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湘居士__
-
2 # 巴顏鵠09
母門知道,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改元章武,章武三年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後,隨即駕崩,這就是是著名的永安託孤,而永安託孤也是三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他把蜀漢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後期,以諸葛亮為核心政權代表。而這個節點就是永安託孤。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託孤上,《三國志-先主傳》說的很清楚“先主病篤,託孤與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好了,劉禪繼位後也確實貫徹了他父親的遺言,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也就是說劉禪把蜀漢的大權全交給了諸葛亮)封李嚴度鄉侯,賜尚方寶劍、宮廷侍衛長,然後又升為前將軍,榮耀可見一斑,看上去步步高昇,但是劉備遺言還有一句“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針永安”。這就很明顯了,雖然李嚴和諸葛亮並受遺照,但是諸葛亮在內,一切大小事務都他一人說了算,李嚴卻在外,長期不在權力中心的李嚴,一句話插不上,也就慢慢的被諸葛亮邊緣化了,由於他遠離朝廷,一不能輔佐天子;二不能舉賢社稷;三又不能入朝理政。就此為李嚴後來的敗北也埋下了伏筆。那麼你會說了,那這排擠李嚴不是劉備安排的嘛?那跟人諸葛亮有啥關係!是的,諸葛亮是領會了先主的意圖貫徹執行的,更何況為了蜀漢的政權,為了克服中原匡扶漢室,諸葛亮也不得不這麼做。為什麼?我給你解釋一下你就明白了。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一坐地戶,也就是原來益州的官僚和本地豪強組成的,也就是“益州集團”。二劉璋的人,隨劉璋進益州的老部下,“東州集團”。三就是追隨劉備來益州的人,“荊州集團”。本來劉備妹來的時候,東洲集團跟益州集團就水火不容,現在劉備來了,這倆哥們互相有矛盾不說,跟荊州集團也相互不服氣,這可就熱鬧了,劉備這皇位屁股還沒坐熱乎膩就一命嗚呼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李嚴為副的原因。李嚴原為荊州劉棕手下,曹操南下李嚴投奔了劉璋屬於東洲集團,劉備來了又是李嚴提前向劉備獻媚投降了劉備,那麼不難看出劉備留下來的政治遺囑就是,拉攏東洲集團用這既屬於新人又屬於老人的集團來打壓益州集團的坐地戶,用李嚴來調和東洲集團、益州集團、荊州集團的矛盾,當然了荊州集團是政治的主體,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幾次北伐也是諸葛亮搶李嚴兵權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掀起北伐戰爭從而消除和打壓異己,諸葛亮的丞相位置也未必能坐的陣麼穩當,所謂的借力打力也不過如此罷了。那麼李嚴是如何掣肘諸葛亮的呢?蜀漢建興五年,當時魏國曹睿已經繼位,諸葛亮準備被罰,要調李嚴的兵,李嚴這時候提出劃出五個郡建立巴州,他擋刺史。建興八年,諸葛亮西出祁山準備讓李嚴鎮守漢中,李嚴趁機提出司馬懿等人開府治事的原因,實際就是借事說自己想要開府,你既然要分地對抗中央,開府挑戰相權,那好吧!作為諸葛亮這種不容大權旁落的人怎能容你,最後罷黜了李嚴,然而解決李嚴也是為了一勞永逸的平息蜀漢內部三方矛盾的切入點,從今以後只有荊州集團的政治背景立足與主要位置,其他個派系已經被邊緣化。好了,大體就是這意思,具體事件可以去百度查詢相關資料再看一下。
-
3 # ww3721王建文
一山難容二虎,諸葛亮和李嚴沒有私仇恩怨。更沒有為爭權奪利鬥爭的你死我活。
李嚴最早是劉表的秭歸縣令。曹操席捲荊州時,李嚴逃往成都,就被劉璋任命成都令,幹得非常出色。
214年,已經是益州劉璋任命為護國軍司令,率領一支精兵,去抗擊入侵成都劉備,在綿竹打仗,在法正影響下,率軍投降劉備,成為劉備偏將軍。
劉備成都得取勝利後,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是劉備政權中五人心腹,揚武將軍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興業將軍李嚴。還有劉禪的老師,掛名軍師校尉的諸葛亮,他還沒有話語權。他們一起為蜀漢制定建國章程,治理混亂,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官員隨意作為的不穩定社會秩序,定出《蜀科》成為蜀漢的法律體系的基礎。
