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旦大學徐靜波

    先說清朝的戊戌變法最終為何失敗。

    促成戊戌變法的發生,直接的起因恐怕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當然在此之前,其實呼籲改革的聲音一直不斷,所謂的維新運動諸如洋務運動等也在官方的推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一點連日本人也看到了。1889年受參謀本部的派遣,荒尾精來中國做實地調查,回國後撰寫了一份報告《覆命書》,其中寫道:“爾來銳意向邊備傾注全力,其設施各地皆有可觀者。舉其大者,頻頻購求軍艦,建築炮臺,訓練軍隊,又延聘泰西教師在天津北京開設海陸軍士官學校,在天津上海福建等地興辦造船所,並興辦電信學校,生徒常有二三百人,修讀洋語算數理化,各地又設分局,各有學生二三十名,專門培養技師。又在天津濟南上海南京福州廣東四川甘肅等地開建機器製造所,製作槍炮彈藥刀劍等武器。…沿海一帶及長江全岸,均已佈設電線。…其海軍之強,殆可雄視東洋。”但是中國腐敗的政治體制和落後閉塞的思想意識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動搖。儘管朝野已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問題的癥結,並撰文寫書以西方為藍本,呼籲改革中國的弊端,比如第一任出使英法公使的郭嵩燾,親眼目睹了西洋在制度文明和物質文明上均優於中國,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對中國的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言,結果卻遭到了朝廷的冷遇,被貶去官職,黯然回鄉。另一位廣東人鄭觀應,撰寫了《盛世危言》,抨擊時弊,竭力呼籲改革,並提出了詳細的方策,也始終不為當局採納。中國的洋務運動,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看到不到西洋強盛的根本所在,拒絕在制度和思想上作根本的的變動。於是,甲午一戰,儘管中國當時也擁有相當不錯的軍艦,結果卻是敗給了“蕞爾島國”的日本。於是在一定程度上,舉國警醒,尤其是一些吸收了新思想的知識人,奔走呼號,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康有為雖然沒有去過日本,也不通日文,卻是潛心研究日本維新的經驗,私下撰寫了一部《日本變政考》,呈給光緒皇帝,年輕的光緒皇帝也終於為之動容,決定採取鄰國和西洋的一些經驗,在中國推進比較徹底的改革,這就是所謂的“戊戌變法”。其最終的失敗,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中國歷史因襲過重,保守勢力過於頑強,天朝意識始終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變,大部分民眾的意識也十分愚昧和落後,改革的意願比較弱,變法的發動者此前也未能進行一場有效的思想啟蒙運動;二是當時整個中國可謂病入膏肓,腐化頹敗滲透到了整個社會的肌理。還是剛才引用的日本人荒尾精,他在看到了中國洋務運動新貌的同時,中國的現狀也令他感到觸目驚心:“竊觀清國內治之現狀,已承二百餘年之積弊,上下已達腐敗之極,綱紀鬆弛,官吏逞私,祖宗建國之基礎亦幾近傾頹。…猶如積年之痼疾,已陷全身麻痺,肢體無法活動,僅以姑息療法,只可防其濃潰而已。若不立即施行斷然之處法,日後即便扁鵲再世恐亦無可救藥。”三是戊戌變法的方案還有些幼稚,在實際操作上偏於激進,對於中國社會尤其是朝廷的複雜狀態、以及上層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力量估計不足,未能有效化解對立的保守勢力,結果遭到了以西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彈,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再來看一下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的開始應該要追溯到1854年的日本的和平開啟國門。從中英鴉片戰爭的結果,日本已經看到了西洋人的強大。開啟國門後,一部分先進人物諸如福澤諭吉、西周、森有禮等有機會到歐美遊歷,親眼目睹了西洋文明在制度和物質上的先進性,又從橫濱的外國僑民區中感受到了近代合理的生活,並直接透過外國語文閱讀和理解(儘管理解也並非徹底)了西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於是服膺西洋文明,福澤諭吉先是出版了《西洋事情》,向一般日本國民介紹西洋社會,之後又出版了《文明論之概略》,鼓吹西洋文明的先進性,於是在1870年代初,掀起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出版《明六雜誌》,介紹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這與中國的洋務運動有極大的區別)。在這場啟蒙運動的帶動下,1870年代中後期,掀起了一場自由民權運動。與此同時,執掌明治政府大權的一批領袖人物,諸如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在1871年開始,進行了一場為期兩年多的海外考察旅行,對西洋的現代社會有了切膚的瞭解。最後分別以普魯士和英國等為楷模,在穩定皇權的前提下,著手進行改革,建立了現代的教育制度,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所謂“殖產興業”的政策),著手軍隊改革(原本日本軍隊的建制與中國一樣,大的軍事單位為“鎮”,後學習普魯士,改為“師團”,並設立參謀本部,軍服和軍訓也仿照歐美的樣式,並先後設立了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海軍大學等,培養新式人才),逐步建立現代金融制度,完備以鐵路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在整個明治時期,日本一直很流行這樣一個詞語,即文明開化,經過海外考察和思想啟蒙運動,日本朝野均意識到以前的日本閉關鎖國,沒有開化,因而也未能達到現代文明的水準,歐美國家的今天,就應該是日本的明天。雖然日本也出現過保守勢力的反彈,但明治領袖在推進維新的同時,始終確保日本以天皇製為中心的所謂“國體”穩定,始終維護並抬舉天皇的權威,因而也未遭到來自皇室的任何不滿,這大大降低了日本明治維新的風險度。再簡單歸納一下:以思想啟蒙運動為先導的循序漸進的全面改革、朝野聯手、確保皇權統治的策略,是日本明治維新獲得基本成功的必要條件。

