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合至青封交戰,為亮所殺。】  

    【《三國志 諸葛亮傳》: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三國志 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遭遇重大損失,大概被殲滅兩萬五千士兵,損失名將張郃,自此畏蜀如虎;而諸葛亮則不拘泥於兵法,靈活機動,保持主動,始終牽著司馬懿鼻子走,大量殲滅了曹魏有生力量,嚴重消耗了曹魏國力,最後安然撤軍。

    2、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春,蜀漢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領八萬軍隊兵出五丈原,威懾長安,司馬懿則率領二十萬步騎進行抵禦。

    期間渭水暴漲,司馬懿趁機猛攻渭水北岸的少量蜀漢軍隊,但在諸葛亮率軍從南岸快要搭好浮橋時,司馬懿趕忙退回城池中龜縮防守。

    諸葛亮遂實施第二方案,準備跟魏軍長期對峙下去。他率軍屯田於渭水之濱,跟當地老百姓相處的非常融洽。蜀漢軍隊一邊種植糧食、收穫糧食,一邊將曹魏大軍堵截在城池裡。

    當時形勢對蜀漢非常有利,由於長期戰爭,曹魏經濟困難,民有菜色,而數十萬大軍只能躲在城池裡白白消耗糧草。

    對峙半年後,進入秋天,天氣漸趨寒冷,曹魏形勢日益艱難,洛陽、許昌等地大規模爆發疫病,曹魏朝廷及司馬懿都憂心忡忡,對整個局勢非常擔心,都盼望著諸葛亮趕快死去。司馬懿曾經詢問蜀漢使者有關諸葛亮的身體情況,正是這一心態的反映。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意外染病,並逐漸加重,最終於十月八日,在五丈原蜀漢北伐軍營壘中去世。

    諸葛亮意外病逝,蜀漢不得不中止了第五次北伐。這挽救了司馬懿,更是挽救了曹魏。

    得知諸葛亮死訊的司馬懿,立即帶領大軍向撤退中的蜀漢軍隊追殺而去。這個時候,蜀漢軍隊中的魏延已經擅自放棄了斷後任務,先行撤走,並破壞棧道,與楊儀對抗。危急時刻,處於第二梯隊斷後位置的姜維立即帶領所統軍隊,回身迎擊司馬懿。

    疑心很重的司馬懿以為又上了諸葛亮的當,以為是諸葛亮詐死伏擊他,立即調轉馬頭帶隊逃走。自此,“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說法在曹魏軍中流傳開來。

    事後,司馬懿來到蜀漢廢棄的營地,觀看一番,感嘆諸葛亮道:真乃奇才也!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三、後記

    三年後,曹魏出動軍隊討伐遼東公孫淵,連四萬軍隊的資費都倍感艱難,反覆朝議。可見此前諸葛亮北伐對曹魏國力消耗之大。

    顯然,諸葛亮之北伐雖然沒有完成最大目標,但依然取得了很大成功,對曹魏國力造成了巨大損耗,由於諸葛亮卓越的內政管理,北伐對蜀漢國力損耗不大,且戰後恢復能力強於曹魏。

    隨著諸葛亮的去世,司馬懿與之對抗的歷史就結束了。公元249年,即諸葛亮去世十五年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屠滅曹爽、桓範、何晏等人三族,掌控曹魏大權,曹魏名存實亡,兩年後司馬懿去世。

    蜀漢則先後由蔣琬、費禕主持朝政,與曹魏之間十多年沒有大的戰事,這給予了魏國極其難得的喘息良機,得以恢復經濟、國力得到迅速發展,在兩淮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軍事資源集結,遠遠超越了蜀漢的國力。到姜維重新北伐時,已經無力迴天。且由於黃皓亂政,導致蜀漢經濟疲憊,國力衰落。

