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度何老師
-
2 # 白馬嘯長安
首先,李自成的話能相信嗎?當年這批人能衝出陝西,不就是明軍中了假投降之計。你要真信了他,那給錢給物,養唄。到時,拉出去,打誰還不一定。
其次,崇禎可是愛面子的主。他要有現在菲律賓的杜特爾特的一半的油頭,他早退到長江以南,在南京重新部置防線了。早退就能聚攏人心。李自成、張獻忠未得人心,要不然張死了餘部又保永曆帝了。說明大明的旗號有用。
不封李自成是對的,但該開溜還得溜。那幫貪財的大臣留給李自成用吧。李自成成氣了,也就是洪秀全似的,蹦噠不了幾年。崇禎能力是不行,但承認是個勤勉有骨氣的皇帝。
-
3 # 歷史風雲天下
史料的確有記載,在李自成兵圍北京之時,給崇禎去過一信件,表明只要崇禎封他為西北王,那麼李自成將率兵而歸,大明王朝的內亂也算是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此好的時機,崇禎為何就沒有把握好呢?我曾經也苦苦思索過,後來也就慢慢的有了一些淺見。
第一,崇禎皇帝是一個勤勉且剛愎自用的皇帝,此種人的自尊心比一般人更重,何況還是一個帝王的自尊心,帝王一怒尚且伏屍百萬,更別說尊嚴被狠狠踐踏了。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思維之中,而對於擁有天下的皇帝來說,主宰乾坤17載,那種頤指氣使的習慣讓他選擇死亡可能比選擇妥協來得更加的容易,要知道妥協退讓的物件是一直沒有放在眼裡,多次差點被剿滅的農民而已,如今要他搖尾乞憐,帝王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
第二,誰知道他李自成是故作姿態還是有意羞辱啊,實至而今在北京城下擁數十萬之兵眾,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和示威,可能就是用他崇禎皇帝的妥協的信件來達到最後的凌辱,畢竟李自成也是在明軍的剿滅下多次險死還生,這算報一箭之仇也不為過吧。
第三,崇禎可能也想過要接受,畢竟此時已經是山窮水盡,有些無力迴天了,而這是最好的辦法了,可是面對文武群臣,沒有一個願意替君而分憂的,誰都擔心此事一過,日後必定會被清算,而他崇禎也不敢自己一力承當,需知青史上的一筆將令得他備受後世的唾棄和譴責,這是一個左右為難的抉擇,沒有群臣的附議,崇禎也實在沒有勇氣和底氣接受如此慘痛的失敗啊。
可能有人會說接受吧,能屈能伸方為一代雄主,只有備受磨難方能保住大明的萬里河山,如此的屈辱又算得了什麼呢?從客觀出發,的確是有道理的,畢竟日後穩定下來可以再圖其它,報此大仇,如安史之亂中皇帝向三鎮反兵妥協而換來了唐朝百年的國祚,歷史為鑑,這並不可恥,為大家而犧牲自我,這是大義之舉,可是崇禎終究沒有如此的選擇。
這可能就冥冥中印證了那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的鐵血豪情因此被後世傳頌。
-
4 # 閉家鎖的紅楓
首先想問下大家,水滸傳這本小說是什麼時代的?
答案是是 明朝萬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陽餘象鬥雙峰堂刊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
在這本書裡,全華人民都已經得知了,做為朝廷叛軍,被招安以後,去為朝廷剿滅敵人是什麼樣的下場。
當炮灰,在慘烈的戰爭中被耗盡,剩下的將領頭目被暗殺,毒害,或者冷處理。
連小說家都明白的事情,為何李自成會不明白?他真不明白,如果被招安後,去遼東作戰,八旗在前,明軍在後,腹背受敵會是個什麼結果嗎?