  • 2 # 聖朝老卒

    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因素有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羅列了。但從人性、人心的角度講,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雙方實權人物的個人想法。明治天皇拿日本當做祖國,拿日本人民當作自己的子民國家的基礎。慈禧太后以及她所代表的滿清權貴則拿自己當作“外華人”,最多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華夏各民族的人民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奴隸、奴才,他們甚至在在有清一代在瀋陽還保留著故宮和六部。他們對自己的滅亡似乎也早有覺悟,他們所要做的也就是在滅亡之前儘可能的多從中原大眾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而已。所以要論雙方成敗一言以蔽之“態度決定一切”。個人拙見,期望斧正,謝謝。

  • 3 # 日本二三事

    對於該問題,許多讀者似乎有很強的執著力,許多著名大家以及問答達人也都對此發表過看法。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沒少背誦過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相關的內容,可是越是背誦越是一知半解,對於為何失敗與成功也變得模稜兩可,隨著閱歷的增加,發現雖然從結果上有成功與失敗,可是單單撇開兩國的歷史和政治因素,變法本身或許對於兩國的近代化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筆者就淺談拙見,望各位共同討論。

    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從本質上來講,是江戶幕府崩潰,以天皇為中心建立新政府的過程。也就是說,日本為了創立近代化國家,不僅對行政制度,對於教育、產業、金融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改革。中國的戊戌變法是在光緒帝的全面支援下,以年輕計程車大夫--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派為中心,以近代化為目標的政治改革運動,因其短命,也稱為“百日維新”。

    兩者內容相似,但是結果卻是相反。日本在政治上施行廢藩置縣和大政奉還,推進中央集權化進展,確立憲法制度;經濟上施行殖產興業,匯入西洋工業技術,以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為目標進行改革;社會上,施行斷髮令、改服令;軍事上施行徵兵令,建立近代常備軍;思想文化上,推行文明開化,實行男女平等的教育制度,崇尚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之所以上面內容能夠推行,主要有兩點:一是日本的自古以來天皇之名;二是維新志士的大力推動,當時幕府已經失去戰鬥力,對於力量逐漸強盛且合法(借天皇之名)性要求武家大政奉還。

    對於天皇之名對於日本的作用,筆者曾經寫過幾篇文章。而這點在美國佔領日本之後,得到了極大的體現,統治日本重要的不是武力,而是透過天皇任命,一本《菊與刀》徹底研究了日本國民性。雖然當時並未有這些調查報告出現,但是日本人對日本人的理解來看,就是所謂的“尊王攘夷”!

