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老吳978

    這首先要先說明一點老四胤禛的皇位來的是名正言順,並不是市井巷弄傳言的那樣是偷偷修改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得來的。

    其次感謝他們的老爹的高明之處,康熙把10萬大軍交給了14阿哥,卻同時把後勤補給交給了年羹堯,這個大夥都知道交給年羹堯就等於老四。國家打仗從另一方面講就是打銀子,打補給。一旦沒了糧食您別說指揮大軍,說不定回頭就把您這大將軍給剁了。

    同時康熙又把九門提督交給了隆科多,並讓他要誓死效忠於老四。九門提督是掌握京畿防務的,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京城控制住了,皇位也就穩了。

    而這時候天時地利人和已經全不在老14這邊了。

  • 2 # 燦燦公子

    《雍正王朝》中,康熙駕崩,隆科多宣讀遺照,四阿哥胤禛在暢春園繼位。有人會說,當時十四阿哥是後期奪嫡熱門人選,又是康熙親封的“大將軍王”,為什麼不起兵造反。

    小燦哥的觀點是胤禵雖然握有幾十萬大軍,卻無力反抗。

    雍正登基是名正言順,胤禵造反是師出無名

    古代打仗,總要找個由頭,比如朱棣造反,打的是“清君側”的名號,胤禵打什麼名號呢?雍正繼位是有張廷玉、隆科多等大臣見證的,皇子阿哥都是磕過頭的。造反這玩意的風險太大了,罪名太大了,胤禵承受不了歷史的唾罵!

    假如造反成功,胤禵皇帝以什麼名分示人,大臣之間見面不尷尬嗎?能有支持者嗎?你看趙匡胤那是黃袍加身,是萬不得已,推辭不掉才做的皇帝。胤禛是明搶皇位。

    再說雍正繼位之時,胤禵遠在西北,以前的訊息蔽塞,等他知道訊息,準備造反,黃花菜都涼了。朱棣造反那都是謀劃好久的,朱棣為了造反成功,裝瘋賣傻好幾年,豬屎豬尿都敢吃,胤禵能做到嗎?

    雍正拉攏人心,手段穩中有進

    雍正繼位之後,是直接掌管軍隊的,豐臺大營掌握在自己手中,九門提督隆科多是胤禛的人,牢牢的把京城控制住,八爺黨都是乖乖俯首稱臣,別說胤禵千里奔襲來造反了,沒有訊息沒有內應,怎能成功。

    雍正不是朱允炆,當年朱允炆削藩,太冒進衝動,所有的叔叔一起幹掉,看似雷厲風行,實則太嫩,雍正怎麼做呢?安撫人心,賞賜金銀官職,八阿哥最先得到封賞重用,忍了四年,才開始對老八動手。

    糧草不濟,胤禵被年羹堯掐住了喉嚨

    年羹堯作為陝甘總督,把給胤禵的糧草供應由按月供給改為按日供給,這一條就掐住了胤禵的喉嚨。

    清朝的兵制是給薪制,就是當兵的是領工資的,現在別說工資了,吃飯都成問題了,能有幾個人跟著胤禵造反呢?而朱棣不一樣,駐守燕京多年的親王,有振臂一呼,萬人呼應的能力,手下都是親兵,是能夠出生入死的人。

    僅此以上三條,胤禵就是無力造反,只能乖乖交出兵權,對雍正俯首稱臣。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首先是出師無名。清聖祖駕崩,清世宗是奉遺詔繼位(野史所謂篡改遺詔根本不成立),也就是說彼時清世宗的正統地位已經確定,恂王如果帶兵返京爭位,那就等於是公然謀反,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其次是後勤補給受到限制。清聖祖在派出恂王帶兵時,不知道是為了防止其擁兵自重,還是擔心其以武力奪嫡甚至篡位,後勤補給方面始終並沒有交於恂王的親信。試想,一旦恂王帶兵返京爭位,其後勤補給必然會被斷絕。那麼,一支沒有補給的軍隊,要生存怎麼辦?要麼餓死,要麼只能靠搶。也就是說,即便恂王能幸運地將軍隊開回北京,這支軍隊的名聲基本也臭到家了,民心也基本喪失殆盡了。

