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樂嫡

    想想茪蔭依舊,時光如固,隕圓的一枚銀月,斜斜的懸於那蒼穹灰暗朦朧的天空中。幾片凌亂的如棉絮一團團的雲彩,優閒飄蕩在幕色地邊緣。不由抬頭遙望那輪月亮,“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只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一輪明月,牽著一個鄉愁,一個思念,一份難捨的情緣。歲月的長河奔騰在流年風塵的煙雲裡,人生的步覆且行且遠。一份堅辛隨日月,回望時,卻是一抹心酸淚,“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備思親”。多少次,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皓月當空,在別離的故鄉,獨守一處。

    悲歡離合,月圓月缺,對家的一份思鄉的留戀。總是在,心的角落裡,層疊的累積。夜色的蒼茫,身心隨遠處那不夜的燈火。在喧囂的街市中急馳的穿行,讓寂寞地思緒能得到一點安心得釋懷。不讓鄰進的一脈脈想家的思念靠近,這孤寂心田。

    幾多風雨幾多秋,幾多輪迴,幾多愁。俳徨的心非—直卻想,數於這個時節的時候。總想駐足在故鄉,與家鄉的那道空曠的山樑上。對月靜坐,吃餅吟茶,徜徉於天地之間。拋去一切擾擾世事,與天地同醉,與月對吟,曉風圓月為伴,何樂而不為呢。可!蕭瑟的人生,在奔泊的航程上,弛步行走堅梓處,也末避逅一次輝煌。

    幾路征程,歲月遠去,留下千絲萬縷的殘缺。一步一個匆忙,一季一個孤單,然而!每避逅一次中秋總是惑到無心的淒涼。又一個佳節重逢,還是不能與家人其樂容容共度,一次佳節。綿綿的心緒在心器中盪漾萬千,脈脈的心絃在思念旋律中,彈出一個個身心跳動的音符,迴響於寂廖那殷殷的長空。面對中秋,一個個紛紛奔家的人群,我卻一如既往地,在自己每天無聊的舉動中消磨一天天來,焦虛的茪蔭。

    中秋,只能遠在異鄉的角落裡,伴一壺老酒,獨自惆悵。“唯我只有空對月,佳節如我是浮雲”,佳節的相與,只有我這個在外的遊子,只能在異鄉為異客了。一個厚重的中秋節,一份濃濃思念,在月圓之時,在月朗之中。把思念遙遙寄託,一個人,一份牽掛,一個人,一個月圓。

    時常伴著自己最愜意暢響的音樂,會聽著那首《相逢是首歌》/相逢是首歌,/分別是明天的路,/思念是生命的火……是啊!一份真誠的想念和團圓,是直的回侔。有時候,一個人獨自在外,時常感到一種默默孤悽。像是寒風中孤獨飄零的秋葉一樣,飄搖在旮旯的角落。也許是天長日久,也許是歲月紛紛。時光如平靜的水面,滴下茪蔭的雨點,落入歲月的池塘。泛起圈圈蓮漪,回首遙望時,一切都依復原。給人的是一種遐想,無跡尋找,留下的也只是一抹淡淡的平靜。茪蔭遠去,一瞬流年,季節馳步,中秋將致。在著又是一個佳節的輪迴中,與月共圓,與思念共纏綿,共度良宵

    ,與一輪皓月待中秋。

  • 2 # 歲月如華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由於北京突現疫情,防控升級,沒有能回家去看看父母,沒有給他們準備端午節包粽子的原料。

    現在只是想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夠回家看看年邁的父母,不在乎你送去了多少東西,只是想回家看看。這也算是一種鄉愁吧!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爸媽都會提前準備好粽葉,江米,紅棗,紅豆豆,馬蓮葉。