    中國的戊戌變法

    我們反之來看一下戊戌變法,理想上的戊戌變法從政治上希望施行的是立憲君主制度,向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構造進行變法改革。經濟上,保護資本主義工農商業;軍事上,由“綠營兵”過度到新式陸軍;思想文化上,廢除科舉制度,創立學校和學會,派遣留學生。但是,這一切,都是光緒帝的一場夢。

    結果是光緒帝慘遭幽禁,譚嗣同等6人與菜市口刑場處決,改革政策雖然實施,但是隨後即刻廢止。上述的一些政策,動搖到了以慈溪太后為代表的封建根基,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擊。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在於中國封建制度的長久性,也在於保守派勢力的強大性。不過對比日本成功的兩點,可以從其反面來看,一是借光緒帝之名,沒有實權,無法真正推行;二是封建保守派的勢力盤根錯節,無法一刀切除!

    外部環境也有一定影響

    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在當時列強橫行之時,不得不去考量列強之力。從外部來看,兩場變法運動的外部環境也不相同。明治維新在19世紀60年代實行,當時世界上依然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代,當時列強目光多是盯在中國身上,忽略了日本島國,讓其有變法維新的空閒,所以日本免除了被殖民化的危機。

    而戊戌變法則是在19世紀90年代,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轉向了帝國主義階段,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當時的情況下,西方列強也不會允許中國透過變法走向獨立國家,因為這樣的話,列強就不得不放棄已經取得的既得利益!

    就是因為這樣的內憂外患,導致戊戌變法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結束語

    戊戌變法對於中國近代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過程之中確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成文法典,制定了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框架,可以說為後續的一些運動鋪墊了道路。日本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但是卻留下了“武力”“黷武”的種子,逐漸在日本生長髮芽!

    《孫正義放棄管理權也要爭奪的5G,到底會給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新晉中國勢力VS老牌汽車廠家,勝負難測!汽車界已硝煙四起!》

    《日系8家車廠“江湖地位”最新排名,豐田傲視群雄依舊無敵!》

  • 4 # 姜運倉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統治者在面臨危機的情況下,由統治者發起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但二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日本由此走向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戊戌變法卻很快走向失敗。其主要原因有:

    變法領導者的差異。日本明治天皇掌握著實權,可以按自己意圖不斷推進改革;而清政府的光緒皇帝卻沒有實權,慈禧太后仍控制著大局,隨時可以叫停她不滿意的改革。

    變法的群眾基礎差異。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得到了下層武士的強力支援,群眾基礎雄厚;而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卻不敢發動群眾,只靠幾個維新人士,顯然不是中外聯合反動勢力的對手。

    變法的國際環境不同。在戊戌變法之時,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已處於帝國主義階段,中國正受到眾多國家的入侵,自己已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在明治維新之時,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並且日本並非西方國家侵略的重點,給日本留下了革新自強的機遇。

  • 5 # 夢中想著你211620873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以富國強民為前提的。中國的百日維新是以出賣國土、合併國家為前提的,能不失敗嗎?!如果不失敗,還有中國存在嗎?!還有中華這一說嗎?!合併到日本,由伊滕愽文主管中國,還有中國之說嗎?!不失敗才怪!!!不得人心!!!純屬特級漢奸!!!