    再其次,恂王帶出去的軍隊是清朝的國防軍,而不是他自家的私人武裝。用於對外作戰,將領們肯定會無條件服從。但是用於反叛篡位,那麾下的將領們就不得不考慮了。畢竟,將領並不都是恂王的人,有忠於皇帝的,有打自己小算盤的,甚至還會有競爭對手的人也不一定。恂王要想在所屬軍隊不發生內訌的情況下全部帶回並隨其返京爭位,難度頗大。 再者,恂王所帶的軍隊數量有限,只是清朝常備軍的一小部分,彼時駐防京師及各地的八旗、綠營都還整建制存在。如果恂王帶兵返京爭位,清世宗並不是無兵可用,如果真的刀兵相見,恂王的勝算並不很大。 況且,從西北到北京,路途遙遠。恂王如果帶兵返京爭位,勢必穿州過省,且不說非戰鬥減員。這一路下來,不可能一路順風,少不得與各路大軍交手。那麼,幾千里路打下來,即便到了北京還能剩下多少人?還能有謀朝篡位的實力?很難。

    最後還有重要的一點,即所有將領、包括恂王本人的家眷彼時都不是隨軍的,也就是說,所有人的全家老小都控制在清世宗手裡,即便恂王捨棄全家老小孤注一擲,那其他將領呢?都願意捨棄全家老小?未必。所以,他不得不投鼠忌器。

    綜合以上情況,在當時皇位已經塵埃落定的情況下,恂王能做的只能是按兵不動,即便心裡有什麼想法,也只能等以後再尋找時機了。彼時,舉兵爭位是最不明智的選擇,恂王是個聰明人,連我都能看出來的事情,他不可能看不出。

  • 4 # 翻滾吧腦洞君

    “九龍奪嫡”是康熙年間眾皇子上演的一出爭位大戲,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傳位於四子”還是“傳位十四子”更是成了歷史留下的謎團。

    暫且不論其真實性如何,我們從一些史料記載來看,皇四子與皇十四子的確不和,而且康熙更器重皇十四子一些,許他以重兵(大約二十幾萬)。雍正繼位時皇十四子是最有實力和他掰一掰手腕的,為何他沒有這麼做呢?在文史肆看來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雖然我知道這個可能性很小)。

    皇位的爭奪戰中,兩兄弟分屬於不同的陣營,為了把自己放在那個最有利的位置上,雙方暗地裡不知道鬥了多少次,“親兄弟”名存實亡。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因素:烏雅氏。

    作為兩兄弟的生母,雖然她不喜歡老四,雖然她多次給老四使絆子。但是我想說這都是因愛生恨呀,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個老媽對兒子特有的“撒嬌”方式,她有多討厭他,心裡就有喜愛他,她怎能忍心自己的骨肉相殘呢。(說不定在某個夜裡她拉著兩個兒子的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囑咐好了。)第二個原因:不是不想,是幹不過。

    雍正繼位時,老十四在哪裡?在大西北呢!具體點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等地!坐飛機過去要三、四個小時,高鐵十幾個小時。可那時候沒有呀!即使大軍能兵臨北京城下,估計猴年馬月了,累都累死了,打個毛線呢?

    而且現實情況是他的大軍根本就來不了,據史料記載老十四在西北統領的二十幾萬兵將大都是八旗兵和綠營兵,換句話說這些兵的家人都是在宮中謀生活的人,一旦他們跟隨十四爺造反,首先遭殃的就是他們在宮裡的家人,何必呢?所以他們中大部分人不會響應老十四。其次大西北是什麼地方?擱今天看都是欠發達地區,在古代更是,根本供應不起大軍的糧草,那時候西北駐軍的糧草全靠山東、河南等地供應。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連糧草都供應不足,還打什麼仗。

    再然後即使兵馬齊整、糧草充足,能打過嗎?很懸,當時封疆大吏年羹堯可是在陝西坐鎮呢!年羹堯多能打大家都知道,而且有整個朝廷的支援,沿途各省各地都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料想打一支疲勞之師應該不難。

