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剪刀手edw

    什麼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後,知道是非善惡的真我,將其擴充到底,使它在行為過程中佔據主宰地位。用三點可以詳細地闡述這一點。

    第一,收斂與發散圓融為一:這一階段,王陽明已克服主客體分裂對立之境,達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的境界,即不管處於什麼狀態,哪怕他在打仗,面見皇上,他的心永遠是定的,並不需要成天的靜坐了。

    第二,未發已發無先後之分:我們知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說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時,稱為“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常理的,稱為“和”。不管未發的“中”還是已發的“和”,只要找到其中關鍵的平衡點,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最後就是,知行合一了。希望幫到了你。

  • 2 # 岐黃道心

    要想學心學,就必須從自己的內心去找。

    致良知就是去思考,去實踐自己的心學。

    不要總想去問別人,而要自己去尋找答案,在尋找自己的答案的過程中,就會克服自己的私慾。

    只會去問別人問題的人,無法找到自己的良知,因為得到的是別人的良知。

    只會想當然的回答,以自己的以為的去回答自己的,達到自以為圓滿的答案的人,會陷入自欺。

    只有自己去尋找客觀的答案,克服自己的主觀侷限的過程,就會逐漸達到“致良知”。

    現在的問答太多的重複,但同時也有不同的回答,在不同的回答中去找優點與缺點,也是致良知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臺十多萬9座MPV,因經常滿座,尾箱需最大空間方便放行李,有什麼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