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妖木公子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血壓並不是降得越快越好,高質量降壓達標才是關鍵。換句話說,不能只追求降壓速度,還要關注降壓效果、降壓的永續性和穩定性等。對於大多數慢性高血壓患者而言,最好在四到六週的時間裡將血壓逐漸降低到理想水平,片面追求降壓速度,會導致心率加快,甚至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有時候,一些患者會由於自己的血壓降得不是那麼低或者不夠快,而誤以為是治療效果不好,對醫生或降壓藥產生埋怨或質疑。事實上,就像讓一輛疾馳的汽車停下來一樣,需要透過逐漸剎車,讓速度慢慢地降下來,車和人才都不會有什麼不適的感覺。降血壓也是這個道理,高血壓是在很長的時間裡逐漸形成的,身體已經逐漸適應了在血壓偏高的環境中運轉。此時,若在短時間內把血壓降下來,那麼就會造成頭昏、心悸、無力等身體不適,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所以,降壓治療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需要耐心進行治療,爭取高質量達標。

    血壓比較高,肯定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的,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是經常的去亂服一些藥物,或者是平時的時候吃藥比較多,這種情況也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的,因為降低血壓肯定會有一定的過程的,如果是降的比較快,可能會引起出現一些併發症,所以大家一定要多注意才可以的。

  • 2 # 醫生有約

    您好,不是的哦。目前,高血壓病已成為全球高發病種之一,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國高血壓現在的患病率27.9%,患病人數高達2.7億,全國每四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患高血壓。高血壓是心臟病、腦卒中、腎病發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中國因心腦血管病導致的死亡佔國民總死亡的40%以上,約70%的腦卒中死亡和約50%心肌梗死與高血壓密切相關。

    高血壓是指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 ≥140 mmHg和/或舒張壓 ≥90 mmHg。收縮壓≥140 mmHg和舒張壓<90 mmHg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140/90 mmHg,仍應診斷為高血壓。

    超重或肥胖、高鹽飲食、吸菸、長期飲酒、長期精神緊張、體力活動不足等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具有以上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及血壓為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mmHg),都是需要經常測量血壓的。

    高血壓的治療:

    1.改善生活方式。

    (1)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逐步降至6 g,增加鉀攝入。

    (2)合理膳食。

    (3)控制體重,BMI24 kg/m2;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

    (4)不吸菸,徹底戒菸,避免被動吸菸。

    (5)不飲或限制飲酒。

    (6)增加運動,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週4~7次;每次持續30~60 min。

    (7)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睡眠。

    2.藥物治療(為避免大家亂使用降壓藥,這裡就不展開來講了。具體用藥,請諮詢內科醫生)。

    高血壓,可以說是一種終身疾病,必須長期堅持治療。當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後,逐漸減少藥量,使治療量維持在一個較低而又能控制血壓穩定的水平。有些人一發現高血壓,恨不得立刻就把血壓降下來。甚至隨意加大用藥劑量,這樣極容易發生意外。尤其是血壓水平較高的中老年重度高血壓患者,極可引起心腦血管嚴重病變。

    目前,《高血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建議,65~79歲的老年人,首先應將血壓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進一步將血壓降至140/90 mmHg。≥80歲的老年人應降至150/90 mmHg。

  • 3 # 夏和德

    高血壓患者透過藥物加健康康的生活規律把血壓控制在高壓130

    低壓80

    血壓降的太低會引起心梗,和腦供血不足

  • 4 # 張之瀛大夫

    眾所周知,高血壓是導致人類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而對於像腦梗塞這類疾病來說,高血壓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更是巨大。所以說,在現在高血壓慢慢走近千家萬戶的現實情況下,我們越來越重視對於血壓的控制。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覺得血壓是不是越低越好?

    的確,即使是在醫學界,也存在著類似說法。比如說,很多研究就提示,一個人把血壓控制到140/90mmHg的目標值不足以達到最大獲益,因此在患者能夠耐受的情況下,力爭能夠更加嚴格的控制血壓,比如說把血壓降低到120/80mmHg,這可能對身體更好,有更大的收益。在這種背景下,就出現了一種聲音,那就是血壓“越低越好”的說法。但是,這靠譜嗎?