  • 6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筆者就說幾句現在華人對於日本明治維新的錯誤好了。

    眾所周知,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在1894年打敗了中國,進而和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而與此同時,比日本明治維新更早的中國的洋務運動,到了甲午戰爭這一年可謂是改革以徹底失敗告終。

    我們現在人在反思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總會有那麼幾個觀點。就比如說日本天皇是不是掌握實權,中國的皇帝掌握什麼實權。也就是所謂的變法領導者的差異。此外還有日本所謂的全面西化之說,也就是說在1868年之後,日本人全面引進西方的全部,才有了後來的成果,這些看似正確的合理的解釋,其實大部分都是有錯誤地方。

    以第一條天皇掌握實情來說,日本天皇其實到了這個時間,他的權利是否很大?還是要打問號的。以海軍來看,在1868年的時候,日本天皇是絕對沒有一條軍艦可以給自己使用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陸海軍其實不能算是天皇的軍隊。這時所謂的日本海軍,更應該用後來的聯合艦隊來形容比較好。日本地方軍閥,就比如薩摩藩,長州藩等軍閥打敗了德川幕府之後,將自己所控制下的武裝全部交予了新政府,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日本的陸海軍用另一個比較讓華人熟知的名字比較好,這就是所謂的薩摩海軍和長州陸軍。從這點來說,日本陸海軍也存在地域和派系之爭。

    除了在軍隊上的,天皇也許並不能控制得了全國的軍隊之外。在其他方面,就比如在掌握國家財政等大權上。在清王朝滅亡以後,日本掀起了大正民主運動,此時的日本政府將天皇的大權幾乎是全部剝奪,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後來掀起了二二六兵變,在那幫二百五的心中,或者是就當時整個日本社會來說,他們一直將天皇和日本政府這兩者關係是分開的。那幫造反士兵的幻想就是,一旦發生昭和維新運動的話,日本的各個方面都會好起來。

    雖然有以上兩點認為天皇是沒有權利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來說,日本天皇實權又非常之大。明治時代的明治憲法的第一條就是將天皇視作國家的主人,後來的日本軍隊暴走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軍隊在隸屬關係上是不隸屬於日本政府,而是隸屬於天皇的。就比如關東軍。

    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國民大罵成成殺人犯的乃木希典,此前一直在戰場上作戰不利,連原先想利用乃木打下旅順的日本軍部也希望替換掉乃木,也就是在日本軍部向天皇表示要撤換乃木時候,反而是明治天皇力排眾議要求用乃木繼續攻擊旅順要塞。

    我們現在人說的西化,有一個社會特點,那就應該說是現代人說的海歸人士。這些海歸人士在出國後,會到歐美等地去留學,回國後會成為國家建設上的不可缺少棟樑。在19世紀60年代後,中國和日本都派出了大量的留學生。作為全面切換了日本肯定是會多多派出留學生去學習歐美。但實際上,日本的留學政策從時間上和人數上來看,是一個從全面外向到逐步侷限的過程。

    就以現在人熟悉的英美兩國來說,在日本的明治五年三月以前,大概相當於是1873年以前,去往英美兩國的留學生合計247人,明治28-45年,也就是在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日本的英美留學生只有19人。而在這期間,有165人前往德國留學。

    其實,就算只看現今的日本,也可以看出明治維新其中的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假設日本真的是以西方為樣本,全面改造國家的話,那現在的日本新聞中就不會出現一些華人不太清楚的詞彙了。就比如說日本獨有的大藏省還有宮內省,大藏省可以理解為管理國家財政的地方。宮內省就顧名思義也就相當於是照顧天皇生活起居的部門。從名稱上看,這個命名反而更像是中國唐朝時候的三審六部制。

    就以上來說,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日本後來會成為軍國主義。明治維新的本身也許並不是現在華人想的那麼完美,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種子其實從一開始就埋下了。

  • 7 # 手機使用者52200101141

    在中國變法是很難的,變法的首要條件是最高權力者有把國家與民眾利益放在首位的認識與覺悟,肯放棄自己的特權,而且必須在權力高峰時放棄特權還政於民才能成功,當你的權力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時再想變法為時已晚,滿清政府就是如此,當你的權力不出紫金城時再想變法怎麼會成功?此時人民已把你拋棄,野心家們也蠢蠢欲動都想取而代之,這時變法只有讓位於革命了。有權就有一切,一旦對權力上癮,放權變法甚至比戒毒還難。當然中國歷史上也有唯一變法成功的,他就是蔣經國!