    公元263年,雄才大略、聰明睿智的司馬昭派大軍伐蜀。由於黃皓搗亂,劉禪沒有聽從姜維增兵陽平關、陰平關的建議,在姜維率五萬軍隊於劍閣頂住鍾會十二萬大軍之際,致使鄧艾率領三萬軍隊成功偷渡陰平,擊滅諸葛瞻,兵臨成都,劉禪舉國投降。

  • 4 # 清水空流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逝世於234年。三國蜀漢丞相,武鄉侯。輔佐劉備成就天下,後又輔佐後主劉禪。執掌蜀漢政權十二年,在位期間。穩定朝局,興農安民。對外修好東吳。為安漢興劉討伐曹魏,一生都在討伐曹魏的路上。但由於國力疲乏,天不佑漢,最終是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兩軍前線五丈原。

    司馬懿。字仲達。生於公元179年,逝世於公元251年。三國北魏太傅,大都督。舞陽侯,西晉實際奠基人,北魏權臣,司馬氏自司馬懿晚年開始執掌曹魏政權,最終篡位奪權,成就天下。在三國中晚期,先後抵禦和擊敗蜀漢和東吳進攻。也先後擊敗曹魏內部的叛亂,為日後司馬氏專權打下了基礎。在於蜀漢的對抗中充分展現了傑出的戰略家本色。諸葛司馬主要對決時間是從公元228年開始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歷時6年,二人在此期間各出奇謀,鬥智鬥勇,其精彩程度給後代兵家留下了最精彩的一頁。

    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由於出其不意,連下天水和安定與南安三郡。曹魏地方官員投蜀叛魏。曹魏關中震動,魏明帝出鎮長安,大將張郃擊敗蜀漢主將馬謖,街亭失守,二敗趙雲於箕谷。諸葛亮被迫退兵,在司馬懿不在前線的情況下,最有利,最有時機的一次北伐失敗。時年諸葛亮47歲,司馬懿49歲。公元230年,司馬懿與張郃,曹真兵分三路伐蜀。司馬懿走西城。但漢中連續三十日暴雨。曹魏被迫退兵,此次諸葛亮與司馬懿沒有交鋒。諸葛亮時年49歲,司馬懿時年51歲。

    二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交鋒是在公元231年。諸葛亮再出祁山,由於曹真病重,司馬懿為大都督,張郃,郭淮為副。司馬懿開始掌控曹魏軍權,從此曹魏軍權再未脫離司馬氏之手。二人在祁山相對。在《三國志裡記載是司馬懿勝諸葛亮,而在《漢晉春秋》裡卻是諸葛亮大勝司馬懿。《資治通鑑》採納了《漢晉春秋》記載。綜合各個記錄來看,應該是諸葛亮獲勝,在此次戰役中,諸葛亮斬殺魏軍三千餘人,獲軍甲器械無數,而且割麥而回。司馬懿被迫拒守不戰。曹魏三軍有司馬都督“畏蜀如畏虎”之譏。但司馬懿的拖延戰術很奏效,由於軍糧不繼,諸葛亮只有退兵,但此時司馬懿卻命大將張郃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射殺於木門道。諸葛亮時年48歲,司馬懿51歲。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討伐曹魏,統兵十萬出斜谷道。進眉縣,兵臨渭水。屯兵五丈原。諸葛亮數次挑戰。並派人遣送以婦人衣物加以譏諷,但司馬懿不為所動,以逸待勞,堅守不戰。諸葛亮在此情況下,開始屯田種糧。開始做好長期對峙打算。而此時司馬懿多次打探諸葛亮日常起居飲食。得知諸葛亮食少而事多。司馬懿就推斷出諸葛亮命不久矣。果然,在234年8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秘不發喪,徐徐退兵,司馬懿領軍追擊,被楊儀派疑兵退之。因此留下:“死諸葛走生仲達”,之說,而司馬懿檢視諸葛亮的營盤時曾言,諸葛天下奇才,我不如也。諸葛亮時年54歲。司馬懿時年57歲。