    後期的很多研究也顯示,當血壓降得太低,尤其是舒張壓(低壓)過低的時候,人類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這就是醫學界著名的“高血壓J型曲線”。其實這個“J型曲線”並不難理解,無外乎就是血壓降低到某個程度,就不會再有好處,隨之而來的是壞處。

    於是,很多高血壓的朋友就會問,既然血壓需要降得更低一點,同時又不是越低越好,那讓我們普通老百姓怎麼認識這個問題啊?其實,嚴格的講,血壓絕對不是越低越好,但是如果在自己能夠耐受的情況下,儘量的低一點可能會有更大好處,而這個降壓目標值絕對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140/90mmHg,能夠耐受的情況,可以更低一點,比如說120/80mmg。但是,絕對不是越低越好,而且對於老年人來說,也可能需要稍高一點,太低了危害可能更大。總而言之,在醫生指導下,在自身情況可以耐受的情況下,血壓儘量稍低一些,可能有更大收益。這也就是高血壓“J型曲線”的意義所在。

  • 5 #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當然不是!

    對於血壓、血脂、血糖這些人體的生理指標,都是有正常值範圍的。升高的不符合生理,會帶來損害,因此需要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使之回覆到正常值範圍內。只是某些指標在某些疾病特定的情況下(比如夾層動脈瘤患者的血壓、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血脂等)會要求更低一些。注意,那是在某些疾病特定的情況下,而不是治療的普遍要求。

    無論哪種生理指標,說 “越低越好”本身是個偽命題!拿血壓來說,血壓過低了、甚至沒了,人還能活嗎?所以,說這麼極端的話顯然是錯誤的。

    高血壓患者,疾病的問題和損害主要在於血壓的升高。那麼治療的問題,就是要讓升高的血壓降下來,降到符合生理需求的正常範圍。

    早先之所以把140/90mmHg作為高血壓的切點,是因為研究發現,正常人的血壓高限應該在這個水平之下。還因為研究發現,降壓治療在把血壓降到140/90mmHg以下可以使病人獲益,可以有效減少高血壓對身體的損害,再降低一些是否獲益還不清楚。

    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患者,把血壓在140/90mmHg以下進一步降低,降到130/80mmHg以下,還可以進一步獲益。甚至有研究發現,降到120/70mmHg以下還可以更獲益(當然這還有爭議)。所以,有專家認為,血壓在130/80mmHg以下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但是這種降低也是有條件、有適應證的。

    再有,對於血壓的研究也發現,血壓升高對於人體的不良影響,並不是從≥140/90mmHg就開始的,而是在正常的120/80mmHg以上,隨著血壓的升高就逐漸增加的。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醫學上普遍的認識是,在降壓目標值之下、病人可以耐受的情況下,血壓降得“低一點,好一些”。

    說血壓降得“越低越好”,還來自東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對於降壓(降脂),英文有“the lower the batter” 的說法。中國教英文,這種比較級的翻譯,就是“越……,越……”,套上句型一用,就成了“越低越好”。於是,血壓“越低越好”、血脂“越低越好”都出來了。明眼人一看就是有問題的,不可能是這樣的。所以,現在的說法都是“低一點,好一些”。這個“低一點”,是有一定指標範圍的。

    高血壓降壓治療的目標值,一般成年人,降到140/90mmHg以下;可以耐受的,進一步降到130/80mmHg。老年人,先降到150/90mmHg以下,年輕一些(65~79歲)的老年人,如果耐受,還可以降到140/90mmHg以下,如果130mmHg以下也耐受,也可以保持在這個水平。

    一些特殊的疾病對血壓的要求要降得更低一些,比如主動脈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器官移植後的高血壓等;但有些疾病時可能還要保持血壓高一些,比如頸動脈狹窄。總之,是要在總體原則下的個體化治療。

  • 6 # 羅民教授

    當然不是,正所謂“物極必反”,血壓也不例外。

    在臨床上,高血壓是病,低血壓同樣也是一種病!

    血壓是一種波動的數值,不管是過低還是過高,都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最好的情況是維持在一個正常的區間以內,如果患者為了降血壓,而導致血壓過低,可能會出現休克症狀,危及生命。

    如果血壓降的太低,身體會“扛”不住的!

    醫療和科技是不同的,前者不可複製,後者可以透過流水線複製。

    如果盲目追求“低壓”,會使重要臟器血流關注量減少,誘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在眾多高血壓群體中,尤其需要注意合併冠心病的患者,他們會因為舒張壓水平過低而加重心肌缺血。

    對於高血壓群體,降壓目標不能盲目追求“標準”!

    高血壓患者最熟悉的血壓標準是低於140mmHg/90mmHg,但這只是一種平均的正常標準,在臨床上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

    比如最常見的一種區別“年齡”,年輕人和老人的身體素質、血管硬化程度有著天差地別的差異,這種情況我們真的應該“一視同仁”嗎?