    所以說老十四之所以沒這樣做,不是師出無名,而是他知道根本打不過,最後想了想還是算了吧,我不服,但我不跟你打。

  • 5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康熙病危時,領兵西北前線的老十四胤禎,不時派人至京城打探訊息,且與老九胤禟互通情報。康熙駕崩,雍正即位,身為撫遠大將軍的胤禎收到內閣通知他交接兵權、回京守孝的通知後,雖有極大的不滿,但也只能認命,否則就是不忠不孝。

    雍正必然想到了覬覦皇位的胤禎會有所行動,所以不是直接給他下發聖諭,而是以內閣通知他將兵符交予他交好的平逆將軍延信,與關係應該不錯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然後回京。畢竟給他下發內閣通知的四大總理大臣中,有一位他信任的胤禩,另外大學士馬齊也是原來支援胤禩的人。這樣的通知形式,使胤禎不會懷疑康熙傳位雍正的真實性。

    即便是有所懷疑,胤禎也不敢輕舉妄動。

    一、如果他起兵造反,敵軍必然會趁勢反撲,而他掉頭進京,就是分裂國家、反叛朝廷。謀逆與縱敵,都是凌遲與滅門之大罪。胤禎的妻兒都在京城,加之他天性重情義,投鼠忌器的同時也不夠狠毒。

    二、太祖推行八旗分封制,強化屬人制度。胤禎為撫遠大將軍,領兵西征,那是為國家而戰,會受到八旗與綠營將士的支援。如果他鋌而走險,調轉槍頭,只會招致部下們的反對。各旗將士,沒有所屬旗主王爺的指令,那麼他們是不可能接受反叛的命令的。

    三、胤禎的後勤補給,主要靠川陝總督年羹堯的總排程。如果沒有雍正舅哥年羹堯的絕對支援,或者主動提議,胤禎反叛也是寸步難行,反而會起事便成為國家公敵,招致群起攻之。

    反叛只會加速滅亡,而認命卻有一線生機。在皇位旁落的十字路口,胤禎只能無奈地屈從。幾年後,年羹堯擁兵自威,但在雍正的一紙調令面前,也是別無選擇。這也是有清一代,手握重兵的將領或封疆大吏,在生死攸關處不敢反叛的客觀現實。

  • 6 # 日堯居

    老十四不是不動,想動,怎麼動?以什麼名義動?還有更重要的是誰來供應糧餉?

    牽一髮而動全身,沒有糧餉當兵的是不會和你大將軍王走的。哪怕你是皇上,沒有糧餉也是扯淡!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老爺子不行了,操勞一輩子的康熙帝要撒手人寰西去,這些作為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是一清二楚,他的心理已經沒有了定海神針。為什麼?

    首先沒有奉詔,他就不敢動。師出無名的事作為大將軍王不是不懂,如果老十四阿哥胤禵敢動就是一個謀反罪等著你!另外糧草怎麼辦?糧草已經讓年羹堯控制死了,由原來的一個月供應改為以日計算。

    沒有自由的大將軍王

    雍親王四阿哥胤禛的這部棋下的好就好在年羹堯的身上,作為提督的年羹堯兼著甘肅巡撫,主要任務就是“保證西路大軍的糧草供應”,怎麼保證,這哪是保證?分明是控制!

    此時此刻的大將軍王明白了,自己是一位沒有自由的大將軍王,出了打仗,剿滅判匪噶爾丹,他沒有其他的自主權。

    接到朝廷發來的康熙帝駕崩的訊息已經是幾天以後的事了,皇十四阿哥胤禵這位大將軍王不敢輕舉妄動,動了,年羹堯就可以整死他。

    上諭說的明白;著令皇十四阿哥大將軍王胤禵可帶隨從入京奔喪!

    另外;大內侍衛圖裡深就在來接他的路上,老十四明白一切都涼了!