劉備去奪取漢中和曹操幾十萬大軍作戰時,死生未卜,成敗難測,國中的強盜馬賊馬秦 高勝等,在郪縣領兵造反,招集隊伍數萬人叛亂,打到離成都不遠的資中縣,勢頭很猛。李嚴不待劉備命令,發兵只率本郡守城的五幹人就主動出擊,鎮壓動亂隊伍,斬殺馬秦,高勝。使動亂者四散逃跑再回家中,又作農民種田去了。李嚴為劉備在後方穩定,保證劉備在前線抗曹,奪漢中之戰的大捷做出貢獻。
不久後,越嶲郡羌夷帥高定,又率領羌人圍攻新道縣。李嚴率軍出擊,馬到成功,高定被打敗後逃走。
劉備漢中大捷成漢中王,回成都後,加封李為輔漢將軍,繼續為犍為太守。是劉備的第一個軍政全權大員。同期諸葛亮只是掛名軍師中郎將。張飛在閬中匯軍時被部所殺,劉備為保證兒子劉禪安全,給諸葛亮一些軍隊為校尉。李嚴不但軍事上主動強勢作為,而且成功多勳有著,吏治上鑿通天社山,修通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成都搞得煥然一新,以致吏民樂悅之,也為新成都開拓設想,要建設富裕漢蜀,使漢蜀勝過中原,觀樓壯麗成為第一人間美麗城市的,做了很多蘭圖遠景。
當然因曲高和寡,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又是在建國初期,和同僚觀點,意見,想法,不和。理想更相去甚遠。大家對他都持反對態度,爭執更多,江州都督楊洪一氣之下辭職不幹 。牙門將王衝更發生打架摩擦,李嚴有軍有權有勢,王衝自知被其所恨,害怕報復被誣陷罪名而叛逃投魏。
李嚴自視甚高,同級的輔匡護軍將軍,地位相等,歲差不多,李嚴也不去主動與他來往。雖是蜀國早期支柱之一。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中,指揮錯誤,將土消積作戰,麻痺大意。被青年少將陸遜一戰全殲,劉備隻身逃回永安。先將李嚴召來永安宮,任命他為蜀漢劉備以下,萬人之上尚書令。必有將國家大事給予意思。
可惜是心高意遠的李嚴,被二世祖劉禪堅決不同意。劉禪直接不同意劉備安排,讓自己老師諸葛亮成為自己首輔,並軟磨硬泡把一切權力都讓劉備給了諸葛亮。
劉備重病身衰,由著劉禪去想去做,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不能不說劉備還是把權力重點,放在李嚴身上。亂世軍權,重於政權。李嚴是讀書人,劉備封他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卻沒有給諸葛亮加爵封侯有假節。李嚴的都有先辦後奏的權力。這些權力都給了李嚴。
諸葛亮的權力,是劉禪為他要來的。劉備安慰他說“你的才能是此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喝盡股肱的力量,報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見劉備說諸葛亮才能十倍於曹丕,就是虛的。當時並不看好諸葛亮。給李嚴都實實在在真權實惠。給諸葛亮“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只有“政事“。可惜李嚴比諸葛亮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有權不會用,被困在永安五年。使諸葛亮不但政治勢力強大起來,而且有了自己一支軍隊無當軍,不論政績還是名譽。都遠遠超越李嚴,在國內外有了相大的影響力。辦好和吳國聯盟,定平國內叛亂,理順上下關係,把國家大權實握手中。
李嚴這時才能想起自己的治國能力,要和諸葛亮比比治理地方能力,要求給自己分裂巴州,讓自己能力得以發揮使展。以圖東山再起,並把迷昏湯給諸葛亮喝,要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企圖捧殺諸葛亮。
被諸葛亮識破,加以駁斥,沒有給他巴州刺史,卻讓他鎮守漢中,李嚴也推脫不去。二人開始鬥智鬥法,逐漸形合影離,諸葛亮在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提醒下,李正方”腹中有鱗甲“,心術不正,耐製造事端。要諸葛亮早早收拾李嚴以防後禍。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以其人之道,制其人之身也來捧殺。
二三O年在曹魏大司馬曹真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安康,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赤坂。連天大雨三十餘天。諸葛亮上表李嚴為驃騎將軍,趕赴漢中去阻擊曹真,又表其子李豐,接替都督主江州防務。