    諸葛亮與司馬懿有許多相仿之處,年級基本相同,相差不過三歲,二人的權力基本一樣,都是位極人臣,乾綱獨斷之臣,掌控軍權的權臣,雙方都是一代軍事大家,戰略家,二人也可以說彼此瞭解,甚至瞭解對方勝於瞭解自己。可以說,二人誰贏誰都正常,誰贏誰都不容易。

    二人的身後的實力嚴重不對等,司馬懿的軍事資本和實力遠勝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是以弱擊強。也就是說,諸葛亮存在先天不足。而且諸葛亮軍事,民政,農事。地方。民族。各種雜事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但司馬懿卻僅限於軍事與國家高層政務,對於其他方面顯然不如諸葛。但司馬懿卻善於戰略規劃,揚長而避短。全力發揮己方的長處,採取以逸待勞的措施,以曹魏的綜合戰略去消耗國力疲敝的蜀漢、打持久戰。以時間換空間,徹底拖死諸葛亮。對於諸葛亮任何計策一律不管,就抓住一條,堅守不戰,所謂一招熟。吃遍天。面對如此作為司馬司馬懿,諸葛亮也是計窮,可以說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計策都是徒勞的。而就個人而言,司馬懿又徹底熬死了諸葛亮。

    對比二人個人成就上來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魏蜀吳爭漢鼎、但卻是天下歸司馬氏所有。可以說司馬懿的戰略方向正確。而諸葛亮卻無法改變自身戰略方向,失敗就是必然。道德操守諸葛亮自然遠勝司馬懿。民政方面也高於司馬懿,軍事方面諸葛亮明顯高於司馬懿。如果司馬懿有絕對戰勝諸葛亮的能力就不會採取拖延戰術。所以綜合評定而言,諸葛亮應該高於司馬懿。

  • 5 # 談名著

    實際上也是諸葛亮勝多,司馬懿敗多,且看下面分析。

    上方谷之戰:上方谷一戰差點讓司馬懿丟了性命,當時諸葛亮在上方谷中屯有糧食和炸藥,然後當司馬懿領兵攻打祁山的時候讓魏延引誘司馬懿來上方谷,然後司馬懿到谷口,還讓人打探谷裡有人沒有,然後才進入谷中,誰知道上方谷上面,蜀兵都往下扔火種,然後谷口燃起來了大火,谷內也燒起來了大火,誰知道這個時候突然間颳起大風,下起來了大雨,然後司馬懿就逃出來了。這次是司馬懿中了孔明的計謀。諸葛亮勝一回。

    六出祁山輸少勝多:諸葛亮六出祁山,輸少勝多,司馬懿也知道諸葛亮比較厲害, 所以多是堅守不出。諸葛亮用神車,疑神弄鬼,追也追不上,很奇怪,有看見好幾個孔明,司馬懿的軍隊無不駭然。然後諸葛亮趁機割了這裡的小麥,司馬懿又輸了一陣。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司馬懿的計謀就是一個字“熬”。雖然司馬懿能熬,但是諸葛亮熬不起啊,諸葛亮的目標是統一天下,司馬懿的目標是,我要贏了諸葛亮,所以才導致,諸葛亮求勝心切,但是司馬懿卻一直和諸葛亮熬,司馬懿也知道諸葛亮的弱點,事無鉅細,事多而少食。豈能久呼?這一次是司馬懿勝。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諸葛亮在死後,又出了一個計謀,用木頭刻了一個自己的雕像,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害怕自己。所以設了一個計謀,蜀兵緩緩後退,司馬懿追上來,然後山上蜀兵盡出,往下扔石頭,放箭,司馬懿看到諸葛亮的雕像,扭頭邊跑。後來才知道是個木雕像。司馬懿嘆曰,我不如孔明啊諸葛亮又勝一回。

    總體來說是諸葛亮贏多輸少,但是諸葛亮輸的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還是認為諸葛亮厲害得多,因為諸葛亮之前作惡太多,所以折了陽壽,不然諸葛亮贏司馬懿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 6 # 618618f