    (上圖片來自翟文明先生編撰《康熙圖傳》詳細記載影印)

    康熙帝生前的意圖

    康熙帝於康熙五十七年做出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決定,那就是任命皇十四子為撫遠大將軍並晉升王爵,這就給皇子們一個錯覺,以為這就是康熙帝皇儲的舉動,豈不知是康熙帝為了分散八爺黨胤禩的勢力!

    康熙帝對皇十四阿哥胤禵早就有評語:“皇十四阿哥胤禵最易鋌而走險,形同狗彘之阿哥”,在京容易生事,出征在外,減少了康熙帝身邊的威脅,離開京師之後如能擺脫八阿哥胤禩影響,便使康熙帝滿意。

    圖裡深客氣的護衛回京

    回京奔喪是作為皇子的孝心,老十四無奈上路,只帶了幾十名隨從,因為有旨意說的明白,不敢違旨。

    路上有大內侍衛圖裡深名為護衛,實則押送,此時此刻的皇十四阿哥大將軍王已經失去了自由,他恨死了年羹堯,沒辦法;這是他自己挖的坑,還得自己去填,因為年羹堯出任甘肅巡撫還是他“舉薦”的!

    正所謂:欲哭無淚默默行,昔日大將無威風,眼望京城夕陽下、無奈親兄是雍正!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 7 # 山色歸讀

    所謂“老十四”就是指康熙帝的第十四子、雍正皇帝的同父母兄弟愛新覺羅·胤禎,雍正即位後被迫改名愛新覺羅·允禵。歷史上真實的十四阿哥允禵聰明過人、才能出眾、個性爽直、重情重義,九阿哥胤禟曾說:“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事實上,康熙皇帝生前也對他寵厚有加。康熙五十七年,封允禵為大將軍王,以撫遠大將軍名分統兵西征西藏叛亂的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他當時授權節制他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實際兵力為十多萬人)。

    一般認為,允禵是康熙繼承人的有力爭奪者;但是手握重兵的他為什麼對四阿哥胤禛即位基本沒有什麼軍事動作,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依據正史,雍正是康熙遺旨指定的合法繼承人,這就佔據了道統的最高正當性。雖然一直有傳言,雍正有篡改遺詔的行為,但是一直沒有有力的證據。這個道統也就是政治的正確性是很厲害的,比如三國蜀漢魏延造反、魏晉鍾會造反,他們的部下都譁變,並沒有跟隨主將隨波逐流就是這個原因。更不要說當時允禵所部都在西藏、甘肅等塞外苦寒之地,久戰之後人心思歸,這些將士的家屬、親人都在京城或皇統區,跟著老十四做師出無名的“叛亂”之事,他們既沒有膽量、也沒有意願,允禵作為光桿司令自然也不敢妄動。

    其次,當時統籌糧餉、馬匹、軍器,總管西征大軍後勤的是甘陝總督年羹堯。年羹堯何許人也?雍正在潛邸時一手提拔起來、唯命是從的包衣奴才,年羹堯妹妹年秋月還是雍正的側福晉。年羹堯就是雍正一手佈設的一顆釘住允禵的有力棋子。大軍遠征打的就是糧餉、後勤,在康熙逝世後年羹堯已經依照雍正的指示將大軍的糧餉由以往的按月供給改為“按日供給”,允禵如有妄動,年羹堯斷絕一切供給並謹守關隘,大軍數日就會譁變生亂,不可用事!

    另外,臃腫天時、地利、人和條條佔盡。他先在康熙重臣張廷玉、隆科多、馬奇等的擁戴上已經登上皇位,掌管京畿重地武裝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已經死心塌地跟隨雍正,京城周圍的豐臺大營等也在十三阿哥的完全控制之下。整個北京城已經按部就班做好了以逸待勞的萬全準備和精心佈置,遠在數千裡之外的老十四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得到先皇薨世和新皇即位的訊息,除了能使點小性子以為,實際上也是無能為力。

    儘管如此,雍正帝登基後還是很不客氣地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又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 8 # 立志成蟲