如果李自成自己想不明白,他手下的將領也想得明白,畢竟李自成你能封王,我們不能啊,如果李自成自己想出賣自己的兄弟來染紅自己的官帽,那他手下的將領和戰士卻未必肯這麼做。
所以我們很明確了,如果李自成真的在佔盡軍事優勢的情況下想招安,他肯定不是真心實意的,更可能是放出這種假談判的訊息,來讓明朝朝廷麻痺大意。
這就象抗日戰爭時,日本一邊向國府提出要和平談判然後一起剿共,一邊又繼續進軍一樣。你要真相信他才是見鬼了。另外我們看看地圖,在1644年攻破北京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是想和清朝交戰,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從蒙古草原一路向東攻擊盛京。另一個選擇是經華北過山海關去遼東。
從危險而陌生,補給困難的蒙古草原行軍 這條路線一開始就得否決掉,所以只有從北京城附近過,然後經山海關出關,如果你是崇禎,敢相信李自成,讓他帶著十萬大軍在北京附近大搖大擺的路過?華人都聽過“假道伐虢”的典故吧?所以崇禎也沒這麼傻,會真的相信李自成會真心幫著打清兵。
-
5 # 明明的意思
為什麼崇禎皇帝應該封李自成為王?就因為李自成勢力大?李自成封王后就能甘心情願的當大明的走狗去幫大明平叛?感覺提這問題的人實在是太阿嬌了。
首先,這則史料並不可信。歷史上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朝,並大封文武。難道到了北京城突然不想當皇帝了?主動要求從皇帝降為一個不靠譜的什麼王?這個不靠譜的王位還得談判取得?就算是李自成突然腦子抽了,那麼手下的文武大臣咋辦?牛金星還當不當宰相了?劉宗敏還當不當大將軍?這是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嗎?
-
6 # 峰子奇觀
八個字:封王無用,自取其辱。
明朝崇禎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兵臨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下,圍困北京。於是,李自成就給城內的崇禎帝寫了一封信,要求封其為西北王。但崇禎皇帝直接拒絕了,意思是你小子做夢!想封王,下輩子吧!
於是,李自成攻城,城破,崇禎帝上吊自殺。
有人說人家李自成都打到家門口了,存亡之際,幹嘛不封李自成個西北王?封了王,李自成就會撤兵,還能招安李自成,借李自成之力去平定其他叛亂!何樂而不為呢?崇禎這不傻嗎?
崇禎傻不傻,我們先暫且不論。不妨先從以下幾點問題來分析一下原因:
1、崇禎帝、李自成都是什麼人?眾所周知,崇禎帝是出了名的生性多疑,誰也不信的主,而且最要命的是還有貴族病:自信。他自信啊,毫無根據的自信。而李自成呢,人稱闖王,典型的農民起義軍草莽英雄,滿身匪氣,充滿了古時小農思想的侷限性,一旦逮著能發達發財的機會,其骨子裡人性的貪婪、僥倖、無知、無畏便會被激發出來,必將暴露得一覽無餘。
那麼這二人,一個是誰也不信,一個是未必有信;一個是打心眼裡恨透了造反者,一個是打心眼裡恨透了剝削窮苦人的當權者。倆大神湊一起,還合作?不打成頭破血流就不錯了!
2、崇禎給李自成封了王,李自成就會退兵嗎?我們說所謂結盟,一般實力相當才會真心結盟。你李自成都打到人家家門口了,將人家圍得水洩不通,危在旦夕,還假惺惺的跟人家皇帝說,親,封寶寶個王唄,你說你酸不酸啊!
有人說崇禎帝幹嘛不封他王,結盟啊!結盟?城下之盟嗎?歷史上所謂的所有城下之盟,都是強者逼迫弱者的古代版“霸王條款”,弱方基本都沒什麼好果子吃。何況,此時兵鋒旺盛的李闖,會真心跟一隻已困在籠子裡的小乖乖結盟嗎?
崇禎皇帝,不是什麼昏君,腦袋還有的,這一點還能看的明白。李自成討封西北王,不過是一由頭,一姿態,麻痺對方的。崇禎皇帝明白:封了李自成為王,就等於向全天下公開承認——亂臣賊子們造反的合法性。賊首李自成都合法了,那天下其他造反的勢力,豈不更加肆無忌憚了?
關鍵是,就算崇禎帝封了李自成為王,李自成也不會退兵的。崇禎帝不是傻瓜,封了王如果再身死,那豈不是成千古笑柄,自取其辱,再辱上加辱嗎?說句玩笑話,都打到皇帝老兒床頭了,李闖不睡他可能嗎?
退一步講,就算李自成答應退兵,跟著他造反出的那幫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會答應嗎?兄弟們可都是跟著李老大奔富貴來的,要不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東征西討提心吊膽,還頂著個造反誅九族的大罪風險,幹什麼?如此還不如回家種田算了!