    我的認知是,軍事沒有誰強誰弱,站隊不一樣,發揮作用不一樣,比喻是同樣是農民一畝三分只能種菜養花,十畝百里則可以圈羊放牛,如果非要做比較,那就只有是命運了,諸葛亮享年53,司馬懿享年72, 出道時間也不一樣,時也命也運也。

  • 7 # 天有餘而補不足

    兩個人多次交手,他們兩個也贏過對方,他們每個人都將對方的性格特點,都瞭解的非常清楚,最瞭解對手是敵人,英雄惜英雄,他的評價才中肯。在與諸葛亮對陣之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早就認真研究過諸葛亮的用兵之道,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當看到蜀軍在諸葛亮的治理下鬥志昂揚,司馬懿頓時產生了敬佩之心,並且對諸葛亮作出這樣一句評價:“真乃天下奇才也!”。經過幾次交手之後,司馬懿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給出了第二句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是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的志向非常的遠大,但是他的性格又非常的優柔寡斷,他這個人雖然非常的謹慎,不得不說謹慎雖然是好,但是卻太過於謹慎,他自己手中握有重兵,所以對於自己卻不敢變通。 司馬懿與諸葛亮在祁山對陣時曰:“汝乃南陽一耕夫,不識天數,強要相侵,理宜殄滅!如省心改過,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勢,免致生靈塗炭,汝等皆得全生。”這幾句點出天下大局,三國鼎足而立,三國都有精兵強將,誰也吃不了誰,戰爭只有增加死亡,各自回國,修理內政,增強國力,才是根本。諸葛亮雖有幾次大勝,但是是戰術性,對三國格局沒有改變。司馬懿在戰略上勝過諸葛亮,從培養接班人司馬昭,司馬炎,朝中親信,治理內政,任用將領,無一不精。而諸葛亮死時立接班人,發生魏延叛亂,蔣琬和費禕,守成有餘,開拓不足,死守蜀中。姜維好戰而且沒有絕頂的才幹,攻不能取地,守放棄魏延經營防線,造成魏攻入,志大才疏。其子諸葛瞻的仕途那絕對是一帆風順,很快就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但是諸葛瞻在智慧才能和治國謀略上,遠遠的不如他的父親。在抵禦魏軍戰役中,不聽黃崇和他人建議,一意孤行。綿竹戰役中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把蜀漢精英二代葬送。所以諸葛亮在軍事戰略,政治策略,教育上不如司馬懿。軍事是政治延續,司馬家終結三國,完成目標。司馬懿軍事才能不見得比諸葛亮差,只要諸葛亮存在,他就能一直把持軍權。所以要維持均勢。當諸葛亮一亡,司馬懿也被曹氏敵對,削權。毛主席評三國志諸葛亮,長於理政,短於用兵。用兵謹慎,勢難長久。毛主席評諸葛亮隆中對軍事部分,言過其實,兵分三路,難於呼應,易被各個擊破,安能不敗。關羽荊州主力,劉備益州主力,先後敗亡。諸葛亮只得用僅用兵力,以攻為守,師老兵疲,國內空虛,終亡國。

  • 8 # 以史為鑑

    這個問題壓根兒就沒有爭議呀,必須是諸葛亮格局戰略都遠大於司馬懿。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是如此。

    我們從二人出道前,出道後,到最終結果三個方面做一個比較

    一,出道前

    諸葛亮是琅琊諸葛氏,因為躲避戰亂來到荊州。諸葛亮在出道之前,就透過龐德公、司馬徽等著名隱士大儒,以及在荊襄士族集團中蒯蔡黃等家族的姻親關係在一力打造自己的IP :臥龍。

    並且自比管仲、樂毅。

    而司馬懿則是河內司馬氏,年輕時候的司馬懿和同郡書生周生結怨,差點被周生所殺,要不是著名隱士胡昭所救,司馬懿早死了。

    二,出道後

    諸葛亮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27歲一出道就給劉備獻上隆中對,制定了三國鼎立的大格局,大戰略。