    想動也動不了哈,老十四統帥的大軍絕大部分是朝廷從內地調遣集結而來的,前程利益是朝廷決定的,家眷也在內地,誰願意造反?雍正繼位君臣名分已定,誰敢造反?再說了,大軍的糧餉物資供應由雍正的頭號兒心腹陝甘總督年羹堯負責,雍正一繼位,年羹堯把按月供應改成了按天供應,大軍想造反,立即就要餓肚子了,恐怕連青海都走不出去。大軍的利益跟老十四的個人利益完全是兩碼事兒,不會聽老十四的,老十四隻能奉旨離開軍隊進京

  • 9 # 宋安之

    老十四不是按兵不動,而是沒有條件反抗。

    首先老十四是遠在西北手握重兵而不是在京城手握重兵,對於京城的皇位繼承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等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的訊息傳到西北前線之時,雍正帝的正統名分都定了,再行動黃花菜都涼了。

    再說說實際的,康熙六十年,年羹堯被升為川陝總督,其職責之一就是負責老十四的大軍糧草供養。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年羹堯身為雍正帝心腹,靠著供應糧草就抓住了老十四的命脈,他就是想率領大軍回京逼宮也不可能。

    雖然雍正繼位頗有爭議,但是最起碼當時雍正是有驚無險的在康熙帝駕崩當日就繼位了,新皇登基一般都要詔告天下,等京城變動傳到西北之時,新皇是雍正帝的訊息早已傳遍全國。

    正統之名已定之下,老十四率領大軍回京等同於造反,要知道在古代,名分是很重要的,並非可以說否定就否定。如果老十四當時手握重兵在京城,那麼康熙帝駕崩當日他率大軍逼宮將繼承人換為自己也可以,但是正統已定時候,他在西北在有所行動,風險就是呈幾何的增長,已經不能行動了。

    再說說最現實的事,清朝身為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可是借鑑了之前朝代的無數經驗,像唐之藩鎮割據現象在清朝根本沒有條件實現,雖然康熙帝給予老十四天子親征的規格,但是並非不是沒有防範,首先老十四雖然有軍權,但是康熙帝之後將屬於老四陣營的年羹堯派為川陝總督,不敢百分之百的說為老四繼位鋪墊,最起碼是要用年羹堯來牽制老十四,使其只有軍權沒有政權,形成不了獨立的藩鎮條件,而年羹堯也確實牽制了老十四。

    老十四在西北手握的重兵並非一個整體,而是戰事緊張之時全國各地派遣來的軍隊,主要有新疆、甘肅、青海等省的八旗和綠營部隊,這些軍隊尤其是八旗軍隊屬於中央朝廷軍隊,並非私人性質的軍隊,他們忠心的是皇帝。而且這些軍隊家眷大部分都分散在全國各地,他們跟著老十四造反可是要抄家滅族的,讓他們浴血奮戰博取功名可以,但是讓他們造反響應者必是寥寥無幾,說不定還會有人藉此控制老十四來邀功。

    雍正帝繼位之後,老十四按兵不動,並非他想如此,而是沒有條件行動,所以按兵不動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了。

  • 10 # 實夢閣

    1.康熙死的時候他遠在外地,不知道京城的情況。他回京起事沒有名分。當時是穩定時期,沒有人願意跟他謀反。

    2.年羹堯也帶著幾十萬大軍在附近監視,所以沒有辦法。

    所以古代如果是平穩年代,老皇帝要死,繼承人不在身邊,就基本沒機會了。若是戰亂年代,手握重兵就有用,像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趙匡胤死的時候,江山已經穩定了。他想傳位給兒子,他的皇后叫宦官去辦,結果宦官引來了趙光義,最後就成了趙光義的皇帝。

  • 11 # 紀元的尾聲

    為什麼雍正繼位後連連感謝年羹堯,並且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讓年羹堯位極人臣,就是因為年羹堯當時的存在,讓十四阿哥在西北的兵馬老老實實的,不敢亂動。

    如果生活在康熙六十年時候的北京,那麼這個時候跑到街頭上隨便找個富貴模樣的人家詢問:

    “這將來的皇帝,是不是那四爺”?