3、內憂外患,崇禎帝不懂權宜之計?懂又能怎樣?外有女真勢力虎視眈眈,已張開了餓狼般的血盆大口,內有李自成已帶兵“盛情問候”到了家門口。想權宜之計?索性封李自成一個王,然後借力打力?當然想法是好的,可崇禎帝也得有這個機會!顯然,李自成是不會真心給的,歷史也不會給崇禎這個機會!
城破了,明亡了,兩三百年祖宗基業,傳到他手裡斷送在了。
眾叛親離的崇禎帝,耳畔伴著喊殺聲與火光的交響樂曲,心如止水,於是決定做一項體育運動:登山。做了這麼久的皇帝,一直活在憂心壓抑下,這下好了,終於可以出來鬆鬆筋骨了……三尺白綾,一棵老歪脖子樹,掛上了漢人最後一個皇帝。
-
7 # 歷史先森
不是他不願意,他只是少了個背鍋俠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給崇禎送去了一封信,讓崇禎封他為王,封地是山西和陝西,還要給他100萬兩白銀。
但是崇禎沒有答應,也有可能是祖制和皇帝的氣節吧,但先森認為,崇禎是有投降的衝動的,但是他拉不下面子,他缺了一個背鍋俠。
近代以來最大的背鍋俠非李鴻章莫屬,賣國賊的罵名都讓他一個人揹負了,本來是慈禧一心要求和的,讓李鴻章去簽訂和約,世人都罵李鴻章,有了李鴻章這個背鍋俠,慈禧高枕無憂。
同樣的,崇禎也需要一個背鍋俠,但是卻沒有大臣敢站出來背這個鍋。
那天,崇禎看完使者送的信之後,就問旁邊的魏藻德:“此議何如?”魏藻德一言不發,崇禎不高興了,又問了一遍,結果魏藻德還是不說話,崇禎氣的發抖,隨後崇禎就拒絕了使者,使者走後,崇禎 一把推倒了魏藻德,開始責罵這些大臣。
當崇禎問那句話開始,他就有點要投降的意思,如果他不想投降,按照他剛愎自用的性格應該是看完信就立馬拒絕,而不是轉而問手下的大臣。
是的,崇禎他需要一個背鍋俠,也就是明朝的“李鴻章”,如果他投降,就一定會遺臭萬年,是帝王的恥辱,當年趙構對岳飛的殺心可是一點不少,可是你看現在呢,人們罵的人是秦檜,秦檜背了鍋。
所以崇禎不能明著來,他暗示魏藻德來當背鍋俠,但是魏藻德知道崇禎的意思啊,他不肯背這個鍋,崇禎暗示兩次都沒得反應,明朝“李鴻章”沒有,崇禎最後也沒得辦法了,還是保持自己的氣節,選擇自殺。
-
8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有過猶豫嗎?答案是肯定的
崇禎想要妥協嗎?答案是未知的
一句話、一群人,讓崇禎鐵了心要死磕到底,只是最終的結果讓他崩潰絕望
當所謂的“肱骨之臣”提出永樂大帝的名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時,崇禎腦子又發熱了,在瀕臨崩潰的邊緣,他選擇放手一搏
既沒有出逃、也沒有安排後事(遜位),而是選擇在北京城破的那一刻,敲響金鐘號令大臣前來商議,只是現實打了崇禎的臉——竟無一人前往
絕望中的崇禎發出“諸臣誤我”的感嘆後,自縊於景山
東林餘孽,臭流氓,偽君子,我呸!
