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共享投票
-
2 # 香茗史館
這裡的坑殺並非指活埋,從長平之戰遺址的發掘情況來看,很多屍體都是殘缺不全且骨頭中夾雜著箭頭的,可見先殺後埋的可能性很大。此外,根據現代歷史學者的分析來看,白起坑殺的趙軍數量很可能並沒有四十萬這麼多。
並非活埋,且人數無40萬之眾1、活埋之說不能成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白起“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這裡的“阬殺”雖然有活埋的意思,但也有坑害的意思,因此並不一定指的就是活埋。
此外,根據長平之戰遺址的發覺情況來看,活埋之說顯然也不能成立。其中最有利的證據出現在一號屍骨坑的發掘,從發掘情況看,“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幹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這說明趙國士兵大部分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因此並不能成立。
2、人數之謎。宋裕先生在《白起坑趙卒有“四十萬”嗎》和《長平之戰的真相》,以及邵服民先生在《趙國曆史文化論叢》中都對白起坑殺趙軍人數提出了質疑。秦趙雙方雖然出兵數量都不少,但雙方交戰時間已然不短,且趙軍曾經幾度突圍不成,加之經歷了長達四十六天的斷糧,甚至身為主帥的趙括都不得不赤膊上陣以致身亡,且秦軍傷亡也同樣極為嚴重,這些都說明了一個情況,那就是戰爭結束時招兵已經所剩無幾,是根本不可能留下四十萬之眾的。
坑殺方式至於白起坑殺趙國降卒的方式,從《戰國策》的記載來看,白起當時將趙國降分解成很多部分,分別安置,且一天只給一頓飯吃,然後在某日夜間令秦軍臉帶黑巾(這並非是隱藏身份,而是隱藏屠殺者的表情)對手無寸鐵的趙兵展開屠殺。最後將屍體埋葬。
這裡的記載還是相對可信的,畢竟當時雙方經歷了長期交戰,且趙軍降卒又經歷了長期圍困和斷糧,身心疲憊之下於睡夢中被殺的可能性極大。而根據長平之戰遺址中屍骨坑的分佈情況來看,趙軍屍體被掩埋的極為分散,也側面證實了《戰國策》的記載。
從這裡大致可以分析出當時的事情經過,某日夜,白起組織秦軍集中兵力,對趙軍降卒的各個安置點展開了屠殺,分批將其全部殺死,然後再組織人力就近掩埋。
-
3 # 北冥之鵬
首先收繳兵器,對手手無寸鐵才好採取措施。其次,先給他們希望(比如說會有充足的糧草供應,或者會放他們回國)精神上讓他們放鬆。
然後尋找地勢低的或者狹窄的區域,比如說山谷,或者類似於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的子午谷,省力快速。畢竟人多力量大,一旦形成反抗形勢,秦軍也抵抗不了。
不管趙軍有沒有40萬,但一定不會少。這個過程不管怎樣一定是悲慘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思。
其實很多歷史事件並不在於具體細節,給我們更多的它的意義。
回覆列表
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中,白起共殺趙軍四十五萬人之多,其中四十萬人為坑殺活埋,可推算出其餘近五萬人是在戰場上喪生。
先來看一組資料,當時秦軍與趙軍交戰,趙括共率趙國精銳十一萬人,民兵越三十四萬,而秦軍能夠做到活埋四十萬戰俘則至少需要近百萬兵力才能在段時間內做到,秦兵不過四十萬左右,又是如何能夠完成這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坑殺任務?首先,趙國的兵敗不得不“歸功”於趙括的紙上談兵,在不知敵軍何等實力時完全依靠空想妄想想要取勝無疑是愚蠢的,而秦軍在戰國時代的實力本身就非常強,無論從軍紀還是軍隊的作戰能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白起的軍事才幹。在長平之戰獲得大勝後,白起對俘獲的四十萬戰俘並不放心,認為如此龐大的趙軍數量放到哪都是一個炸藥包,這才為坑殺之事埋下了伏筆。
其次,在長平之戰屍骨坑遺址中發現,大多數屍骨並不是完整的,屍體之間縱橫交錯,有些腰間有發黑的箭頭,有些屍體與頭顱分離,如果是活埋,屍骨應該會保留完整性,但仔細研讀歷史會發現,《史記》記載中“乃挾詐而盡坑殺之”並沒有強調到活埋四十萬戰俘,“坑殺”可以是活埋坑殺,也可以是坑中殺之掩埋。
另外,在諸多戰場遺址中我們也沒有發現坑殺地點是人為挖造的埋人坑,而多數為自然形成的坑洞,那麼只有一種解釋,白起在俘獲了四十萬趙軍後,令秦軍將其分散坑埋,而秦軍將俘虜帶至一些坑洞旁便將趙軍踢入坑中挖土掩埋,而多數人必定會往坑外爬或反抗,秦軍便用武器刺殺並繼續踢入坑中,這樣一來便能夠有效率的完成白起的坑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