曹真因為連天大雨魏軍撤退,諸葛亮確使從漢中調走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陰溪(武山西南)蜀軍大捷。諸葛亮還又把政事,交給李嚴以中都護辦理丞相府事務。暗中卻收集李嚴言行。準備財料到時一擊將李嚴徹底擊垮。
二三一年春天,諸葛亮再次率大軍攻祁山,開始以木牛運輸(滑輪索道運輸)進行北伐。曹真死了。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迎戰諸葛亮,諸葛亮搶先到魏地,割麥於上邽(天水縣)。司馬懿追遂諸葛亮至滷城,掘深溝為營自守。沒有交戰。有了畏蜀軍如畏虎的名聲。(《資治通鑑》說蜀軍勝斬魏三幹人,《晉書》則魏軍勝,俘獲斬首數萬人。《三國志》兩種說法均無)。
李嚴以天下大雨,運糧不濟,要求諸葛亮還師。張郃追諸葛亮兵至木門時中箭身亡,從實際講,諸葛亮割了天水的小麥,軍中暫時並不缺糧草。後方大雨連天,供應不上糧草是實際但軍中不缺糧草。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根據前線回來帶回小麥情況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很明顯,是司馬懿己經吃了敗仗,斬了主力軍張郃大將,又能奪取更大勝利,司馬懿也己經缺糧缺草,又是蜀軍在本土作戰,奪取大捷不是沒有可能,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其決戰“的時機。明顯是諸葛亮指揮不利,延誤戰機的大錯誤。
諸葛亮早就抓住了李嚴,督辦根草不力的責任,又有參軍孤忠,督軍成藩傳話諸葛亮讓他撤軍,將李嚴的前後書玩原本手跡遞上劉禪,使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加上李嚴結巴,辭窮理屈,只得底頭。
被諸葛亮以李嚴本性只為榮譽利益,哪料到他競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到如此。如果這種搞些小恩小惠,心思著家,只想平穩處世求名,不大憂慮國家大事的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廢李嚴為民,流放樣潼郡。李嚴生不逢時,和諸葛亮一心要北伐的心意,建功立業格格不入,他是建設管理美好國家的人,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並不是真要爭權奪利的人,如果劉備給得那實權應用得當,以諸葛亮當時校尉官位,能再造蜀漢,李嚴更有實力能力成就偉業,可惜他不被諸葛亮所用,反被諸葛亮壓制 ,無法實展真才,理想能力被埋沒。
諸葛亮和李嚴的鬥爭,代表著蜀漢兩種思想。以軍事強國和經濟強國路線鬥爭,雙方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可惜劉禪獨信諸葛亮,都是為了國家。並不是為個人利益,當諸葛亮為了徹底打敗李嚴,作準備,用手段,放棄同司馬懿的軍事鬥爭 ,大不應該的,當蜀漢軍帶回大量小麥,李嚴說糧草充足為什麼退軍也是真實,責難諸葛亮遺誤軍機擔誤大捷機會是正確,可是劉禪信認老師。使諸葛亮打擊李平的陰謀得以實現。可惜蜀國沒有李嚴的邦助。諸葛亮被活活累死了,諸葛亮死在戰場,使兩人心結再難解開心結,李平等待重新為國立功建業的機會也沒有了,內鬥外戰使蜀漢元氣大傷,劉禪終究是投降滅亡下場。兩個孤獨人本原都能有精彩年華,偉大人生的人,卻沒有幹出驚天動地偉業,他們內鬥中耗盡自己生命,也使國家動盪不安。人才受屈。
-
4 # 方圓論壇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可見,劉備是很器重李嚴的,把他和諸葛亮並列輔政大臣,一文一武,一正一副。劉備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但是眼光可是很毒的,看人極準,他死前就看出馬謖此人不可重用,後來果然如此。所以,李嚴的本事也不會差到哪裡。