    我們在年齡超過35歲時,身體的各項數值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各大臟器功能開始衰減,血管彈性逐漸下降,這時候我們制定的血壓標準也應該發生變化:

    20歲:≥115mmHg——70mmHg=高血壓

    30歲:≥120mmHg——75mmHg=高血壓

    40歲:≥125mmHg——75mmHg=高血壓

    50歲:≥130mmHg——80mmHg=高血壓

    60歲:≥140mmHg——85mmHg=高血壓

    65歲:≥148mmHg——90mmHg=高血壓

    以上這些數值可能不是什麼國際平均標準,更不是以前接觸過醫生告訴你那樣,但這些確是我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如果您不相信,笑一笑當我沒說。

  • 7 # 心血管黃醫生

    提及高血壓,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為今天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人們對於高血壓是既害怕又痛恨。當下,高血壓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關鍵病因。

    高血壓患者,血壓是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壓患者都知道,至今為止高血壓無法治癒,而雖說高血壓本身 不致命,但是其導致的併發症卻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比如腦中風、心梗等都與高血壓發生有關。而預防併發症發生的關鍵就是要控制好血壓,所以說患者都需要終身服用降壓藥來穩定血壓在正常範圍內。但這是不是說血壓降得越低越好呢?

    首先,人體的血壓都是有標準的,既然有高血壓的標準,就有低血壓的標準。目前,血壓達標就是高壓90-140mmHg,低壓60-90mmHg,高於最高值或低於最低值都是不正常的表現。對於多數高血壓患者而言,基礎的降壓目標就是要低於140/90mmHg,當然部分患者要有不同的標準,比如已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等高危患者要低於130/80mmHg。一般而言,患者如果能夠透過用藥控制血壓在這個水平以下,就是合格的標準,不過這僅僅是”合格線“,對於所有的患者而言,還有一個最理想的控制線,那就是<120/80mmHg。如果患者能夠 把血壓降到這個水平,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了。但是,這也不是說血壓降得越低越好。

    人體的血壓本身就在不停的波動,控制達標應該是高血壓患者最基礎的降壓要求。而因為不同人群的病情不同,控制標準也需因人而異。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血壓本身就會因為動脈硬化而有所增加,常常表現為收縮壓高。而老年人血壓不宜降太低,這是因為腦動脈硬化會影響腦供血,若血壓降太低,會導致腦血流灌注不足,使得腦供血不足,患者輕則有頭暈眼花、昏昏沉沉,重則可致腦梗塞。因此,老年人的降壓標準可適當放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可放寬至<150/90mmHg,80歲以上的老年人,收縮壓可放寬至<160mmHg,尤其是對於腦供血不足患者,更需要警惕。

    另外,對於合併有腦梗塞,尤其是急性期患者準備溶栓時,需要一定的血壓保證供血,應控制在<180/110mmHg,否則會加重腦梗。若合併腦供血不足或頸動脈狹窄,也應該降太低。對於嚴重高血壓患者,如血壓大於180/110mmHg,本身就很難達標,當然也不建議降到更低,機體已經長期適應了高壓水平,若降到太低也會引起身體的不適。

  • 8 # 天天聽健康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血壓是人體最基本的生命體徵之一,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急救病人時血壓一直下降上不來,即表明生命處於垂危中,因此血壓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範圍,過高被稱之為高血壓會造成多器官的病變,過低同樣會危及生命,但不同的人血壓的下限是有所不同的,比如:

    對正常人來說,血壓不應低於90/60mmHg,有些人可能還會比此略低一點,但只要沒有頭暈頭痛等等不適反應,且這樣的血壓是長期存在的,也可視為是正常血壓,對身體和生活都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並不需要特殊干預而必須將血壓有所提升。

    但對於有高血壓的人來說,因為本身存在血壓調節機制障礙,且高血壓的發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機體對高血壓有了一定的適應性,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高血壓的存在對血管造成了一定的損傷,有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血管的彈性下降,如果血壓過低血流量就會不足,給組織器官的供血供氧也會不足,同樣也會導致組織器官的病變。特別是發生過腦梗塞等疾病的人以及老年人,血管粥樣硬化病變以及自身血管硬化情況較為嚴重,需要有足夠的血壓才能夠促進血液迴圈。

    因此對有高血壓的人在使用降壓藥後,理想控制目標是將血壓控制在120/80mmHg,最低不應低於110/70mmHg,否則就應該調整降壓藥的服用量;對於發生過腦梗塞的人來說,血壓控制在130一140/80一90mmHg即可;對於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首先應當將收縮壓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果能夠耐受沒有不適感覺,可進一步控制在130一140mmHg。