    那時候不用去買江米,自己家有種的黃米(黍子),高粱米,粽葉也是家裡種的蘆葦的葉子,綁粽子的是一種開蘭花的叫馬蓮的葉子。每到端午前一天,母親都會把這些提前準備好的原料,放到大鍋裡去泡,泡好後就開始包粽子。我家弟兄四個,人口多,每次媽媽都要包上多半天。包好放在大鍋裡煮上一夜,端午節早上就可以吃了。我們圍在大鍋前,像小燕子一樣等著媽媽從鍋裡拿粽子。當時饞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爸爸早早起來,去田野裡拔艾草,等爸爸拔回艾草,媽媽也從鍋裡拿粽子了。吃早飯前,媽媽把艾葉揪下來放到我們耳朵上,或者用艾草給我們挽個花環戴在頭上,可以驅邪避兇。把用五彩線做的手鍊給我們姐弟戴在手腕上,預示一整年不被蚊蟲蛇等叮咬。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知道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但是我們依然遵從母親,讓她給我們戴上。

  • 3 # 聖恆標

    《端午節》

    端午日來遲,

    華人盼兮兮。

    艾草除夏害,

    雄黃粘粽醫。

  • 4 # 風幾許兮

    同州端午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這是唐代詩人殷堯藩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長年離鄉背井,漂泊在外,垂垂老矣正逢端午佳節才返回故鄉,家鄉那些小孩子見到詩人很陌生驚訝,連連追問故鄉在何方,卻不知這裡正是詩人的故鄉啊!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象詩人離家三十五年回到家鄉,心中自然會感慨萬千,而我自從父母相繼離世後,也有數年沒回老家過端午節了,我現居住的這個小城市這幾天過節氣氛濃厚起來,菜市場裡,人來人往,很是熱鬧,手上大都提著一把長長的艾草,人群圍擠在關著雞鴨的籠子前,一邊抱怨著價格,一邊爭著說:這個不錯,我要這個!在門口那一排排整齊的水果攤上又碰到幾個認識的朋友,她們在挑選水果,準備給家裡老人們送節,其中一個看見我便大聲問道:“過節回老家嗎?”我笑著回道“不回去了,就在這裡過節呢。”

    岀了菜場門口,我手裡也提著一把艾草,買了些粽葉子回家,女兒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我得包些粽子,煮些鹹蛋,得有點過節的氣氛呢,我在廚房忙碌著,掛著耳機在聽歌的女兒走進來,“媽媽,自己包粽子多辛苦麻煩,買幾個吃得了。”“你們不是總說要講究儀式感嘛?這就是過節儀式感,小時候你外公外婆端午節時,不光包粽子,還要自己做包子呢。”我說到,“是嗎?”她笑著衝我一吐舌頭,回房間去了。

    我記憶中老家過端午節是非常熱鬧的,家鄉小城在信江之濱,每年端午節前後,信江的水都漲得滿滿的,各鄉各鎮的龍舟隊早就躊躇滿志、躍躍欲試啦!都是清一色的精壯漢子,赤裸著上身,頭上扎著紅帶子,個個水性也要一流的。他們整理著裝束,檢查著船隻,驕傲的接受人們投注在他們身上膜拜英雄般的目光。

    小時候的我和妹妹可以步行幾公里到信江河畔來看賽龍舟,這一天熱鬧勁我覺得甚至比過春節也不差,端午節前,家家戶戶早就洗好粽葉,包好了粽子,我父親還會做包子,熱騰騰的包子一上來,把人的口水都引出來了,這時候時令水果也比較多,有鮮嫩桃子和可口的甜瓜,當時還是80年代,沒有象現在東西到處都有得買,有包子粽子吃,還有一咬一口甜滋滋的桃子和甜瓜,可把我們這些小孩高興壞了,整天樂呵呵的,我和妹妹也有任務,兩個人是負責洗粽葉,粽葉有的還是去年的粽葉儲存下來的,母親哄著我們說洗好粽葉,包了粽子,到時候賽龍舟就讓你們兩個去看哦,我們當時心裡就歡呼雀躍了,活也乾的更歡了。

    到了看龍舟這一天,我和妹妹換上了漂亮的衣服,脖子上掛著一個用毛線鉤制的“蛋袋”,裝了一個雞蛋,因為這個時候天氣已經有點熱了,父母還會給我們一點錢讓我們在路上買點零食吃,我記得我們當時就買那種叫桔子水的,甜甜的特別好吃,到了看龍舟地方,那真是人山人海啊,江的兩岸都擠滿了人,我們手拉手在人群中擠來擠去,探出頭去,看到十幾艘龍舟在江裡面,喊著號子,你前我後地追趕著,鑼鼓聲、鞭炮聲喧天動地,熱鬧非凡,我們跟著大夥叫著、笑著,興奮極了,手掌都拍紅了。到了傍晚時分,人群逐漸散去,而我們倆還沉浸在激動的餘熱中,等拖著像灌了鉛一樣的腿,慢慢地回到了家,才發現己累得不行了。