劉禪繼位大封群臣,諸葛亮和李嚴的封賞差不多,都加官進爵封侯,但諸葛亮似乎比李嚴更受劉禪信任,劉禪給諸葛亮開府治事的權利,並且還讓諸葛亮兼任益州牧。這其中差別就太大了,諸葛亮有了開府的權利這就表示諸葛亮獨立自主權利大漲,可以不需要彙報就能單獨處理朝政,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先斬後奏。而兼任益州牧又在地方有了勢力,李嚴這下子就更鬥不過諸葛亮了。本來諸葛亮就是個人精,再加上劉禪的偏愛,諸葛亮穩穩的玩死李嚴。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後來諸葛亮甚至開始對李嚴的軍權開始下手,而李嚴心灰意冷之下也忘了劉備的囑託,開始消極對抗,但是消極對抗對於諸葛亮來說也是無甚作用。諸葛亮照樣奪取了李嚴的兵權,最後甚至只讓李嚴當個運輸隊長。這下子李嚴更加心懷怨恨了。有一次諸葛亮在外領兵作戰糧草不足讓李嚴運糧,李嚴告訴諸葛亮後勤跟不上讓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無奈只能撤兵回朝,等諸葛亮撤兵之後,李嚴和劉禪告狀誣陷諸葛亮怯戰,諸葛亮隨即把李嚴說無糧要求撤兵的信拿出來給劉禪看。劉禪看後大怒把李嚴貶為庶人發配。
李嚴本來一個才華橫溢之人被諸葛亮逼的走投無路,之後自亂陣腳導致把柄落在諸葛亮手上。李嚴被貶之後,諸葛亮獨掌蜀漢大權。數次北伐,雖說是為了蜀漢的天下著想,但諸葛亮無限制的北伐也確實拖垮了蜀漢。導致後期蜀漢無力和曹魏爭鬥,最終被曹魏所滅。
-
5 # 歷史簡單說
我們知道,劉備在夷陵之敗後,退守白帝城,不幸染上重病,劉備的託孤大臣有兩位,一個是諸葛亮,另外一名就是李嚴了,劉備託孤諸葛亮我們好理解,因為像關羽、法正,張飛,馬超,他們都不在了,只剩下諸葛亮這個重量級的大臣了。
也許會有人說不是還有趙雲嗎?趙雲顯然不夠資格,因為趙雲主要是做為劉備的禁衛隊長存在的,他還不夠託孤大臣的級別。那劉備為什麼還要安排李嚴這個副手呢?難道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不信任嗎?是故意安排李嚴來牽制諸葛亮嗎?
其實並非如此,如果只是單純的託孤大臣,比如曹丕留給曹睿的託孤大臣是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這裡面有兩個宗室,有兩個大臣,是能起到互相牽制的作用,但是劉備安排李嚴並不是這樣打算的。
這個可以從劉備對諸葛亮和兒子們(包括劉禪)說的話可以看出來,他對諸葛亮說,如果阿斗可以輔佐,那麼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不行,那麼你就取而代之,這個是千古君臣相知的典範,劉備瞭解諸葛亮,諸葛亮也瞭解劉備。
劉備並不是在試探諸葛亮,他是真心這樣想的,而諸葛亮不是其他人,他不會像劉備這樣說的做,否則以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取阿斗而代之,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個比司馬家要取代曹魏要簡單多了。
劉備安排李嚴,確實是想讓李嚴幫助諸葛亮,而李嚴是個有能力的人,而且還是以前劉璋的重臣,劉備這樣安排,有助於協調荊州集團人員與原來益州集團的人的關係。
可是李嚴不甘如此,他不想只做諸葛亮的副手,他想與諸葛亮分庭抗禮,比如諸葛亮想北伐的時候,他就提出要分出五個郡做為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他就是想將益州分成兩個,由他管一個。
曹真攻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讓李嚴帶兵增援漢中的時候,李嚴又藉口說司馬懿已經開府了,諸葛亮沒辦法,只能讓李嚴擔任驃騎將軍,還讓李嚴之子李豐督江州,李嚴這才答應北上。
按諸葛亮的想法,只要李嚴能夠支援北伐,那麼他是不跟李嚴一般見識的,可是李嚴在督運糧草上面不力,還撒謊讓諸葛亮撤軍,還把這個鍋甩到諸葛亮身上,變成了諸葛亮作戰不力撤軍的假像,諸葛亮忍無可忍,聯合了百官將李嚴給罷黜了。
李嚴就是太過自負,這一點跟魏延、關羽十分相似,他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態度,置蜀漢的利益不顧,一心只為自己的私利,這樣的人,被諸葛亮廢掉,那是很正常的,其實,諸葛亮是十分愛惜人才的,只要李嚴不胡作非為,那麼諸葛亮是有可能讓李嚴接替他的。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說到李嚴,就繞不開劉備的託孤,我們都知道,李嚴是劉備託孤除諸葛亮之外的另一個重臣,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劉備託孤李嚴,僅僅是一個面子工程。
李嚴實際上是劉備在夷陵之戰逃回永安宮之後不久,就被劉備召到永安的,當時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劉備是皇帝,李嚴是尚書令,兩人都待在永安宮。
但是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和太子劉禪卻坐鎮成都,劉備這麼安排簡直太有意思了,丞相+太子坐鎮都城成都,而皇帝+尚書令駐守邊界永安,那麼政治中心在哪裡?