    那人必然回答道:

    “這話可不能胡說,您應該說少了一個十字,說十四爺才對”。

    是的,康熙六十年前後,只要在康熙還沒駕崩的時候,當時朝堂還是北京的百姓,都覺得下一任皇帝,或者是朝廷“預設”的太子,就是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禵,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因為康熙給胤禵造的“勢”,簡直太像儲君了。

    手握西北至高兵權,胤禵的“鍍金”之徵。

    康熙五十七年,在京城“九子奪嫡”最關鍵的階段,西北的準噶爾入侵了西南的藏區,拉藏汗立即向朝廷求援,根據當時準噶爾出動的兵馬規模和配備來看,沒有意外的,這將是一場兩個政權的“大戰”。

    這個時候的戰亂,讓九子奪嫡增加了更多的變數,此時已經從“八爺黨”變成了“十四爺黨”的八阿哥眾人,已經為十四阿哥胤禵的“立儲”做了充足的準備,恰好這個戰事的出現,乃是他們所有努力“定成敗”的關鍵。

    而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鎮壓準噶爾以及一系列動亂,胤禵號“大將軍王”,被康熙特賜用“天子親征”的規格率兵,在他出徵的那天,整個大清的頂層人物都來“相送”,那般場面,彷彿胤禵就已經是天子了:

    “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

    此時的準噶爾鬧得很兇,但胤禵沒有絲毫擔心,反而內心竊喜,因為在他看來,這次出征,就是康熙給他安排的“鍍金”之旅(胤禵的年紀在奪嫡中較小,閱歷難以服眾),準噶爾的勢頭越大,那麼他能立下的功勞就越大,所以在他本人看來,在十四爺黨等人看來,下一任皇帝肯定就是胤禵了。

    這次大軍出征,整整十萬軍隊遠赴西北,一直到康熙五十八年的三月份才完全到達西寧,而後胤禵開始在此建立指揮部,展開了對準噶爾的征伐,以及對西南西北叛亂地區的平叛。

    到了西北之後,大將軍王胤禵還統御了當時西北西南的所有兵權,從新疆到甘肅的主力邊防軍,指揮權都臨時到了胤禵的手中,所以說這個時候的胤禵乃是一股可以和朝廷“相當”的力量是不足為過的。

    而胤禵也確實能力不凡,他雖是第一次率領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出征,且還是在多民族交匯的地區,除了負責軍事作戰以外,胤禵還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外交、政治因素,恰好這一切他都做得非常完滿,訊息傳回朝中,讓胤禵的支持者更加有了信心。

    大將軍王胤禵康熙五十八年三月才到達西北,而在同年的九月,由準噶爾所掀起的西南藏區的動亂全部被平定,胤禵還同時完成了當地秩序的重塑,這件事情讓胤禵足以立下“碑文”在此用作歌頌紀念。

    因此可以說胤禵這次出征“鍍金”是成功的,康熙的諸子中,就連他曾經最器重、疼愛的廢太子胤礽都沒有這個待遇,即便康熙對其他兒子也表現出一種“器重”的態度,可一切的表面功夫,都比不過這次給予胤禵出征西北的功勞那麼大。

    康熙駕崩,四爺繼位,大將軍王“晴天霹靂”。

    康熙六十年時,胤禵還特地回了一趟北京,這次返京一是為了被康熙正式彙報這兩年多以來的戰況,並且討論下一步對準噶爾的策略,第二則是胤禵回來和康熙溝通父子感情,並且看望一下康熙的身體。

    胤禵這一面看著老爺子身體還很硬朗,於是沒想太多,處理完一切事情,就再次出發西北。

    誰知道在不久之後,康熙卻在北京駕崩了。

    康熙駕崩既是一件大事,可在他的兒子們心中,卻又不是不可以接受,他們覺得康熙也是活得夠久了,這裡所指的不是康熙的壽命,而是康熙的“皇帝生涯”,整整六十一年,這已經做到了前無古人了。

    當時胤禵的“十四爺黨”們紛紛打起精神,百般戒備,因為他們知道,康熙駕崩之前肯定立下的繼承者,而這個繼承者,八九不離十就是胤禵了。

    眾人紛紛來到康熙駕崩的宮殿前跪拜,只要康熙的宮殿裡有人出來“宣佈”聖旨,那麼他們就可以做好迎接胤禵登基的準備了,但讓他們忽然感到震驚的是,四阿哥胤禛和九門提督隆科多在裡面走了出來。