  • 8 # 走進美日加遊看世界

    簡單扼要地回答這個問題,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以下三點最重要原因:

    一,日本堅持儒家文化的道德體系。

    例證:明治天皇在明治維新初期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社會動盪之際,於1889年10月30日頒佈了《教育敕語》,要求“凡吾臣民,上至皇室子孫,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須遵守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

    二,參考模仿《德意志帝國憲法》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這部憲法於1889年11月29日頒佈實施,可見,比“文化先行”的改革晚了整整一個月。

    圖:日本明治憲法頒佈實施日

    三,從1894年開始參考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制定實施了《高等高官試驗》法,而在此之前的平安時代引入了中國科舉制,最為著名的範例就是“勇山文繼”由一名庶民科舉及第晉升為下級官員,最終上升為貴族。平安時代後停止,直到明治維新時期重開科舉(那段歷史筆者另文介紹)明治維新施行的科舉由平民“及第”(日語中沿用了漢語及第一詞)後來成為總理大臣的就有8位:

    兵口雄幸

    幣原喜重

    池口勇人

    佐藤榮作

    福田赳夫

    宮澤喜一

    岸信介

    中曾根康弘

    在中國比較有名的、發動軍事政變的三島由紀夫也是“科舉及第者”。他及第後入職大藏省(財務部)認事務官,翌年辭職。(其後文章後表)

    其它官員名人不勝列舉,可見,科舉制在明治維新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圖:科舉及第公佈

    而中國清朝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三要素的頭兩個要素:

    一,雖然是儒家文化創始國,但是清皇室只用儒家思想來要求民眾,不要求自己,這和明治天皇“凡吾臣民,從皇室子孫到普通國民都必須遵守”完全不同。

    二,只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不引進西方法治。

    故而,失去文化基礎,缺少法治治理,導致清朝的維新失敗。

  • 9 # 鄉村小釘

    這個問題問的好。首先,從國體上來說,清政府沒有近代民族國家的意識,滿清貴族統治者又是少數人,他們關注的只是他們這個圈子,只要能維護滿清統治者利益就知足,至於百姓,在他們看來都是他的奴才,這說明,清朝洋務運動,只是為了維護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日本自明治維新,近代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普通民眾有了國家意識,民族空前團結,從上到下成為一個整體。清朝,從上到下,實質上不統一,有民族矛盾,反清復明思潮從明朝滅亡一直存在,農民起義不斷。其次,清政府洋務運動只是引進西方的機器與技術,沒有轉化成自己的技術,處於向西方學習的器物學習階段,至於制度思想文化上沒有主動學習,只是被動接受。三,沒有真正的富國強兵,這又歸結於清政府的內部腐敗,北洋水師本來請了一個英國海軍出身教官,後來由於內鬥,把英國教官撤換,請了一個德國陸軍出身的教官,訓練成果可想而知。四,日本方面,侵略中國蓄謀已久,從古至今,吞併中國野心不死,明治維新就開始籌劃侵略中國,並積蓄能量,而清政府高傲自大,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裡,最後導致甲午戰爭失敗。

  • 10 # 如石書藝

    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原因是天時地利人和。

    1、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島國的狹小,文化的封閉,渴望外來文化,而西方工業文明的文化,是傳統中國文化不及,故對於新鮮感的西方文化,對日本更具吸引力。

    2、日本的封建專制的根基淺,雖是中央集權,但實行的是幕藩制,領土分為屬無數藩國。各藩國形成獨立的政治格局。是為反對幕僚府提供了便利。

    3、受西方近代科學文明影響,尤其是醫學、軍事、工業等領域的科學技術,吸引了大批日本志士,成為“倒幕運動”的中堅力量。

    1、而中國清政府帝制,封建專制根深蒂固,以慈禧太后為首,頑固勢力非常強大。帝黨雖然有接受西方文化的意願,但前提是不能威脅到帝制。

    2、資產階級維新派,是典型的文人“鬧革命”,骨子裡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

    3、中國社會落後,以農業和農民為主,社會經濟基礎薄弱,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低下,對抗足以強大的帝黨力量顯得非常渺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盯著鏡子裡的自己看是什麼感覺?