要知道劉備召李嚴到永安宮時,只是兵敗,還沒有生病,此時的劉備由於夷陵大敗,心態顯老,況且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62歲了,此時的劉備更多的是交待後事,培養下一代,政治中心肯定是在成都,劉備帶著李嚴更多的是讓李嚴幫助處理一些來自成都的請示,畢竟皇帝身邊總得有個人幫忙。
到了223年,劉備病重,因此召丞相諸葛亮到永安,準備進行託孤,《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描述劉備的託孤: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這句意思很好理解,劉備病重之際,託孤於諸葛亮,讓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協助諸葛亮。李嚴既然是託孤大臣,為何又是另一位託孤大臣的副手?這種託孤聞所未聞,身為託孤大臣應該都是平等的,相互制約的,如果分為正副,如何制約?
而且劉備還給了李嚴一個奇怪的任命,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駐守永安。中都護相當於大都督,總監護的意思,既然是託孤大臣,又是蜀漢最高軍事長官,理應待在政治中心成都,駐守邊界永安是什麼意思?
實在無法理解劉備的這些行為,但是如果你把劉備前後的行為串聯起來考慮,就會發現:劉備壓根就沒有打算給李嚴權利,而僅僅是為了團結李嚴背後的東州派,做出的一個面子工程而已,李嚴只有表面的官職,而根本沒有實權,這是劉備安排的。否則哪有託孤大臣和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在邊界駐守,遠離政治中心的安排?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來看諸葛亮與李嚴的關係,瞬間就會明白很多事。
李嚴確實有一些才能,比如軍事才能,獨自領兵平定叛亂,比如政治才能,在地方上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土木,但是劉備已經把李嚴定位為一個面子工程,官職挺高,但沒有實權,不用懷疑劉備的用人,劉備之所以讓李嚴到這個位子,是有著深信的意義的。
但顯然,李嚴在劉備去世後,不想安於現狀,他想要更多的實際權力。德不配位造就了李嚴的悲劇。
李嚴想讓諸葛亮把益州東部幾個郡劃出來成立巴州,讓自已任巴州刺史,益州本來就只一個州,下轄21個郡,李嚴這麼做,不就是搞分裂嗎?諸葛亮怎麼可能答應,不說別的,要是劉備在世,李嚴敢這麼說,肯定是第一個被殺。
李嚴之所以被廢,完全是自已作死,與諸葛亮沒有多大的關係,諸葛亮其實對李嚴已經仁至義盡了,不斷的加官晉爵,劉備去世沒多久,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230年,李嚴被任命為驃騎將軍,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還負責管理諸葛亮的丞相府,換句話說,諸葛亮在前方打仗,李嚴就是後方的總指揮了,這種待遇應該不低了吧!