李闖王是在作秀嗎?崇禎是不識抬舉?很多人都認為,李自成是在羞辱崇禎,都已經兵臨城下了,還搞這一套,明擺著就是個面子問題,是在為自己的造反進行合法性認證。所以崇禎的拒絕,是避免了羞辱,保全了大明天子的尊嚴
實際上呢?按照當時的環境來說,李自成還真的不是假惺惺。首先,他拉起的這一大支部隊,並非跟隨自己多年的嫡系,所以並非鐵板一塊,是需要經營管理的(從後面入京後代表現、和對滿清作戰時的表現,大致可以看出,這一支部隊實在不咋地)
所以,在李自成看來,退守封王,經營軍隊發展核心,退一步可以光宗耀祖、割據一方,進一步可以掃除滿清、以圖大明
但是,如果此次入京,意義就大不相同了。屆時所有人都會沉浸在巨大的勝利中,人人都想做開國將軍、做富商巨賈,這樣就徹底失控了
對於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個臺階,李自成可以繼續壯大自己的實力、崇禎也可以緩一口氣,可偏偏崇禎二愣子性格,在東林餘孽的一致反對下,拒絕了李自成的請求
既然退無可退,不如就來吧!結果我們都知道,崇禎自縊於景山,保全了大明天子的尊嚴,卻也徹底葬送了大明的國祚——定格在276年
是崇禎自己看不透,還是東林黨人太會演入京後的李闖王,有些志得意滿,更別說下面的劉宗敏的呢個人了。前後一頓折騰的結果,就是失了民心
但也不是說一無是處,畢竟他們側面幫助東林餘孽們將自己的真實一面進行展現,讓後人能認清這幫人的嘴臉,也印證了崇禎死前絕筆——諸臣誤我,並非推卸責任
大學士陳寅,可謂是演技派,國難之時以家窮為由,一毛不拔,堅持不捐款,還跟崇禎要錢花,搞得崇禎哭笑不得,只能作罷。可是面對劉宗敏,陳寅就不一樣了,分分鐘從家裡掏出4萬兩現銀
一代寵臣魏德藻,投崇禎之所好並任內閣首輔,是崇禎後期極為信任的大臣,可是到了需要投降的時候,就差跑步前進了
明末才子錢謙益,則變身影帝,先是逃往南明任職,而後南明滅了,口口聲聲要殉國,到了水邊,試了試水溫,不太足。隨即以水太涼為由拒絕投水,十分利索的降清不說,還以頭皮發癢為由自個去剃了頭
當然,以上都是知名人士,還有無數非知名人士,在李自成下令接納明朝降官後,爭先恐後的去報名,導致報名處設施被毀,功能癱瘓,火爆場景一如現在的樓盤開盤
要知道,這幫子人前腳還口口聲聲“不割地!”“不投降!”“不求和!”呢...
招降李自成現實嗎?是力挽狂瀾還是苟延殘喘?明朝之亡,亡於氣數。天災導致民變,人禍導致民變難平。後金之所以發展迅速,得益於明朝兩線作戰,和漢奸范文程的鼎力相助(每次提到這個人,我呸!)
李自成的小強精神,幫了後金的大忙。反過來說,後金的蠢蠢欲動,也幫了李自成的大忙(畢竟當年李自成只剩下18個人的時候,就是後金拉了他一把)
相輔相成下,成就了此二人。明朝屬於一打二,費時費力還打不過。如果對手變成了隊友呢?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李自成擁有幾十萬大軍,明朝也並非彈盡糧絕,如果這兩股力量可以聚合在一起,那麼後金可是有苦頭吃了
至少吳三桂不會就這麼降了清,還幫著滅了李自成,左良玉同志也不會在南明擁兵自重,導致內耗不斷。
畢竟李闖王都答應崇禎了,“咱哥倆雖然有過節,但畢竟是自己人,一家親。先收拾了滿韃子再說撒!”
一旦李自成為明朝所用,那麼同樣擁有不俗兵力的張獻忠,或許也會效仿李自成以求割據,雖然最後的結局,很有可能是明朝引狼入室,為此兩股勢力吞併,但至少不會將漢人的江山落入外族之手
總的來說,這是個不賠本的買賣!
作為明朝最後一任君主,崇禎很少為後人詬病,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將大明江山揹負在自己的身上,從來不曾放棄過任何的機會
雖然他固執、多疑、用力過猛,但是這個爛攤子,也只能這麼去整了
只是,早已腐爛到一定程度的官僚集團,實在是拖了崇禎的後腿
固然明末名將如雲,也不乏統帥之才,卻也無力迴天了
-
9 # 歷史有妖氣
四個字:死要面子。
崇禎性格里最大的弱點是要面子。因為要面子,所以不能容忍大臣抨擊他的缺點。其實晚明大臣在奏摺裡指責皇帝已經成為明朝慣例了,比如明朝言官在奏摺裡說萬曆帝“好色貪財”,萬曆皇帝也只是忍氣吞聲。但是崇禎朝的大臣們就沒這個福氣了,崇禎動不動就以為大臣在輕視他。
因為要面子,所以他不能聽取大臣建議,與後金何談,為解決李自成問題爭取點時間和外部環境。因為要面子,所以他不能遷都到南京去。
李自成封王這事也是如此,本來都已經是兵臨城下了,一個投降李自成的太監偷偷到達北京城門,上面守城的太監一看是老熟人,就把他吊上城來,帶進宮去。原來是傳個李自成的口信兒,如果封李自成為王,李自成願意率軍去打後金。
多好的事情啊!一箭雙鵰!當然,是不是李自成的策略也不好說。
但這事本身是好事。
可是要面子的崇禎選擇了死要面子。後面的事情就不用說了。唉。
-
10 # 覃仕勇說史
答:西方有一句諺語,大意是說:勝利者是不接受任何譴責的。
崇禎皇帝是一個失敗者,那麼,他就必須承擔所有的譴責、非議、挖苦和嘲弄。
比如提問這個問題的題主,內心深處一定是對崇禎帝充滿鄙夷和唾棄:該!長了個豬腦袋,活該你吊死!明明李自成向你討封王,願意為你去和滿清拼刀槍,這不天掉下的好事兒嗎?你的牙口都不肯鬆一鬆,一根筋屈到底,弄得整個大明江山做你的陪葬,真是你死了也不能同情你!