  • 9 # 張醫生科普

    這個真不能一概而論。

    高血壓患者是指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物,是為了避免血壓持續升高對心、腦、腎以及血管造成傷害。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團隊對樣本量為40萬的,年齡在75—85週歲的老年人的血壓高低和死亡率的關係的研究發現,對老年人而言,在正常範圍內甚至是高血壓範疇內,血壓越低反而死亡率會越高。

    儘管在我們的認知中,明確了高血壓的標準,也對高血壓有著普遍認同的分級。如下圖所示:

    但這並不意味著血壓越低越有利於健康。對以下特殊人群來說,降壓目標應該高於普通標準。

    2018修改版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對特殊人群的降壓目標做了說明:

    1、65—79歲的老年人降壓目標為小於150/90mmHg,若能耐受更低水平的降壓目標,可進一步將血壓降至正常水平。85歲以上的老年人,降壓目標應為<150/90mmHg。

    2、妊娠期高血壓患者降壓目標為<150/100mmHg;急性缺血性卒中並準備溶栓的患者,降壓目標為<180/110mmHg。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降壓太快、將降壓目標定的太低,反而會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機率,不利於健康長壽。

  • 10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高血壓患者,血壓是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壓是我們常見且容易被忽視的疾病,長期患有高血壓病容易導致心臟、腦血管、腎臟及視網膜等器官的併發症,其中對心臟和腦血管的危害最為嚴重。因此有許多高血壓患者走入了“血壓降得越低越好”的誤區,看到血壓波動就想加大藥量把血壓降得很低,其實,這樣是不科學的。

    理論上,當血壓降低至某一界值時,心血管事件風險將不再降低、並可能逐漸升高。因為心肌的血供更多是依賴舒張期的灌注,因此舒張壓的降低對心肌血供的影響更加直接,這種影響在伴有冠狀動脈狹窄、左心室肥厚時更加突出。人類血壓和心肌反應性降低的實驗發現,在高血壓伴有左心室肥厚和冠脈硬化的患者中,舒張壓迅速降低至70mmHg可以引起心內膜下心肌缺血,以及明顯降低左右心室的射血分數。心臟與腦血流儲備存在差異,心臟較大腦更易因舒張壓下降而發生缺血。因此,降壓治療應注意J型曲線的拐點,採用和緩降壓的治療策略可避免降壓帶來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對合並冠心病或腦卒中,和緩降壓可以使腦血管自身調節機制對血壓有所適應,並可得到改善,雖然冠脈神經調節較腦血管差,但長期治療可改“度”的問題,降壓治療應該也有一個“度”,過低過高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所以近年來有人強調降壓治療不要單純去看降下來多少,更應當重視降壓的質量問題,包括降壓的幅度、速度、晝夜節律、病人的耐受性等等。由此,降壓治療最好不要簡單地表述為“越低越好”,而應該遵循現有的指南精神,重視個體化治療。

    血壓降低多少受到身體制約。如果降得太低,可能會引起心臟、腦、腎臟等臟器的供血不足,出現眩暈或昏厥等問題,甚至帶來心肌梗死、中風、慢性腎臟病等併發症的發生。另外一個擔憂是血壓控制力度太大可能將舒張壓(血壓讀數下方數值)降低太多,可能對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的患者有一些損害。

    只有合理地控制血壓才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此,為了更好地控制好血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調整用藥

    在每天規律服藥的基礎上,發現血壓波動很大後,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做個動態血壓監測和合並疾病的排查,在醫生的協助下了解血壓的波動規律,據此來調整降壓藥物種類和劑量,切忌擅自增減藥物劑量。

    放鬆心情

    瞭解血壓產生波動的原因,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焦慮情緒,從而放鬆心情,不生氣、不急躁也是維持血壓穩定的重要前提。

    調理生活

    保持良好的低鹽低脂的飲食習慣以及健康適度的運動鍛鍊,也有利於血壓的控制,可以使血壓維持在良好的水平。

  • 11 # 瓷都公安

    不對,凡血壓低於90/60mmHg時稱低血壓。血壓≥140mmHg 或舒張壓≥90mmHg,稱為高血壓。。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作用於血管壁的壓力。血壓過低過高(低血壓、高血壓)都會造成嚴重後果,血壓消失是死亡的前兆,這都說明血壓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三月份幸運召喚師,多是無人問津的老面板,幸運已被打折,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