即使是李嚴誘騙諸葛亮加九錫,想置諸葛亮於不義,諸葛亮都沒有處罰李嚴,反而以團結為主,以提拔為安撫。
但最終的結局就是李嚴在原則問題上觸及了諸葛亮的底線,故意以糧草問題誘使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退兵,本來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在滷城大敗司馬懿,斬了魏國車騎將軍張郃,結果因為李嚴的欺騙,導致進一步擴大戰果的可能,只能匆匆退兵。
李嚴被廢,諸葛亮選擇的程式是彈劾,這可不是諸葛亮一人所為,基本上蜀漢上上下下的人都對李嚴不滿,光是看彈劾李嚴的這份蜀漢群臣名單就知道到底誰不得人心了,這份名單有:
劉琰、魏延、吳懿、高翔、吳班、楊儀、鄧芝、費禕、董允、丁鹹、劉敏、姜維、上官雝、胡濟、閻晏、杜義、杜祺、盛勃、樊岐。
涵蓋了蜀漢各個派系的人,既有荊州派,又有東州派,同時還有益州本地人,可見李嚴是多麼的不得人心,諸葛亮再一手遮天,也做不到這個效果吧,只能是李嚴自已選擇作死的行為,才導致了彈劾。
-
7 # 尋根拜祖
李嚴被廢為庶民,純屬自己給自己挖坑。本來作為東洲集團的代表人物,李嚴是劉備、諸葛亮團結的物件,劉備也授予其總管國內軍事的中都護一職,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可惜他陷入對諸葛亮不滿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不惜犧牲國家利益掣肘諸葛亮,最後被廢也是理所當然。
東洲集團的優秀代表西蜀政權由三大板塊構成,一塊是譙周、法正和張松為代表的“土著豪門士族”派,後人稱之為益州集團;一塊是以劉璋為核心的第一批“移民”勢力,被稱為東洲集團,李嚴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一塊就是劉備諸葛亮等第二批“移民”勢力,也是西蜀的新主人,被稱為“荊州集團”。
李嚴是南陽人,年輕時在荊州任職,曹操佔據荊州後,他被任命為秭歸縣令入川。益州牧劉璋非常賞識李嚴的才華,將他從基層官員一路提拔到護軍的要職。
沒想到李嚴率眾投降了劉備,導致劉璋成為過去時,他則被劉備授予犍為太守,逐步走入蜀漢政權的要層。在擔任太守期間,李嚴展現了他卓越的治國才華和軍事才能,他修訂法律、整修城池、領兵平叛、興修水利、開山築路,短短五年時間,把犍為郡治理得耳目一新。
由此,李嚴成為劉備眼中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荊州集團作為西蜀的“客人”,卻“以客欺主”,霸佔了益州。為了統治穩固,荊州集團的基本策略是,對益州集團打壓,對東洲集團拉攏。李嚴這個東洲集團的優秀代表,自然成為劉備的掌中寶。
建興元年,劉備駕崩,臨終前任命李嚴與諸葛亮一起,出任後主劉禪的輔政大臣,諸葛亮任丞相,主管政務,李嚴副之,統領全國軍事。劉備的這個任命,除了對李嚴能力的認可外,更重要的是對東洲集團釋放了友好的訊號!
利益燻心對抗諸葛亮然而,李嚴並沒有讀懂劉備的苦心,他一心扮演輔臣的身份,忘記了“友好大使”的角色,與諸葛亮的配合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由於兩個人在北伐等重大政治立場上的分歧,導致李嚴輔臣的身份名存實亡,蜀漢政權的實際權力,全部落於諸葛亮一人之手,甚至諸葛亮的親信們,都要比李嚴來得風光。
其實再也不難理解,他們本就是兩個陣營的人,李嚴只是拉攏的物件,本就不是“自家人”,再加上立場有異,和兩輔臣掣肘的格局,走向對立恐怕也是必然。
此時李嚴個人性格上的弱點暴露無遺,他以任性的方式與諸葛亮對立。建興四年,他拒絕諸葛亮要求他鎮守漢中的部署,並企圖分割五州為巴郡,自己裂土而治。建興八年,以司馬懿招降為要挾,換取他與兒子的升遷,才同意率兵出漢中,配合諸葛亮的軍事行動。
建興九年,李嚴做出了一個作死的舉動,負責糧草督辦的他,突然給諸葛亮去信,聲稱遇到大雨交通阻斷,糧草無法運達,請求罷兵。諸葛亮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半途而廢。沒想到,李嚴一見到諸葛亮,裝作大吃一驚的樣子說:“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糧草,你怎麼撤軍了?”