從來今人笑古人,不知後人又復笑今人。
的確,如果是老天真掉下這樣的好事兒,而崇禎都不知道珍惜,那不是豬腦袋是什麼?
但問題是,這件事根本就沒發生過,而您卻百分之百地信以為真,也許,長了豬腦袋的人其實就是您。
記載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向崇禎討封的,是《甲申傳信錄》。
該書記載事件經過是這樣的:
李自成在城外狂轟猛炸持續了一天,看見北京城牆高大,進展甚微,次日在彰義門外設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監杜勳朝城上喊話,但聲音嘈雜,聽不清楚。
於是,負責守城的襄城伯李國楨提出要求:讓一個人下城為人質,有什麼話,由杜勳進宮與崇禎帝面稟。
李自成答允後,杜勳被城上軍士縋入城,跟隨大太監王承恩一同去見崇禎。
見了崇禎,杜勳轉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順“割地講和”,即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銀百萬兩,此後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制遼藩,但不奉詔覲。
崇禎不置可否,讓杜勳出城答覆李自成:“朕計定,另有旨。”
就是這樣一條記錄,卻記錄瞭如此重大的事件,其他諸如《甲申核真略》、《甲申紀事》、《小腆紀年附考》均無記載,僅見於《甲申傳信錄》一書,則事件本身的真假就存疑。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這件事是真,如果崇禎還聽信李自成的話,就更是豬腦袋了。
李自成是什麼人?
他玩詐降的次數還少嗎?
李自成最著名的詐降事件是《明史紀事本末》所記:“六月,總督陳奇瑜圍李自成於漢中車箱峽。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芻,死者過半,弓矢俱脫,賊大窘。自成乃自縛乞降,奇瑜許之,各給免死票回籍。”
結果怎麼樣?一出了車廂峽,馬上覆叛。
想那李自成力盡勢屈,尚且不肯真心伏降,現在兵臨北京城下,操控局勢的主動權,還肯真心伏降嗎?
這種話如果都信,是您是豬腦袋還是崇禎是豬腦袋?
我發現,網上有很多這樣的言論,大致的意思是:崇禎真傻,李自成和張獻忠鬧得這麼兇,他怎麼不會從中挑撥李、張之間的矛盾,讓他們鶴蚌相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呢?又或者,為什麼不效仿宋徽宗招安宋江,用宋江平方臘,讓他們兩敗俱傷?又或者,崇禎太不知轉變了,當時只要遷都南京,讓李自成和滿清打,坐山觀虎鬥,讓他們雙方都消耗實力,然後一舉反撲,天下大定。
似乎,李自成和張獻忠,甚至大清,都是任由擺佈的棋子,可以聽從崇禎帝隨心所欲的安排似的。
殊不知,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是浸泡江湖已久的老油條,他們不玩弄您,您就可以阿彌陀佛了,您還想算計他們?