    隆科多出來之後,沒有廢話,立即宣讀康熙的遺詔,大致內容就是,四阿哥胤禛能力過關,品德端正,因此大清的皇位傳給胤禛,整一個遺詔,絲毫沒有提及“眾望所歸”的胤禵。

    這一招,才把眾人給整不會了。

    聽到了這個遺詔內容後,第一個“見機行事”的就是三阿哥,他沒有當場表現出質疑和不服氣,而是立即下跪稱萬歲,這不是因為三阿哥他就願意臣服胤禛,而是三阿哥立即想明白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比如在胤禛身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他乃是胤禛“名義上”的舅舅。

    雖然胤禛是烏雅氏所生,但胤禛當年乃是由佟佳氏(康熙第三任皇后)撫養長大的,所以佟佳氏乃是胤禛的“嫡母”,因為這個原因,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自然就是胤禛的舅舅了,而康熙在駕崩前安排隆科多在這個位置上,其中道理耐人尋味。

    三阿哥跪拜稱臣後,其他幾位還沒想明白的阿哥忽然也想通了,於是便紛紛下跪,大家都咬著牙接受了這個事實,這個時候,唯一一個還有可能“想不通”的人,只有還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

    胤禛雖然得到了“繼位詔書”,可是心裡卻沒有飄飄然,他知道他的親弟弟(胤禵也是烏雅氏所生,和胤禛一母同胞)此時仍就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兩人雖是親兄弟,可是多年來的疏遠,卻讓兩人關係很陌生,加上奪嫡的陣營不同,胤禵肯定不會服氣。

    對於胤禛來講,康熙駕崩他即位的這個局面,兩個威脅會讓他放不下心。

    第一個威脅就是:他的兄弟們在北京作亂。

    第二個威脅就是:大將軍王胤禵在西北割據。

    或許是康熙早看明白了這個問題,於是安排了隆科多為九門提督(掌控京城地區的軍事、治安),所以第一個威脅,就被大大地削弱了,除非八阿哥他們還有辦法策反隆科多,假如這樣的話,胤禛那就是輸得心服口服了。

    因此為了解除這第二個威脅,胤禛立即安排了豪格的孫子愛新覺羅延信前往西北暫時接過胤禵的兵權。

    延信也曾是康熙五十八年跟隨胤禵平亂的重要人物,而他與胤禵的關係很好,可惜再好也抵不過“功名利祿”,胤禛繼位後立即封他為“鎮國公”,然後讓他管理西北的大將軍王兵權,這個誘惑,延信無法拒絕。

    與此同時,在西北的胤禵遲到幾天終於是得知了他父親康熙駕崩的訊息,這個訊息會不會讓他難過,表面並看不出來,可真的會讓他崩潰的訊息卻肯定是有,那就是胤禛登基的訊息。

    不過此時的問題又來了。

    延信即便是日夜兼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到西北,而胤禵卻提前知道此事,如果胤禵發動“動亂”,割據西北,這也是十分有條件的事情,但是胤禵卻沒有這麼做,最終還是按照正常程式回到了京城。

    難不成是胤禵不想分裂大清?

    其實這裡面就得提到當時在西南坐鎮的川陝總督“年羹堯”。

    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雍正側福晉“年氏”的哥哥,所以年羹堯,也是胤禛的大舅哥。

    西南一把“鎖”,胤禵無法動亂。

    康熙在位多年,執政運籌帷幄,九子奪嫡那麼多年,眾皇子一點好處都沒撈著,反而是被康熙一一把有實力威脅到他皇位的人逮出來打壓,這個最龐大的政治鬥爭康熙都如魚得水,他是絕對不可能在自己駕崩後,讓四兒子和十四子互相殘殺的。