搞笑的是,為了掩蓋自己糧草籌備不力的事實,他又上疏劉禪,聲稱撤軍是誘敵深入之計。如此前後矛盾的說法,不可能不露餡。
諸葛亮決定不再對李嚴採取忍讓的態度,他上表劉禪,將李嚴貶為庶民,流放梓潼。
悔悟中離世李嚴的結局,本質上是派系之爭的結果,但也跟他個人的性格弱點有很大關係。李嚴深知自己不是荊州集團核心,最早想以“賣身投靠”的方式,巴結諸葛亮。他曾經建議諸葛亮加九錫稱王,被諸葛亮拒絕並遭到訓斥。
馬屁拍到馬蹄上,李嚴惱羞成怒,轉而與諸葛亮為敵。李嚴的任性,公私不分其實早年就已經顯現,在犍為郡期間,雖然政績突出,但與同僚關係極其惡劣,只是被政績掩蓋了。
他比較幸運的是,碰上了有大局觀的諸葛亮,諸葛亮還是希望李嚴能做他手下的“乖寶寶”,也鑑於同為輔臣的關係,不好直接下死手。可惜這些都被李嚴當做對抗諸葛亮的資本,進而越滑越遠,以至於置軍國大業不顧。
李嚴被廢為庶人後,諸葛亮並未落井下石,他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李嚴,為他督辦北伐糧草籌備。也許正是這個任命,才讓李嚴意識到了自己的淺薄。此後,他一心靜等諸葛亮重新起復他的決定,以洗刷自己的恥辱。
可是等來的結果卻是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李嚴憂憤交加,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他得罪的人太多,真正能夠賞識他的人只有諸葛亮,諸葛亮死了,他的前途也就徹底斷送了!不久,李嚴就在這種憂憤和悔恨中鬱鬱而終。
-
8 # 西府趙王爺
李嚴其實挺可惜的,作為能被劉備看中的託孤重臣,他絕對是有兩把刷子。
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在選人才這一點上,我是絕對相信劉備的!
當初劉備之所以選他當託孤之臣,雖然有著李嚴背後東洲集團的考慮,但更多的還是看重其才能。
之前在犍為太守的任上,李嚴所表現出來的治國能力,非常耀眼,“吏民悅之”四字足以說明一切。
但不該去對抗諸葛亮啊!
諸葛亮在蜀國的名望和勢力,不是他李嚴能惹得起的,不聽諸葛亮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下臺。
當初劉備為給關羽報仇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大而歸敗,不久病逝白帝城,劉備在死之前精心安排了後事,令丞相諸葛亮和前將軍李嚴共同輔佐小皇上劉禪。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但是是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輔臣機構,則奠定了李嚴比諸葛亮低一等的基礎。而且由於李嚴長期在朝廷之外,無論大事小事,朝政事務都是有諸葛亮說的算,而李嚴在朝廷之外的永安,無法輔佐少主劉禪,失去了表現的機會,逐漸被政治中心所遺忘。再加上李嚴這個人為人孤傲,在圈中人緣不行,所以他雖然是託孤之臣,但在當時的蜀國內部,沒太多資本。
這種時候,他最好的選擇是老老實實的積蓄實力,而不是去個諸葛亮叫板。但李嚴偏偏選擇了後者,他反對諸葛亮的北伐。
這可是觸及諸葛亮的底線了,要知道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那可是諸葛亮畢生之夢啊,至死不渝的那種。
你去反對他,不是自討苦吃嗎?
諸葛亮在四出祁山攻打曹魏的時候,命令李嚴押運糧草,負責後方的補給,因為正值雨季,天降大雨,道路泥濘,糧草無法及時送到前方戰線,由於糧草運不過去,李嚴請求諸葛亮撤軍,諸葛亮也同意了。
在諸葛亮回到都城成都後,李嚴居然在幼主劉禪面前顛倒黑白,誣陷丞相諸葛亮故意撤軍。
諸葛亮在知道事情前後原因後,向劉禪交出了一份諸葛亮與李嚴的書信來往,這時李嚴已經啞口無言,由於李嚴耽誤國事,諸葛亮請求後主劉禪將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在梓潼。
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當然了,以上只是參考史書記載,真相是否如此,有待考證!