    從此諸葛亮就成為劉備集團的戰略策劃人,劉備集團對於諸葛亮幾乎是絕對信任。

    劉備未稱帝時,諸葛亮為軍師;稱帝后,諸葛亮為丞相。不僅劉備信任,而且劉禪也信任,整個蜀漢全部事物幾乎就是諸葛亮一人之力。

    而司馬懿在建安六年的時候才擔任州郡裡的會計(上計掾),曹操想用他,司馬懿就開始躺屍裝病,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赤壁之戰戰敗,回去後才被曹操強行徵召為文學掾(秘書)。

    然後司馬懿逐漸獲得曹操信任後才把司馬懿打發給曹丕。曹丕篡漢後司馬懿雖然深得曹丕信任,但不算是一流的大臣高官。

    直到曹丕去世,曹叡繼位後,司馬懿才得以稱為顧命大臣。

    三、最終結果

    司馬懿和諸葛亮有過多次直接對抗,但可以看到司馬懿基本上處於被動守勢,諸葛亮處於主動攻勢。

    要不是魏國國力較蜀國雄厚,司馬懿肯定難敵諸葛亮。

    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在檢視諸葛亮營地時也不禁感嘆:真天下奇才。

    諸葛亮死後不論是蜀漢政權還是曹魏、晉等敵對政權,還是民間輿論都是呈讚揚態度。

    而司馬懿死後,雖然他並沒有直接稱帝就死了,但他發動的高平陵之變一直被各朝各代視為亂臣賊子,在民間口碑極差。

    甚至在東晉時期司馬氏皇帝在聽宰相跟自己講述晉國如何建國時羞愧難當的表示:晉國建國這樣不正,國祚豈能長久?

    所以不要聽有些人胡說八道,雖然諸葛亮沒能幫助劉備、劉禪父子一統天下,但是諸葛亮的戰略、人格、理念等都遠超司馬懿,這是幾千年來的共識。

  • 9 # 繪畫與攝影

    兩人各有千秋,棋逢敵手,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亮的哀嘆。

    在“三國“的操盤手,棋局上佈局能力,諸葛亮是佔先手的,由於他的出山,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從戰略戰術方面還是棋高一著的。但我覺得缺點是,在識人和用人及培養人才方面是有所不足的,用人不當而“失街亭”;人才缺乏而導致“蜀中無良將,廖化為先鋒“的情況出現。諸葛亮做事喜歡事必躬親,累死累活為報答劉備“三顧茅房“的知遇之恩,把自己的小命也搭進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因為樣樣放不下給別人去做,每場大戰都有諸葛亮身影坐陣去運籌帷幄,去決能千里之外。沒有挖掘到一批人才為自己所用,有獨木難支的感覺,後備人才不足,青黃不接,新老交替接班人存在問題。而魏華人才濟濟,從不缺人才。

    司馬懿躲在曹操的背後,韜光養晦,處心積累著實力,太沉的住氣,忍耐力相當好,無聲狗才是咬死人,才是致對手的命。曹操萬萬想不到自己打下的江山最後就被老謀心算的司馬懿及他的後人而奪得。

    “三國歸晉”。其實司馬懿的軍事決策指揮水平一點不比諸葛亮差多少。一個在明,另一個在暗。每個人都瞭解對方的底細。而司馬懿在背後不斷積蓄實力。而諸葛亮在小說裡是大紅人,誇讚得太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的有點過頭了。

    所以,以雙方操盤手來說,一個是直接操盤手,另一個是由代理人去操盤,司馬懿在背後,暗中隱蔽性的情況下一開始就在暗中去謀劃,運籌一盤大棋。等到最後,諸葛亮死後,連操盤手都找不到一個好的,一招失利,導致滿盤落敗。

    而司馬懿,忍耐到最後,才有出頭日,到最後生死決勝棋局上,起死回生給翻盤了。司馬懿還是棋高一著,能笑到最後,高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惠站到頤和園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