    所以面對西北的大將軍王胤禵擁有很高兵權的這件事情,他早早就做好了佈局,比如,西北軍的糧餉,必須透過川陝總督年羹堯來“籌備”、“轉運”。

    換句話來說,胤禵軍隊的命脈,實際上在年羹堯手中。

    那麼胤禵在得知胤禛繼位後,第一時間不是動亂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一下子想明白了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京師的九門提督隆科多,扼住他咽喉的川陝總督年羹堯,這兩人看起來不是任何一個派別,卻和胤禛有著匪淺的關係,看來康熙選的,真的是胤禛啊。

    所以胤禵還是老實回去了。

    雖然回到了京城後,胤禵看到了兄長就氣不打一處來,堅決不下跪,但大勢並不是他所能掌握的,而之後他也別再想著去西北當他的大將軍王了,即便他賴著不回來,胤禛一樣能夠發動年羹堯這張底牌逼他回來,所以,康熙一開始都只是給了胤禵希望,卻沒有給他想要的結果。

    在胤禵回朝後,胤禛開始應對“十四爺黨”的大量小動作,於是乎又讓年羹堯立即北上擔任撫遠大將軍,雖然不能稱大將軍王,可事實上年羹堯就是取代了胤禵的位子,所以胤禵被“奪權”,既是一場親疏關係的運作,也是利益關係的博弈。

    而胤禵是始終不服的,他也不怕胤禛對他做什麼出格的事情,因為他的母親,胤禛繼位後尊為“太后”的烏雅氏此時還在世,烏雅氏完全讓胤禛沒有辦法對胤禵做出什麼事情,同樣的,烏雅氏付出代價也是很大的,例如她拒絕被胤禛稱為“太后”,也不願意去太后的宮殿居住。

    國事難不倒胤禛,卻最終輸在了家事這裡,而面對這件事,胤禛真的是一丁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將就地過著。

    康熙最後安排的“深意”。

    胤禵最終都沒有造反的根源,就是因為他早就被康熙給“安排”好了,他還是太嫩了,康熙這個做父親的,心也是夠狠的。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點會讓人費解了,那既然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是胤禛,為何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往西北平亂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上,康熙要交給胤禵而不是胤禛呢?

    康熙是否還在用著當年權衡八阿哥和廢太子胤礽的那一套?

    細細想來,事實答案也的確如此。

    首先從九子奪嫡這件事情來說,康熙設定這場兒子們之間的爭鬥,目的不是為了選出最適合的繼承人,他真正的出發點是,讓這些皇子們疲於內部的“爭鬥”,互相爭奪太子之位,而沒有心思去管他的皇位,這就是一種轉移矛盾的辦法。

    九子奪嫡的最後一個階段,看似是風平浪靜了,最有可能繼位的人就是胤禵了,可康熙的心裡真實人選卻不是他,但又因為胤禵背後還有八阿哥的“勢力”:十四爺黨,所以康熙也怕胤禵帶著這股勢力對他造成威脅。

    這股勢力以胤禵為首,只要他們一起還在京城,那麼遲早一日會成為隱患,所以為了之後胤禛的登基鋪墊,康熙直接用一種看似“託付”的方式交代胤禵平亂,事實上,康熙還是牽制了胤禵。

    等到胤禵反應過來後,康熙已經不在了,年羹堯的作用開始顯現出來了,而京城之中暫時沒有“領頭羊”的十四爺黨只能被隆科多壓制,這樣一來,胤禛的登基就十分穩固了。

    結語:

    九子奪嫡被認為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兇險的一場“權鬥”,因為康熙從中的引導和作用,讓這場兄弟之間的鬥爭變得更像是一場蠱鬥,事實證明,在雍正稱帝后,此前參與其中的皇子,就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而胤禵則是被母親“烏雅氏”保住了一命,雖然雍正不會殺害兄弟,但是胤禵和胤禛的矛盾那麼深,胤禵落得跟八阿哥、九阿哥一樣被開除宗籍,並且連名字都要被換掉的下場。

    這場爭鬥的結局也是令人出乎意料,原來康熙一直想著的,不是那些在他們面前拼命展示自己的兒子們,反而是那個兢兢業業,不近人情的胤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睡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