    前幾天跟妹妹通電話,她也感嘆現在端午節沒有以往熱鬧了,家鄉現在發展的也很快,以前的小樓小房都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比皆是,信江河畔的綠化也比以前好多了,但以前的那種熱鬧和歡樂卻很難找尋到了,是啊,記憶中的故鄉離我們遠去了,還有那伴隨著一起美好的舊時光,這樣想著,不知不覺一種淡淡的憂愁便湧上了心頭……

  • 5 # 路痴wgh生活記錄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沒有了節日期許,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每個節日其實都是給一個家人團圓機會,從去年起我沒有了對節日的期盼,也不會再有往日節日的快樂。沒有,沒有了,只有那滿滿的回憶了。

    記得每次要過端午節前,還有幾天媽媽就開始在忙著準備了,構思粽子的口味,仔細的挑選糯米,去市場裡買回包粽子各種各樣的葉子,我問過媽媽為什麼要用這麼多不一樣的?她說品種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味道不一樣,她包的粽子各式各樣的,用不用顏色的繩子區分粽子裡面的內容,什麼紅豆、蜜棗、蛋黃、鮮肉等等,在端午節的這天早上就會在桌子上面豐富的粽子、紅皮的雞

    蛋和煮熟的大蒜。她雖說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她什麼都會,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把我們的生活安排的很好,有她的日子真的很幸福,可是在也不會有了,這就是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感覺。

  • 6 # 蒲陽仁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此時此刻的我,依然孤獨、無奈地奔波在異鄉的街頭,而隨著流逝的歲月、流逝的童年和青春沉澱在心靈深處的鄉愁沉重而濃烈:

    我的鄉愁,是故鄉門前那條流淌四季的小河!小河的流水帶走了我與同伴們赤祼祼的歡樂還有我們如浪花般純淨而短暫的童年。故鄉的小河依然在故鄉的門前慢慢地流淌、彎彎地走過,可我再也找不到、再也看不見曾經的浪花一朵,而相聚的同伴再也不是流年深處的那一個......

    我的鄉愁,是故鄉北頭山崗上那顆屹立千年的老槐樹!我的爺爺曾經對我說,老槐樹守護我們這個叫“破港”的小村庒一千多年了,這個還沒有最終考證,但我卻清楚,自從我的大腦有了記憶我的心裡有了回憶,故鄉的老槐樹就走進了我的記憶紮根在我的回憶裡了!它的一花一葉、它的一枝一杈、它的老根它的傷疤在我的記憶裡是那麼清晰,在我的回憶裡又是那麼真實!我曾牽著牛繩在濃蔭下躲過急雨、揹著書包從他的身旁走進學校,曾在他的枝幹上攀爬擁抱,曾在他如雲的冠蓋下暢想未來......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此時此刻,我的鄉愁更是田園砍艾草的父親、廚房包粽子的母親,還有那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先秦詩人!我的父親母親己是白髮蒼蒼,身姿也不再挺拔,但他們在我心中永遠崇高偉大,永遠堅強不倒,他們是我生命的根、生命的源!而偉大的先秦詩人屈原二千多年前的眾身一躍,給我,給我們古老的民族留下千古絕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靈魂,我們永遠懷念他,我們永遠記念他!

    我的鄉愁,我的鄉愁是......

  • 7 # 翔娛

    鄉愁是一種對家鄉揮之不去的特殊情感。

    鄉愁是一段讓我們無法忘懷的美好記憶。

    我的家鄉在大西北,端午節在我家鄉叫(五月五)我們沒有吃粽子的習俗。在我家鄉端午節也是一個很濃重的節日,無論是大人小孩都很注重,(五月五)有兩個習俗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帶荷包,也叫香包,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吃槳水涼粉。

    小時候特別盼望過端午節,因為有香包帶,還有可口的手工漿水涼粉吃。香包的寓意是吉祥健康,純手工縫製,一般都是由奶奶完成,型別也很多,主要是以屬相,國花牡丹為圖案,特別的精美,小時候我家裡窮,能把荷包帶身上過節日,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在說說為什麼要吃涼粉,在當地涼粉是一道夏季美食,可口清爽,也只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吃的上的美食,那個時候家裡困難,大人也不經常做,所以記憶比較深刻。

  • 8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端午節有鄉愁(送友人)

    端午節無厘頭.