大家都很喜歡看《明朝那些事》。
關於張獻忠等人的詐降,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過半個月的史料,查詢張獻忠先生投降的相關問題,我知道他是經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經常到這個份上。簡單地說,他的投降次數,用一隻手,是數不過來的,兩隻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頻率也很高。有一次,從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幾天。這是難能可貴的。一般說來,投降之後,也得履行個程式,吃個飯,洗個澡,找個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個把月。但張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咂舌。”
想想看,像張獻忠、李自成這種說話如放屁、投降如脫衣的行為,到底還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就算李自成真在北京城下表示出“封王服軟”的意思,也只是在玩弄貓戲老鼠的把戲,崇禎帝如果還傻乎乎地聽信,不過是自取其辱而已。
還有,一個很明白的道理擺在面前——當年光武帝劉秀收銅馬、敗赤眉,群臣勸進、勸劉秀早登帝位,劉秀搖頭拒絕。最後,大將耿純說了一句:“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追隨大王奔走於矢石之間,其出發點不過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平生之志。如今大王拖延時間,違背眾意,不正號位,我深恐大家望絕計窮,萌生退歸故里的念頭。彼時,人心盡散,就很難再聚合到一處了。”劉秀聽了,再無異議,馬上稱帝。
追隨李自成的文人將士、大小嘍羅,可不都是一直抱定了“攀龍鱗、附鳳翼”的心思?在他們心裡,北京城朝夕可下,天下唾手可得,你李自成封王滿足了,哪我們怎麼辦?!
所以,李自成城下討封,要不是一則歷史謊言,就是李自成自導自演的一出惡作劇,誰信誰是傻瓜。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還得從目前不知道哪冒出來的狗血段子說起:我大明有骨氣,不割地,不和親,不議和,不賠款。
我就一直很好奇,每天熱血沸騰的捧這段子的寶寶們長的是啥腦袋。大明末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造反,外有清兵入侵,朝廷沒銀子,老百姓沒飯吃,你告訴告訴我,你那不割地,不賠款,不議和,不和親哪條能解決問題?
你有骨氣,有骨氣你的大明亡了,皇帝吊死了,很有面子嗎?連崇禎都是披頭散髮,無顏地下見祖宗的。
讀明史不得不感嘆:大明亡的是真冤啊。
對李自成趕盡殺絕和如題所說給他封王,跟關外大清議和,遷都南京,這四條任選其一,大明亡不了!
關外大清當時的國策也就是爭取大明的認可,與大明平起平坐,再也就是搶點東西。即便是後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進北京,當時清軍將領的意思也就是搶一把回老家,只是多爾袞決定先住下來看看。
而崇禎皇帝與皇太極是都有意思議和的。但不敢啊,為什麼?大臣不幹。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面子,就是絕對不能議和!大家一定要明白,即便是進了北京城,當時的旗人也是不敢想當中原的皇帝的,沒想到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這些人太給力,一直打到緬甸。如果當初和談,大清絕對是願意的,甚至明朝借2萬八旗軍進關剿流寇,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在當時是絕對行不通的。沒辦法,大臣們太有骨氣了。
不議和,遷都,以大將或藩王、太子守北京。這樣,即便是八旗軍在山西河北劫掠一番,甚至攻陷北京,但你大明總不會亡的。但是這個計劃還是不能執行,為什麼?大臣不幹。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面子!
李自成呢,人家是主動跟朝廷提出何談,條件就是大明給他個V認證,再來個紅包。問題是也不讓你白認證,主動提出來出關抵抗八旗軍。結果我們都知道,朝廷不答應。為什麼?還是大臣不幹。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面子!封你個流寇為王,朝廷的威嚴體統何在?
然後再讓我們看看這些正義千秋的大臣都幹了什麼?沒軍餉,皇帝讓大臣捐款,都沒錢。等李自成進來,一頓皮鞭棍棒,錢全打出來了。等清軍進來,頭剃的一個比一個快。崇禎臨死的時候罵:大臣誤我。這是他最後說的一句明白話。如果他九泉之下看見這些大臣們後來的表演會不會氣活過來。
大漢威武,那也是劉邦白登被圍,和親,呂后被調戲的屈辱裡熬過來的。大唐強盛,也有渭水之盟的低頭。宋求和,國家保住了。你明不求和,國家亡了,這骨氣有用嗎?這叫腦萎縮!你大明不忍,有骨氣,那就滅亡唄。被人家滅了,你告訴告訴我,還有哪門子面子?還有哪門子光彩?
而現在網上鼓吹明朝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不和親的智障青年,我開眼一看,其實就是坑死明朝的那些有骨氣的大臣轉世投胎又回來禍害人的。你有病不打針,不吃藥,不去醫院結果人死了,這叫有骨氣?當然,時間也已經證明,他們那個骨氣是絕對靠不住的。
大明朝廷不接受李自成議和,核心的性質就是大臣無能,而無能的人最樂意做的就是搶佔道德制高點,因為除了喊口號,他們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