最可悲的是,在李嚴心裡,搞掉他的諸葛亮,卻依然是他東山再起的唯一希望,因為李嚴人緣太差了,在他眼裡,只又諸葛亮這種大公無私,以大局為重的人會啟用他
然而直到諸葛亮病逝,李嚴都未曾再起!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當時李嚴得知諸葛亮死後,自己也抑鬱得病而死。
-
9 # 三國逐鹿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要清楚李嚴的身份。據《三國志》記載,李嚴,又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原本是劉璋的部下,劉備入蜀時,曾在綿竹與劉備對陣。後降於劉備。而在劉備病逝於永安之前,曾託孤劉禪於諸葛亮,並以尚書令李嚴為副。但是,在劉備去世以後,李嚴並沒有履行他的職責,發揮輔臣的作用。
相反的是,他還因糧草一事被諸葛亮貶為庶民,遭到流放。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廢掉李嚴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曲折呢?以下便是個人的理解。
第一、李嚴以糧草不濟為由,引諸葛亮退兵,耽誤了北伐大計。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的: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之後諸葛亮便退兵回蜀面見後主劉禪。這時候,李平也就是李嚴,裝作毫不知情的樣子,還說糧草明明十分豐盛,此時退兵,是諸葛亮的過錯,想要以此來治諸葛亮的罪。但諸葛亮卻儲存的有李嚴的書信,於是李嚴就"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
而此時的李嚴這麼做又是為什麼呢?他明知道諸葛亮正在北伐的緊要關頭,卻依然以"糧草不濟"為由,引諸葛亮回蜀,想要藉機扳倒諸葛亮。陳壽在評《三國志》中說:"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諸葛亮把他的書信也保留著,這樣一來,李嚴拙劣的謊言就被拆穿了。而此時諸葛亮更是說出了許多李嚴的缺點,最後使得後主劉禪下旨,將李嚴貶回梓潼郡,削官為民。
第二,李嚴與諸葛亮同為輔政大臣,諸葛亮有實權,李嚴心生不滿。如《三國志·李嚴傳》所言:“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可見,劉備死前還是很重視李嚴的,把他和諸葛亮並列輔政大臣。
而李嚴也是有真才實幹的。"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雖然他在劉備死後,地位還在不斷提高。但是李嚴此人卻十分貪權。他曾義正言辭的上書劉禪,說應以江州為中心,劃出五郡,成立巴州,讓他來當巴州刺史,還想要有開府治事的權力。
而為什麼李嚴會這麼急不可耐呢?自然是因為諸葛亮的刺激。在後主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救被封為武鄉侯,享有開府治事的權力。再加上之前的大丞相的職位。顯而易見,諸葛亮成了蜀漢的第一把手。
據《三國志》所言,就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或許諸葛亮覺得這沒什麼,但在李嚴內心就十分不滿。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劉備欽定的顧命大臣。憑什麼諸葛亮可以坐鎮成都,權力滔天,而他只能呆在邊疆,做個小官呢?由此他才會對諸葛亮多次挑釁,使得諸葛亮不得不將他貶黜,廢掉官職。
第三,李嚴與諸葛亮不在同一個政治集團中,相互之間有所競爭。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李嚴原本在劉表部下任職,後來又投靠了劉璋。最後才在與劉備對陣綿竹時投靠劉備。此外,眾所周知,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由荊州、東洲、益州三個集團所組成的。
而此時的李嚴,他的身份又有些特殊。因為東洲集團的代表人物就是劉璋,而李嚴之前是劉璋的部下,雖然後來又投靠劉備,屬於荊州集團的人,但李嚴還可以說是半個東洲人,半個荊州人。而個人認為,劉備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讓李嚴為副,輔佐劉禪的。
但是諸葛亮卻不一樣,他始終都是荊州集團的人,更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著三個集團,雖然明面上都是同屬蜀漢的勢力。但終究根源不同,私底下也是有些矛盾的。其中的荊州集團,相對於東州和益州集團來說,終究是劉備最信任的勢力,人數又最多,在蜀漢也就牢牢佔據著"主人"的地位。
而作為"主人"集團中的一把手——諸葛亮,自然也會想方設法的使蜀漢按照自己的計劃來,以一統中原。此時屢次挑釁諸葛亮,甚至破壞他北伐大計的李嚴,自然沒什麼好果子吃。
由上文我們不難知道,諸葛亮廢掉李嚴是有多種原因存在的,或許是李嚴私慾膨脹自取滅亡,也或許是諸葛亮排斥異己維護穩定。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還需要多加分析。
你是如何看待李嚴的?
回覆列表
旨在大權獨攬,創立一個出將入相的驚世奇才,臥龍形像。實際卻得其反,一自稱管樂之才有嗎?自吹三分天下,幹嗎六出祁山呢?三內相外將處處逞能結果三國率先滅亡。這樣的文武接班人和無能子嗣實在於立德立功立言大打拆扣。羅貫中為了高額版權費而鼓吹不已,與實際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