    揣粽子江邊走。

    眼汪汪江裡頭,

    思鄉愁向東流。

    食粽子送燒酒,

    家鄉愁何處留?

    故鄉事掛心頭,

    鄉雖麗不能留。

    世間事撓癢頭,

    端午節思鄉愁。

  • 9 # 小築原創文學

    端午節,老家老屋小夥伴,童年的歌謠,奶奶包的粽子最香甜……

    又逢端午,淡淡鄉愁縈繞著我們,這個時節白洋淀的蘆葦葉正好用來包粽子,早了吧,葦葉嫩小,不夠寬大。晚了採吧,葦葉便老了,退減了柔韌性。所以端午節正是好時候。這時節,農村婦女幾人結伴,戴著防曬帽,在堤邊,澱畔,蘆葦叢生的水邊採摘葦葉。選葦葉可是需要經驗的,要選中間靠上的幾片是最好的,也不影響蘆葦的生長,間接的摘取幾片而已,大片的蘆葦蕩啊,沿著路邊堤岸選點就夠了,一把一把的齊齊整整的紮成捆。之前採多了可以去賣,很多外地的車來這裡收購。所以採葦葉也是時令活計,又能增加收入,澱裡的漁民誰家都有幾畝水田的。採葦葉,秋後打葦菢,打漁,這就是以前澱家漁民的生活。

    端午節,回憶的閘門開啟,那些過往迤邐而來……

  • 10 # 痛飲黃龍府

    每逢佳節倍思親。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父母己經去世,子女不在身邊,辦置節的心思也淡了,就回憶回憶小時候在農村過端午節的情景吧!

    最憶掛葫蘆

    在節日前一天下午,我們就要到楊樹林裡,採一些楊樹枝,為掛葫蘆做準備。之所以採用楊樹枝,而不是柳樹等其它樹枝,是因為楊樹的枝葉正綠,另外楊樹葉呈圓型,和葫蘆正好搭配。葫蘆是奶奶、母親和姐姐妹自己動手用彩紙疊成的,以紅色為主,大小不一。頭一天就疊好,用紅絲線系在楊樹枝上,葫蘆的紅和楊樹葉的綠搭配,很是鮮豔。待端年節的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把掛有葫蘆的楊樹枝,插在房簷、窗戶、牆頭、大門等地方,節日的氣氛一下子就出來了。

    再憶香荷包

    節前多少天,母親就帶領姐姐們,用香草和絨布頭縫製香荷包,形狀有各種動物的,也有各種植物的,大小不等,顏色不一樣,用一根絨繩,掛在胸前。母親每天起的都很早,節日這天更早,待我們睜開眼時,母親已把我們姐弟每個人的香荷包,規規矩矩地放在了我們的枕頭邊,所以我們一醒來,就能聞到香草味。戴上香荷包,小夥伴們就相互比,看誰的大,誰的香,誰的顏色多,能夠快樂一整天

    另憶荷包蛋

    那時候窮,雖然家家都養雞,但雞蛋卻不能天天吃。端午節這天的早飯,在我們老家那裡是固定的,家家都是面片荷包蛋。炒雞蛋是把蛋清蛋黃攪在一起,然後先煎後炒;荷包蛋是先把水燒開,把兩片下進去再燒開,然後把雞蛋皮碰玻,把蛋清和蛋黃一齊下到熱水裡,保持蛋清包蛋黃的形狀。這種吃法,比較費雞蛋,所以荷包蛋一年只能吃到一次,那就是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小孩子,往往能吃到腦門淌汗、小肚滾圓才肯罷嘴,那種香是以後吃什麼也體會不到的。

    鄉愁,在生我的農村老家,在父母親的身旁,在小時候的節日裡。今日的端午節,再也過不出那種滋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香港紅館開過個人演唱會的有哪幾個明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